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5篇

时间:2019-05-12 06:5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第一篇: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岔河则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意见》、《陕西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区从2004年秋季开始,起始年级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确保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推进,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陕西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调整课程门类,深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搞好课程管理;发挥区域优势;坚持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相结合,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课题研究相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实验工作。

二、实验的目的和任务

1、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课程改革实验的各个环节都要为实现人的培养目标服务。要实现人的培养目标,就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验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验证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检查新教材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检验新教材与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与可行性。通过实验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3、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办学与考试制度,强化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师队伍培训,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破过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的新的教学模式。

4、搞好我校全体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5、实验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学校在课程建设上的责任,加强我校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充分利用我校的课程资源,根据我校的实际实施课程改革。

6、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广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逐步实现课改后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加强实验室、语音室、图书馆、体育、艺术、劳动等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提高教学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7、在实验过程中,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为省、市、区全面推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做出贡献。

三、实验的主要内容

(一)新课程标准的验证性实验

1、关于新课程标准内容、编写体系的研究。

2、关于新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研究。

3、关于新课程标准在本地区实施的可行性研究。进行新课程标准与我校学生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进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本地区的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对教学该配备要求的研究。

4、关于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衔接的研究。

5、构建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操作体系。

(二)新教材的实验

1、关于新教材的研究。

2、关于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从人的培养目标出发,挖掘教材因素,拓展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现对教材的理解、完善与加工,构建现代化教育思想的“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3、关于学习方式的研究。建立以学生为主多因素参与的,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模式,提高学习质量。

4、关于评价方法的研究。围绕课程标准、新教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确定评价内容,建立多元化评价内容体系,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参加的多元主体评价队伍。要重过程评价、重整体评价、重教育与促进功能的发挥,实现依教材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全面评价。

(三)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

1、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我校实际出发,充分展示教师的特长,满足学生的需要,挖掘我校教育内容,体现我校办学特色,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民,实现对国家、地方课程内容的补充、完善。

2、关于学校课程的组织实施。要围绕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课时,活动的组织形式。要体现学生个性的培养,体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1、探索课堂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内容全面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要进行教学准备情况、教学组织形式、课程环境、学习方式、评价方法等项评估内容的研究。

2、探索学习效果评估的方法;建立以知识、能力、情感、学习过程与方法等多因素为内容的评价体系。

3、探索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建立与国家课程相吻合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一套体现本地特点的地方、学校课程管理体系。

四、实验范围、规模及周期

1、实现所涵盖的科目、项目

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校七年级全体师生参与课程改革实验。

实验涵盖的科目:

七年级: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2、参加实验的教师、学生人数

实验教师:

实验学生:

3、实验验证与推广的周期

完成一轮实践的周期为三年。

五、实验步骤与措施

1、实验准备

(1)统一思想认识。

(2)确定组织机构。

(3)选配实验教师。

2、实验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和启动阶段(2004年3月--8月)主要任务:

(1)成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培训组织机构,建立实验规章制度,明确实验任务。

(2)在全校广泛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宣传动员工作,召开全校课程改革动员誓师大会,营造良好的课程改革实验氛围。

(3)组织各科教师参加各级培训。

(4)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研究,组织集体备课。

第二阶段:改革实验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主要任务:

(1)根据实验研究的各项内容,确定各科实验核心承担的任务。全校既进行统一的课题研究,各科实验教师又同时进行分项专题的研究。

(2)进行各学科课程、教材的实验,组织各项实验专题的研究与总结。开展调查、测试、记录、研讨等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5年9月--2006年9月)主要任务:

(1)进行新一年级的实验。

(2)进行上一年实验情况的比较分析,提出各项内容的修改意见,指导新一年级的实验。

(3)撰写各个专题的实验研究报告,为国家、省修订、完善和发展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4)进行课程改革的全面总结,为下一个年级的实验提供基本经验,为全省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大面积推广积累并提供经验。

六、实验机构及工作职责

1、确保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实施,经研究决定,我校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领导全校基础教育改革工作。落实课程改革工作的组织、培训、经费以及有关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负责全校课改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2、成立各学科课程研究与课题实施小组,主要负责各学科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与落实情况,由组长定期向上级汇报进展情况。向家长和社区宣传课改的意义,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

七、课改实验的宣传与发动

本次课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的最深刻最广泛的一次教育改革,其宗旨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我校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发动课改的重大意义:

1、召开全校课程改革誓大会。

2、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课改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营造改革氛围。

