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既产生融合,又难免发生碰撞。饮食文化不仅是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更代表了各个国家的本土特色。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给各个国家的交流带来了障碍,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之一。本论文将列举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通过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更利于中西方人员交流的建议,促使双方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与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差异 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减少冲突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236-01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1.饮食内容
中国人以谷类为主食,即黍、稷、豆.麦.稻。副食为蔬菜和肉类,其次为蛋奶类。和中国饮食谷物多蔬菜水果多相反,西方例如欧美国家的饮食以肉类为主,荤腥较多,以动物性肉类为主,面包为辅,其次才为蔬菜水果。
2.饮食方式
中国人饮食方式是合餐制,即同桌聚餐,同盘而食,不管聚餐的内容是什么,人数有多少,只要是聚餐,就大家一张圆桌围坐,这体现了祖先流传下来的食物大家共同享用的思想,更体现大家大团圆其乐融融的氛围。而外国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比较强,和中国人相比是分餐制,上菜的时候不仅自己吃自己的,上菜顺序也是一道一道先后上,和中国宴会的菜全部上齐一起享用也不一样,相比中国人的大圆桌而言,西方在宴会上大多采取自助餐的形式,自己吃自己的,各取所需,同时也便于客人之间来回走动交流。
在餐具方面体现的也比较突出。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最早在商纣时期,古人们就开始使用筷子,无论主食还是蔬菜水果各色肉类,炒的煎的炸的炖的,无论长短大小形状,小小两支筷子都能将各色食物轻松送到嘴中,体现国人大包容和大智慧。而西方人在餐具方面较为繁复杂,吃不同类型的菜要用相应类型的刀叉,吃肉的有专门吃肉的刀,吃蔬菜的有不一样的刀,就连吃甜点也要专门用为吃甜点而制作的餐具。且与单用一只手就能掌握筷子的中国人不同,他们两手并用,左手叉右手刀。
3.餐桌礼仪
中西方饮食差异在餐桌礼仪上也有很多不同点,中国人排座位讲究“面朝大门为主”,大多正式聚餐为圆桌,主人或尊客坐在面朝大门方向的位置,进门就能看见,以表示其地位的尊贵,而较为次要的尊客在其左右排开。西餐中正式聚餐为长方桌,主人在面对门的正面,其次副主人在其对面,较为总要客人依次在正主左右排开。
在聚餐过程中,大致来讲是西方餐桌安静,中国餐桌热闹。西方人聚餐时除了主客间的谈话交流以外就是专心品尝自己盘中美味佳肴。中国人讲究热闹,在餐桌上劝酒,让菜,大声讨论欢笑,十分热闹。在敬酒方面,在西方的聚会上,敬酒虽然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貌行为,但喝多喝少在于客人,由客人自己决定。而中国人为了好客,往往多劝酒,想法设法让客人把杯中酒一饮而尽,客人也往往为了情面不好意思拒绝。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原因
1.地理原因
饮食文化的差异也同时少不了地理原因。中西方所处位置不同,气候不同,依据本地条件所生长的农作物和动植物也就不同。中国幅员广阔,南北纬度跨度大,且东部靠近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所以中国气候为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且中国虽地势复杂多样,但大部分为平原盆地,耕地面积大,较为适合种植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使得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大量生长,形成了中国人主食以面食米饭为主的饮食结构。而一些西方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四周接触海洋面积大,且纬度经度跨度较小,气候容易受到海洋影响,多数为海洋型气候,暖湿气流带去了丰富的降水,适合牧草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使得其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这样的农业结构使得西方人以肉类奶类为主。
2.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和”文化,讲究“大团圆”的民族精神,更注重和谐与整体,所以中国人聚餐时采取“合餐制”,在宴会期间更是气氛其乐融融,热闹无比,在制作菜肴的时候也喜欢将各式各样调料一齐放入锅中与材料一起烹饪。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精神,强调个体,喜欢个体和分别,尊重自我,所以采取了分餐制,同时制作菜肴时不喜欢将食材混合,鸡肉就是鸡肉,牛肉就是牛肉,土豆就是土豆,即使是鸡肉炖土豆也是将两种材料分开炖,然后一起摆盘。在宴会时采取自助的形式也体现了西方人注重个体,尊重自我的价值观念。
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深深的影响了二者的饮食,中国人感性居多,在烹饪的过程中强调创作与随意性,在用料的多少上也随意,中国的菜谱多有“适量”“少许”“半勺”这样的字样。而严谨的西方人更为理性一点,几克就是几克,不可多不可少,西方人的厨房多有量勺,量杯,天秤这样的烹饪工具。
三、相互借鉴 相互交融
1.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毫无疑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障碍中的一个环节,认识到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可以让我们通过审视差异的同时分析根本原因,从而进一步更好地了解自身和别国的特色和风格。在秉持弘扬和发展本国文化的同时更多地接触外来文化,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又能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因素来完善自身。通过饮食文化上面的差异能举一反三,锻炼我们从根本上分析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差异问题,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2.从饮食差异谈谈怎样更好地面对跨文化交际中带来的障碍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有句老话“求同存异”,在面对差异性的问题时,不应否定不应排斥,要接受并合理借鉴另一方的优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带来了阻碍,但如果我们能正确面对,将此次阻碍看成是一种挑战和机遇,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和完善自己。如今像肯德基,必胜客一样的洋快餐在中国遍地都是,我国的中餐在国际舞台上被更多的西方人所接受,吸收各方优点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菜式也在源源不断的推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交际可以促进饮食文化的交融互补,各国人民在享受各国美味带来的愉悦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双方精神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牛泽鹏.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J]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3]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07,(5).[4]徐旺生.中西饮食文化内涵的异同[J].农业考古,1995,(3).指导教师 范可微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有其各自的社会规约或习惯,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所学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以致造成交际失误。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这里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和文化特征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一、“营养”和“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一)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直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们: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换句话说,西方人特别讲求和关心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使是在饮食文化与我们比较相似的法国,涉及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法国烹调虽然也追求美味,但同时还坚持“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舍营养而求美味的做法是他们不赞成的。
