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6:3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践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践论读后感》。

第一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一

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实践,但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毛主席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实践,动手实干,因为许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动计划制定出来了,但是不干就不能落实,更不能实现目标。就好像我自己经常会为学习制定计划,但是我并没有毅力去实践,所以我一直都不能享受到计划实现的成果。于是我深深明白要勇于实践,这就要克服畏惧情绪。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你接受一项任务时,刚开始时可能是困难重重,就退缩。但是,如果你埋下头,不气馁、不抱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到底,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会有成就感了。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也是缺少实践的,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们拼命学习,学习那一大堆的教科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当时是记得很牢,但是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亲身实践。现在到了大学还好,在学校的提倡下,我们很多学生都会在假期去进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实践,尽管有一些是与自己专业无关,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体验了生活,更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实践论》在当时就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在它仍有积极的价值,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实践论》读后感二

刚刚读《实践论》的时候,我只是觉得文词的优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因为平时在那些思想课的课本上看那些东西就不是很少,看来看去就不觉得有什么意思。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验证理论,这是永远正确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是做不到而已,我记得自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可是要我去做那就不太能做到了。”这句话是出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是大学生,很多大道理都懂,而且都能把它说出来,但是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只说不做,那又有什么用,这就是做不到实践,现在才发现实践是多么重要,并不是因为没有实践而遇到了什么挫折,只是我终于明白,懂得道理,那只是理论,实践我们一直就没有做到,甚至就从来没有着手去做,我们不是理论家,也做不成理论家,理论的作用就是用来指导实践,既然有了理论,那

就一定要有实践,不然理论再多,说得再怎么好也只是空谈,纸上谈兵是兵败的源头,在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来验证它是否正确,这个理论才是理论,要不然它就不是理论了,那只是假想而已,假想又怎么叫做理论。任何时候随口一说就是一个道理,就是一个理论,说过之后就无影无踪,甚至马上就忘记自己曾经说过,没有去实践,不会有理论,有理论也是不准确的。

实践是理论思想的来源,没有实践就不会有理论,通过对实践过程的总结来找到事物内部的规律,总结出理论。理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成的,就像实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理论要比实践更长。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寻找理论,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所有的理论都是通过实践来的,没有哪一个理论谁人随口说出来的,他在说这个理论之前肯定经过了实践。其实实践出来的理论也就是经验,但是经验并不是总是有用,所以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实践过程,看到不同的现象,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论。每一条理论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对于理论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学过理论,前人的理论用来指引我们前进,可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仅仅有前人的理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和实践,通过我们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经过总结,或许你会得出自己的理论,或许你还会发现你的理论与前人的理论是完全相反的,这不是什么错误,这不是说明你错了,也不是说明前人错了,要想到前人所处的环境与你不一样,理论自然有所不同。如果只是一味的看着前人的经验去办事,那就成为了本本主义,我们反对本本主义,我们注重实践,知道实际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通过实践证明的理论,理论在没有得到实践证明之前是不能说是真理的,甚至不能说是理论,那只不过是一个命题而已,这个命题对真有假,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命题并不一定就是对的,通过了实践检验的命题才是正确的。然而当一个真理出来的时候,往往与这个真理有关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真理的存在只是为了指导后来遇到同样问题的人,但是怎么会有同样的问题呢,世界时变化的,问题不会一模一样,所以真理不能照搬,要结合实际去应用理论,这就是实践。

《实践论》并不仅仅是在讲理论,并不是仅仅在告诉共产党员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多么重要,怎么样去实践。外国考察团去延安考察的例子不仅解释了实践的过程,在另一方面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他告诉同志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正确的,是会成功的。说出了毛泽东自己的信心,也鼓励了同志们的信心。也许那个时候他的目的就是这样而已,并不是纯粹的去讲道理,不是说实践了,那么将道理又有什么用呢,那不是自己在打自己?其实也不能这样说,说道理并不是反对实践,懂得了实践的道理,才能去实践,如果不知道实践的作用,那我们要什么实践。明确的知道了实践是干什么的,它的用处是什么,所以才去实践,因为那样是有好处的,要是没有好处谁会去做。实践是有用的,所以实践是必须的。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是,本来就是这样。当感觉到一件事情的现象时,我们不知道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可是当你知道它的规律的时候,你就恍然大悟的说:“原来是这样。”说明你已经完全明白了它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很简单的,遇到的时候很迷惑,当别人告诉你这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很简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要知道事物的规律就得通过实践,不是所有的规律别人都会告诉你,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多,大自然不会明确的告诉你,只有自己通过实践去找到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使有规律的,她并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理论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要凭空想象,想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那就是铁板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用,但是如果没有了唯物主义,再怎么唯心也是空谈。我告诉自己明天要怎么做,可是没有做到,你不会去打自己的耳光,或许你会,在打过之后就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打自己。遇到一个问题就要马上投入实践去解决它,实践过了,情况就不一样,你实践出来的理论也会不一样,或许这样也不错,只要将问题解决了就行。世界是变化着的,问题也是变化着的,时间过去了,问题可能就不一样了。

