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及对应措施探析

时间:2019-05-12 07:0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及对应措施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及对应措施探析》。

第一篇: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及对应措施探析

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及对应措施探析

根据现行体制,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即通常所说的“一行三会”)和审计署等机构。其中,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三会”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从分业监管的角度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行业进行日常监管,审计署则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三会”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以及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署及“一行三会”分工协作,共同实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日益显现,对现行监管体系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金融审计,作为金融监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尽快明确其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并以此作为今后一段时期金融审计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金融审计的目标和定位

1.金融审计的定位。随着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的发展,“三会”分业监管的模式日渐暴露出出其局限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呈现出跨部门、跨行业等特点,仅靠某一个监管部门已无法有效监管。而尽管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以部际联席会议形式建立了新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但该机制是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临时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其重点更侧重于部门部门协调,一旦部门之间对某些政策或业务产生利益纠葛,很容易导致协调拖延推诿,难以及时形成对各方面都具有强制力的约束。而审计机关因为其处于超然的地位,无论是与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监管部门均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更能够从中立的立场对上述单位进行客观的监督和评价。同时,相关法律和规定赋予审计机关的职权也保证了审计机关的监督和评价能够被各方所接受。

根据审计法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规定,审计署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一行三会”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及其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或法定代表人)具有审计监督的职责。换而言之,金融审计依法履行对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最终监督权。

2.金融审计的目标。明确了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定位,才能够更好地确定其目标。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审计则是通过审计工作促进健全法律法规,规范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目标。

二、根据目标和定位,适时转换审计工作重点

根据笔者实际工作的体会,由于国家金融审计与其他金融监督部门由于缺乏相互间权责的明确界定和职能的严格定位,使得这些部门常常利用其各自享有的行政监督权各行其事,进行短期应景运动式的检查,甚至是审计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同时对同一家单位开展性质相同的检查,这必然造成“群龙治水”的局面。例如:2010年国家对楼市开展调控以来,审计、银监等监管部门几乎同时将商业银行贯彻落实调控政策情况作为检查重点,出现审计组和银

监局检查组在被审单位相邻办公,甚至两个检查组对同一笔贷款档案进行相同目的检查的情况。重复监管必然造成“监管过度”和“监管真空”并存,不仅没有触及金融企业不完善的治理结构,反而影响金融企业内部正常的经营管理,造成对金融监管理念的扭曲、监管效率的低下和监管资源的损失浪费。

根据审计法及《规定》,审计署负有对人民银行的财务收支、“三会”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以及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同时对上述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监督。根据目前审计署工作开展情况,除了“一行三会”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审计,以及国有金融机构经济责任审计统一由审计署组织实施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基本按照“全国性金融机构归审计署,地方性金融机构归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的原则。因此笔者建议,金融审计应当抓住审计主线、突出审计重点,改进审计方式,具体来说:

1.加强对“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监督,转换金融审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首先应加强对监管部门预算执行(或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同时大力开展预算执行效果的绩效审计。鉴于“一行三会”职能的特殊性,目前对其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主要是从其预算资金收入和使用的合规性方面进行,而较少对其资金使用的效益进行评价。笔者建议,审计署应尽快构建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对“一行三会”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的体系,以便于审计工作中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运行的合规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不断促进监管体系的完善和监管职能的改进。只有监管资源得到配置优化,监管运行才能富有效率,也才能取得良好的监管绩效,也才能改变“群龙治水、重复监管”的局面。金融审计也才能逐步转向主要对金融决策部门出台金融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这才应是今后一段时期金融审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注重对政策性银行执行国家政策的审计。重点抓住其执行国家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重大资金投向安排与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调控的政策方针是否相符这条主线。

