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Web数据研究与应用论文
1知如何能够投其所好,为用户实现主动推荐,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些都是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问题。在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下,如何对网络上大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利用,帮助海量数据的拥有者们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以指导他们的商业决策行为,成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关注的问题。迅速发展的基于Web的数据挖掘技术,为解决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Web数据挖掘
2.1 Web数据挖掘概述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和随机的数据中提取人们事先不知道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非平凡过程。
Web数据挖掘(Web Mining)是从Web文档和Web活动中抽取感兴趣的、潜在的有用模式和隐藏的信息,是数据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信息检索、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在一定基础上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以发现有用的知识来帮助人们从www.xiexiebang.computer processing of Oriental Languages,2003,16(2).
第二篇:论文-嵌入式Web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
嵌入式Web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传统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结合IEEE1451标准,着重介绍了嵌入式Web传感器的结构与功能,并阐述了其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Dumb Sensor and the Smart Sensor, 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Embedded Web Sensor by the link of the IEEE1451.关键字:网络传感器 嵌入式Web传感器 IEEE1451 Key Words:Networked Sensor
Embedded Web Sensor IEEE1451
一、嵌入式Web传感器的必然性
1.1 网络传感器的必然性
传感器是人类探知自然界信息的触角,它可将人们需要探知的各种非电量信息转化成可测的电量信息,是信息系统的第一道门槛,为人们认识和控制相应的对象提供条件和依据。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三大核心技术之一的传感器技术,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传统的传感器(Dumb Sensor)、“智能传感器”(Smart Sensor)[1]、“网络化传感器”(Networked Sensor)的发展历程。
传统的传感器基本上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它的设计指导思想是把外部信息变换成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 然后通过变送器以电压或电流 [2]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
方式连接到采集器。它输出幅值小,灵敏度低,而且功能单一,因而被人们称为“聋哑传感器”。
人们将微处理器技术、智能技术和微机械加工技术(MEMS)应用于传感器,传感器性能的改变不再仅仅依赖硬件的改进,而是用存放于微处理器中的功能强大的软件对系统进行非线性自动校正、自校零、自校准、自补偿、自检验、抑制噪声等处理,增强了传感器的“智能化”功能,这就是智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仍然存在缺陷。例如,在数据通信方面,传感器与控制设备之间仍然采用传统的模拟电压和电流信号进行通信,没有根本解决布线复杂和抗干扰性差的问题。
网络传感器的出现成了历史的必然。网络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是符合某种网络协议的数字信号,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的缺陷,使得网络传感器的精度更高、传输距离更远、抗干扰性更强。[3]1.2嵌入式Web传感器的必然性
根据网络传感器所遵从的协议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基于现场总线的网络传感器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传感器。基于现场总线网络传感器的测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典型的分布式测量和控制系统 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
目前市场上现场总线多种多样,较为流行的现场总线有CAN(控制局域网络),Lonworks(局部操作网络)、Profibus(过程现场总线)、HART(可寻址远程传感器数据通信)、FF(基金现场总线)等。各种现场总线的内部结构、通信接口、通信协议各不相同,使得基于现场总线的传感器/执行器(Sensor/Actuator)接口协议标准各异,这就要求智能传感器必须符合所在现场总线的有关规定,从而给系统的扩展、维护等带来不利的影响。
对于传感器生产商而言,要开发出为所有控制网络支持的传感器,是不现实的,所以现有的智能传感器只能用在特定的现场总线中;对于用户来说,如果所需要的智能传感器不支持现有的现场总线,是更换现有的现场总线(显然这样代价太大),还是忍痛割爱,选择现有现场总线支持但不太符合需要的智能传感器?哪种选择都不理想。
如果所使用的传感器是基于TCP/IP协议的,那么它将直接与企业内部网(Intranet)或因特网(Internet)相连,从而使数据采集、信息传输等都能直接在Intranet/Internet上进行,既统一了标准,又使工业测控数据能直接在Intranet/Internet上动态发布和共享,供相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这样就把测控网(Infranet)和信息网(Intranet)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得工厂或企业拥有一个一体的网络平台,无论从成本、管理、维护等方面考虑,都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于是就有了本文要论述的嵌入式Web传感器,下面将对之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嵌入式Web传感器简介
