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汇报总结

时间:2019-05-12 05:5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汇报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汇报总结》。

第一篇: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汇报总结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特色材料

以野外实践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

一、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更新培养模式

为适应学校“一个目标,两大跨越”的战略要求,学院着手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在深入挖掘以往野外实习教学大纲问题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创新质量观为指导,确定野外新大纲的总体目标要求和规格定位,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到涵盖知识、能力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的转变。即人才培养的着眼点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业素质和谋生素质,而是作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不仅发展智力,更要突出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并重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人,增强学生的地理专业的荣誉观、责任感、使命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要突破以往传统单一性规格定位,向多元化规格定位的转变。不仅要培养师范定位的中学教师,更要培养学术型的科技创新人才;不仅要满足教育行业的发展需要,还要适应企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乃至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上,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本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赋予学生更多的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的广阔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奋发成才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在人才培养特色上,实现从单一趋同性向突出培养特色和优势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转变。

二、以野外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关键。资环学院将基于研究和探索的创新培养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年来推进了三个层面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式向多项互动式转变,从学生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把实验实践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特别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培养计划中提升实践教学课程比重;注重实践教学与学科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科研项目促进实验项目水平的提高,形成实践教学特色;注重校内与校外共建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节假日开放实验室,实现时间、空间、内容上向学生的全方面开放,引导、组织学生与国土局、规划办、旅游局、农业规划办部门交流,走向社会、接触实践。

2、推进专业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着力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中,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实行导师制授课,将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以专题研究、综合设计、综合实验和开放式作业等为手段,结合科研训练系列项目,使学生真正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

3、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训练是培养其基本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进、从基础到专业逐渐深入地进行,积极推进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平台、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平台和学科竞赛平台三个层次平台的建设,使学生从研究思维方法到项目实践再到综合应用,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强调从方法、能力到个性特长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

5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鼓励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

三、以建设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有创新型的教师,才会有创新型的学生。如何保证创新性课程的质量、切实贯彻创新性教育目标并创造教育创新的环境,教师的水平是关键。要以健全相关机制与体制为前提,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并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传授学生基本的科研与创新方法。要以推进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重要途径,鼓励教师深入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重大工程实践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吸引和聘请学科著名专家、研究人员到学校讲学、兼职,将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关键技术问题带进课堂,共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四、以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为保障。

在教师中积极倡导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营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求真务实、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形成积极健康争鸣和批评、理性质疑的学术氛围,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五、具体举措:

1、认清专业特色

地理科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野外山区、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地域综合体是它的真正课堂,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和发展状况是学科的最好实验室。地理科学就是为国家、民族谋利益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地理科学从诞生那天起,就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了一起。环境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的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的第二课堂。野外工作的整体情况决定了教师的学术方向、学术能力和教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学生的而整体水平和专业素养,关系着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术追求、人生理想,关系着学院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的整体发展,所以学院一直把野外实习工作当作中心工作来抓。野外实习工作就是“地理专业的教师、学生、干部的实验、检验和考验”,07年以来资环学院就是以野外实习为载体、平台,融入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修订了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根据“学校一个目标,两大跨越”的战略,在此基础上先后制定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专项规划。目前三大专业都形成了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有成熟的实习规范制度,有专业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旅游专业实习时间、酒店对学生的培训选择、学生的实习管理等,形成07评估后的发展战略,成为学院工作中心目标。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学科特色,围绕这项工作创精品、创品牌,取得了显著成绩。

2、编写好野外实习指导书

实习指导书是学生野外重要的参考书,大多数学生以此为命,通过它了解实习地区的基本情况,可见一本好的指导书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也不要给学生造成一切都要从指导书抄的毛病,以前会发现在报告中有大块抄袭指导书的情况。07年后从两方面抓起: 一是指导书内容精练些,不给留太多抄写的余地,许多话应留给教师在野外实地去讲,二是报告的内容要求应以实践观察资料数据来写。目前以自编了自然地理学实习指导、人文地理实习指导、旅游地理实习指导三本专业教材。

3、严格的实习导师制管理

教师业务精炼,工作负责,认为野外教学不需要备课的认识是错误的,野外情况复杂多变,学生面对野外各种地理现象,初期可能表现很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观察分析,疑难问题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心中有数,应付各种问题,必须准备好教学内容和拟定的教学地点,轻易不要改变。在出发前要向学生交代这条路线的实习内容及要点,使其心理应激;即使没有到预定实习地点,沿途与实习有关的现象也讲解,使学生逐步进入实习环境。到达实习地

