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宾学院第二届模拟法庭
宜宾学院第二届模拟法庭
策
划
书
宜宾学院教务处宜宾学院法学院2012年4月28日
一、活动主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的通过利用真实案件进行模拟审判,让参加人员增强对我国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了解,提高我院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拓展我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参赛人员
本次比赛面向全校本、专科学生。
四、活动时间安排
1、宣传动员期:5月5日-5月12日
2、报名、组队、选题时间:5月13日-5月18日(交至法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
3、评审:5月18日-5月19日
4、公布参赛小组与指导教师名单时间:5月20日
5、参赛小组准备时间:5月20日-5月27日
6、初赛:5月27日
7、决赛:6月3日
8、优秀指导老师、优秀个人和优秀团队表彰暨大赛总结大会:时间与决赛时间相同
六、活动内容
1、选手分组进行模拟法庭审判活动,由法学专业老师对选手个人表现和小组整体表现进行打分,并作简评;
2、评选出表现优秀突出选手,评定个人奖获得选手,并根据各小组成绩排比,评选出冠军组、亚军组和季军组三个优秀团队。
七、设奖情况
1、奖分为团队奖和个人奖。团队奖包括冠军、亚军、季军各三支团队,优秀团队3支,个人奖包括优秀审判长二名、优秀公诉人二名、优秀诉讼代理人七名。评价的标准包括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意在考察学生对法庭程序的熟悉度和相关实体法的把握
2、整个项目实施结束后,对优秀指导老师给予表彰。
八、注意事项
1、鼓励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与法学专业学生组队参赛。
2、鼓励学科、专业、年级交叉组队。
3、其他事宜请与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
九、主办单位:宜宾学院教务处
承办单位:宜宾学院法学院、学生法律协会
十、比赛时间:2012年5月27日14:30——18:00;
比赛地点:图书馆六楼模拟法庭实验室。
宜宾学院教务处
学生法律协会
2012年4月28日
第二篇:第二届模拟法庭活动总结
第二届模拟法庭活动总结
光阴似箭,如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便从一个刚接触部门工作,什么都还要跟着前辈学习的大一学干,变成一个即将卸任的老学姐。回顾我呆在法学社的这一年,有感动、有心塞、有奋进、有责任,更有源源不断的压力;从不知道怎么带新学干,到后来每次开会都能收放自如;成长,总在不经意之间,但也在朝夕学习之中。
在去年,跟着上届社长懵懵懂懂地筹划这个活动时我就在想,一个筹划者和我们这些只接受任务去做的学干有何不同。抱着隐隐期待,我坐上这个位置,内心有一张比较美好的蓝图。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经历一个筹划者的角色之后,我深深敬佩那些有大局观又十分有能力的实干家。
首先要说说我们这个活动。我们是第二届模拟法庭,相比老社长带我们的第一届,我们吸收了一些举办的经验,主要在策划方面做的比较顺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规则制定与通知学生、联系老师方面。
此次活动我们分工明确,但也由于人手勉强足够,效率有待提高。我主要负责监督指导学干工作,例如安排了抽签分组、比赛时间、奖品奖状的准备等。四个学干,两个负责人,在我跟社长压力重重的同时,我也不免心疼这四位学干为这场比赛忙的如同陀螺转。但实际上我也非常感动,正是因为他们的配合,他们行动上的支持与态度上的认同,我们的活动才能顺利举办,我觉得我们就是一个团队,因为就有学妹私聊我:“谢谢学姐的悉心指导,这一年受教”,也有学妹告诉我:“其实我更喜欢法学社,因为我觉得我有事做,跟大家也好说话,聊得来。”这些话语让我很有感触,因为我们就是平等的经验传授,就像老同事带新同事,融洽感能够自动消除一种级别高低所带来的距离感。所以法学社的我们六个人更像一个团队,拥有了团队的归属感。
我们不惧困难,活动敲定时,连续开会讨论,决定了各个阶段每个人的工作。即使后来发现有遗漏的琐事,也能很快捡起来完成。
我们也遇到挫折,邀请老师受阻,总担心下一场比赛请不来老师,忙碌到深夜,还在等老师与学姐学长的回信。当终于联系到一名老师时,那种喜悦无与伦比。当然,我们还需要吸取教训。比如,我们应该紧密联系参赛选手,在参赛群里发布任何通知都要及时、到位。其次,在规则上的考虑应该更完善,比如每场比赛每评委三票,那就是要求每场比赛必须有三个评委到场么?岂不是增加了请老师的难度,与请不到那么多评委的概率。这里就又引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活动吸引不到更多的专业老师?排除老师们的确忙的可能,是不是我们活动宣传的不够好,影响力太小了呢?我认为这是需要更多思考的关键性问题。如果我们的比赛还有第三届第四届第N届,那么要怎样吸引更多老师积极地担任评委,吸引更多学生旁观比赛?
