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特大城市建设情况

时间:2019-05-12 05:3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宝鸡市特大城市建设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宝鸡市特大城市建设情况》。

第一篇:宝鸡市特大城市建设情况

宝鸡市特大城市建设情况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我市按照“规划引领城市发展,项目带动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市场筹集建设资金”的总体思路,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精细管理,加快建设特大城市。截至2009年底,我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83平方公里,中心城市人口85.9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3%。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8.68%、41.9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46平方米。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圆满完成。关天规划提出,将宝鸡建成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新材料基地和生态园林城市。据此定位,我市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修编工作,规划期内将宝鸡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部的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先进制造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突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城市功能分区更趋合理。按照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宝鸡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是“一带一轴五组团”,一带:为渭河沿线的东西向城市发展带。一轴:为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南北向拓展轴,五组团:为福谭组团、金渭组团、代马组团、陈仓组团和蟠龙组团。到2020年,宝鸡城市建设

用地规模14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3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0%。

南客站核心区建设启动实施。宝鸡南客站片区位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代马组团南部,马营镇南侧。为了抢抓关天规划中提出的建设徐兰快客专线的机遇,把南客站核心区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区域优势彰显的城市中心商务区和门户区域,我市组织召开了宝鸡市南客站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竞赛评审会,经过省内外知名专家和我市相关部门综合评审,确定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南客站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经过修改完善后,作为实施规划方案,目前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陈仓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陈仓物流园区是城市东扩的重要片区。2009年,我市抢抓《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颁布实施的良好机遇,委托中国物流策划研究院对园区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委托西南交大勘察设计院依托宝鸡西部交通枢纽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西部工业重镇的产业基础优势,按照“一园区四中心若干服务站”的思路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彰显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了《陈仓物流园区总体规划(2009—2020)》,该规划已经专家评审,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宝鸡会展中心已经建成投用。

下一步,我们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加快建设特大城市:

1、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积极实施“东扩南移北上”战略,以宝石机械工业园区、宝鸡石油钢管工业园区、陈仓物流园区、大唐热电等项目为支撑,推进渭河以北陈仓大道沿线开发,加快高新区三期建设,加快人口和产业聚集,带动城市向东拓展;加快秦岭北麓浅山区保护性开发,带动渭河南岸新区建设,推进城市中心区南移;以蟠龙塬地区生态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城市北上跨越式发展。

2、强化宝鸡交通枢纽地位。宝鸡是国家规划的陇海线3个铁路枢纽和省上规划的 5个公路枢纽之一。我市将加快构建符合特大城市需求、体系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巩固和提升宝鸡西部交通枢纽地位,实施宝平公路与虢凤公路连接线交通工程,对连霍高速市区过境段进行改道,实现过境交通与城市道路之间的连接与转换,建成城市南北大环线;加快建设宝平、宝汉高速公路,构筑高速公路“十字”骨架,促进东西南北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提升宝鸡交通枢纽地位;开工建设西宝快客专线,同步建设南客站,建设与西宝快客并行的宝鸡到蔡家坡近期货运、远期货运与城际轻轨并用的铁路专线,彻底解决宝鸡作为工业城市的运力问题;配合西部机场建设集团,加快建设凤翔支线机场,把宝鸡建成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同时,加快构筑立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城市大环线和秦岭北麓生态观光路工程,形成以“四横十纵一环一道”为骨架的市区快捷交通网。

3、彰显宝鸡历史文化特色。积极培育体现宝鸡特点的城市文化,形成以姜炎文化、周秦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以民间艺术、西府民俗为主的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高雅文明为主的现代文化等三大文化特色,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全力以赴做好“山水园林”文章,重点建设“一河两岸”城市景观,使城市更加整洁美丽、舒适宜人。

4、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风貌。加大“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以城市主干道为重点,全面整治美化临街建筑立面,使城市整体景观有明显提升。把经二路建成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商贸第一街,把中山路建成体现宝鸡古老风貌的传统商业街,把公园路建成彰显周秦文化特色的仿古一条街,把陈仓大道、金台大道、高新大道建成时代气息浓郁、建筑风格鲜明的现代化样板街区。实施城市亮化工程,高起点做好市区高层建筑、渭河两岸、北坡、代家湾等景观节点亮化工作,营造现代都市气氛。

5、大力实施突破蔡家坡战略。科学超前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使蔡家坡尽快成为西北载重汽车制造基地、汽车零部件加工配送中心和市域东部经济中心。到2020年,蔡家坡城市人口规模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0平方公里,成为滨河型、生态型、现代化的市域副中心。

6、加快建设关天经济区西部城镇群。加快建设以市区为中心,蔡家坡为副中心,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主轴,9个

县城和法门、汤峪、常兴、绛帐等重点镇为支撑,其他建制镇为补充的关中西部城镇群。加快凤翔撤县设区步伐,完善城镇群基础设施,加速人口聚集,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二篇:宝鸡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

宝鸡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

出处:档案局.发布时间:2005-07-13 17:44:52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建设档案(以下简称城建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建设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建设档案的接收、保管、利用和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及城市发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第四条 城建档案应当遵循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科学规范管理,保障城建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把城建档案事业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保障城建档案事业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第六条 市城乡建设规划局是本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城建档案馆具体负责本市城市规划内城市建设的接收、保管和提供利用。市城建档案管理处在市规划局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市城建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培训和执法监督、检查。

