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8-0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阶段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阶段总结
榆社县华峪中心校
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我市基础教育课程已进入由点到面的实验阶段。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已经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实验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
为稳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在实验中实施“四大工作策略”,突出“四大课改创新”,狠抓“四大主题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四大工作策略:
第一,建立协调有效的运行机制。实验启动前期,从市到各实验区均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教师培训工作小组等。实验过程中,实行“分级管理,分校实施,上下联动”,教育行政部门整合职能科室和业务部门的力量,实行分工合作。各实验区还配备了整合人事、财政、计划等政府部门的力量,有的学校整合社区、家庭,让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课改。课改办公室参与协调管理,使实验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课改实验需要经费作保证,各实验区和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第二,制定科学可行的课改方案。为确保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开展,根据市教育局制定的课改实验工作方案,市教研室制定了课改实验行动计划,即通识培训及教材培训—研究课题立项申报—实验教学指导—实验案例提炼—实验成果推广。同时确定了“四个一批”的工作措施,一是确定一批实验样本学校,建立校本学校档案,通过开展联片、联校、联科活动,以点带面;二是培养和树立一批实验骨干教师,以课改报告团的形式,为实验教师给舞台、给机会、给压力;三是开发和确立一批课改实验研究课题,指导学校转化研究成果,以课题促课改;四是跟踪指导样本学校的实验工作,分阶段组织交流活动,推出一批实验成果。
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也从指导思想、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制定了课改实验工作方案以及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第三,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课改的关键是教师。各实验区和学校把培训教师当作头等大事,赋予新课程师资培训新的内涵与形式,坚持培训者先接受市级以上培训者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使培训工作做到了“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集体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文本培训与教研指导结合”。从培训的层面看,各实验区(校)认真组织开展了三个层面的师资培训。一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新课程培训;是组织教师参加市、区新课程培训;三是以学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按照“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思路,使实验教师培训形成了立体网络。
第四,营造良好的课改环境。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分阶段、分系列、分对象,认真搞好宣传工作。建立了“课改网站”,按课改实验进程,分期确定主题,以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解读、新教材教法、实验困惑和实验案例等为内容,重点刊载学科教研员、市课改指导专家、课改实验教师的点评和体验文章,以解决课改实验者的困惑。各实验区(校)坚持层层动员,统一认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活动。
---四大课改创新:
第一,教研制度的创新。随着新课程观的确立,教研工作方式随之要发生变化。教研部门为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教研工作重心,由学科研究逐步转向课程研究,并通过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构建适应新课程和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机制。市教研室为此制订了《荆门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并以教研协作体的方式,实现整体联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研部门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一是建立“例会合议制”,整合各部门职能。每月由课改办公室召集一次协调会,行政、教研、科研、培训、体卫、电教各部门可就工作中的重大事情实行合议,统一思想,商议举措,分工落实,保证课改顺利进行。二是完善“调研督查制”,加强实验全过程管理。教研室工作重心下移,沉到基层,教研员(专家组成员)包校联片,包科带人,实行“每周一片、每片一校、每校一题”的下校督查机制。
三是健全“协作体攻关制”。市教研室建立了市直厂矿小学教研协作体,实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解课改实验难题。各实验区以校本学校为龙头,建立“课改实验研究协作体”,请课改专家作学术专题报告、理论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教学专业咨询,发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专业切磋、专题讨论。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课改实验的品位。
第二,教学管理的创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学领域的改革,更需要教学管理领域的改革。我们在充分酝酿的前提下,以备课改革为突破口,并在认真筹备的基础上,以“提升备课理念,重建备课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为主题。
第三,课程开发的创新。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实验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推动这项工作,我们在市课改实验样本学校试点,通过“点”上示范,观摩引导,并采取分层推进、分类开发等措施,对已经积累了课程开发经验的学校和项目充分发挥骨干引路作用;对校本课程开发正在进行的学校,重点扶持和指导;对实验基础薄弱的学校,采取联片,共同围绕某个项目进行研究的办法开发,形成资源共享。
第四,评价体系重建创新。实验区(校)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启动评价体系的研究,特别是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不少实验学校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出发,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完成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成长记录册》等的研制工作。
---四大主题活动:
市课改办和市教研部门坚持以“搭建课改平台,丰富课改专线,提供课改例证,拓展课改空间”为思路,围绕课改赋予活动新的内涵。