我认为一个好的活动就要以服务为前提,同时要善于与学生会跟团委老师沟通,我们模拟法庭比赛不同于辩论赛,个中细节都需要花大量心思去留意,因此其实非常需要学院的支持。希望下一届社长与副社,能够更加细心,多思考,多揣摩,天道酬勤。
第三篇:慰问信 - 宜宾学院
慰问信
教职工同志们:
春回大地,万物欣荣。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校工会谨向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在全校各个岗位上的教职员工致以新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感谢你们2011年对学校建设、改革、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感谢你们为建设和谐校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你们一年来对学校工会工作的热情支持!
2011年是学校实施《宜宾学院2015年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开局之年,是继续坚持“理念引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工作主题的重要之年,是努力践行办学理念、治校方略、人才培养体系和服务地方体系的创新之年,是学校声誉获得快速提升的可喜之年。这一年,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学校工会向全校教职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2年是学校继续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之年。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校工会号召全校教职员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构建“文化、理念、制度、实践”四维一体的治校模式,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作出更大的贡献!
衷心祝愿全校教职员工新年快乐!龙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第四篇:法庭模拟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
法庭模拟,经过几周时间的准备,终于在今天得以顺利的开展,并且落下了帷幕。虽然不是很令人满意,但还是蛮欣慰的,毕竟第一次实践参与法庭的审判程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案例中,让自己亲身体验在开庭审理前准备过程中以及开庭过程的种种辛酸苦辣。整个开庭的过程是复杂的,严谨的,由于我们对程序并不熟悉,在有个别环节中存在瑕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仅仅凭借自己在书本上所学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更多的联系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参与实践活动。这次实践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首先对于案例的改编也是一个费心思的工程,不能简单的设定成符合某个罪名的案件,而是要能有辩论的余地,符合多种罪名的构成要件,才有利于案件的证据调查以及庭审辩论环节。经过和其他分组成员几天时间的讨论,结果如下:2009年9月5日11时40分,被告人左学义驾驶豫J-QG008号五菱之光面包车沿解放路由北向南行驶,沿一座拱桥下坡时,由于拱桥桥面的自然拱起遮挡视线,加之天黑,左学义未发现醉倒在拱桥另一侧下坡桥面的被害人陈某某,将陈某某碾压于车下。事后,左学义下车查看,发现有一人躺在汽车下,想将被害人从车下拉出,但没有拉动,被告人就用千斤顶将车顶起,将被害人从车底拉出来丢弃在路边,驾车逃离现场。被害人陈某某后来被他人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经法医鉴定,陈某是由于内脏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死亡。交警大队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认定死者陈某趴在桥下坡约5米(桥全长14米)处偏右位置,经开车试验,该位置在汽车上桥时是不能发现的,而在汽车从桥顶下坡,如果是夜里,就较难发现,即使发现也肯定来不及采取措施。案发后,左学义被依法逮捕,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其次接下去的工作就是根据案件事实以及公安组制作的证据,我们法官组成员的第一次开会讨论对于案件涉及罪名的初步判断。我们每个人都发表了对于案件的看法以及应处罚的罪名,结果分成三派,有故意杀人,遗弃罪和意外事件。我的观点是故意杀人(间接故意)根据故意杀人的构成条件,即在造成被害人受伤的情况下,放任与被害人的生命于不顾,因为被告人有撞人的意外事件的前行为下,即先行义务,他有义务救助被害人而不是放任于不管,明知将被害人拖出后放置于桥上可能会因为得不到救助而造成被害人的死亡,被告人左学义的间接故意行为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结果。随着案件程序的进展,辩护组也提交了证据内容,我们法官组开了第二次的讨论会,这次根据辩护组和检察组双方提供的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对于案件实质内容的了解更清晰,更明了,更彻底。此次的讨论主要集中了两种观点,遗弃和意外事件,不能达成合意的原因主要是针对事发时,即被害人被撞后是否死亡以及被告人当时的主观想法,根据两组提供的证据上分析可得被告人下车检查时,通过多种方法检查结果认为被害人当时已死亡,随即被告人把被害人从车底拖出,而且还是通过千斤顶的帮助,而不是在拖不出的情况从尸体上碾过,由此也可证明被告人没有主观恶意。而且被告人是在认为被害人已死亡的情况下放置于路边就不能认定为遗弃,只能认定为意外事件,即无法预见而造成的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对于意外事件造成的撞死被害人,然后将尸体放于路边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可罚性。以上是我在这次会议中的所提的观点。第二次会议的结果初定是遗弃和意外事件,最后结果还得等开庭时辩护组和检察官组的对于证据的质证结果以及辩护结果再定结论。
