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Adventure课程模式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影响(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06:5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Project Adventure课程模式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Project Adventure课程模式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影响》。

第一篇:Project Adventure课程模式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影响

一、前言拓展训练的发展意义

(一)研究Project Adventure课程模式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影响的必要性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其自身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问题。在我国高校中,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明显的心理不适应问题[1]:在学习上,他们感到困惑和压抑;在生活中,他们的自理能力差,娇骄二气严重;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常常报怨人际关系很复杂,感到孤独和寂寞;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他们常表现出怯懦、退缩等情绪,有些学生甚至因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而陷入痛苦的心境中不能自拔。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学习技能和增强体能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体育教育中虽时有体现,但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心理适应能力正是现在的大学生所缺乏的,要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文明的推动者,这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问题,但现在的体育教学仍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增强体质为主[2],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方式不多。ProjectAdventure[3]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能定制,针对具体对象和面临的具体问题设计解决方案[4],其目标是增进个体对团体力量的认识,培养个体的归属感,使其感受到沟通、合作、激励、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遵从团体规范的重要性。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合理地运用Project Adventure体育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改进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通过心理拓展训练促进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提高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

心理拓展训练是在二次大战前由德国的哈恩博士创立的训练课程,在19世纪60年代后半期被美国的学校首次引入[5]。心理拓展训练以户外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方式为主,强调以参与、合作、信任、挑战和高峰体验来提高参与者的心理认知水平。心理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并通过亲身体验、挑战困境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自身果敢、顽强、自信和坚韧等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标准强调三维健康观,提出身体、心理与社会的适应和协调发展。心理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发展自我”体验式培训方法,不仅对人的身体有良好影响,更是对人的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6]。

Project Adventure体育教育模式是由美国人杰瑞·佩在心理拓展训练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是拓展训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将在户外的冒险性活动(如攀岩、泛舟、登山和露营等)改良为只用很少的教具在场地内进行活动的课程,多用于心理咨询方面或以成长团体为主的心理治疗范畴,是以“游戏”教案引导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挑战、冒险精神。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7]。在心理适应问题上,大学生除了具有一般年轻人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8]。大学生远离家乡,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生活方式明显改变其日常接触的社会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学习压力、社会压力、情感压力、生活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等都会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其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行为上的不适应,使其陷入迷茫、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综上所述,学校体育Project Adventure教学模式与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拟采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学校体育ProjectAdventure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假设

通过对大学生实施Project Adventure教学模式的体育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实验受试

本实验研究选择太原科技大学2005、2006级学生为受试者,并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为男、女两个组,对照组也分为男、女两个组,实验组的人数为64人,对照组的人数为64人,参加本次实验研究的总人数为128人(见表1)。实验时间为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实验地点为太原科技大学北操场。

表1 研究对象的情况

班级2005级学生(人)

男女

2006级学生(人)

男女

合计

实验组16 16 16 16 64

对照组16 16 16 16 64

合计32 32 32 32 128

(三)实验设计

实验模型中的自变量为对实验组进行ProjectAdventure课程教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全符合Project Adventure教学模式的要求,通过预实验,我们严格筛选了12项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实验课程项目。

实验模型中的因变量为采用“心理适应能力自测问卷”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进行测量的项目。心理适应能力量表由西南大学张大均教授编制,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分为学习、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适应三个维度,从中得出的总分越高,表示心理适应能力越强[9]。

(四)实验步骤

第一步: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访谈以及由预实验结果可知,开设Project Adventure教育模式的体育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我们通过预实验,选定了12个教学项目。第二步:在实验前后,利用心理适应能力量表测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高低,并对测试得出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第三步:实验组按照Project Adventure教育模式的体育课程进行授课,对照组按照高等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课程进行授课。

第四步:Project Adventure实验教学课程结束后,再次利用心理适应能力量表测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高低,并对测试得出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五)实验控制

其一,实验组教师由研究者本人担任,对照组教师由任课教师担任(任课教师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参加教学实验课程的男、女学生条件基本相同。