3、利用教室布置:如墙壁和后黑板上新疑的栏目、别出心裁的创意,引起孩子对新课改的极大兴趣。

4、通过印发课改专刊,宣传新课改的重要性。

5、定期召开家长会,汇报孩子在学习中的发展情况,提出需要家长配合的要求。

6、进行家访,征求家长对课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所有这些宣传发动,都为我们的课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实验教师的培训

1、培训对象

(1)校领导参加区级全员通知培训和全学科教材培训。

(2)全体实验班教师参加区分学科教材全员培训。

2、培训目的要通过培训使领导和教师们全面了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掌握新教材的内容、编排体系,实现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进而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3、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1)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学科内容的学习。

(2)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搞好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校本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发校课程资源,建立校本培训制度、边实验边研究

边提高。

4、培训制度

(1)选拔那些比较年轻、思想活跃、有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教师作为首轮实验教师,保证我校初始年级第一轮实验教师的培训质量。

(2)实验教师培训工作的好坏,进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败。我校教师将从精神准备上、物质准备上,经费保障上,做好培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5、培训效果评价

如何评价实验教师的培训效果,是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实验教师培训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我校将采用积极的评价方法,对实验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一是对培训对象严格把关,对实验教师的参训过程进行全程考核。

二是对培训的工作过程进行多角度评价。

三是加强领导,专人负责,全程监督,使培训工作严格按计划进行。

四是严格按照教育局的指示,配合好教育局的培训工作。

第二篇: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验背景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能力的培养、课 程教材的整合、通识人才的短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具有 高度责任感的新型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整个基础教育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我 们必须依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革除基础教育的弊端。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中,也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早在2000年 就提出了“以课程革新为突破口,构建活动教育体系”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通过课程的革新、活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已探索出了一条 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近年来,为了转变观念和及时领会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我校多次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省、市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先后在校内举办培训讲座,帮助全校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推动了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探索教 育改革实践的热潮。观念的转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科《课程 标准》为标尺,根据牡丹江市制订的《初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 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验目标:

(一)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主动、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三)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六)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途径和规律,实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七)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八)以学校为本,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的实验研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实验的主要内容: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课程理念

l、研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和课程标准,理解、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研讨落实新课程的途径与方法,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联系,奠定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二)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在国家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理论的指导下,处理好课程的分科性与综合性、统一性与选择性、持续性与均衡性的矛盾,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着重研究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

1、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研究

(1)以现代人的素质需求和学生的认知方式为依据,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综合化的方向研究。

(2)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立的综合课程的教学探讨,进行加强学科间联系,重组课程内容的研究。

(3)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开展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研究。

2、实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研究

(1)适应学校发展的实际,实现课程结构的变通性,开展校本课程的实验。

(2)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开展创造和形成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3、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研究

(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课程结构均衡性的依据和意义研究。(2)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的选择等体现均衡性原则的研究。(三)探索新课程的学与教,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具有我校持色的教学活动体系。

1、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总体培养目标、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与我校实际相结合,形成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学科教学目标体系的研究。

2、教学与课程的整合,发挥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研究。

3、师生交往,构建主体性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研究。

4、促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为终身发展服务的素质的学习方式研究。

(1)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进行学习观的变革研究。

(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的目的研究。

(3)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

5、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1)根据我校实际,选择语文、美术等学科,应用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的工具和资源,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实验,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2)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师资保障及教师培训研究。(3)探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的经验。

6、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1)在网络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研究。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研究。(3)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创造能力的研究。

(4)在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四)开展实施新课程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

1、以实施新的评价方法为切入点,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各学科新课程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研究以及班级管理的探索。

2、从日常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评价改革入手,逐步展开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

五、实验的原则: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系统工程,在实验中必将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正确 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引导“课改”健康发展,实现“课 改”的既定目标。

(二)整体规则,全面推进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各学科协同作战,紧密配合。所以,必须作好整体规划和分步计划,使参与课改实验者在空间上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定位,在时间上明确眼前任务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参与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在推进过程中,学科之间会产生不平衡,要坚持抓好“点”——典型的发现、培养和总结,应坚持动态开放原则,保证典型与目标的一致性,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效用。

(三)全员培训,观念行为互动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创造性工程。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牵扯到多方人员的参与。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员培训的原则,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将各参与者的培训协 调统一。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到位是保证实验进行的前提。在对教师的培训中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和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使转变观念和转变行为互促 互动。及时宣传教师的教学经验,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接受并巩固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

