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时间:2019-05-13 14:5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第一篇: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一、性别角色概念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不是通常人们所指的男女性别,而是依据人的体质、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区分男女的概念。也就是说,它抛开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把他们在体质、性格和行为上的特征抽象出来,分为男性行为和女性行为,又称性别角色行为。

二、性格上的性别差异的表现

1.攻击性

也许攻击性是性格上性别差异最为常见的证据,男性比女性富于攻击性(Maccoby&Jacklin,1974)一项元分析研究(Eagly&Edwards,1973)的结果表明:尽管这方面的研究结论不太一致,但从总体上来看。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特别表现为男性的攻击行为多给对方带来伤痛或身体伤害,而女性的攻击多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或人际关系的损失。

2.自信和自我评价

男女在自信心方面有一些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自我估计分数往往低于男大学生。心理学上将此视为女性比男性自信心低的证据。在一项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平均年龄为四岁半)中,也表现出了性别差异。在各种活动中,女孩子比男孩子对自己的成绩期望较低(Karerdow,1978)。对于适合女性的工作以及在无法把自己的成绩与他人相比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评价一般都不低;但是在有社会参与和社会评价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评价往往较低。

3.焦虑与情绪性

大多数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显得胆小、多虑,她们自己也承认焦虑要比男性强烈一些。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爱哭,多愁善感,更具情绪性。也许这是性别刻板印象所造成的,人们习惯于把妇女描绘成胆小、多虑,而把男子描绘成英勇无畏的,从而使妇女勇于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使男子羞于承认。

4.支配性和依赖性

大多数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有较强的支配性(范志强等译,1986)在人际关系中,支配权是一个人地位与身份的重要反映。显然,支配者比受支配者的地位更高。在支配性上的性别差异也许是恰好反映了男女地位的不同,甚至本身就是男女社会地位不同所致。

依赖性是个体向别人亲近,邀人支持,求人认可而获得安全感的心理倾向。在依赖性方面是否有差异,研究的结果不尽一致,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更具有依赖性。

三、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影响

1.自我形象焦虑

西方女性主义提出,女性历来只是被作为“被观看”的对象而存在的。外貌成为女性更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女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女大学生因害怕失去女性的魅力而不愿过多涉足竞争性的活动,她们把自己局限在“我是女人”的性别意识中,努力向男性心目中的“女性形象”靠拢,而一旦有所偏离或偏离过大时,更会产生种种顾虑。

据调查,63%的女大学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在事业上约束自己,34.8%的女大学生很在意“男性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尤其是来自男大学生的评价”。

2.自卑

从整体上讲,女大学生是好奋斗、自信、进取的。然而,她们往往缺乏稳定的自信。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约有57.6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信心时强时弱,造成自我期望值偏低,成就目标不高,从而失去了许多发展机会。许多文化研究表明,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化历程,是造

成女性普遍不如男性自信的主要原因。

3.顺从、依赖

传统的的女性气质具有“软弱、消极、依赖”的特征,这些特征作为人格因素必然影响女大学生能力的发展。据调查对于自主择业,41.7%的女大学生明确表示缺乏信心,甚至表现出“听其自然,无可奈何”的被动心态。[6]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以及现实的巨大压力,使女大学生以从众与依附心理来逃避自我与现实,影响甚至放弃自我选择与设计的权利,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四、促进当代女大学生更好发展自我的途径

1.客观的看待男女不平等现象

作为有文化素养的女大学生应该明白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是不能抹煞的,所以男女的气质总会有一定的差异。在追求两性平等的过程中,并非不顾性别差异而处处盲目追求形式主义,男女平等并不是故意模仿男性或者彻底放弃女性的特点,把自己的外形、举止和行为全部男性化。而真正的平等,不但是法律上的平等而且是女性作为一个人的劳动价值、受教育机会、参与社会、就业地位、自主选择、价值、尊严等方面与男性形象有同样的待遇。

2.客观认识自己

女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交往,获取多方面、多角度的社会信息,了解自我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形成积极而适合个人的有效的社会比较,避免无效比较带来的消极后果。女大学应摒弃沿袭男权社会的思维模式来评价自己,学会以性别视角分析问题,开发自己的潜能。

3.增强自信

自信是一项重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的自我评价的主观体验,它具有引起和维持行动的作用,激励人们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取得成功。自信的同学将有更大的可能和机会得到学业的进步及个性的发展。作为女大学生,增强自信的前提是确立两性平等意识,纠正自身的性别偏见

与性别刻板观念,正确认识两性差异,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当然,这也极大的有赖于教育环境与社会具体的支持。女大学生对成功和失败应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逐步消除自卑心理。

4.有意识的培养自身双性化人格。

男女双性化(或双性性格)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学领域内研究所用的术语———心理的双性化不是指男性或女性角色的自由化,这个术语与心理特点无关,与性无关,它主要指心理层面上的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双性化人格的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征,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果断又沉稳、既热情又成熟。

双性化人格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适应各种环境并能在各种情景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女大学生应该抛开传统的性别角色,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不同环境的要求。

5.适度纳悦自我形成个人独特的魅力

对自己的成功与挫折心平气和,凡事量力而为,自我认定与喜爱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女性的温柔、善良、可爱和优雅不仅应该得到肯定,而且也是自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个人魅力不等于漂亮的容貌和苗条的身材,作为知识女性更应该注重用知识文化来完善自我,以内在的持久的人格赢得他人与自身的尊重与认可。

