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子萌发实验中的科学探究
实验中教会学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能力与方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意味着要帮助他们掌握完成某种科学任务的方法。探究过程中,结合探究的不同阶段,渗透不同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在问题提出阶段,主要有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假设阶段,渗透推理、形成假说的方法,实验设计阶段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检验阶段,渗透实验设计、观察和实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归纳、演绎和数据资料等整理的方法。将来长大成人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将继续使用这些探究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为前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和支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叙述、实验和录像等手段,提供给学生司空见惯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生物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因素。
2、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为本”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设置一个个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教师以问题为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如:教师问题: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日常生活中种子可遇到那些水?
学生问题一: 水/可乐/糖水/盐水/汤/河水/雨水/矿泉水/酒/
学生问题二: 水/不同浓度的洗涤剂水
学生问题三: 水/不同浓度的电池浸泡液水
学生问题四: 水/不同浓度的酸雨溶液
学生问题五: 比较不同种子萌发需水量
学生问题六: 寻找同一种子萌发最佳需水量
3、通过观察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
怎样发各种芽菜是很多同学愿意研究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家进
行,得到家长的帮助,学会发豆芽的方法。实践中对器具选择,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学生最后选用卖鸡蛋的纸板发绿豆和黑豆,效果良好。发豆芽过程中对水分、温度的控制指导学生做定量的研究,将课堂学到的知识用于自己的实践,尝试寻找绿豆在萌发的不同时期最佳需水量,做到既节水发的豆芽还健壮。如有一组的学生想是测试香烟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为了在实验室中运用实验方法将香烟烟雾中成分的危害性验证出来,他们刚开始是把香烟烟丝浸泡在蒸馏水中,然后用烟丝浸出液来做各种实验,虽然实验结果很明显,但是在分析实验现象时他们遇到了难题,很难简单地说是由于香烟的烟雾成分对实验对象造成的毒害,所以实验需要加以改进,后来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们再通过查找资料,终于突破了这一难题,他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烟雾收集装置,即用一个大号针筒通过橡皮管和香烟连接起来,通过针筒的抽吸作用得到香烟烟雾,再把收集到的烟雾通入到蒸馏水中,使烟雾溶解在里面,再用溶解有烟雾的蒸馏水来做各种实验,实验结果非常理想,现象很明显,导致实验结果的原因也较单一,能够说明实验。波普尔认为,观察总是离不开理论指导的,“先有理论,后有观察”,而“问题始终是第一性”的。为此,他提出了“科学始于问题”的理论。这是很合乎唯物主义思想的真知灼见。
第二篇:种子萌发专题
一组“生物个体发育的坐标图题及解析”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637000)杨长奎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1.1 种子的形成
[题1] 本小题甲、乙两图均表示被子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胚和胚乳的发育状况,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玉米种子的形成,其中a表示胚乳的发育 B.图甲表示大豆种子的形成,其中b表示胚的发育 C.图乙表示玉米种子的形成,其中c表示胚乳的发育 D.图乙表示大豆种子的形成,其中d表示胚的发育
[解析] 胚的发育晚于胚乳的发育(因为被子植物双受精作用的结果产生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受精极核立即发育形成胚乳,而受精卵要经过一个短暂时间的休眠后才发育形成胚)。一般,在双子叶植物(如大豆)的胚乳的发育过程中,胚乳的营养逐渐被子叶吸收,致使成熟的种子中无胚乳。在单子叶植物(如玉米)的胚乳的发育过程中,胚乳的营养不被子叶吸收,致使成熟的种子中有胚乳。
[答案] A [题2] 下图是小麦种子形成过程中四种有机物量的变化。能代表种子内葡萄糖、蔗糖、淀粉、蛋白质的变化的曲线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解析] 成熟的小麦种子内淀粉的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较低。在小麦种子形成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逐渐用于合成淀粉和蛋白质而减少。[答案] D [题3] 下图中能反映某被子植物胚的发育初期核DNA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解析] 胚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2N),因此曲线的起点的纵坐标(DNA相对数量)应为“2”,以次可排除选项B、C。胚的发育过程中,首先有一个短暂的休眠,而后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其结果细胞数目呈指数增加,每个细胞的核DNA数量相等,所以胚的发育初期核DNA数量变化应为图A所示曲线的变化趋势。[答案] A 1.2 种子的萌发
[题4] 在玉米和大豆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能正确反映它们的胚干重变化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③
[解析] 种子萌发中有机物总量减少,只有当光合作用发生时才开始增加;单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要转移到胚中。[答案] B [题5] 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作鲜重测量,到幼苗形成绘得如下图所示曲线。对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oa段鲜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自由水的减少
B.bc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多,种子开始萌发
C.ab段种子中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量较小
D.c点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 [解析] 本题曲线的起止点分别表示收获的种子和幼苗形成时的鲜重。收获的种子经过干燥失去大量的自由水致使oa段鲜重减少;干燥的种子在贮存过程中呼吸作用较弱,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量较小,因此C项正确;bc段鲜重增加,是由于种子吸水开始萌发,这一阶段有机物因呼吸作用旺盛而大量减少;c点以后增幅较大,是根系大量从外界吸收水分和萌发的幼苗开始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致。[答案] B [题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哈密瓜种子的萌发过程进行研究,下图是他们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其中QCO表示CO2的释放量,QO表
