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5篇)

时间:2019-05-12 06:5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篇: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冀教版小学3-6年级科学实验目录

三年级上册分组实验

1.记下现在的我2.吹乒乓球3.观察蚯蚓4.观察凤仙花

5.研究土壤6.观察水7.改变物体的沉浮8.小水轮转起来

9.空气占据空间10.做风车11.纸飞翼

三年级下册

1.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2.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3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4.观察物体发 5.做小鼓6.水传声实验 7.制作小乐器 8.光传播实验

9.光的传播 10.影子11.改变光的传播路线12.镜子反射光的路线

13.制造彩虹14.色光混合实验 15.让小灯泡亮起来 16.制作开关

17.磁铁的性质18.制作小磁针

四年级上册

1.做小吊车2.记忆游戏3.做沙盘

4.玩小车

5.感受推和拉6.自制重锤 7.让小球动起来8.感受摩擦力

9.模拟昼夜形成10.观测一天中影子和温度变化

四年级下册

1.制作观测仪 2.制作简易雨量器 3.检测酸雨 4.使用天平

5.使用量筒6.研究固体液体气体性质实验

7.测量固体的体积8.化冰实验9.冰水和水蒸气三者的变化实验

10.蒸发的快慢11.凝结 12.雨的形成 13.种茄子 14.植物的生长15.养小鸡 16.制作标本18.溶解 17.固体液体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9.分离20.物质混合分离实验21.燃烧的秘密 22.变色游戏 23.生锈

五年级上册

1.种子萌发的条件2.渗水实验3.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4.研究根的作用5.研究茎的作用6.植物的向光性定向运动

7.测量水温变化8.传热比赛9.颜色与吸热

10.上升的空气11.风的形成12.热水变凉

13.岩石挤压模拟实验 14.地震模拟实验15.模拟火山喷发

16.制作岩石标本盒

五年级下册

1.拔图钉实验2.杠杆平衡实验3.轮轴实验

4.定滑轮实验5.动滑轮实验6.滑轮组实验

7.斜面作用实验8.植物扦插压条嫁接实验9.模拟化石形成实验

11.自然力量对山脉影响模拟实验12.沙洲形成实验13.卵石形成模拟实验

14.钟乳石形成实验15.金属性质实验

六年级上册

1.观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2.鸟喙与取食的模拟实验3.做酸奶

4.显微镜观察常见细菌5.食物发霉实验6.风动装置的制作

7.电磁铁的性质实验8.电磁铁磁力大小实验9.太阳炉的制作

10.太阳系模型制作11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12.星空模拟

演示实验

三年级上1.吹乒乓球2.水土流失3.榨果汁4.降落伞的研究

三年级下册1.制作小磁针 2.影子游戏3.透明与不透明 四年级上册1.玩滚轮2.观察地球仪 3.观察影子和温度变化

4.昼夜的形成四年级下册1.使用天平2.使用量筒 3.变色游戏4.生锈5.雨的形成五年级上册1.种子萌发需要空气2.测量水温3.颜色与吸热

4.风的形成五年级下册1.杠杆平衡实验 2.滑轮 3.齿轮作用实验4.斜面

5.寻找相似和差异6.煤的分离实验 六年级上 1.模拟细菌的繁殖实验2.探究植物体能量来源实验 3.常见能量控制装置

第二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二

1、亲历科学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评:丰富感性认识,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评: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指导学生学习提问 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题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巡回指导。

评:培养学生信息交流意识。

学生回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实验验证: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巡视指导。

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什么2片纸不是分开而是靠拢?

评:鼓励学生提问。尝试解释实验现象:你能试着说1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吗?把解释写在记录本上。进行简单交流,不进行对错评价。

评:体验与他人交流的快乐 课后小记:

2、认识自己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完成观察人物。

2、能用勾画、填充轮廓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

3、能意识到观察是要认真仔细,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发现合作的好处,能说出人体的4大组成部分。

4、能根据生活经验辨别出人体的遗传特征,能指出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身体轮廓,人身体的组成部分,学习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教具准备:画笔、纸、尺、绳子、体重计、放大镜、印泥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进入观察自己的身体。

你有什么办法观察自己的身体有几部分构成?学生讨论,把想到的方法写在记录本上,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记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纸上用笔画出身体的轮廓。画好后请你观察,你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比1比,小组中谁最高?谁最重?想1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最高,谁最重?把测量的结果标的轮廓图上。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结果。

评:多种实验工具是简单的测量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指导学生观察身体的显著特征。

世界上有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请大家互相观察自己同学有哪些不同之处?看谁找到的多?把观察到的特征标在轮廓图上。学生观察比较活动,汇报观察结果。讨论:想1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这些特征哪些是会改变的,那些是不会改变的?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展示自己的轮廓图:说1说自己观察和测量的结果,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猜出是谁的轮廓吗?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让学生保存课堂上自己观察和测量的材料。

评: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指导学生观察指纹。

小组活动:将每个组的同学将右手食指的指纹印在书上。请你们比较小组每个同学的指纹,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把你小组成员的名字写在书上,把你们的发现也写在书上。汇报小组观察比较结果。

讨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指纹的这种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关于指纹更多的知识,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清你保存好自己的轮廓图,并且记录自己每年的成长情况。

3、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认识事物的方法?表扬学生上课的情况。

4、板书设计:

2、认识自己

人的身体分为:

头 颈 躯干 四肢

课后小记:

3、寻找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观察动物和植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镜、尺子、线、画笔、画纸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动物植物,同学们项目想亲自去找1找,认识认识哪?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寻找身边的动物植物。(板书课题)评:上课的开始,通过谈话,导出课题。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制作观察计划

要向观察得细致、成功,首先,我们来制定观察计划。

教师讲述:观察计划大致包括:寻找地点、带什么工具、怎样观察、小组成员如何分工等等。

评:学生分组研究,用什么方法、怎样找制订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研究观察方案。教师提示:不认识的动物画下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寻找动植物。

教室讲述安全事项:注意安全、细致观察。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观察报告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都可到操场上分工找到了一些动物植物,下面将我们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卡上,并且填写观察报告。

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观察报告,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小节填写情况。

语言训练:课小组用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了什么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观察结果。

巩固: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学习来寻找动物植物,同学们在下课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看谁发现多、记录的多。

评: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记录的能力。拓展活动: 学生看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图中这些物体? 汇报讨论结果。

评:复习巩固,使课上知识得到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3、寻找动物和植物 日期 地点

观察报告: 方法 找到了有趣的现象 课后小记:

4、蚯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外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3、学习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测量的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5、向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的能力。

教具准备:蚯蚓若干条、放大镜、纸、尺、玻璃瓶、长方形纸盒、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用感官认识一些动植物,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观察蚯蚓。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学习观察蚯蚓 提问:我们怎样观察蚯蚓?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评:让学生动脑思考研究观察蚯蚓的方法,并且做好观察记录。按照学生讨论的方法观察蚯蚓。填写观察报告。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节:我们大致看到了球员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什么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什么环境中。

指导学生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让学生猜想: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条件下?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蚯蚓喜欢生活在医院潮湿的环境中。教师小节:我们用这种方法观察其他小动物。

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提问:蚯蚓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好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 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几种小动物,并写出观察记录。

阅读有关小动物的资料,或上网访问科学在线网站,了解有关小动物的知识。板书设计:

4、蚯蚓

投影片出示几幅观察结果

课后小记:

5、凤仙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凤仙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了解凤仙花植物体的构造。

3、教会学生用测量工具观察植物。

4、培养合作精神,填写观察记录。

5、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认识事物。

2、运用简单工具认识事物。

教具准备:画笔、尺、绳子、纸、放大镜、投影仪、投影片、幕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在上节课认识了蚯蚓,谁能说1说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什么特征? 教师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植物—凤仙花。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凤仙花 讨论:怎样观察凤仙花?

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的现象。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小节。

评: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了解其外部特征及其构造。出示投影片:各种花

学生间的认识一下各种花的名称。用笔标出花的构造。评: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找到各种花和草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比较其他几种植物的器官形状有那些相同和不同? 向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评: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进行品德情感教育。

教师讲述:花草树木能使我们的环境更清醒更美丽,我们应该怎样爱护他们呢?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制定小组计划。汇报讨论结果。巩固应用:

教师概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掌握了花的观察方法及其构造,懂得了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

布置作业:采集土壤 板书设计:

4、凤仙花

根 茎 叶 凤仙花 花 果实 种子

课后小记:

6、观察土壤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土壤的特征。

教具准备:分组观察材料:土壤、水、烧杯、玻璃棒、纸、放大镜。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检查学生带来的土壤。评:课前检查上节课的任务,并布置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出示课题:

6、观察土壤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 提问:什么是土壤?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节: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评:学生通过讨论,大体上知道了什么是土壤。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认识土壤的成分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认识土壤?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看、摸、闻。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评:学生讨论决定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土壤,并引导学生观察,填写 察

观察记录。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找出沙和粘土 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实验。

学生分头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小节:土壤是由空气、砂、粘土、腐殖质、水等构成。

评: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发现沙和粘土是土壤中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区别。学生复述,并填写。学生猜测。

学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报告。讨论:能腐烂的垃圾堆土壤有什么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有什么影响?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怎样处理不腐烂垃圾?

评: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垃圾的益处和害处,并且从小学会保护周围环境,处理垃圾的能力。

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节。

巩固:通过本科的学习,你知道了土壤是有几种成分构成的。课后小记:

7、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1、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参与与讨论。

2、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3、知道土壤为我们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认识人类行为对土壤的影响;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

4、意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能够感激土壤并且能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土壤为我们人类所做的贡献,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挺深的认识。老师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讨论一下:

(1)分小组来进行讨论。(2)组内、组外进行交流。活动二:调查我国的土壤资源。

1、土壤里生长的哪些东西直接提供给人类?

2、土壤里的哪些东西被动物们利用了?

3、我们生活里的哪些产品来自土壤?

4、想象一下,地球上如果没有土壤了,我们人类如何生存?

评:让学生了解土壤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充分交流。我国土壤资源丰富,但是适合耕作的土地却很少,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倒数,这是我国的国情。

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土地资源了解吗?你们做了哪些调查?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1)小组阅读自己的土壤资料卡片。(2)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3)将自己的卡片进行分类、整理、排序。

(4)听了同学的资料,在自己的卡片上写上自己的体会。评: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情,了解我国的土地生态状况。活动三: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对土壤造成了破坏? 请同学们想一下,什么样的土壤不能生长植物?

出示三种在实验瓶里的植物,三瓶里的土壤分别是被洗涤剂浸泡、放入电池液、放入农药的。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植物长得健康吗?为什么? 你认为人类哪些行为会破坏土壤?

土壤里的生物对土壤重要吗?人类哪些行为会伤害土壤里的生物? 讨论:

(1)你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

(2)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发展经济方面你看到过哪些破坏土壤的行为和现象?(3)我们家乡土壤被破坏的程度怎样?

评:使学生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活动四:讨论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植物不能在什么土壤里生存。观察在被污染的土壤里的植物情况。讨论发言。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收集资料发言。或者翻阅教科书相关内容。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

组织班级的实际行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办一份《土壤小报》。评:让学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课后小记:

8、水与生命

教学目标:

1、收集一些水果,蔬菜等植物以及相关材料。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准备一些如橘子、西瓜之类的水果,西红柿、黄瓜之类的蔬菜,以及橡皮泥、彩笔等。

教师准备:试管数只,小草数根,玻璃杯若干只。教学过程: ⒈导入:讨论生命离不开水。⒉动手从植物体内挤出水。⒊比较植物含水量的差别。

⒋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⒌设置小草“喝”水的装置。

课后:布置观察任务,要求记在“活动记录”上。教学过程:

一、导入:讨论生命离不开水。1.猜谜 ——水

评:用猜谜的形式开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教室到实验室,一碰面,肯定是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生命离不开水的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但也是平时不太注意观察的。现在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特别是补充了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必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会激发学生研究水的兴趣。

2.启发:你对水有哪些了解?

