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123
2-1.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等)
2-1-1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
1.为进一步提高与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水平,提高实验及实践教学的质量,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学校专门制定了《福建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教学实验室建设规划》、《福建师范大学仪器设备管理暂行条例》、《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规程》、《福建师范大学本科实验教学规程》及《福建师范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实验教学的文件和政策,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与定位,拟定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发展规划。
2.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校建立了“实验室开放项目基金”、“本科生课外科技项目基金”等本科生科研基金,资助部分优秀本科生进行科研实践。
3.随着“教育部工业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 和“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的立项与建设,“以评促建”,学校大大加强了对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力度,五年来,各方共投入经费1590万元,用于生物学实验中心建设。这些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学校和中心还通过制定相关制度,使得教授、副教授主持实验课,并吸引了一批在科研前沿工作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从事实验课教学,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实验课教师队伍。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和水平的提高,又有力地促进了实验课内容和教学思想的更新。2-1-2实验教学定位与规划
“中心”成立伊始,根据面向21世纪新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并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制定了“三层次培养、一方面保障”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大限度的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中心以学生为本,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全面、协调发展。根据合理化、共享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建立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中心。在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实验教学队 伍建设,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2-1-3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
1.改革思路:依托学院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的优势,中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制定了“三层次培养、一方面保障”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最大限度的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从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实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科研训练等三个层次上重组实验内容、层层深入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及创新能力:精选基础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并将研究创新性实验与本科毕业科研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中心实验平台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进一步开放实验室,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2.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1)建立了“三层次培养、一方面保障”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体系,即:构建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实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科研训练三个层次;另外按实验功能平台整合资源,不断完善中心实验平台的软硬件设施,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中心实验室的建设打破以往按二、三级学科独立设置的分散实验室,在功能性层面上建设一个以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为主,同时面向全校包括化学与材料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院系相关专业本科生开放的、高度集成化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在生物学科一级学科层面上,中心建设包括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平台、生物化工实验平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实验平台、生物大分子实验平台、细胞和发育实验平台、宏观生物学实验平台等6个较先进的实验技术平台。实现了实验内容的优化整合最大可能的做到了资源的共享。
(2)中心加强和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了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程度及实验室管理的水平。中心所有实验平台均配备先进的实验室监控摄录及门禁管理系统,有效地保障了实验室对本科生的最大限度的开放及实验室的有效管理。此外,配备了网络教学环境,中心已开发并投入使用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从实验室的网上预约开放、实验设备的网上预约使用、师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发起及运作、实验室的开放管理等四个层面上实现了中心所有实验平台的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保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及本科毕业科研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网络信息平台的广泛采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实验技术的学习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
(3)中心采取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引入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项目的发展密切联系,充分体现经典实验与现代
科技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依托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将科学研究渗入实验教学。如:遗传学实验课将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遗传毒理学 研究的成果作为综合型实验引入课堂,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成果引入课堂,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相关的实验技能,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建立了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体系和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及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实验教材和网络课程建设。编著和修订了配套的实验教材,编制和购买了实验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采用,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5)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聘请外籍教师为本科生讲授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如:2004年至今聘请美国杜兰大学Yiping Chen 教授讲授分子生物学实验等。
2-2.实验教学总体情况(实验中心面向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生数等)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建筑面积5450 m2,仪器设备总值达1830万元。设在我院的福建师范大学动植物标本馆,贮藏着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包括许多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动植物标本馆是福建省和福州市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福建省馆藏标本最多、面积最大的标本馆。吸引了省内许多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生都前来参观,新馆建立一年以来,就接待了数万名师生。还接待了来自德国、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校长、专家、教授以及省内外领导、专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示范辐射效应。