第七条 县、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县、区城建档案馆(室)负责本辖区城建档案的接收、保管和提供利用。

第八条 全市城建档案管理,业务上受同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九条 城建档案馆(室)重点管理下列范围内城建档案:

(一)各类城市建设工程档案

1、工业、民用建筑工程:包括工厂、住宅、办公、商业用房、学校、社会公益事业及其他公共建筑工程档案;

2、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城市道路、桥梁、排水、涵洞、隧道、城市照明、广场、停车场、污水处理厂等工程档案;

3、公用基础设施工程:包括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邮政、广播电视、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等工程档案;

4、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包括铁路客运站、铁路运输编组站、铁路货运场站、长途汽车客运站、机场等工程档案;

5、园林、风景名胜建设工程:包括公园、城市绿地、苗圃、动物园、植物园、纪念性建筑、名胜古迹、古树古木保护和城市标志性设施、雕塑等工程档案;

6、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工程;包知垃圾处理场、公而及其他重要环境卫生设施工程档案等;

7、城市防洪、防滑、防震和人防工程;

8、军事工程档案资料中,除军事禁区和军事管理区以外的穿越市区的地下管线走向和有关隐蔽工程的位置图。

(二)建设系统各专业部门业务管理和技术档案:包括城市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园林绿化、风景名胜、环卫、市政、公用、房地产管理、人防等部门的业务管理、技术资料。

(三)城市基础性综合档案: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针、政策、法规、计划、统计方面的文件、科学研究成果和城市历史、自然、经济等方面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 列入城建档案接收范围的建设工程,各建设单位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向城建档案馆(室)报送一套符合规定的工程档案。停建、缓建的档案,暂由建设单位保留。撤销单位的建设工程档案,应当向上级主管机关或城建档案馆(室)移交。

第十一条 对改建、扩建和重要部位维修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单位据实修改,补充和完善原建设工程档案。凡结构和平面布置等改变的,应当重新编制建设工程档案,并在工程竣工后三个月内向城建档案馆(室)报送。

第十二条 城市重点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应当由同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项目主管部门的档案工作机构对项目档案进行验收后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向工程项目所在地城建档案馆(室)移交。

第十三条 建设系统各专业管理部门形成的业务管理和精力技术档案,凡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在本单位保管使用1-5年后,必须按本规划向城建档案馆(室)移交。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由城建档案馆(室)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选择接收。

第十四条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和补测补绘形成的地下管线档案,应当在普查、测绘结束后三个月内向城建档案馆(室)移交。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每个应当向城建档案馆(室)报送更改、报废、漏测部分的管线现状图和资料。

第十五条 各单位向城建档案馆(室)移交档案,应编制档案移交目录,由双方验收签字、盖章后,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六条 建设工程档案的报送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档案材料齐全、系统、完整、并且为原件。

(二)档案内容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工程建设活动和工程实际状况。签章手续完备,竣工图编制规范。

(三)案卷符合城市建设档案案卷质量规定及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四)符合其他规定要求。

第十七条 《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是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必须审查的材料之一。凡列入城建档案接收范围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必须与城建档案馆(室)签订《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

第十八条 各建设单位在工程招投标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签订协议、合同时,应对工程工程文件的套数,费用、质量、移交时间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建设工程档案材料的收集、编制与工程进度同步,确保工程档案材料的完整、准确和及时归档。

第十九条 列入城建档案接收范围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当提请城建档案馆(室)对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预验合格后,由城建档案馆(室)出具工程档案认可文件。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在取得工程档案认可文件后,方可组织竣工验收。对未取得档案认可文件的建设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第二十一条 城建档案馆(室)应当作好下列工作:

(一)建立健全城建档案的接受、保管、统计、鉴定、销毁、提供利用和管理制度;

(二)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对接受的档案进行分类、登记、科学排列,编制检索目录;

(三)做好档案的保管、保护工作,及时修复破坏档案。对珍贵、重要的档案,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其安全无损;

(四)积极开发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依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提供服务;

第二十二条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遵守保密法和档案管理制度,不得泄露城建档案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

第二十三条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具备城建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并取得岗位资格证书。

第二十四条 载有城建档案馆(室)及其法定代表人印章或签名的档案复制品,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

第二十五条 向社会提供利用城建档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有偿服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用城建档案,应当出具合法证明,并按规定缴纳费用。

第二十六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或捐赠城市珍贵历史建设档案的单位或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未按规定定期限向城建档案馆(室)移交工程建设档案的,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59条规定,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损毁、丢失、涂改、伪造、擅自提供城建档案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4年11月19日市政府发布的《宝鸡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宝政发(1984)205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宝鸡市生态城市建设探究

宝鸡市生态城市建设探究

王薇,杨媛,边英英,贺娟娟,田江山,廖阳,宜健,王青静,杨小强,李进

(宝鸡文理学院 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陕西 宝鸡,721013)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目前已成为趋势。宝鸡市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更应在生态城市建设上起到率先带头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数据,结合文献,宝鸡市新闻网,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总结了宝鸡市生态建设历程和成效,提出了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了生态建设的影响因素,并为宝鸡市今后生态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2)落实部门负责制度;(3)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建设;成效;影响

1引言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主要内涵是以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静脉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开放系统;生态城市的发展应满足城市地域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高度和谐,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保证系统内生产,生活和周围环境之间

[1]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良性循环。

城市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在推动人随着城市变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感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宝鸡作为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宝鸡市政府明确提出,将宝鸡建设成为:“蓝天、碧水、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城市”。早在05

