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日志
湖北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志
日期:地点:天气:活动内容及心得体会:
(写作说明:日志由参与实践的学生个人撰写,主要记录实践期间个人的工作内容、实践感受、思考总结等。)
第二篇:实践日志
2012年6月30日
今天我们告别母校准备开始社会实践调查,由于教育决定祖国未来的发展情况,而农村的受教育程度与城市差别很大,为了了解农村的受教育情况,我们决定调查的主题是有关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农村人目前的教育观念和农村在校大学生所受教育情况及其满意度。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同地区的农村受教育情况,我奔赴菏泽地区调查,因为根据先前搜集的资料来看,菏泽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是山东最穷的地方。位于鲁西北比较靠近中部。预计研究生大学毕业生不多。经过大约四个小时到达郓城县,准备从这里开始调查。
2012年7月1日
开始实践第一天情况不容乐观,正如预期结果,菏泽地区的农村研究生少的可怜,就连本科毕业生也是寥寥无几。今天先是到石庄村,由于天气不好赶上下雨,去找村书记结果却扑了个空。向附近的村名打听得知,这个村上的本科毕业生只有五名。没有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在这五名本科生中只有两名已经工作。而且据了解工资仅有2000元左右。听村民反映这还不算少。有的仅1500元左右。另外的三人现在仍然在家找工作。他们的毕业学校是很普通的学院,或者没听过名字的大学。看来此地的高学历人才极少。但是对父母了解情况时却得到这样的回答:“上大学有用但是孩子学习不好,自己就不想上了,我们这一个胡同的以前上小学的有六七个,到了高中就剩一个了。”看来父母挺支持孩子上学的。只是孩子学习不好不愿意上,在班里跟不上,总是挨老师批评,然后就烦了,宁可去打工也不上学。父母没
办法只能是让他们出门打工了,过了几年长大了就谈婚论嫁。以上是家庭父母说的一些心里话。大多数父母这样说。大有收获,农村的教育太落后了。
2012年7月2日
今天去了邻近的魏庄。情况比昨天的石庄好些。虽然毕业生还是很少,可是上学的孩子比较多,就发展趋势来看将来会有不少的大学生。这个村子不大却有8名大学生毕业的。有一名女大学生现在在城里银行当会计,工资月3000元。家庭情况处于中上水平。父母很是支持她上大学,邻居也是说他们家有福气孩子有志气之类的。由于其本人工作并没有调查到本人对上大学的想法。还有一位男大学生现在在发电厂工作,是维修电路的老师傅了,每天都有请他帮忙的人,月收入4000元,是这八个人里最多的,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专业。由于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就回家乡找的。幸运的是其本人表示对大学有不少建议,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动手的课程,不能整天听理论,他对上大学很满意。还有一位任教师工资不高,其他的都在外地打工具体情况不知。听邻居说家里过的还不错,父母少操不少心,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上大学。
2012年7月3日
今天去了付官屯村,主要访问了一位两位60多的老人。他们的子女并没有考上大学,可是他们村上有大学毕业的。根据与他们谈话的内容来看,他们很是羡慕家里有大学生的家庭。据说他们村上有几个大学生,具体什么大学没有打听到,不过那几个大学生都长时间不在家
在外地工作,在大学里找的女朋友,自己找的工作现在已经结婚了。家里的经济情况很好。当问起大爷是否觉得上大学有用时,大爷很响亮的回答说,有用咋没用呢?用处大了。还举了他村上的刘元栋,当时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现在年工资十几万,很是享受。看来对于年长的农村父母,由于亲眼看到上大学的好处,很是支持孩子上大学。可是对于那些最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找不到工作而只能在家闲着的家庭父母来说感觉上大学无所谓,还不如那些上职高或者从小打工的人。他们说当初让孩子上大学也是想着孩子将来能走出农村不要再受农村的苦,可是这孩子笨学习没别人好,国家又不管分配,找不到工作也没办法。
2012年7月4日
张庄可以说是挺大的了。可是对也研究生可也是凤毛麟角。倒是有几个大学生也是八几年的了。这回寻访了一位70的老奶奶,她有五个儿子,老大和老二都没考上大学,老三老四考上了大学,老三是有固定工作家里有几十万的积蓄,老四最好开了自己的机械厂,专门生产开矿的重型机械,据邻居打听有百万的积蓄。老五没有老四有钱可过的也很紧吧。但从这一家可以看出,上大学是很有用的。但是只是针对那个时候,当地的青年父母则认为上大学就得上好的大学,不然现在大学生到处是,国家又不管分配找不到好工作不如不上,除非接着考研究生才会有出路。今天遇上了大雨车胎有爆了只能赶紧回家,修好车子明天继续。