第一,以“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为主题,举行了“湖北省八市课程改革研讨会暨象山小学校本课程展示活动”。此次活动以“社会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师生即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要”为主题,内容丰富,整个
活动异彩纷呈,亮点闪耀,师生与观摩者激情四溢,给每个参会代表全新的感受,赢得了与会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第二,以“传播课程理念,推进课改实验”为主题,组织课程改革实验教师报告团,定期到各实验区巡回报告。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赋予教学视导新的内涵与形式,即把目光投向学校,投向实验成果的转化。实践中我们把视导集中在普遍指导撒网听,重点指导研究听,扶植指导跟踪听,示范指导观摩听的形式上,充分发挥教研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视导中,我们注重提炼和转化实验成果,将报告团成员的课例作为研究的载体,集中“会诊号脉”,让教研员与老师们结成学习伙伴,做教师专业发展的设计者。每一次报告活动,把实验教师的实验课例、实验成果、教学反思及教研员的评点与教师的对话融为一体。通过实验教师的课例,表达课改理念,体现课堂意境,折射课改精神,展示课改个性;通过教研员的互动对话,给教师实践的启迪和理性的感悟。
第三,以“研究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为主题,举行“荆门市小学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展示会”。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如何用好教材,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超越教师。每节课各有教学个性。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
第四,以“总结经验,提炼验证,推广成果”为主题,组织开展实验工作的检查考评活动。检查前,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检查评分表》,检查中,采取听专题汇报、看档案资料、开师生座谈会、进教室听课1-2节,访谈学生家长等形式,有效地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课改中,老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广大实验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学中转换自己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成了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让学生的学习激情、个性和才华得以充分展示。
第二个变化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师生关系更加融洽,通过课例展示、案例评选、名师导教,如今的课堂教学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发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
第三个变化是课程观念的转变。教师是文本的创造者,而不是文本的利用者,教材过去是法规,现在是范例。教师已由教材的奴隶变为教材的主宰。现在,教师已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实践者。
第四个变化是评价方法的转变。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中,注重激励功能,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评价由过去单一评价转向多元互动评价,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如对学生评价,运用综合性评价、学生评价两种方法。综合性评价:看学生成长记录卡,运用观察记录、情景测试、口头评价记录、家访记录、社会实践等综合考查学生。学业评价:采取考试和考查的方式进行。
第五个变化是教师专业观念的转变。新课程实验锻就了一批教师。广大实验教师感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多才多艺,只懂一门学科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们从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科课程整合、多媒体手段运用等侧面,领略了教师的专业在发展。
三、实验工作主要问题和思考
(一)课程改革实验师资薄弱,力量不足,师资整体水平急待提高。由于近几年清退民师和代课教师,教师编制吃紧,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包班,一个教师带几个年级、几门学科,工作量大,进行实验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同时,部分教师现有的专业结构与课程改革要求矛盾突出,一方面表现在有些新课程门类,如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在一些农村学校难以落实;另一方面表现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在一些学校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这就与课程综合化和增强选择性的趋势不相适应。因此,师资培训、教师继续教育迫切需要与课程改革同步。
(二)课改实验资金杯水车薪,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正常的实验教学需求。从目前实验的情况看,部分农村小学课改现状堪忧,一些农村小学仍在偿还“普
九”债务,有的连最基本的教具都满足不了,对于配置课改所需要的教学实验设备更是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设立课改专项资金,让政府真正担当起责任,并为课程改革实验开绿灯,给政策扶持。
(三)城镇学校班额过大,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实验活动,实验效果受到制约。有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优质,且有名校效应,班班都是超级大班,这样课程改革实验很难奏效,课堂教学师生难以施展互动,学习方式难以转变。这就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合理布局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给予薄弱学校的政策倾斜和扶植。
(四)评价考试和升学制度,与课程改革不相配套,制约着课程改革实验。考试和升学制度的改革不到位,目前以考试成绩评价学校、以班级排名评价教师、以考分高低评价学生的社会环境尚无根本变化,导致少数教师、家长的观念和行为一时难以及时转变,社会一时难以适应,学校实施课改仍然存在一定的阻力,特别是以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校进入课改后,这种阻力会更为明显。因此,要重新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学校办学、教师业绩、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
二00九年六月八日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验工作报告
边滩教委会
二00四年四月十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报告