2.1嵌入式Web传感器的定义与特点
嵌入式Web传感器的实质是在传统传感器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网 3 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
络化、智能化和微型化,其核心是使传感器本身实现TCP/IP网络通信协议,将传感器作为网络节点直接与计算机网络通信,可以利用Internet上的任意一台PC通过浏览器与该传感器通信。确切地说,嵌入式Web传感器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感器”,它已经涵盖了以前是属于仪器和微型计算机所具有的功能。
嵌入式Web传感器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高可靠性、低功耗、低成本和微体积等特点;第二,可根据输入信号进行判断和制定决策,具有自检测、自校准和自保护功能;第三,不同的应用系统无须采用不同的传感器,可在单一传感器的基础上通过软件设计来改变传感器的功能,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第四,采用当今最为流行的TCP/IP网络通信协议为载体,利用Internet传输传感器数据,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第五,嵌入式Web传感器组成的控制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直接通信,技术人员利用浏览器通过网络管理嵌入式Web传感器的工作状态,实施远程测控;第六,采用即插即用技术,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升级性和可维护性,方便测控系统的集成;第七,实现了传统的数据采集与发送向网络化的信息管理与集成的转移。
2.2 嵌入式Web传感器的系统结构
嵌入式Web传感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敏感单元、智能处理单元和TCP/IP通信协议接口[3]。从原理结构上来说,基于Internet的嵌入式Web传感器可以用图2来表示。
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
图2 基于Internet的嵌入式WEB传感器的体系结构
从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传感器在嵌入式Web传感器中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核心部分是完成信号处理、数据交换和控制的嵌入式智能单元以及完成数据传输的TCP/IP网络接口,通过微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使用,使传感器本身实现数据采集、处理的智能化和数据传输的TCP/IP网络化。
2.3 嵌入式Web传感器的技术基础[3]
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感器的智能化,微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为传感器的微型化提供了可能,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技术的发展为传感器的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这三大技术的日渐融合促进了基于Internet的嵌入式Web传感器的产生。
具体地讲,嵌入式Web传感器的实现需要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紧密配合。其中硬件技术有:
a)嵌入式网络硬件技术:微处理器、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TCP/IP等嵌入式网络硬件的飞速发展是嵌入式Web传感器发展的重要保证。目
[3]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
前,美国Connect One公司、Philips公司、EmWare公司、TASKING公司和国内的P&S公司等均提供基于Internet的Device-Networking的软件、固件(Firmware)和硬件产品。此外,在数据采集、DSP、TCP/IP、STIM、NCAP方面都不断有新型的专用接口模块产生,例如完成数据采集的有ADµ、c812、CS5511、TLC548;完成DSP的有TMS320C2000TMDSP;完成STIM和NCAP的有EDI1520、PLCC-44,而Analog Devices 公司生产的芯片ADCu812就可用来执行IEEE1451.2的STIM端的工作;完成TCP/IP协议转换的有研华公司的ADAM4572、ADAM4570;目前已有TCP/IP芯片(如美国Seiko Instruments公司生产的ichip S7600A芯片可直接用作网络接口[4])等等。随着这些专用模块和MCU的不断发展,完全可以保证在片上系统实现具有Internet功能的Web传感器。b)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将敏感元件、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集成在一块硅片上,形成一个“单片智能传感器”,是一个对外界信息具有检测、数据、处理、判断、识别、自诊断和自适应能力的多功能传感器,还能实现与主机远距离、高速度、高精度的传输。这类传感器具有小型化、性能可靠、能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优点。
嵌入式Web传感器用到的软件技术有:
a)嵌入式Web服务器:嵌入式Web传感器只需要完成基本参数和采集数据的传递,所以对Web功能要求比较简单,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控制命令和完成基本的数据传输。根据这个特点,可以综合采用Internet技术、操作系统剪裁技术,在ROM DOS上实现了一个最小化剪裁的嵌入式Web服务器,只保留了最基本的控制命令,其它与传感器数据传送要求无关的命令都剪裁掉。它接收浏览器的访问,实现浏览器命令到设备管理命令、数据的解析。浏览器访问命令有GET、POST、READ等,一般只要支持文件获取命令GET就可以了。
最小化裁剪的Web服务器程序可以设计为一个标准的子程序,嵌入在应用程序中,故称之为嵌入式Web服务器。另外,也可根据需要在Web服务器模块中提供CGI、JAVA脚本、嵌入式数据库等技术,也可加入GET、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