2012年7月5日
王营庄不小,结果问了好几个村名都没有问到村长住哪。他们对村委会的概念并不熟悉。在路上看到一帮农民工在修桥就与他们聊起来了,然是一帮爷们,说话可是很豪爽。问什么答什么,很是配合。他们还觉得我的造访很是少见,有些奇怪问这问那。他们家里的孩子有一位是研究生毕业,现在在济南干财务管理工作,工资3000元左右。还有一位正在上大学,可是他们对孩子上的专业一点也不了解,不知道干啥的,将来会到哪里去工作。在填报志愿时,根据分数和爱好,或者是否热门报的。但具体干什么,学什么,发展方向就不清楚了。他们只知道孩子上大学就是文化人,将来会挣大钱,不用吃苦。而一位母亲说到:女孩子上大学没用,长大了就嫁出去了,上大学就是多花钱,还是男孩上学以后能养老。看来以往的重男轻女也对家庭教育有很大影响。而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现象也很严重,或者是因为他们也不懂大学学的什么。但对父母任教师的家庭来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不一样了,不仅说的很多,而且对孩子的未来都做好了打算,即使再苦也要让孩子上大学。对于父母有文化的和没文化的家庭教育观念也不一样。而农村的父母有文化的仅仅是很少数,有的父母连汉字都不认识,他们让孩子上大学仅仅是想让孩子认识字不要向他们那样无知,或者是想让他们学习一技之长将来能过的好一点。也有的是指望孩子有出息,能给自己养老。甚至有的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上学自己家的孩子也要考大学,存在盲目跟随心里。可对孩子来说,他们觉得上大学不好,因为现在大学生很多,自己不努力学习上的大学不好,导致现在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白白浪费了上大学的时间,而且从小就学习做作业已经够了,不想学了,但是父母期望逼着自己上大学也没办法,还有就是因为,不上学就得去打工挣钱,自己没本事受罪,还是上吧,结果就在大学混了四年。这是一位毕业大学生说的。听起来很是消极的态度。主要原因还是上了大学之后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感觉大学上了没有用。大学生就业成为影响他们观念的主要因素。
2012年7月6日
在八里河村,找书记盖章时真正巧遇上书记与一群人在聊天,在我说明来意之后,他们问起我的大学,好像知道山东理工的历史。他们说山东理工以前不是大学,刚改成大学没多少年。现在很多大学并不能称之为大学,大学必须要有很全的专业和各种学院,而教育改制弄得很多学院改成大学了。这大学要不是很出名的还不如不上,还是清华北大那样的老牌学校才能找到好活。看来他们对于大学的观念很保守,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大学。对于知名度不高的一般学校也是为他们所不齿。
2012年7月7日
最近的几个村子已经寻访的差不多了,基本情况差不多,对于农村来说研究生是很少的,就来本科毕业生也不多。能在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就更少了。现在大多数家庭能供起孩子上大学,而大都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愿意上,父母的态度大都是说即使再穷,只要孩子想上大学肯定让他上,对大学都抱有很大的希望。为了搜集更多信息资料,我返回基地与团队一起寻访村庄。
第三篇:实践日志
访窑湾之实践日志
7月6日至7月12日,材料学院“访窑湾”暑期实践小组来到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进行了探寻古镇,追寻中国梦的暑期实践活动。
【七月六日】【初入古镇,浅看古镇色彩】出发的这天,大雨。就算大雨让南京倾倒,我们也依旧向前。凭着从网络中得到的了解,把窑湾在脑海中勾勒了千万遍,可是千万遍的勾勒也没能勾勒出窑湾的真实模样。一行八人怀着对脑海中窑湾的憧憬,乘车五个多小时来到窑湾。在下车的一刹那,发现是网络把它美化的太好,它只是苏北一个普通的小镇,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街道上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而是默默无闻的泥土,不见繁华,仅有尘埃。短暂休息后我们确定下日后的行程。