实验中心面向的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生数统计
专业名称人/年专业名称人/年生物科学(师范类)100生物竞赛培训120生物技术60心理学(教科院)80生物工程60美术学(美术学院)80生物工程(闽南)80档案(社会历史学院)30涉外中医(中医学院)100教育学(教科院)120生态学(地科院)40研究生(8个硕士专业)100环境科学(化材院)80师资培训(生物骨干教师等)30体育教育(体科院)120生物科学(专升本函授)
100合计1300
2-3.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
2-3-1 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
中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制定了“三层次培养、一方面保障”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最大限度的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从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实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科研训练等三个层次上重组实验内容、层层深入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及创新能力:精选基础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并将研究创新性实验与本科毕业科研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中心实验平台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进一步开放实验室,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根据实验课程的性质、类型和具体要求,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将每一门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基础性(技能性训练)、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三个层次。
实验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原则上为1:1。以基因、分子、细胞、个体、群体等不同层次设置实验,尽量避免了实验内容的重复交叉,实验课程独立设课,独立计算学分,使实验课程既独立于课堂教学又与其紧密联系的生物学科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性、技能性训练的实验主要是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技术的训练和基本实验知识的学习;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研究创新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按照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的设计和过程进行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技能性和基础实验是按正常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综合性实验通常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实验单位,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内完成;研究创新性实验基本上以课题小组为单位,主要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内完成,可以单独进行或与毕业论文工作相结合。基础性实验项目相对比较稳定,有明确的实验教学大纲和计划,综合性实验项目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随学科发展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而不断更新,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则由教师提出,同时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
三种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实验项目、内容所占比例因不同年级、不同课程而不同。低年级课程以基础性、技能性训练实验为主,在高年级,则逐渐增加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一般来说,三者的比例为7:2:1。
中心还承担着本学院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三个专业及闽南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每年280人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本科生毕业论文与实验教学、教师科研课题项结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本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等选择开题,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幅提高。同时通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提交毕业论文等环节规范管理,提高学生科研训练的效果
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育的特色,生物科学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加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训练和教学实践,在内容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中学实验教学和科技活动的需求,开设中学实验教学课、生物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微格教学等教育技术方面的实验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现代教学技术的强化训练。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产业化人才为主,我们设计调整教学体系朝着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方向积极努力。在福州市建立了10个左右的稳定的教育实习点,8个的生产实习基地。同时在省内建立了福建崇武海滨、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9处专业课程的野外实习点。
具体实验项目见附件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
2-3-2实验教学与科研和实践结合情况:
中心实验教学依托学院的学科学位点及重点实验室的优势(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动物学)和1个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一个工科专业硕士点(发酵工程),1个“工业微生物教
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1个“福建省现代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高等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生物技术与工程),2个福建省重点学科),在“三个层次,一个保障”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框架下,全院有12名教授和19位副教授承担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训练,他们在承担着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实验技术训练和科学思维培养,利用教学、科研实验室的“最大限度的开放”,接纳本科生进行研究创新性自选课题的科研训练。项目组为学生指定有经验的科研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重在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查阅文献、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分批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撰写与答辩。将研究创新性实验与毕业论文工作相结合,既有利于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又能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2-4.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技术、方法、手段,实验考核方法等)
2-4-1 围绕中心“三个层次、一个保障”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1、加强实验基本技术的训练
学生利用实验课时间进行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做综合、创新性实验。解决了新形势下学生既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操作、又能保证仪器设备完好率的问题;基础实验课的教学注意引导、启发和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验报告中去深入探讨问题。
2、通过综合创新型实验,启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
综合创新型实验从原来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实验,改革为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全新的教学实验流程并按流程完成实验内容,综合创新型实验包含了实验室现有的生物学实验技术和将完善的实验技术,各个实验之间紧密相连,每一部分实验结果都会直接影响最后的实验结果。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根据学过的基础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束时相当完成了一个小课题。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实验中,将以前单一的、分散的几个实验,按其内在联系组合为综合性实验,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相关的基本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基本技术和实验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综合设计型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进入科研研究训练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