(四)畅通交流,及时反馈原则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实验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验信息的及时畅通交流,实验问题的及时研讨反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创设多种途径、形式和方法进行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使课程改革实验始终在参与者积极能动互相作用中得以实施。

六、实验的步骤:

(1)开展构建新课程体系下的我校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2)建立并完善新课程的教学常规、教育评价、教师教育等机制。(3)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4)开展校本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的实验研究。(5)开展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6)根据前述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实验、调查、测试、记录、交流反映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实验的情况。

七、实验的措施:

1、师资培训。

实施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教师观念的变革,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学习掌握科学的课程管理方法,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课程研究、开发和执 行能力的队伍。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 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

学校制订校级培训方案,培训内容:①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请进走出、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参与式活动、大组学习、讨论、座谈等。

2、课题研究。

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课题研究,打一场攻坚战。

校级课题研究:①《评价研究》,研究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新课程不断落实的评价体系。②《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研究目标:分学 科探讨学生探究学习的模式,研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途径以及评价策略。③《课程综合化研究》,研究目标:新课程走向融合、开放和发展,使师生的生命 力、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④《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研究目标: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与途径。⑤《新课程研究》,研 究目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评价方式的研究。

3、教学研讨。

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实验课、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4)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八、实验的组织与保障:

1、实验的组织

为加强实验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校领导、骨干教师组成,负责本校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实施。[1]制度与管理

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验中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1)例会制度。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验的组织研究、管理协调和实施。每半月召开工作会议,分析、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措施,并规划和部署下阶段工作。

(2)培训制度。每月组织专题性学习,形成不断培训,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教学方法,确保课题实验健康发展。(3)家校联系制度。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组织学校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听课,召开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社会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4)评比奖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评比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对新课程实验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2]评价与考核:

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1)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通过学生档案袋、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 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在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作改进。采用书面考查与开放性考查(开卷、口 试、动手操作、调查实践、情境体验等)相结合的方法,并探索允许学生有两次或两次以上考试机会,以好的一次作为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改变 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2)教师评价。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中,注意教师个体差异;注重专业和个性发展。

第三篇: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七五中学也由课程改革的试点年级进入全面课程改革阶段。新的课程改革给本xxx学校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方向,形成了“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带领全体教师认真学课程改刻的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师培训,不断研究和探索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路子,特别是在艺术、体育校本课程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引领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为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本课程内容

学校目前安排如下内容作为校本课程:

1、音乐:声乐的基本常识通俗歌曲

2、体育:篮球技能训练校园健美操

3、美术:版画装饰画

四、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我校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及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六、课时安排

音乐每学期6课时。

篮球每学期8课时。

艺术体操每学期6课时。

美术每学期6课时。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八、师资建设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根据我校在职教师的现状,将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史的水平。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九、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篮球的技能训练》体育组

2《通俗歌曲走进校园》《声乐的基本常识》音乐组

3《版画和装饰画》美术组

十、相应措施

1、教科室、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十一、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组员:

第四篇: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交流发言材料

近年来,我校围绕“基础课程改革”这一主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我们经历了从茫然无助、到大部分教师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和新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新课程改革正全面、有序推进,大部分教师与时俱进,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从根本上促进了我校课程改革工作的良性发展。

我们的作法是:

一、构建模式,转变教师角色,着眼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在课堂中实现,真正落实和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较高的素质,包括教师对它的正确透彻的理解以及综合、灵活地适用等内容,所以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中角色的变化,就能很好推动改革的发展。对此,我校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制定措施,实施校本培训

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将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课程规范的执行者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个体劳动者到善于协作的合作者,从安于现状到终身学习,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点,新课改之初,我校开展了全员校本培训,使我校教师达成共识,并召开了“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掀起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及新课程理论高潮,撰写教学反思及心得体会,以七八年级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听课和评课,探讨和总结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活动,使全体教师明确了新课程理念,及各科教学实施指南内容,乐意于变革旧观念和旧模式,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出了积极回答,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二)加强青年教师成长。

在我们学校,青年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为了使他们迅速成长,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从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天就为其在校内指定师傅,结对子,对他们实行专人指导,对成长过程实行跟踪指导。青年教师在师傅的传、帮、带下成长很快。先后有12人次获得省市区级优质课奖励。