点立即将学生带入第一个观察点,之后很熟练地将学生引入下一个地点,依次类推,如此则显现出教师对此现象的熟悉,自信,给学生以信任感,这是搞好教学的第一步;接着在点上先让大家观察,然后提问是何现象?学生必然热烈讨论,适当时机即进行总结并要求大家记录。

在实习期间教师不计名利,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是资源环境学院老师的写照。每年全体教师认真开展野外实习教学大讨论,统一认识,明确任务,遵守严格的备课制度,在野外亲自到任何知识点、耐心讲解;所有带队教师与学生共同听课互相切磋,与学生共同了解第二天野外工作内容和具体方法;每天晚上教师要履行例行检查制度,集体检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是否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和预习第二天野外实习任务等。

4、启发式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野外实践教学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野外不能总是无休止地讲,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如在观察构造窗现象时,我们先讲如何发现构造窗,将寻找构造窗落实到要找某种具体的地质地貌个体现象,使学生脑海中抽象的事物为具体的形象,使学生观察目的性明确,然后让大家自己去找,使其由盲目的跟着老师看到自己有主见的去观察。多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迎合年轻人探索未知、争强好胜、活泼好动的心态,大家争先恐后地去寻找证据,望着这些远去的背影,特别是看到学生找到构造痕迹、化石时的雀跃欲动,教师为此成功而窃喜。我们的深刻体会是,野外就要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动手,讨论思维分析,得出结论,总之要有张有弛,“张”是老师讲,“弛”是学生动手,这才是真正的实践。不要小看这个变化,这可是一个认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过程。总之,没有观察地质地貌现象的实践活动,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就不能掌握学科的精髓。

5、使学生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野外实习中要求学生做到眼勤(注意观察),手勤(多记录多量数据),脚勤(多走路),嘴勤(多问多讨论),耳勤(认真听讲)。如教师在教学生量岩层产状时,先进行示范,可多示范几次,然后分组实践,指定学生进行量产状,一个一个学生在老师面前量一遍,虽然看着进度很慢,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偷懒,大家都很积极,有毛病老师及时给予纠正,学生很快掌握方法。再如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信手剖面绘制,在太行峡谷几公里的剖面大家边观察边作剖面,观察的内容及时反映在图上,学懂没学懂实际上一做剖面就可看出来,剖面做好后,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老师的检查,指出问题立即改正。我们体会是,一定要让他们思考问题,有任务压着,他就必须完成,可以说是要逼着学生全身心投入,不逼不知道,一逼全做到。许多事情不是学生不为之,二是教师不严之,只要要求严格,再难的事情学生也能完成。

6、充分利用野外地理现象资源

实习路线安排虽以某门课程为主,但常常会有其它自然地理要素现象也在其中,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解时不能漏讲,如地貌教学中看到地质或水文现象就应一倂提及,不能只讲某种现象而对其它则不闻不问,毕竟自然地理各要素是互相关联的。要想搞好此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一条路线尽量配备不同课程的教师,可以知识互补;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广泛些,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科,应着力打造全才,目前我们这方面还需提高。

6、严格野外实习报告

作为实习的总结,这是实习的最后环节,实习好坏可从报告的质量上衡量出来,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报告,按要素分别写最后统在一起,作为一份报告递交。除对实习内容总结外,还要求根据自己对实习中某个问题的认识撰写小论述,阐明本人的观点,是为一创新。报告字数在5000字左右,应有必要的图件表格。老师认真批改,给定分数。多年来,实习报告撰写是认真的,优秀率达30%,以此报告成绩对学生野外实习进行评估。30%的实习报告达到了原创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国内论文发表的要求,2010年×××

等同学参加的大学生野外实习论文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四、用野外实习精神渗透到学院工作的全部

实习工作带动了我们的工作,实习精神是学院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品质,把学院地理学人的优良传统和专业精神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1、把野外实习精神渗透到师德建设中

地理专业是“体力加智力”的事业,其艰苦卓绝、博大精深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地理工作者必须具有执着坚韧、实事求是的意志品质和博大胸怀,具有以苦为乐、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校以“艰苦坚毅、求真务实”为指引,着力打造一支严慈相济、教学相长、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独具精神气质的教师队伍。