其二,采用双盲法进行教学实验。

其三,实验前的测试在第一次课前一天进行,实验后的测试在最后一次实验后立即进行。男、女学生实验组的实验控制是一样的。

(六)教学步骤与方法

Project Adventure教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教学步骤与方法见表2。表2 教学步骤与方法

教学过程步骤与方法

准备部分1.让学生各关节充分舒展,身体发热,微微出汗

2.向学生宣布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回答任

何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提醒学生认真听

基础部分

(各个项目所

需时间不同)

1.向学生介绍项目名称、任务及规则

2.强调保护措施及注意事项

3.宣布完成此项目所用时间

结束部分

(回顾与总结,所需时间根据

需要而定)

1.回顾将帮助受训者消化、整理和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2.总结使受训者能够将培训中的收获迁移到

工作和学习中,最终实现整体的培训目标

(七)统计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实验的所有数据录入电

脑,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常规的统计处理。我们

对实验前后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

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

(一)男生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

男生(2005、2006级)实验的具体安排为:实验时

间是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实验组按照Project

Adventure教育模式的课程开课,对照组按正常的教

学进度和教学大纲上课,每周2个学时,每2个学时

体验一个项目,若一个项目在一次课上进行不完,可

接着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实验结束后,我们利用心

理适应能力量表对参加本次实验的男生(对照组、实

验组)进行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男生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

社会性发展能力的T检验结果

项目

前 测后 测

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

人数32 32 32 32

所得值75.03±8.91 74.96±8.98 75.12±8.8378.68±9.28*#

注:*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P<0.05,#表示前、后测试之间的P<0.05。

(二)女生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

女生(2005、2006级)实验的具体安排为:实验时

间是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实验人数、实验内

容和实验条件等与男生组实验一样。实验结束后,我们利用心理适应能力量表对参加本次实验的女生

(对照组、实验组)进行测试,结果见表4。

表4 女生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

社会性发展能力的T检验结果

项目

前 测后 测

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

人数32 32 32 32

所得值75.01±8.95 74.93±9.03 75.06±8.9877.68±9.18*#

注:*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P<0.05,#表示前、后测试之

间的P<0.05。

(三)实验结果分析

观察表3和表4,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

显示,对学生进行实验前测试时,对照组与实验组学

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状况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实验开

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女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27·

2008年3月

第11卷第1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No.1

一致;进行实验后测试时,实验组学生的心理适

应能力状况与对照组学生的差异有了显著性(P<

0.05),说明经过5个月的Project Adventure教学过

程,实验组男、女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明显优于对

照组。

由实验前后的比较可知,对照组男、女大学生实

验前测试与实验后测试的差异无显著性,说明现有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影响不大。

实验组男、女大学生在实验前测试与实验后测

试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经过5个月的实验教学,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有了显著

提高。

以上结果表明,利用Project Adventure体育课程

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可行的和有

效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Mar.,2008Vol.1

1其一,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在高校中开设

Project Adventure教育模式的体育课程是必要的和可

行的。

其二,实验研究表明,高校体育课程以Project

Adventure为教育模式,在场地、器材、师资和教材等

方面都具有可行性。

其三,教学实验证明,Project Adventure教育模式

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能促进大学生

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大学生心理适

应能力培养方面,Project Adventure体育课程教育模

式优于常规课程。

(二)建议

其一,建议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尽快开

设Project Adventure教育模式的体育课程,并根据学

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总结教学经

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构建切实可行的课程评价体系。

其三,Project Adventure体育课程教育模式虽有

其自身的优势,但也不能忽视常规课程的教学,在教

学中应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 键.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核心目标[J].体育教学,2006,(1).[2]唐 健.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5,(3).[3] Miner Joshua L,JoeBoldt.Outward Bound USA:CrewNot Passengers[M].Seattle:The Mountaineers Books,2002.[4]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 Cousins Emily.Roots:From Outward Bound to

Learning[M].Dubuque: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2000.[6]陈建翔.谈谈拓展训练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5).[7]周 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8]刘丽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9]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高 巍] Expeditionary