[1]年刘哲民等已经对宝鸡市生态建设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李景宜等对宝鸡渭河段生态

[2]治理进行了客观的评价;陈小娟等论证了构建市区段生态水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提

[3]出了解决的方法;刘引鸽等对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建设进行了评价分析,提出了强调景观生

[4]态综合效应、安全性以及加强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建设的动态管理措施;而苏晖阐明了城市

[5]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的关系;李炜等对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

[6]了居住区环境绿化及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周旗从环境问题这方面对宝鸡市生态建

[7][8]设问题进行了探究;刘晓宁等对宝鸡市园林树木抗污染能力进行了研究;朱艳等从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建立了宝鸡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

[9]的权值,对宝鸡市近几年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评价;刘敏等由宝鸡渭河滨水区规划中的几

[10]个问题分析了北方城市滨水的规划;王惠飞等对宝鸡市近30年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生态安

[11]全的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宝鸡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全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本次探究主要分析评价宝鸡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宝鸡市未来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2宝鸡市生态城市建设历程及成效

2.1生态城市建设历程

1997年,宝鸡市编制绿地专项规划,并从第十个五年规划开始,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正式纳入一个五年规划;2002年初启动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经过3年努力,05年6月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环保模城市”;02年5月,陕西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宝鸡要早建成大城市”的目标任务,市委、市府对建设生态园林大城市进行前瞻规划,按照城市“三绿”指标的新要,重新调整了市区绿化用地规划,进步完善了绿地系统,特别加强了对城绿化工作的监督;03年宝鸡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城市”称号;04年,“创卫、创模”成功;05年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验收,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同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07年市政府出台了 《关于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山区县先行,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生态示范县区全覆盖,并申报国家生态示范市”的思路和目标,09年在西北建成了第一个生态示范城镇群;同年5月7日,宝鸡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全国仅有的 14个国家森林城市之一;1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域经济专家委员会、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等单位,授予宝鸡“全国环境优美城市”荣誉称号;12月 18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宝鸡“中国人居环境奖”奖牌,成为全省首家获此荣誉的城市。

2.2生态城市建设成效

纵观宝鸡市20年的生态建设历程来看,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的科学管理团结协作下,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以下辉煌的成就:

(1)综合治理渭河。筑坝拦水,植树种草,建成渭河公园; 成功搬迁4000余户村民和居民,实施拆迁区绿化。

(2)关停了红光钢铁公司、市焦化厂等重点污染企业。淘汰了东南纸业公司等4户企业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关停了亚特水泥公司等 5户企业的立窑生产线,并加快阜丰生物公司烟气和异味污染治理工作。岐山、扶风、凤翔爆破拆除了北部山区 200多个小石灰窑,宝鸡市联系专业机构对 13枚废弃、闲置放射源进行了集中收储,有效地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重点污染问题和环境隐患,群众环境投诉不断下降,环境满意率持续保持在 85%以上并逐年提高。去年,宝鸡市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 315天。

(3)建成北坡森林公园; 建设了秦岭北麓台塬绿化带,初步形成了城市南部绿色屏障;开发建设石鼓山文化景区,使历史文化与园林绿化相得益彰;投入巨资改造6个大型公园,实行全免费开

(4)08年建成太白县 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基础上,去年又建成了千阳、凤县两个省级生态示范县,麟游、陇县、眉县等 8个县区通过了省环保厅代表环保部组织的国家预验收,全市建成和通过验收的生态示范县(区)达到 11个,覆盖率和建成验收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5)生态农业快速发展,新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以“一池三改”为载体 ,把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置于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之中,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截止目前 ,全市农村新建旋流布料沼气池5557口;建成农村能源建设示范点2个;节柴灶1815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7500架。宝鸡市农村生态环境正日益得到改善,生态成效显著。3宝鸡市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宝鸡市处于渭河盆地的最西端,属于山区河流向平原河流的过渡段。就宝鸡市区现在的建设来看,自然地利用与过度开发现象很严重:宝鸡市浅层水资源过度缺乏,补给不足;流进河道的市区内地表水污染严重;城市拓展,使得市区绿地面积减少,市区周围的绿地也在逐步减少;工业对土地的侵占,以及污水排放对河道的污染。具体如下:

(1)宝鸡市北塬植被覆盖率不高,春季会发生沙尘天气,夏季常发生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2)河流淤积严重,导致水面减小,影响生活用水,城市的视觉美,和不利于河流污水治理。

(3)渭河宝鸡段面临着河流污染局面,工厂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造成河流局部污染,河水变黑变臭。

(4)城市占地规模较小,空间环境紧张,城市生态系统超载。

(5)城市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布局存在不合理,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6)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4分析宝鸡市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

“生态”包含自然、社会和经济相协调并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2]。

4.1优越的自然基础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

宝鸡市位于东经106°18′21″~108°3′14″,北纬33。34′50″~35。6′16″之间。地貌的基本形态是南、北、西三面环山,中间凹平,西窄东宽,呈东西向分布。南部和西部是崇山叠嶂的秦岭,关山山脉,北部为黄土台塬,中部为渭河谷地,地貌类型多样。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年气候变化受东亚季风(包括高原季风)控制。日照比较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数在2000~2200小时之间。市年平均降水量在590~900毫米之间,是关中降水最多的地区。宝鸡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陕、甘、川三省结合部,是连接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公路四通八达,已形成东连西安、西达兰州、北至银川、南接成都的四条干线和110条支线公路网。

