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中考命题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重要素材

时间:2019-05-12 06:5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知识体系中考命题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重要素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知识体系中考命题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重要素材》。

第一篇:知识体系中考命题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重要素材

三.声光部分知识体系中考命题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重要素材

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

3.列举超声的应用实例。

4.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

5.探究光束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6.通过激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7.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

8.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9.观察两只手电筒分别射出的红光与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10.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提出进一步控制噪声的建议。

11.阅读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12.用凸透镜制作简易望远镜,并用其观察远处景物。

三.电学知识体系中考命题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重要素材

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了解动圈式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

3.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4.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5.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存在。知道光是电磁波。

6.了解广播电台的发射频率和波长。

7.知道光缆通信和卫星通信都是电磁波的应用。

8.利用磁铁和缝衣针制作指南针,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9.研究动圈式扬声器是否可以作为动圈式话筒使用。

10.用电磁继电器制作一个简易自控装置。

11.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12.调查常见用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电功率。

13.了解我国家庭用电的电压和频率。

14.学读家用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

15.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均用电能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16.电流流过电炉丝,电流做了功,将电能转化成了电炉丝的内能。

三.力学知识体系中考命题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部分重要素材

1.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说明这些现象表现出的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3.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4.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5.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的现象。

6.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7.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8.了解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9.利用脉搏和步长,估测走路的平均速度。

10.学读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

11.会看《旅客列车时刻表》。

12.用弹簧或橡皮筋制作简易测力计。

13.用饮料软管制作喷雾器。

14.用荡秋千的过程定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15.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16.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程,写一篇调查报告。

三.热学部分知识体系中考命题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重要素材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测温范围。

2.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3.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

4.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5.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6.调查当地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了解节水灌溉技术。

7.试管中的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实验时注意安全),水蒸气对橡胶塞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了橡胶塞的机械能。

8.讨论太阳能在地球上是怎样转化成各种形式的能的。

9.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10.利用常用物品设计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11.了解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及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12.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讨论。

13.知道热水散发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自动聚集起来。

14.讨论和分析简单的永动机设计方案,说明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15.查阅资料或访问农机、汽车维修等专业人员,了解内燃机中燃料释放热量的去向,讨论提高效率的可能途径。

16.调查当地几种炉灶的能量利用效率,写出调查报告。

17.列举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

18.了解处理核废料的常用办法。

19.了解我国和世界的核能利用新进展。

20.收集资料,举办小型报告会,讨论能源的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如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探讨应采取的对策。

21.了解当地空气质量的状况,调查、分析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22.了解有关提倡低碳生活方面的一些信息,调查当地使用的主要能源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提出开发当地可再生能源的建议。

一.课标对力学部分知识体系要求

1.能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理解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5.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6.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7.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一.课标对热学部分知识体系要求

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质形态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用水的物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5.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6.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7.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8.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9.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0.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1.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12.了解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第二篇:中考命题角度预测“抗震救灾”精神

【中考命题角度预测】

(一)“抗震救灾”精神

材料一:“4·20” 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习主席、李总理立即赶到一线指挥;一批批人民子弟兵、公安特警和从各地抽调的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排除万难赶赴灾区,一批批抢修道路、电力、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一批批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1.在抗震救灾中哪些人承担了责任,其责任来自于什么?

材料二:面对这场地震灾害,国民同心,党民同心,军民同心,不畏艰难,并肩战斗,共同承担,携手相助。凝聚成空前巨大的民族力量,展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伟大精神。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伟大的精神是什么? 民族精神

2、请回答它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

3、为什么要有这种精神?

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这种精神有什么作用?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这种精神?

1.结合时代呵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4.规范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6、某班要宣传抗震救灾中出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形式? 可采取故事会,主题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等。

7、、我们中学生在抗震救灾中能做些什么?(或:如何奉献我们的爱心?)

①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②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③节约水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④当一名志愿者,奉献我们的爱心等。

8、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你从中懂得的道理有哪些?(或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和道理?抗震救灾取得的重大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答:①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伟大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③只有人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建和谐的社会。④我们青少年要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度难关,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9、“4.20” 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华人拧成一股绳,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去,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作用?

伟大的民族精神。作用: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巨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10、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做?