第二篇:跆拳道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跆拳道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当前社会群体中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一类,也是当前社会活动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在大学期间,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理应是一个最佳的时期。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因人际交往问题、学习上的压力,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等,而屡屡出现的休学、退学,更有甚者还有杀人和自杀的事件,这也使得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了时下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对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的研究与对策,也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而通常人们仅知道体育锻炼是一项身体活动,它可以强健我们的体魄,孰不知体育锻炼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它有益于人们的心理健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不断地去适应社会。尤其是跆拳道运动所奉行的“始于礼,终于礼”的武道精神,更是有助于人们道德修养的提升,在强健体魄的同时,还能培养其坚毅、果敢的意志品格。笔者试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跆拳道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一当下大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溯源

(一)当下大学生心理现状

大学校园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带,多元的价值观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方向性的改变,加之随着中国入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远大于以前。我国当下大学生多处于18~24岁青年中期的年龄段,这一时期,其生理上的发展已趋完成,他们已拥有成年人的体魄和需求,但是,他们在心理上的发育却还不成熟,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突出的一个时期,心理天平的失衡,导致其情绪变化大,矛盾冲突也日益明显。例如,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在理智与情感发生冲突、求职竞争引发的矛盾等,没有及时地得到合理、有效的疏导和解决,长期以往就会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当下大学生在历经高考的锤炼后,其身心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饱尝磨难,在家长的庇护下其心理也十分脆弱,更无力承受挫折。而当其步入大学以后,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求职、恋爱等方面遇到一些挫折,都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们难以承受,继而滋生心理上的疾病,更有甚者还发生了杀人和自杀事件。随着社会大环境下日益剧增的竞争压力,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都使得大学生们的内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和压力,而随着周边环境的不断变化,诸多事情难以兼顾,更使得他们无所适从,长期处于这种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融合,最终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问题日益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失衡问题成因溯源

1环境因素

当大学生们真正走进大学的校园后,发现周边皆是成绩优异或才艺兼备之人,而自身的优越感被取而代之,这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也使得部分大学生无所适从。在其思想认识方面,大学生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难以有清醒的认识。以往认为只要考上大学就万事无忧,而今却发现,在学习和考试上的压力仍然存在,而且还要面临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形势,理想与现实的格格不入,使得他们一时间还无法迅速地调整好心态。生活方面,因为我国大学生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以往都是父母包揽一切,而今却要自己动手来解决个人生活问题,尤其是在与他人交往、室友相处方面,更是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即使是往日最拿手的学习问题,如今也同样困扰着他们,在习惯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后,在无人监督下,对眼下大学教师的教育方法难以适应,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以致出现烦躁、焦虑情绪,最终导致对学习丧失信心。

2求职和就业的竞争压力

时下就业的双向选择形势,使得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他们还未能从高考取胜的成功中缓过劲,就不得不投入到新的学业中去,心灵未得到释放,加之新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不适应,都使得他们感到学习压力很大,而一时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还不得不为学业考试而发愁。而导致其心理状况严重失衡的是,他们为眼前的学业付出了诸多的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种种失落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在不断的自责中,其心里也越来越焦灼,感到压力大,产生抑郁情绪。

二跆拳道运动对当下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如何促使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日益成熟,使他们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当下各高校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笔者结合高校所开设的跆拳道课程教学,来谈一谈跆拳道运动及其精神对当下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一)跆拳道运动

跆拳道是韩国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主要是由品势、实战、特技和击破四种形式组成,并具有动作简单、易学、实用价值相对较高等特点。在1988年,跆拳道被奥运会视为示范项目,跆拳道的发展开始在全世界的范围普及,而在1992年,被立为巴塞罗那奥运会试验比赛项目,其影响也日益扩大,直到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跆拳道被立为了正式比赛项目,伴随着中国选手陈中在此次奥运会上获得中国第一枚跆拳道金牌,跆拳道开始像雨后春笋出现在全国各地,而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已开设跆拳道课程教学。在跆拳道的练习中,对战双方都非常注重礼仪和精神的力量,使得大学生悟得与人相处之道。且每次出击时,都必须要大声气合,借气以催力,继而让自己能够快打、快收,有利于培养他们坚毅、果敢的品格。同时,在通过大声呐喊的形式,还能使其敢于战胜恐惧,宣泄学习压力,消除生活上的不良情绪,从而树立高度的自信心。