在学生讨论的内容中,肯定会涉及到生命与水的关系。教师相机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动物、植物、人与水的关系,并填写书后的活动记录。

3.学生分组交流。4.各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5.教者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二.动手从植物体内挤出水 1.想办法在你们吃的食物中,哪些含有的水分比较多?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带来的不同食物是不是含有一样多的水分。

想一想:有哪些办法可以把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 ②

学生分组讨论。③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办法可能有:手挤、刀拍、捣碎、榨汁机、布挤等。

评: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植物体内的水,并在感受的过程中,提高动作能力,从而获得多方位的发展。

教者提问:在这些办法中,哪些方法可以在课堂上用呢? ⑤

学生分组讨论。⑥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办法可能有:手挤、捣碎、布拧等。⑦ 教者提问:其他办法为什么不能用? ⑧

指名回答

原因可能有:没有装置或器械,太危险等。2.动手做 ①

学生拿出带来的蔬菜、水果等。②

每个小组发四只杯子,几只塑料袋,报纸等。

每组学生从蔬菜、水果中挑选出四种,在众多适用的办法中选出1~2种办法,把水从植物体内挤出,分别盛在杯子里。

(说明:教者应指导学生挑选出水分比较多的蔬菜、水果,如橘子、西瓜、葡萄、黄瓜、西红柿等。手挤的方法挤出的水很少,而且弄的满手都是,至少应该发一些塑料袋,或者可以让学生带一些长一些的布来,拧出的水分又多又干净。)③活动注意:

在桌上掂上报纸,用刀时注意安全,不要损坏桌面。挤出的水分别装在小烧杯中,便于比较。

由于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因此,实验时间要长一些。④填写活动记录表。

三.比较植物体内的水的多少

⒈实验后,引导学生说明哪一种植物含水比较多。⒉学生归纳:

教者引导学生归纳:我们吃水果、蔬菜时,在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的同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说明:比较时,只要注意蔬菜的量大致差不多就行,不要求精确。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种植物,一人负责一种。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某一方面研究的时间,从而可以将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四.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⒈教者提问:

你们知道我们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吗?我们喝的牛奶含有多少水?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鸡蛋、鱼又含有多少水吗?

⒉学生猜测或查阅资料回答。⒊学生在科教书上的图上涂色。

(说明:学生很可能填错,应让学生先用铅笔填。这一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及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⒋教者补充其他植物含水量的数据。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吃的各种食物里面都含有大量的水,补充我们人体的需要。

(说明: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活动。)五.设置小草“喝”水的装置。⒈教者提问: ①

小草体内有水吗?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② 怎样使我们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呢? ⒉学生讨论:

小草放在什么容器中?怎样把小草固定?怎样保证容器中的水是小草喝的?(也可直接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⒊学生设计实验装置。

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学生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下,死记硬背,以记住了多少条知识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今的科学教育就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格局,改革原有的考核制度,培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同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⒋安装装置。

学生分组,在课堂内安装装置,并做好第一次记录。课后小记:

9、浮和沉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情感目标: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l 科学知识: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n<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教具准备:

1、学生自选材料(教师准备):土豆、橡皮泥、塑料小瓶、小刀、线、胶带、气球、橡皮筋、小勺、食盐等。

2、水槽,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v

3、探究提示(幻灯片)!'(3b

4、课件:潜水艇在海中的沉浮运动及其原理。@

5、自治教具:小潜水艇}mDf2Q 教学过程:

课前每个桌子上有个对流实验演示器,在管内底部放入一个泡沫小球少倒些水让小球刚好粘到玻璃上。

师:现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这样一个装置,里面有一个小泡沫球,如果不打破这个装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巧妙的把球取出来呢?

生1:用铁丝勾 生2:直接倒出来

生3:倒水让它浮上来。

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起学生对水中物体研究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真聪明,有这么多方法。那你们试一试吧。实验时要加小心,不要打碎玻璃。(各小组开始用不同的方法实验。用铁丝勾的方法,铁丝进不到管的底部。直接倒的方法也行不通,因为小泡沫球被水粘到了玻璃管上了。最后学生都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成功的,小泡沫球出来后学生们兴奋不已。)

评:要对学生的精彩表现加以及时的鼓励,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持续。

师:我看各组都已经把小球取出来了,下面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实验的。生:我们组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的。师:哪一组用其它方法实验的。

生:前两种方法我们都用了,但是用铁丝勾的方法,铁丝进不到管的底部。直接倒的方法也行不通,因为小泡沫球被水粘到了玻璃管上了。最后也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成功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真好,连失败的原因都说出来了。看来同学们都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成功的。哪么为什么第三种方法就可以把小球取出来?

生1:是水把小泡沫球挤出来的。师:如果换成铁球挤的出来吗? 生:不行。

生2:老师我认为是因为小球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所以就可以出来了。师:同意第二个同学所说的意见举手。(全班都举手,包括第一名同学)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刚才我们利用泡沫小球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巧妙的取出了小泡沫球。那么所有的物体都可以浮在水面上吗?

生:不是。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一些材料,一会各组同学先预测材料是沉还是浮,接着再把材料放入水中试一试,把观察后的结果记录到我们的实验报告单左边一栏上,注意要一个材料一个材料的实验,然后看你们组谁猜测的最准确,就把你们组桌上的小智慧星,奖给他。完成后材料不必拿出来马上坐好,我看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准确。(学生开始到前边取材料并实验,教师参加到各小组的实验中。其间有个学生问:老师我们家里腌的鸡蛋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刚才实验时鸡蛋沉到了水底。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想想为什么呀?)

评: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结构的材料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探究的全面性、准确性的重要前提,也是老师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师:看来大家的结论都

一样,各组得到智慧星的同学,请举起你们的智慧星,我们一起向他们祝贺。没得到智慧星的同学不要急我们还有机会。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这么准,说明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很细心。这回老师要再为难一下大家。大家看水槽,假如浮在上面的小物体也想到水底去串串门看看,沉入水中的这些小物体在水底呆长了,想到上边来透透风,聪明的你能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吗?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大家先不要着急,实验之前,请各组商量一下如何分工如谁实验、谁记录、谁汇报,每次选择一种改变沉或浮的材料进行实验,实验时我们可以借助手边的其它物体实现我们的想法。注意边实验边完成报告单的第二个栏我们比一比,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哪组同学能充分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采用的方法最合理,结论最科学。今天老师这里给大家还准备了好多智慧星,你有信心拿走吗?(有)刚才实验时有同学问我家里腌的鸡蛋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刚才实验时鸡蛋沉到了水底。是呀,为什么呢?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研究研究。也许你们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果需要什么材料可以跟我要,我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好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参加到各小组的实验中。教师到上次实验中提问鸡蛋问题的组。师:那个问题你们想出为什么了吗?生:我们猜可能是因为腌鸡蛋时水里放了盐。师:如果真这样的话,这是改变鸡蛋的浮沉一个方法吗?生:是(学生很兴奋马上开始往大水槽里放入盐,但是由于水过多盐很快就化了。而且鸡蛋并没有浮起来。学生不敢再放盐了。)师:为什么不放盐了?是不是怕盐放没了。没关系老师前边还有不要担心,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做。生(继续实验成功了,很高兴的样子)师:看来我们做实验时不能太放不开是吗?生:是。)汇报交流(强调语言的完整、严密。鼓励各组之间的相互补充,教师根据情况发智慧星)(这里发给各组智慧星代表对小组的评价而不是个人的成果评价)师:(先把感性结论按不同方法类型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学生抽象出改变浮沉的四个方法:增减重量、改变样子、用外力、改变水。)

生:老师我们组刚开始把气球里放入水然后再放入水中,发现气球还在水面漂着,当我们把杯子里的盐水倒入气球再放入水中发现气球就沉入水了。

师:你们组的发现很奇特。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是盐水里有盐所以要比水重。

师:就是说增加了重量。为什么把气球内倒入水的时候就没有沉下去,这样做也增加了气球的重量啊?

生:把气球内倒入水后,气球的形状也发生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重量变化的同时,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个情况就比较复杂了,用这节课剩下的时间也研究不完了,这个问题我们课下继续研究。

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或沉。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同学们都很棒,每个问题都能想出这么多好办法。你觉得这节课你努力了吗?如果你觉得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的话,那就在实验桌上取一颗智慧星,来鼓励一下自己。

师:好了,接下来我还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我们每组的手边有一支塑料管,我们把它放到水里。有什么现象?

生:塑料管浮在水面上。(教师演示)师:果然如此,塑料管躺在水面上。那我的问题也来了,塑料管在水面上躺累了,它想竖着沉入水中,还想竖着象鱼飘一样立在水面,还想在水底里躺一会,你们能帮它也实现这些愿望吗?好,现在基本每位同学都有一颗智慧星,如果解决这个问题时你觉得你们组谁表现的最优秀,那么你就把一颗星奖励给他好吗?

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体现出“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这一理念。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发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评: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老师的引导,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和深度。

学生实验(玩的十分高兴)

师:谁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做的。

生:我们组在塑料管的一头放上橡皮泥,它就立在了水面,放的多些就竖着沉在水底。把它两头都放些橡皮泥它就会躺在水底。

生:我们组把小钉插到塑料管里就可以立在水底还可以躺在水底。生:我们组用手做到的。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来这么多方法。时间关系我们就先说到这。现在我们比一比谁在这节课得的星最多。

生:举手

师:我们向他表示祝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其它同学要向他学习争取下次超过他。

师:刚才你们能让塑料管在水中自由的浮和沉,那么你能不能让一条船在水中自由的浮和沉呢?

生:能。

师: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船吗? 生:有。

师:叫什么船呢? 生:潜水艇

师:那好课下就请同学们课下利用这节课学的知识,造一条自由浮沉小潜水艇的模型吧?(教师请学生收拾好桌上的实验材料)

课后小记:

10、流动的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按要求组装小水轮。

2、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与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并且知道从高水位处流下来的力量比从低水位处流下来力量大。

教学难点: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原因:水位高,流量大。教具准备:

演示:小水轮、图片、动画、视频

分组:每组一套(小水轮组装材料、大孔易拉罐、小孔易拉罐、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河里的水车)

问:这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转动呢?(河水冲的作用)

2、出示小水轮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小水轮,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小水轮 教学新课:

(一)组装小水轮

1、谈话:研究小水轮,我们应该有一个小水轮,我们先来组装一个小水轮好吗?

2、指导学生组装小水轮(结合动画进行讲解)下载

①介绍小水轮各部分的名称。

②讲解组装的顺序及注意事项。③学生分组组装小水轮,教师巡视指导。

评:放手让学生去玩小水轮,发现新的有趣现象。这时他们的兴致甚高。

(二)分组实验:认识水流有力量

1、讲述:请用实验器材使小水轮转动起来,想一想:水为什么能使小水轮转动?

2、学生分组实验:①把小水轮放在支架上。②用水冲小水轮。③观察、汇报实验现象。

3、问:实验说明了什么?

4、小结:水从上往下流动产生力量,这种力量使小水轮转动。

5、实验说明:水流有力量。

(三)引导学生发现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两个原因

1、动画演示对比实验。

2、进行水位高低不同的对比实验:

①问:用同一个易拉罐冲小水轮,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动更快?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④问:为什么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⑤小结: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3、进行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

①谈话:用两个不同的易拉罐(一个孔小,一个孔大)在同一高度冲小水轮,想一想:哪一种情况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②学生讨论。

③用两个不同流量的易拉罐进行对比实验。

④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⑤演示动画,进一步认识小水轮转动快的原因。下载

⑥小结: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4、怎样才能尽可能的让小水轮转动更快?

①问:利用刚才的实验器材,怎样才能尽可能的让小水轮转动更快?

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教师通过实验等来揭露矛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科学探究的课题。

②学生分组讨论

③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加强指导。

④学生汇报:易拉罐举得越高,用大孔的易拉罐,小水轮会转动更快。

⑤小结:水位越高,水的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巩固、应用

(一)总结:

1、水流有力量。

2、水位越高,水的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二)了解水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演示)课后小记

11、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1、认识水资源的缺乏,科学合理的用水。

2、学会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学会调查浪费水的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水资源的缺乏,科学合理的用水,学会在生活中节约用水教具准备: 彩笔、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教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熟悉的朋友.瞧!它来了!