①保持冷静,不要慌张;②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③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④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撤离;

11、假如你今后遇到了被困的陌生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积极帮助他人摆脱困境。因为:①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③青少年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12、请你为我国预防突发性自然灾害,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①国家要建立和健全灾害预警机制。②要制定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③做好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物质储备,如食品、衣物、帐蓬、发电机等。④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要有忧患意识,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自救能力。

14、你认为抗震救灾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的结果;②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抗震救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③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果;④民族精神是抗震救灾的巨大精神动力;⑤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结果。

15、新时期,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哪些意义?

答: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③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6、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指的是什么?

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17、我们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如何学习和宣传抗震救灾精神?(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向抗震救灾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

答:①思想上: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度难关;②学习上:努力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③生活上: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18、我们应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身上哪些优秀品质?

答:沉着镇静、临危不惧、奋勇救人、坚强勇敢、顽强不屈、团结友爱、乐观向上

(二)学习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

请从三个不同角度谈谈我们被“感动中国2008人物”感动原因.(先进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答: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高尚品格令人感动.⑵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价值的做法令人感动.⑶他们心怀正义,乐观向上,助人为乐的品质令人感动.⑷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信;面对困难和挫折永不退缩的精神令人感动

二、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动着你,读了这些优秀事迹后,你打算做哪些事给人们带来感动?(不少于三件事)答:⑴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做义工;⑵帮助困难同学补课⑶与贫困山区的同学结交朋友,尽力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坚强面对生活.⑷参加义务献血活动⑸主动将做饭,整理房间等家务活全部承担下来,并持之以恒;等等.三、2012年2月5日,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工商银行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2008人物评选”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10位感动中国人物同时揭晓.某班打算结合上述材料开展系列活动,请你热情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⑴请你为此次系列活动拟一个恰当的主题.答: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立志做四有新人 ⑵请你设计几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答: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手抄报竞赛,出专题板报等.⑶请你就其中某一形式,谈谈你的活动准备.答:如开班会准备:收集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视频;查阅资料,了解感动中国有关情况;阅读教材,思考感动中国人物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准备活动场地和音响设备;邀请参加对象等.⑷如果活动中要求“如何立志成为感动中国式人才”为题进行演讲,请你拟出你的发言提纲.答: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目标;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服务社会,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履行责任。

七、《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在每个“感动中国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的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史诗”

1.说一说:用事实说明为什么今年的“感动中国”特别奖授予了全体中国人。

答:①2008年,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②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得益于每个中国人的支持和参与。③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④2008年,中国人向祖国和世界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充分体现了伟大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感。(言之有理即可)

2.想一想:“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全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这里的民族力量指什么?它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3.谈一谈:这些“感动中国”人物有什么共同品质?他们为什么能够感动中国? 4.做一做:作为青少年,感动之余,你打算做一件什么事情给大家带来感动?

5.看一看:你、我、他都是“感动中国“特别奖获得者之一,对于这份荣誉,你将如何对待?

(或:请你谈谈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向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学习)

答:第3-5题答案详见本专题前面

八、为了增强同学们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某校在了解了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后,准备出一期《校园周刊》,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假如你是《校园周刊》的编辑,请你为这期周刊拟定一个主题。

答:“提高责任意识,做负责的人”或“弘扬道德模范精神,自觉承担社会责任”。2。假如你是本刊的策划人,请你为这期专刊设计四个栏目,并作简要介绍。① 名人家园-----介绍有关勇敢承担责任的中外名人事迹。

② 专家观点-----摘录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近期发表的有关承担责任的文章,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③ 学生论坛-----组织本校学生参加以“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把获奖作品刊登在本栏目,使同学们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交流。

④ 心理导航------由学校教师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指出青少年对承担责任存在的认识误区,帮助同学们健康成长。

3. 请你收集两条有关增强责任感的名言,刊登在《校园周刊》的相关栏目上。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假如你是《校园周刊》的主编,由你来拟定专刊的编者按,在编者按中你会用哪些所学知识?答:①责任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约定;②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③承担责任意味着要付出代价,但这种付出换来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④我们青少年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勇敢地挑起自己的明天,担起祖国的未来;做负责任的人要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三)勇担社会责任

一、简要说明承担责任的意义。

答:①对个人: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使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得到提升。②对他人: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获得更多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③对社会:能创造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联系抗震救灾中的国家领导人、武警官兵、医务人员等事迹,从责任的角度说说你受到的启示。

答:①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每种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②只有牢记责任并履行责任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③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仅能对自己负