22示O2的吸收量。在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在种子萌发的初期,有酒精生成
B.在胚根长出之后,细胞中的ATP浓度会逐渐上升 C.种子在萌发的30h之后,热量的释放呈上升趋势 D.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DNA和RNA的总量都在增加
[解析] 根据题中的曲线图:在种子萌发的初期,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表明此期以无氧呼吸为主,有酒精生成;种子在萌发的30h之后,O2的吸收量显著不断增加,表明有氧呼吸增强,产生的能量增加,但细胞中的ATP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细胞中的ATP浓度不会逐渐上升,这样,热量的释放呈上升趋势。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细胞分裂旺盛,DNA总量增加;细胞代谢也旺盛,如酶的种类和量增加,RNA的总量增加。[答案] B [题7] 实验测得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占种子总质量的百分比(如图所示),下列据图所作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小麦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B.上述三种不同种子刚萌发时,花生种子中
脂肪含量增加较快而淀粉增加较慢 C.上述三种不同种子萌发过程中所需酶的种
类、含量均相同
D.相同质量的种子中,小麦种子所含矿质元素的量最少
[解析] 由图可知,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种子都含有脂肪、淀粉、蛋白质,但量不同,其中小麦含淀粉最多,花生含脂肪最多,大豆含蛋白质最多。因此选项ABC均错误。在脂肪、淀粉和蛋白质三种物质中含有矿质元素的只有蛋白质,所以,相同质量的种子中,小麦种子所含矿质元素的量最少。[答案] D 1.3 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题8] 下图表示小麦一生中(从幼苗到成熟)需水量及对K、P的需要量图解,下列与图解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开花期以前小麦对钾的需要量是递增的,但以后各期钾在小麦体内的含量逐渐减少
B.图3表示小麦一生对P的需要量是递增的
C.根吸收水分与根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水量和对P、K等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
[解析] 钾被植物吸收后,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并且可以移动到生命旺盛部位,所以选项A中开花期后各期钾在小麦体内的含量不会逐渐减少。[答案] A [题9] 下列各曲线中,能正确表示一粒小麦种子自播种开始,在此后的生命周期中干重变化的示意图是()
A.a B.b C.c D.d [解析] 题干中“生命周期”是指“种子萌发→生长→衰老”的过程,“干重”是指“有机物为主的物质质量”。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代谢旺盛,呼吸作用强,有机物逐渐减少;萌发后幼苗变绿可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开始逐渐增加;在植物衰老期,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有机物又开始逐渐减少。[答案] D 1.4 果实的发育
[题10] 右图表示黄瓜植株上4枚雌蕊的子房发育曲线,其中甲、乙两枚已经授粉,丙、丁未授粉,但在其柱头上涂抹了生长素溶液;其中能发育成无籽黄瓜的是()
A.甲
C.丙 B.乙 D.丁
[解析] 由图可知子房乙、丙因某种原因(如虫蛀)停止发育最终脱落,子房甲、丁发育成果实。由于甲子房已经授粉,发育成有籽果实;由于丁未授粉,发育成的果实无籽。[答案] D 2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题11] 下列各曲线中,能正确表示蛙的受精卵发育到囊胚的过程中,每个细胞的体积、核DNA的数量、有机物的变化是()
A.③④② B.①④② C.①④① D.③④③ [解析] 蛙的受精卵发育到囊胚的过程在蛙体外水环境中,在这一过程中,不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发育所需营养由卵黄提供,所以随卵裂次数的增加,有机物逐渐减少,每个细胞的体积都应呈曲线①的变化趋势。蛙的受精卵发育到囊胚的过程是有丝分裂,每个细胞核DNA的数量恒定,应呈曲线④的变化趋势。[答案] C [题12] 有些动物的性别分化受温度影响。下图是4种爬行动物的卵在不同温度下发育成雌雄个体的比例,其中能表示雄性仅出现在某个很狭窄的温度范围内,而高于或低于此温度范围则出现雌性的是()
[解析] 比较观察图中的曲线就可选出正确答案。[答案] C [题13] 下图纵轴代表一个细胞的相对体积,横轴代表细胞分裂的次数。其中表示蛙受精卵动物极细胞的细胞分裂、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人体红骨髓产生红细胞的细胞分裂的图解依次是()
A.(1)(2)(3)B.(2)(3)(1)C.(2)(1)(3)D.(3)(1)(2)[解析] 题干叙述的三种细胞分裂都属于有丝分裂,细胞质均分,子细胞体积等大,为原来细胞体积的一半。但是,蛙受精卵动物极细胞不从外界吸收营养,子细胞不生长就进行下次分裂,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细胞体积呈等比数列递减;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要经过分裂间期的生长后,才进入分裂期;人体红骨髓产生红细胞的细胞分裂中细胞体积变化与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相似,不同的是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要连续分裂,而人体骨髓腔中红骨髓在成年时失去造血能力,即不分裂,只有受到以外后可恢复造血能力。[答案] A
本文已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生物高考周刊2005年第19期)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说课稿
种子的萌发
浩山中心完小 包晓凤
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我是浩山中心完小的包晓凤,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中”的第五课《种子的萌发》。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环节、课后拓展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植物的种子结构及种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浸泡种子;二是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三是观察发芽的种子。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经验和动手操作经验,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对做实验很感兴趣,前几节课学生对植物的花、果实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把种子传播出去都做了研究,对种子发育成植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现状,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种子能孕育新生命,种子萌发需要水份。
2、与同学一起认识种子的构造,知道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