(三)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七年级以“文明礼仪”为主,旨在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八年级以“感恩教育”为主,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引导八年级学生体会感恩的快乐,能做一个有责任的人

九年级以“人生理想”为主,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考,学会思考与规划自己以后的人生,教会他们要积极追求他们的理想,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使学生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学校确立以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倡导广大教师发挥自身特长,2 探索和修订第二课堂教学的教案,积极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创建了13个兴趣小组在每周星期三下午第七、八节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个性扬长教育。

(五)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未来的教育使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将改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独唱”,改为“伴唱”。教师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改革的原则: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革。

(六)全员参与,加强创新研究

学校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成立了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指导组和评价组、集体备课组。在课堂教学中,我校几名教师成为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专项小组成员,我们要求七八年级教师人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构建和创新,以适应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使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这些措施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增强了紧迫感,为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学生主体,抓实课程改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把独立“学习和能力”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习什么”重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堂。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要创建一种“民主开放,平等交流,主动参与,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集体备课加强研究,积极大胆的主动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做到以下“三看”。

一是评价一节好课主要看学生的“学”,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体现;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看学生学习活动是否充分有效;看学生的发展是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真正意义上地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的旧模式。

二是课堂上看教师明白要让学生“学什么”(知识和能力),“怎么学”(过程与方法),“为什么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和评价者。课堂上更可能多的设计一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

三是看课堂教学活动是不是开放性的,有没有固定程序,设计的是否是富有弹性的教学时间和活动框架,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定“教”,依学论教。看是否改变了传统的模式,教学步骤的设计,看教学过程是否具有严密性、程序性和完整性,是否使课堂充满生气和灵气。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回归,要求教师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到教学之中。比如,语文教学实践4 中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交流就是一种积极的有效手段。在交流流程中,包括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生本交流,即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第二层面:师生交流,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第三个层面:生生交流,即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基础。

(二)加强小组评价机制的建设,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力

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之初,我们就充分认识到小组建设的重要性。制定了“学习小组评价标准”、“小组评价要求”,还制定了学习小组评价表,并上黑板,上课教师就当堂课各学习小组的评价情况填写到评价表上;注重了学习小组的编制——同组异质,组间同质;加强了组长、组员的培训。这一举措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学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校领导的全力指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活动。应该说,新课改给我们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三、成效与问题

(一)收获

1、教学理念发生了真正的转变。

记得新课改刚开始实施时,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于我们来说,是干巴巴的理论,是冷冰冰的文字,无法理解它们的真义。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才对这些新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理论也实实在在成为新课堂的指针,成了有血有肉的东西。

2.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真正从台前退到幕后,做学生的台阶、引路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把体验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课改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首先由学生在自主自习独学、对学,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主动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积极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观点,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升华情感,(二)不足

1.教学模式构建还不够成熟

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但针对不同课程类型,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大多教师都用同一种模式进6 行。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也显得生硬教条。因此课堂千人一面,看不出较明显的特色。

2.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合理,处于探索阶段

做任何事情时,制订一套评价制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但起不到激人奋进的作用,反而产生消极影响。

四、改进与提升

回顾课改工作,对课改的认识深刻了很多,现在我们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说课改观念必须真正深入人心并能做到常态化运用新模式,我们正在探索临帖之后的破帖之道,探索在新模式下如何让课堂能够大放光芒。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更进一步。

首先,要继续加强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念和经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改培训,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新课改实验的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和充实教学,为新课改实验的成功尽心尽力尽责。

其次,丰富课改的内涵。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不在于教学形式、手段如何新,而在于教法上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新知识。

最后,做到“勤反思”。反思教师,反思学生。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真正形成适合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开拓进 取,共同努力,克难奋进,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我校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也一定能够走入一个新的天地!

2017年5月26日

第五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xxx“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上海市正在推进的二期课改精神,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为目标,立足校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以教育科研引路,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转变教学方式,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逐步调整课程设置,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努力完善课程结构,扎扎实实推进课程改革。

二、目标与任务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为核心内容,采取立足校本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育、教学骨干课程培训活动,另一方面认真组织校本培训,请专家来校作课程改革专题报告,到课程改革先走一步的学校考察学习,系统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改理论著作。