生态保护是一个地方的象征,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是最强有力的自然因素,文化名人的头像充满了文化气息,草坪中随意的几块石头让人感觉到一种朴实的乡村气息。在规划设计中应将他们尽量保留、保护好。自然因素在景观规划上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宝鸡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条件、多样的地貌形态、适宜的气候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4.2 历史社会地位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

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使城市特色得以体现,保持城市景观的连续性,使具有地域特点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并可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凝聚市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惟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技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历史建筑,才会使一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才会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悠久的魅力和光彩。历史文化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更要有历史文化传统,成为这一城市的特色与记忆。对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及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所以,历史文化遗产对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这里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汇集地,素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影响了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的《周礼》、《周易》,以及“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历史典故都出自于宝鸡,至今仍有北首岭遗址、钓鱼台、周公庙、周王陵、古栈道、法门寺、大散关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皮影、木偶、剪纸、刺绣、社火、脸谱、泥塑、草编等都始终散发着周秦文化的遗风古韵,闪烁这中华原始文明的奇光异彩。宝鸡市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67处,县级239处。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生态城市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3经济发展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

现代社会,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收入才能不落后与别人。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富有了,就能促进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了,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时就可以采用最新的科技,这样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又何以更快速的发展城市经济。由此可知,经济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是占有重要地位。

宝鸡市工业基础雄厚,是西部工业重镇。近年来,宝鸡市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01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6.09亿元,经济实力的大大增强,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宝鸡具有突出的产业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宝鸡是国家“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重要的工业布点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机械制造、电子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钛材、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一批优势产业,拥有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和较强的加工配套能力,同时,形成了八大基地建设:重型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和矿业基地、数控机床制造基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食品工业基地、水泥及新型建材制造基地、电子仪器仪表及家用电器制造基地、医药产业基地。宝鸡拥有许多全国、世界先进技术。宝鸡钢管的连续油管生产线是全球除美国休斯敦以外唯一的连续油管生产线;宝鸡石油机械、宝鸡石油钢管都是世界石油装备业的龙头;秦川机床可以自主生产数控机床。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提供了保证。

5结论与建议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现代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成健康、高效、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发展。依照这些原则,我们对于宝鸡市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1)认真做好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布局。即实施公园、广场绿地完善配套工程、街道绿化改造提高工程和庭院增绿工程,提高宝鸡地区植被覆盖率。(2)加强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包括 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对污水处理后再排放,争取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加强渭河流域综合整治,建立渭河流域水质监测考核机构,确保宝鸡市处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采取群众监督,媒体曝光等措施。(3)采取法律规范。包括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控能耗高、水耗大、效益差、污染重的行业和项目。在市区、县城及高速路沿线,停止审批钢铁、水泥等污染大气的项目;专项整治违法建筑、超标排污。(4)加大投资管理,组织协调。即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积极组织环保活动,定期对渭河的水质及周边环境做检查;并组织人员进行改善处理。

二、落实部门负责制度

突出抓好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绿化。认真配合政府政策引导,法律规范。我市园林环卫

部门坚持实行一天两巡查、十天一抽查、一月两考核、一月一通报奖惩兑现的清扫保洁奖励考核机制,着力加强城市背街小巷、城市出入口、便民摊群点等清扫保洁力度,积极实施高温季节主干道洒水、压尘、降温作业。各个工厂严格执行总量控制计划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从严控制新增污染。

三、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城市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城市生态建设离不开老百姓的关注和参与。在此提倡全民参加,从生活的点滴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切实执行监督的职责。为把宝鸡市建设成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城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哲民,张永翔.宝鸡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25(4):309~311.[2]李景宜,石长伟,徐昔保.渭河宝鸡市区段生态治理工程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44~47.[3]陈小娟,任宏超,岳小峰.渭河宝鸡段生态水系构建设想[J].陕西水利.2011~1.[4]刘引鸽,宋军林,文彦君.城市滨和景观生态建设评价与安全管理[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5):28~30.[5]苏辉.城市河道整治与城市生态建设[J].工程科技.323.[6]李炜,奚旦立,陈季华.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问题的探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01).[7]周旗.关于宝鸡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2002,101(4):17~19.[8]刘晓宁,王飞.宝鸡市园林树木抗污染能力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78~83.[9]朱艳,赵先贵,纪芙蓉.宝鸡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4):311~313.[10]刘敏,刘蓉.由宝鸡渭河滨水区规划中的几个问题看北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0,32(1):39~46.[11]王惠飞,任志远,薛亮等.近30年宝鸡市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生态安全的定量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4):19~23.[12]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等.生态城市建设及评价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1,8(6): 54~58.[13]王陆军,廖晓芬.渭河宝鸡段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5,35(2):220~223.[14]李军.城市规划与宝鸡城市发展[J].现代商业,2010,242~243.[15]高功强,陈邦成.宝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研究[J].新西部.2010.(12):23~24.[16]郭龙刚.水土保持与宝鸡大城市建设[J].宝鸡社会科学.2009(2):41~42.[17]马全生.从水资源和交通看宝鸡未来城市化建设布局[J].宝鸡社会科学.2004(3):16~18.

