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浅析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丝毫不逊于外部审计,发现震惊世界的“世通”丑闻的首要功臣就是平时不为人瞩目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这也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于内部审计的关注,如何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开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现代西方内部审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和会计问题,其职业视野已经延伸到经济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近三四十年来,随着内部审计活动广泛深入的发展,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目标和范围等一直处在演变之中,并且这种变化人在继续,他丰富和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内涵和外延,使内部审计理论不断深入和完善,同时也推动了内部审计实务科学理性的向前发展。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一种积极的管理审计,具有独立性、广泛性、综合性、积极性的特点,相当于人体的白细胞,在组织内部建立企业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免疫机制,内部审计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内部审计师在西方被看作是老板的管家和参谋,向老板之所想,急老板之所急,干老板想干而不能干或干不了的事。内部审计是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隶属于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和高层管理部门负责,按照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原则,对经营管理进行监督评价,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向董事会报告,辅助企业的内部管理,起到监督控制、咨询建议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防护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
1、防护性作用。
防护性作用是指内部审计的检查和评价活动,可以揭示和制约各种不道德和不规范行为的产生,防止给组织造成不良后果。防护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为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合理的保证,避免因管理和控制的缺陷带来各种损失。揭露和制止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的贪污舞弊和欺诈行为。
(2)保证呈送给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据以决策的的财务和业务信息是真实的、准确的、完整的,避免因错误的信息而导致决策的失误。
(3)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并为经济的有效的利用资源提供保证,防止损失和浪费资源的现象出现。
(4)保证组织的方针、政策、指示和命令能够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遵守政府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有效地履行合同,维护企业的社会声誉。
2、建设性作用。
建设性作用是指通过对被审查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富有促进性的意见和改革方案,从而协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最好的方式实现组织的目标。建设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实现目标的各种活动得到有效的控制,杜绝实际和潜在的管理漏洞。
(2)针对控制系统的缺陷,提出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且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使已经达到有效控制目标的控制系统的控制成本最低。
(3)推荐更经济、有效的资源使用方法,帮助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经营成果,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4)促进内部成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更好的履行他们的职责,实现组织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作者:胡颀 文章来源:新疆职业大学 点击数:665 更新时间:2009-12-10 23:59:1
2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实行政策倾斜,注入大量资金,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民众的受教育面和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有力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但一些高校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提高收费标准、巧立名目收费,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审计风暴”中,一批高校受到了严肃查处,个别人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因此,加强高校的审计监督,刻不容缓。
一、坚持原则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实质上是从事内部把关工作。坚持原则排除干扰,不唯情不唯私,尤为重要。如果对发现的问题不敢坚持原则,抹不开情面,放任自流,结果必是害己害人。
(一)严把政策关
从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同志,对自己的工作首先要有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认识,要清楚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府的政策规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其次要清醒自己所负职责的重要性。在具体工作中,要善于透过纷繁的表象防微杜渐。
(二)去伪存真
真实是审计监督的本质属性。只有真实,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实际和全貌。实事求是、公正全面,不随意夸大拔高和以偏概全,是基本的工作原则。在工作方法上,要与人为善谨慎细致,一是一、二是二,是什么就是什么,始终坚持真实性原则。要有的放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综合分析能力要强,善于分析辨别事物的真伪和本质。要认真细致地辨别那些真中有误、真中有假、真中隐假、半真半假,甚至是基本事实有出入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这类问题,仅凭工作细致、责任心强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三)素质过硬,严于律己
从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同志,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发现问题和解
决问题。去审计监督别人,自身综合素质不过硬、实践经验不足,就会不受重视。发现问题不能引起受检查的人、部门、单位领导的重视,工作等于白做。时刻都要清楚自己所担负职责的重要性,使经过自己之手的审计报告真实可信。
二、强化收费管理
收费问题是当前社会的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是党和政府花大力气整顿和治理的重点。对于收费项目、标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制定的收费规定,有无乱收费、超标准收费和巧立名目收费,要看有没有加重学生和群众的负担,引起社会的不满;是否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处理方法,要及时向单位领导请示报告,争取得到积极支持,把问题尽量解决在内部、始发未发阶段,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和不应有的损失。
三、管理出效益