【七月七日至七月九日】【深入古镇,体验古镇魅力】初入眼帘的那片荒瘠并没有冲淡我们的热情。炎炎烈日,我们奔波于古镇的街道,村民,游客,店家,导游,不放弃一丝了解古镇的机会。最开始的三天,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我们跑遍了古镇的每一个角落,熟悉了窑湾的风土人情,对众多店家进行了走访,考察古镇的经济状况。我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古镇,用自己的眼睛记录古镇,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古镇,用自己的双手触摸古镇,掌握了古镇第一手资料,也为我们以后要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月十日至七月十二日】【博采众长,畅谈古镇未来】在对古镇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找到了当地的旅游服务中心,想为古镇今后的发展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我们的建议,同时也为我们的宣传工作寻找更有力的帮助。当工作人员见到我们,了解了我们一行的目的后,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此后,我们便与他们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讨论,从古镇的地理位置到古镇的环境景色,从景点商铺的经营理念到景点缺乏的特色概念,我们把这几天的所见所感一吐而尽。而工作人员也从旅游设施的配置到景区的景点规划,再到景区人员素质的培养,对我们畅谈心声。在交流之后,工作人员十分认可我们的建议,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宣传古镇文化,这也与我们的目的不谋而合。我们欣然接受。于是,工作人员主动为我们接下来的行程提供帮助,为我们配备导游,带我们领略不一样的窑湾;为我们联系有特色的店家,展示窑湾经济活力。而我们,也拿起了我们的纸笔,拿起了我们的相机,为宣传古镇记录着点滴,只为做到最好。
【七月十二日至今】【畅想古镇,宣传古镇文化】在这七天里,我们听着,看着,记着,说着,追寻古镇历史,探寻古镇文化,记录古镇点滴,采集了许多关于古镇的影像资料,也感受到了小小古镇所蕴含的伟大的中国梦。千年古镇的兴衰起落影射了整个中华大地,古镇梦,中国梦。为了达到我们此行的目的,一部短篇纪录片也应运而生,配合着上百张图片资料,以及与工作人员交流的文字记载,我们希望,能为古镇的再次崛起献上自己的一片绵薄之力。
走进窑湾,便爱上了窑湾。窑不神奇,湾不神奇,只因有了那个繁华过的小镇子,湿漉漉的往事就漫没了。谛听运河水的声音,带走一切可以言说的悲欢,留下被桨声搅碎了的灯影。雕梁画栋与绿瓦红墙的咏叹,像一册精装书里的几张散页。可惜,我来得太晚,走得太急。只想好好地再来一次,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这窑湾的韵致,这小镇的梦想。
第四篇:实践日志
实践日志—西大地之行第一天
早上八点多我们一路人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踏上了此次人文学院暑假社会实践西大地之行的路,汽车一路颠簸,在蜿蜒的山路上走了将近四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平山县蛟潭镇西大地村,大家虽然有些疲惫,但难掩心中对这个陌生小山村的好奇。村书记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设宴在村里唯一的小饭店款待我们,大家都很高兴,期待中的大餐没有想象的丰富,但纯天然的食材加上甘甜的山泉水,还是让大家吃到了一顿不错的午饭,自家种的蔬菜,山里的野菜、土鸡下的蛋,自做的腌肉,全是一些山野土菜,吃过饭大家难掩劳累,回到驻地休息了。
我们住在一个朴实善良的老乡家,屋子宽敞明亮整洁,比我们预想得条件要好很多,休息完毕,大家正式开始实践活动,大家分为三队去村中不同地方进行走访调查,说实话我们对走访调查真的有些担忧,不知道村民们会不会配合,我们能否顺利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但是,走访了几户后我们发现这些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乡亲们都很淳朴、热情,除了有一点点因方言差异听不懂部分话之外,我们的访谈非常顺利,这一点让我们很高兴。我仔细想了一下原因,除了因为村民自身淳朴善良的的本性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村里很多住户都是空巢老人,他们子女常年在外,一年到头很少有人和他们沟通交流,有些孤单寂寞,所以天真善良甚至有些孩子气的我们去他们家中聊天交流时,他们很高兴很热情。此行调查重点是村子的生态环境,整个村子总体环境还算不错,山清水秀,宜人舒适,村里近几年新修了公路,盖了两个公共厕所,建设了两个垃圾收集处,定期清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村里环境卫生,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村民环保意识较差,村委资金投入不足等等,由于今天时间较短,所以发现的问题还不全面,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几天中继续深入调查。