随着各组成员准备工作的就绪,我们正式进入庭审程序,随着法官的一锤令下,正式开庭,在庭审进行中,法官主导庭审程序,各组出庭人员都能很好的配合,成功完成此次的模拟法庭。从这次的开庭审理来看,总的来说还是挺不错,毕竟对初来咋到的我们来说能达到这种结果还是满意的,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觉得在庭审过程中,我们的模拟审判长的说话语气极其气势都还蛮有法官的架势,整个过程都能严肃并且严谨的遵循法庭的程序,显示出了法官的威严形象,使我们的庭审顺利完成。其中的不足之处,就是作为合议庭,三位法官在庭审过程中缺少对被告人的发问以了解案情,而且在整个审判程序下来,两位审判员都没发言过,即分工不够,作为中国的法官主导庭审的特色没有发挥出来。这也是我作为法官组的成员所比较惭愧的事,对于实践我们真的太缺乏了,所以也没有顾虑到这方面的缺陷,当然这也是给我们的警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应多关注实例,去法院参加见习。其次,在庭审过程中,辩护组的成员做的很让我佩服的是,他们抓住了质问证人时的技巧,该问什么?怎么问?都是很大的学问,从他们的出色表现看,他们在这方面是做足了功课而且抓住了重点。相比之下,作为控告组的一方,显然处于弱势,而且从他们的表现来看,明显是缺乏准备工作,连定罪依据都提供错误,把已经废止的法律依据提供上来,而且在质证环节也显得薄弱,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个警示,即开庭并不是简单的辩论,更重要的是找证据,用事实说话,再结合雄辩才能博得法官的认同打败对方。再次,整个环节都能符合法律的要求,但是,我觉得在辩论环节,还有所欠缺,不能体现出法庭辩论的气势,太过于平静。最后,从庭审的结果看,我们的合议庭在经过开庭之后作出的正确判断,给被告人定意外事件,即根据双方所进行的举证,质证,辩论的一系列链条,再结合被告人的如实陈述,最终判决是意外事件,体现了依法判案的原则。当然,不足的地方就是在宣判阶段,我们的审判长在宣读判决书时频频出错,对于法官作为威严及庄严代表,这是不容许的。对我也算是启示作用,在准备工作中应该每个环节都要落实到位,尤其是在程序方面,是我们最容易忽略也是最容易出错的,都是我们的不足之处。观看完后总的感觉是让我受益匪浅,真切的体会到了整个庭审都需要认真,仔细,不管是哪个角色都需要作一番苦功夫,为我在往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根据案件的开庭审理,检控组和辩护组双方主要争议的问题是对于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是意外事件,还是遗弃。各方都极力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这也引发了我们对此争议问题的思考,即当这样类似的问题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身边的时候,我们会怎样做,像被告人一样丢弃被害人于路边,还是拨打120尽全力救助被害人,虽然这在法律上没有给与处罚,但是道德层面呢?对于现在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心里,人情疏远,利益至上的社会动态,肯定不止左学义一人会这样,驾车撞死人不管不顾。现在普遍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即事不关己高高挂上,能避多远就多远。做了什么坏事,看看周围有没目击者,如果没有,那就逃之夭夭了呈现出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丧失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友爱,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情操,传承我们的中华民族美德。对于现在社会上盛行的人们之间的漠视态度极其担忧。很多人都把社会责任感抛弃于外,对于自己造成的后果都不敢负责人的人更别人提能担当起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之下,国家也应该做出努力,即学校的教育问题,在教育学生学习的同时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提倡学生去做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心的身边的小事,不能拘泥于形式。遏制这种不良的人心风气应该是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在提倡法治的同时更应该提倡道德,以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准则,这样也更发挥了公民的监督力量。
在这次模拟法庭中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包括知识的加深巩固以及更新,而且让我反思了引起这样的案件的事实反应了现代人文的不良面貌,不容乐观的现状,督促自己应该做的更好,秉着这样的信念,大家一起进步社会才会进步
第五篇:模拟法庭
为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知法、守法、用法,10月24日,团县委、法院联合主办的“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在县人民法院审判庭举行。
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石洪亮;县政协副主席姜葳;县人民法院院长王长义出席了活动,县内各中学团委书记、小学大队辅导员及部分群众观摩了模拟庭审过程。
这次模拟法庭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刑事犯罪案件,采用逼真的场景,以案说法、庭审辩控。来自县第四中学的11名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公诉人、辩护人,成功模拟了因沉迷网络最终实施抢劫的典型案件审理全过程,让同学们亲身参与到法庭审判当中,了解法庭审判过程及法庭纪律,见证法律的威严,使他们更加懂得法律的公平与公正。
模拟审判结束后,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的法官对学生的精彩模拟做了现场点评,认为模拟庭审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审理过程严肃认真,逼近真实法庭审判。
此次模拟法庭活动的举行,是我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活动通过青少年亲自体验庭审现场,激发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浓厚兴趣,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变青少年被动学习为主动了解,给青少年敲响警钟,提高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的能力,达到普法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