2、把野外实习精神渗透到师生的科学研究中

通过野外实习,教师凝练了科研学术方向,有了资料来源途径,至今有70%的教师科研成果与野外成果有关,学生的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征文比赛、毕业论文的选题有75%是野外实习相关。学院注重野外实习凝聚队伍、锻炼人才,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科研工作在为基础理论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教学工作。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并通过科研将学生带到学科的前沿,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实践促成长、科研经费助教学、科研协作搭桥梁”蔚然成风。而在地理专业,这样的局来自于地理实践。科研工作要上台阶,必须重视培育科学精神。学校以“艰苦坚毅、求真务实”为精神感召,这几年教师在申报项目上非常踊跃。地学博大精深、艰苦卓绝,资源、能源、环境、海洋、等科学重点领域意义重大、充满挑战。实习教师以实习基地内容为攻克地理系统科学的众多新态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3、把野外实习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每次实习结束,都要在全院进行实习总结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查找差距。凝练专业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实现学校整体建设层次的和谐发展。

同时学院重视学生宿舍文化和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注意优化学习环境、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使野外精神成为学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标志。要求《勘探队员之歌》作为院歌,激发资源环境学生的专业自豪感,用浓厚的科技、学术、人文、艺术氛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追求创新;注重发挥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影响、激励、感染、塑造和培养学生。总之,资环学院党总支坚持把培养创新贯穿于整个野外教学环节,结合三大实习基地特殊的区位资源优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求真求实、保护环境、科学发展等教育。一位校友曾深情地说,“作为地理系学子,我大学四年最难忘的就是野外实习。通过实习我受到了专业启蒙教育和山水的锻炼,我的专业生涯从这里开始,我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在这里奠基。”学院通过将这种实践精神贯穿于整个野外教学过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在野外教学中,注重组织学生结合地理专业开展“奉献和索取”、“吃苦和享受”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肯于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支撑材料1、2008-2010年三大专业学生野外实习报告2、2008-2010年野外实习照片集锦3、2008-2010年野外实习纪实VCD光盘4、2008-2010年实习计划书、实习总结报告、实习实习动员会照片

5、教师2008-2010申报的与实习内容相关的课题、发表论文(大部分可用)

6、优秀实习生颁奖、优秀实习报告汇报会材料

7、高长海老师指导的学生论文竞赛材料和教研课题材料

8、冯凤英老师教研课题材料

9、学生的考研方向选择、考研率和实习的相关性证明

10、学生的挑战杯和其它论文科研项目与野外实习的关系证明

(冯凤英没有想到的所有材料)

第二篇: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

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根据学校自身专业资源,结合当地时风集团机械加工行业的优势,专业发展的前景及其辐射带动面,学校紧紧围绕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进行示范专业的建设。学校首先指派1名副校长,直接督促这两个专业的示范专业建设,并聘请了5名机电、数控专业的高级工程师对学校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学校抽掉1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和到企业培训,充实壮大专业师资队伍。这两个专业实用性较强,我校均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注重专业建设与企业的深度融通,对接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均为项目课程,一门课程对应一个职业工种。同时学校加大这两个专业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是构建生产性的实训车间,为生产性的项目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其中全力以赴努力把这两个专业做大做强。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于1995年9月,2003年8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现有在校生1112人。为当地企业培养了大批机电实用技术人才,我县大多数企业的技术骨干都是我校毕业生。此外,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申报了国家级地方特色专业。于2007年1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并被列入了省级

十、百、千试点专业建设。目前该专业在校生456人。学校为此专业配备了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等55台套设备和50工位仿真室,建筑面积2053平方米,能同时满足100人实习。学校还以该专业为带动,建立了以数控设备为主的校办工厂,走出了专业理论学习、实习实训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产教结合模式。该专业同时承担了为企业培养培训数控技术人员的任务,三年来共培训数控专业技术工人300多名。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急需大量的现代会计人才,于1999年9月,开设了会计专业,专业建设之初,学校聘请我县7位有名的高级会计师来校上课,并对本专业教师进行一拖二的指导,另外邀请山东省财经学院的专家做专业建设指导,从而使该专业迅速成长。此专业于2007年8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校生165人。学生除了学习点钞、电算化等本专业基本技能外,还可以学习收银、网上营销等相近专业的操作技能。学校建立的财会模拟室、收银训练室,能同时满足100人实践实训。

近几年学校正结合本地种植业大力发展的时机,在涉农专业上加大投入,聘请专家,走向田间、走向农村,尝试一种植根于田间地头的新的专业建设模式,力争尽快把种植专业建成全省的示范专业。

第三篇:特色专业建设汇报稿

特色专业建设汇报稿

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将从6个方面对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进行汇报。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学团队共有校内专任教师13人,校外兼职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3人,具有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2人,90%以上专业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多名教师参与过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5篇,正式出版专著及教材9本。