(一)完善规章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强化监督检查制约机制,要靠一套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做保证。需要健全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安排、领导重视等几个方面来配合。就我校来说,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审计部门同纪检监察部门捆在一起,纪检监察同审计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人员编制指数不够,经费安排不充裕,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充分、支持不够。二是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等不健全,经费不到位,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三是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监督管理。这几年通过审计陆续揭露出的乱收费、乱开支和一些腐败贪污行贿受贿事例,很能说明问题。它表明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必然是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因此,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机制,是高校内审工作相当一段长时间的首要工作。
(二)实现“零风险” 确保管理出效益
所谓“零风险”是指高校的经营管理发生问题的几率为零。内审工作的宗旨,就是要通过审计监督检查降低风险,从而实现“零风险”管理控制目标。工作的重点首先要放在风险防范方面,要制定出行之有效地风险防范措施。风险防范措施是指对那些已经确认或未明确的及潜在的风险的防范方法和手段。它包括风险降低选择、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选择指面临风险时,选择风险的最小化和损失最低化。风险规避是指对风险的回避和不作为。内审人员在内部监督管理控制检查中,要对被审计部门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充分、得当有效。对于缺乏风险防范控制措施的,要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督促其尽快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措施。其次,要着重放在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效益审计、管理审计、财务审计、风险决策、领导任期审计监督管理等几个方面。在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方面,要调动一切积极有利因素,发挥人、才、物应有的作用,督促改进不合理资源的配置和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效益方面,重视经济效
益,监督检查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是否效益最大化、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一步充分利用和提高,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这是有关高校社会形象、信誉度、美誉度的问题;在管理方面,要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检查,看是否运转正常和有效、有没有漏洞和不到位不妥之处;在财务方面,重点检查财务收支平衡、是否存在账外账和“小金库”,对乱花钱乱开支现象要锱铢必较;在风险决策方面,对重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经济合同进行跟踪审计和重点审计,尽量“关口”前移,进行决策前的风险评估审计,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点;在领导任期方面,除了任中、任后审计,重点是对一把手的“一支笔”进行审计监督检查。这方面,审计人员对一把手的不合理决定、决策,要本着对单位负责和其本人负责的态度,予以指出和纠正。
如何开展审计整改
收藏本文
分享
一、审计整改存在的问题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构依法审计所作出的处理决定或提出的建议,对其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机构作出审计决定的行为,二是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采取改进措施、提高管理水平的行为。近年来,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企业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有一些企业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熟视无睹、整改不力。审计整改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整改表面化、操作不科学等现象。1.发展不平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整改力度不同、效果不同。当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深刻领会审计内涵,把审计作为帮助本企业提高内部管理手段时,就会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非常重视,如我们集团下属公司的很多领导,对于收到的每份审计报告,都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整改措施。有一些被审计单位做到了即时整改,如我们在对集团下属某公司内部审计时,发现这家公司财务凭证有很多笔误,经查,是因为凭证复核人员基本不审凭证就盖审核章,凭证复核形同虚设。为此该公司立即替换原来没有责任性的复核人员。当然,在审计中发现,也有个别
如何开好审计征求意见座谈会
收藏本文分享
召开审计座谈会,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程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审计座谈会既是一种润滑剂,又是一种推进剂。首先,这种方式气氛比较轻松、有利于拉近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距离,使双方能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沟通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为审计工作谋求共识创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它为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搭建了一个互相沟通、交换意见的平台。审计组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阐明立场观点,宣传法规政策,有利于审计人员进一步了解情况、换位思考,为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原因打下基础。同时也提供给被审计单位一个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正确理解和清晰认识审计查出的问题,为下一步顺利地接受审计意见、积极整改奠定基础。因此开好一个审计座谈会,对审计组顺利地完成任务,实现审计工作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审计组在会前应召开分管领导参加的小组讨论会,对报告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对问题的认定和审计评价进行反复推敲。对被审计单位可能会出现的不同意见和态度,会议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做出充分估计,并以此为假设,做好审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便于及时做出应对,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西方内部审计概况对我国公安现役部内部审计的启示
部审计的需要,而综合审计、管理审计逐渐成了内部审计的代名词。根据公安现役部队经济活动特点及其目标,公安现役部队内部审计要重点抓好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要突出审计消除错弊隐患、增加单位内部控制功能的预防性作用。所谓绩效审计,就是按照经济、效率和效果三项指标,对财经活动的各阶段进行审计,从而确认被审计单位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是否合理使用,确定被审计单位运用的资源是否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成效,确定被审计单位预算、计划、方案的执行结果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所谓管理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经管理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被审计单位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改善管理,提高管理效益。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审查被审单位决策机能是否有明确的管理目标,是否考虑了各种环境因素及是否切实可行;二是审查被审单位计划机能是否有与管理目标相适应的计划体制,有无落实计划的具体措施及计划的实现程度;三是审查被审单位的组织机能,机构职能、分工及其设置的合理性。
四、积极改变传统审计观念,大力发展参与性审计,提升审计的服务职能
第二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摘要]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组要内容,然后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详细阐述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作用