尽管现在社会中两性角色差异现象依然存在。但是法律对女性的保护,社会媒体对女性的关注,积极倡导、宣传文明和进步的性别观念等,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作为未来的职业女性,女大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还应培养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关注社会,具备敏锐的视角与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客观对待那些以生理区别

为前提的性别角色差异,更应该注重知识文化来修养和完善自我,以内在的持久的人格赢得他人与自身的尊重与认可。

第二篇: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

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

摘要:传统性别角色妨碍女大学生就业。学者们关于性别角色的认识为考察性别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性别角色教育能帮助女大学生改变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改善她们的就业。

关键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就业;新视角

在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全社会关注。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有人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存在性别歧视,也有人认为这并非是由于性别歧视而导致的。就个体而言,女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个人的专业水平、性别角色、目标职业、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期待、用人单位的管理思想、国家政策和法律等都发生作用。有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2%要依靠别人,43%不喜欢竞争环境; 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排在前六位的是医院工作者、财务/审计、银行职员、新闻工作者、市场/广告/公关、行政/文秘。这些调查表明性别角色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和求职方式。因此,在思考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需要考虑性别角色的作用。

一、传统性别角色对女性就业的不利影响

性别角色是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女大学生像众多已就业的女性一样,受到社会关于性别角色期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对她们的就业往往是不利的。

(一)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与工作要求不符合

我国学者就中国社会里男女两性应该具备哪些合适的人格特征对大学生开展的研究表明:社会观念认为,男性应该积极进取、有主见、有雄心、理智、自我依靠,而女性应该 忠于爱情、文雅、爱小孩、富有同情心、言语流畅。很显然,男性的理想特征与决策、职业发展有关,而女性的理想特征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有关。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一直受 到传媒的宣传、男朋友的期待等各方面的影响,社会所期待的好女孩形象会在她们的行为举止中留下深刻烙印,然而当她们大学毕业、需要找工作的时候,她们会出乎意料地发现:用人单位不需要好女孩。

心理学家在荷兰的一所大学研究了性别刻板印象对招聘录用决策的影响,他们安排一些男女学生作为招聘者与一些工作申请者面谈、并做出录用推荐;招聘者在面谈过程中要完成两个问卷,一个问卷评定理想候选人的品质,另一个评定实际工作申请者的品质。研究表明,评定结果都牵涉到男女性别刻板印象,男性刻板印象中的积极品质有勇敢、强有力、逻辑性、自信,消极品质有攻击、傲慢、支配、无情;女性刻板印象中的积极品质有理解、爱交际、天真、温暖、温柔,消极品质有依赖、爱做梦、易变、多情;理想候选人的品质主要与男性刻板印象有关;那些被推荐作为录用候选人的女性与被拒绝的女性相比拥有更多男子气特征,在这些学生看来,导致职业成功的主要是男性气质,因此女性刻板印象对女性的就业有妨碍作用。

(二)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损害女性的工作动机

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是性别刻板印象,每位女性都明白社会对她们的期望。心理学家发现刻板印象的一个破坏作用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持有者会产生证实刻板印象的行为,而刻板印象的受害者会执行刻板印象、展现出刻板印象所包含的特征。在与消极刻板印象相关的情境、且刻板印象比较突出时,个体会因为刻板印象而产生焦虑,并表现出与刻板印象一致的行为,这种现象叫刻板印象威胁。刻板印象威胁可能产生长期的后果,刻板印象的受害者会将他们的自尊心从相关领域中分离出来,贬低该领域的价值、不予认同。对女性而言,社会对她们的刻板印象与工作无关,那么有些女性就不可能从工作成就中寻求自尊和认同,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被动、依赖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损害女性的工作动机。

(三)女性的性别角色使女性成为某些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

传统性别角色不利于女性心理健康。“女权主义者认为,对性别气质的传统看法已经成为对女性的压制力量,它甚至会影响到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评价标准。”美国社会的调

查表明,情感性和焦虑障碍在女性中更常见,女性中抑郁和焦虑比例明显比男性多,这种现象与女性遵从既定性别角色、处于从属地位、不直接表达愤怒有关。!“#由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女性易感的心理障碍对工作动机和工作水平的影响,也会对日常的生活适应产生破坏作用。

(四)性别角色限制了女性对目标职业的期待

社会认为有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如果在这些领域求职,女大学生并不受到歧视。确实有些职业如重体力、高空作业等工作不适合女性,但问题是女大学生应该有选择的权利,社会不能代替个人做出关系自己命运的决策;并且,有些企业以“工作不适合女性”为由拒绝录用女性,而这些企业的看法可能只是基于性别角色的判断。女性自身在做选择时也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她们会使自己的选择符合社会的性别期待。男生对新颖的工作更感兴趣,有更高的成功期待,更重视薪水;而女生更强调工作是否让她们感到舒适,更重视个人感受。由男女学生自己的选择可以看出成就动机上的差异,男生选择追求成功,女生强调个人感受,兴趣和成功的期待将影响未来的职业成就。

(五)性别角色使组织提高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 由于性别角色是普遍存在的,关于女性的传统角色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招聘者的判断。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认知的研究发现,当证据与预期相符时,判断者会以少量的信息为基础做出决策,而与预期不符合时,判断者做出判断时会寻求更多的信息。在招聘过程中会表现出这种认知现象:基于性别角色所形成的关于女性的期待与工作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如果有女性表现出工作所要求的特征,只有当应聘者表现出更多这样的特征时才可能被录用;而对于男性应聘者,表现出少量与工作要求相关的特征就可能被录用。所以无怪乎许多人事干部(其中不少是女性人事干部)倾向于接受男性求职者,他们认为男性更好使用、更容易取得职业上的成功,这与他们基于性别角色所形成的期待有关。因此,传统的性别角色会增加女性被录用的难度。