(二)跆拳道精神对当下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跆拳道精神所传递的有关于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更是当下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优良品质。

1改善不良情绪

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面对学习、生活、交往、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伴随着日益滋长的不良心理状况问题,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失衡现象日益加剧。而通过不断的练习跆拳道这一运动,能让他们的身心沉浸在远离喧嚣的理想世界,就可以有效转移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这些不愉快因素,从而暂时的忘却学习所带来的繁重压力,忘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烦恼,能够促进不良情绪的改善,并使得大学生的自控力得到提升。

2完善智力功能

跆拳道运动在竞技对抗时,则要求从事跆拳道运动的人,务必全身心的投入,集中精力去观察和思考对手的一举一动,从而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境界。与此同时,跆拳道运动还能有效培养大学生善于开动脑筋,并不断去提高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能积极、有效地发挥大学生的想象空间的运动项目。因此,通过长期不断的跆拳道训练,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智力功能,高校开设跆拳道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强健当下大学生的体魄,更是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智力发挥。

3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人在主观上对其身心活动的一种认识,它包括对其身体、思想,以及个人情感等方面的整体性评价。在大学里,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他们对自己身体表象所带来的消极情绪,也会导致其本人的自卑心理,并伴有安全感的缺失,以及不同程度的心理抑郁。而跆拳道的品势训练,则要求训练者保持身体的正直、胸部的舒张,可以有效帮助其矫正自身的一些不良姿势。因而,跆拳道运动对改善人体表象和其自尊情绪非常重要,对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也起到了显著作用。

4磨砺意志,铸就品格

跆拳道运动,能够使练习跆拳道的人得到在精神领域和意志品质方面的双重磨砺。尤其是跆拳道运动所奉行的“始于礼,终于礼”的武道精神,更是有助于练习者在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提升。使得他们在强健自身体魄的同时,还能不断的磨砺其坚毅、果敢的意志,并从中铸就高尚的人格。此外,在跆拳道的练习中,练习者还要树立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人生宗旨,且在实际教学中还十分注重礼仪方面的教育,这些在跆拳道中最为朴实的尚礼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跆拳道运动,不仅可以使长期练习跆拳道的人强健身体,提升自身技术,还可以使其在精神和性情方面得到有益的熏陶,最终形成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忍意志,并铸就练习者谦虚谨慎、宽容礼让的精神品格,养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和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

跆拳道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组成我们东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并不断练习跆拳道,既能强身健体,还用于自卫防身。而在跆拳道课程教学中,执教者除了注重实用技术的传授,还要不断的对其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向他们传递跆拳道的“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宗旨,同时,注重对大学生的“仁、义、礼、智、信”五方面的人格塑造。使之在强化本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能培养我们当下的大学生尊师爱友的良好规范,使其敢于吃苦、勇于进取,并养成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当下高校的跆拳道课程教学,在加强大学生体能锻炼的同时,也使得他们的心理状况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提升其心理素质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毛瑞秋.跆拳道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术科学,2009,6(6):89-91.[2]张雅琪.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运城学院学报,2006,24(5):56-57.[3]刘卫军.格斗项目跆拳道缘何能成为高校体育课程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1245-1246.[4]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17-120.[5]卢刚.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91-95.[6]杨全辉.跆拳道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术科学,2006,3(8):30-31.

第三篇: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使用对人心理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日益明显。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以及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出的 “网络社交障碍症”。

具体危害如下:

1、上网时间过长,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

2、会出现品行障碍,诱发孩子逃学、不与人交往、暴躁,产生攻击性等反常行为。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

3、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

4、网瘾综合症患者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外,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

呼吁同学们

1、要善于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2、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3、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4、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5、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科学利用网络,共同遵守《全国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让网络成为我们学习的良师益友。

第四篇: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不仅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调整大学生心理、培养现代化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帮助大学生走出自闭,建立浓厚的团队意识,更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应对毕业后需要面临的各种考验。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大学生心理 健康心态 团队意识 抗挫折