2、提倡“有意义”教学,打造“绿色课堂”。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优化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立足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构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不断完善学校课程结构,开发建设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拓展学习时空,加强学科间的延伸拓展与交叉融通,实现课程的校本统整,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4、做好以新课程的实施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以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能力,确保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5、加强与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教师综合考绩档案,将教师的考核与校本研修、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学生实行“学分制”评价制度,使教师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业评价的正确方式,促进全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6、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障课改计划有效实施。新课程实施势必对学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学生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产生冲击,为此,教务处、教科室、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和健全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学生学习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以保障学校课改计划的有效实施。

三、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要求,以及学校发展的现有条件,目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基础型课程——17门课程(严格按课程计划实施);拓展型课程——学科类拓展共31门课程,本学期正在实施的有19门(其中一门是外教课),活动类拓展20多门,兴趣讲座每学期10场,还有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另外,探究型课程若干门(根据学生探究情况而定)。校本课程结构体系如下:

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的构建,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验,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有助于实现专业发展;更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篇二:

本学年,我校课程改革工作将围绕“课程改革是重心,教育科研抓创新”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区基础教育工作精神,本着“稳中求进、适度发展、扎实工作、务求实效”的原则,推进“教育强县”发展工程;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统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育人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成立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由校长张俭任组长,副校长纪少良、李永孝任副组长,李保贤、勉力俊、金忠、陈毅、马成国、金存荣、金录杰、李允昌为成员,具体领导实验工作。

2、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要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召开家长会议,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课改的良好实验环境。

1、培训内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重点,进一步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改革目标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新编教材,了解掌握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课程功能、课程评价、价值取向和要求等方面的特点。

2、培训形式:我校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要以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为依托,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以培训者和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实现全员培训为目标。培训要坚持集中培训、教研培训、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培训与广大教师的实践反思相结合的原则;典型示范和全面推动相结合的原则。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按照课表进行教学。突出抓好教学程序管理、教学环节管理、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评价管理、教研与教改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加强检查和评价工作,通过情况分析、问题研究、修改完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以常规为本,向教学常规管理要质量。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深入探讨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标,以研究过程为主线,以质疑问难为标志,以教学民主化为保证,全面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培养创新人才而施教,要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堂上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答案让学生找、结论规律让学生说;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给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用信息技术来整合教学、用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注重学生动手实验、实践操作。努力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交流、健康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和课堂教学大赛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积极开展实验学科的教学达标课、探索课和示范课活动,努力培养学科骨干和课改带头人,对骨干教师进行动态管理,严格把好师德关。

我校首先抓好科研队伍建设,加强科研骨干教师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大力开展教科研活动,走科研兴校之路,通过研讨、公开课、教材培训等形式,加强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指导,明确教材改革的内涵及教学操作的方法和策略。精心选题,科学论证,积极进行课改实验研究,要认真积累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实验中本着“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以研促教、以研促改。行政、教研、科研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篇三:

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落实宝坻区教育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具有大钟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我镇按照宝坻区教育课程改革的步骤和实施办法,特制定大钟庄镇新如下:

一、实验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在我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践依据,探索课程实验的规律和方法,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课程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构建具有大钟特色的现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奠定基础,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进程。

(二)具体目标

1、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检验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在大钟地区的适用性,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材资源开发提供建设性意见,为国家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提供依据和建议。

2、构建适应大钟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在完善国家课程的同时,总结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和管理的经验,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总结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提高干部教师整体素质的经验,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培训,改进培训内容和形式,切实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课程意识的干部教师队伍,形成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师培训体制。

4、探索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大钟学习的现状,建立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5、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作用。

6、建立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机制。

7、创设全社会(或社区)共同关心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形成家长和社区公民理解、支持并主动参与教育改革,积极为课程改革提供条件的和谐环境。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1、一年级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性实验。对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实施并验证课程设置方案,验证并修订各科课程标准,为国家正式颁发各学科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做好准备。

2、加入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力度。以英语,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和形体等方面的教育为主要内容,以逐步加大对选修课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稳步推进并不断完善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具有大钟特色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3、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小班化教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树立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探索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式,研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等教学模式,研究充分体现新课程三个基本目标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教学的深刻变革。

4、与课程改革同步的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开展学生学业评价研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成长过程,形成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评价方式。改变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教师教学水平的做法,逐步形成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引导分析和反思,激励教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教学水平的教师评价体系。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学校教学评价办法。

5、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干部教师素质研究。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改革并不断完善教研和培训工作的内容、方式与方法,探索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为基础,以参与式为重要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的干部教师培训模式。

