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宣威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宣威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3月15日至3月18日,县教育局组织我们全县各级各类校长一行60余人到宣威学习考察。学习考察主要是3月16日17日两天。两天中我们分别听到了宣威县教育局长及几所校长的经验介绍。又实地考察了几所学校。对学校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做了仔细的调查了解,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感触很深——
第一感触:宣威人是用一种吃苦的精神支撑宣威教育。
1、从走访的几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情况可以看出宣威并不比会泽好。但宣威从上到下,从教育局领导到一般教师从百姓到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是到位并一致的。一步一个脚印,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个中心,多年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没有听到在管理中这样一票否决,那样一票否决。如果这样重要,那样重要,那是各个时期的工作侧重点。作为教育,什么都没有比提高教育质量更重要的了。如果教育质量提不高,再重要的工作也就失去了主题和中心,没有了载体。
2、勤于管理,乐于吃苦。从领导到广大教师所反映出来的是,领导敢于管理,善于管理,这个管理,不仅仅是表现在制度的健全和到位上;而是反映在具体的工作中。同时,在几所学校的领导班子中,也可以看出大家是团结一致的,事实上团结就是力量,这也是学校办出成绩的源泉。学校广大教师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吃苦耐劳,苦干实干,形成良好风尚。正是这样,创造了宣威教育的辉煌。
3、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是一种朴实、向上的活力,我特别注意看了来宾一中几个班的体育课。虽然设施条件不好,但老师们因陋就简,走道、围墙都加以利用做了锻炼场地。看到的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不努力锻炼,也没有那个人不汗流浃背。这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映射出莘莘学子向上的拼搏意志。可以联想到在学习上也将是奋发向上的那种情形。
第二感觉:穷市办大教育,真正体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
宣威市人口130万,属国家重点扶持开发县,客观说财政状况也是不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条件是比较差的。俗话说“贫则思变”宣威人把教育视为改变贫穷的路子。特别是广大农村,家长教育子女好好读书,跳出农门,摆脱贫困。一是在村子里那些读书出去的家庭日子比别人好过,大家以子女读书成才为荣,纷纷仿效,这就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这个大气候的形成更离不开广大干部的教育引导。当然也不是一跃而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的结果。
可以说宣威的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办好了,人民满意了,也就更舍得花钱送子女上学,花钱支持办教育。实现了良性发展的目的。甚至影响大到我们县的许多家长也慕名把子女送到宣威的学校读书。使得宣威的学校如虎添翼,如日冲天,蒸蒸日上,实在感触太深。同时,作为会泽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为会泽的教育感到汗颜和羞愧。
考察学习的宣威的教育,仅凭感动是无济于事的。要把这次考察学到的宣威办学经验好方法,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工作认真思考,果断采取措施,研究解决好自身发展的问题。具体在以下几方面作好工作:
一、在师生中,在广大家长中,正面宣传会泽教育的优势,让广大师生树立信心。特别是要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要看到会泽教育的光明和前途。找准差距,但不应该忽略自身的优势,要因势利导,发挥优势,做到“崇洋不媚外”,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起信心。