二、性别角色的新视角

现有的性别角色分类使女性在求职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需要形成考察性别角色的新视角。

(一)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比生物因素更明显

每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人们一般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以生物学上的差异为基础,有些人甚至把性别角色差异看作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心理学、人类学的研究并不支持人们的日常信念,社会文化因素似乎比生物因素更强烈地影响着性别角色的发展,社会环境中对男女的不同教养方式使得两性获得与生物学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在我们的文化里,男性应该果断、有主见、进取,但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有些部落的男人与我们的文化截然相反,男人敏感、多情、依赖、对艺术和手工艺感兴趣,女人是独立的、攻击性的,在决策中起支配作用。跨文化的比较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女性性别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渐学得的,性别角色是社会化的结果。既然现有的性别角色对女性就业有不利的影响,那么可以通过学习形成新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和规范。

(二)社会发展已经使传统性别角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生产力发展客观上为女性就业提供了与男性平等竞争的机会。社会学家从早期社会劳动分工的角度分析性别角色的起源,早期劳动分工是建立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上的,妇女由于有生育孩子的能力而在家庭范围内履行自己的工作角色;男子有较强的体力,又没有受到必须呆在家庭附近的约束,因此男子外出打猎、反击食肉动物和敌人的侵袭,这使他们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性别,这种统治地位慢慢地在全世界的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中变成一种制度化的安排。而随着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生产不再以家庭为中心,过去将女性束缚在家的许多家务劳动逐渐社会化,使女性客观上可以走出家庭;社会广泛需要劳动力,体格差异已经不是影响劳动分工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为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条件;更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她们有能力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发挥作用。因此传统性别角色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三)超越男女性别角色二元对立的思维

人们过去对性别角色分类持二元对立的思维结构,认为人的性别角色要么是男性气质、要么是女性气质,只有生物学的男性与男性气质对应、生物学的女性与女性气质对应的人才是健康的人。心理学家贝姆的研究为性别角色认同提供了新的视野:有些人认为自己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人的性别角色可以沿男子气—— 非男子气、女子气——非女子气这样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男子气的对立面不是女子气;那些在这两个维度上同时得分 较高的人是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

后现代女权主义者也反对把两性及其特征截然两分的做法,“ 它要做的不是把这个男女对立的二元结构从男尊女卑颠倒成女尊男卑,而是彻底把这个结构推翻,建造一个两性特质的多元的、包含一系列间色的色谱体系”。与现代女权主义观点类似,心理学专家朴莱克指出男女双性化气质应该用性别角色超越的概念取代,对人的胜任力的考察不应该基于女子气、男子气、男女双性气质,而应该以个人为基础。

现在被心理学家广泛接受的性别角色分类的观点是多元的观点,男女群体和个人在性别角色上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生物学上,男女的外表、解剖结构有别。其次,男女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例如女性要做母亲、女儿,男性要做父亲、儿子等;加特曼提出“父母规则”,即父亲和母亲承担不同性别角色以便更有效地抚养孩子,它说明男女在家庭里承担不同社会角色。第三,将贝姆的男子气改为动力量度女子气改为感情交流量度每个人可以在这两个量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第四,社会赞许性,即个人在动力量度和感情交流量度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否为社会所赞许。

(四)新的性别角色观是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的新视角

新的性别角色观使人们在性别角色认同上不再受男子气——女子气单一维度的局限,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历史、价值观背景中发展起与自己的性别相适宜的人格。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往往会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压迫。

三、开展性别角色教育,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

在社会化过程中,每个人很自然地成长为男人或者女人,可是很少思考男女为什么要象社会所规定的那样去行动。大部分人在性别意识的获得过程中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有计划的关于性别的教育,适宜和不适宜的性别角色有意无意地被纳入各自的人格结构之中。为了克服不适宜性别角色的影响、消除性别角色对女生发展和就业的限制,学校应该开展性别意识教育,唤起学生对性别角色的反思,使学生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成为一个自我意识明确的人。

(一)性别角色有好坏之分

性别角色有好坏之分,有些性别特征能提高个体胜任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些则会妨碍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应。性别角色是社会化的结果,与个人的生涯发展有关,例如一个温柔、依赖、爱孩子的女性,如果她选择做家庭主妇,那么这些特征就是优点;如果选择追求职业成就,那么这些就是缺点。因为大部分女大学生要就业,况且女性在父权制社会里是弱势群体,所以她们的女性特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点。

心理学领域对于男女双性化气质进行了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气质更可取,具有双性化气质的男人和女人更受人喜欢、更能够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应对压力时更灵活,极端的女子气、男子气在社会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佐治亚大学指出男女双性化气质能 促进创造力:对男女性别的偏见阻碍着创造力的培养,因为创造力需要敏感——这是女性特质,而同时又需要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又是男性特质,男女双性化气质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选择。!”.$这些研究表明,女性有必要超越传统性别角色分化的影响,根据自身价值观和环境要求塑造与自身性别相适宜的行为体系。

(二)性别角色教育的可行性

关于性别角色是如何获得的这一问题,许多人会把关注点放在男女生物学的差异上,然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更大,即性别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因此,性别角色可以通过教育予以改变。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模仿性别对象、环境对个体与性别相适应行为的强化等是性别角色获得的心理机制。因此个体社会化的代理机构可以运用行为学习原理改变性别角色。认知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基础,当个体形成了性别恒中解放出来,鼓励女性推动社会结构的改革,追求平等、力量、权利、职业成就和教育机会。女权主义治疗可以达到改变性别角色的目的,因此女权主义治疗技术可以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方法。