一学生执谜面进入教室--猜猜我是谁: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评:用生活实例引路后再突出地讲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显然是适时而必要的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

二、现场调查

教师:水每天都为我们做许多的事,那么到底水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呢?我们来做个现场调查。

1、学生分组调查水的用处,并完成《生活用水调查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三、情境表演

教师:从刚才的调查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那么,现在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停水了怎么办?” 教师出示情境表演题让学生分组创编表演游戏

各小组代表汇报表演《停水了》

教师小结:看来停水了真是不方便。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对我们真是太重要了。

四、讨论交流

教师:课前已经布置大家查找有关水的资料,有没有完成呢?让学生将查找来的资料在小组里面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

教师:老师也找到两份资料。(出示课件资料①②,请个别同学来读读,学生交流谈体会。

五、明理导行

出示两幅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判断图上行为。引导学生说说是否遇到类似的有关浪费水的现象。让学谈谈生活中遇到浪费水的现象该怎么做? 六 制作护水行动计划

让学生分组讨论,实施“爱护水大行动计划”。比如:做一些提示标语,画一些节约水宣传画,制定一些可行的节水计划等。课后小记:

12、认识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空气的性质。

2、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具准备:烧杯、钩码、粉笔、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产生问题

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套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讨论: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探究空气能够流动

1、教师问: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酱油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评: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出示课题)生:空气占据空间。(板书)课后小记:

13、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风有力量。

2、了解风力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风有力量,了解风力的应用。教学难点:从纸风车转,得出风有力量。

教具准备:做好的纸风车样品,10cm2彩色纸每人一张,带橡皮头的铅笔一支或高粱秆,大头针2-3枚,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已经制作好的纸风车)你们玩过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纸风车。板书课题:纸风车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制作纸风车。

(1)教师讲述一种纸风车的制作方法。(演示动画)下载

(2)教师示范另一种纸风车的制作方法。(在黑板上粘一张纸进行示范)

(3)学生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作品展示,表扬制作得好的同学。

2、指导学生认识风有力量。

(1)问:纸风车制好了,怎样才能使纸风车转起来呢?

(2)学生分组讨论:使纸风车转起来的方法。

(3)请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有用嘴吹、用风扇吹、迎风举起、迎风跑等方法。

(4)组织学生分别在室内和室外进行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5)问:刚才同学们分别用嘴吹、用风扇吹、迎风举起、迎风跑等方法进行了实验,纸风车都能转动,想一想,这些方法都没有离开什么?(风)说明风有什么?(风有力量)

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

(6)小结:实验说明风有力量,正是风的力量,推动纸风车转动。

(7)进一步认识风有力量。(播放一段风吹倒房屋的视频)

过渡引入:狂风会带给人类灾难,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风能为我们做许多事情。

3、指导学生了解风车的应用。

(1)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利用风车做事情,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2)出示几张利用风车做事情的幻灯片。(利用风车发电、磨面、提水等)

(3)小结:风力是一种能源,风车是利用风的力量工作的,它是利用风力能源的好方法。

4、了解风力的其它应用。(风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图片)

三、巩固

1、教师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收集有关风力利用的资料及图片。课后小记:

14、《纸飞翼》教案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有一定根据地进行不同形状的纸落地结果的预测实验。

2、能使用自己的计时方法进行定量观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以事实求是的态度看待实验现象。

2、愿意通过多次测量确定测量结果。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下落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大小的关系。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有目的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的方法。教学难点:

准确记录纸飞翼在空气中下落所需的时间。教学方法: 谈话、提问、提示、评价、活动等。学习方法:

猜想、比较、讨论、探究、观察、记录、制作、游戏、交流。课时安排:1-3课时 第1课时 活动目标:

探究目标:能有一定根据地进行不同形状的纸落地结果的预测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通过多次测量确定测量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下落物体水平面积的大小与下落速度的关系。教学重点:有目的的控制纸团与纸片下落的条件。教学难点:纸团与纸片下落速度不同的原因。教学方法:谈话、提问、提示、评价、活动等。

学习方法:猜想、比较、讨论、探究、观察、记录、制作、游戏、争辩、交流等。教学准备:

1、教具:白纸1张、投影提示2张、纸飞翼1支

2、学具:白纸24张、红线6条、探究记录单6张、纸飞翼折纸24张、剪子24把、曲别针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展开猜想。教师:同学们,看教师手里有什么? 学生:一张白纸。

教师:你们每组也有这样的白纸,我们每人一张拿起来,和我一起做。(学生拿起纸)把它对折,注意两张纸边一定要重合、对齐;再沿着中间的折线慢慢撕开。(学生把纸撕开)

教师:你们比较一下这两张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请你说一说。学生:颜色相同,大小相同和形状相同。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同学们观察出纸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颜色相同(板书)。请再和我一起往下做。(教师把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学生也把一张揉成纸团)。教师:下面你再比较一下,有不同的地方吗? 学生:两纸的形状不同或两张纸的大小不同。

教师:同学们很快的找到了,那么这两个形状不同的纸如果在同一高度、同时落下时,会有什么结果呢?请你们猜想一下。

学生猜想:

1、纸团先落地,纸片后落地。或

2、纸团后落地、纸片先落地。

教师:好,请坐。下面各组把你们的猜想写在探究记录单上活动1的猜想的横线上。当然你们小组有不同的猜想也可以都写上。不会写的字可以拼音。好迅速写上吧。学生填写记录单活动1猜想。

二、探究实验,汇报交流。

教师:要想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办呢?(生回答用实验证明。)好,在研究之前请看我给大家出示的《探究目标与提示》:1认真仔细,分工合作。

2、先计划、后操作;多实验、重比较。

3、遇问题、多交流。

4、及时记录。每实验一次,应及时记录一次,填写符号,快用“△”、慢用“□”表示;3次之后总结记录结论谁先落下谁后落。并在记录单与玻璃片上画出纸团纸片的运行路线。明白了吗?好研究开始吧。

评:学生先讨论实验计划后实验;教师在下面指导并参与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条件“同时和同一高度”的把握。

教师:同学们坐好,各个小组已经实验完毕都有了自己的结论,下面哪组把你们的实验结论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帮助出示你们组的报告。(小组汇报结论。教师出示实投记录单)。

教师:我们知道了纸团下落快纸片下落慢。回过头来我们想想纸团与纸片下落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呢?组内同学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纸团与纸片下落时的相同点是:同时、同一高度落下、同样重;不同点是:纸的形状。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纸团快纸片慢的原因了吧!

学生:因为形状的不同,空气的阻力不同。纸团面积小,空气对它的阻力小,下落快;相反纸片下落慢。

教师:纸团的形状面积小,速度快;纸片形状面积大,下落速度慢。轻重相同时,下落快慢与形状有关(板书)

三、制作飞翼、乐有所思。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研究我们获得了探究知识和方法,看现在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纸飞翼)对了,下面我们就做纸飞翼一起玩玩好吗?(学生答好)在制作前同学们先看一下制作提示。(教师出示投影)

1、按图纸的要求的制作。

2、在玩的时候,应细观察,把有趣的问题记下来。就记在记录单的下面有趣的问题的横线上。3在使用剪刀时特别注意安全,不要剪到手。能做好吗?(学生答能)开始吧。(学生开始制作。教师与学生一起玩。)教师:好,同学们坐好,纸飞翼好玩吗? 学生:好玩。教师:在玩中,不知你是否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与问题呢?谁谈谈呢? 学生:(谈有趣的现象和问题。)

教师:刚才同学谈的都很好,那么就需要我们向今天一样,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探究,去揭开科学世界中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奥秘。很高兴今天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一起玩,下面请各小组在报告单上进行小组评价。(下课)。板书: 纸飞翼

相同:重量 纸团快,不同:形状 纸片慢

课后小记:

15、食物的营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和水。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使学生知道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探究性实验,从中归纳出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2、进行营养卫生教育。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镊子、碘酒、小刷子、托盘等。

2、学生准备:白纸、馒头、米饭、土豆、黄瓜、西红柿、瘦肉、肥肉、熟蛋白、花生米、松子仁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

同学们,平常你们吃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呢?这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那么人体需要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它们主要含在哪些食物中?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19 食物的营养)

二、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1、放手让学生用各种材料、想各种办法研究食物的营养。(1)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及操作注意事项。(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3)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

评: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手的探究活动展开,我在第一个活动中先让学生对老师的假设,没有关节行不行进行猜想,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行与不行两种可能性和证实想法的渴望。

2、让学生充分描述研究的方法及发现的现象。

(1)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表。(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研究的办法及发现的现象。

3、引导学生对发现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1)比较、分析:

哪些食物在同一方法作用下出现了相同的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你知道这些成分的名称吗?

(2)师生共同小结:食物中遇到碘酒变蓝的成分是淀粉,烧过之后有糊臭味的成分是蛋白质,能压出水说明食物中含有水这一应营养成分,压出油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此外,食物中还含有某些盐类和维生素。(板书:蛋白质 水 盐类 淀粉 脂肪 维生素)

三、课件展示,了解各营养成分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它们多含在哪些食物中。

1、出示思考题:、水、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多含在哪些食物中?

2、看课件。

3、讨论、汇报思考题,教师适时进行补充。

四、营养卫生教育。

1、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种“万能”食物,它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

2、讨论: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多方面的营养,那么,我们在吃饭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有人认为吃的营养越多身体越健康,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课件展示:(1)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2)食物金字塔。课后小记:

16、食品的加工

教学目标

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

2、愿意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像,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

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教学重点难点:

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

2、愿意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像,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

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教具准备:各种食品和包装袋,一些新科技食品的相关资料、设计卡、课件等。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的营养和加工,课后,老师让同学们收集、调查一些你感兴趣的食品,说说你调查了哪些食品? 生1:薯片。生2:果奶。生3:火腿肠。„„

师:对这些美味食品,你们调查了解到多少,试着说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学生在组内相互交流、介绍自己调查到的食品。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的美味? 学生自由到台前展示。(教师鼓励有创意的介绍方式)

师:大家真了不起,把食品介绍得这样全面,特别是宣传方式,真够新颖的!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鼠标也赶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小鼠标可是这方面的专家哟!它有问题要考你们呢?

课件出示小鼠标:你们知道食品设计师在设计当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吗? 学生汇报、补充。

小鼠标:我也带来了一大堆很特别的“美味食品”呢!想瞧瞧吗? 课件展示一些新的科技食品并附该食品介绍。

学生交流看了这些食品后的感受,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从这些产品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各自看法。

师:假如你是一名食品设计师,你最想设计一种什么食品?它的优点在哪里?„„ 学生交流之后,边设计边填写设计卡。(小鼠标建议:召开一个“食品发布会”!)评:在学习交流中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保持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在班级中形成愉快的气氛。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教师组织学生互评(如有问题,可讨论改进方法。)

师:今天,在这个别开生面的“食品发布会”上,我们这么多的小设计师精彩的食品设计,让老师大开眼界,相信将来,由于在座大家的努力一定会有更精彩的“美味食品”问世,教师期待着不久的将来的一个更大的“食品”。课后小记:

17、保持健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食品包装上的有关说明,搜集食物营养的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将搜集到的同一种食品的各种包装纸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能设计一种新的食品,并能向别人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自己制订的作息时间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敢于大胆想像,发挥创造力,亲自设计新食品。

3、能倾听家长的意见,共同制订营养合理的食谱,能倾听同学对自己的食 谱提出的评议。

4、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能说出日常的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能举例说明食品包装所用材料和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能联系自己家庭中在食物营养方面遇到的问题,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能描述观察过的有关食品的加工(烹饪)过程,并举例说明加工过程中用到的技术和设备(工具)。

3、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搜集食品标签及有关资料,并通过简单分析获得有关知识;设计新食品,搜集饮食卫生知识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人:

谈话:吃得好,睡得足,长得胖就算健康吗? 学生发表意见。

二、新课:

联系实际认识什么是健康

1、讨论:怎样做才能保持健康?

2、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身体健康,还要心情愉快,才能保持健康。

4、讨论:怎样才能保持心情愉快呢?

5、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小结: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不怕挫折,不怕困难,心胸开阔,控制自身的情绪。

评:通过分析讨论了解健康的重要内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活动:怎样做更健康?