自2003年9月以来,我乡九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从此我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展开。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转发落实《青海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和《青海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评估方案》,使我乡课改工作正常有序地展开。现就课改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进行自查汇报: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教委设立课改领导小组,对新课程实验专人负责。积极提供课改动态、先进经验、实验成果、信息服务和交流,对课改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教委多方筹措资金完善教学条件,2002年9月初级中学微机室建立,2003年9月给每所小学配备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投影仪五台、投影片两套。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营造了良好的课改氛围,加强了师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和师资培训。并将各项培训作为学校、教师的考核指标。90%的教师进行了乡、县级信息技术培训,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100%。
2、制度管理:我们认真贯彻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所有中小学课程,有计划的进行课改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评价机制。《学校量化考核表》、《中小学校长考核细则》、《中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教师津贴发放办法》、《教师教学行为准则》、《课堂教学评价细则》、《教师教学常规量化细则》、《教研教改制度》等,对学校、校长、教师各项考核办法的改进和革新。加强了教师的课改新理念和自我促进感。使每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转变观念,渗透新理念。初步形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主体互动、方式多样、过程动态、内容多元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师生的新型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3、注重课堂教学:①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致力于教师的行为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案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资源,成立备课小组,用电脑设计教案,实现教案共享。全体教师灵活应用教材,将教案改革推向深层,以便更多、更合理地整合、组织教学活动。②实行《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大力倡导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式学习。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创新的时间和空间。③推行《边滩教委中小学教师激励用语》形成了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整个教学过程凸现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学生的阅读、调查、第二课堂得到充实。
4、加强教研教改:走进新课程,深入新课程。我们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教学探讨、研究活动。自2004年9月实施新课程以来,邀请专家不断地进行新课程培训。11月28日至30日经县教研室引进,邀请西宁市城东区教研室主任马立谦,北大街小学、小泉小学的四名优秀讲课教师对全乡教师进行为期三天的课堂实验和新课程探究。随后,就《如何适应新课程》、《教师角色如何转换》、《教案改革中的问题》等课题展开研究和探讨。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效果明显。2004年9月开学初,教委教研组推出有效、持续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研修的《边滩教委教师工作手册》,将研究计划、教研课题、研究过程、课堂实录、学生培养、教学反思、经验论文等纳入一册,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依据。形成了有利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集体研修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购买《走进新课程》VCD光盘十张,轮流在中小学校播放,探索、研究新课程的课堂结构、教学理念。各学校的教研会、探讨会、实验课、经验交流会层出不穷,教育教学模式有了极大的改观。
5、课程资源得到开发:充分利用、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正确处理国家、地方、校本的三级管理。根据当地实际,编印了《边滩教委校本课程》正在试行阶段。我们注重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实践课活动,第二课堂学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开出率100%,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九所小学的电脑设备和其中两所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资源,构建了我教委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和优化。
二、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年龄日趋老龄化,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长期的习惯已成为自然,适应不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培训。
2、基础设施差:部分学校校舍紧缺,教学仪器、器材缺少,给新课程的实施增添了较大的难度。
3、课堂教学有待优化:部分教师的角色转换慢,师生互动还不能密切配合,课堂活动往往相互隔离,“专讲、专听”的模式还不能改变。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4、校本课程开发还有难度:教师在学校所处的地位较低层,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较少。工作负担重、时间少,参与课程开发实有困难。
三、今后的打算:
1、加强教师队伍的新课程培训:继续加大新课程培训力度,每年只少进行一次“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带领各学校的骨干教师及校长参观学习、吸取经验、研究实际,以点带面将课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对新课程实验加大资金投入,合理使用完善教学条件,配备必要的设备,以满足教师培训、探究和有关活动的基本需要。
3、积极支持教师参与课本开发:一线的教师不但需要各种时间、物质或组织的支持和帮助,而且需要同情和宽容。我们要强化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都拥有相当的课程理论与技术之后,再“大胆”地进行课程开发。这是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反之会阻碍课程的开发。
二00四年四月十日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验示范学校工作总结
剑川县甸南镇中心小学
二00八年七月
剑川县甸南镇中心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示范学校工作总结
我校成立七年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镇前茅。多次受到州、县级的表彰奖励。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于2005年9月进行课改,为了进一步加强将课程改革实验的内涵切实体现到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力度,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对三年来课改实验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白、汉、彝、回、傈僳等民族的学生413人,分13个教学班级,共26个教师,其中本科毕业1人,大专毕业22人,中师毕业3人,教师学历达标100%。