二、在全体教师中要真正树立质量意识。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宣威教育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2000年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到宣威一职中、榕城一中、二中(现在的六中)学习。当时老师们认为我们大家苦了,看了以后,没有一个还敢再说我们的工作苦。比比别人,看看自己,自然也就比出了积极的因素,比出干劲。那次学习考察,对学校的发展客观起了积极作用。现在比起来,我们同宣威比确实有很大差距,尽管差距再大,我们也不能消极对待,列宁说过:“偏见比无知更为可怕”,要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知己知彼。正视自己的差距。树立危机意识,拼命往前赶,才能缩小差距。只有在领导和广大师生中真正树立起质量意识,一切工作都建立在为了提高质量这个主题上,而对不利提高质量的因素淡化掉。避免摆花架子,唱高调子。就是要提倡“苦字当头,实干兴教”长期不懈的抓下去,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是我们的出路。
三、遵循教育规律,在抓当前高中这个薄弱环节的同时还要注重基础教育。
高中规模不够是会泽教育发展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今后更要注意强化基础教育,多年来忽视初中小学教学质量,造成今天高中水平低劣。这个问题不能再掉以轻心了,要切实加强初中小学的调研工作,制定有效措施,指导广大教师抓好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评三考”还应该再把小学也纳入进去,把没有教毕业班的教师也纳入进去,让全员都动起来,掀起教师队伍一个学习提高的高潮,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不可能有高的教学成绩,不断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的评价考核和激励竞争机制。如以县组织一些学生的学科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使一些尖子生脱颖而出。
四、结合学习宣威办学经验,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1、明确目标,努力使教学水平提高档次:2004年我校初三毕业班300人,目标是:曲一中上线确保20人,争取25人。高中上线225人(75%),其中曲二中及高中重点班100人(40%)。其余学生全部动员升入职高中。
2、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促校风学风建设,从本学期开始,实行后进生转变领导挂钩结队帮扶。
(2)尖子生培养落实目标责任到科任教师。举行6次模拟考试,6次学科专题讲座,1次尖子生会,1次尖子生家长会;认真搜集整合史地生复习资料,指导复习工作。
(3)非毕业班加大测验力度,增加2次考试,认真作统计对比。按照家长委员会意见,组织好星期
六、星期日的补课。积极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全力以赴,扎实工作,为学校办学水平上台阶多作贡献。
学习宣威办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多方面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息,办好学校,为广大家长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小学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教育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6月4日至9日,市小数辅导员培训班一行25人在山东潍坊及青岛劳山区教育考查学习。把镇区小学数学辅导员培训的视觉聚焦到全国素质教育的重镇山东,足以体现市进修学校与市教研室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小数辅导员的专业素养的重视。
一周的考察学习时间短暂,但安排紧凑,内容充实。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名师报告、观摩学生作品、兴赏数学节目、参观特色学校、感悟校园文化,深切的感受到潍坊与青岛将素质教育根植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将对学生的爱根植于对数学文化建设与高效课堂的进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改革与教师成长并举,打破了“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怎么有利于升学怎么管理”的应试教育魔咒。潍坊实验小学着眼“数学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数学思想方法;潍城外国语学校着眼“生态课堂·时尚英语·根基教育”将高效课堂的聚光灯照向学生的精神生活层面;崂山实验小学着眼“多层次教师成长梯队培养”,小学教师的培养从各级骨干教师、学校带头人、直至在职研究生等,培训方案、领导机构、组织形式等务实而不失教育创新的时代元素。
一周的考察学习,所见所闻让我看到了教育原来可以这样 1