第四篇:关于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思考(2011122

关于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区域性特大

城市建设的思考

市发改委

王厚亮、朱胜利、范观兵、盛艳艳、陈鹏

行政区划调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加速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今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省委省政府实施了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地级巢湖市的居巢区、庐江县划入合肥,这是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一、行政区划调整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国以来,我国行政区划的调整主要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及大型工程布局,一般以各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分地域实施,行政区域逐步演化为“行政经济区”,行政区域应当与经济区相协调、相适应。

通过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在其行政区域实施相应的经济调控政策,弥补市场的盲目性。不同行政建制的功能不尽相同,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变更行政建制,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例如,2009年,天津撤三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并为滨海新区,行 政架构精简高效;2010年,北京市四(东城区、崇文区、西城区、宣武区)合二(东城区、西城区),推进核心区南北区域均衡发展;沈阳三区(东陵区、浑南新区、航高基地)合署建大浑南,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等等。

通过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加速中心城市发展。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城区空间范围必然向外呈扩张趋势。适时扩大城区行政区域范围,既能满足城市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周围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对经济流向不合理的行政区域作适当调整,可以协调区域经济关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2年,合肥实施区划调整,将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和郊区区划调整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打破城市郊区包围城区的行政区划格局,有效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了城市发展活力,极大地解放省会城市的生产力。

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正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解决我省城市体量普遍偏小,政区规模相差较大,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不匹配、经济板块与行政板块不协调等问题。通过实施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促进芜湖、马鞍山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二、行政区划调整对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影响 行政区划的调整,对合肥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 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一是发展空间更广。区划调整后,合肥区域面积由7055平方公里增加到11433平方公里,增加62%;人口规模由570.2万人增加到745.7万人,极大地拓展了合肥未来发展空间,对于强化合肥中心城市的地位,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增强区域的极化和辐射功能,形成了与长三角全面对接的空间开发新格局,为加速安徽崛起提供强力支撑。

二是综合实力更强。区划调整后,2010年合肥GDP总量达到296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从22%上升到24%;在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城市中超过绍兴,位居第九;与南京、武汉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GDP分别相当于两市的59.1%、53.7 %。合肥初步具备了追赶南京、武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能力。

三是发展条件更好。区划调整后,合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的环湖发展的省会城市,800平方公里巢湖变成城市的内湖,成为合肥靓丽的名片;区域内丰富的山、水、人(人文)、泉、矿等资源,将助推合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合肥在区域竞争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凸显 从安徽崛起看,合肥将成为”引南辐北”的核心引擎。区划调整后,合肥与长江的距离拉近,与跨江联动发展的芜湖和马鞍山紧密相连,有利于形成一个具有区域带动和辐射能力的新兴城市带——江淮城市群。以合肥为核心的“合肥经济圈”,将通过南面引领和融入芜湖、马鞍山、铜陵这样的长江城市带,北面带动和辐射皖北地区的发展,加速安徽崛起步伐。

从区域发展看,合肥将成为长江发展轴上桥梁纽带。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全国“三纵二横”布局中,合肥与南京、武汉同处于长江发展轴,是全国梯度发展战略格局的东中部三个重要增长极点。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域面积达到1.14万平方公里,分别相当于武汉、南京的134.6%、173.2%,并拥有全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常住人口分别相当于武汉、南京的76.2%、93.2%。合肥成为长江经济带南京至武汉段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发展空间最大的城市。合肥初步具备了在泛长三角层面,与南京形成“宁合”竞合关系,在中部层面,与武汉形成“汉合” 竞合关系,在长江发展轴上形成“合宁汉”竞合关系。

从国际分工看,合肥将成为长三角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舞台。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合肥是最靠近长三角地区的省会城市,是长三角的腹地。合肥依托“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丰富等条件,把握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建成现代产业的高地,成为长三角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地区。

(三)合肥对巢湖的综合治理体制逐步理顺

巢湖作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由于过去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辖,容易造成巢湖水环境治理思路的不协调,甚至出现推诿扯皮。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从根本上解决了巢湖管理体制不顺难题。实现了合肥对巢湖的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护,将有力促进巢湖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水系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有利于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利用岸线、土地、矿产、旅游等优势资源,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与此同时,行政区划调整也给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带来挑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的任务更重;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巢湖综合治理与开发的责任更大;发挥龙头作用,引领全省发展的要求更高;参与区域合作和国际分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压力更大。

三、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要有更高的站位,推进区域合作

行政区划调整后,要进一步着眼于合肥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科学审视和确立合肥在中东部区域格局中的 发展定位,通过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加快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要抓住合肥经济圈、皖江示范区建设机遇,按照“圈内扩容提升、圈外互动合作”的思路,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深化与芜马等沿江城市的交流合作,形成与长三角全面对接的空间开发新格局,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圈品牌。

一是加快推进合肥经济圈提质扩容。以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核心,以共建共享同城化为主题,进一步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经济圈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强化经济圈城市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各开发园区与圈内城市开展合作共建,联动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鼓励圈内城市加强战略合作,积极构建区域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区域要素市场发展。根据经济圈建设的需要,适当扩大合肥经济圈范围。

二是深化皖江示范区城市合作。皖江示范区是推进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在中共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要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支持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支持芜湖次中心城市建设,推进芜马跨江联动发展,加快铜池一体化进程。区划调整后,合肥与芜马比邻发展,合肥要加强与各地区之间基础设施、产业合作、旅游开发等合作,共同 推进江淮城市群建设进程,扩大合肥作为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提升城市群的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力。