二、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课改工作规划: 1.建立了学校实验领导组: 组 长:苏安然(校长)副组长:杨 澍(教导主任)
赵小会(文科教研组长)
张 瑶(理科教研组长)组 员:全体教师 具体的工作细则为:
(1)组长:负责课改的全过程,监督教师的实施过程。负责对教师的培训和理念的更新;(2)副组长:收集教师课改的实施意见,了解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困难,组织研讨会,共同解决课改过程中的各种困难;(3)组员: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改资料,更新个人教育理念,组织好教学工作,互学互帮,共同实施。
2.成立新课程教学评价组: 组长:杨澍(教导主任)
成员:赵小会、张百灵、张瑶、杨志平
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我校实际,根据《甸南镇中心小学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表》,定期、不定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让教师通过评价得到进步,得到提高;根据《甸南镇中心小学新课改教师工作评价》,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实验教师进行尽全面的评价,以求改变以往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单一的评价依据的评价体系,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教师自评、评价组评价、学生反馈、家长反馈等全方位的评价机制。
3.制定课改工作规划:教导主任在深入学习分析课程改革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确立课程改革的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然后围绕学期目标组织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做到循序渐进,逐步在预期时间内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飞跃。
三、注重过程管理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内涵: 教师只有真正把握了课程改革的内涵,才有可能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以理论学习为主,穿插案例分析、交流心得、经验介绍等,采取集体和小组学习结合的方式。使教师切实体会到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气息,明确自己的教学朝哪个方向走。
(1)充分利用教师的继续教育,注重对全体教师进行《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走向发展性评》等新课改的培训。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目标,仔细对照原教学大纲与新课程目标的异同,领会新的课程目标。
(3)曾先后选派:王吉玉、张瑶、海鸣等教师参加大理州骨干教师培训;赵小会、杨澍老师参加“云南省小学数学竞赛”观摩学习;杨澍老师参加全国中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赵小会、李春霞、王吉玉、杨志平、张爱宏、李成全、杨澍、杨应和、杨太平、李义仙、海鸣、钱永存等老师参加“以学习者为中心 参与式教学”培训。
(4)组织教师对新课程进行集体备课,个人公开课、集体研讨、反思总结。
(5)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各种教育刊物杂志进行自学钻研,边学习边上课,边反思边整改。
(二)、走课改之路,促质量提高
1、结合教师、学生实际制定出抓教学工作方案。该方案对各年级、各学科均有具体要求、意见、建议。要求教师个人制定自己详尽的教学计划、质量目标,然后进行审定,按审定后的教学计划对教师日常工作及阶段工作进行备查。
2、立足课堂,改进教学。①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深化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②年轻老师的评优课,学校以竞赛的方式,激励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③新教师的亮相课,每一位来到学校的新教师都必须上一堂,反映当地课改现状的亮相课,这既有交流信息的作用,又有资源整合,让新来的教师更快地融入学校课改的作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丰盈了课堂教学的内涵,改善了课堂教学质量。
3、在常规管理中,各项检查和抽查。教师的教案,开学初随堂听录,通过看听课记录,看教师是否会听课,是否会评价课,指导教师如何去听课、评课。只有会听课、评课才会讲课,才会有提高。对于教师批改作业情况,每月普查一次,每周抽查一次,数量为班级人数。通过查作业,看教师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有无错改现象,批语是否得当,作业量是否基本合理,评语是否有激励性。
4、抓住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不放松,抓住提高课堂效率不放松。通过集体备课,集集体的智慧,把握学科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研究教法、学法及解决重点难点的措施,为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还提倡课后经验的总结交流,以此提高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改实验过程中有意识突出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如在面向全校的研讨课中运用多媒体,应用网络进行资料搜集等,使教师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力量,并乐意使用它,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生动的教育情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
面对课改我们生出许多困惑,我们亟待寻求出路。学校领导决定依托教育课题研究,明晰课改理念,实施有效操作,走出课改迷途。我们开展了《运用教学光盘播放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课题研究。课题建立在新的课程改革上,从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变革,校本教研,学校德育,家校互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课题实施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对课改理念认同、理解的过程;就是教师思考课程操作、实施课程操作;就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过程。当课题研究进行了三年,在2007年完成结题时,我们已经走出了迷途,从追求高效的课堂,到追求生命的课堂。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已成为共识,成为学校工作、教师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四、取得的实验成果
(一)、我校通过几年的探索实验,率先在甸南镇取得了实验教学的一些成果,中心校曾几次组织教师到我校进行新课改课堂教学竞赛,上些兄弟学校教师也主动前来听课学习。
(二)、自2005年至今,我校教师苏安然、张瑶、王吉玉等教师荣获县级优秀教师,受到县委政府的表彰。杨澍老师在县教育局组织的课改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杨澍、王吉玉、何娟、等教师在我镇课改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