借助于当今世界的科技,我们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上发生着什么事情,通过别人的认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是一个了解世界的方法。实践并不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一个人没有那样的神通广大,外部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在想反正有人去了解,我就不要去了。那么这个世界就该停止前进了。所以出门是必要的,这个世界都没有人出门了,那还叫什么世界。实践不能全部自己去体验,也不能全部由外界得来,外界来的并不是真实,不一定就能反映世界上的情况,别人的所见所闻或许只是一个参考,真正的实践还是得借助于自己。

《实践论》读后感三

从当时的写作背景看,全国正值革命的关键时期,而党内两种错误思想又不断的冲击着革命道路,险些把中国革命带向危险的地步。作为当时的明眼人毛泽东审时度势,写下这篇实践论(以及后来的矛盾论)。重点其实是为了端正思想,把革命思想统一,把革命带向正路。而事实上,文章一出,也的确获得不错的效果。另外,这篇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伟大的著作,在现今的社会上,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继承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的又一大进步。如今,它仍旧指引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前进方向。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难以忘记它和它的作者对中国革命,对中国建设,对中国历史所作的贡献

不知不觉,我就把整篇文章看完了,当然受到文章的强烈震撼。这的确是篇情理兼备的文章。读完后,我既有文学上的美感,又有哲理上的收获。我个人觉得,它给我几个比较重要的启示是:

1、实践的必要性和首要性。这其实是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我们学习了马列主义这么多年,这个观点还是应该不仅深深留在脑里,还时刻提醒着我们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凡事须躬亲、力行之。

2、有了实践便有了认识的需要和发生,但是,认识更要比实践进一步。即文章说的,要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上做工夫。通常我们会被大部分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现象材料所迷惑。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忘亲身实践,在一大堆材料中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犹为重要。

3、实践对实际的依赖。实践是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实践要完全立足于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产生正确的依据和评估,进一步得到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不断的将正确的理论运用于再次的实践中。所以,尽量营造成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在这次的理论培训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课后翻读经典著作选读,我一眼就看到了《实践论》,于是便细细研读,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 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实践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 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 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我们也不难发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实践论也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通过认真的查摆问题,科学的民主评议和贯彻整改。这其实都是从实践论的理论依据出发的。我们通过查找自身的问题,树立宗旨观念,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过程中,兴起了对于实践论的大讨论。它已成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现在从哲学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相统一的高度,深入研究实践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深刻思考实践论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定会有助于切实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上来,提高做好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第三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第四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两点,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 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下面我想就此再举一例,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

而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但是,如毛泽东所述,邓小平仍不能预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后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预见到在当代日趋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具体争端,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同时,在经济开始复苏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显得更加迫切。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我个人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

第五篇:《实践论》读后感

概论读书心得

《 实 践 论 》读后感

班级: 物联网工程 11-01 姓名: 屈卞忠 学号: 541107030130

0

《实践论》读后感

在概论课上,曾多次听到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借着这学期学习概论课的机会,拿起了《实践论》,希望可以从领袖的著作中摄取一些养分。在此,我来阐述一下个人学习后的认识。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清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读完《实践论》,我收获很大,有些句子对我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其中《实践论》里有句话是“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看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共产党在战争年代能从那么弱小,变成中国的执政党和新中国的建立者,毛泽东功不可没!但是,建国后却出现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饿殍遍野。为什么?主要原因还是毛泽东的思想决策没有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毛泽东自己敲的警钟,到最后自己却没有被警觉到!可见,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反省!

我平常很少去读过政治哲学类的书籍,所以,我的觉悟可以有点 欠缺,但是,对于《实践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时间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我是不敢苟同的。关于实践性我是绝对赞成的,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是任何理论要想长久地存在,必须要有它的实践性!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最显著的一个特性竟然是阶级性,我感觉很费解!是当年革命群众的觉悟性高,还是毛泽东他老人家忘记注释了。

其中《实践论》对于认识过程的分析,对于感性和理性的剖析还是相当精辟的!“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我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从弱小变的强大,而且没有重滔中国以前农民起义的覆辙,原因就在于此!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句话与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践论》中毛泽东引用了一些经典句子来说明实践与理论的重要性“灭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斯大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这要才能走对方向。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的清晰可见,但是他就是不好好奋斗,不去实践,就算一万年他也不会成功达到他的目标。所以,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的“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知识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实践论》中毛泽东所提及的“‘左’倾空谈主义”,在现实中也是大有人在。“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做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实现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正如温家宝所说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如果你只知仰望星空而不能脚踏实地,你永远都只能是空想主义者,永远实现不了心中的那个理想。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尽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以上就是我读过《实践论》之后的大致感受,见解若有不成熟之处,还望多多包涵。

下载实践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践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篇极具文学色彩的哲学论文,其中许多论述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7月,当时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而共产党内部......

    《实践论》读后感[合集]

    【篇一】《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

    《实践论》读后感

    2016.4.30 《实践论》观后感 出于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我会读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书本,而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实践论》实践论讲诉的是以马克思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

    实践论读后感

    一部不朽著作的背后,往往深藏着一段痛苦的历史.实践论创作的背景基于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批判王明们的“左”倾教条主义,总结......

    实践论读后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一九三七年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党内认识方面的分歧而作出的理论上的探讨。当时在党内,有一部分同志顽固地坚守教条主义,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

    实践论 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本文简介: 1937年是中国革命的多事之秋。西安事变到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在长征中留下的左倾机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