3.对商业银行审计资源进行更合理的分配。对商业银行的审计主要包括对其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和对银行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以及专项审计(审计调查)等。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日益频繁,审计署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项目,且审计署肩负着大量国有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与此同时,审计署及所属特派办人力资源有限,尽管近年来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各种资源,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与审计署肩负的国家治理的重要职责还有一定的差距,难以长期保持下去。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商业银行的审计范围进行选择。目前金融审计的组织形式主要采用全国性金融机构归审计署审计,地方性金融机构归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的方式。但是,一方面审计署及特派办存在人少项目多,难以同时对多家商业银行开展审计。另一方面地方审计机关获得授权的审计项目则时有时无,金融审计的覆盖面较小,甚至因辖区内地方金融机构被重组、兼并,形成无审计对象的尴尬局面,金融审计趋于萎缩的状态,造成审计资源的大量浪费。审计署可以通过授权审计的方式,在每年的审计计划中将部分商业银行(或者商业银行的部分省市分支机构)授权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审计署采用“五统一”的方式,对审计组织和审计质量进行控制,更加有效地整合地方金融审计资源。二是在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项目中,审计组可是当采纳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成果,减少在这

方面的资源投入。目前工农中建等大型商业银行多为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受到严格的监管,其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均为世界知名机构,由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可信度较高。因此,审计署对其进行审计时,可适当采纳其审计成果,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审计资源的投入,减少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方面的投入,从而对审计资源进行更合理的分配。

综上,金融审计应尽快明确其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并以此作为开展金融审计工作的基础和依据,适时转换审计工作重点,大力开展对金融监管机构预算执行情况及其效果的审计,尽快转向对金融决策部门出台金融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同时继续保持对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情况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适当减少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审计。(朱寒秋)

第二篇:初探计算机技术在金融审计中的应用

初探计算机技术在金融审计中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审计目标任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今天,要发挥并提升审计在经济管理、监督方面的作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已势在必行。特别是在金融审计领域,由于金融企业实行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数据庞大、复杂、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金融审计必须运用计算机审计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审计目标。

一 实施计算机审计的迫切性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数据到管理信息系统,都已建成全国性的集中式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时给金融审计工作带来庞大、复杂、多样的数据。特别是新兴的商业银行网络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交易“虚拟化”,使银行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交易对象相对模糊,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而且网络电子银行主要通过大量无纸化操作进行交易,不仅无凭证可查,而且一般都设有密码,使审计机关在资料收集和事实认定上难以准确把握。同时,许多金融交易在网上进行,其电子记录可以不留任何痕迹地加以修改,使确认该笔交易的过程复杂化,加大了审计机关对银行业务核查的难度。传统的事后检查、集中管理的金融审计难以适应这一新变化,潜在的审计风险不容忽视。董大胜副审计长的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金融计算机审计的迫切性:“谁有资格对金融企业进行全方位监管,取决于谁真正掌握了计算机技术”。

二 实施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意义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对被审计单位大量信息及时地进行综合和分析,从而完整地把握被审计对象经营活动的情况,为拓展审计方向、加强经营管理和监督服务等方面构建有利的作业基础和审计空间,更好的强化了审计监督。一是计算机审计扩大了审计覆盖面。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后,突破了以往对被审单位的抽查面一般只能达到30%瓶颈,可对被审计单位的储蓄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代理业务等综合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等进行全面分析,目前的金融企业每个网点每天受理近万笔业务,一个地市分行一天的业务量近千万笔,由审计员人工审计的话,根本无法实现审计全面覆盖,通过计算机审计可基本达到全面覆盖,锁定相关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二是计算机审计强化了对关联事项的监控。应用审计实时系统和数据库技术,可将同一表或不同表之间的信息进行联接和筛选,使在手工操作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工作,变成了可能。如在审查ABC三方互相担保贷款的问题中(A为B贷款进行担保,B为C贷款进行担保,C为A贷款进行担保),传统的人工审计面对数百万的贷款数据无能为力。而利用计算机审计,通过对贷款业务中担保表自身进行俩次左自连接,同时设定相应的筛选条件去除重复数据,就可快速、准确无误的完成传统人工审计无法完成的工作。三是计算机审计深入了对疑点问题的追踪。计算机辅助审计通过对数据分析,确立审计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与相关审计证据进行相互印证,排除矛盾证据,补充遗缺,找出疑点,形成完整的证据,为审计人员分析和查实问题提供便利。如对商业银行代理保险手