(三)女权主义治疗的启示

女权主义治疗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完善的行为矫正理论,它的理论基础是女权主义理论,它将女性的行为症状解释为文化压迫下女性生存策略的表现,治疗的目标是让女性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性别,从性别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鼓励女性推动社会结构的改革,追求平等、力量、权利、职业成就和教育机会。!"/$女权主义治疗可以达到改变性别角色的目的,因此女权主义治疗技术可以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方法。

(四)就业指导应该男女有别

虽然强调要超越男女气质二分的观念,但历史已经将女性性别角色放在次要位置,因此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正视历史事实、做到男女有别,然而最终目的是让女大学生认识到她们可以超越传统女性性别角色的局限。

学校应该重视女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能丰富关于职业世界的知识,有利于培养问题取向的逻辑思维;在实践过程中,个体还能获得社会和他人对自我的反馈,有利于提高自我认识;社会实践提供了练习性别角色的机会,因此组织女生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可以促进性别角色改变、并为就业做准备。帮助女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分析和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决策风格、情感特征、社交策略和价值观,发现其中不适宜的由性别决定的成分,提高对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性别角色的认识。改变女生的思维方向,在就业市场上要考虑的不是“该怎样才更像女性”,而是“该怎样才能工作得更好”。如果一个女性变得更富有职业上的雄心壮志、分析问题周到而逻辑严密、胆大、果断,这些心理变化自然使她摆脱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

(五)性别角色教育的长期性和前瞻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性别角色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变性别角色,实际就是改变自己的人格特征,而人格是相当稳定的,这就要求女大学生要有耐心和长远的眼光,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做起,“滴水穿石”,时间久了,性别角色一定会发生变化。如果女大学生等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传统性别角色在妨碍着求职,那就为时晚矣。

参考文献:

[1]彭萍.女大学生就业求职难新探[J].教育探索,2005,(10).[2][8]陈雁.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J].思想.理论.教育,2004,(01).[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4]Baron,R.A.,Byrne,D.Social Psychology[M].Boston: Allyn andBacon,1994.[5]Taylor,S.E.,Peplau,L.A.,Sears,D.O.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Sands,R.G.精神健康——临床社会工作实践[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0][11]Santrock,J.W.A Topical Approach to Life-span Development[M].Boston: McGraw-Hill,2002.[12] Baron,R.A.Byrne,D.Social Psychology[M].Boston: Allyn and Bacon,2000.[13]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14]Gerald 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社会性别语境下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评析

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为了将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非生理的性别差异和性别关系从生理性别中区别开来,提出了“社会性别”概念。生理上有男人与女人的区别,而在社会性别上,男人与女人也就体现出差别。当下发生的乡村故事反映了社会性别的差异,研究人员到农村去做调研,当地的一位基层干部说:“现在农村已没有人,调查什么?”调研人员很奇怪:“农村怎么会没有人呢?”基层干部说:“是的,男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孩子了。”作为社会意义人,仍然是男人。女人往往是作为生理意义上的人存在。而在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女大学生碰到的就业歧视较为严重。对于女大学生,特别是女研究生、女博士生来说,最普遍和最尴尬的是在应聘中碰到婚恋问题的提问。“你有男朋友了吗?”“你们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大约什么时候要小孩?”很多单位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招聘面试谈话中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如果用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形容女大学生的话,女大学生本科毕业是“黄蓉”,硕士毕业是“李莫愁”,博士毕业是“灭绝师太”,这三个人物都是优秀的女性,为何“追求者”似乎少之甚少?难道真的“宁要武大郎,不选穆桂英”?

案例与数据的镜像

1、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求职被拒率较高,求职过程比较艰难,自主创业更难: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90.2 %的被访企业的回应是招聘“基本上无性别倾向”,却坦承招收女生有诸多困难;56.7 %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调查显示,2010届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1 %,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 %。(来源:重庆晚报2010-03-22)

2、刘伟,女,23岁,河北省石家庄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06-3班学生,河北省威县固献乡刘河北寨村人,1986年农历九月十四生,2009年1月23日跳水自杀。她在自己的日记里面写到:“想好好学习,却一看到课本就头疼,想着挣钱之类的,压力特别大;挣钱吧,感觉自己像个傻子似的,什么都不会,在学校里学的东西百无一用,想找份正当的工作都是那么难……大脑几乎要崩溃了”——《失业农村女大学生跳水自杀控诉教育失败》(来源:南方人物周刊2009-04-10)

3、在2007年高考中,各省高考“女状元”比例超过了70%;而80 %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国务院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显示,截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为什么会出现女大学生“赢在考试却输在就业”的现象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8-03-21)

4、山东人才网进行过一次女大学生求职及择偶意向网上调查,4天时间共有7311名女大学生参加了调查。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就业上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被调查者中,认为“比较严重”的占52.8 %,认为“不太严重”和“不存在”的分别占44.4 %和2.8 %。对于女大学生就业为何难这一问题,42.4 %的女生认为“岗位少,求职者多”是主要原因,其他依次为“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占24.8 %,“自身素质不够强”占24.6 %,“社会关系不多”占8.2 %。山东人才网人力资源师刘谦认为,近年来明确提出“不要女性”的单位和岗位越来越少,性别歧视更多是隐性存在。(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04-23)