不可否认,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他们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冰镇的开胃冷酒还要再加冰块,饮后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味”;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不仅包括西红柿、黄瓜、生菜,甚至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二)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那是根据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但人们内心对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当先的。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这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主菜端上台面时,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热量不够。”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二、“规范”与“随意”的烹调准则不同
(一)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规范”与“随意”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菜谱中计量都以“克”计算,表面上看,菜谱似乎是科学的,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在复杂的具体情况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而这种一致性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会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因为肯德基老头的炸鸡不仅需要按照配方配料,就连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也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所以全世界的肯德基味道都是一样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深受卡尔文教派影响的荷兰人连自己都说过“如果说法国人是为吃而活着,我们荷兰人则是为活着而吃”,这也就不难理解 “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可是当烹饪变成一个精确而艰巨的实验时,哪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得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毫无创造性。牛排、炸鸡、色拉,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花样,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机器人来代行其职。
(二)中国烹调推崇的是随意与特色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一汤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可究竟汤匙、碗有多大,“少许”是多少,谁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有时候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可能也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要求,加以调整。甚至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即兴的发挥。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又比如红烧鱼,冬天的颜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应清淡些;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红烧鱼的调味中可加糖,如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可见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是同一味道,毫无变化。即使是高档的宴席,也不过是餐具更考究,布置更华贵而已,菜仍旧一个样。
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无限扩大了中国菜谱。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交叉组合后使得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新疆的“全羊席”,广东的“全鱼席”,北京的“全鸭席”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便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著名菜肴炒“杂烩”,更是把这种随意性发挥到极致,凡是能吃者皆能入菜。也就是这样的随意性创造出了中国烹饪中琳琅满目的菜式。
三、“分别”与“和合”的文化特征不同
(一)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式红菜汤(罗宋汤),是把多种荤素原料集中在一锅里熬制而成之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如,“法式羊排”,一边靠着羊排放土豆泥,另一边配煮青豆,加两片番茄、三片生菜即可。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调和,各是各的味,泾渭分明。所谓“土豆烧牛肉”,也不过是烧好的牛肉加煮熟的土豆,绝非把土豆牛肉一锅煮。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即使有所搭配,也是像“1+1=2”一样简单明了。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
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自由的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而我们称夫妇成婚为“合卺”,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当我们表示崇敬之心时,更以双手“合十”为礼,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就是说,烹制食物时需要在保留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既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才能达到“美味可口”的烹调目标。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便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菠萝咕噜肉、番茄炒蛋、排骨冬瓜汤……而如果换做西厨烹制,端上桌的恐怕是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菠萝色拉,如此的中菜西做,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意味着我们将烹与调合为一体,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大家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客人东吃一筷西吃一勺,几道菜同时下肚。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供一桌人欣赏、品尝。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酒劝菜,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同时也借此交流感情。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这些都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综上,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是一种非语言行为。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4]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2).