1、学生按照书中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2、学生自我评价。

3、讨论:为了有利于健康,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学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

评:学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并且同伴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研讨。课后小记: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冀教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探究目标: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激发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我们周围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准确的辨认我们周围不同的材料。

教学准备:各种常见的物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探究需要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2、揭示课题。(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材料)

师:刚才的画面你都看到了哪些物品?这些物品都是由我们周围的材料制成的,今天我们来认识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调查身边的材料

(1)写出六种最常见的材料,试着写出一种材料的特性。

(2)观察身上的材料(小组合作)

师: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你手里的表格中。(3)交流记录的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填的表格,师生对比更正。师板书:木头、塑料、金属、纸、玻璃、纤维)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

师:观察书包里的物品看看又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三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

(3)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

三、拓展延伸

师:我们身边的材料有哪几类?

四、作业

找一找资料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新的材料,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设计:

1、我们周围的材料

木头 → 桌子、板凳……

纸 → 教材、笔记……

金属 → 文具盒、锅……

2、塑料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缺点。知道减少塑料污染可以保护环境。

3、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体会减少塑料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与其他材料的对比,了解塑料的优点。

教学准备:材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各种材料(报纸、图片、录像、光盘等)木尺、塑料碗和陶瓷碗等。塑料尺、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纸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学校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个喝水用的杯子,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不同材料制成的杯子,它们分别是玻璃杯、塑料杯、陶瓷杯、金属杯。你们准备选择哪一种材料制成的杯子?为什么?

2、学生交流。

3、谈话:是啊,塑料杯既漂亮又轻,还不容易摔破,非常适合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用,怪不得它得到大家的喜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塑料。(板书课题)

二、小组活动 活动一:

1、问:和天然材料相比,塑料有很多优点,塑料具有哪些优点呢?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随即概括、板书主要观点。

(1)塑料尺与木尺相比,塑料的优点是重量轻、能透明。(2)塑料袋与纸袋相比,塑料的优点是较为牢固等。(3)塑料凳与木凳相比,塑料的优点是轻便、可塑性强。

(4)塑料盆与陶瓷盆相比,塑料的优点是重量轻、弹性好、不易破碎。

5、小结:塑料物品大多比较轻便、色彩鲜艳、强度高、经久耐用,而且价格便宜,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活动二:了解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制成

1、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制成的?学生交流。

2、小结:是啊,由于塑料所具有的多种优点,使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塑料制品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五花八门。

活动三:辨证地认识塑料,讨论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1、讲解: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另外,重新生产新的塑料制品往往比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制品来得便宜。而且,人们为了自己的方便,也非常乐意使用物美价廉的塑料制品。

2、组织学生讨论: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倾听声音

教学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教学重点: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教学准备: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传声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3、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重点: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准备: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准备实验材料:课桌

2、注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提出问题: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自制小乐器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2、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3、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教学重点: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教学难点: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 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声音与生活

教学目标:

1、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教学重点: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五、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六、布置作业

7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2、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3、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学重点: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教学难点: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寻找光源

1、提问:哪些物体能发光? 学生试说出发光物体。(太阳、电灯等)

2、试着把能发光的物体分类

太阳、火、闪电等为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蜡烛等为人造光源。

三、活动二:我看见了光

1、哪幅图的做法能使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学生猜想

参照书中图做实验,看看猜想的正确吗?

2、布置学生实验

提示:每块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多次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中。小组讨论:你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

四、拓展

学生设计实验,并用文字或者图表示出自己的过程以及结论,并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

再找找生活中的实例,看看能不能证明自己的结论。

五、总结全课

说一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

六、布置作业 透明与不透明

教学目标:

1、能按照物体和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3、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学重点:能按照物体和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具准备:手电筒、一瓶矿泉水、玻璃杯、书本、黑色布料、报纸、卡片纸、小玩具、白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

二、活动一:

1、提问: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老师:让教室的光线暗一些,做好分工合作,并提示操作方法,提示后再让学生做实验。(与桌面平行,与物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且距离不变)

学生实验并分类记录:

能让绝大部分光通过的物体有: 只能让部分光通过的物体有: 几乎不能让光通过的物体有:

2、教师领着学生总结:提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个概念。

3、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三、活动二:影子

1、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

2、将蜡烛前后、左右、上下移动时,小兔的影子有没有变化?

四、总结全课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

五、布置作业镜子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利用镜子能做的事情。能借鉴别人的想法,想出新的使用镜子的方法。

3、能正确说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教具准备: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两快大小相同的镜子、一个小熊猫或其他玩具。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新课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践观察。(注意:不要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同学的眼睛上)

二、活动一: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为学生准备本活动实验用具。

2、注意:让手电筒发出的光通过缝隙照到镜子上,观察光的传播路线。硬纸板的缝隙在毫米左右。

3、提醒: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动手实践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给学生展示自己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学生动手一起画一画。并用实验来解释光的传播路线图。

5、当光照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反射回去,这就是光的反射。镜子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你们还能找出其他反射光能力较强的物体吗?

6、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三、活动二: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情? 将自己想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学习科学在线

四、拓展:镜子反射光的游戏

1、用两面镜子最多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熊猫影像?

2、把自己的做法与同学交流,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这么多熊猫影像?

五、总结全课

六、布置作业七色光

教学目标:

1、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色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后所产生结果的记录表。

2、愿意探究自然界(彩虹)的奥秘,并从中获得乐趣。能与基他同学合作完成七色光的各种实验。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3、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教学重点: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色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彩虹的图片、三棱镜、手电筒、纸、彩笔、一瓶肥皂水、塑料袋、3支手电筒、红、绿、蓝玻璃纸、胶带、白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你见过美丽的彩虹吗?

二、活动一: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我们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彩虹?让我们试一试吧!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实验

得出:彩虹告诉我们: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三、活动二:制造彩虹

1、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直到出现七色光带。室内光线弱,把三棱镜旋转直到看到彩虹为止。

2、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类似彩虹的光现象?让我们试一试吧!用肥皂泡(注意实验安全)。

四、活动三: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

1、准备用具: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蓝玻璃纸,白纸。

2、按图中的方法做实验,看看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动手实验

设计表格,记录没两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后的现象。

3、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4、把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五、拓展一: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查阅资料,看看人类利用光还做了哪些事情?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分享。

六、拓展二:在强光下工作、学习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

七、总结全课电在我家中

教学目标:

1、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能归纳出电是现代生活中宝贵的能源的结论。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于电的看法。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3、能举例说出停电对现代人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并说明理由。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能归纳出电是现代生活中宝贵的能源的结论。教学难点: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教具准备:收集关于家用电器的文字、图片资料;电源插头和插座以及风力、水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电,生活会是什么样呢?想一想,说一说。

看图:它们需要什么才能活动? 在发明电之前,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想一想,说一说。关于电,我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电池里为什么会有电?

灯泡里的灯丝是用什么做的?

二、活动一:它们需要什么才能工作?

1、看课件图片。

2、你认识它们吗?它们有什么用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关于生活中的电,还知道哪些,与同学交流。

三、活动二: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1、在日常生活中,接通电源,电器就可以工作了。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2、你能在图上画线,说明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吗?注意解省路途不浪费。

3、学习科学在线

4、电是人类宝贵的能源,调查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四、总结本课

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让灯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并制作开关装置。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电路和开关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愿意发现自己及别人设计制作的电路与开关有什么缺点。

3、能举例说出常用电器工作时,需要电源、开关、电线。能说出几种常见电池以及电池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并制作开关装置。教学难点:能说出几种常见电池以及电池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教具准备:电池、导线(若干)、小灯泡、开关、曲别针、灯座、纸、金属夹子、胶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还可以使夜晚变得绚丽多彩。(课件展示美丽的灯光)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 执手电问:关于手电你想知道什么知识? 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二、探究活动

1、认识仪器和材料 我们先来认识这些材料:请你先说出每一种材料的名称,然后说说它是做什么用的。连连看,你能让小灯泡发光吗?

教师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依次板画电路元件示意图。学生动手画一画电路元件示意图。

2、布置学生实验 提出要求: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根导线,你能让小电珠发亮吗?(时间放得充分些,把亮的、不亮的方法都进行研究)

开关是控制电路通断的部件。选择一种材料制作自己的小开关。再增加一个电池夹、一个灯座、一个开关,让小灯泡亮起来。试试自制的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的小灯泡的亮和灭吗?

3、研究电路图

学生汇报实验中电路连接,教师黑板绘图。

看看黑板上的电路图,哪些是相似的,找出来分分类。

3、认识电池

你认识图中的电池吗?你知道这些电池都用在什么地方吗? 师生共同研究废旧电池的处理。

三、总结本课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区别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及安全用电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交流。

3、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学重点: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具准备:曲别针、塑料尺、铁钉、铜线、气球、干木条、玻璃片、橡皮、铝片、陶瓷片、电池1节、灯泡1个、导线3根、电池盒1个、灯座1个、螺丝刀、电线、插头、灯口、钳子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把它们连接在电路中会怎么样?

二、活动一:

1、将图中物体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亮。将自己的预测记录在下表中。

2、让学生实验验证

4、引导总结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5、得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6、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使

三、活动二: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1、图中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 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能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四、活动三:安全用电

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条件变化了,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例如:干木头、毛巾是绝缘体,当木头、毛巾受潮,含有水分时,就变成了导体。因此,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

引导学生了解几种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不要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不要用力拉拽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

五、拓展:选择一种电动玩具,看看它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判断下图中的做法哪个对?哪个错?为什么?全班交流。

六、总结本课磁铁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能设计实验证明磁极的磁力最强。能用图正确记录各种形状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位。

2、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3、能说磁铁的基本特性。能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磁铁的两极吸引力最强。教学重点: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教学难点:能说磁铁的基本特性。

教具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钥匙、钉子、纸、大头针、石头、曲别针、塑料尺子、小弹簧、剪刀、螺钉、橡皮、支架、铁沙、指南针、红、泡沫板、水盘、玻璃杯、磁铁、曲别针、水。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小魔术:会飞的小蜜蜂。

提问:小蜜蜂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

二、活动一: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1、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材料、及教师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并进行实验。

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3、再用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试一试

2、组织全班讨论: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三、活动二:哪种情况吸得多?

1、既然磁铁可以吸引铁质材料,那么在哪种情况下磁铁的力量最大?吸得最多?

2、组织学生实验

3、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尺子平直不倾斜,看刻度时眼平视直对着数字。

4、全班交流

5、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活动三: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

1、猜想与假设

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

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3、再用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试一试,看看结果怎么样?

4、指导学生画磁铁。

5指导学生得出结论:磁铁让我们知道了一种神奇的力——磁力,磁铁的两端磁力特别强,我们称为磁极。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五、活动四:磁极的指向

1、教师如图:悬吊条形磁铁,当它最终停下来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2、教师讲解:北在英文中是North,南是South。因此,我们把磁铁指向北的一端叫N极,指向南的一端叫S极。

15制作小磁针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教学重点: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难点: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具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一:磁极的相互作用

1、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用实验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解释。

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看看发生什么现象?

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

6、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三、活动二:自制小磁针

1、实验用具准备: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注意还可以选其他材料,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不同的小磁针。磁铁不要来回磨擦,应始终按一定的方向磨擦。)

2、提示: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注意小别扎手!)

3、试一试,自己制作的小磁针能吸引曲别针吗?能用几种方法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4、讨论:把自己使用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又快又准。

四、总结本课

16磁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搜集有关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信息资料的方法。能通过观察和测试,找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了磁铁。

2、愿意关注磁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实例。

3、能列举我国古代人们利用磁铁的实例。能说出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教学重点: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了磁铁。

教学难点:明确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实例。教具准备:小电机、小喇叭、耳机、话筒、大头针、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最早发现了磁石,制作了司南。

在现代社会中,磁在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活动一:

找找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说说人们利用磁能做什么?

2、讨论:磁具有广泛的用途,我们还知道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磁?举例说明。

三、活动二:哪里有磁铁?

1、想办法检验一下,音箱、话筒等物体中有没有磁铁?

2、下面这台机器中装有磁铁,让我们来找一找。给这台机器起个名字吧!

3、在哪些家用电器中还用到了磁铁?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说一说。

四、活动三:磁悬浮列车

1、引导学生看图 讨论: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的什么性质设计而成的?与一般列车相比,有哪些优点?