责,也能对他人和社会负责。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认真做好份内的每一件事,热心公益服务社会。⑤正因为有他们在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三、有人说:“唐山13个农民承担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而且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并不值得。”你赞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答:①不赞同。②我们要积极承担关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当国家处于困难时刻,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一定得代价,但是我们不能不能因此而逃避和推卸责任。在参与救灾的过程,唐山十三农民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还得到了众多人的响应,所以是值得的。

四、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你认为应怎样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答:(1)国家和社会方面: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使青少年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②以提高人民的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文化对经历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③大力宣扬,发挥报刊、图书、广播影视、互联网等作用,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④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气发展科技事业,增强青少年身心健康,创造繁荣的社会文化与和谐的生活环境。

(2)青少年:①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立志成才和祖国前途命运结和起来,弘扬民族精神,承担崇高使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②具有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意识;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技术,吸收世界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③认真学好文化,掌握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项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正确确定成才目标。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青少年应如何承担社会义务(责任)?

答:(1)要勇于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

(2)青少年应立足于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在自己的岗位上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到历史前进的大潮中。

(3)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4)青少年应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和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成才

第三篇:新课标中考命题指导与模拟

《新课标中考命题指导与模拟》简介

本书作为初三总复习资料,力图对毕业班的老师和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新课标中考命题指导、中考热点解析、中考全真实战、名师压题;具体要求如下:

一、新课标中考命题指导

以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科学业考试命题指导项目研究组所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命题指导意见》为依据,增加对老师和学生2007年中考复习具有指导作用的具体问题,通过具体问题细化、解释《命题指导》。其中所包含的栏目有:

(一)命题原则与要求;本部分在《命题指导》中已经有了,只需编者挑选出来。注

意言简意赅。

(二)试题类型;本部分在《命题指导》中已经有了,只需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删减。

(三)命题建议。本部分作为主要栏目,从篇幅上所占比例应该是以上三个栏目中最

多的,根据已有的建议编者增加例题说明。

二、中考热点解析

根据近几年各省市中考试题的情况,归纳整理出各地试题中的热点问题。组稿时,首先分出该学科的几个热点,对每个热点作简单的介绍,然后通过一两个例子说明。如果可能的话配上几个练习,练习的答案附在全书的后面。

(三、中考全真实战;

四、名师压题)这两部分已经安排其他地方的编者书写了。

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改变原稿中针对中考命题者说话的语气。因为我们的读者是教师和学生,所以应注意修改说话的语气。

2、在修改原稿的过程中,应该以实用为主,删除大段的理论或概念的陈述。变成适合学校实际的指导性材料。

3、各位编者不必重新把题目抄写一遍,可以采取剪切和粘贴的形式组稿。也可以采取注释法说明试题的出处,然后连同原件一起交给我,用完原件再奉还。最后交纸样或电子稿均可。

4、不同学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重新安排栏目。修改的原则就是实用,符合老师和学生的需求就可。

5、“新课标中考命题指导、中考热点解析”这两个栏目所占的篇幅是:5号字16开的纸12——16页。各位编者可以适当的多准备一些内容,录排时再删减,尽量不要出现低于12页的情况。

6、完成时间一个星期。

第四篇:马原哲学原理知识体系(新课标)

马原哲学原理知识体系

哲学生活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

8、唯物辩证法

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

6、发展

4、矛盾7 + 创新2)(共19条原理)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3、〖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反对。

(六)、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3、〖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条原理)

(一)、世界是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1)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3、〖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畏缩不前。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即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3、〖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3、〖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的认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又称社会历史观(历史观

3、价值观

1、人生观4)(共8条原理)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一部分历史观(3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

3、〖反对〗: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二部分价值观、人生观(4条原理)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反对〗: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三、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3、〖反对〗:在日常生活中,反对超脱社会,企图孤立于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的观念和做法。

四、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1、〖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第五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精神

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体现新课标精神

暑假期间,我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感触颇深,受益匪浅。通过这几天的集中培训、分组讨论及在线研讨,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了语文教育的新理念,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而且要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努力落实新课标精神: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切实转变观念。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2、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

3、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

4、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二、认真研读新教材,找准方向。

1、按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2、结合单元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略读或浏览。对精典篇目可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可选择重点段落组织阅读或略读,了解主要内容。对相对比较浅显的文章,可放手让学生自读或作一般的浏览。

三、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教学策略。

1、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

2、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新教材,我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

下载知识体系中考命题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重要素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知识体系中考命题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重要素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