美、这样真、这样善。特别是课题主持人、小学数学教研员苏桂芹老师关于《让“阅读”成为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新方式》的课题实验汇报,介绍了本课题实验的整体情况,重点解读了阅读实验的五大领域——数学故事、数学史、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实践、趣味数学。学生的数学作品,学生的数学节目展演,学生自创的数学故事等案例情境感人,令人鼓舞,促人反思,值得深入学习,但面对被考试考疯了的中国教育,我想说:教育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下面我谈几点反思:
1.教育不再迷人,不是因为教育不够青春,而是因为残忍的考试制度。
山东省在全省以“三个面向”“三个还给”为切入口实施素质教育。不宣传高考状元,不以高考分数对地市教育部门排队。通过淡化高考的导向作用为小学初中的义务教育护航。山东省把政府主导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把规范办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政府每年发布一次考评报告,对不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不是创举,但的确又是创举。正因为此,我们看到的潍坊实验小学、潍城外国语学校、崂山实验小学课堂里不必说,就连校园的空气里弥漫的都是不一样的课程观、不一样的素质教育结构。山东把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反思。
但是,课程改革十年,***中考由课改前的6科变成10
科。全国很多地方考试科目、考试次数在实质性的减少,但***越改越多(除了美术与音乐不考)。***的初中升高中考试大小10个科目,是全国之最,初中生从初二开始参加升中考试。让人惊叹的是现在的高考才4科,周边的广州、深圳、佛山都比***考试科目少。再加上东华、光明、宏远外国语等初中部一年一度的火热招考,万人报考一个学校的盛况持续七八年了,不仅如此,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小学数学、写作、英语等辅导班周末班暑期班都学位紧张,开学前一个月就没学位了。为什么?!——家长就是为了保三年后的“中考”能占据有利地形。主管部门不可能不知道,但就是熟视无睹!因此,我们的小学教育面对的是被“初中升高中考试”“小升初私立学校招考”搅动得近乎中暑的家长,头顶“疯狂的初中升高中考试”机制,***的小学数学教学被动迎合家长的需求,多数学校、老师在“素质”与“应试”之间都做了现实的选择。“应试”的魔咒不仅让学生与家长病态的成长,也让教师失去了职业成长与发展的幸福感,一线教师的成就感严重扭曲。我们的老师在学生的节目中找不到成就感,只把自己的成就感建立在试卷上。
2.只有爱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有几个校长从内心深处尊重老师,爱护老师。
干好任何一项工作,爱岗敬业是前提,教育工作更为突
出。爱孩子、爱教育,就意味着学会尊重学生、敬畏学生。潍城区各学校推行的“演”数学故事,为小学生搭建了数学能力展示的舞台,孩子们生动展现了数学的智慧、创造、严谨和美。节目中充盈着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数学的爱。在潍城实验学校看到的生态课堂与根基教学,都以不同的切入点展示了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我们听了低年级、高年级各一节思想品德课——“诚实”,在平等直抵心灵的师生互动中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益,让我们感受到教育工作的绚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才能让师生共同走进生态课堂。我们看到的几个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作为师生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认识课堂、关注课堂、改革课堂。以生为本,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引领课堂。
但是,爆富起来的***、高度市场化的***的社会背景是——社会上“爱狗的人多,爱人的人”,代表社会精英和主流社会方向的有钱人都“爱狗胜过爱人”,公园里遛狗的越来越多,老师往往真诚的象对待老朋友一样对待家长,但家长内心深处都拿教师当自己的工仔。教师的公资是长了,但是,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远不及上世级后期,让教师从内心深处自觉的爱每一个学生,难!不仅家长看不起教师,有几个校长、副校长是真心的兴赏老师,爱护老师,领导对老师的态度只有“你应该
怎样,你不应该怎样”,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能打造出怎样的生态课堂。
3、只有改革才能让教学工作永保青春,改革的动力源泉在那里啊!
教学是一门艺。“艺术”就在“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的整合。从理论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追求课堂教学高效性,教会学生学习当然好,解放学生也解放老师。但改革的动力源泉在哪里?