晚上我们在村头空地上放露天电影,村民们搬着板凳前来观看,村里现在电视基本普及了,但村里没有群众性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所以村民业余文化生活还是较为单调,村民们电影看得很高兴,我们也很欣慰,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大家带来快乐,回到驻地已是晚上十点多了,大家都很累,这次西大地之行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实践日志—西大地之行第二天
今天行程安排是去山村小学支教和进山寻找水源地,早上起床后,大家吃完早饭,很快开始了今天的工作,村里只有唯一一所小学,而且只有一至三年级,共四个学生一个老师,教育条件很落后,我们只派去了三个人前去支教,并把我们带去的书籍、玩具送给了他们,然后陪着他们做游戏、做手工,孩子们和我们玩的很高兴。
从学校回来已经将近九点了,我们向山里行进,这是一片较为原始的森林,开始的路还较为平坦,只不过太阳火辣辣的照着我们,大家又热又晒,渐渐地路开始变得越来越陡,越来越窄,路边的植物也越来越茂密高大,让大家真正感觉到爬山的感觉,这里的山没有正式的上山台阶,只有一些崎岖不平,蜿蜒曲折的小路,大家小心翼翼的向山上爬,由于体力消耗大,天气炎热,爬到一半,带去的水已经都喝光了,于是山顶的清泉成了大家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大家一路筋
疲力尽,口干舌燥,终于爬上了山顶,可惜未找到山泉,大家顾不了这么多了,赶紧找地方坐下来休息,大家发现山顶的景色非常漂亮,大家高兴的按动快门,拍照留念。
下山时,更加危险,稍不注意就可能滑下山坡或磕碰到石头上,大家两三个人组成一组,互相搀扶鼓励着慢慢走下山。下山后才得知,由于我们走错了路,所以没有找到水源,但是也有另外的发现,山里植被、动物保护良好,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交错有致,野花飘香,溪水潺潺,野鸡,袍子,鸟儿等幸福的生活在其中,但山上也有一些登山者随意丢弃的垃圾,虽不是很严重,但却多多少少的破坏了山的整体景致,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回到驻地已经是三点多了,大家饥饿、劳累,匆匆吃过饭就回屋休息了,这次惊险刺激的登山之行让大家学到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磨练了大家意志,锻炼了身体,非常有意义。晚饭很丰盛,午休后大家又狂吃了一顿,之后便开始了每天最后的保留工作-放电影,村民们很愿意来看露天电影,村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都来了,放完电影回到驻地已接近十一点了,大家躺在床上很快进入了梦乡。
实践日志—西大地之行第三天
今天的行程安排是走访另一个村-塔上,这个村比西大地规模小、人口少,但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村,这个村有个有名的水源-双泉,我们今天的行动目的就是找到双泉,调查水源地环境状况。早上我们去了村里的养鸡场买了两只土鸡作为晚餐的主角,吃过早饭我们就踏上了去塔上的路,为了节省时间,保存体力,我们开车去的塔上,然后开始爬山找双泉。
山路很崎岖,甚至要比昨天的山路更难走,但大家还是咬紧牙关,团结互助向上爬,今天我们找了个当地老乡做向导,所以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错路,爬山过程中老乡一边走一边向我们介绍路边的植物,大家增长了很多知识。后来终于走到了双泉之一的西泉,只见一块巨石下有一小洼水,并且不断地有新水从石头下面流出,由于这个泉离村子不远,所以受污染较严重,水质也较差,大家有些失望,继续行进,最后我们来到了河北、山西交界地,大家欣喜地拍照留念,下山时找到了一个干净的泉,大家饱饮泉水,清爽痛快,还用瓶子装了好多带回去。又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大家回到塔上村,在村里转了转,走访了几户人家,塔上村的污染情况比西大地要严重一些,河道里可以看到很多种地用的塑料薄膜和其他一些生活垃圾,村里没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所以村民多选择倾倒在自己附近的空地上或者河道里,这让我们很担忧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想办法提高当地人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了。