POST、READ等Web协议以外的自定义命令和数据通讯格式,这时需要在Web服务器功能、复杂度、可靠性和尺寸大小等方面进行权衡和选择。b)Web远程信号采集:利用内嵌在网页中的程序、ActiveX控件等服务程序,可以很方便地通过Internet实现传感器信号的远程数据采集,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设定采样参数、启动采样过程和获取采样数据。
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由于传感器的软、硬件资源毕竟有限,要使它象PC微机那样成为一个全功能的Internet节点,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4]。
2.4 嵌入式Web传感器的前景展望
目前,包括Siemens/Infineon、Philips与Motorola在内的数十家大公司联合成立了“嵌入式Internet联盟(ETI)”,共同推动着嵌入式Internet技术和市场的发展[4]。具有Internet/Intranet功能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技术已经不再停留在论证阶段或实验室阶段,越来越多成本低廉具备Internet/Intranet网络化功能的智能传感器/执行器涌向市场,正在并且将要更多更广地影响着人类生活。
可以预见,在网络化测控、嵌入式网络和e-维护技术三个领域中,嵌入式Web传感器都将起到重要作用[3]。在国防、通信、航空、航天、气象、制造等领域,对大范围的网络化测控将提出更迫切的需求,嵌入式Web传感器必将很快发展并成熟起来,从而有力地带动和促进现代测量技术即网络测量技术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嵌入式网络、e-维护等技术也会蓬勃发展起来,对工业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而同时,嵌入式Web传感器使得“数字地球”成为可能。届时,无数因特网的节点(具有Internet/Intranet功能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将发挥着神经细胞的功能,它将使地球披上一层“电子皮肤”,地球用因特网在支持和传递着它的“感觉”,无处不在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包括气象参数传感器、水土分析传感器、污染检测器、电子眼、电子
[4]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
鼻、葡萄粮传感器和脑电图仪等等)探测和监视着我们的城市、大气、船只、车流和我们人类自己。
三、IEEE1451系列标准简介
3.1 IEEE1451系列标准发展历程
鉴于现场总线的混乱,为了实现智能传感器接口总线的统一,IEEE-TC9在1993年9月决定制定一种智能传感器通信接口。
1994年3月,NIST(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 and Technology)和IEEE(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共同组织了一次关于制定智能传感器接口的研讨会,会上讨论了开发这样一种简化控制网络和智能传感器连接标准接口的可能性。从那以后,连续召开四次研讨会,直到1995年4月,成立了两个专门的技术委员会:P1451.1工作组和P1451.2工作组。
P1451.1工作组主要负责智能变送器的公共目标模型进行定义和对相应模型的接口进行定义;P1451.2工作组主要定义TEDS 和数字接口标准,包括STIM和NACP之间的通讯接口协议和管脚定义分配[5]。在1997年和1999年IEEE先后颁布了IEEE 1451.2标准和IEEE 1451.1标准。1998底,技术委员会针对大量的模拟量传输方式的测量控制网络及小空间数据交换问题,鉴于许多混合型智能传感器(即能非同时地以模拟和数字的方式进行通信)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成立了另外两个工作组P1451.3和P1451.4。其中P1451.3负责制定模拟量传输网络与智能网络化传感器的接口标准;P1451.4负责制定小空间范围内智能网络化传感器相互之间的互联标准。
IEEE1451.4就是一个混合型的智能传感器接口的标准,它通过提供一个与传统传感器兼容的通用IEEE1451.4传感器通信接口使得传感器具有即插即用功能,在传统仪器与智能混合型(smart mixed-mode)传感器之间提供了一个桥梁。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
IEEE1451.4标准通过定义不依赖于特定控制网络的硬件和软件模块来简化网络化传感器的设计,使得工程师们在选择传感器时不用考虑网络结构,这就减轻了制造商要生产支持多网络的传感器的负担,也使得用户在需要把传感器移到另一个不同的网络标准时可减少开销[5]。
3.2 IEEE1451标准的优越性
IEEE1451是为变送器制造商和用户提供的一种有效而经济的方式以支持各种控制网络。IEEE1451标准接口的结构如图3所示[5]:
图3.不同网络总线IEEE1451转换方案
针对上图的几点说明:
第一层模块结构用来运行网络协议栈(Network Protocol Stack)和应用硬件(Application Firmware),即网络匹配处理器NCAP(Network Capable Application Processor);第二层模块为智能变送器接口模块STIM(Smart Transducer interface Module),其中包括变送器和变送器电子数据单TEDS(Transducer Electronic Data Sheet)。
这样在基于各种现场总线的分布测量控制系统中,各种变送器的设计制造无须考虑系统的网络结构。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
3.3.IEEE1451.2标准简介[6]
IEEE 1451.1标准定义了网络独立的信息模型,使传感器接口与NCAP相连,它使用了面向对象的模型定义提供给智能传感器及其组件;IEEE 1451.2标准定义了一个连接传感器到微处理器数字接口(STIM),并通过网络适配器(NCAP)把传感器和执行器连接到网络。据IEEE和NIST最新资料,1451.X标准之间可以一起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7]。
IEEE1451.2是一个开放的标准,它的目标不是开发另外一种控制网络,而是在控制网络和传感器之间定义一个标准接口,使传感器的选择和控制网络的选择分开,从而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厂家生产的智能传感器而不受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
基于IEEE1451.2标准的网络Web传感器的系统结构框图如下:
图4 IEEE1451.2传感器的结构框图
IEEE1451.2主要定义了STIM(Smart Transducer Interface Module)的内容,其中主要包括TEDS(Transducer Electronic Data Sheet)和TII(Transducer Independent Interface)。