以上的案例和数据表明女大学生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较少,事业上升通道变窄。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就业选择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透析

女大学生的就业应放在整体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中,大学生就业难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历史及社会根源于98年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牺牲了教育的质量,目前大学本身,学术殿堂的崩塌,大批的名教授、校长被曝抄袭,除了学术腐败,还存在一般性的腐败,如贪污、吃工程回扣等也被披露出来。今年教育问题尤其突出,不光是大学,特殊教育、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出现这样的问题。

女性在就业时的性别歧视问题严重,相较于男性,她们要付出高昂的就业成本。面对女性求职者的不满,企业也面临一些“苦衷”,如某企业老板直言不讳:“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女性入职,难免结婚生子。到时不能辞退,加重了其他员工负担。同样工作,男女都能做,我们当然愿要男性。”学历成本已成女性求职的首要成本。她们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及金钱提高学历以适应职场竞争,她称这种情况为“被”读书。有些用人单位考虑高学历女性年龄一般偏大,入职后很快面临结婚生子问题。生育期间女性无法正常工作,企业仍要支付工资薪酬,增加了成本。同样条件下,企业更希望雇用男性员工避免额外支出。传统观念认为女性身体素质与男性存在差异,一些需要出差、应酬及加班岗位,客观上也对女性关上了大门。这都使女性就业和发展的机会成本远高于男性。但另一方面看,就业歧视和就业差别是有区别的,不可一概而论。如一些简单劳动领域的确存在男女有别现象:一些过重过累劳动的确不适合女性,这是对女性的保护;但在很多复杂劳动领域,男女承担同样责任,进行同样工作,无任何区别。因此有些单位以保护女性为借口,将女性排除在完全可胜任工作之外,就是违反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二、女大学生反就业歧视尝试

1、女大学生反就业歧视需立法干预

《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中,有着保障就业平等权的条款,但这些法律法规存在禁止歧视的范围窄、可操作性差、缺乏救济途径等缺陷,这也是造成就业歧视广泛存在的一个原因。一方面全国人大应为反就业歧视立法及其实施条例,而有关专家领衔起草的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专门就就业歧视的救济途径做了规定,专章规定成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详细规定了该委员会的设置、职权、组成等方面内容。为了使该委员会真正发挥作用,建议稿也规定了救济机制,详细规定了向该委员会申诉的条件、程序、举证责任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立法建议与尝试。另一方面,各省市地方政府应推出了具体的实施条例,如生育保险条例,为青年女性拥有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机遇扫除障碍,这样妇女的生育成本不再被强加于雇佣企业,而由社会来承担,消除雇佣单位的额外劳动力成本。

2、女大学生反就业歧视需政府干预

政府在社会中往往起着示范作用,事实上,政府公务员招考中存在严重的歧视。4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发布的一项名为《国家公务员招考中的就业歧视状况调查》披露,中国国家公务员招考中就业歧视主要涉及性别、民族、残疾、社会身份、政治面貌、年龄、健康、身体特征等八种。政府开了就业歧视的风气,导致社会的示范效应,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保障,招考中对性别的歧视是违反宪法规定的平等就业权利。相较于男性,女性就业的确有其特殊就业成本,但这种成本不能完全转嫁到企业或女性自身,而应由全社会共同承担。所以可以效仿政府鼓励企业招收下岗工人的优惠政策,对那些积极招收女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或者减税,以此来鼓励用人单位。

3、女大学生反就业歧视需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社会责任。20世纪90年代至今社会责任运动兴起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对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女性员工价值关注,是其社会责任意识的要求,企业需要回报社会。现在法律仅仅规定用人单位要做到男女平等,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概括性规定,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履行与否完全要看企业的素养。

4、女大学生反就业歧视呼唤公民社会,需要公民自身维护权利

女大学生维权需要认同自己的公民身份:公民的尊严需要政府护佑,更需要自己去维护。受数千年封建遗习影响,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习惯于“依靠”政府,缺乏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懂得依法理性维权的人还是少数。走向公民不仅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设计,最根本的还是人的觉醒与权利意识的确立。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向“公民”转变,公民权利才会更好地得到保障,包括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象才会越来越少,消除社会性别,实现平等就业!

总之,要实现女大学生就业均等化,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用人单位引导和监督,培养树立女大学生创业典型。同时,完善促进女性就业的政策法规,明确界定“就业性别歧视”的定义、范围、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等。自身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以及法律维权意识。

第三篇: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使用对人心理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日益明显。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以及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出的 “网络社交障碍症”。

具体危害如下:

1、上网时间过长,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

2、会出现品行障碍,诱发孩子逃学、不与人交往、暴躁,产生攻击性等反常行为。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

3、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

4、网瘾综合症患者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外,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

呼吁同学们

1、要善于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2、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3、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4、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5、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科学利用网络,共同遵守《全国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让网络成为我们学习的良师益友。

第四篇:女大学生心理保健

女大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女大大学生是女性中的幸运者和佼佼者,她们集知识女性和青春少女于 体。作为大大学生,她们既有和男大大学生相似的共同点,又有女大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女大大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角色冲突等在女大大学生心理上的积淀和反映,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冲突