3、体会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4、产生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试验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研究种子的基本结构”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准备
提前提醒学生准备各种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并且浸泡种子,提醒学生为了减少蒸发要在泡种子的杯子上加盖玻璃板,还有放大镜、展板、白纸等。
六、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我的教学设计力求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一定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推理验证”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交流等,指导学生对种子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七、教学环节
这节课我分为四个环节来完成。
1、激趣引入
上课了,我先展示一张有花生、玉米等种子的图片,然后问学生:“看了这张图片,你想知道什么?”有的说想知道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有的说想知道种子是怎么得来的,还有的说想知道种子为什么会长成植物……学生回答了很多,我接着鼓励学生: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多,但我们这节课不可能一一来研究那么多的问题,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种子是怎样慢慢发芽的,然后板书课题。
这样引题主要是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动脑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2、观察种子
我给学生提示观察方法,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这两种不同种子的图片,看一看,想一想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后发现种子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又让学生观察浸泡过的种子和干种子的图片,经过对比学生能很快的发现浸泡的种子变大了。这时我问:种子为什么会变大呢?学生们回答说因为种子喝了水。我趁热打铁:对,种子要萌发必须要喝水。这样通过观察干种子和浸泡的种子,学生经过比较思考,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种子的萌发必须需要水。
3、内部研究
我问学生:种子变大了,水被种子喝了,那你们现在想知道什么呢?学生们说想看看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我提出要求,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这时我下去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按实验要求去做,尽量把皮剥的完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组交流展示。通过学生剥皮观察,再加上形象的表述,如:薄薄的种皮,白白的、胖胖的胚。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种子分为种皮和胚。
那你们想知道这白白的、胖胖的胚里面有什么吗?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轻轻掰开胚,认真仔细地观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然后把观察到的画在纸上。我下去巡视指导学生要小心的掰胚,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感受到胚是有生命的。然后进行交流展示,展示的过程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上来展示时他们是自己的话描述出他们的发现。他们说看到了小尖尖、小芽芽还有厚厚的两瓣儿。最后我告诉学生:他们发现的小尖叫胚根,小芽叫胚芽,厚厚的两瓣儿叫子叶。又让同桌学生互相交流指认胚根、胚芽和子叶,最后一起在大屏幕上对照种子内部结构图,进一步加深印象。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仔细观察,还动手画一画后交流展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出发现,再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种子结构的科学名称,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学生接受,为后面的研究做好准备。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4、谈收获
这节课虽然安排的是一课时,但种子的萌发需要一段时间,实际的研究活动要持续10天左右,因此需要激励学生继续做好研究。于是我把发芽的蚕豆这部分放在课后实验,先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有的说知道了种子形状、颜色、大小不一样;有的说知道了种子的萌发需要水;有的说知道了种子分为种皮和胚,胚又分为胚根、胚芽和子叶。
5、课后拓展
在表扬学生的收获之多后,我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胚根、胚芽和子叶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再一次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争相发言,接着让学生观看大屏幕,学生的想法和大屏幕中老师总结的是否形成冲突。激发学生进行验证,然后布置课后实验,提醒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和观察,及时填写实验记录。
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励学生去完成实验,激发探究兴趣,使本节课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八、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九、教学反思
科学课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节课我用积极有效的问题,一环套一环的把学生引入到学习中去,首先做到让学生愿意去探究,去学习,再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组织引导学生“用心”去研究,去学习。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回想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突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教学活动的动力,动手实验和交流合作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说课稿
种子的萌发
泉州市临海小学 钟云广
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我是临海小学的钟云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中”的第五课《种子的萌发》。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实验方法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环节、课后拓展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以学生亲身经历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本教材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技巧,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会描述、记录事实的方法。能通过简单实验,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种子的萌芽》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浸泡种子;二是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三是观察发芽的种子。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所处这一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事物已有一定的观察经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缺点是自我调节能力差,同时缺乏对种子是怎样萌发的深入探究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种子能孕育新生命,种子萌发需要水份。