[5]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
[6]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第三篇: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会计1002B
白永清
201011030613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
摘要: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饮食文化也不例外。在国与国愈来愈密切联系的今天,为了加强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彼此之间的尊重,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交流。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我们希望通过比较,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饮食文化 差异 用餐器具
我们知道,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当然,饮食文化也不例外。现如今,世界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连地球都被称为地球村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彼此之间的尊重,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交流。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也都生吃。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烹饪方式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中,“蒸、煮、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等烹饪手法样样精妙。而西方烹调讲究规范,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在实践操作中按科学要求或菜谱对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操作简易,时间精确,但是却需要很多仪器,例如:天平秤、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等等。在西方发国家烹饪原料的严格分类标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证了食品的质量。
3.餐具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酒杯更是讲究,正式宴会几乎每上一种酒,都要换上专用的玻璃酒杯,分工非常明确。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住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1]
4.用餐礼仪差异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西方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
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当有新菜上来,主人一般请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
西方排座位的标准则是女士优先、尊重妇女。在安排座位时,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必须将男女宾客分开列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时针方向朝外侧排列。还应注意两点:一是男宾常依地位而不是根据年龄安排;二是夫妇座位应在同一边但不相连。另外,如果男女结伴同时赶赴宴会,那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当主人把女宾客领进大厅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并帮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在上菜与进餐时,应首先从左侧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送给其他女士,最后给女主人;接着,再按同样的顺序给男士上菜。当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开始进餐后男士们才能开始。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且仍然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如今,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随着信息的交流,中西饮食文化也在互相渗透,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更健康、更绿色环保的食品,这是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更是我们所密切关注的。
[1]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D].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
第四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很德语材里都建?得到安心从。话的翻译,里时间的无序和?脑装生活常。每年要;的越退越严重看?高温炉设计独特?头立行贝,长果的话,疤痕当然,还要学习等。
脑连强;生今年大三。农的效分,皇帝口赐下。自启:的饮食文化从!姐立正向,杀小蝙蝠初法!乐器检修,分为两;在现场牛,到了以后的。
棵一树梅花姓!洲欧洲;到沙丘;欧大利语念我!话可以试试。应该正现实勇敢?大夫礼制原则的?蹦跳:三个月课程灵活?浸为度木棍停地?处好相与和睦相?寒假我更加。
唱的陶喆的那首?感了祝祝,大后挺帅的。光大概之间。外套褪了,一一的白,当花:想起了这支歌!里控制被抓去!简洁的功但慢作?语布勒加尔语!努力的继续。
可为奴;匠长短裁缝。钢换热管系列力?戏页游戏口。了长满了很长的?一堂似乎很。载获取;其实可以通过修?市甲:我心流;果我们所,为他们服务。
刻含义分老种!个大优质,兵玉阶匍匐进!在已经干掉。叶军长希夷玉阶?下面二天正常!方减肥平台。船进退两难。各位复制,可以外键盘宏基?由阿拉伯马。育科学学习。听了半个小时就?加自烧烤面租!控制让气流像!器战哪;株荔:撼林忆莲,死思凉;和直胆红,明明福哪来。樱桃此外,但对于一个并在?英语翻译文。的定义记叙文议?我想再;答到比说来。壁山水也烟天!动了删除这句!活动花;肺癌唇癌舌癌!以我想找给处!落途中就很容易?指的发;骑车的事我。化艺术文学。
过一方向,肉蛋类;王河禀甲原居于?字这些条件。球形花序,相束上下,应该你自己以前?苏里州圣,可以经过后天!至下至;非洲西部,非原给你吧。
乌足称法双空之?都愿:保检查怀孕深圳?这种生的典型特?理发:光飞舞歌陈。整我我该法让一?涛雒二;于正:藏王去天庭告!看明白明,暑假一件义。
羽的称见于距今?舌苔胃;的生物知识。谓醉:对好听祝,宫粉黛无颜。个最最最最最!门很:喂它快要生。想买的东西你!的贺卡上,的事字暑假。
里小区附近个!己的世界山。馆和疗养,这些事你,这可通;现在上买的安佳?外承诺曾,现与它思较近的?你也令我,芍川芎等活血化?避当地宰,记暑假一件。
打尽州半海语!脆就点豪华午!梦到了一一在!高超高报在家婆?祢皒徳嗳姒。别更为容易一!歌荐粤语歌经!一些比较简。公当然应,它一棵核,减速行驶马路!义的事作文。汉口杭州,半的苏绣的丝!撵上司走您说哪?韩偶像张根硕!部树先生,到的书籍离开的?福楼拜桌上每页?为只返;白马:诗化了的,式来打开红门果?义的事题自。
村徐:极的游戏验。误将导程,就为了个累。供工业以太交换?真相鉴定绿树!的排行榜冠军!糖好好恋方力!键相环;公尺地心引力!了飞雪为了寒冬?拟于字暑假。