当代女大大学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这 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世界范畴的新技术革命。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女大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思潮。而女大大学生自身的年轻和敏锐则往往使她们成为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先行者。项对于女大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女大大学生普遍推崇个性解放、追求独立人格,希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有51%的女大大学生以为在于'自己不断奋斗',有14%的女大大学生选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女大大学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有47.8%的女大大学生表示有'进 步深造的打算',54.3%的女大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成才愿望'很迫切'。当'自己的成绩和其他同学相当,而奖学金名额只有 个'时,71%的女大大学生表示将'竭力争取',只有17%的人表示'主动退出',有7%的女大大学生表示'将机会让给同学'。显然,这和传统道德中’’见荣誉就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已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对于中国人十分敏感的'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女大大学生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和理解,以为'只要真心相爱,无可指责'占48%,表示'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36%,两项相加高达84%。尽管这个比例低于男大大学生,但和传统的贞操观已背离得十分遥远。

(二)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并存

风华正茂的女大大学生对于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向往。由于绝大多数女大大学生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 路风平浪静地走过来的,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因而思想比较单纯,她们追求浪漫、完美,对未来(无论是感情生活还是职业生活)怀着理想主义、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幻想。她们对于知识女性将要面临是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十分关注,几乎都不愿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单 的选择而希望两全其美。当问及'如果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你将如何选择'时,6.5%的女大大学生表示'先家庭后事业',84.%的女大大学生表示将'尽量兼顾'。同样,在生活目的的选择上,90.2%的女大大学生选择'既有自己的事业又有美满的家庭'这 生活目的,而选择'创建 个美满的家庭、做贤妻良母'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则分别只占5.4%和4.3%。这些都表达了当代女大大学生渴望家庭和事业兼得、集女性角色(母亲、妻子)和社会角色(职业成功者)于 心的愿望和决心,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三)自尊自强和自卑依赖的交织

从整体上说,女大大学生是好强上进、勤奋刻苦、富有朝气的,她们凭着自身的实力走进高等学府,又以自己的聪慧、刻苦和努力和男大大学生展开 轮的竞争。比起 般的女性,女大大学生更为自尊、自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清高和孤傲。对于自己的学习,她们大多抱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占68.5%),当'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后面'时,71%的女大大学生表示要'发奋追赶'。特别是当她们面临外部的压力、歧视或批评时,女大大学生的自尊和好强表现得尤为强烈。当听说有些单位不欢迎女大大学生时,56.5%的女大大学生表示将'更加发奋,以实力证明自己',37.0%的女大大学生表示'感到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觉得女的就是倒霉'的仅占4.3%。

(四)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

当前,中国正经历 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触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应该说,当代女性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她们承担着三重责任-做妻子、母亲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同时为她们创造的条件的确很有限,于是,角色紧张、责任过重的女性往往 顾此失彼,社会和事业的矛盾似乎是永恒的。面对多层次的社会期待和价值标准,面对现时社会中的矛盾,当代女大大学生.是怎样认识和选择的呢?

二 女大大学生的心理异常及其表现

在大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女大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通过主客观努力 般都能逐步得到化解、平衡和升华,但也有 些女大大学生无力转化矛盾、心理冲突更趋强烈,从而演化为心理疾病。目前,女生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于男生,这已被多项调查所证实。女大大学生的心理疾病 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抑郁症

抑郁,是缺乏希望、自尊、自信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处境的 种心理状态。抑郁影响人们正常功能的运转,常引起生理上的 系列变化,如失眠或睡眠过多、焦、食欲减退或谈、贪食、对平时活动不感兴趣,严重时还会导致思维迟钝、思想混乱、把自己看成不幸命运的中心人物而不能自拔。抑郁症,是女大大学生群体中较突出的 种精神病症。尽管在女大大学生中患严重抑郁症的为数不多,但有轻度精神障碍者在她们中却有 定的覆盖面这 类的女生抑郁症 般不太严重、甚至不太明显,只是情绪容易低落,常常感到沮丧、苦闷,感觉压抑、紧张忧愁,容易产生疲惫感、心灰意懒,程度较重者常感到身体不适睡眠困难、胸闷胀、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容易激动和恼怒、有强迫观念等等,甚至有时会因悲观失望而产生自杀念头(但 般不采取行动)。这 类女生外表斯文、平静,思维和语言都基本正常,但其轻度精神症状却常常影响学习情绪,个别严重者甚至无力继续学业。

<2>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 种神经症,它是由于大学生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机能失调而造成的,其症状是严重失眠、精神恍惚和学习无精打采。有的大大学生因此而不得不中断学习,少数人甚至因此而产生绝望情绪,然而更多的人则是带着这种深深苦恼和难解的困扰 直拖到毕业。女大大学生神经衰弱的患高于男生。造成女大大学生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生前途恐惧 ,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因无法承受学习压力,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终日为能否及格、能否比别人强而担忧,从而造成神经衰弱。

(3)因恋爱中的某些原因而造成神经衰弱。

(4)人际交往障碍造成神经衰弱。

(三)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经常伴以忧虑、害怕和紧张情绪并伴以身心症状,焦虑反应和正常的害怕是不同的。正常的害怕是确实存在危险情况下的害怕,而焦虑反应则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情况下,并不限于特定的情境和对象。

(四)变态人格

变态人格的主要表现是;心理活动不协调,对人缺乏应有的热情,情绪不稳定,认识和活动脱节,行为表现和动机和目的相矛盾,对环境严重不适应,和他人格格不入,做错了事心安理得而没有内疚感,甚至有时还有意犯各种错误。

(五)自杀行为

拒有关部门资料统计,近年来大大学生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文汇报>1989年1月在关于中国女性自杀人数增长的报道中透露,近年来中国女性自杀人数在已遂自杀总人数中占70%以上。人们无不遗憾地看到,在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已具备较高水准的女大大学生世界,自杀行为也未见其少。

有自杀行为的女大大学生尽管其自杀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 点却是 致的---她们都处在自以为是无法改变的困境当中,她们都处于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这时她们极端软弱和被动,思想和情绪 片混乱,唯 的念头就是 死了之!