续费收入审计中,通过对手工无法完成的大量复杂数据查询,可以将手续费率高于国家相关部门指导费率范围内的所有保险产品筛选出作为疑点。然后由疑点逆查到相关的委托保险公司和代理协议,大幅提高了审计效率。通过锁定审计重点、追踪问题疑点,从而来堵住风险漏点、化解管理难点,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更好的监督服务。四是计算机审计提高了审计效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进行分析,并按审计目标进行转换或整合。在准备阶段就可对被审计单位的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储蓄存款业务、财务收支等相关业务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对多头贷款、已核销呆账贷款未及时清收、保证金比例不足、资金往来异常或数额较大的会计事项等予以重点关注,优化了审计资源的整合,提高了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同时,计算机审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查询、查账与分析功能,可对大量具有关联的数据进行配比,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缩短审计实施时间,为查深查透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基础。如人工审计一人为多人担保的问题上,审计人员需要调取大量的贷款卷宗、花费大量时间去查询,而利用计算机审计对金融企业贷款业务中通过对担保表、客户基本信息表和普通贷款分户文件表关联,可以很方便地在几百万条数据中统计出同一担保人所担保的贷款户数、金额等,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

三、推广计算机审计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是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审计技术和手段的一场深刻变革。但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过程

中也遇到许多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正阻碍和制约着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一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阻碍了计算机审计的快速推进。某些审计人员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远见。在计算机审计遇到困难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否定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价值。有的审计人员认为计算机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掌握计算机技术上,无暇顾及计算机这一技术问题,自我隔离在信息化之外。二是审计业务能力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推进。目前,有些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磨合过程。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还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此外,由于培训时间短,技术掌握不熟练,在审计过程中,还没有将计算机审计真正应用起来,实际运用与软件设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如

下:一是强化审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大培养计算机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力度,是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和重点。特别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培训内容能很好满足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实际需要。在加强培训的同时,要开展计算机审计情况和经验的总结、交流、推广,从而达到互相启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使审计人员拓展技能、提高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二是加强实践应用,提高实务水平。要加强实战演练,不断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既要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增强操作能力;又要积极吸收计算机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引导其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审计业务有效结合,从而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特别是要充分重视审计数据的提前采集和预分析,找准审计重点和审计线索,完善审计实施方案。三是构建审计数据库,促进审计工作管理。建立审计数据库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料,完成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数据库随时检索、查询、调阅有关审计管理的历史资料、以往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相关法规、规章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对同类问题的定性依据可直接引用,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另外,审计部门可以利用审计数据库编制审计计划,记录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根据审计模版生成审计工作记录单、审计工作日记等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还可以对审计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四是借鉴国外经验,创新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种类繁多,有程序编码审查法、整体测试法、平行模拟法、测试数据法、程序跟踪法等等,由于要耗用较大的系统资源,不适合新版综合业务系统。随着

省级审计机关数据仓库的组建,建立审计信息化系统已成为可能。审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审计工作专用的计算机平台,通过审计系统内部与数据仓库联网,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审计工作平台嵌入审计软件,能实现以下功能:帮助数据下载、系统测试、数据测试、报告生成等,使计算机审计工作更加智能化,从而使审计监督从单一静态审计转为静态到动态相结合,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篇: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浅议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摘要] 2008年的美国由于房地产市场泡沫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令世界谈“金融色变”,金融危机的发展演变为经济危机,甚至波及到部分国家的政府更迭。危机的变化之快、波及之广、危害之烈出人意料,令人深思。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內在要求、金融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程序等因素,就决定了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必然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即金融审计责任越来越大,金融审计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为了降低审计风险,金融审计需要重点从审计人员、审计方法、审计內容等三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强化金融审计,以提高金融审计质量,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风险 金融审计 防范措施

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枢纽,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状况。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隐患。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不仅是金融行业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发挥金融审计监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领域。

一、金融风险概述

金融单位的固有风险体现在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上。金融风险是经济风险的一种,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风险的分类

1.市场风险(Market risk)。它是由于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风险。这些市场因素对金融参与者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通过对其竞争者、供应商或者消费者所造成的间接影响。

2.信用风险(Credit risk)。它是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无法偿付或者无法按期偿付)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几乎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涉及信用风险问题。

3.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它是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可能损失的风险。当金融参与者无法通过变现资产,或者无法减轻资产作为现金等价物来偿付债务时,流动性风险就会发生。

4.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它是由于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金融参与者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二)金融风险的危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风险往往会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