从近几年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及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来看,发现的问题存在上升的趋势。内部控制缺失,管理存在漏洞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很多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只是本单位内部的一些收支话动,没有必要开展内部审计。自我国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以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及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出现了偏差。2001年底又赶上政府精简机构,绝大多数单位便撤销了财务内部审计机构,严重地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使单位经济活动在内部监督上出现了漏洞。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按审计目的不同划分为: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和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会制度的全面执行;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评价事业单位利用自筹资金办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督促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审计 1 的目的是通过审计,发现单位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果。按被审资金的来源及用途不同划分为:预算拨款审计、预算外资金审计、营业收支审计和基建投资审计。通过预算拨款审计可以反映该单位的工作业绩和社会贡献;通过预算外资金审计,可防止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外资金滥发奖金或物品;通过对营业收支进行审计,可以促进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改进经营措施;通过基建投资审计,可以对建造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监控。按审计范围不同划分为:经济合同审计和法人离任审计。经济合同审计主要是审查经济合同的主体合法性,双方义务权利的履行情况及违约的处理情况;法人离任审计主要包括调离前经营业绩怎样,任职期间有无违法违纪行为,是否给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留下重大经济隐患。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
1、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 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 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 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 目标。内部审计是一种积极的管理审计,具有独立性、广泛性、综合性、积极性的特点,相当于人体的白细胞,在组织内部建立 事业单位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免疫机制。内部审计工作应该 从事业事业单位整体利益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强化内部控制的
一项基本措施,它是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符 合规定、是否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 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事业单位 组织内部监督部门的一员,与纪检监督部门具有不同的监督职 能,担当着事业单位经济运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专业监 督任务,有着其他部门难以取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保障事业 单位及其内部各单位健康运作,运作行为完全符合事业单位目 标及发展战略,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价值最大化,其重要手段 之一就是建立内部审计体系。因此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 构越来越重要,有利于对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管理,有利于事业 单位长治久安的稳定发展。
2、对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领拔、使用和结果进行监督
即对事业单位各项资金和资产的增加、减少、和结余及其 所涉及到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从而确认预算资金 的集中分配和使用是否合理,以及为国家预算收人和支出的编 制、执行和经济财务效果考核所提供的一切资料是否真实、可 靠。内审监控功能指运用国家财经法规法纪检查监督本单位财 务收支和经营活动的合理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要紧紧抓住财 务收支、财经法规、经济效益、消费基金等影响经济过程带有普 遍性重点问题进行审计监督,以维护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同各 种违纪现象作斗争。
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可以为本单位的领导决策提供正确的 意见,有利于全面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领导工作决策上的失误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制度完善程度的测试和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 风险,并借助其专业手段分析评价风险程度。在变幻莫测的市 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这种风险预警器作 用,能够让事业单位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或者使风险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 度,有效地维护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4、事业单位内部进行经常性和针对性的审计,有利于及时 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促进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约 束机制,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和事业单位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 必要保证。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事业单位,随时随地都在经受着 来自市场无穷变数的考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凭借 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可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审计,督促事业 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事业单位规章制度,及时发现内部控 制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当好 参谋助手,防止和制止违纪违规和违反事业单位规章制度行为 的发生,或使已经发生的问题及时得以纠正和处理,保证事业 单位业务活动健康有序地运行和发展。
5、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具有前沿侦察功能和反馈咨询功能
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要依法进行审计。在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新秩序、建立宏观调控体系中,事业单位内审工作将 起前沿侦察的重要作用。事业单位内审要形成制度,成为一项
经常性的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一切事业单位都有 定期进行审计,审计中发现的重大经济案件,移交监察乃至司 法部门查处。此外,内审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重要来源是被审 单位。一是各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内含大量而又丰富的信息; 二是通过各种财务经济活动,各种分析研讨会,参与预测、考 核、监督等活动收集信息,由于内审监督的广泛性、客观性,以 及监督方式的多样性,因而审计调查信息来源广,内容真实可 靠。从大量的经济信息中,经加工提炼形成的审计报告是发挥 信息反馈、参谋咨询作用的重要环节。反馈到部门领导,可作为 调整决策方案的参考;反馈到上级审计部门,可加强内审指导 和本部门经济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反馈给被审单位,有助于被 审单位总结经验、加强管理、纠正偏差、遵守财经纪律。