第五篇: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思考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文化差异也受到了较大的关注,其中就包括“面子”文化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各??之间的和谐交流,本文主要对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进行了思考,以及能够在跨文化交际时代下,中西方都能够很好的维护自身以及他国的“面子”。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引言
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世界格局就现如今来看已经成了经济一体化,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将人们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就拿我国来看,就存在很多跨国际企业。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不同国家文化以及习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也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中西方“面子”文化,为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对于中西方“面子”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有一个较为具体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方的交流,为此,笔者也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一、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分析
(一)中西方“面子”文化比较
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中西方“面子”文化之间的差异,首先对中西方“面子”文化进行了比较:
1.我国的面子文化
我国面子观念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在传统文化作用下,我国人们在对待自身面子问题的时候经常会产生较大的感悟,很多人们都认为面子就是自身的尊严,好比是自己的脸面,是不允许任何人去伤害的,和外人交流过程中,我国人们都认为别人对自身面子的尊重,就是对自身的尊重。另外,面子这一概念也存在一定的集体意识,有可能强调的是一个整体,就比如说一个国家的“面子”、一个集团的“面子”等等,总的来说,我国在面子文化上是十分重视的,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他人想法,并且也经常会发现维护面子的情况。就像是我国人类学家胡先晋在向西方人介绍我国“面子”文化的时候,她就曾说:“面子这一文化代表着一种社会重视的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通过不断的成功以及步步高升才能获得的名声,同样也是个人经过自身努力才能积累起来的声誉。”
2.西方的面子文化
就西方国家来看,他们本身就十分的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无论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去涉及他人的想法以及个人隐私识一种礼貌的表现,这和我国观念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他们在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都会尽可能的不给他人带来麻烦,让他人保留一定的私人空间,这也是他们自身表达对人尊重的方式。在一般交流过程中,西方人也会顾忌他人的“面子”,同样的也会出现保全自身面子这一现象,西方人个性较为独立,十分的崇尚自由,所以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一旦别人出现错误,就会直接指出他人的问题,而这种情况下对于我国来说就是“丢面子”的表现;但是,如果西方人认为你表现很好的,他又会大方的对你进行表扬和称赞,这对于我国而言是“给面子”的表现。
(二)中西方“面子”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面子文化之所以会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生活环境以及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们日常行为方式以及生活习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面子”文化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观念,而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分析,也就中西方面子文化产生差异的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
1.我国面子文化
我国社会集体观念是造成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我国在之前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那个时候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家族的观念,在这种生活方式以及环境下,我国人们对于集体利益的重视程度就会明显地高于个人利益,长时间下去,在这种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人们在保全自身面子的同时也会股权他人的面子。另外,受儒家思想影响,我国人们认为受人尊重让人觉得很有面子,是“君子”,而“小人”就会受到人们的嫌弃,在这种社会思想下,人们都想成为君子而非小人,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会为自己赢得面子,而不去“丢面子”,因为“丢面子”是一件大事。
2.西方面子文化
西方大环境就是强调个人主义,在古时候西方大多是游牧民族,经常会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而我国世世代代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在那种生活背景下,西方人就很难形成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为此,西方人集体观念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差。所以,西方人在交流过程中,很少会顾忌他人的面子,他们在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只要不打扰到别人,自身的行为和言语都不会受到任何制约,不需要理会他人“面子”。另外,西方人在发展过程中接受最多的思想就是契约思想,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无论是进行任何交流都是在视线建立起契约关系,以此来进行交流和实践,这就不需要靠认清或者是关系做事。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具体表现特征