2、与同学一起认识种子的构造,知道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体会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4、产生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试验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研究种子的基本结构”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实验方法设计
提前提醒学生准备多种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并且浸泡种子,提醒学生为了减少蒸发要在泡种子的杯子上加盖玻璃板,还有放大镜、镊子、解剖刀、解剖盘等,为了实验的顺利进行,采用老师演示,学生模仿实验的教学模式。
四、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我主要运用创设情境和分组讨论两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 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等学法
五、教学环节
这节课我分为四个环节来完成。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采用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身穿青色衣,体扁像贝壳,房间象小刀,又象弯月亮,兄弟姐妹多。(打一豆子)2)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花生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出示两张花生和豌豆的种子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给学生提示观察方法,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这两种不同种子的图片,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后发现种子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又让学生观察浸泡过的种子和干种子的图片,还展示出放冰箱与放橱柜的种子图片,让学生观察经过十余天后种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他们经过对比很快的发现浸泡的种子变大了放冰箱的种子基本没有变化,装满水和没有装满水的又不同。学生经过比较思考,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种子的萌发必须需要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借助媒体,深化认识
我问学生:种子变大了,水被种子喝了,那你们知道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吗?然后提出要求,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这时我下去观察和指导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组交流展示。通过学生剥皮观察,再加上形象的表述,如:薄薄的种皮,白白的、胖胖的胚。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种子分为种皮和胚。
那你们想知道这白白的、胖胖的胚里面有什么吗?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轻轻掰开胚,认真仔细地观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然后把观察到的画在纸上。我下去巡视指导学生要小心的掰胚,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感受到胚是有生命的。然后进行交流展示,展示的过程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上来展示时他们是自己的话描述出他们的发现。他们说看到了小尖尖、小芽芽还有厚厚的两瓣儿。最后我告诉学生:他们发现的小尖叫胚根,小芽叫胚芽,厚厚的两瓣儿叫子叶。又让同桌学生互相交流指认胚根、胚芽和子叶,最后一起在大屏幕上对照种子内部结构图,进一步加深印象。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仔细观察,还动手画一画后交流展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出发现,再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种子结构的科学名称,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学生接受,为后面的研究做好准备。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4、课后拓展
在表扬学生的收获之多后,我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胚根、胚芽和子叶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再一次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争相发言,接着让学生观看大屏幕,学生的想法和大屏幕中老师总结的是否形成冲突。激发学生进行验证,然后布置课后实验,提醒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和观察,及时填写实验记录。
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励学生去完成实验,激发探究兴趣,使本节课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反思
科学课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节课我用积极有效的问题,一环套一环的把学生引入到学习中去,首先做到让学生乐于去探究,去学习,再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组织引导学生“用心”去研究,去学习。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回想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突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教学活动的动力,动手实验和交流合作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七、自我评价
这节课虽然安排的是一课时,但种子的萌发需要一段时间,实际的研究活动要持续10天左右,因此需要激励学生继续做好研究。因为上课前有要求学生做一些实验的准备,比如提前浸泡好一些花生和豌豆的种子,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加上进行实验前有对分割种子有详细的说明,所以实验也比较成功,重点突出,学生也学有所成,但个环节之间的语言衔接还需要继续加强。
我的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活动评价表: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活动评价表: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总结出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