(六)性心理畸形

在高校女生圈中,极少数人在心理上表现出 定程度的畸形,她们对同性缺乏正确的态度、正常的心理,性别观念错乱,行为表现越出社会常规,在主观上性别异化。

三 影响女大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

分析女大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心理异常的致因, 般不外乎社会客观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两种影响。

<1>社会客观因素

影响女大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社会生活中可见、可感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实。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中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因此,新中国诞生以后,推进男女平等 直是党和政府坚持的基本政策。

其 ,从立法上看,中国不仅在宪法中而且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劳动法、母婴保护法等 些重要的基本法、专门法中都对妇女权益做了明确规定。

其二,从劳动就业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为广大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机遇。

其三,从妇女受教育的状况来看,建国以来,女性受教育的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受教育机会增加,群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从母女两代文化程度的代际纵向比较研究中可得到充分证明。其四,从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性别的的移位,妇女在参加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资源和财富的同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实际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所述,40多年来,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从法律上确定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而且也为争取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提供了经济基础、发展途径和观念氛围,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也明显地缩小了,特别是在就业、受教育、家庭地位等方面,其变化尤为显著。虽然在许多方面目前仍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妇女发展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就整体而言,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女性群体内部,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见发展水平仍处于不平衡状态,城市中男女地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文化素质高的女性所取得的社会地位高于文化素质低的女性。目前,中国有相当 部分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参加能力和自我认知程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还有比较大的距离。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提高妇女地位和自身素质以推进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仍然是 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为此,江泽民1995年9月4日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明确宣布;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和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 项基本国策。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中国 贯重视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所做努力的总结,也是党和国家立足现实对于解放妇女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以'基本国策'做保障而推进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中国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

<2>主观心理因素

和男大大学生相比,女大大学生在成才和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女大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不仅是因为在 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和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里女大大学生比男大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也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要求知识女性挑起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还因为女大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障碍和弱点。这即是影响女大大学生发展的主观心理因素。

首先,表现在有相当 部分的女大大学生存在着目的失落和目的模糊问题。她们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能够读大学已经很不错了,缺乏干事业的雄心壮志。她们上了大学就失去了奋斗目的、不去面对事实发奋进取,而是在'女大大学生'耀眼的光环来历做着美丽的梦。由于在个人发展上缺乏目的、学习失去了动力, 些女大大学生往往变得胸无大志、懒懒散散,进取意识日趋淡薄。她们在考虑未来时,很少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想将来能有 位令人羡慕的丈夫。目前,在大学女生中有'干得好'不如'得好'之说。这不能不说是女大大学生的美中不足,它极大的影响了女大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其次,女性意识过强也是女大大学生成才的 大障碍。和20年前充满豪气的'铁姑娘'不同,当今的许多女大大学生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如男生,而是害怕被人以为'没有女人味'。她们过分强调传统的女性角色,以为只有富于女性特点诸如温柔、声低、举止端庄等等,才是真正的'女性形象'。有些女生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女性生理特点,常暗示自己;'我可不是男人,他们干得了的我干不了。'和男同学 起工作,她们时时想着自己'不 样',她们总以为;'男人干 番事业是理所当然的,女人总是女人呀!'于是对自己无所作为也就觉得心安理得了。因而,在高校评选优秀大学生干部的行列中,女生总是寥寥无几。有 些女大大学生,常怕被别人以为'不懂社会'而不愿在学习上花太多的时间,怕失去'女性不魅力'而不愿和男生竞争,她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是女人'的自我意识之中。据调查,有63%的女大大学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在有些事上约束自己',34.8%的女大大学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特别是来自男大大学生的评价。另据调查,现代女大大学生虽然比较欣赏有现代意识、洒脱、精干、有事业心、有 定竞争力的女性,但当他们把女性放在未来配偶位置上的时候,却更喜欢以家庭为重、以贤妻良母为荣的女性。他们之中,约有64%的人不希望配偶在事业上超过自己,有62%的人要求女性'无论事业上多么成功,都应当努力做 个贤妻良母',有71%的人把女性因工作而冷落丈夫或孩子看作是 件会带来罪恶感的事,有61%的男生以为'工作是重要的,但大多数妇女需要的是 个家庭和儿女'。些女大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把女性化和事业成就对立起来,把把诸如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事业心等看成是男性化的品质,不仅使自己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大大降低,同时也形成了个性上的依附性和缺乏创造力。这也是形成女性社会成就不如男性的主观因素之。第三,心理因素欠佳是影响女大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获得事业上成功的。许多调查表明,女大大学生在智力上并不弱于男大大学生,但在心理素质上不某些不足却直接影响了女大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在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她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和抗干扰能力差。女大大学生在中学时期, 般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倍受老师、家长的宠爱和呵护。帆风顺的经历、相对优越的地位和要强好胜的心理,使她们很难面对失败的阴影,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大大学生要长 些。她们常常被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所困扰,害怕在失败、再次受挫,从而畏惧不前。女大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比男大大学生更易受到各种干扰,饿而女大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又使其抗干扰能力比较差。她们对于外界的议论和评价比较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或改变初衷、或约束自己、或动摇决心),其情绪容易波动,常受 点小事的影响。据调查发现,有55.4%的女大大学生以为自己情绪'不够稳定',10.9%的女大大学生以为自己情绪'变化很大';而在情绪基调上,34.8%的女大大学生情绪'时好时坏',15.2%的女大大学生'经常为 点小事烦恼'。这必然造成女大大学生在意识品质方面的某些不足(如支持性、果断性、自制力较弱),也使女大大学生在成就动机上容易发生动摇、在事业追求上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精神。