3、通过研究性训练,强化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学实验技能
研究创新性实验由教师提出课题让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技术路线,开展实验研究。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采用弹性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实验时间。实验室开放期间,安排专门的实验员和教师进行管理和指导。从二年级开始在学生中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分期、分批进入教师实验室,和研究生一起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
4、建设软硬件设施先进的中心实验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中心利用新校区的建设契机,在生物学实验教学大楼建设6个较先进的实验技术平台。所有实验平台均配备先进的实验室监控摄录及门禁管理系统,有效地保障了实验室对本科生的最大限度的开放及实验室的有效管理。此外,配备了网络教学环境,中心已开发并投入使用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从实验室的网上预约开放、实验设备的网上预约使用、师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发起及运作、实验室的开放管理等四个层面上实现了中心所有实验平台的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不断完善的中心实验平台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2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
应用了模拟演示、多媒体网络课件、视频录像、网络信息平台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
合动植物标本馆、动植物野外实习、高新企业生产实习等手段,辅助实验教学。
(1)中心各个实验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教学全部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前将录象和图片进行播放,使学生能清楚直观地观摩实验技术,了解实验过程,明显改善了实验教学效果。此外,还建立了1个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提高了显微形态观察方面的教学质量。
(2)中心拥有独立的网站, 完成了网络化建设,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实现网上开放教学、学习及开放管理。中心将实验教学相关内容发布上网,供学生浏览;同时将所有实验设备在网上公布,并逐步拍摄、制作仪器的操作规程,实现设备的全方位共享。中心自主研发的“生物学开放实验预约系统”,进一步将实验室管理和使用、实验仪器预约使用和开放实验项目申请和开展等工作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这套系统的投入使用,解决了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际工作时间和生物学实验时间不确定性二者之间的矛盾。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网络登录系统,进行实验项目的申请、实验室的预约申请以及实验仪器的预约使用;教师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实验项目的发布、实验课程开课申请和贵重仪器的预约申请;中心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系统实时掌握实验室、实验仪器的使用状况,了解各种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情况。
(3)设在我院的福建师范大学动植物标本馆,贮藏着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包括许多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是福建省和福州市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福建省馆藏标本最多、面积最大的标本馆。此标本馆的开放使用为中心相关实验课程的演示实验提供了一个有特色的实践平台。
(4)综合创新型实验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聘请学院实验中心管理大型仪器的教师,开设仪器分析课程,并结合参观和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6)中心每年为学生组织数目众多的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4-3实验成绩考核方法
坚持教考分离,重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建立了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根据不同实验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制定了不同的考试大纲和考核方法,建立了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实验成绩的评定包括实验中的表现、实验报告、研究创新性实验论文和考试成绩等部分,实验课的考试主要以平时的实验操作考核为主,期末的考试为辅。平时成绩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的成绩为主,适当考虑学生预习实验情况、实验表现等;期末考试包括实验操作和理论考试。各门实验课程根据各自不同内容设置与要求成绩组成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具体见附件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改革,使之能更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2-5.实验教材(出版实验教材名称、自编实验讲义情况等)
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大部分使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
中心选用教材情况表
序号课程名称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1无机化学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南京大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曾昭琼高等教育出版社3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陈毓基科学出版社4动物实验I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刘凌云高等教育出版社5植物实验实验I植物生物学实验(第二版)汪小凡、杨继等高等教育出版社6植物学实验II植物学实验实习指导谢国文中国科学文化7普通生物学实验生命科学导论实验指导吴敏高等教育出版社8人体解剖生理实验I生理学实验教程王庭槐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9人体解剖生理实验II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实验(第四版)辜清高等教育出版社10微生物学
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沈萍、范秀容高等教育出版社11遗传实验普通遗传学实验指导张贵友清华大学出版社12植物生理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三版)张志良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3细胞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杨汉民高等教育出版社14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刘叶青高等教育出版社15生物工艺学实验发酵工程实验指导吴根福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编实验讲义:
1、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本学院林丹军黄义德 胡雪峰)
2、生物工程大实验讲义(本学院 刘峰)
3、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指导(本学院 蒋泳梅)
4、动物标本的采集、保存和制作(本学院 蔡明章 陈寅山)
5、无脊椎动物学实验图集(本学院 高如承 王方平)
6、组织胚胎学实验(本学院 林丹军)
7、福建海滨无脊椎动物实习指导(本学院陈寅山)
8、福建海滨无脊椎动物图谱(本学院 尢玉博 许友勤)
第二篇: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典型材料
动漫系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材料
一、动漫系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概况
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几年来北京训练基地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及应用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具体实施情况
在基地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基地各教师制定了各科详细的教学手法与改革的具体措施,大体上分为:
(一)突破常规理念,大胆创新
(二)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三)改变常规教学方法,走出教室,加强实践。首先,在教学上,往往授课时形成一种,老师满腔激情的在讲,下边学生听的一头雾水,尤其是在一些非常抽象的知识的时候,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以前只能是教师一遍一遍讲,让学生慢慢琢磨体会,而现在,教师们基本上都运用PPT课件的手段将原本抽象苦涩难懂的远离和理论生动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通俗易懂,大大的节省了教学的时间,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其次,在专项科目及需要实践的教学科目中,以前往往是面对的是死板的理论与套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大大降低,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目前,各专项教练及实践课目的任课教师,充分使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包括使用PPT课件、投影,摄像、录像、3D动画等技术,带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节省了宝贵的教 学资源并且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