潍坊、青岛几所我们考察学习的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学校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更新教育理念,多层次、多方面地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并通过课程改革,努力构建新型的课程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山东素质教育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管理制度是全国的标杆。
但是,在***这样的乡镇级小学,伴随着教师队伍的老龄化,教师长期简单重复地过去的劳动,工作缺少创新,造成教师职业倦怠,身心疲惫。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表现出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缺乏主动性,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班与班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都存在拼时间、拼精力的现象,直
接影响了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用什么激发一线老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现在的教育一点都不浪漫,各种媒体上经常在热炒教师的副面新闻。现实中的教学每天都象战争一样,紧张。“包身工”一样的教学过程,“应试”让学生与老师都失去了圆润的血色,无血无肉的教育尤如一只饿疯了的精瘦的老狼。让学生幸福,首先要唤起老师的职业青春。
抛开***教育的现实性社会性,山东的教育的确很好,尤如春天的青草。我从教多年,其中在***也十七年了,期间也发生过很多让学生感动让家长感动也让自已感动的事,但是生活在教育工作的最下层,只能往事如烟。昨天、今天、明天,我和所有一线教师一样,都在被动前行,一步一个脚印的被动前行,而把教育的良知,教育的追求深深的压抑在内心深处。
小学数学教育的春天在哪里?我认为彻底解决“初中升高中考试”的模式是关键。中考不改革,家长就不退烧,小学数学很难真正走上课程改革的自觉。
学到很多东西。山东在课程改革的机制保障、教学策略、活动开展、学生评价、效果呈现、家长反馈等等方面扎实、真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篇:南通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南通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近期,淄川区教育考察团在区教体局赵永局长带领下,一行40余人赴江苏省南通市进行考察学习,期间重点参观了江苏省南通中学和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走进南通,所到学校无不如沐春风,扑面而来的是江苏南通教育的厚重、严谨与活力。我们通过看校园、听报告、座谈会等形式获得了南通学校管理大量的鲜活而厚重的第一手资料,解读“南通教育现象”,也解析了南通教育之所以连年在江苏省名列前茅的原因所在。南通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实为要”的教学态度,“以研为先”的教学策略,“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活为长”的教学风格,构成了南通教育教学管理的鲜明特色,给每一位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南通教育概况
南通市是江苏省的一个省辖市,位于江苏东南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面向上海,背依广袤的苏北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下辖10个县市区,辖区面积8001平方公里,总人口787万人,在江苏并不算经济发达地区。南通城是由近代实业家张謇设计建成的,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紫琅书院”更是开近代教育的先河,孕育了南通教育的百年辉煌,仅南通中学就培养出了19位两院院士。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经济的迅速崛起,南通市的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连年在江苏省独占鳌头,基础教育以其优质、高效、低耗,树立了自己在教育界的品牌形象。“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现象”在江苏、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在全国教育界已名闻遐迩。
二、主要收获
1、教育理念超前。“南通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仅仅表现在高考成绩的炫目,其魅力源头还在于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机制和过硬的队伍。南通教育人教育理念超前可以从学校校长身上体现出来。
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缪建新认为,学校特色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生动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学校特色主要就是学校教育活动特色的体现,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可以表现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表现在某些学科教学上,更可以表现在课程开发上。然而,不管是何种内容或形式的教育特色,其背后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即是教育特色的核心,是教育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些学校的特色是外显的、物质的,如古朴的校园建筑、园林式的校园布局等,但这些外显的东西也同样折射出学校发展过程中多年积淀下来的教育思想。学校要实现特色发展,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思想。如果一个学校唯上是从(有关部门有时可能要升学率、要合格率)、唯分是逐(一味追求考分),那么这个学校就只能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根本不可能谈什么特色发展。只有当这个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思想,它才会思考怎样把学校办出特色,怎样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不仅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起着导向作用,而且对学校整体工作起统领作用。办学思想成熟的校长,能切实认识办学规律,探索办学艺术,教育有主见,管理有新招,并善于围绕自己的办学理念,发掘和利用学校的优势,执著地开展办学实践。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校长单俊男认为,南通一中成功办学的理念和特色可浓缩在“整体优化”四个字上。整体优化的本质是充分而全面地发展。从学校的组成要素看,学生素养需要整体优化,倡导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发展更有特长;教师素养和专长化水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整体优化,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学校的办学哲学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也需要整体优化。强调要树立整体优化的办学理念,建设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倡导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完善校本师训的整体优化保障机制,建立整体优化的校本管理系统,每项制度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兼顾共性与个性,充分发挥制度内涵的竞争、激励、参与、发展的功能。
2、学校管理精细。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南通的每一处学校,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二是环境建设突出园林特色。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如南通一中将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等建筑以“俯仰楼”、“志善楼”、“博雅楼”、“弘毅馆”等命名;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学校建筑风格各异,外观气派;假山碧水、花草树木相映成趣,错落有致,真正做到“面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三是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南通一中编印的《学校章程》,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大到学校总章程,小到驾驶员岗位职责,做到了涉及方方面面、每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同时,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