本专业校内带头人闫志港,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01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在施工企业曾参与多个(杭州绕城南线七标工程、磴口黄河大桥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金塘大桥、石武高铁、郑焦城际铁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且有多个科研成果获奖。(参与的《我国首座跨海长桥全天候运行测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报告》科研成果获河南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舟山市大陆连岛工程金塘大桥施工控制测量》成果获得河南省优质测绘工程(成果)一等奖,《舟山连岛工程金塘跨海大桥测量控制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获得河南省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专业生源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立于2010年,截止2014年10月在校5个班级,在校学生人数为337人。2013届和2014届两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0%以上,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良好。90%的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取得至少一项“员”级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获证率和英语获证率各班级均达85%以上。毕业生综合素质良好。

三、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我系专业教师在系主任的带领下,于2010、2011、2012连续三年深入本区域相关行业、企业通过现场座谈和问卷调查法进行人才需求调查,调查报告显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就业人员既要掌握设计、构造、技术,还要掌握材料及市场信息和动态;对工程整体环境及背景应有整体认识。我系为了适应职业岗位技能需求,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我系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复合型的,从事建筑施工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优秀人才。其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其次是要培养一批具有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取意识和能力,能适应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熟悉建筑施工基本流程,遵守建筑施工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质量、成本意识,并具有独立解决的基本能力,解决非常规问题的本领,从事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等技术工作的一线管理和技术人才。

为此,我们创建并完善“基于工程实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原来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职业岗位和典型项目的工作任务为基础建构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创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情景。从简单项目开始,由易到难,让学生掌握顶岗基本技能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岗位证书。使学生学习内容与考证内容衔接,职业资格与就业技能并行。从业证书、职业岗位与教学内容衔接。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我们始终坚持广泛征求企业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注重听取毕业生的反馈。在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将课程大幅度整合,在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学以致用”。例如将《建筑结构》(96课时)和《建筑施工技术》(96课时)整合,开设成《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64课时)《砌体结构工程施工》(32课时)《钢结构工程施工》(64课时)《高层建筑施工》(32课时),总课时数并未增加,但变“学1学期理论再学1学期施工技术”为“学一部分理论紧跟学习对应的施工技术”,在具体的实施之后,受到学生的广泛称赞,学生表示“学过就知道该怎么用,感觉真好!”。部分课程的实践课时占到课程总课时的50%以上,例如《建筑CAD》课程的实践课时是理论课时的2倍。在听取2013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增设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结构抗震》等课程,使学生在工作中更具有竞争力。

在不断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组织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积极参与各自教授课程的教材的编写,例如闫志港老师编写了《工程测量》《高层建筑施工》《工程建设法规》教材,杜永伟老师编写了《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教材,邱玉婷老师编写了《土木工程CAD》《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教材。这些教材均已陆续实际投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使用。本专业选用的教材全部是近三年内出版的以“项目式模块化”编写的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十二五规划教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建立特色专业高指标的要求下,多门课程进行了项目教学改革,将《建筑工程测量》、《钢结构工程施工》等课程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始终,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驱动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课程的专业知识。利用工作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讲授的知识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操作中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成功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建筑材料与检测》这门课涉及各种建筑装饰材料,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很难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授课时安排一定课时到实训室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学生亲自感受装饰市场最前沿的材料,教师帮助分析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也使学生获得顶岗的模拟锻炼。

四、教学基础设施

建筑工程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创建于2012年,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970平方米,设备总值103.5万元。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有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室。可承接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工种实训等任务。(建筑材料与检测实验室有标准砂石套筛4套,水泥净浆搅拌机8组,水泥胶砂搅拌机8组,水泥胶砂震实台4个,微机控制电液式压力机2台,混凝土搅拌机4台,微机采集液压万能试验机2台,负压筛分析仪2台,可同时满足100人实验的需要。工程测量实训室有全站仪16套,经纬仪20套,水准仪31套,GPS设备3套,可同时满足100人实训的需要。)

本专业与多家企业合作,目前建立了14个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接收学生500人次。能够满足本专业开设综合实训项目的需要。

五、教学管理改革

在教学管理改革方面,根据我系教学工作和教学资源状况,建立了由组织系统、监控系统、评价系统和信息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系主任负责,督导组、学工工作办公室、教研室协调配合、校内外教学督导和学生信息员参与的质量监控与保障组织体系,实施系部、督导,教研室三级质量控制。通过各类检查、教研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监控方式主要有:

(1)听(评)课监控(领导、专家听课)(2)督导监控

(3)实践教学巡视、检查监控

(4)常规教学检查与专项教学检查、督查活动监控(5)信息员监控(6)教学评价监控

构建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组织。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组织建设,不断优化管理和监控队伍。加强教学管理职能,明确各教学质量责任人。加强过程管理,完善教学检查制度、系部主要领导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评价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毕业生跟踪与就业分析制度、奖励制度等,并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

第四篇:特色专业汇报

提升内涵创特色

服务经济促发展

——江苏省船舶制造与修理特色专业建设视导专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在这风和日丽、花团锦簇之季,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十分荣幸地迎来了省级特色专业评估验收专家组。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各位专家、领导的到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我们愿以此次评估验收为契机,躬身请教,虚心学习,把各位专家、领导的指示、批评和建议,内化为我们今后创新发展、再攀新高的动力和指南。恳请各位专家、领导多作指导、多加督查、多给批评!