6、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具有监督控制功能及经济“卫士”功能
内审监控功能指运用国家财经法规法纪检查监督本单位 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的合理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要紧紧抓住 财务收支、财经法规、经济效益、消费基金等影响经济过程带有 普遍性重点问题进行审计监督,以维护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同 各种违纪现象做斗争。在实施监督中,要抓紧重点,依法审计,查处一个,教育一片,发挥审计监督的政策力量。依法审计,勇 当“卫土”。审计人员要有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坚决 按照政策、法律、规章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 系,敢于同经济领域里的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不 丧失原则,不怕打击报复,勇当经济“卫士”,做到有法必依,执 5
法必严,违法必究,决不留情和手软。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很有必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 部审计工作,并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改进审计的方式方 法,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起到监督监察作用,从而达到促进规范 和发展的目的。
第三篇: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主要以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作为主要审计对象。它对公司的重要性:1.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需求;2.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1)风险管理与控制。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函数,对其过程进行管理和协调,对于加强公司治理并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大作用;(2)解决信息不对称。内部审计师进行的相对独立审计,不仅对会计信息编报和披露进行约束,缓解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失衡问题;(3)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减少的损失时,企业的价值得以提高;(4)发现舞弊和错漏;
(5)弥补外部审计不足
不过现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控制审计过于依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二)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和工作程序仍不够规范;
(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及执行内部控制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四)内部控制审计运行监管环境较弱;
(五)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欠缺。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不完善性,一般建议: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深层次法制化;
(二)规范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方法和程序;
(三)多角度控制内部控制审计成本;
(四)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审计运行监管环境;
(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体系。
当前国情下,要实现企业治理的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充分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文章源自中瀚石林
第四篇:浅谈审计重要性
浅谈审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和判断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重要性实质上是规定了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漏报是可以接受的。
对重要性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以下两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重要性不是一个特定的数字,它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我们需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具体环境,不同单位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一般是不同的。
其次,判断某事项是否具有重要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因为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我们无法兼顾到每个个别使用者的需要。而实际上,我们主要应以投资者的需求和利益来衡量,其他人的需求在有条件的时候适当照顾。这样的选择有两点好处。其一,投资者的利益具有可加性;其二,投资者的利益具有可衡量性。投资者是会计报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这样的选择也符合管理学中的“二八法规”。
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评估,初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进行判断,评估错报的影响。审计实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判断对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有重大帮助作用。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审计部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水平的设定、重要性的判断有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二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被审计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经济事项日渐频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审计抽样愈加普遍,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在审计抽样确定样本规模及评价抽样结果时显得异常重要。重要性概念为解决审计人员的抽样决策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而大大提高审计效率。三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由于审计费用预算与时间预算方面的考虑,审计人员必须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重要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适当减少审计程序,缩小测试范围,使审计人员把审计重点放在那些对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方面。
如上所说,审计重要性的运用能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但这是指在正确合理地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前提之下。如果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而刻意提高重要性水平,那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虽然重要性水平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它也不是可以随意确定的。对特定的被审计单位来说,重要性水平其实是有一个合理的区间的。审计人员需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这个区间。