一、积极健康心态的有效形成

当代大学生面临社会的整体性变革和转型,自然而然易于产生迷惘和无奈的心理感受,特别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很难保持积极健康的乐观心态面对一切,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体育教学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提供强大正能量。首先,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自然面对自我的重新认知,大学生在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或者了解一类体育技巧后必然带来极大的自我满足感,而这种自我满足感经过时间的发酵后则成为大学生积极心态形成的助推器。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积极心态的极大活跃和对消极心态的强烈挤压,伴随着大学体育教学的深入与发展,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必然有着质的飞跃。例如:由于中学的课业压力,大部分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基本上不参加体育活动,由此必然带来大学生体育技能的整体缺失,而当中学生摆脱繁重的课业压力后,在日常生活中必然参加体育竞技娱乐活动,而技能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自尊心的受挫,随之而来的是对自我的单方面否定和严重的精神危机,消极心态压倒积极心态。而此时,大学体育教学则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竞技技巧,当大学生掌握体育竞技技巧后自然会重新获得自我的认同和自我精神危机的超越,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也就随之而来。

二、从“自闭”到“团队”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自闭心理,这种心理一方面来源于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独生子女的影响,另一方面来源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而大学生的自闭心理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成为大学生融入社会的绊脚石。因此,打破当代大学生的自闭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从自闭走向群体则任重而道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体育教学对改善大学生自闭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融入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总所周知,多数的体育运动都是团队的竞技,因此,团队作为整体必须要求每个队员都能严格遵照规则,在可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而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要团队的配合。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任课教师在传授体育技巧和方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很好的规避了大学生固有的自闭心理。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真心体味到团队的重要性,摒弃固有的心态,而且随着体育课程的深入和团队队员的磨合,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不知不觉之间收获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这一方面为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更能使当代大学生尽早的心理成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职业竞争的需要。

三、抵抗挫折能力的全面提升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父母无微不至的溺爱之下,这虽然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物质基础,但是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由于家长过于溺爱,缺少独自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必备心理素质,不敢正视困难,一旦面对困难与挫折则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无法从挫折与失败中勇敢地站起来,更不会从挫折中间汲取必要的经验教训。而且,应该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这些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前,家长和老师几乎清一色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学生成绩上,而普遍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抵抗挫折的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学生尤为需要必备的抵抗挫折的心理教育。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大学教育出于满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多元化,疏于注意对学生进行必备的抵抗挫折的心理教育,换句话说,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必备的抗挫折心理健康培训。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在这一关节点上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大学体育教学能根据当下大学生的特殊身心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课程,最大限度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抵抗挫折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情商。具体来说,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殊身心状况,制定相应的课程设置。这些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是稍微高于大学生的承受能力的,因此,当大学生参加体育课程时,必然会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此时,体育教师及时介入,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大学生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在不断地冲击自我极限的过程中间获得摆脱挫折感的快感。如此的反复多次训练和体育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帮助,必然会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抵抗挫折能力,必然会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敢于挑战,勇于奋进的精神,从而在根本上培养学生建立正确、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时代新人提供着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孙巍.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06.[2] 王彪,壬保金.高校体育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形式的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5(9).[3] 赵奋军.体育锻炼对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

第五篇: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是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时至今日,心理健康已成为作为健康人必备的条件之一。而根据世卫组织的这一定义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即使是社会适应良好,因而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内部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大学生处于一个心理逐渐成熟逐渐从单一的环境走向多元环境的转折时期,因此研究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对其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意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而众多,在这里之所以选择家庭因素是基于家庭在个人发展中的根源性和基础性的影响。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直接影响了作为子女的大学生所得到的关爱的程度和发展的方向。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及子女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构成。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地家庭里,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

自我意识等等方面的发展,反之,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家庭关系里,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以及母子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当这三个关系达到平衡时,才能使整个家庭关系和谐的发展,促使家庭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发展也是起促进作用。但是,当三者的平衡被打破时,对家庭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都极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

1.1单亲家庭(离异,丧亲)