(三)使用新新教材的一、二、三年级在学年统测中名列全镇前茅,全校总分总评位居全镇第二。
(四)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以艺术育人、促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成为全县的示范学校之一。
(五)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生动的教育情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六)、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尝试,全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不断理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以评价自己、克服缺点、弘扬优势特长,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全校课改工作、新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一直得到一级领导的好评,在全镇所至全县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成为全镇实施新课改的典型。
五、存在的问题
(一)、课改实验的软硬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尤其是课改实验过程中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二)、课改实验的相关管理,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三)、课改实验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教师的课时比较多,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六、努力方向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更新方法。
(二)加强教学科研,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三)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好教育资源的作用。
(四)完善课改实验的相关管理、评价考核体系。
(五)团结协作,不断总结、改善课改实验环境。
甸南镇中心小学 二00八年七月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在开拓创新中前行,在实践反思中提升
—南海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石门实验学校生物组黄带玲
每次当我手捧新课标教材,看着一页页的彩图,回想着用新课标的这几个年头,我都能感受到磨熟一本教材有多么的不容易,我们科组的每一个组员都在摸索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样的课改下,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更浓厚了,常会被书本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也常以探究的态度与老师讨论书本提到的现象或例子。而在这样的课改下,课本内容更简练,老师的可伸缩空间也更大,教学活动处理起来也更灵活。蜕变有一个艰难困苦及质疑的时期,但也必然能成就前进与提升。就我们在教学、教研等方面的工作我简略谈谈我的体会与我们所做的工作:
一、课改从教师开始,组员的力量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1、科组的合力
我们科组较小,只有四个成员,但从实施课改的第一年起就是我们这四个人在共同奋斗,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有一定的默契与规则。例如我们会把自己收集到的书籍资料共同存放于实验室以方便交流;在分工做新课件或整理资料时我们从不会相互推托;常有机会出外学习的刘永栋老师在学习归来时总会全面细致地给我们谈他的收获;需要开展探究实验前,我们都进行组内的研讨,想想如何改进与落实。组内这种协作共进的工作态度为我们储备了足够的力量去推开课改教育中遇到阻力与困难。
2、提升组员的理论水平,树立课改理念
在新课标实施初期,我们总将它与旧课程作比较,都对它充满质疑。随着几次参与南海区组织的新课标学习,我们渐渐释疑,学会少提困难,多提解决办法。科组活动时间,我们将一些新课标实践相关的文章拿出来进行学习和研讨。争取机会出外听课,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的经验。我们还要求组员经常进行反思,每学年上交论文,将课改的理念进行到底。如上学期黄带玲老师与邓国云老师上交的教学论文都在大沥镇上取得了一等奖,上送到区后黄带玲的论文《拓展生物课前5分钟的形式探索与策略》获一等奖,邓国云老师的论文《全方位创造生物学习情境》获二等奖。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全面提升教学素质与教研能力
我们总认为无论是校还是区的教研活动都是很能磨炼一个人的,所以我们组员总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例如每年校的开放日,我们组都是全体上场,几年下来上了许多优质的课改活动课,如《血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血流的管道——血管》、《人粪尿的处理》、《安全用药》、《艾滋病的传播与预防》等,每一节课我们都反复地听课、评课、改课,上了一节好课,全组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又如南海区举办的优质课比赛,黄带玲老师、郭锦华老师、邓国云老师都分别参加了,并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课改的目标是学生,课堂是我们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
1、开拓
生物学,在国外有些国家也称这一门学科为博物学,可见它的包罗万象。但在生物教学中,一周两节的生物课总让生物老师们有种大海之水不可一日倒出的感觉,新课标的教学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的生物课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节课上都应理顺课堂思路,不能就书论书,除落实课标要求外,更应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才是非中考科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如利用引入环节来作文章,我们曾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引入新课的方式,有学生讲为主的〈生物小广场〉,有学生课件展示为主的〈我的生物课堂〉,有老师针对本课内容设计的与本课相关的生物知识大观园,都能有效地提起学生兴趣,开拓视野。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新课讲述时让学生去提问,借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创新
新在活动:新课标给了老师一定的灵活度就是课文的文字内容少,因此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也会有不同例子来给学生呈现知识。就拿〈安全用药〉这一节开放日的公开课来讲,我与邓国云老师在多次的试讲中就尝试了可能有四、五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因此生物课堂总能带给学生新鲜感。新在贴近生活:我们发现越是贴近生活的事例,越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所以在生物课堂上,我们都会多引用新闻或生活的相关实例来上课,这种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学生不易遗忘且学会关注身边现象。