另外,在我看来,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和会计软件的普遍应用为审计工作带来了便利,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重要性水平有所降低。单从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水平反向相关这一联系来看,这样会增加审计风险。但实际上,审计技术提高了,审计人员发现错报的能力也提高了,所以即使重要性水平降低了,但相应的审计风险不一定会提高。重要的是,降低了重要性水平,就相当于提高了标准,也就是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审计质量必然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必然增强。这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是广大投资者来说是有利的。
第五篇:内部审计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
【摘 要】
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的宗旨出发,系阐述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现状及现存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并分析了适合我国当前企业现状的内审计模式的设置。
【关键词】
宗旨;内部审计现状;范围与内容;审计模式 【正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的发展日益丰富,企业集团的管理阶层增多,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出现的客观条件。在集团公司内部,经常存在经营管理者对所有员工,下级经营者管理者对上级经营管理者等关系的多重委托经济责任,因此,集团内部审计是在受托经济责任下产生的。虽然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历史短暂,但是发展异常迅速,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及相关课题的学者,为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学术体系的发展不断探索研究。内部审计对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估评,明确企业内各种复杂的产权关系,发挥其监督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宗旨
内部审计作为会计体系之外的独立稽核系统,与财务管理体系相辅相成,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宗旨在于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自我修复功能。
一个健康的公司,应有适应公司发展目标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作为思想保证,合理的分权与有效的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作为制度保证,从而一方面从思想上使员工将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结合起来,努力为公司目标奋斗;另一方面从制度上保证员工的个人利益的实现并通过授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加强监督。
完善自我修复功能,主要是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然后通过整改措施纠正各种差错、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起到防止、发现和纠正问题的作用,从而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自我完善和修复。一个体制或制度,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极具变化的局面,这也是内部审计存在的根本内
因。
(二)发挥内部审计对错误与舞弊行为的威慑作用,避免损失的发生。由于内部审计的存在,被审计对象不得不尽量减少差错以期在审计中表现良好,而且定期、严格的内部审计对企图舞弊者是一种有效的拦阻。现阶段,查处错误及舞弊已经得到集团的高度重视,但相关的预防机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实际上,查处是一种反馈控制与补救措施,要逐步将当前以查处错误及舞弊为重点的反馈控制提升到以定期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重点的有效阻拦式的事前反馈控制,并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纠偏做到防微杜渐,力争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合适的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财务数据必须经过审计才能采用,这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习惯,已经成为进行任何财务评价的基础,而在国内,这种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这也是当前造假者往往能够通过造假得以获利的原因之一。结合自身实际,要真正做到准确考评,并通过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就要未雨绸缪,树立“只有经过审计后的财务数据才能作为评价的基础”的观念,从源头上防止虚报、瞒报现象发生。
(四)做好财务管理体系的外部稽核,充分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核心作用。预算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关注以下几点来实现对预算的监督:一是预算的编制、考核必须与工作计划相结合;二是预算的编制和考核应具有可核查性,编制时,各部门的费用预算应有费用支出明细清单,生产部门的成本预算和采购现金预算必须附有产品生产备料清单、生产进度预测、产品采购清单和招标采购制度,以保证预算编制以及考核的真实性和可控性;三是预算的定期检查和分析应当立足于为业务的发展服务,既要有严肃性又要有科学性,例外事件的分析和预算的调整应当立足于为业务的发展服务,而不能牺牲发展来满足原有预算的执行。通过审计的外部监督,一方面,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将会更加贴近实际,另一方面,预算的执行和考核将会更加严肃、科学,这将有利于预算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反过来,它也将推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能
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三职能论曾在我国审计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即监督、控制、评价职能。
(一)监督职能。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内部审计必须全面发挥其监督的职能,侧重于会计监督的含义,内部审计最能发挥对会计的监督作用。
(二)控制职能。内部审计机构是集团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独立于其它各部门和其它控制系统,是对其它控制的一种再控制,再此与其它控制形式相比,更具独立性、权威性和全面性。它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效果监督与评价,并向管理当局反馈这些信息及其他有关信息,提供完整的依据。因此,内部审计又是内部控制的特殊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的再控制。
(三)评价职能。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熟悉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并且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子公司,更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子公司的管理情况和运行业绩。评价职能表现为对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单位的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单位整体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指定的目标和决策进行而进行评价。
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一)企业集团审计的重点侧重于财务审计
内部审计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为财务审计,第二阶段为业务审计,第三阶段为管理审计。我国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的发展是从财务审计开始的,现在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仍停滞在第一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多数是财会人员,对检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为熟悉和易于操作。
(二)审计的手段落后