TEDS是IEEE1451.2标准的核心,提供了对广大范围传感器 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文献总结
(sensor)、缓存传感器(buffered sensor)、数据系列传感器(data sequence sensor)、事件系列传感器(event sequence sensor)、执行器(actuator)等模型的支持,并具有自动识别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能力。TEDS完整详细地描述了它支持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类型、操作和属性。
TEDS被分成8个可以寻址的部分,其中只有Meta TEDS和Channel TEDS是必须要的,其余的6个TEDS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每个STIM包括1个Meta TEDS,用来描述TEDS的数据结构、STIM的极限时间参数和通道组信息等有关STIM的总体信息;每个STIM通道包括1个Channel TEDS,主要用来对每个通道的具体信息,如:函数模型、校准模型、通道的物理属性、返回的数据类型和格式、对象使用上下极限、使用时限等参数。
TII并非是额外的一种网络协议,而是用于连接NCAP和STIM的点对点、时钟同步、短距离的接口,共有10个引脚。IEEE1451.2标准详细定义了这10个引脚的功能,并定义了NCAP和STIM数据传输协议。
3.4 IEEE1451系列标准的发展动向[5]
IEEE和NIST还在着手制定无线连接各种传感设备的接口标准,该标准的名称为“IEEE P1451.5”,主要用于利用电脑等主机设备综合管理建筑物内各传感设备获得的数据,还将包括把传感器获得的信息用于
第三篇:基于Struts的Web应用系统数据验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于Struts的Web应用系统数据验证
作者:董卫鹏 陈建彪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06期
第四篇:web技术应用与开发
人力61
1696112
张伟
策划报告: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当今社会为信息社会,世界已进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中激烈竞争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之后的又一大资源,谁控制的信息越多,谁利用信息资源的效率越高,谁就会在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谁就会更有优势,这一点已得到举世公认。
随着WTO的加入和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抓住机遇,在竞争占得先机,作为生产企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库存管理的信息化、计算机化也就迫在眉捷了。开发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即有宏观上的意义,那就是顺应时代信息化、现代化潮流,提高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也有微观上的意义,那就是可以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程序,加强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单位效益。库存管理的对象是很多的,广而言之,它可以包括:商业、企业库存的商品,图书馆库存的图书,博物馆库存的展品等等。在这里本文仅涉及工业企业的产品库存。它主要包括下列三部分:
1、没有经过企业加工,而为企业生产或其他各方面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部件等,如钢材、轴承、发动机、电动机等。
2、已经过企业加工,但尚未加工完毕的在制品。
3、企业已加工完毕,储而待销的成品与备件等。
库存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经过分析如此情况,我们使用微软公司的VisualBasic开发工具,利用其提供的各种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尤其是ADO,是能方便而简洁操纵数据库的智能化对象,短期内就可以开发出用户满意的可行系统。Data控件; ADO Data控件;
DataList控件/DataCombo控件; DataGrid控件; MSChart控件。
库存管理系统按分类、分级的模式对仓库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缩短了库存信息流转时间,使企业的物料管理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为采购、销售和生产提供依据;智能化的预警功能可自动提示存货的短缺、超储等异常状况;系统还可进行材料库存ABC分类汇总,减少资金积压。完善的库存管理功能,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降低库存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内容涉及库存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入库、出库、退货、订货、库存统计查询等等。下面介绍库存管理的工作流程: #入库
供货单位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送货单---库管人员查收入库---入库单
处理各种入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其他入库等入库业务;按入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入库单据信息。#出库
库存统计表---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库管人员出库---出库单 处理各种出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领料、委外领料、其他出库等出库业务;按出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出库单据信息。#退货
产品不合格通知书---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存根---库管人员退货---退货单 #订货
库存管理部门向采购部门发出采购单---采购部门向供应单位传递订货单---供应单位组织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入库 #盘点
备份库存数据,打印盘点表,可按仓库、批次进行盘点,并根据盘点表生成盘盈、盘亏表,调整库存账。