3、实践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生物有关,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参与体验中构建知识。所以我们也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我来做回酿酒师”、“小花匠”、“营养套餐自己配”、“鱼市场调查”„„我们的活动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也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后进行总结与汇报。虽然每一次活动组织都很累,但我们都能感受到学生对活动的喜爱,及活动后的有所收获的满足。
三、反思我们的不足及问题
1、虽然我们曾在学生评价方法上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讨,也曾实施过一些方案,例如设置实验课课堂学生记录本等,但最终都没办法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还是过于单一了。
2、教学教研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虽然我们在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公开课等方面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还不多,我们还需在教学中多一点反思,并将反思进一步升华,实现教学水平冲出南海。
3、在辅导学生的探索研讨方面仍是弱项。可能是由于寄宿学校的种种限制,也可能是老师在探索创新方面的水平不足,我们在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学生立项进行探究实验等方面力度及方法还是需要极大程度的提高。
第五篇: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已经整整一年了,我校作为全国首批实验区体育样本校,在一学年中开展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实验情况做一全面总结。
(www.xiexiebang.com 教育整理)
一、学校概况
我校现有19个教学班,1000左右学生。学校体育教研组有“两老两青”四位教师。“两老”从事一线体育工作40载,分别担任迎泽区体育中心教研组正、副组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两青”积极上进,勤学好问,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现正在进修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是我校体育组的一大特点,老教师的“传、帮、带”与青年教师的朝气蓬勃,接受新事物快,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能有幸成为体育实验样本校,这对我校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更快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是对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鼓舞和鞭策。为此,我校十分重视课程改革工作,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有教导处、体育教研组、后勤参加的领导小组,聘请本省教育、心理专家、体育教研员,参与实验、评估工作。添置了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器材,配备了电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一年级学年、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实验之前,我校代霞老师参加了XX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区)培训会,XX年4月参加了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者国家级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知识。学习后,她与教研组的全体成员经常进行学习、讨论、研究、交流,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从教学内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技能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无意识心理与有意识心理高度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意向心理活动,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在实践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正逐步由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教与学转变,由重在启发答向重在启发问转变,由重在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师个性化转变。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作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三、实验实施与体会
1.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材内容。
(1)对《教师用书》教材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
我区被确定为实验区后,首先选择了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师用书》,对书中的教材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指导组、教研组、实验教师的反复研究、交流、实践,我们感到《教师用书》的教材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如依据身体健康领域“水平一”目标的要求,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会“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体育健康手册》中设置了身高、体重测量记录和“等级评价”专栏。测量记录表每人一张,学期开始时下发,每学期收两次(测量2~3次),除集体统一测量、记录外,学生还可与同伴、家长协作进行不定期测量、记录。通过教学、实践,反馈数据表明:学生学会了测量身高、体重的方法,并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等级评价、记录的比例分别为96.8%、94.7%。在强化学生关注自己生长发育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和认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此教材是切实可行的。
(2)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用书》教材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我校除选用教师用书中的教材内容外,还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性别等特点,选择了具有改进学生健康和增强体质实效性的内容,如小排球、滚铁环、小四项(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迈大步)等内容。另外,我们为了符合学生心理要求,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开学初设计了体育兴趣调查表(如表一),每月初进行一次兴趣调查,学生在自己最喜爱的项目栏内打“√”,然后教师进行数据整理,根据结果对教材内容给予适当的调整。以九月、十月、十一月调查结果为例(表二),前两个月学生兴趣变化最大的是游戏与队列,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多组织学生喜爱的游戏。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队列,而队列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进行教学又不行,教师便通过丰富教材内容,逐渐引导学生由不喜欢到喜欢。十一月的数据表明改革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如在“排队”实施中,老师首先用树枝、绳子做比较高矮、长短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与同伴比较身高,并鼓励学生尝试按大小个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教师进行编号,最后让相邻的同伴互相认识,交流感情。整个过程还伴有轻松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排队”的速度比以前由老师一个一个地安排位置快了许多,学生们不仅很快记住了自己的位置,还能帮助相邻的小伙伴找到位置,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