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途径

(一)强化内控检查监督,预防金融违规行为。

金融审计发展经历了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效益和风险审计三个阶段。通过对大量违规案例的查证以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评价,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制度设计不健全的问题,督促金融机构改进完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并指出存在的风险环节,提出整改建议,促进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以规范制度的形式堵死可能导致违规经营的漏洞,防患于未然。

(二)实时监控金融运行,主动识别潜在风险。

金融审计组织方式由“事后审计”、“一审管几年”的模式发展到跟踪审计(调查)模式,强调持续跟踪、主动预警。例如当前正在开展中的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向结构专项跟踪审计调查,通过对多家银行业务经营数据的连续监控,采取上下联动、总体分析、分散核查的方式,实时掌握新增贷款投向特点,对不符合国家调控政策和违规发放的问题贷款迅速核实,及时纠正,起到了辅助经济决策和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

(三)揭露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保持惩戒威慑力度。

金融审计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揭露隐藏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个个“地雷”。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线索,必须坚持一查到底,及时移送有权处理部门并对后续处理处罚加以跟踪落实。揭露金融领域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不仅是为了惩戒违法犯罪分子,也是体现国家审计权威,保持审计监督影响,震慑潜在违法违规行为,促进金融机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有力措施。

(四)落实审计建议整改,发挥审计建设作用。

审计整改和落实建议是体现金融审计维护金融安全作用的又一重要方面。为避免落入“审完就走,再审仍犯”的误区,金融审计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强审计后续工作。除对国家审计有权处理的违规事项直接进行处理处罚,对超出权限的移送有权机构处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审后的总结归纳提炼出违规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性缺陷,并以上报相关经济决策机构或通报给金融机构本身的方式,促使其完善机制、改进管理,以此发挥金融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优势

(一)金融审计的独立性更强。

相对来说,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除了对金融业实施监督,还承担着行业发展和管理的责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内在性冲突。而审计机关则是完全独立的,其形成的审计

结论和给出的意见更为客观公正,有利于解决监督和管理的内在矛盾。

(二)金融审计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从审计任务和审计建议来看,金融审计具有高层次性。在揭露违法违规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宏观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标本兼治的措施建议。从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来看,金融审计具有广泛性。既对金融机构进行审计,又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审查;既对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又对业务合规性进行检查。

(三)金融审计具有灵活性。

较为灵活的组织模式和独有的技术方法能够适应金融创新变化,既能对单个金融机构开展审计,也能就交叉性金融业务等事项实施专项调查,及时应对金融市场风险。

四、如何发挥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功能

(一)强化金融审计,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金融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金融审计人员必须是知识广、能力强的“四手人才”。一是加强宏观分析能力培养。金融审计必须要宏观着眼,及时反映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效果。二是将强数据挖掘能力培养。金融业的业务数据标准,为数据分析和挖掘创造了先天条件。有意识地将科学的数据分析运用到审计工作中,锻炼队伍,提高审计效率。三是加快金融业务知识更新。金融创新一日千里,审计人员更应该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二)金融审计工作要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重点关注重大和异常的金融业务。金融风险形式多样,种类纷繁,不断翻新,防不胜防。所以,在实质性测试的过程中,将审计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分轻重缓急,重点防范。一是防范跨国金融机构的热钱投机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应当建立必要的预警、阻截、化解,使其不能到我国兴风作浪;而是防范地下金融活动给金融企业带来的各种风险,如地下钱庄、民间借贷、企业之间的违法金融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等;三是关注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特别专注以创新为幌子,钻国家法律的漏洞,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四是紧紧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检查宏观政策执行效果,重点揭示抵消宏观经济效果的行为。

(三)科学构建国家金融审计组织模式。

传统的金融审计组织模式都是“事后审计”,只能是就问题谈建议,不能提前及时发现事物发展的“苗头”,发挥的是“亡羊补牢”作用。要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必须创新组织模式,在金融审计中将审计关口前移,不是单纯的事后监督,而是事前介入、事中督查,注重“防患于未然”,实施跟踪审计。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凭借跟踪优势,提前给予建议,防范问题的发生。对重大金融事项实施跟踪审计,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