三是要加快融入长三角的步伐。积极做好与长三角交通规划的衔接,全力推进交通、水运、航空、能源、信息、物流等综合基础设施与长三角地区的无缝对接,拉近与长三角核心区的时空距离。积极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配套能力,加快形成与长三角区域多层面的产业关联,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体系。借鉴长三角地区先进的发展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高效的发展环境。努力将以合肥为核心的皖江示范区打造成为长三江区域最具活力的板块,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二)要有更高的要求,提升产业竞争力

现代产业体系是城市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根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这是加速合肥崛起的重要支撑。要继续以大企业为支撑,大项目为动力,发展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合肥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结合国家支持的领域和合肥比较优势,聚焦发展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新 型平板显示、汽车、家电、新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6个千亿元级产业。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要按照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重点行业突破、重点功能区带动和重大项目推动。要通过创新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传统消费服务业改造升级,促进服务业特色化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速形成全国区域性金融、物流、会展、服务外包、商贸、文化、旅游等七大现代服务业中心,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要有更新的思路,推进城市建设管理

坚持人民幸福的城市建设发展价值取向,树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增强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

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调、特色彰显”的思路,深化“141”空间发展战略,加快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城市空间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元化、开敞式转变。中心城区要成为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提升; 滨湖新区要进一步拓展建设、提升品质、彰显特色,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四大开发区要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五县市要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典范。巢湖市是新兴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中心城区标准,等高对接,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高地、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山川秀美的生态之城;庐江县要按照新兴中心城市南部副中心和现代产业基地的标准,加快县城和以汤池为中心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和循环利用,带动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二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合肥城市建设要以提高综合承载力为核心,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合肥通江达海通道,形成江淮运河航运中心,构筑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水运体系;加快城际铁路、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打造合肥与周边城市“半小时通勤圈”;加快推进新桥机场建设,形成水、路、空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早日建成现代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供水、供电、燃气、污水处理、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保障功能。

三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加强标准化城管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程序,实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公开化、标准化、规范化。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平台建设,推进城市管理的网格化、精细化、长效化,提升城市管理品质。加强交通管理法制化建设和市民现代交通意识教育,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强市政道路、桥梁、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管护,不断提高市政设施运营水平。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大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教动员和应急演练等工作,提高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四)要有更新的理念,推进巢湖治理与开发 抓好巢湖综合治理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按照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要求,实行统一有序的保护与开发,走永续发展的路子,让城市大兴水之利、尽得水之灵,更好地造福于人民。突出“生态环保”的理念和“独具魅力”的方向,融城市开发、村镇建设、产业发展、流域防洪、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内河航运等为一体,推进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开发。

一是加快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强力实施入湖河流综合整治,加大流域内企业排放治理力度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系统,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环湖区域农业结构调 整,从点源、面源上进行有效的治理和控制,并强化工程措施,加快推进“引江济巢”,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巢湖水环境持续改善。加大灌溉与防洪设施建设力度,发挥保障农业生产、调蓄流域洪水功能,维护生态平衡。

三是有序推进高水平开发。借鉴美国、加拿大“大湖区”建设发展经验,以巢湖为核心,以环巢湖城镇群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建设环巢湖生态经济区,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充分利用大水面优势,重点发展以生态型优质水产品、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环湖生态农业带;充分利用湖光山色和温泉、湿地、历史文化等资源,按照“城湖共生、重点开发、以点串线、整体推进”的思路,重点开发以健康、休闲、度假、水上运动等为特色的环湖旅游产业带,加快建设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把合肥打造成为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港口、航道建设和入湖河道疏浚,提高腹地通达能力和入江通过能力,建成江淮内河航运中心。

(五)要有更高的标准,推进社会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落脚点。着力构建“幸福合肥”,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应有之义。

一是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就业与自主创业并重,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 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提标扩面,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建立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并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标准。组织实施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行动计划,提高农民创收能力。不断提高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扩大住房保障有效覆盖面。

二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布局和发展学前教育,做好全国学前教育试点。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推进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大面积推广“农家书屋”工程,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大药品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文化活动”四大专项服务中心建设。

第五篇:宝鸡市纪检监察网

宝鸡市纪检监察网

巡视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的一种有益探索,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深化党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各项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巡视制度的特点

巡视制度具有专门监督管理部门不同和独有的优势,巡视组、巡视员的地位客观超脱,工作时间较长,方式灵活多样。既能全面了解情况,又能抓住主要矛盾;既能向上报告工作,又能向下教育提醒;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能及时反映问题,可以较好地避免“看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到”的现象。

1、巡视制度对我国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氏设置左右大监,监察万国。汉武帝创设了专门对地方监察的刺史制度,开启了中央政府专门的监察官员巡察地方的先例。巡视制度逐渐完备于盛唐,强化于明清,一直是中央政府对地方大员的有效监察手段。中国共产党把巡视制度提升到党内法规的层次,是对历史上巡视制度的成功借鉴,同时,在规模、做法等规定上,又已远远超过古代。巡视机构由上级党委统一领导,在纪委、组织部门联席会议领导下开展工作,有助于纪委、组织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互相监督、产生动力,从而能有效地解决信息沟通不畅和成果转化不力的问题。党的巡视机构作为常设机构,通过其职能的履行,可以对特定的监督对象形成一套稳定、系统的采集、梳理、分流、批示、办理、反馈相关信息的机制,有助于实现对特定监督对象的经常化监督。