2、感受一下磁悬浮的力量吧?动手实验,并记录自己的发现。学习科学在线

五、拓展:磁记忆

1、你知道吗?磁还可以用来记录信息。录音机就是用磁带记录声音的,计算机磁盘也是用磁来储存信息的。

2、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六、总结本课

说说生活中磁的应用。

17传递信息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各种信息的特征对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能编写出一些简单的旗语密码。能设计一种简单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2、能举例说明一年来在科学课上进行的讨论和交流有哪些好处,从而体会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3、能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能说出传递信息时,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各种信息的特征对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教学难点:能说出传递信息时,需要哪些基本条件。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图像符号的图片、分组准备一对红黄两色的小旗、一张坐标纸。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课件展示传递信息的方式。

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给图中传递信息的方式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对传递信息的种类进行分类。

二、活动一:认识标志符号

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符号。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经常用易于识别的标志符号来传递信息。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第一次来到下图中的火车站,你能根据标志符号很快找出邮筒、电话、问询台、出站口的位置吗?

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

把自己见过的其他标志符号画下来。并和其他同学交流,看看谁画的多。

三、活动二:旗语游戏

1、你能通过旗语向同学传递一些信息(如生日、字母等)吗?

2、把要传递的信息(字母、图形等)编成“数学密码”,在操场上用旗语发给同学,接收密码的同学用彩色笔把它涂在表格中看看谁能正确解密?

谁来发密码?谁来接受密码?谁来记录?小组分工合作。

3、讨论:用旗语传递信息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

四、拓展:设计其他传递信息的方法。

学习科学在线,光可以用在通信方面。光导纤维就是人们对光的一种利用。

五、总结本课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18通信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从图表中发现通信方式发展的过程。能分析归纳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同时也能听取别人的看法。

3、能举例说明通信方式发展的简要历史。能联系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有关知识,说出它们在通信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举例说明通信方式发展的简要历史。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一段对话、一封信、一张报纸、一个微笑、一个电话、一页传真,都是通信的形式。声、光、电、磁的广泛应用,使快速、简便、准确的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

通信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二、新授

1、让我们根据下图认识通信的发展。课件展示通信的发展图片。

说一说各种通信方式所在的历史条件,以及我们现在是用哪种通信方式。

2、讨论:从传递信息的快慢来看,通信是怎样发展的。

3、你能根据传递信息的距离,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给图中的传递方式排序吗?

小组合作来排序,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4、讨论:把自己从前面两幅图中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5、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除了传统的人工电话、自动电话外,还出现了许多特种电话。如录音电话、书写电话、电视电话、移动电话。

联系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有关知识,说出它们在通信中的作用。

6、讨论:我们希望电话还有哪些特殊功能

小组讨论,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三、课堂小结

19畅想通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在书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的方法。能够大胆设计一种未来通信方式。

2、能对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产生兴趣,并能大胆想像未来传递信息的方式。能说出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3、能说出设计活动需要经历确定设计目的、查阅资料、设计图纸、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制出模型等过程。

教学重点:能说出在书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说出设计活动需要经历确定设计目的、查阅资料、设计图纸、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制出模型等过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未来通信将向更快捷、更便利、更准确的方向发展。教师介绍一些现代通信和未来通信的知识和技术,让学生对未来通信的发展展开想象。

二、新授:想像中的未来通信是什么样的呢?

1、书中62页下面的插图

2、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种未来的通信方式

通信方式总是向最便利、最快捷、最全面的方向发展。启发学生思考:自己认为现有的通信方式,比如电话,有哪些不便利的地方,希望做哪些改进?未来的通信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要求:利用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方面的知识,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通信方式,与远在加拿大的小朋友进行交流。

3、画出小组的设计图

4、分析小组所设计的未来通信有哪些特点?

5、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未来通信方式最好?

6、自己小组设计的怎么样?哪些需要改进?

小组间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欣赏别人的作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四篇:冀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1、走进科学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重点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难点:学生体会到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课件A4纸气球/孔明灯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今天学习什么课?什么是科学?说说你的想法。预设:科学就是科学家在研究。

2.也许你认为科学是神奇的,但它并不神秘。当你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并思考“为什么”的时候,探究科学就开始了。大家想探究科学吗?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受科学探究周围事物:

课件展示:出示图片:花朵下雨热气球火车思考并提出问题: 预设:花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雨是怎么形成的?气球为什么会漂在空中?火车怎样跑得更快?

学过程集体备课谈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你对周围感到好奇的事物是不是能够提出问题? 现在恭喜你,你已经开始探究科学了。《活动二》、做一做科学探究 出示图片:吹A4纸

让我们猜一下,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o纸张会向两边分开 0纸张会向中间靠拢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做一做。有人愿意来试一下么? 通过两位同学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两张纸会向中间靠拢。这是气流的作用。那么这个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发现做到什么呢?折一个纸飞机,同学们这个是什么? 你们玩过么?你们还会别的折飞机方法吗? 这就是我们的科学课,大家喜欢么?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

2、我的感官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感官 2.学会正确使用感官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自己的感官,学会正确使用感官难点:学会正确使用 感官。教学准备

课件:橘子或者苹果纸箱(玩具)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我们都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学习知识的?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大家来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我们是如何使用他们的?眼、耳、鼻、舌、手、《活动二》、观察橘子(苹果)

拿出橘子,问大家这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味道么?怎么知道的?看一看、摸一摸、问一问、尝一尝

《活动三》、盒子里面有什么?请同学上台来试一下。苹果、火腿肠、文具盒、卷笔刀、积木…

谈话: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的使用我们的感官呢?看电视,看电脑一定要离远一点,声音要小一点 未知的物品不要随便闻或尝

《活动四》、你周围的事物,有哪些分别可以通过眼、耳、鼻、舌、手、皮 肤感受出来?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

五、关于科学,你还想研究什么?

六、布置课下活动

猜一猜:准备一些物品,让别一个同学把眼睛蒙,摸一摸或闻一闻,说出是 什么。

3、放大镜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2.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并描述观察结果。

3.能对放大镜产生浓烈的兴趣,了解工具是我们学校科学的好帮手。

难点重点: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难点: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

教学准备放大镜、带盖的瓶子、装水的烧杯、圆形鱼缸及金鱼、小花、布条、报纸、小字的书、指纹等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会了如何使用自己的感官来研究科学。出示课件图片花太小,看不清。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当我们看不清楚的时候,怎样才能看清呢?你有什么好办法么?”这样就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放大镜。

“放大镜能够帮助我们看清什么?”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放大镜可以帮我们看清小花,看清布上的花纹…… 同学们注意看图片,应该怎样用手拿放大镜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使用放大镜呢? 调整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

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很多东西,出示图片:比如看不清的小花,蝴蝶翅膀上的纹络(其他小昆虫),帮助老人看报纸,考古学家考古等等 《活动二》、自制放大镜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放大镜,露珠大家都见过么?大家早上的时候可以注意观察下,或者课下可以在植物上酒点水观察一下。

灌满水的玻璃瓶大家见过么?圆形鱼缸力的金鱼大家仔细观察过么?大家在课下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放大镜,观察一下。注意:不要将放大镜对着太阳,小心烧伤,或者引起火灾。课件展示 出示实物。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放大镜可以帮助观察小的物体,学会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调整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

五、关于放大镜,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六、布置课下活动

4、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2.初步感知科学研究需要制定计划,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探究

过程,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能对常见花草树木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从多个角度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

难点: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教学准备校园取景照片(含各种植物)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出示幻灯片:雪深用放大镜观察花,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会了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也用放放大镜观察了植物,课下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植物啊?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校园角落照片。

这是哪里的照片啊?照片的植物真多啊,你都认识那些? 预设:柏树、爬山虎、柳树、杨树等。

那么你在操场还发现了哪些植物?或者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预设:玉米、白菜、苹果、桃、葡萄等

我们身边有许多植物,小草、大树、庄稼等都是植物。这些植物与我们的生活都有什么关系啊?

预设:可以吃(做食物)、可以看(观赏用)、可以用(作为资源)、可以治病(入药)、制造氧气(净化空气)防风护沙涵养水源等。

那么植物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预设:爱护植物

你观察这些植物都用到了哪些感官或者工具? 预设:眼、耳、鼻、皮肤、放大镜

不要随便尝植物,很多植物都是有毒的,会很危险。集体备课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认识了新的植物,知道了植物

五、关于植物,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六、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下去把练习册中的卡片来填一下,校园里都有什么植物,你的观察方法有哪些。这些植物中有可吃的么?还能做什么用?

2、大家已经认识了哪些植物?

5、认识植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特征。

2.初步感知科学研究需要制定计划,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

态,能简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3.能对植物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重点难点重点: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难点: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能简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教学准备身边的蔬菜水果植物等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出示准备的实物,同学们这些植物大家都认识么?他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植物,你知道他们都有什么特点么?我们先来观察银杏树,他的叶子是绿色的,形状像扇子,我们称他为扇形叶。银杏果是浅黄色的像球一样是球形的。梨树的叶子像鸡蛋一样,我们叫他卵形叶,梨成熟后是黄色的,有的圆圆的像个球,有的顶部还有个尖,像个鸭嘴,故称鸭梨。问一问还有梨的香味呢。牵牛花的叶子是心形的,称他为心形叶。它的花有多种颜色,有红色的,紫X四色的,黄色的白色的。形状像一个喇叭所以也叫刚叭花。向日葵的叶子有的是心形有的是卵形,它的花是黄色的像太阳圆圆的。

这是哪里的照片啊?照片的植物真多啊,你都认识那些? 预设:柏树、爬山虎、柳树、杨树等。

那么你在操场还发现了哪些植物?或者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预设:玉米、白菜、苹果、桃、葡萄、柳树、杨树、爬山虎、柏树等。

那么这些植物都有什么特点啊? 出示实物:柳树、杨树、葱、等

《活动二》、闻气味辩植物:葱、橘子、大蒜、洋葱等 看书本第12页,花生,国槐,葡萄有什么不同?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认识了新的植物,知道了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特点。

6、观察蒲公英

教学目标

1.能简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并于同学讨论交流。3.能认真观察蒲公英,并且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重点难点重点:

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难点: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教学准备《科学活动手册》、彩笔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小伞兵,随风飞,落土地,扎根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么? 预设:蒲公英

那你知道蒲公英是什么样的么?(那你知蒲公英有什么特点?)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观察的么?

那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仔细观察一下蒲公英都有什么特点,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页,看看书中的图片,仔细观察,花是什么颜色的?它的花是什么味道?蒲公英长在哪里? 预设:长在地里,花是黄色的/白色的,花是香的/甜的,同学们除了这些特点你们还知道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它的叶子是锯齿形的。

同学们,试着把你们观察到的蒲公英画下来吧,看看谁画的最像。同学们,下面小组讨论下书上14页下面的这四种植物各有什么不同? 风仙花(指甲花),菊花,狗尾草 预设:叶子都是绿色的,叶子的的形状不同,花的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我问你答,然后评价。

白色的不是花,而是它的种子。集体备课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蒲公英的花是黄色的,叶子是锯齿状的,种子像个小伞兵……

五、关于蒲公类,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六、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已经认识了蒲公英,把练习册第八页观察蒲公英填好,在下面粉色的框里画一林蒲公类,看谁画的最像最源亮。

7、身边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动物。

3.能从多个角度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重点难点重点: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

难点: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动物。教学准备教

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图上是小明的家,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活动:

预设:鸡、狗、猫、鸽子等

我们把鸡、狗、鸽子这些都叫做什么?——动物

同学们,刚才从家里找到这么多的小动物,那么在我们的校里,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 树上都有什么动物? 大树周围都有什么动物?