再其次,以前在授课时,教师往往只是按步就班,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什么过人地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苦涩,没有兴趣,而目前,在基地组织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后,各任课教师能够充分的对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展教学。并且倡导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全方位利用图片、实物、声音、图像、电脑软件和互联网络等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自主+引导的教学模式,根据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情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突出提高班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重点改革方面
(一)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通过课堂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诸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制造易于开展交际活动的环境和气氛,设计具有交际性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它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课堂设计中心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熔于一体,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二)始终把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
在散打专项教学中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学生的分析,综合,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我们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帮助学生构建自主性学习
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层次,设置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构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使他们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策略,了解每一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学会自主学习.注重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科学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师在科研中获取的科研思想,科研技术尤其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科研资料带入课堂教学,加强知识的启发,研究引导,并发动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把课外活动视之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指导和组织,加强计划性,使其成为学生自习,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收到较好效果.(四)注重研究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才符合教学规律的.因此,我们在改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就从过去只研究教法逐步过渡到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培养.四.总结
教育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塑造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把个体的人培养成能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能的社会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传递,内化,选择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主体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即培养 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机器.然而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只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人文关怀的现象.人们逐渐的认识到,过去对教育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过于偏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说,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离开了人的培养,教育不仅丧失了其本质特征和独立存在的价值,它的社会价值也必然成为空谈.只有当人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重视,人的价值得以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才可以得到最好的体现.正是基于对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审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把“坚持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之一,把“使学生养成独立的人格,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标.
第三篇: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始建于2011年,当年开始招生。经过4年的发展与建设,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师资力量适中、教学条件较好、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专业,为梧州工程造价管理岗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1.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1.1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与理念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专业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来设置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造价员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如下图所示),三层次递进式的开发了课程体系,将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工程技术基础能力模块、工程经济技术专项能力模块和工程造价管理岗位综合能力模块三部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改革。
1.1.2 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国家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精神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结合“造价员”和“注册造价工程师”两个层次人员的技术岗位需求,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满足造价员岗位能力需求,并适当考虑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成为造价工程师”。在对传统专业人才进行反思和对专业特殊性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能力需求调研,经过不断创新、实践、总结,逐渐完善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方法如下图所示:
1.1.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采取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为:(1)针对工程计价方式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特点,且我专业学生多数在广西就业的现状,鼓励专业实践技能型课程采用复合型教材,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工程计价标准作为教材体系及实训指导文件的主要构成,实现实训环节与工作过程的完全仿真;(2)结合实际工程,制定完善的实训教学任务指导书,目前专业开设的各类实训课均配备了相应的实训指导书,为执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践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3)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三明治”式教学模式,所授课程均采用“讲、学、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巩固学生实践能力效果显著,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目前已出现了工程造价毕业生就业良好的现象,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尚有部分学生入学后主动要求转入造价专业;(4)针对学生基础及特长不一的特点,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对于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作为精品培养,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2.1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工作情景及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注重讲学练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在基础能力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发建设包括图片、录像、动画等形式在内的施工工艺课件,将工程建设施工过程搬到课堂;将现行的工程技术标准及工程计价标准应用于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室采用常见的工程图纸类型和广西区在用的工程计价标准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相关实训,实现校内实践教学过程的完全仿真。通过上述手段与方法,保障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强化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