盘点的功能是检查仓库现有库存量与帐面数量是否一致。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大于帐面数量,则盘盈;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小于帐面数量,则盘亏。无论是盘盈还是盘亏,它们的差异量都记录在盘点调整单。根据上述工作流程,库存管理系统将包含以下内容: 1.能对企业内的各类货物进行ABC分类管理,并提供最低库存量、最高库存量、安全库存量的预警功能。
2.可以存储各类信息档案包括物资、产品基本信息、供货单位信息、使用单位信息等。
3.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物资入库管理物资出库管理等等,安全、高效;支持各种类型的出/入库业务: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采购入库、其他入库、生产领料出库、委外领料出库、销售出库和其他出库等 4.提供退货管理功能
5.通过查询库存,及时了解库存余额信息,便于订货下单,以免由于缺货,影响生产。另外,还提供经济订货量计算功能和打印订货采购单功能。
6.支持库存盘点功能,可按仓库、物料进行盘点,自动汇总盘点数据,及时生成盘赢亏调整单
7.可及时打印库存余额,方便领导决策或安排及时定货.三、调研情况
1、国内外现状研究: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始于1954年,当时美国首先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单。40多年来,计算机在处理管理信息方面发展迅速。例如,60年代美国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项目不到300项,到了1975年达到2670项。而现在,美国在财务会计上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物资管理中80—100%的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计划管理中是80—90%。据计算机应用方面发展较快的国家统计,计算机用于经济管理的约占80%;用于科技运算的占8%;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占12%。因此,经济管理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当然,由于库存管理在经济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其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中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发展却较快,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库存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单据数据。为及时结清每笔业务,盘点库存和货物流动情况,保证企业生产用料以及货物安全,库管人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作数据记录统计工作。在世界发达国家,库存管理的计算机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尽管我国的生产企业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强的意识和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表现之一:有的企业单位的库存管理部分目前仍为手工、半手工操作。从供应单位办理入库登记开始,到使用单位输领料出库手续为止,所有操作基本上都是由仓库管理人员笔写,手理,加上算盘、计算器来完成。这不仅繁锁,效率低,而且缺乏库存管理的一些基本手段,如库存状况统计,查询经济订货量计算等,这给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落后,及经济利益上的损失。
表现之二为:有的单位的库存管理部已上了微机,但对微机的利用效率极低,有的在用它打游戏,有的仅把它当计算器或打字机来用。表现之三为:有的企业单位既有了微机同时也有了库存管理软件,但硬件上去了,软件上不去。因为他们用的库存管理软件,大多为自己的工作人员及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员所开发的简单的管理程序,很难称得上是“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这些程序的弱点多表现为:1)系统开发时无科学的理论支持。2)开发过程中调研不全面。3)软件编写时模型不清晰完整。4)所用开发工具落后(如Foxbase等)。
四、研究解决方法及思路
根据我国国内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应用普及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将用我所学知识,利用当前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实用的理论,开发一套基于NET的库存管理系统,以求能对我国库存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具体的方法及计划如下: 全论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阐明所开发项目(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要满足用户哪些要求,并给出全文的摘要。第二部分为实际开发过程,这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分为理论支持,系统分析(实际调研),系统设计,软件编写,运行调试,系统安装,系统维护七章。第三部分为结束语部分,分为经验教训和注意问题及作者建议,参考资料二章。作为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与读者共享。这三个部分中,第二部分为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方法及工具(VB.NET)使用的详尽论述处于全论文的核心地位。而其中的理论支持,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编写又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在此将这四章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理论支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1)当前计算机管理界所流行且实用的系统建设三原则:整体性原则、分作—协调原则、目标优化原则。(2)系统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法。(3)原型法。<二>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就是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出系统的逻辑方案。系统分析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是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把要解决哪些问题、要满足用户哪些具体的信息需求调查、分析清楚,从逻辑上或从功能需求上提出系统的方案。