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自身的办学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是新时期职业学校抓内涵、抓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学校做大、做强、做优的根本途径。为此,我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省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标准,从管理机制、师资建设、实验实习、课程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加速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近三年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170多名合格的初、中级船舶制造与修理技能人才。现将我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的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作一简要汇报。

一、加强就业市场调研论证,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一)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1.紧贴市场需求,着力优先发展。船舶制造与修理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据初中毕业生求学的需要,从2008年起学校就开设了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并成为学校的重点骨干专业。

我校地处长三角地区、上海1小时经济圈内,位于江苏省如皋市最南端长江镇(如皋港区)。船舶产业是如皋市十大产业之首,如皋紧扣打造“中国船舶工业第一城”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培育力度,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船舶制造及配套、海洋工程、豪华游轮、船舶研发设计及服务外包等板块,目前已开发11平方公里,依托熔盛重工、长青沙船舶、通宝船舶、海通海工、森松海油、通茂船舶、通城船舶、长

江船舶,大型修船厂瑞泰船务,配套企业等船舶及海工制造企业,总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船舶产业链。

如皋市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规模企业2011年完成应税销售95.91亿元,2013年接近12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26.79%,成为促进如皋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船舶产业主要经济指标、经济总量和增幅均居南通市首位。

南通及周边区域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格外紧缺,船舶制造企业需工总量已从2010年的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5万人左右。特别是船舶修造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高、用工批量大,船舶技能人才短缺,导致船舶修造行业产生了较大的用工缺口,本专业与地方造船及海洋工程产业融合度非常高。基于此,我校开办船舶制造与维修专业,大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性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稳定发展规模,培养专业人才。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2011、2012、2013三年共招生262人,开设有焊接技术应用、船舶电气技术两个专门化方向。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激励船舶专业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目前我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业已成为学校的优势专业,生源稳定,培训充足,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初、中级船舶制造与修理技能型人才。

(二)以社会需求为根本,加强专业开发

1.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学校2008年建立了由学校领导成员、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指导委员会”,2013年6月配合如皋市教育局牵头成立了船舶职教集团,定期对市场、行业进行调研,根据如皋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从地理位置、经济结构、企业需求、生源素质等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调整并明确了专业发展规划,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滚动修改专业教学计划,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逐步构建和完善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2.专业拓展坚持改造与开发并重。在“十二五”专业发展规划中,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船舶制造与修理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进一步拓宽专业思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目前该专业有两个专门化方向,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

学习和强化训练,能够掌握船舶制造与修理、焊接及电气装配等方面的技能,拓宽了学生就业门路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

确保专业稳步发展

(一)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提高专业基础能力

1.师资培训常态化、力度大。学校十分重视包括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教师在内的骨干教师、“双师型”和“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制定中长期培养规划和在职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参加硕士研究生学历进修、课程改革项目培训及其它类型的学习培训。学校近年来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经费达80多万元,确保师资培训费占专任教师工资总额的10%以上。学校制定“四个一”(即一堂汇报课、一篇论文、一个讲座、一件作品)制度保证了教师的学习培训效果;建立了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利用学生顶岗实践之机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单位锻炼,平均每两年达2个月。

2.专业师资结构合理,“双师型”比例高。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师资配备坚持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协作能力强,并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发展潜力的教师的原则。目前该专业专任专业课教师10人,学生262人,师生之比为1:26。专任专业课教师专业对口,本科及以上学历10人,占比100%;硕士研究生2人,占比20%;中学高级教师(高级讲师)4人,占比40%;中学一级教师(讲师)2人,中高级教师占比60%;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10人,占比100%,技师7人,占比70%;“双师型”教师6人,占比60%。

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负责人杨成老师,本科学历,高级讲师,技师,南通市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市级专业带头人;从事专业教学23年,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5篇论文,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级以上课题研究2项,参加南通市公开课评比获一等奖。