草地里都有什么动物?我们可以用放大镜来看看虫子。同学们说一说你们都知道什么动物啊? 预设:猪、狗、鱼、大象、骆驼……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动物的图片,老师带大家来认识一下。那么这些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说:导盲犬可以帮助盲人走路,我们爱吃的蜂蜜是有蜜蜂采集的,春蚕图的丝可以用来制衣服。作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我们的生活相关?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认识了很多动物,知道了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多联系。

四、关于动物,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五、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动物,把练习册第10页填好

第五篇:冀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1、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到一只三角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资料卡片。

4、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提出有关运动的问题,学习查阅资料制作卡片。

教具准备:反映各种物体在运动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运动录像

谈话:风在吹、水在流动、人在走路、鱼在游泳,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给学习《运动着的世界》。(板书课题)评:通过录像引起学生探究运动而你的兴趣。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你们还能举出那些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关于物体的运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上作出标记。学生思考,并且记录自己的问题。

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意识到关于运动有许多问题,也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够很好解决,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将会被发现。评: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

指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运动资料的方法。

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运动的知识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搜集有关运动的资料。你搜集资料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讨论搜集资料的方法,汇报讨论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材料资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查阅资料的经验,把自己在报纸上说晚上和网络上查阅资料的经验与同学交流。比如,如何通过标题查阅资料,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教师要特别对学生如何在网上查阅资料、选择信息进行指导,并要提醒学生及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

你知道怎样记录搜集来的资料吗?你有什么方法?

评:知道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技巧。

教师指导:把自己才查阅到的资料记录下来并制成卡片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请你参阅书中的资料卡片和自己设计一个资料卡片,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看看谁设计的资料卡片最好!

学生讨论并设计资料卡片格式。

请你在下课后收集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且把它做成资料卡片,看看谁制作的资料卡片最好!谁的资料最完整、最准确!

评: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资料卡片制作的乐趣。

3、本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4、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有了问题之后,还要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已经找到了,那么该如何来实施呢?小朋友被难住了。此时小小的挫折与刚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落差,促使学生要找到验证假设的方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他们渴望教师给予帮助。教师在此时介入指导,对学生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会很珍惜这种帮助的,这比老师提前灌输给他们要强得多。

2、动物运动会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5、认识周围常见的动物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动物的运动方式,认识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具准备:有关动物运动的图片和录相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动物运动的录相片,提问:那些动物天上飞?那些动物地上爬?那些动物路上跑?那些动物水中游?

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动物的运动。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模仿动物的运动。

你知道动物怎样运动吗?举例说说。谁能说说书上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从哪些途径可以观察到动物的运动?请在书上写出你的做法?

学生记录并且回答。

教师表扬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充分的肯定。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模仿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提示:在模仿时,注意感觉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用力大?

学生开始模仿表演,教师适当平价。

分组活动:比1比,谁模仿得更准确。请把每个小组同学的模仿情况记录在书中。评出你们小组的超级模仿秀。

全班交流讨论,统计出全班同学模仿动物的数量,发现动物有多少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汇报活动结果。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指导学生填写学生运动会报名表。

指导学生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提示:有的动物擅长2项,不要忘记填写!

提问:在每个项目中那种动物能得冠军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说1说,参加飞行比赛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他们身体的那一部分比较发达?其他各组动物又如何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指导学生按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你知道可以有哪些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除了按照运动方式对动物进行分类以外,还能有哪些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并把你的分类标准和结果记录下来。比1比,那该小组的分类方法多?哪个小组分得细?

学生活动:思考分类标准并记录。

汇报结果。

学习动物运动扩展材料:<动物运动之最> 动物的种类很多,已经发现的大约有150多万种。它们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运动的速度、距离等也各不相同。

动物学家们通过实地考察并利用摄像机等仪器设备,记录动物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出它们的运动速度。到目前发现: 猎豹的奔跑速度最快,每小时能跑145千里,而一般的赛马每小时只能跑70千米左右;

在会飞的鸟中飞行最高的要数秃鹰,飞行速度可在9,000米以上;

飞行距离最长的是燕鸥,可从南极飞到北极,行程约20,000千米;

游速最快的动物是旗鱼,每小时可游108千米左右。

阅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3、全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4、板书设计:

2、动物运动会

课后小记:学生搜集了第一手资料之后,肯定会很兴奋,想急于表达,此时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愿望,让学生来交流,来分享成功的喜悦。交流不能泛泛而谈就结束了,教师应抓住契机,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教孩子怎样去科学地看事情、想事情。

3、生命在于运动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发现多种动物运动的目的。

2、能通过比较发现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

3、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对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进行记录。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测量工作。

4、能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分析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跳绳、秒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了解两个名词:心率、呼吸频率。

三、小组活动:测量每位同学的心率和呼吸频率。

注意:分工合作,看哪组做得既快又好。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的情况,不要故意做深呼吸等。

及时做好记录。

四、讨论小结。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发现:....

五、全班集体活动,根据老师拍手的节奏原地跳或跑步。两分钟后赶紧测量此时的心跳,并进行记载。自己重复活动,测量运动后呼吸的频率,并进行记载。

评:此环节可学生分组自由进行也可以全班和老师一起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时因老师拍手节奏的变化和气氛的热烈,学生可能会兴趣更浓。

六、小结。

1、讨论: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自由发言,鼓励积极发表意见看法和提出新问题。

2、引导学生了解坚持体育运动能使身体更强壮,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3、提出个人锻炼计划。

评:让学生把自己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来交流、共享,可以让一个人的经历变成大家的经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课后小记:

《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到:“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因为这是行动得以成功的保证。同时,学生又是第一次尝试通过控制变量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先扶学生“上路”,指导学生如何来控制实验。

4、小吊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制作小吊车及了解其运作原理来认识人和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感悟肢体运动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协调。

2、认识仿生是一门科学技术,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3、尝试仿生创意设计。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和合作能力、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分析资料、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制作小吊车,联系其工作原理推想和分析,探知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

2、初步了解仿生学,尝试设计或制作仿生作品。

教学难点

联系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类比、推想和分析动物骨骼、肌肉、关节与其运动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具:投影仪、演示用小吊车模型、课件

学具:小吊车制作材料、彩色方块、白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激趣导入:教师演示小吊车模型,引起学生制作兴趣,并提出制作任务。

二、学习活动:

1、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小吊车的基本构造,明确小吊车的制作方法。

2、师发放材料和工具

3、组织小组设计制作计划

如何使用材料、具体制作过程如何、怎样分工、如何使用工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

4、按设计计划进行制作

5、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调试和评价

6、小组演示,交流:

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评: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归纳小结:

自制的小吊车是怎样工作的?

第二课时 收和放

活动目标:

1、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2、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能利用图或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推想表达出来。

4、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哪部分的肌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组织交流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二、学习活动:

1、学生比较生物的骨骼肌肉构造和小吊车的构造有什么相同之处。

2、观察交流:

小吊车的结构、牵引绳的运动方式、引起臂的运动方式

3、将自己的推理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三、归纳小结:

举例说明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第三课时 科学在线 有趣的仿生

活动目标:

1、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仿生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2、能联想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

3、能模仿某种生物功能或结构的特点进行设计。

4、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5、能说出仿生产品是科学技术结合的产品。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学习活动

1、学生自主活动

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仿生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2、教师指导,强调:

(1)根据生活周围事物的缺点,找出具有这方面优点的生物,确定打算模仿的生物。

(2)分析该生物具有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3)类比出的产品结构和功能

3、展示会:

组织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比。

三、归纳小结:

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

课后小记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空和材料,让学生有展示自己设想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由此看出,这样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意识,以学生的自主创造为目的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因,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参与,增长了自主学习的才干。使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了研究的天地、探求的天地、创造的天地。

5、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

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

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

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教具准备 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红色小方块。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记忆游戏。

1、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

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

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

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评:利用游戏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直接引出研究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所要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课堂一开始就显得轻松而又快乐。

二、在图上找位置——欢迎你到我家来。

每组分发一张长沙市市区地图,1、请每位同学找到自己学校和自己家的具体位置。

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

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

小组活动: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置,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

第二课时

一、在校园内开展找红色小方块的比赛。

每组分发一张标有红色小方块位置的校园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寻找红色小方块,老师做计 时的工作,看哪个组最快最准。

准备工作:

1、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

2、不要打扰其他班上课。

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方块旁边标明距离。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推算。

二、小结,公布比赛结果,对所有同学予以鼓励。

三、布置课外活动:

1、收集各种地图。

2、给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课后小记: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新的环境,新的课堂。只有创设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成为创造者。教学一开始,用一个神奇的游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名研究的主题,这就使教学研究有了目的性。在辨认物体的环节,由于没有教师的过多限制,学生的自行探究更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和理解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

6、做沙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

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

3.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

4.根据自己的计划或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有效的进行分工合作。

2.能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各组的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

3.关心校园环境,愿意设计新校园。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未来新校园的规划图,说出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环境等)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

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

教具准备:泡末塑料板 包装纸盒 饮料瓶 大纸箱 潮湿的沙土 卡通人 玩具树等 尺子 剪刀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二、制作校园沙盘模型

1.小组活动:根据课前画出的平面图,选择材料动手制作校园沙盘模型。注意:分工要合理

2.交流:鼓励学生开展在各组间进行对比,看哪一组做的最形象,最准确。

3.讨论小结:通过制作和分析,你认为学校的布局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三.集体活动:

参加未来校园设计大赛,看哪组的设计方案最有创意。

课后小记 上课时,教师放下了架子,走进了学生,热爱学生,在课堂内充满宽松和谐、信任的氛围,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他们感爱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境。所以在合作交流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然研究时“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空和材料,让学生有展示自己设想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

7、动与静

教学目标

知识: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力: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具准备:结合学校条件选择研究所需要的材料,如秋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问: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忆坐车的体验,说出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二、分析研究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乘车的经验,讨论分析:自己坐在汽车上静止不动,对于自己来说,汽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汽车对于地面上的房屋或树木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得出的答案是不同的。这里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评:教师能从学生汇报中顺藤摸瓜、穷追不舍,紧抓学生语言的片面性及时给予反诘,这样的引导不仅有较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又具有隐蔽性。它不会让学生感到突然,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引导。

2、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三、加深巩固

1、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观察教材23页插图,分析“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观察教材24页插图,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不同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课外探讨

“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注意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及时与学生交流研究情况

课后小记:

开放的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和探究的机会,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的汇报由浅入深。

8、快与慢

教学目标:

知识:能从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力: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得快的方法告诉其他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学难点:在比较实验中学习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教具准备:秒表、玩具小车、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动物的运动”单元,初步认识动物运动的快慢。

二、感受快慢

1、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分组,每4至6人为一组,在规定的一段距离内,进行比赛,看谁跑得最快?

2、回到课堂交流、讨论:你们小组谁跑得最快,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在同等距离下,谁最先到达终点谁跑得最快。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得快与慢的。

三、比较列车的快慢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列车运行时刻表”,明确表中所列的车次、始发地点、到达各站的时间等信息。

2、计算每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最后根据快慢给列车排序。

3、互相交流,说明自己排列的结果及理由。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关键是看比较的对象。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认识“T”字头的列车一般为特快列车,以增强学生外出时的生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检查学生自带的玩具小车的运动情况。

说明自己的小车是怎样动起来的。

二、研究小车的运动快慢

1、引导学生如何定量地判断小车运动的快慢。(参照教材所给出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2、学生分组活动

按照自己选择的方法,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各种数据。

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测量数据,比较哪组的小车运动的最快,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明理由,即相同时间内小车经过的距离最长,或在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最短。)

3、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提出假设

实验验证假设

(在进行对比实验时,引导学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才能准确观测这一条件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改造自己的小车,让它跑得更快一些。

评:探究的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材料的层次性还有利于对学生有层次的提出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感到感性认识的不足,并急于寻找解决的途径,从而变被动的思考为主动的探究,学习热情极大的调动,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并记录在卡片上。可利用教材中第2页的资料卡片进行记录。拓宽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的知识面。

课后小记:

一种想参加到学生的研究团体中的商量的口吻,使学生对研究更有信心、有激情,学生肯定会因为教师的加入感到做此件事的意义重大而倍加认真仔细。

9、推和拉

教学目标:

1、能预测物体受到推和拉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

3、能够按照制作方法说明制作蝙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按照制作方法说明制作纸蝙蝠。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受到推和拉之后发生的变化。

2、能够分析出推和拉各是一种力,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

其他目标:能够找出生活中存在的推和拉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推和拉”

教具准备:

1、每组一套材料(60克的卡纸1张,彩笔、剪刀等)。

2、沙包或纸团、手球、木块等,粉笔、小铲、木棍、纸盒、记分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言: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开第四单元“力与运动”。它是我们这本书的重中之重。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推和拉”,从中感受到力的作用。进一步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首先请大家看图“推和拉”。师:找一找,图中哪里用到了推或拉?受到推和拉的物体会怎样呢?