1.2.2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方面,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理论课程采取过程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比率为40%,设置了针对知识点的小作业(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综合技能的大作业(考核学生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考试采用半开半闭模式,闭卷部分考核基础理论,开卷部分考核工程计价的综合技能,包括各类工程技术资料的应用能力
(2)实训课程采用完全过程考核方式,按照实训过程考核(40%)、实训成品(60%)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评定实训成绩。
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即强化了学生对于必备理论知识的吸收掌握,也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保证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资格中专业证书获得率达到了78%,部分毕业生已通过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考试;部分精品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即可以独立承担工程项目,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1.3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
1.3.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结合工程造价岗位的需求,本专业建立了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学时占培养计划总学时的60.6%。
1.3.2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设置
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的校内的实训教学均为结合工程造价管理相关岗位的生产性实训,校内集中实训环节100%均为生产性实训,占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学时的60.6%。实训内容采用实际工程图纸、最新工程技术标准、现行工程计价标准等相关技术资料,为此多批次派出实践教学老师参加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更新的培训,从而保障无论实训内容还是实训环境均可以做到与岗位的完全对接。
1.3.3顶岗实习的设置
结合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本专业在第六学期设置了半年的顶岗实习环节,并制订了针对顶岗实习过程的安全管理、教师指导规范等方面的管理文件,明确了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为强化顶岗实习的效果,本专业要求所有指导老师必须制定实习计划、下发实习任务书、做好实习过程指导记录等,并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同时,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做到:与实习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有学校、学生及家长三方签订顶岗实习安全协议,保障校外实习过程的安全问题;做好顶岗实习周日记,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实习状况等。通过上述措施,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1.3.4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措施
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及信息反馈系统。内容包括:建立有专业主任参与的“教学管理委员会”和学校外聘资深专家组成的“督导委员会”两个组织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会制度,教师说课程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专业主任及教师相互评教制度等。例如,听课制度中规定了专业主任一学期至少要听每个教师授课一次,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至少4次;学生评教除网上评教外,校外实训课程结束时还要进行教学效果问卷式调查;要求教师要做到十有:有实训教学大纲、有实训指导书、有实训开出率统计表、有实训课程标准、有学生安全保证书、有学生实训日志、有实训综合报告、有实训单位意见反馈、有实训工作总结、有实训效果调查;每学期末根据学生评教、督导、教学管理委员会成员、院系领导及教师听课等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纳入人事考核总体评价中,作为教师晋级和聘任的重要依据等。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保障了实践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得到充分训练,在区内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
1.4 产学研结合方面
1.4.1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
在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依托梧州市工程造价管理站,与咨询、施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方面利用自身高素质教师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就业、顶岗实习等条件。比较典型的合作方式包括:为造价工程师协会提供技术支持;为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提供技术支持;在校内设置企业赞助的专业技能大赛(成效杯)、在企业和学校分别建立实训培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广联达软件培训基地,在校外建立依托企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4.2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并将“政校企行,三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思路,鼓励教师“出海捕鱼”参与实践。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承担科研课题时的教学任务减免、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和提供技术服务的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导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和社区服务。
1.5 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建立了校、院(系)、专业的分级教学管理系统,并分设了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相并列的教学管理及评估架构。分院院长全面负责教学工作,系主任(专业主任)负责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教学秘书负责日常教务管理工作。
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且执行良好。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PPT、教学进度表等。所有教学文件均都装订成册,并且在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突出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
建立了学院、分院、督导室一体的教学督导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和信息监控(教学日志)为主的多方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第四篇: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先进的教学体系和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取得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前提,但是教学目的能否实现还在于有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们认为取得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吸引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点是将“实验”转化为“试验”,将填鸭式教学改为师生互动的讨论式教学,调动同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实验教学环节