(四)国家金融审计要有中央和地方全局观念。

由于历史和国情原因,中国的金融机构按层级划分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更为明显。全国性金融机构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抗风险能力都远远高于地方金融机构。目前金融审计的重点还是放在全国性商业银行机构,而地方性银行交给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署在组织金融审计项目时,基本上各业务司局和特派办一起开展总分支机构的审计,而相应地区的地方审计机关并没有协同的开展该地区的地方商业银行的审计,结果是审计报告只能反映单一机构的风险状况,而不能反映整个地区的整体金融风险状况。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协同作战、共同推进更好的发挥金融审计的监管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关于我国金融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2第5期.[2]原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发挥金融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J].审计研究,2002第16期.[3]刘家义.关于我国金融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8第5期.[4]王家华.国家金融审计的现实矛盾与解决方案[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第4期.[5]徐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国家金融审计的再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第273期.

第四篇:国家审计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主要措施

国家审计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主要措施、基本经验及启示

2010-5-18 8:56:01 摘 要: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严峻挑战,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冲击,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来应对挑战。国家审计围绕宏观经济政策落实、财政信贷资金流向等方面,实施了大量的审计和调查,为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成功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关键词:国家审计 金融危机 免疫系统 经济安全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我国经济健康运行产生了严重影响,使我国经济面临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2008年11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国家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陆续出台了包括四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重点区域振兴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措施,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与此同时,国家审计机关也积极行动起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充分发挥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对我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已探底回升,但回升基础仍不牢固的背景下,全面总结国家审计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主要措施、基本经验,对于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国家审计的本质、更好的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家审计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主要措施

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机关的职责就是通过发挥经济监督作用,保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各项政策有效实现,使国家机器健康、安全地运行。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家审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挑战而言,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运行发生重大波折和困难,国家整体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成为摆在审计工作者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就机遇而言,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审计工作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有利于广大审计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拓展审计领域,探索完善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审计机关迅速行动起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最高目标,紧紧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采取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紧跟中央政策部署,重点关注政策落实情况

在2008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央实施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而在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随后又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的一揽子计划。在一年内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如此重大的转变,新政策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是中央和全国人民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审计机关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了审计计划安排,在2008年下半年紧急部署开展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影响,金融衍生品业务情况,境外投资风险以及能源安全等审计和调查,并于2009年5月18日发布了《审计署关于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审计情况》,对截至2009年一季度各有关部门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情况进行公告,并就审计中发现的部分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不高、部分政策实施办法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审计建议。并于2009年9月到10月,对17个省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情况及效果进行了审计调查,对中央政策的落实起到了较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二)紧跟财政资金流向,重点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启动了包括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京沪高铁、西气东输、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等一系列重点投资项目。审计机关也及时跟进,在2009年对京沪高速铁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和部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等重特大投资项目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审计。通过跟踪审计,及时揭示了京沪高铁建设中个别分项目投资控制不严、项目承发包不够规范、部分施工单位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发票入账结算等问题;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部分工程管理不够严格、投资和财务核算不够规范、环境保护措施未完全落实到位等问题;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部分分项目没有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部分合同签订不够严谨、投资控制管理尚待加强等问题;部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前期规划编制及落实不够准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不够严格和工程管理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重点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及时防止和纠正一些项目建设中违纪违规问题,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三)紧跟信贷资金流向,重点做好信贷资金的跟踪分析

2009年,我国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了企业信心,保证了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消除了一度出现的通货紧缩预期,助推我国经济快速扭转增速下滑态势,率先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复苏。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接近9.6万亿元,截至2009年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32.4%和27.7%,比金融危机最严重时分别提高23.3%和9.9%。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助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但同时释放出大量的信贷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弄清这些信贷资金的流向,特别是这些信贷资金有多少进入实体经济,有多少进入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是否投向“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能过剩行业有助于解释社会各界的疑惑,有助于中央决策层制定下一步的政策措施。审计机关为此开展了针对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不合理,新增贷款大量流向政府性融资平台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信贷资金对传统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投入多,缺少对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和利率较高,融资困难;部分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资本和房地产市场等问题。