学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教师团队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能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积极参加“两课”评比、省创新大赛、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等赛事。近年来,在省技能大赛中共有1人次获得一等奖、4人次获得二等奖,学生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5%以上。绝大多数专业教师能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有一定的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著能力。到目前为止,该团队共开发3本校本教材,进一步完善了船舶制造与修理项目课程体系,所有专业教师均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独立制作课

件,实施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实验。

(二)加强专业设施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了提升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办学质量,做到与时俱进,接轨企业生产,学校克服困难,把钱用在刀口上,力所能及地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学校建有电工电子室、船舶CAD实习室、多媒体电教室、焊材准备室、辅助室、焊缝返修室、超声波无损伤检测实训室、船舶钳工室、切割实习室、打磨装配室、CO2保护焊接室、氩弧焊焊接室、手工电弧焊焊接室、埋弧焊焊接室等14个实验实验室;拥有半自动切割机、数控等离子切割机、二氧化碳焊机、逆变CO2/MAG半自动焊机、逆变式手弧/氩弧焊机、螺杆式空气压缩机、台式钻床等实验实习设备,总值263万多元,生均10069.45元。实验实习工位足,设备配置合理,能承担本地区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人才培训与考核任务,具有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产品研发和科研于一体、向其他学校和社会开放的多重功能;实验自开率100%,实验、实习开出率均达100%;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健全,严格执行实施性教学计划,专业实训项目表、教师授课计划、设备使用情况等各类台帐齐全,管理规范有序,注重渗透企业化管理理念。

2.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与知名企业森松(江苏)重工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长青沙船舶、海通海工等企业紧密合作,签订了长期固定合作协议,建成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企业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设备充足,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企业有专人负责学生的实习,按实习大纲和实习要求完成相关顶岗实习项目;学校派员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同时专业教师利用带队实习的机会适时了解产品加工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回馈课堂,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载体。

(三)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1.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彰显企业精神。学校十分重视专业文化建设,各实验室均配有实验室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7S管理规范、安全文明实验须知、实验室功能介绍;墙壁醒目张贴鼓励性标语;布置了本专业技术发展历史、行业企业精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介绍,以及国内外船舶制造行业成功人士的案例介绍,让学生在专业文化氛围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

2.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优化德育管理。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军训、征文、演讲、参观、社会实践、法制教育、文明修身小事工程、文明风采大赛、文娱演出与才艺展示、青年志愿者、成人仪式等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团结协作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各专业部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职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心理状况,对出现行为偏差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取得了显著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一)健全教学管理体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1.教学管理体制完备。学校从1996年开始建立以专业部为主体的教学管理机构,实施二级管理,教学实训和学生常规管理、办公管理等实行一体化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健全、规范,管理人员结构合理、科学,工作效率较高,工作绩效突出。同时,学校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实际、符合职教特点、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推行学校原创的“任务单导学”,专业课推行项目化教学,德育课推行案例教学。

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根据学校特点和教学资源高效共享原则,学校设立了实训处,负责全校的实习教学,并建立了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有详实的实验、实习教学计划,做到定教师、定时间、定课题、定工位、定设备;实训时间有保证,设备完好率高。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有专门带队教师,做到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定期轮岗,认真做好实习鉴定,切实完成实习任务。

2.教学质量监控有力。学校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有专门组织和人员负责;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和评学等制度科学明确,可操作性强,其中教学常规检查、督导实施成效尤为显著;学校定期组织开展毕业生社会跟踪调研,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调控教学;教学质量监控台帐资料完备。

(二)推进课程改革试验,完善育人模式体系 1.加强课程改革领导

学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试验,成立了有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课程改革咨询委员会,组建了以专业负责人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为主体的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课程改革推进力度大,采用边研究、边开发、边实践、边调查、边优化的推进策略,初步完成了船

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课改方案并予以实施。学校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教师校本研修、国内培训及出国培训,同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软件开发与硬件投入同步推进。

2.制定课程实施性计划

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在市场调研与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本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课程实施计划),包括: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与就业范围、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相关说明(实验实习设备要求、专业教师任职要求、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通过制定课程实施性计划,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分析职业群的能力要求,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3.制订课程标准

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在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工作项目结构设计课程,重点进行实践课程整合与项目课程开发。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分别确定项目课程模块,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制订学校课程标准,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加以指导,使之趋于完善。注重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体现文化够用、专业理论实用、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学理念;专业课程内容及时更新、补充与生产一线吻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教材内容和案例设计较好体现学生主体、能力本位、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

4.开发项目课程校本教材

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在前期制定相关项目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校情与学情,依据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主干课程课程标准和项目课程实施纲要,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了《机械制图》、《钳工技能训练》、《电工技能训练》等实用性较强并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校本教材。