生:拉动绳红旗升起来了;拉到线风筝飞上了天空;拉动玩具鸟身上的吊线,鸟会抬爪走路。

生:推开篱笆门;割草机割草;用脚蹬自行车都是在用力推。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小组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通过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用概括前面几种事情的一个词的填空()推();()拉()

生:(手)拉(风筝);(手)推(门)

师:你们前面说的手、风筝、脚、车子等都可用一个词来形容,(学生可以发言说一下)然后老师更正为“物体”。同学们你们发现无论推或拉都需要几个物体之间发生?

生:至少两个。

师:说明无论推或拉都是物体对物体施加了力。推和拉都是力,推是物体移开或移动的力,拉是强行将物体拉向自己的力或拖力。同学们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物体对物体施加了力后,物体有变化吗?从不同的位置施加力,物体变动的方向相同吗?

生:力的作用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有大小、方向,必须在两个物体间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师可以引导,让学生通过发现来根据出上面的物理常识)

二、感受推和拉

师: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推和拉,我们做下面的一个游戏。

活动目标:

1、能与同学合作用身体的运动感受推和拉是两个不同的力。

2、愿意参加推和拉的活动。

3、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

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推和拉的例子。

实施过程: 师:(1)三人一组,两人活动,另一人裁判,交替进行。

(2)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推手掌双方要站在相距100厘米的位置,手掌放在中间位置;拉手臂双方逆向侧面站好,手掌相握。在准备过程中,不允许用力推或拉对方。

(3)裁判员下达命令后,双方用力推或拉,力争战胜对方。

师:通过活动,让学生们讨论,并让大家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两个同学同时推,力气大的一方会将力气小的一方推出界线,要想赢,就要增大脚与地面的摩擦力,发现力有大小。

生:用力推时,必须对正方向,方向偏了,也会输,发现了力有方向。

师:同一规则再做拉手臂游戏。

(同理感受拉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可给获胜方一个“小奖品”来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师:还可以让学生做掰手腕等游戏。

师:活动结束后,让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在游戏中手臂有什么感受?要战胜对方应该怎么做?生活中还有哪些推和拉的例子?比一比谁列举的例子多。

生: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推和拉会使物体移动位置或变形,推和拉是一种力,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使物体移动的位置远近也同。

生:打开抽屉需要向外拉;关上抽屉需要向里推;拉开冰箱门;拉灯;拉窗帘;拉落水儿童;马拉车;推手掌;拉手腕;拔河赛;推铅球;引体向上;按图钉;拔钉子等。

评:改变统一按教师的的意愿统一做同一实验的作法,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研究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是实实在在的尊重学生,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

三、通过上面的游戏,我们认识了推和拉,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纸蝙蝠,用推和拉让它飞起来。

活动目标:

1、能照图制作纸蝙蝠。

2、能够让纸蝙蝠动起来,从中体会推和拉的作用。

3、能描述制作纸蝙蝠的重要过程。

实验过程:

1、(1)拿出你们的学具,将一张正方形纸形折成一个三角形。

(2)将这个三角形再对折成小三角形。

(3)在有四层纸的一边剪一个三角形的口子。

(4)向前拉动它的两只“耳朵”,并在下面画出“眼睛”。

(5)将每一侧的三角翅膀向下折。

2、大家可以用彩笔把自己的蝙蝠装扮的漂亮一点。制作完后,让学生一只手捏住纸蝙蝠的身体,另一只手推或拉它的翅膀,观察有什么现象,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体会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力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并用图或文字把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纸蝙蝠,并把推或拉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交流。

评价建议:

1、用下面的评价表进行个人评价。

学生姓名:__________ 活动:纸蝙蝠

评价项目:

1、我能按示意图制作的蝙蝠。

2、我做的纸蝙蝠造型美观。

3、我用手推或拉蝙蝠的翅膀,发

现它的耳朵跟着张或合。

小结:通过这么多的推和拉的实例,你对推和拉有了新的认识了吗?在你以后的生活中用到推和拉时,你是否会更好地利用这两种力来实现你的目标,你能用推和拉制作其它工艺品吗?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作品的笔录收好,下面我给大家一个任务。请同学们课间活动时做一个比赛,题目是“看谁得分多”,在游戏中体会力有大小和方向。老师说一下活动准备。

1、建议课下分组进行,每组4-5人,活动时间20分钟。

2、活动规则:(1)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将轻重、形状相同或相近的物体投进某一个自选的圆圈内,根据圆圈内的分值而得分。

(2)投到圈外不得分。

(3)游戏在规定时间内轮流进行或同时进行。

(4)每组设计制作一份活动记分表。

姓名: 活动得分:

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总分

3、活动材料:沙包纸团、手球、木块等;粉笔、小铲、木棍、纸盒、记分表。

4、先用粉笔画一条直线,在离直线2米、3米、4米、5米处,分别画上若干个小圈,根据圈的远近确定由大到小的分值,并写在圈内。活动时可以轮流进行,或有一人为裁判,其他同学同时进行。

5、交流评价,讨论怎样才能把沙包投到理想的们置。比一比谁的分多。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用到用力大小、方向、沙包所处位置的远近等术语,引导学生体验到物体施加力的大小、方向,物体的运动轨迹和落点会不同。

建议评价:请学生自己制作一个评价表,然后交回。

课后小记 常识课到科学课,教学内容从“传授科学知识——关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三个阶段,教育目标也在向多无化发展。所以科学教育不再是背一些条目,做一些实验这么简单的事了。科学教育更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更接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强调他们学习科学的亲历过程,更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关注他们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人,因此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材料,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发挥。

10、常见的力

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重锤。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1.能通过重锤说明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其他目标:1.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释重锤原理并尝试制作重锤。

教学重点难点:制作滚轮

教具准备: 铁锁、螺母、橡皮、橡皮泥、砖头、石子、细线等,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线轴、502胶或白乳胶、细木轴、小盘、细线、钩码或小石子、剪刀、锥子、圆规等。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好,通过上节课对常见的力的归纳和学习,研究了使物体下落的力是地球引力,今天我们做一个活动“自制重锤”进一步验证地球引力的科学利用。

活动目标:1.能解释重锤所利用的原理。

2.能用物体和细线制作重锤,并能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周围的物品是否与地面垂直。

3.能体会到科学与生活,技术的密切联系。

实施进程:

1、2—3人一组,活动时间20分钟。

2.活动分三步进行:(1)观察设计,教师出示重锤或工人利用重锤工作的课件,并提问:你知道重锤是干什么用的吗?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师生互动)

师:请同学们分析重锤由几部分组成,重点是观察锤与线是怎么连接的。请大家用自己准备好的东西来做一个重锤。

生:动手做(老师指导)。

师: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教室,校园,家中物品是否与地面垂直,可以用几个重锤检测同一个物品,从而体会重锤的锤线都是与地面垂直的,体会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通过这个活动大家会做重锤了吧?它在生活中的用处你能举出更多的实例吗?希望大家以后多留新(盖房子,砌墙,木匠做家具等)下面我们大家拉爱做一个游戏“玩滚轮”。

评:观察比较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启发、指导学生创造性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这就是科学课上教师指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活动目标:1.能按说明绘制图样,分解纸件,组装成滚轮。2.能操作滚轮,使滚轮转起来。

3.能体验到滚轮是在重力的作用下运动的,重力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实施进程:1.拿出学具,开始做游戏,时间20分钟。

2.(1)圆板要尽量大一些,一般直径为20厘米——30厘米。

(2)粘木轴时将胶涂在圆心的周围,线轴中心一定要置与圆心处。

(3)小盘线轴的一端应固定在线轴上,可以粘在细轴上或木轴一起插入线轴孔内。

3.使用尖刀要注意安全,使用觉时不要随意涂抹,万一不小心涂在了衣服和皮肤上,要立即用酒精清除。

4.先往小盘里放入少量的钩码让滚轮动起来,在想办法让滚轮装的更快。滚轮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的?

5.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各自制作的滚轮并演示效果。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滚轮转快的原因。

评价活动:1.活动2结束后,使用教材中的评价表2进行评价。

2.本课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价。

姓名:_________第_____小组 日期_________

1、我能举出_____种______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我找到了使物体下落的力是_________。

3、我用自己制作的重锤检测了_________。

4、我能用__________方法,使滚轮转的更快。

小结:这节课我的重点是经过自己动手、动脑进一步了解重力、拉力,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有关力的应用。希望大家以后多留心生活,用眼去观察、发现,科学就在身边,我给大家读一点前人《科学家故事》希望大家爱科学学科学。

课后小记: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并使他们体验到探究后的成功的快乐。

11、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

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教学重点难点: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教具准备:橡胶球、大头针等;其它:观察记录表、拓展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从学生们喜欢玩乒乓球、篮球,引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种办法让小球由静止运动起来,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动起来。

二、活动:让小球动起来

建议:3人一小组,先猜想与设计,然后自己验证,再请同位同学学验证。

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 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

2、想与设计:将自己的想法记在观察记录表中

3、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设计。设计让小球动起来方案 实验验证 什么力

同学评价

行 不行

观察记录表:让小球动起来 记录人:

4.汇报:

我设计了 种让小球运动起来的方案;经过实验验证,有

种方法可以使小球运动起来

5.交流与评价:谁想的方法多而奇特

6.思考:

⑴ 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P38)。

⑵ 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 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

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三、拓展(每个学生一份)

1、填空:

⑴ 我知道 力,可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⑵ 我知道帆船、箭、碾子分别在 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 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属于转动的是 ;属于平动的是 ;属于振动的是。

A、转椅的运动 B、钟摆的运动 C、滑滑梯 D、敲击音叉后产生的运动 E、拉抽屉 F、自行车轮的运动

2、帆车比赛(课外小组自己组织完成)

A、比赛规则:

⑴、只能用嘴吹一口气。⑵、吹车的什么部位都行。⑶、车的行程远者为赢。⑷、各大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课外比赛,将结果汇报给老师。

B、比赛帆车说明:

学生课外自己参考下面材料和右上图制作一个帆车:塑料瓶盖、彩纸、吸管、厚纸板、剪刀、胶带、大头针、乳胶等。

课后小记:

课外作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12、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教学目标:

能设计对比实验来研究空气阻力的问题。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对运动的物体会产生阻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探究空气秘密的兴趣;意识到科技进步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空气阻力是研究影响物体运动主要因素之一。

教具准备:录像片:撑伞奔跑的人。

实验材料:小车及改进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显示)有一天,小明撑着一把伞在郊外散步。突然,他眼前一亮。啊!一个巨大的湖出现在他的面前,水是那么蓝,阳光跳跃在湖面,一闪一闪的,多美呀!小明急忙向湖边奔去。

2、提问: 像他这样撑开伞奔跑,会有什么感觉?

3、学生交流。

二、预测空气对运动的物体有阻力

1、提问: 小明为什么会感到很吃力呢?

2、学生交流。

3、小结: 看来,大家一致认为是空气影响了物体的运动,空气对运动的物体产生了阻力。

【评析】这里通过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可以让学生来感受、体验、发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体验生活经历,从而把这种旧知迁移到新的学习过程中,把经验知识纳入到了一个完整的新的体系中,让学生有效地迁移了旧知。

三、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1讲述: 那到底我们的假设正不正确呢?我们该怎么办呢?

2、学生提出检验假设的方法: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3提问: 我们该如何来设计实验呢?

4、学生一时难住了。

5、讲述: 老师来与大家一起想办法吧!我待会儿给每小组提供一辆电动小车(出示),并且预备给你们三张硬板纸。想想看,我们可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刚才的假设呢?