回到驻地,大家都很饿了,吃完午饭后,疲惫的人们相继睡去。下午,我们受邀参观村里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规模较大,养着很多品种的鸡,场主是个有理想的大学毕业生,立志要培育出一种新品种的鸡,这让大家很钦佩,参观完鸡场,我们去河沟里钓鱼,里面鱼很多而且很容易就能钓到,不到一刻钟,五六条小鱼收入囊中,可是天公不作美,山雨欲来风满楼,大家收拾起东西往驻地跑去,晚餐很丰盛,土豆炖土鸡,油煎土鸡蛋等等,大家吃的不亦乐乎,晚上照例的露天电影,今天应广大村民的要求,放映的一个喜剧,来看的群众更多了,观众中时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多么充实愉快的一天。
实践日志—西大地之行第四天
今天的行程安排是探访调查腔子村的生态环境状况,吃完早饭,我们在向导的带领下向腔子村行进,道路平坦开阔,大家整齐愉快的边唱边走,爬上了一个小山坡,又走了一会,我们来到了腔子村,大家分头去调查走访,我们去了村医的家中,她是专科毕业嫁到村里的大学生,丈夫在外打工,她带着孩子在村里行医,与她交谈中得知,腔子村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差,村子人口较多,但没有固定垃圾收集处,村委会在维护环境卫生上所做甚少,村民垃圾多随意倾倒,然后等雨季上游来水较大时冲向下游,我们在访问中还发现村民在河边洗衣服也很普遍,这些混杂着洗衣粉的脏水流到河中,造成水质下降,甚至水体富营养化,另外走访中还发现村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这些也对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有一定影响。
走访结束后,我们返回驻地,路遇一场山雨,山雨来得急、走得快、山风猛、雷电烈,这些是山雨的特点,雨停后,空气中夹杂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大家心情很愉悦。下午我们要准备此次西大地之行最后的活动-捐赠仪式和文艺演出,我们认真准备着每一个环节,生怕出什么纰漏,还好,在村干部的帮助和大家的精心准备下,两个活动都很顺利,我们的捐赠行为受到当地村民的感谢、欢迎,我们的精彩演出受到现场观众的支持、鼓励,我们的西大地之行就此画上那个了完美句号。
经过四天的走访调查,我们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我们虽然要离开了,但是关于西大地及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并未结束,我们回去还要继续分析研究西大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形成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我们还将继续关注西大地地区的最新情况。
第五篇:实践日志
湖北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志
日期:2013年7月8日地点:湖北省黄石市天气:阴活动内容及心得体会:
昨晚,我们后勤小组被安排早上叫醒大家的任务,所以不管昨晚的会议开得有多晚,我还是尽量的早早起了床,楼上楼下的敲着门。
今天的任务比较艰巨,再分配人员的基础上,我们要在矿山公园的附近寻找居民和游客,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和相关问题的记录。总体而言,任务完成的还是比较满意的,在完成了相关量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质的满足。总共成功地采访了十一位居民,其年龄分布比较扩散,有学生、员工、司机、商店老板等等。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属于一位司机和一位环卫奶奶了。那位司机没有像一些头也不回直接拒绝我们的人一样,反而是很热情的和我们攀谈起来,语言中尽显对这座城市未来的希冀。讲到了他的孩子,说他的孩子读初中,放暑假后同学想要来这边玩,但是他却没有太同意,因为他觉得公园门票比较贵,不划算。然后又讲了他关于公园规划的见解,其热情和对当地未来发展的希望深深的打动了我们。那位环卫奶奶是我们在寻觅居民的时候看到的,那么热的天,还要穿着厚厚的制服,流着满面的汗水在辛勤的工作着。我们走向了她,得知环卫工人的工作居然从早上四点就开始工作了,晚上还有可能会加班工作,我被深深震撼且感动了,于是赠送给了她一瓶冰水,解解她的暑意。她还是很热爱这份工作的,更爱这个地方,爱着这片土地的。
我今天收获了很多,一座城市的发展是离不开爱他的人民的,即使身份有别,但是他们的爱是可贵的,是同样伟大的,向你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