现代大型企业集团,大多已经实现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运用计算机技术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作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联机数据库、微型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和网络的发展,集团审计部门至少有一名掌握最新技术的计算机业务骨干。集团内部审计的计算机业务骨干可协助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培训其他审计人员使用技术计算机审计软件等。而我国
目前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
集团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多层次拓展,使得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者大多是财会出身,没有接受系的训练,缺乏足够的经营管理理念与经验。因此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四、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商品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集团的组织机构日益趋向复杂,从而使管理者所吸收的信息量、信息种类、信息复杂化爆炸般增大,传统的审计技术,已不适应对各责任人从事业务及控制的存在性和适当性做出科学的评价。于是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谈笔者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三点看法:
(一)审计技术发展趋势现代化
办公自动化和经济信息处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特别对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基本都已经实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化。集团内部审计从传统的手工审计转向以数据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自动审计,审计人员就必定需要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制定更周全细密的审计计划,对没有书面记录的经济方面的业务进行审计。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如果不能掌握计算机为基础的审计系统,将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集团内部审计现代化的要求。
(二)集团内部审计的范围逐步扩张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范围随着企业集团的不断扩大也将进一步扩大,进入全新审计领域,如兼并审计,其定义是集团内部审计部门对兼并公司实施审计。这种审计方式与传统财务审计有较大差异,审计要在短期内,分析兼并对象的主要背景、所处行业状况及行业发展趋势,并分析被兼并公司的财务资金状况、市场份额及行业前景,确定兼并后如何发展以便适应集团公司的前景规划。由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点由单纯的财务审计转向综合性的管理审计,及集团内部审计职能的加强、审计范围的扩展,对内部审计的专业要求提高,而集团内部审计部门又不可能配备各方面的人才,因此要事半功倍开展集团内部审计,适应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集团内部审计充分利用集团的人才资源,在内部资源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或内部资源不能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情况下,就应该充分利用社
会资源(比如咨询顾问公司)参与审计项目。
(三)与国际内部审计的接轨
内部审计是通过评估组织机制以确保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并且有效率地,经济地达到组织的目标和目的。
目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特别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家用电器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管理机制逐步完善,逐步迈向国际化,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与国际化企业标准趋同。对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成熟的经验我们可以直接借鉴。而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相比较更多地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对西方经验更多的是借鉴,取其精华,去起糟粕。因此,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更易与国际企业内部审计接轨,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国际企业内部审计接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五、适合我国当前企业现状的内审计模式的设置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一般有: a董事会领导模式; b监事会领导模式; c总经理领导模式; d财务总监领导模式。
在刚导入的预算管理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财务经理负责,协助其完善预算编制流程的监督;在比较成熟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预算委员会(财务总监)负责,负责监督预算的编制与考核流程;在成熟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总经理负责,负责监督预算委员会的工作流程并对流程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在整个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以后,在董事会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由其领导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内部审计部门来监督整个管理层。采用前两种方式的集团内部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强能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业务。
六、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
有效地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离不开重要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机构独立,垂直管理即企业审计部门在管理和考核上相对独立于其他部
门(即不受同级以及下级部门和单位的考核和评议,不适用360度考核法),如果下属公司设立内审机构,必须由集团审计部门垂直领导。该项措施有利于审计工作不受外部干扰,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
(二)报告反馈机制的施行。良好的反馈机制对于公司的内部控制至关重要。所谓报告反馈机制是指审计报告(含整改建议)上报主管领导一定时间后(如7天),如果主管领导认为整改建议不可行,则安排时间与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如果认为整改建议可行,则将整改建议转至被整改部门并通知审计部门,被整改部门认为整改建议不可行的,必须在收到整改建议一定时间内,提请主管领导安排时间与审计部门进行沟通,被整改部门无异议或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异议,则应认真对其进行整改。主管领导可以在收到被整改部门整改说明后,根据整改说明安排审计部门进行复查,也可以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时间安排审计部门进行复查,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当在被整改部门开始整改时即告知审计部门。此外,在部门制度建设中还应注意与其他部门制度建设的配套,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如在当前大力推动预算管理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在制度建设上就应及时跟进,以加强对预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周灿龄,张勇,1995,《美国现代内部审计》,中国石化出版社;
2.陈汉文,《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2;
3. Louis Braitta.JR,1999,“The Audit Committee Handbook” third edition, John Wiley&Sons, Inc,USA;4.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98,《内部审计实务标准》(1993)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学会编译,中国审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