(四)立足监督整改,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底视察审计署时指出,审计机关要进一步促进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而审计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就必须做到宏观意识和微观能力的统一,一方面能够从微观层面入手,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立足于国家审计的目标和任务,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入分析和揭示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发挥要以完善的制度为出发点和归宿。审计机关在应对金融危机开展的系列审计中,加大审计公告的力度,并以审计结果公告等为平台,在向社会公众反映审计查处问题和提出建议的同时,全面系统地披露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在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规范程序等方面采取措施,充分展现审计机关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成果,保证审计结论落到实处。在近期公布的跟踪审计结果公告中,注重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其中。如在京沪高铁、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审计结果公告中,包含了铁道部、中石油、三峡总公司等单位对审计查处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二、国家审计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中的基本经验

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国家审计采取的系列措施,有效预防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违规和违纪问题,揭示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抵御了国际国内不利因素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冲击,对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困难局面,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国家审计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中的系列措施也为国家审计进一步发挥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 “免疫系统”功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国家审计要始终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最高目标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使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冲击,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理所应当的担任起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职责。在国家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国家审计就立即跟进,围绕宏观经济政策落实、财政信贷资金流向等方面实施审计和调查,深刻揭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第二,国家审计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

我国的审计体制决定了国家审计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国家审计是我国政府对经济工作实施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20多年来国家审计工作取得成效的一条基本经验。国家审计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中采取的系列措施,始终围绕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始终坚持把国家审计工作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深刻践行了审计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

第三,国家审计要始终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

审计监督是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专门职权监督,审计服务的内涵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审计监督和服务是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审计监督是手段,为被审计对象服务是目的,没有审计监督手段,就达不到审计服务的目的;审计监督是一种过程,离开审计监督过程,就没有审计服务的结果。通过审计监督,最终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审计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中采取的系列措施,始终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查处和揭露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注重从体制机制入手,发挥审计服务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相关制度。

三、对国家审计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启示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社会运行环境更趋复杂,必将对其免疫系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审计在发挥已有作用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国家审计进一步发挥作用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围绕经济发展大局,督促中央政策落实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2009年 “保增长”作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而2010年 “促转变”将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与此相适应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将向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倾斜。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合理制定审计计划,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对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是对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的运用、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财税政策以及新增信贷资金流向的跟踪分析。同时,要加强对节能减排资金及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第二,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

防范财政风险,主要是关注政府性债务风险。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地方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产品日益增多,财政支出压力不断扩张,而由于历史原因,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当地公共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而纷纷设立专门用来融资的公司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形式多样,融资规模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存在3800多家地方融资机构,管理着高达8万亿元的资产。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严格的监督制度,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已经影响到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从地方财政风险的角度看,地方财政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正在逐步表象化,由财政支付危机转化而来的局部社会矛盾也在增加,因此迫切需要关注政府性债务风险,摸清政府债务的总体规模,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督。

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是关注银行业资产质量风险,2009年全国新增贷款9.6万亿,2010年1月新增贷款达1.39万亿元,全年新增贷款预计将达7.5万亿。大量的信贷投放容易引发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使大量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资本市场、“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和产能过剩行业,从而影响国家货币政策的效果,引发潜在风险。

关注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还要防止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2009年释放的大量新增贷款中有部分流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地方政府的债务状态一旦恶化,势必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定。

第三,关注决策风险,促进审计结果整改落实

关注决策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的决策风险。如为防止中国经济加速下滑,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包括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海南岛、黄河三角洲、关中—天山经济区等十一个区域发展规划,在充分肯定这些规划在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复苏的同时,要深入分析其中是否存在着低水平竞争、重复建设以及政策实施效果如何需要去进一步评估。二是国有企业的决策风险。由于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因决策管理失误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和海外投资失利情况时有发生。国家审计要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深入分析和揭示决策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查处问题,更要关注问题是否得到了整改,审计成果有没有转化为实际效果。在前几年的审计中,常会出现某些部门年年接受审计,而年年审计出的问题是一样的,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审计资源,也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的目的,因此要不断完善审计公告制度,探索审计结论执行情况跟踪管理,充分体现审计成果,做到监督与服务并重。

作者:陈炳欣 来源:审计署网站

第五篇: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作用与提升措施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作用与提升措施

2011-04-29 09:45:31

非现场审计是指建立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连续地搜集被审对象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监测被审对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一种审计方法。非现场审计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成本低、效率高和规范性强等特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农行非现场审计的信息化、网络化和专业技术化程度偏低。本文就农行内部审计现状及非现场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定位展开研究,提出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作用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三大矛盾”