2、巡视制度填补了我国监督制度的空白。建立党内巡视制度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克服了对党的中、高级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监督普遍薄弱、甚至处于虚化状态的弊端,填补了我国监督制度的一个空白。巡视制度的建立,通过专门的巡视机构和专职的巡视队伍,实现人员的专职化和业务专门化,使巡视工作经常化,这就从根本上加强了对省部及地厅级领导班子中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

3、巡视制度和其他监督制度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巡视制度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能够形成一种高压态势,赋予监察工作以强大的权威。这样的态势和权威不是可闻不可见、浮在上面,出现所谓“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的情况,而是亲临被监督对象的单位、实际部门,实现了对被监督对象的定向化监督,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巡视制度有助于保证巡视机构和人员集中精力,深人探索和掌握巡视工作的规律,有利于更全面客观地掌握被监督对象的情况,强化事前、事中监督,认真查找和解决党风党纪方面的问题,不是满足于一阵风效应,而是具有长远的功能机制。这对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拒绝腐败,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巡视制度建立以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已完成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轮巡视,以及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巡视。各省(区、市)巡视组已完成了对所辖市(地、州、盟)的第一轮巡视,并对293个省直部门、1218个县(市、区、旗)进行了巡视。发现了陈良宇、侯伍杰、徐国健、李宝金、杜世成、何闽旭等案件的部分线索,为党风廉政建设和防腐败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建立县级巡视制度的现实需求

当前,全国只有少数地方开展县级巡视工作,如浙江省宁波江东区、湖州长兴县、丽水青田县从2004年开始探索县级巡视制度工作,湖南的湘潭县从2007年开始探索运行县级巡视制度。建立县级巡视制度是完善巡视制度的一个有益探索。从各地的运行情况来看,建立县一级巡视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1、建立县级巡视制度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益探索。县、镇一级处于承上启下、沟通城乡的战略地位,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落实利民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由县、镇党组织领导实施。县、镇政府直接服务于基层群众,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落实终端,行政权利的运用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加之近年来县镇两级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易发多发且对地方发展稳定影响较大,群众的关注度也相对较高。开展至上而下的巡视监督,体现了县委的权威性,既引起各级的重视,又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对于加强乡镇、部门班子党风廉政建设,保证各级政策落实,确保政令畅通,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建立县级巡视制度是反腐倡廉创新举措。有效地解决党内腐败问题,除了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这三件大事之外,还应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规范的长效的内部和外部制约机制。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新举措。巡视工作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促进巡视对象的廉政建设,解决腐败问题。巡视组巡视时间长,工作方法灵活,既可以向上级报告工作,又可以对下提醒,还可以广泛接触群众,收集情况,其作用是其他工作组、考察组所不可替代的。

3.建立县级巡视制度是干部监督的有效方式。现行体制对“一把手”都赋予很大权力,这对于各镇、县级部门“一把手”履行职责、推动工作是十分有利的,但由于“一把手”地位高、权力大,现有监督措施很难对其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班子成员、党员群众拥有的权力和权威不足以制约“一把手”的权力,“一把手”就成了各镇、各部门监督的难点和盲点。开展巡视工作既可以帮助各镇、各部门理顺关系,化解矛盾,总结经验,又是对“一把手”工作的支持;对“一把手”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解决,是对领导干部的保护措施,打招呼总比打板子好。巡视监督客观超脱,可以解决群众监督鞭长莫及、舆论监督不便涉及、班子内部监督很难制约的问题。

三、当前我县建立县级巡视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县级巡视制度利于规范乡镇领导干部权力运行。乡镇政权是我国政权序列的最基础部分,既上联“国家”又下接乡村社会,其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关系国家的权威及其合法性基础的建构。县十五次党代会后,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工作的意见》,赋予乡镇更多的人事权、规划权、财权。各项惠民强农资金发放、征地拆迁费用的兑现、基层民主管理、民生项目建设,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实利益,群众的关注度比较高。乡镇领导干部手中掌握比较多的资源和权力,监督难度很大,仅仅靠开展专项检查,不能全面掌握乡镇的资源分配情况。通过建立县级巡视制度,可以有效的开展乡镇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规范从政行为,同时还可以把巡视工作延伸到村组,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关心焦点难点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促进农村民主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2.建立县级巡视制度利于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乡镇、县级部门是行政层级的末端,基本职责是政策的具体执行,手中有权有资金,是监督的重点。而现行监督体制,各镇、部门虽然设置纪委、纪检组,都由于都是受党委或党组领导,存在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的地位不平衡,因此监督的相对独立性差,从而使得监督的效果存在“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的局限性,而县级纪检监察机关人员编制少,肩负的工作职责繁重复杂,不可能抽调专门力量对某个单位和地方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不可避免地单位“一把手”的监督存在着监督的漏洞,出现监督真空。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监督存在失位,我县乡镇、部门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例屡有发生,使一些本来可以防患于未然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制止,最终酿成大祸,进而毁掉了一批党员干部。2012年,全县共立案30件,办结33件,其中科级案件5件,给予党政纪处分39人,挽回经济损失56万元;实施警示训诫79人,其中党政正职50人。这些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绝大多数来源于群众举报,对于整个全县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干部腐败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县级巡视制度的建立,有专职巡视机构,又是代表县委从上而下开展监督,这既破解了同级监督的困惑,又避免了纪委人员少的问题。