2.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选择了新教学内容,许多一线教师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在全新的领域目标前已显得力不从心,在研究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方面更是束手无策。这些都唤起了我们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大胆实验,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决定对教法、学法进行改革。
首先对体育基础常识进行了实验改革。如在实施“正确身体的坐、立、行姿势”时,安排两个班选用不同的教法、学法,然后进行对比(表三)。
实验班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学习,在新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坐、立、行的基本要求,并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动作。对比班的学生则在典型的“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模式中被动地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不仅没有兴趣,而且更谈不上说出坐、立、行的基本要求,与同伴合作学习等等。
其次,注重学生学法的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合作、创新意识,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跳单、双圈”的实教中,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兴
趣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等特点,采用游戏的组织形式,使教材内容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首先学生结伴来到小动物乐园,做完健身操(模仿操)后,去参加小动物运动会(单、双脚跳比赛),然后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利用自制绳圈(直径30公分、可随意调整、有弹性、能进行多种活动)学习跳单、双圈。学生通过自我尝试,互帮互学、反复实践、展示交流、创新拓展,不仅学会了单踏双落动作,而且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改造器材创编自己喜爱的游戏,如“跳皮筋、跳短绳、跳长绳、抓尾巴、网鱼、猫抓老鼠……”孩子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个性得以展示,激情得到渲泄,心理得到满足,合作得到加强、身心得到发展,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体现了现代教学为学生“授之以渔”的改革思路。此外,练习中还体现了分层教学,通过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场地(单、双圈不同组合、不同远度)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起点和发展的余地。3.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评价方法。
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评什么,怎样评,事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延续多年的体育考核方法,强调测验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过激励作用,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消极影响。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以反映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达到提高兴趣,促进发展,鼓励进步,增进健康的目的。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对体育课程评价重点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二)年级体育课成绩综合评价记录表”(表四),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表现。划分小组,让各小组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以便相互了解,掌握组内每个成员的情况,为小组评价打好基础。成绩评定内容包括认识与知识、体能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采用自评、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的评价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分组对每个组员进行互相评定(对有争议的则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就高不就低的方法),最后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进步幅度及自我评定、组内评定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对进行幅度大,表现尤为突出的或身体的缺陷及其他情况的学生写出简短、激励性的评语。另外,让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调查数据统计:下发评定表159份,回收150份,其中希望老师对孩子严加管理,并增加体能训练及意志品质培养的102份,占68%,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进行评价的24份,占16%,没有意见的24人,占16%。
关于对学生的学习评定工作,我们还在反复实践,修改完善之中,希望得到专家,同仁们的指正。
(www.xiexiebang.com 教育整理)
四、实际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我们力求改革,想理性、扎实地从事教学,但由于领悟课改新理念的程度不深,对学生认知估计不够,有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2.现实社会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有的人对课程改革不能理解。
3.一线老师缺少改革的具体指导,不知道怎样去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包括教学组织、评价等)。
4.课程改革后,工作量加大,相应的人员编制不能及时到位,课程改革实验质量得不到保证。
总之,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是方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会满怀热情,以万马奔腾之势投入到课改的最前沿,本着“探索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认真地理论联系实际地用我们的智慧和才华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和教师用书的修订提供最切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