四促进女大大学生发展的教育对策

女大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不仅关系女大大学生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直接关系到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妇女的解放。它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还取决于教育在这 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高校女生工作的重点在于调动女大大学生成才是积极性、帮助女大大学生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从而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以勇敢地面对自我、面对世界。

第五篇:女大学生心理素养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女大学生又是这特殊群体中特别的存在。与男生相比,由于生理和性别的差异,在学习、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有着更为艰巨的挑战。作为现代知识女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除培养自己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它作为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对女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自信。很多女生有着好胜、好强,不甘落后的特性,然而却由于自信心不足,害怕失败,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过多注意负面信息,怀疑自身能力,没有勇气去表现自己。甚至,有些女大学生因缺乏自信导致自我评价过低,怯弱,形成自卑心理,觉得万事不如人,悲观厌世,结果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二、虚荣、攀比心理。作为一个女大学生,拥有虚荣心理在我看来是一种幼稚的表现。然而,它却是真实存在在很多女大学生的心里。有些女大学生盲目追求、攀比不切实际的东西,迷失了方向,不能专心学习,导致自我淘汰。还有不少女大学生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盲目追求时尚,买名牌,追求身体刺激。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出卖自己,到歌舞厅担当一些不正当职业,自甘堕落。

三、心理压力过大。中小学时代,考虑的大多是如何能上好一点的学校。上了大学后,来自学习、就业的压力很大。对女大学生来说,来自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压力远远高于男生,很多女大学生因为压力过大导致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人格分裂,甚至自杀。

四、嫉妒心理。嫉妒是一个有丰厚历史的词语。嫉妒通常是跟人比较引起的,因为在比较中发现别的女生某个方面优于自己,而自己又认为无能力赶上别人,便会导致嫉妒心理的出现。经常听到某女生为了贬低某人而说三道四,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人格搬弄是非,散布流言蜚语,这是嫉妒的典型表现。有些女大学生嫉妒心理严重到破坏别人物品的程度,甚至伤害别人身体。这种病态心理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威胁。

那么,造成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很多女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直是学校的尖子,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同学的羡慕,家长的夸奖,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原有的优越感不明或消失,新的目标尚未形成,学习上遇到困难问题,出现了迷茫彷徨等心理状况。自信心开始下降,甚至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同时,由于生理和性别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女生没有男生出色,加之社会传统观念对女性的看法,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自信。上了大学后,与社会接近了一大步,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受到了现实的冲击。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好多女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忧虑,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压力。

有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自然有解决的办法。

“四自”即“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精神对提高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

首先,要建立自信。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女性,应该学习古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精神。不能盲目的否定自我。试着接纳自己,发现自己,挖掘自己的优势,寻找机会,创造条件,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闪光点展示出来,自己的自信心会随之提高。学习成绩,人际关系都要做到最好,一个聪明善良有宽容的女生总是会受欢迎的,受欢迎又会是自己的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成为一个自信快乐的女大学生。

其次,要保持自尊自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惜自己,这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除了学习,社会交往对女大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朋友交往等会给大学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但要做到适时,适度,自制。适时,女大学生们要珍惜学习时间,同学朋友间的交往不是全部,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学习和青春时光为代价。适度,要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关心、爱护;不能用身体换友谊,换金钱,换地位,不能出卖自己的人格。自制,要能抵制一些诱惑,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不能随波逐流。

第三,要自强自立。现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极大,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

张口的生活。然而,上了大学后,自强自立显得尤为重要。做自己的主人,能吃苦,肯吃苦,在艰苦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发展自我的机会,用自己的双手奏响自己生活乐章的最强音。同时,一个自强自立的女大学生也会是一个有自信的女大学生。

第四,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虚荣、攀比、嫉妒都是不健康心理,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解宽容对待同学朋友。对别人的成功表示祝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成功比在背后诋毁他人要节约很多时间。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己会活的更快乐一些。

最后,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缓解压力。压力过大时,找朋友、家人倾诉或找心理医生咨询,也可以听听音乐,适当做做运动缓解一下,甚至可以选择大哭一场宣泄不良情绪。正确处理压力还可以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帮助自己前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它影响和制约着女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渗透到女大学生的一切行动中。因此,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女大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将会成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下载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篮球运动对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当今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的人才竞争。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创新的时代要求,体育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篮球运动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不仅是现代化高等......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是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时至今日,心理健康已成为作为健康人必备的......

    人际关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独立的影响

    人际关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独立的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再加上正......

    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可能使利润得以提升的若干规定。 (1) 债务重组:原准则规定,支付的对价与重组债务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用以清偿债务的公允价值与债务......

    跆拳道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跆拳道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当前社会群体中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一类,也是当前社会活动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在大学期间,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

    女心理师

    《女心理师》读后感毕淑敏的长篇小说《女心理师》自从问世以来,深受我们广大读者喜爱。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曾经心理医生的体验,在这部小说中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

    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对大学生交往影响的调查问卷(作业)

    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对大学生交往影响的调查问卷 请您在百忙之中抽一点时间填写这份调查问卷,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协助! 1、 你现在读大几?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 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