5.有效实施项目课程

(1)教学模式改革。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以行业真实场景创设为引导,企业真实案例为背景,产学研对接,教学做合一。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评价体制改革。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核心,提倡综合素质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学校构建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学生学业评价采用笔试、观测、现场操作、作品创作、成果展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确立由教师、学生、家长、行业鉴定机构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实施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交互式评价模式,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

四、坚持质量效益合一,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一)以质量求生存,赢得就业市场的发展空间

1.实践教学注重实效。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11、12、13届毕业生170人,学生分别在第三、四学期参加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焊工中级技能鉴定、机修钳工中级技能鉴定和电工中级技能鉴定,一次通过率均达95%以上。

2.德育工作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我管理。我们以企业合格员工的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使学生及早认识企业、了解专业工种,提高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奠定基础。

3.就业指导全程服务。学校建立了由招生就业处、政教处、专业部、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网络,负责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台帐齐全。学校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正常开展包括学业、就业、职业、事业等在内的“四业”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择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使得毕业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终身发展有基础。近三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达98.8%,专业对口就业率为98.8%,就业点分布在如皋、南通、上海、苏州等地。学校还注重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形成了学生就业信息反馈体系。

(二)以示范辐射为根本,形成产学研训一体的办学格局

1.专业辐射为示范。学校加入了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江苏扬子江职教

集团,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试行中高职衔接。学校办学业绩在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学校办学成果多次在《中国职业技能教育》、《江苏教育》上刊登。学校教科研成果多,多个省级以上课题结题,专业建设论文纷纷在相关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多年来学校一直承担南通市焊工项目技能大赛组织工作。

2.产教结合出成果。一直以来,我校十分重视产教结合工作,学校聘请一些企业技师来校讲课,指导学生技能训练,把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我校还发挥船舶专业优势,为企业排忧解难,先后与熔盛重工、森松重工等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先后派出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工作。产教结合既节约了企业的成本,也增强了我校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学校成立了船舶实训中心,进一步推动了船舶专业产教结合工作的开展。

3.社会培训创效益。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设立了培训部,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拓展社会培训空间。学校充分利用船舶专业师资和设备,为如皋港区船舶制造企业及配套企业进行船舶专业方面的培训,先后与10多家单位签订协议,对其职工进行电焊、钳工、电工等中级培训。船舶专业的教师还走出校门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增强了专业教师的市场意识、实践能力。近三年,年平均培训700多人次。

五、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形成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特色

(一)创新办学思路,呈现“服务地方经济”特色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的开发必须紧贴市场变化。学校为如皋港区船舶行业建设开发实施了人力资源蓄势工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学校以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载体,积极实施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理论与实践、育人与创收的六合一,在真实职业场景中实施项目教学,实现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

(二)创新办学模式,形成“工学交替模式”特色

学校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一步让行业参与制定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的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评估标准,有效实施工学交替办学模式。有序安排

学生在森松重工、熔盛重工、华泰重工等企业参观及顶岗学习,进行职业体验,学生们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初步形成产品意识,逐渐明确企业的用工标准。

(三)创新教学方法,凸显“项目教学模式”特色

学校积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形成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课改实验教师将学生在任务中、在模拟中、在情境中进行有效学习作为教学基本策略,采用项目教学法,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加强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建设“民主课堂”、“生态课堂”、“积极课堂”和“温暖课堂”。

(四)创新管理机制,形成“多元管理体系”特色

学校加强行政人员、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行业专家五位一体的队伍建设。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资源整合,以校本课程开发提升教师创新能力,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扩容“双师型”教师内涵,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学校通过校企互动、协同研发产品培养学生,实现资源共享、交互相融、利益双赢、共同提升,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得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成为如皋地区的特色专业。

六、今后努力方向

根据江苏省中职特色专业建设标准,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入手:

1.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长远目标出发,提高实训装备水平,使实训条件与企业同步。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办学功能,面向社会开展劳动就业和实用技术培训。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名师队伍,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建设。面向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促进学科专业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加强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更新教学内容,把科技前沿知识引入到

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动态。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我们将以这次评估验收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进,脚踏实地,继往开来,务实求优,走好今后的专业建设之路。

最后,真诚祝愿各位专家、领导身体健康,工作舒畅,生活美满!谢谢大家!