近几年来,我国五大商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内部审计被纳入董事会及其下的审计委员会管理,其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正积极推进审计转型,以满足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需要。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三大矛盾”。

(一)银行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与审计理念陈旧、审计手段落后的矛盾。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下,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正处在快速增长期,表现为新业务品种不断推出、存贷款业务快速增长、中间业务突破性发展,带来内部审计领域扩展、审计需求大增。另一方面面对堆积如山的凭证、报表、档案,在海量的业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寻找证据,仍沿袭以往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审计手段和过分依赖于现场审计的审计模式使得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能时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只有改进原有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才能完成董事会赋予内部审计的目标任务。

(二)银行机构众多、网点分散与内审机构收缩的矛盾。一方面农业银行是我国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因机构众多、网点分散,审计人员在各个机构之间东奔西突、疲于奔命,工作强度大,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和审计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审计体制改革后,农业银行内部审计划片设置10个审计分局,机构收缩、人员减少,实施审计项目时因资源配备不足,对审计覆盖面、审计的深度、审计及时性有一定的影响,可能造成审计职能作用发挥不够。

(三)内部审计在风险防范中作用日益重要与审计创新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作用中日益重要。在打造优秀大型上市银行现实要求的背景下,农行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提高,明确提出“要发挥好审计条线的监督评价职能,坚持风险审计、管理审计、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及时揭示重大风险点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董事会战略有效执行和全行业务的健康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此,内部审计必须尽快实现审计转型。另一方面审计创新不足。客观地说,农行内部审计尚处在账项审计和制度审计阶段,以现场审计为主,非现场审计应用尚不充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较少,审计效果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非现场审计的特点和优势

非现场审计是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监督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定期采集被审计单位原始数据,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有重点的分析、评估出风险线索,确定审计重点,为现场审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对被审计单位定期进行非现场分析,审计分析有连续性和科学性;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在线审计或离线审计,实时、有效地对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进行监控,审计时间可事前、事中、事后分阶段进行,具有实时、有效、动态的监控功能。

与现场审计比,非现场审计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成本低、效率高和规范性强等诸多优势,近年来的审计实践表明,非现场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一)扩大了覆盖面,确保时效性,审计的深度、广度、精度增加。一是扩大了审计覆盖面。传统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某一时期或某一项业务进行审计,有一定的阶段性或间断性。非现场审计依托高科技手段,可以远程调集所有机构的有关业务数据并进行监测,有助于全面把握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的风险状况,确保审计的全面性。随着非现场审计系统在商业银行的广泛深入应用,审计发现问题的广度、深度和精度都得到了质的提高,特别是针对具有量大、重复性强的负债和个人资产业务效果则更为显著,在发现小概率、高风险事件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确保审计时效性。借助计算机系统,非现场审计可以做到连续地收集数据并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隐患,有效控制和制止,有助于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甚至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适应了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值的要求,这是传统审计无力做到的。

(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一是节约审计成本。非现场审计模式下,审计组除了必要的现场调查和现场沟通外,可以大大减少审计人力费用、差旅费用和时间费用。二是减少了调阅资料时间。非现场审计模式下,审计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固定的审计数据采集接口来获得,避免了现场审计中依赖被审计单位提供数据,使内部审计具有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三是提高审计效率,增加审计价值。非现场审计是从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的过程,分析性复核方法贯穿于非现场审计的全过程,增强了审计人员的理性思维,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使现场审计更具针对性,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

(三)实现了由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的历史性跨越。一是具备提前预警预报风险的作用。传统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进行的事后审计,是静态的审计活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非现场审计实现远程的数据采集、审计取证、分析评价,审计工作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利用审计数据采集接口、远程审计取证的非现场审计模式,使得对被审计单位的实时监控、持续监控和全过程监控成为可能。二是有利于把有限的审计资源最优化地配置到高风险的领域。运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可以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用于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业务领域、重点单位和部门及重大风险事项。加大对业务风险点和薄弱环节的监测频率,有助于准确选择审计重点,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和安排审计项目,使内部审计更具针对性。