3、建立县级巡视制度利于改变单一监督手段的局限性。当前,我县开展监督方式主要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执法专项检查、效能专项检查、干部考核等,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就某项专门工作的监督检查,不足以反映一个单位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班子运行、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等全貌,即便发现问题也只是财务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对深层次的问题不能得到剖析,从而会出现农村家族黑恶势力、领导干部“带病”工作、“一把手”独断转行等危害性极大的问题,从而导致腐败“多年潜藏,一朝惊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损毁了党的声誉,让一个单位多少年都抬不起头。建立县级巡视制度的,通过下派巡视工作组,时间上保证,方式上灵活,兼有纪检、组织、审计等多部门专项检查的职能,综合运用听汇报、看资料、座谈、走访等方式,便于多角度、全方位的掌握被巡视单位的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既可以向上级报告工作,又可以对下提醒,还可以广泛接触群众,收集情况,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监督检查的局限性。

四、建立县级巡视制度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中央和省委对建立县级巡视制度均没有要求,尽管各地在边摸索、边实践、边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统一、缺少制度依据、实践经验等问题,县级巡视制度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只能在摸索中探索和总结。结合其他各地做法,建立县级巡视制度,建议:

1、加强领导,为县级巡视制度提供组织保障。县级巡视制度由县委统一部署安排,县纪委牵头抓总、做好制度设计和组织协调,成立“两级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巡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并设立办公室,专门负责巡视工作,同时组建四个巡查工作组,组长由退居二线的科级领导担任,成员由县纪委、组织部、宣传、审计、财政等部门的中层干部、业务骨干组成、为“两级巡视”工作提供专业支撑,县财政每年列支一定数量的巡视工作经费,保证巡视工作组织、人员、经费三个到位。

2、建立制度,搭建县级巡视工作平台。根据《巡视条例》建立巡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负责召集,成员为县委办、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机关工委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联席会议负责组织协调并实施巡视工作。同时,配套落实相关制度,制定出台了《巡视工作暂行办法》以及《巡视办公室职责》、《巡视人员工作守则》、《巡视工作程序》、《巡视工作流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巡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组织领导和机构设置、工作方式、巡视组的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搭建了巡查工作的监督平台,保证巡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3、明确任务,保证县级巡视工作有效开展。巡视的主要职责是对镇、县级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检查,具体任务有六项:一是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二是对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进行检查;三是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勤政廉政情况进行检查;四是对选拔任用干部情况进行检查;五是对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群众利益情况,领导班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检查;六是对县委要求的其他事项进行检查。巡视的程序主要分为酝酿筹备、制定方案、召开会议、查询资料、调查了解和撰写巡查报告及反馈等步骤进行。

4、科学运用巡视结果,有效发挥巡视工作作用。各巡视组结束巡查后,将巡查报告及时反馈给被巡查单位,要求其对存在的问题尽快提出整改措施,并由巡视组督促整改落实。建立问题归口管理机制,巡视工作办公室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别向归口管理部门反馈,督促相关部门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纠正。巡视工作办公室还可分专题向县委报告,提出工作建议或意见。巡视结果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等出具党风廉政意见的重要依据。对巡查中发现领导班子及干部在推动工作不力、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分别采取提醒谈话、诫勉谈话或发出党风廉政通知书、监察建议书等方式,责成作出说明,限期整改纠正,并督促有关单位建章立制。对巡查中发现的涉及违纪违法的案件线索报县纪委进行进一步调查核实。

下载宝鸡市特大城市建设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宝鸡市特大城市建设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宝鸡市论文

    依托宝鸡资源优势、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枢纽 的几点思考 中共扶风县委党校 窦文杰 [内容提要]:宝鸡作为丝绸之路新起点上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城市,应当挖掘宝鸡资源优势,抢......

    城市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加快园林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滨水城市、绿色城市、文化城市三大特色,目前该市已形成了“七纵七横连三环,两带十园四广场”的园林城市格局,绿化覆盖率达40.8%,绿地......

    宝鸡市人事代理合同书

    单位委托人事代理合同书 甲方(受托方): 乙方(委托方): 根据中组部、人事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陕西省委托人事代理工作暂行办法》,甲、乙双方就委托人事代理签定......

    宝鸡市高中名单

    文件 1467.doc 学校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中学校 所在地区 陕西省宝鸡市 关键词学校/中学 内容 陕 西 省 宝 鸡 市 学校名称 宝鸡市-教育局 渭滨区-教育局 宝鸡市渭滨区马营镇......

    2016年宝鸡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宝鸡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宝鸡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2月18日在宝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代市长惠进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

    宝鸡市西关中学

    宝鸡市西关中学(BJXGMS) 简 介 宝鸡市西关中学是宝鸡市创新教育研究所(教育集团)领导下的全日制民办高中。1999年成立以来,努力践行“厚爱、严管、善教、乐学”的办学宗旨,强化管......

    宝鸡市创业之星推荐材料

    创业之星推荐材料 山区人民致富路上的开拓者——xx xx,男, 1967年12月24日出生,回族,陕西西安人,高中文化程度,退伍军人,1985年10月入伍,入伍期间历任班长、排长等职务,多次获得优秀......

    宝鸡市城市精神

    宝鸡市城市精神 崇德尚礼和谐包容闻鸡起舞开放创新宝鸡市文明市民公约 不粗言脏语喧哗起哄,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不踩踏绿地攀折花木,不横穿抢道闯越红灯; 不乱摆摊点占道经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