1.强化实验前预习,这是实行讨论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2.做好实验课堂教学工作,注重实验过程,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学习操作技能、培养协作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3.强化讨论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部分实验做完后,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内容、方法及相关内容进行现场讨论,指导教师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同时对实验背景知识及相关领域内的发展作进一步了解。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未来行业从业工作的实际能力。
二、实验技术、方法、手段
煤化学化工实验室所承担的实验教学课程,都是工业生产中实验应用的分析检测项目,要在遵从国家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方法和操作程序的选择和设计,培养的是学生参加工作的具体能力。根据学科和课程的特点和定位,建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1.在演示和验证性实验中,对经典实验按照实验原理要求,采用经典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便于学生学习实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设计者的原创思想。
2.对于综合性、设计性、综合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的,给学生提供当前我们实验室目前所拥有的最新、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让学生掌握和设计先进的实验方法,使学生的实验水平达到的我们实验室尽可能达到的先进水平。
3.在实验教学手段上采用多种类型实验并举,而又以综合性、设计性、综合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为重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依据课程和学科特点,某些实验分室配备多媒体,在实验指导过程中,配合可视化的音影材料供学生参考学习,加强教学效果。在教师的指导上,采取集中讲解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对于设计性实验,师生面对面探讨。
三、考核方法
多种考核形式并行,依据实验内容和学科特点组织实验教学效果的考核和测评。成绩依据不同权重在实验多个环节上体现。
主要考核依据有:实验报告、实验中操作技能水平表现、实验课时纪律性、有否违章事故、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开放实验纪律表现和实验结果等。有一些实验还需要配合试卷考试作综合评定。
实验课程成绩占总成绩的20%,根据我院教学管理与成绩考核的有关规定,将实验教学的成绩纳学学生平时成绩中。
第五篇: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设计
1基于产品工艺流程和企业职员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排序,按产品工艺流程分为七个部分,共构建七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以制品质量指标为载体分为若干任务,每一项任务即每一项制品质量指标的控制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纺纱质量指标控制的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各学习情境中每项任务的学习即每个质量指标的控制采用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质量指标的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随堂进行动手操作试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团队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比例达到33.3%,他们以讲座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给我们带来行业信息,给学生灌输企业控制纺纱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实例,使学生能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我们的课程教学与企业同
步。注重学生交流合作、表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重要,纺纱各质量指标的检测大部分是几个人为一小组合作进行的,各质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措施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的,所以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表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能力。①在纺纱质量控制方面提出一些新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会为解决问题而自主查阅资料,也会因坚持自己的见解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和思考
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②组织学生做学习报告,要求学生就某些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公开表述或演示,其他学生可以对报告作出评价,培养了学生表
述能力。
③由老师人为设置设备或工艺故障,学生通过测试并分析产品质量找出人为设置的设备或工艺故障,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全面、可控的考核体系 该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占20%(考勤、课堂表现、)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占20%(独立完成试验操作和试验报告)③ 表述能力评价占20%(课堂发言、问题回答、学习报告表述)④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占20%(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⑤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占20%(人为设置故障的分
析与排除)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和行动导向相结合
每次课都以任务引领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所有学生都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学习中。2讲练结合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的综合应用
在学习纺纱半制品和成品质量指标检测和分析时,采取讲练结合法、边学边练法和小组讨论法。质量指标的检测在老师讲解后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主、老师指导为辅,使学生熟练掌握指标测试方法;测试数据处理和计算以学生练习为主,老师讲解为辅,使学生熟练掌握试验数据处理方法。上课学生规模50人以内。
3启发、引导、互动等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在学习纱线各质量指标的控制时,采用启发式、引导和互动等教学方法,老师针对质量指标启发、引导学生,学生讨论分析并提出质量控制措施。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上课学生规模50人以内。
4多鼓励、少批评
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每次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给出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思考、讨论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下一次上课拿出一定的时间汇报交流,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汇报交流时多鼓励、少批评,尽量不要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学
生规模50人以内。
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设备,形象生动、节奏快、信息传输量大,而且加上图形、动画和视频效果的立体直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2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让学生熟悉纱线生产的整个过程和某些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在进行试验操作时思路更清晰。
3教学方法由以前的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做为辅,改为现在的以学生做为主,老师讲为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设计能力。
4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 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等网络工具,使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指导和交流。
5建立教学平台,老师把教学资料挂在上面,学生可以浏览和学习,还可以交作业、提问题等。
6作业和考试以前是纯理论型,现改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后作业除了常规的针对教材内容的问答题和计算题外,还有学生通过现场教学、实验所提交的报告等,不设标准答案,提倡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能力。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动手操作考试,理论试题的设计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灵活运用,动手操作注重考核操作步骤和操作结果的正确性。
网络教学环境
我们学校具有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拥有3个60台微机的学生专用机房(带多媒体设备),90%的教室为多媒体教室。
学校建立教学平台,教学资料如教案、课件、动画、录像、习题等和技术文章都挂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也可以随时提问题,老师进行网上辅导。
学校还建立精品课程网站,《纺纱质量控制》有关学习资料已经挂在网上,以方便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