4、办学特色鲜明。南通一中遵循“敬诚勤朴”的校训,依据“以人为本,以法为据,以管为实,以进为务”的治校理念,强化“整体优化”的办学特色,激发人的智慧,发掘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为学生的终身进步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南通中学秉承“诚于做人,恒于学问”的校训,开展
“难忘教育”主题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情况,其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做法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十分感慨:“南通中学的德育教育经验很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报道。南通中学德育教育经验有三个特点:一是这所百年老校、中华名校的校长和老师们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二是道德建设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三是秉承了张謇先生“诚恒”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恒”字上下功夫。贵在积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5、教育科研求真。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科研,教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所在。在南通所考察的学校里,我们同样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教科研在这里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发动机,而不是装潢门面的空壳和摆设,或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教科研作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增长点,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绘制出南通教育的斑斓彩虹,也打造出一位位光彩夺目的名师、专家,成为南通教育的靓丽风景。南通人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性地位日益突出,并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教育科研投入相对较小,收益高,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是南通教育坚持自身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必然抉择。他们大张旗鼓地提出了“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为推动教育科研的广泛开展,提升教育科研的层次,提出了“个十百”工程,即培训一万教科研骨干,带动十万教职工,教好百万中小学生的战略任务,力争通过开展教育科研的普及性培训,传播教育科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全市教师的科研基本素质,吸引全市80%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丰富了育人的科技含量,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南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育人质量的不断提高。南通中学将他们办的《教育研究》称作“高新技术区”,它不仅是教师发表作品的根据地,更是他们对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和窗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名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下,一批教学骨干教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
为加强对高考的研究,南通还设立了9个学科教研基地,被称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考有九门学科,南通就专门成立了九个开放式、互通有无的学科基地。哪所学校哪个学科最有长处,就把基地建到哪里。南通中学的语文教学全省有名,就把南通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语文教师集中到这所学校,重点研究语文教学方法。9个学科基地是一个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科研平台,集中了当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并能有效地辐射到各个学校,让每所学校的学生都能受益。
三、几点启示
对照南通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淄川区的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应当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南通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保持这样一种“高位持续走强”的态势,的确是与其苦练内功,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南通人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化、集约化、内在化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学校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创出品牌,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努力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显性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隐性因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论文发表等,其次比如校园环境、学校建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学校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们应当学习南通人,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三)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是大面积、加速度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下一步,我们也要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校长要亲自抓科研,从各自优势出发,以课题为纽带,组建起自己的科研集团军,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科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同时,紧密结合高中教学区域化管理,探索加强高中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形成合力,为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服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全区教师尽快形成良性的梯状发展格局。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兴教之本。在扎实推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的基础上,南通又把名教师、名校长等教育精英整合起来,建立了南通教育的专家库,用他们成功的经验打造出一批新的名师,带动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教师为本,以人才为贵”产生了巨大的核聚变能量,这一点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精心打造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另一方面也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推进自己的“青蓝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育干部、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五)进一步增强抓质量的意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南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质量一流。