所谓的单亲家庭即是指父母离异,或丧失单亲等原因子女只和父母中一方生活的家庭。对于离婚而言,在离婚之前子女已受到了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的影响。离婚产生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子女的行为和情感。[1]研究表明,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的子女常表现出焦虑,睡眠障碍,攻击行为,易激怒,人际关系减少,孤独以及社会退缩。部分甚至会发展成抑郁症,并呈现出人际交往困难的情况。另一个产生单亲家庭的原因即是父母丧亡,这也是巨大的家庭结构的改变。它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早已被证实。众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居丧期间引起的负面效应持续存在,若在青春期丧失和自己同性别的至亲,容易出现延迟性心理反应,尤其以抑郁症较为明显和持久。另外丧亡者与子女的亲密关系不同其影响所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也不同。

1.2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

研究发现[2](主要依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16PF人格测试”结果),非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上会呈现出很明显的差异。[3]王光炎等(2005)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躯体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九个维度独生子女在大部分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只有在强迫和敌对上无差异;[4]段鑫星(1998)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的SCL-90测评结果得到了类似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除在躯体化,敌对和恐怖三个维度得分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且独生子女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而这一研究结果也打破了人们认为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社交能力弱,依赖性强,适应性差的传统观念。而原因复杂多样,一种可能便是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更加优越,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更耐心的教育,而这种优势,是他们更加活泼开朗乐观自信。1.3再婚家庭

再婚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后再婚重组的家庭。而再婚家庭的子女易出现的问题即是难于适应复杂的家庭关系,与继父母沟通不畅,情感交流困难,因而导致家庭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会导致严重的人格和心理异常,绝大多数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情绪起伏较大,缺乏兴趣,不自信,意志力缺乏等症状;[5]根据杜亚松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子女的行为问题在特殊家庭的发生率为8.1%,在再婚家庭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8.4%。[6]与初婚家庭子女相比,再婚家庭的子女(婚前已有的子女)的课业成绩普遍差于初婚家庭,还普遍表现出内在行为和心理问题。2.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地家庭里,利于子女的人格、情绪、自我意识等等方面的发展,反之,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2.1 父母关系

研究发现,[7]不健康的父母关系会造成孩子不良的人格特征,甚至是心理疾病父母在家里发生的冲突越频繁,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差,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下降。[8]家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信、互相关心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人道主义、诚实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那么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培养他们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2.2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它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亲子关系因其血缘关系而不可替代。它是连接父母和子女的桥梁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与正确相处,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子女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无数研究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子女心理发育缺陷的根源。[9]有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影响到子女心理健康,并具有预测作用,特别影响子女情感关系、社会性方面等方面的发展。[10]另外根据吴念阳等人对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80%以上的青少年家庭至少存在一种不良的亲子关系,不良类型的亲子关系容易使子女产生焦虑,抑郁,敌对等不良心态。3.教养方式

[11]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是最早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 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style)和宽容型(permissive style)三种类型。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有显著影响已经被研究证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又受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生活环境等条件制约。[12]吴科启的调查发现, 在教养方式上,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长的专制管理更为突出, 对子女有不利的影响。但总的来说受教育水平较高的通常会趋于使用比较温和的家庭教养的方式,而温和的家庭教育更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13]史桂生等的调查发现, 在家庭教养方式上, 说理型与和睦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要好于严厉型和溺爱型家庭的大学。由此可见,家庭教育过犹不及。只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才会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4.经济条件

家庭是当下中国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经济依靠。就家庭社会地位的影响而言, 主要集中在不同经济地位家庭, 特别是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因为资料及能力所限,在此不对家境富裕的大学生的成长进行猜测和臆断,本文也只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着重于家境贫困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表明,经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程度地要低于经济状况较好家庭的学生。但总体而言, 贫困生心理仍属普通人群常态心理健康水平的范围之内, 没有充足的证据与理由认为贫困生属于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同时一些研究也揭示了更为具体的情况和影响机制。[14]如张晓文与吴胜红的调查显示, 在SCL-90的测试结果上, 不同经济状况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但贫困生有高度的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倾向。[15]张发斌等人的调查发现,西部贫困大学生在SCL-90 的测试结果上, 不仅显著差于中国常模, 而且存在性别差异。在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女生高于男生。农牧区贫困生的状况差于城镇地贫困生。同时也存在年级差异。[16]刘兵等人的调查则发现, 贫困大学生与对照组无总体差异, 认为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属于正常范围, 忧虑与焦虑不是主要症状, 而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是主要症状。[17]另外, 陈红霞、徐静英、陈世民等、姚春、吴艺等均发现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且在性别与年级等维度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5.结论