通过对系统的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画出系统的实际操作流程图: 供货单位管理
使用
总体设计
系统目标设计
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是实现企业物资设备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从而达到企业仓库库存管理效率的目的。开发设计思想
库存管理的物资主要是企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进货时经检查合同确认为有效托收后,进行验收入库,填写入库单,进行入库登记。企业各个部门根据所需要的物资设备总额和部门生产活动需要提出物资需求申请。计划员根据整个企业的需求开出物资设备出库单,仓库管理员根据出库单核对发放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有些设备使用完毕需要及时归还入库,填写还库单。根据需要按照月、季、年进行统计分析,产生相应报表。仓库库存管理的特点是信息处理量比较大。所管理的物资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种类繁多,而且由于入库单、出库单、需求单等单据发生量特别大,关联信息多,查询和统计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在管理上实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的重复传递;单据、报表种类繁多,各个部门规格不统等问题。
在本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满足计算机管理的需要,我们采取了下面的一些原则:
统一各种原始单据的格式,统一帐目和报表的格式。删除不必要的管理冗余,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程序代码标准化,软件统一化,确保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实用性。
界面尽量简单化,做到实用、方便,尽量满足企业中不同层次员工的需要。建立操作日志,系统自动记录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系统功能分析
本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库存管理的各种信息的输入,包括入库、出库、还库、需求信息的输入等。库存管理的各种信息的查询、修改和维护。设备采购报表的生成。
在材料库存中加入所允许的最大库存合最小库存字段,对所有库存物资实现监控和报警。
企业各个部门的物资需求管理。操作日志的管理
库存管理系统的使用帮助。
第五篇:《Web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创新研究与实践
《Web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要: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借鉴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特点,进行《WEB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创新设计,践行尖子生培养模式,实现个性化教学,使学生掌握WEB开发实战技能和职业规范,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关键词:Web技术;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105-02
Web技术是IT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是互联网上各种应用开发的技术基础。随着网上应用系统、企事业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需求的增加,使用Web方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应用系统开发已经成为主流发展趋势。《Web技术应用基础》涵盖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主干技术,也涵盖了IT行业中信息应用与处理的主流技术,课程可面向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工作岗位。课程是兼具技术基础课程与技术实践课程双重特色,是一门综合性强,既涵盖了常用的信息应用概念,又综合了大多Web应用系统技术的实际操作的具有相当复合程度的课程。《Web技术应用基础》是面向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培养学生基于WEB系统开发的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有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编程逻辑和数据库技术等。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实战能力,通常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对于学生就业有极大的助推力。
一、课程教学创新思路
《WEB技术应用基础》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得“形象思维强,逻辑思维较差”的高职生精通Web站点构建技术,较好地掌握Web编程技术和数据库信息发布技术,同时具备项目需求分析、功能分解的能力,接触系统开发设计规范、项目设计方法,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课程改革创新思路是实践校企双主体模式,以企业WEB开发人才的用人标准和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服务主体,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高端职业技能为核心,理论实践并举,突出课程的职业型、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课程改革创新实践