第五篇: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一、实行小学期制,强化实践能力

根据学院办学目标和服务面向要求,明确了培养“从事第一线市场营销工作的营销人员”的专业定位。结合我省省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在市场营销专业平台的基础上确定了营销策划和销售管理两个专业方向。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组课程体系,将专业教学内容分成“市场营销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市场调查与分析教学”模块、“销售与管理”教学模块以及“策划与推广”教学模块等若干教学内容模块,构建小学期制教学模式,即大一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大二大三强调学以致用,强化实践课及校内外实训学习,大四上学期根据学生的选择,考研或就业的专业学习,下学期到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

二、试行“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为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观,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实践技能,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院制订了《市场营销专业试行导师制暂行办法》。从2009级市场营销专业开始实行学业导师计划,全面推行导师制教学和管理模式。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通过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营销专业文化内涵和专业精神,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各种工作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根据学生的就业志向,指导学生的专业课程选择、制订学习计划及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指导学生选择和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协助学生联系进行毕业实习的单位,指导和帮助学生就业;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

导师制的试行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局面,既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促使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提升学生素质、促进教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为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专攻方向,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

质量,按照学院课程归口管理的要求,在充分征求教师意见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师的专业、职称、讲授该课程的年限、经验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情况,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各门主干课程和学院归口课程进行认定。

各门课程认定排序第一的教师成为该课程组的当然负责人,负责该课程教材的初选、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进度的安排、课程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的分配、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大纲的编制和落实等各项具体工作。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实行课程认定制度,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搞好课程建设,而且有利于以课程为依托进行教师团队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加强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的教学组织与教改教研作用

教研室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重要管理机构。为切实发挥教研室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建立教研室例会制度,及时布置、落实或研讨教学任务。在市场营销教研室活动中,将教师轮讲专业主干课程以及组织教师进行实训课程的观摩教学明确列入教研室工作计划之中。

专业主干课程轮讲,即由教研室所属各位教师利用每次教研室活动时间分别对自己所担任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一方面便于其他教师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有一个全面、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利用轮讲这种形式,促进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实训课程观摩教学,主要是针对市场营销基础实训和市场调查的实训教学,组织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观摩听课,进行观摩教学,共同探讨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和落实问题,以达到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探寻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目前,我院已经建立了经管类综合实验实训室。该实训室计划投资近百万元,购置市场营销、电子商务、ERP、企业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综合实训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度仿真的营销管理模拟实验平台,也将极大地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为市场营销专业实操实训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物质保证。

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已经与潍坊乐多收公司、潍坊汇力达工贸公司、潍坊中百集团、山东新银麦啤酒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作为市

场营销专业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在真实营销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推销方法和技能的机会。针对课程及其在与公司合作开展课程实训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始对如何在合作中实现校企双方共赢的问题进行理性探索,并已初步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努力探寻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

六、努力推进建设精品课程和示范专业建设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努力建设精品课程和示范专业,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兼收国内外优秀教育成果,目前,我院《市场调查》课程已经获评校级精品课程,《市场营销》课程已经申报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市场营销专业被列为学校示范性建设专业。

七、大力推进学生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工作

目前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人数400余人,已考取与所学专业和和今后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助理营销师》证书的学生有25人,未来三年,我们将加大培训力度,在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工作上再上新台阶,实现本专业学生“双证书”持有率达到90%。

八、以赛代练,以赛代考,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院积极管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便更好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几年来在挑战杯中获全国铜奖一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或三等奖一次,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获一等奖,锻炼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下载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汇报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汇报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2010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一、教学基础情况 (一)、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师资结构较合理。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共有专任教师43名,其中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17人,占教......

    特色专业建设[范文大全]

    五、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行业工作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院教学建设的核心。学院依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将现有30个专业按照服务领域划分......

    特色专业建设范文大全

    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

    专业特色建设

    浅谈工业设计教学改革之—专业特色建设 随着社会对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作用的认识,和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需求的急剧扩大,工业设计教育也在近些年间蓬勃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增......

    地理科学专业介绍(合集)

    地理科学专业介绍一、培养目标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基础厚实、特长显著,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娴熟的操作能力,能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和地方国土、环保、规划......

    (二)地理科学专业

    (二)地理科学专业 1、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区域地理(一)( RegionalGeography(1))一 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12C35Y 学分数 : 5总学时 : 85学时分配 :讲课68自主学习17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资源环......

    地理科学专业顶岗实习个人总结

    地理科学专业顶岗实习个人总结 如期半年的实习转眼即将结束,时间过的真的好快好快,似乎对这里生活才刚刚适应,这就要离开了,真的有很多不舍,真的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想想这两个多......

    地理科学专业顶岗实习总结(五篇材料)

    地理科学专业顶岗实习总结 XX年8月22日,六个怀揣着教育梦想的小女孩来到了院堡第二中学,开始了人生中为期5个月的顶岗实习生涯。习期间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让我体验到太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