[18]“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综合上面所述,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生活环境确实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不健全不正常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对于幼儿和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复杂的,这些影响因素能作为独立变量,也可能作为中介变量,而且各种家庭因素之间也会发生交互作用。但是这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不能包括所有的因素,并只揭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部分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对于家庭变故和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在影响子女成长方面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本文的作用旨在做出非常浅略的分析,并尝试做出合理的推断与解释。参考文献:

【1】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孟文,杨青春,卢慧《.魅力中国》.2010年2月第104期.【2】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综述.李国强.《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年11月第二十五卷第六74-80;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陈慧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王光炎,王佳,李继国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72-76.【4】独生子女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段鑫星.《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 6(1)73-75.【5】十类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研究.杜亚松,唐慧琴.《教育学术月刊》.2002 16(1)41-43.【6】Reinvestigating Remarriage: Another Decade of Progress.[J].Coleman, M., Ganong L., & Fine, M.Marriage and the Family,2000(62):1 288-1 307.【7】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谢清斌.《邢台职业技术学院》.2012.11.29卷第六期.【8】家庭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由娟,原玉珍.《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15)2:61-62.【9】家长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及其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骆风,陈秋梅,刘惠良.《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6):93-96.【10】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吴念阳,张东昀.《心理科学》.2004,27(4):812-816.【11】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Nancy Darling & Laurence Steinberg.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1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吴科启.《聊城大学生命学院学报》

【13】家庭状况对军校大学生心理影响的解析[J].史桂生《.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3): 185-187.【1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收入及自我评价的相关研究[J].张晓文,吴胜红.《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75—78.【15】青海省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张发斌.《中国公共卫生》.2007, 23(5): 548-549.【16】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刘兵,吴宇萍,陈建红,李媛,谢琦,李映章,何军峰.《中国全科医学》.2006,9(12):1005-1006.【17】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性别研究[J].陈红霞.《青年探索》.2006年06期;河北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徐静英.《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6):98-100;高师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陈世民,韩凤娟,李斌.《教育探索》.2006年05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姚春,吴艺.《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1期。

【18】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下载Project Adventure课程模式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影响(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Project Adventure课程模式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影响(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际关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独立的影响

    人际关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独立的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再加上正......

    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一、性别角色概念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

    浅谈网络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浅谈网络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吴 磊 内容摘要:互联网以强劲的势头掀起了全球信息革命的热潮,网络因其传输信息的快捷、方便,网络热潮也涌入校园,引起广大学生的极大兴趣和踊跃参......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正反影响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莲山 摘要:流行音乐和中学生心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其特定时期的心理特征近乎狂热地偏爱流行音乐,成为流行音乐文化的......

    明星效应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范文

    论明星效应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在现在消费行为中,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在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体系中占据的地位相当的高. 因此,广告会运用不同诉求方式吸引消费者,要求抓住消费者的......

    大学生恋爱心理课程论文

    我说爱,你话情 李江山 学号:201610730075 班级:经管 工商163 关键词:“迎接爱情”“把握爱情”“对等的爱情”“异地恋”“失恋” 摘 要: “自己的女人不疼会有别人来疼的”——......

    大学生恋爱心理课程论文

    寻觅幸福爱情在大学里,爱情已渐渐成为我们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在这个时代,大学生恋爱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闻。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它是那样的具有魅力,多少人心之向往,而且,只要我们......

    大学生恋爱心理课程论文~~

    大学生恋爱心理课程论文 姓名:旷甜乐 学号:16212117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国贸 爱情,这无疑是个从古至今一直贯穿着人类生活的话题,但每个人眼中的爱情是不一样的。作为当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