1.“阶梯稳打-螺旋递升”课程体系构建[2]。“阶梯稳打-螺旋递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高职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强的特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项目,将其划分为能够覆盖课程核心知识点的系列迭代阶梯式小目标,遵循项目开发工作流程,以阶梯目标为引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进度,不断增强软件项目的功能,最终实现项目开发的阶段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同步进行直至教学任务完成和项目的验收[2]。“阶梯稳打-螺旋递升”以工作任务及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了阶梯递进的创新课程体系。在《WEB技术应用基础》创新教学实践中,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群的能力标准,以市场主流技术、实用技术和成熟技术为主,兼顾先进前沿技术,确定采用JSP2.1技术[2]。采用JSP2.1教学,利用标记简单易学的特点,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如何开发一个中小型WEB系统。本课程将教学项目进行任务分解,串联核心知识点,依据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确定了九个能力教学单元,课程创新教学体系的整体设计如表1所示。其中No 1~No 5为基本技能和知识单元,以完成“用户登录”、“鲜花显示”、“鲜花搜索”和“鲜花分页”四个阶段项目的设计为核心。No 6为标记文件的应用,要求学生熟悉标记文件的配置与应用,若Java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深入学习自定义标记的开发。No 7~No 8是数据库的综合应用,要求全体学生必须熟悉SQL查询、增删改的技术,并且能够按照项目进度要求和具体指标推进项目逐步完善。No 9是集中训练环节,在“学校BBS讨论区”、“基于WEB的网上书店”、“旅游资讯管理系统”和“作业在线管理系统”中任选一项并,重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能够反映学生完成项目的独立性、学以致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做一体化。根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中调查对象的94.3%对基本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感兴趣,78.1%对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感兴趣,可见在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要齐头并进,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够用”的地步,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拓展和可持续发展。本课程创新教学以“网上花店”为项目载体,借鉴迭代项目教学法[1],将项目合理分解为九个能力单元,覆盖课程核心教学知识点,做到融理论于实践,以具体任务指导实践,推进项目进度,有效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该课程借鉴企业团队负责系统开发模式,营造小组开发的开发环境工作格局,由专任教师与企业能手组成指导团队,让学生实现“学中做,做中教,做中学”,按照项目进度指导手册,高效有序地完成实战教学项目。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不断积极主动地构建自身的技能和知识体系,真正实现了“趣在求是”的教学出发点,实现了理论实践齐头并进,真正践行了教、学、做一体化。
3.尖子生人才的培养。在创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尖子生[3]”的高技术高技能培养,能够充分发挥“尖子生”领头雁的特点,引起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潮,推动整个课程教学的教学内涵品质。尖子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于,尊重学生原有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化的特点,本着对每一个学生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使得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可行性目标,在原有的层次上分批次迈向新的台阶,共同提升WEB开发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推行“尖子生培养”模式,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有效途径。以《WEB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网上花店”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特定任务,如“系统登陆的安全防范、文件上传与下载、图片上传处理,自定义标记的应用”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改革的成果与展望
《WEB技术应用基础》于2014年成功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我们将会按照《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依据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原则继续完善该课程共享资源的精品化,实现课程的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以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为服务主体,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便捷获取和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战胜,王廷梅,李明.项目教学中应用迭代开发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7):130-133.[2]陈战胜,沈大林.JSP2.1动态网站设计案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文敏.信息技术尖子生培养和发挥作用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