6、小组讨论。

7、各小组汇报交流。

8、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用硬板纸给小车装上不同形状的“车厢”,研究当不同形状“车厢”的车跑起来时,空气对它们有无影响,有怎样的影响。

【评析】讨论中,激发了集体的智慧,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让大家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9、学生再次讨论: 在此实验中,应该保持哪些条件相同?惟一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10、学生讨论、交流。

相同的条件是: 使用同一辆小车;小车跑的路程一样长;在同一个地方实验等。

不同的条件是: 只有小车的外形是可以改变的。

11、学生预测: 不同外形“车厢”的小车运动时,空气对它们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12、学生讨论行动方案。

四、动手探究

学生先动手制作“车厢”,然后进行实验研究。

【评析】科学课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五、交流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1、讲述: 刚才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现在不妨来交流一下你们的研究吧!

2、学生交流记录的数据。

3、讲述: 科学家在收集了资料之后,常会坐下来想一想,看看这些资料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今天也来当个小小的科学家,分析分析我们的实验记录,看看能证实些什么。

4、学生分析资料。

5、学生交流。

6、学生得出结论: 空气影响着物体的运动,而且对不同外形的物体所产生的阻力是不一样的,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小空气对它的阻力。

7、提问: 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六、减小空气阻力的实际应用

1、讲述:今天我们通过自己探究,发现了空气的一个秘密,是什么呢?

2、学生回答。

3、讲述: 人类早已把这种发现运用到了生活与生产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人们是怎样对这一发现加以巧妙的运用的?

4、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七、拓展延伸

1、谈话: 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2、学生交流感想。

3、你们是不是也有美好的愿望,愿意把“流线型”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去呢?

4、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美好的设想。

5、讲述:今天这堂课,你们还有问题吗?

6、总结:是的,只有不停地思考,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那我们的学习才会有进步。

教学片断赏析

制定研究空气有阻力实验计划的教学环节

师: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先制定一个研究计划。小组讨论一下,我们该如何来实验?要注意些什么呢?我来看看哪一小组考虑问题最周到。

(学生讨论)

师: 刚才,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相信对于这次实验一定有许多好的建议吧!让我们赶快来交流交流吧!

生:我们可以这样做: 先给小车安装上不同形状的“车厢”,让小车跑起来,再分别记录它们的时间。

师:要给小车安装怎样形状的“车厢”呢?

生:第一次安装上像门板一样直的高大的硬板纸;第二次安装上比第二次硬板纸矮一半的硬板纸,我们只需将第一次的硬板纸向后折过来就行了;第三次将硬板纸弄成一个弧线形,再来实验。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点什么呢?

生:我认为要让小车行驶较长的距离,因为如果路程短的话,有可能一会儿工夫就到了,很难测量时间,误差较大。我们可以到走廊或室外的水泥地上去做。生:小车的“车厢”应该先固定好,而且要弄牢,不然跑了一半会掉下来的。

生:我认为可以用胶带纸等物品来固定硬板纸。

生:小车每次跑的距离应该一样长。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小车每次跑的距离不相等的话,就没法比较了。

师:对呀,这个问题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除小车每次的行驶距离必须相等外,我们还必须控制哪些条件也要相同呢?

生:每组要使用同一辆小车。

生:小车在同一个跑道上运行,不能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到了那儿。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选择的地点不同,也许地面的粗糙程度就不同了,这会影响实验的效果的。

师:你说得真有道理!

生:还有,或许换了一个环境,受到的风的影响也不同了。

师:你考虑得真周到。

生:我建议最好在无风的环境中实验,或者选择走廊和教室里做实验最好。

生:如果这样的话,大家都挤在教室里或走廊里,也会影响实验效果的。大家不如自己找个避风一点的地方,如围墙的一侧等等。

师:真不错,你真会思考。

生:还有要做好记录。

师:是啊,搞科学研究要及时地把第一手资料收集起来。

生:小组成员要分工好,一个人作记录,一个人喊口令,一人看时间。

生:我补充,看时间的人很重要,因为如果看时间的人不会看,那可不行,所以一定要选一个认识钟表的人,还有看时间的人看时间一定要与喊口令的人喊“开始”、“停”同步进行。师:是的,大家都要配合好。

生:大家都要仔细观察,要细心。

生:还有要反复多做几次实验,要有耐心。

师:刚才大家对空气对不同形状车厢的小车的影响的实验提了不少意见。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了,那就让我们开始行动起来吧!

课后小记: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通过这种师生“对话”的方式,不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控制实验的因素,而且学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品质,即要细心、耐心等等。让孩子主动参与研究的全过程,为活动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可以这样说,我们教孩子,并不是要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要教他们怎样去了解、怎样去弄明白身边的科学问题,如何去获取知识,我们要教给他们捕鱼的技巧。美国学者巴特勒也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活动才是有效的。”因此,此交流环节既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又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具有繁衍的生命力。

13、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

3、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在“的”后面要不要加一个“?”。

2、提问: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二.新课

1、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

2、让学生观察地板,并让其回答:若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的还是弯弯曲曲有起伏的呢?

3、解释古人为何认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围小)。

4、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图,解释古代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说。

5、过渡:

(1)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

(2)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古人是怎样认识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呢?

6、介绍毕达哥拉斯的猜想。

7、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推论。

8、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

9、过渡;麦哲伦绕地球一圈用了3年多的时间,那么绕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10、请学生读出书上的一组关于地球的数据。

11、讨论:能否用一把超长的卷尺直接绕地球赤道一周来测量其周长呢?

12、请学生说出地球表面积、中国领土面积(注意单位要相同),用地球仪直观感受两者的比例。

评: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三.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关于地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3、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4、完成书后活动记录

制作地球模型

一、准备

1.请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的三圈层。

2.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把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3.提问:制作模型前要做什么准备工作?

4.学生把书中的模型数据换算成所需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

二、学生制作

三、评比

1.生把制作好的模型一切为二,用纸遮住一半,露出四分之一的球。

2.评比谁的模型制作地最好。

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一、导入新课

上几节课我们是走到了地球的内部去瞧了瞧,今天,我们要从地球的内部走出来,走到我们生活的地表来看一 看。

二、新课

1.提问:生命要维持离不开什么?

2.指明地球表面主要的固体、液体、气体分别是岩石、水和大气层。

3.讨论:(1)地球表面还有哪些地形?

(2)无锡是什么样的地形。

4.提问:地球上有几大洲、几大洋?

5.请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三.总结

1.请学生在书后的世界地图上找到并写出洲名、洋名。

认识并绘制地图

一、导入

1.地图有什么作用

2.那些地方要用到地图

二.新课

1.给学生看本市地图,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家大致在什么地方。

2.仔细观察地图,说出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及其作用。

3.讨论比例尺的大小该怎样选择。

4.绘制校园地图

(1)准备:统一所使用的图例及比例尺,要求在地图上

标明方向、比例尺、图例。

(2)请学生绘制校园地图。

(3)评比谁的地图画的最好。

课后小记:

课堂上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践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4、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两人合作,画出自己及其它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

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

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

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知识技能: 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体会到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建立起对宇宙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

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教具准备:温度计、尺、测量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

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评析: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影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1、出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画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记住自己站的姿势。

5、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画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寻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观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比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交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分发学生材料。

2、学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操作记录杆影。

评: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1、教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学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交流讨论:

(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2)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评:学生的发现,这里涉及到了光的对比。阳光强烈,反射光也增强,因此,影子的对比色也增强。学生虽然现在不能解释其中的道理,但他们能够注意到这种现象,已经是不简单的了,相信他们以后会弄明白的。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

1、猜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讨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观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六、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

1、整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量出杆影的长度

(2)交流发现: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分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

3、讨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七、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片断赏析:(学生在水泥地上互相合作画好自己的影子后,围坐在一起)

师:刚才画影子的时候,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影子和太阳分别在人的两侧,无论人怎么动,它们都在人的两侧。

生:影子的颜色是一样的,都是黑色的。不管你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生:颜色的深浅有时不同,阳光强时,影子就会黑一点。

生:人站在那里,影子是与人相连的。

生:影子比人长。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刚才睡在那里比过了。(众生笑)

评:学生只要有这种精神,这种热情,还有什么难题能够难倒他们呢?

生: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生:影子的形状与物体外缘的形状一样。

(学生再次观察影子后,不断飞奔向老师汇报他们的惊奇发现)

生:老师,影子真的变了。

生:影子向东移了。

生:影子也变短了。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边跑边喊“老师,影子的形状变了。”其它人,一脸质疑。他又解释道

“刚才楼房的影子是斜的,现在正一些了。”

师:那你猜猜看,过一会儿,还会有什么变化?

生:可能变正了。

生:我也发现了,刚才从树上漏出来的光斑,我用粉笔圈了出来,现在变得小一些了。

师:这和你们刚才的猜想一样吗?

生:一样。

生:我不一样,刚才我还以为太阳越厉害,影子越长越大呢。师:那现在呢?

生:不这样认为了。

面对孩子们的喜悦,我也感到无比欣慰,我不断地向他们点头微笑,以示肯定。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喜悦。这时,教者的身份就是一位忠实的倾听者,可惜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这样的倾听太少了,往往是学生成了忠实的听众。

师:过一会儿,影子又会怎样变化呢?

生:还会向北移。

生:还会变短。

师:是不是一直变短呢?

生:是的。

一生反驳:不是的,下午又变长了。

师:那到了傍晚,影子会在哪边呢?

生: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影子在东面。

课后小记

1、宽松的学习氛围,详合而又热烈的学习气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倡: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在这节课中,没有讲台,没有黑板,没有课桌椅,甚至没有老师。有的只是愿易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他们喜悦的大朋友。教师是忠实的听众,学生有了发现,可以随时向教师汇报,大家也可以随时去观察。所有的学生都坐在草地上,课像闲聊一样,但又的的确确在搞科学研究,学生都有所收获。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科学教学不再以知识为载体,否则将会进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科学教学以活动为载体,教者所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创设什么样的活动,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反映,以期达到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本节课,学生以自己的影子作为研究对象,他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仔细观注过自己的影子。画自己的影子,给了学生无穷的乐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同时让他们获得真切的体验。

3、经历由猜想到实践验证的科学学习过程

学生画好影子后,对自己的影子动有一个猜想,那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猜想,通过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他们的信心更足了,对下午的影子,傍晚的影子又作出了合理的推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随时注意到自己的影子,谁又能说这不是科学课的功劳呢?学生经历的由猜想到实践验证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以后学习科学的方法,这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对他们将终生受用。正如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所说“学校教给学生的,那应该是在若干年后,还留在学生脑海里的那些终生受用的东西。”

15、昼夜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教学新课 板书

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

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评:学生此时的猜想,并不是凭白无故的,他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刚才的观察,作出了合理的推论,这就是科学的假想。科学的假想是做科学的第一步,接下来,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将会围绕验证这一假想而进行。

再请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如教材图

1、昼夜交替演示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

①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②将地球仪转动180度,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③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④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⑤教材图l.18讨论思考,在同一时刻,中国北京的畅畅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球不停地从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教师小结:(边小结边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教师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课堂小结: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板书设计: 昼夜的形成自转运动

绕转轴心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

产生现象 昼夜交替 ?

课外实践 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①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 观察时间 竿影长度 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②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 边,中午,竿影在 边,下午,竿影在 边。时,竿影最短。

③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课后小记: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有个别不知从何处思考的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看别人怎样观察,听别人怎样介绍,也学到了知识。

下载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123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1) 1、运动着的世界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案

    Lesson19: Family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下列词汇: family, father, mother, brother,sister. (2)学生能理解并口头应答下列句子:This is my_______. (3)学生能唱歌......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 Lesson 1: Hello! 【知识目标】通过对话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日常用语,能认识3—4个英文字母。【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听懂常用的日常问候语,会介绍自己的......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说课稿 天台山镇中心校:翟建梅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Lesson7 My friend 一、 说教材本课是功能型的交际训练课,我借住“任务型”教学采......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案

    课题我的美术“百宝箱” 课型设计·应用 教法观察法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出实用、美观的美术“百宝箱”。 2、在活动中体会设计活动的计划性......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上) 小 学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上)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应用题

    2014年寒假数学应用题(1月14日) 1.一个果园里栽了125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的4倍少20棵。这个果园一共栽了多少棵树?2.一段路长324米,已经修了240米,剩下的计划4小时修完。平......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说课稿

    优质课大赛材料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这次说课活动,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artA Let’s spell。下面我将主要从说教材 、说学生、 说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