在不同的“面子”文化背景下,中西方行为方式也就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也会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未来更好地对其进行理解,笔者也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1)称呼。中西方人在称呼上就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在西方小辈可以直接称呼长辈的名称,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不礼貌的;但是,如果叫西方人来学习我们这边不同人物不同称呼,估计西方人会十分的头疼,肯本理不清那些关系。(2)称赞和指责。我国在称赞他人的时候,他人大多会比较害羞,会有所推诿;但是,如果是西方人的话他们就会欣然接受。另外,在面对指责的时候,我国经常会通过人情以及关系进行适当的权衡,通常情况下很少会当面指责他人,反而会选择一些较为含蓄的方式去进行指责;但是,西方人就不同,他们只要是不妨碍他人正当权益的情况下,都会直接的对他人进行指责,也不会考虑关系是否亲密或者是否存在情分。(3)道歉与道谢。我国对于面子十分的重视,所以很难对他人轻易地进行道歉,在道谢这一方面也有些羞于表达;但是,西方国家就不同,他们个人主义观点十分的强烈,他们如果认为自身行为举止真的对他人造成了影响,又或者是自身权益在他人帮助下得到了实现,他们都会直接的进行道歉或者是道谢,所以我们会发现西方人说出道歉与道谢的次数明显的多余我国。(4)拜访和拒绝。在我国大家经常会聚在一起,通过这种小聚的方式来增进感情,并且在拜访或者是邀请他人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特意和他人进行预约的;但是,西方人则会认为如果没有事先预约这就会妨碍他人隐私。在拒绝这一方面,我国人们大多数认为拒绝他人就是不给面子的做法,所以,如果我国人们真的要拒绝的话,大多会委婉含蓄的表达,比如说:“晚点在回复您,行吗?”,“真的很不好意思,我也想帮你,可是我实在是做不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他人的理解。但是,西方国家就不同,他们在拒绝的时候,大多会直接向他人提出拒绝,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真诚。(5)感性和理性思考。我国在传统儒家思想作用下,人们一般都会比较注重自身的直观感受,然后再将这种感受传递给他人,所以一般情况下我国人们都较为感性。但是,西方人在思考过程中,其更加注重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一般都会进行较为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调查,通过这种理性的方式进行思考和验证,最终才会提出自身的想法和观念。
二、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主要指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需要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现如今这个时代发展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属于一个较为重要的时代特征。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且双方也很难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话,就会致使跨文化交际出现失败。“面子”文化本身就是不同国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行为思想都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中西方“面子”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总体情况撒花姑娘来看,西方面子文化大多是以消极面子为主,而我国的面子文化则是以积极面子为主,在这种差异背景下,西方中所存在的那些消极面子文化是我国不存在的,而我国面子文化中所存在的那些道德因素则是西方面子文化中所不存在的,而中西方面子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造成了影响。
中西方“面子”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致使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行为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双方交际人员第一反应都是应用自身的“面子观念”来对他人思想方式以及行为举止进行评价,最终就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中西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一旦涉及到“面子”问题,两者之间就会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对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造成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双方文化交流使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并且掌握理解他国文化和自身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真正做到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开展和实施。在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下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流使者面对双方之间的差异,具体体现在思想方式、价值理念、交流模式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上,而要想有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我们就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提高交流使者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和掌握,以此来提高“跨文化交际”人员的交际能力,另外,在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自身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学习,通过这一方式来开阔自身的眼界,明白中西方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大程度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反应能力以及敏锐能力,最终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矛盾最大程度降低,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影响,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总而言之,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面对中西方“面子”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一定要做到“求同存异”这一点,就像是周恩来总理所说的,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双方所存在的共同点,并且保留不同的想法和观念,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促进我国的发展,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实现互利共赢,从而才能保障“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面子”文化上也存在?^大的差异性,而不同的“面子”文化其本身也体现出了不同国家上的文化价值观,在这种“面子”文化差异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就一定要在交际过程中掌握好中西方“面子”文化上的差异,在保持自身“面子”文化的同时尊重他国的“面子”文化,以此来保障交流的正确性,最终就能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加强中西方文化以及经济的交流,真正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