三、发挥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用的对策

近年来,农行非现场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推出了符合自己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和审计管理系统,但信息化、网络化和专业技术化程度依然偏低。非现场审计发展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受传统审计观念的影响,少数审计人员对非现场审计工作认识不足;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非现场审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未制定非现场审计发展规划,非现场审计操作随意性大;对相关业务和高风险领域缺乏规范、有序的审计监控,风险检测分析水平不高,业务信息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共享和利用;开发的信息库还未得到有效利用,对审计项目的支持不足,非现场审计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非现场审计作为风险防范的利器,已成为新时期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常规、主要的审计形式。寻找审计信息化的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农行非现场审计效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发展目标,加强人员培训。一是提高认识,制定规划。非现场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审计模式、审计思想、审计方式的一场变革,高层领导的重视是成功实施非现场审计的关键。要充分提高认识,落实发展目标,制定整体规划,建立健全非现场审计制度,保证非现场审计有章可循,保证数据的收集、加工、分析、报告和处理有条不紊,保证所有的现场审计建立在非现场审计的基础上。二是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系统应用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的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觉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是成功实现非现场审计的关键条件。每名审计人员都必须经过现代审计理念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等非现场审计培训,并具备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的能力。各级审计机构要成立专家小组,经常进行非现场审计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促进非现场审计工作发展。

(二)加大系统推广应用,完善分析模型,建立非现场审计监测及常态化运行机制。一是加快非现场审计软件研发和应用,实现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程序化。要开发数据接口软件,实现非现场审计系统与各类经营管理系统的直联,并充分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和审计管理系统;要拓宽资料来源,丰富信息种类,内部审计部门应成为银行主要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还应将经营管理计划、管理制度、业务检查报告等非数据信息纳入非现场审计的视野,为非现场审计提供翔实的数据资料。二是丰富完善分析模型,实现非现场审计技术方法的模块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非现场审计作业标准的全面执行。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将科学的分析技术和优秀审计人员的宝贵经验固化到系统中,使之在全行范围内共享,并统一作业标准,切实保证审计质量。要强化非现场审计方法编制的流程控制,确保审计方法编制的质量,根据主要业务风险矩阵图示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编制非现场审计业务需求,进行需求评审,再根据评审通过的业务需求,探讨审计思路,编写方法。三是建立非现场审计监测及常态化运行机制,落实规范、有序的非现场实时监控。不断创新非现场审计的组织方式,配置固定的审计人员,利用非现场手段,将审计关口前移,依托远程监控平台,以远程登录方式,不定期地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审计监督,实现非现场审计协同作业及资源共享,确定风险监管的区域重点和业务重点,实现对被监管单位风险的即时、动态、全面监控,将审计工作由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相结合。

(三)建立和维护疑点库,提高非现场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度。一是加强风险矩阵研究,构建非现场经营分析和风险监测报告体系。非现场审计要围绕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重点关注业务风险点、关注新业务,体现成本效益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从主要业务的风险性、合规性、内部控制、真实性、效益性入手,梳理出非现场审计要点,绘制主要业务风险矩阵图表,收集完善风险矩阵方法库,并将其固化推广。通过建立日常监测报告制度,定期提交被监管行经营分析和风险监测报告。二是建立和维护疑点库。收集、整理并深入分析了监管分行风险经营状况,着手建立监管分行相关业务风险分析数据库。对非现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和风险疑点,全面纳入疑点库管理,实行动态监控,同时疑点修改、删除及出库则须经过严格审批。三是加大审计流程创新,提高审计项目非现场支持率。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将非现场审计风险线索查找、资料收集等工作作为审计准备和审计实施阶段的必要工作,在流程上进行固化,加大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的融合。

(四)准确定位,实现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监督方式不同,二者各有优势,各有局限。非现场审计是一种远程测试和取证手段,只是支持发现疑点和线索,所发现的疑点只是表象,深层次的问题仍需要现场查阅资料、访谈乃至实地查看才能得出完整、准确的结论。因此,要准确定位,将二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统一于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之中。以非现场审计帮助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提供审计线索,筛选疑点样本,确定审计重点和切入点,保障审计样本的代表性和有效性。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审计监督网络,共同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

(作者:曾信平,来源:审计署网站)

下载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及对应措施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及对应措施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