6、适应新课程的学校教学管理研究。新的课程设置,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的实施,将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学校将从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教师将从教材使用者成为教材完善者,由此带来的教学管理、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等新问题,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解决方法,因此课程改革过程也是学校建立与现代教育观念相适应的、着眼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的过程。

三、实验的主要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加强管理。

组长:田德久

副组长:陈庆英、齐德山、曹锡英

组员:郑云兴、岳树明、郑春雨、程国兴、刘文奇、刘建东、芮义、、常贺平、陈维康、马少跃。

2、加强过程管理。

统计、积累新课程改革执行标准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每月进行实验情况总结,每学期总结出阶段性实验成果等。

3、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研究、交流制度。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每两周组织一次课程改革实验的专题教研活动。年级组、备课组、每周实行集体备课研究制。

4、加强宣传,扩大参与面,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积极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宣传,让社会了解、关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讨论课程改革,倾听社会各界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为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各方面的参考。

5、制订并实施实验教师培训的管理制度。

实行实验教师持证上岗,对课程改革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学习出勤有记录、教学情况有反馈、实验成果有评价。

6、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通过举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理论讲座,开设课程改革专题教学研究活动,组织骨干实验教师赴其他课程改革实验区参观学习,开辟课程改革网站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四、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8月)

(1)起草实验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呈报实验方案。(2)成立组织机构。

(3)广泛宣传,开展新课程实验的社会动员,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

(4)组建实验队伍,制定培训计划,对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研员和实验年级全体教师进行有计划的通识与专业培训。

(5)实验教师熟悉新课程标准,通读新教材,集体备课。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一20xx年12月)

(1)小学一年级各学科全面及时地进入新课程标准的试用和新教材的试教。

(2)邀请课程专家,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实验进行系列专题讲座和针对性的指导。(3)每月组织一次实验教师的研讨会

(4)及时检测、记录、反映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验的情况。

(5)深入开展新教材的教与学、新标准及新教材与学生认知规律等研究。(6)每学年组织一次阶段性实验成果评估和展示活动。3,实验测计及总结推广阶段

(1)完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实验报告,提出完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建设性意见。(2)总结实验区教学改革、区域课程管理改革和教师培训的经验,展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各项教学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3)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构建新课程体系下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劳动技能教育)的研究结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五、实验的成果形式

1、实验报告。

2、校本课程教材的形成。

3、新课程相关教辅资料(教学改革案例,学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及策略,音像、cai、教具、学具等)。篇四:

一、指导思想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教育的“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搞好新课程改革工作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深远意义,从而真正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具体工作措施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该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在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和分类指导下实现的。

(2)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主体参与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教学实践,使其“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丰富,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2、建构自主评价课程体系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课程模式中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更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权威。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的个人知识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也将大大增加,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改变了,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做出调整,在探究性课程上,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靠个人力量解决课堂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及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新课程增加教育者间的互动关系,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专业分工。

三、积极参加课本开发,通过开发提高自己

1、新课程文化是一种共建的、合作的、发展的文化,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保证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应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2、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探索水平,教师必须成为现代研究型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研究教学,还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而且还要研究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效性。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静态占有者向动态研究者转变。

四、加强新课程与培训者的充电意识

1、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化,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呈多元化趋势,我们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以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当前教师的培训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关注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理论依据、内容结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帮助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提高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个人主观能动性。

2、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专题培训、研讨,总结已经的理论,开展教育科学的研究,形成系统理论,提高继续教育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将十分复杂,而且可以预测。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学习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革。篇五: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我校初中年级教师将尽一切力量做好教材的实验工作。为了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xxx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音乐、美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学校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各室的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下载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校课程改革,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构建高效课堂为载体,以教师全员参与教研活动为抓手,......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2013—2014学年度.

    永兴小学 2005—2006学年度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们的课改工作已进入了攻坚阶段。通过近一年的实践,......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2012—2013学年度.

    永兴小学2007—2008学年新课程改革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按照......

    中学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北兴中学2006—2007学年度 课 程 改 革 工 作 计 划 为了继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深化我......

    中学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白马中学课改经验总结 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以“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切实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堂综合化水平;更新课堂内容、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中学课程改革先进事迹

    市XX县实验中学坐落在古城XX县城中心,西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庙毗邻,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这里始建为文庙,又称儒学;明成化五年(1469年)扩建,清顺治......

    中学课程改革先进事迹

    市XX县实验中学坐落在古城XX县城中心,西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庙毗邻,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这里始建为文庙,又称儒学;明成化五年(1469年)扩建,清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