始终坚定不移抓质量,正确处理好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既不用高考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高考佳绩对立起来。他们持续走强的秘密就是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学生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学校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升学率。通常,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揠苗助长”——通过加班加点、针对考点,进行机械反复的“应试训练”,促使学生出好成绩,这是拼消耗;二是“顺其自然”——通过巧妙地组织、引导和必要的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力,学生自然而然出好成绩,水到渠成。在南通,家长们都乐意把孩子往南通中学送。他们这样做,不只是孩子学得好——“进了通中的门,就是大学的人”,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那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有文化学习和琴棋书画球等兴趣爱好发展之乐,无拖课、补课之苦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之累。南通中学的老师们是怎样让学生轻轻松松成为大学的人呢?他们的“生根之策”便是“导学”——按认识规律,为学生设计一条求知之路,一条将教学内容、方法及师生活动组合起来的最好进程,不仅让学生会学,还让学生乐学。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南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第四篇:南通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南通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近期,淄川区教育考察团在区教体局赵永局长带领下,一行40余人赴江苏省南通市进行考察学习,期间重点参观了江苏省南通中学和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走进南通,所到学校无不如沐春风,扑面而来的是江苏南通教育的厚重、严谨与活力。我们通过看校园、听报告、座谈会等形式获得了南通学校管理大量的鲜活而厚重的第一手资料,解读“南通教育现象”,也解析了南通教育之所以连年在江苏省名列前茅的原因所在。南通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实为要”的教学态度,“以研为先”的教学策略,“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活为长”的教学风格,构成了南通教育教学管理的鲜明特色,给每一位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南通教育概况
南通市是江苏省的一个省辖市,位于江苏东南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面向上海,背依广袤的苏北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下辖10个县市区,辖区面积8001平方公里,总人口787万人,在江苏并不算经济发达地区。南通城是由近代实业家张謇设计建成的,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紫琅书院”更是开近代教育的先河,孕育了南通教育的百年辉煌,仅南通中学就培养出了19位两院院士。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经济的迅速崛起,南通市的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连年在江苏省独占鳌头,基础教育以其优质、高效、低耗,树立了自己在教育界的品牌形象。“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现象”在江苏、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在全国教育界已名闻遐迩。
“南通教育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考成绩遥遥领先。江苏省高考历年在全国领先,而南通市高考则连续十年为江苏省第一,往往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同时十几甚至于二十几人考上清华、北大。高考总平均分、优生率、普通类各科总平均分、本科上线率均居全省各大市之首。二是学科竞赛独树一帜。在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南通学生先后夺得12金2银;在国际中学生体育比赛中,南通学生获得42块金牌,4块银牌,4次打破世界纪录,这在全国地级市中绝无仅有。三是教育科研特色鲜明。南通市立项课题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为“课题大户”。南通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加特长的培养,特色人才不断涌现。四是校园文化氛围浓郁。组织管理创新进一步确立了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求落实,建立了以学科教学为主体,与环境课程和活动课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育人模式。从1993年开始,南通市即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素质教育,每年确立一个主题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主要收获
1、教育理念超前。“南通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仅仅表现在高考成绩的炫目,其魅力源头还在于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机制和过硬的队伍。南通教育人教育理念超前可以从学校校长身上体现出来。
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缪建新认为,学校特色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生动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学校特色主要就是学校教育活动特色的体现,它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可以表现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表现在某些学科教学上,更可以表现在课程开发上。然而,不管是何种内容或形式的教育特色,其背后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即是教育特色的核心,是教育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些学校的特色是外显的、物质的,如古朴的校园建筑、园林式的校园布局等,但这些外显的东西也同样折射出学校发展过程中多年积淀下来的教育思想。学校要实现特色发展,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思想。如果一个学校唯上是从(有关部门有时可能要升学率、要合格率)、唯分是逐(一味追求考分),那么这个学校就只能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根本不可能谈什么特色发展。只有当这个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思想,它才会思考怎样把学校办出特色,怎样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不仅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起着导向作用,而且对学校整体工作起统领作用。办学思想成熟的校长,能切实认识办学规律,探索办学艺术,教育有主见,管理有新招,并善于围绕自己的办学理念,发掘和利用学校的优势,执著地开展办学实践。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校长单俊男认为,南通一中成功办学的理念和特色可浓缩在“整体优化”四个字上。整体优化的本质是充分而全面地发展。从学校的组成要素看,学生素养需要整体优化,倡导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发展更有特长;教师素养和专长化水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整体优化,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学校的办学哲学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也需要整体优化。强调要树立整体优化的办学理念,建设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倡导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完善校本师训的整体优化保障机制,建立整体优化的校本管理系统,每项制度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兼顾共性与个性,充分发挥制度内涵的竞争、激励、参与、发展的功能。
2、学校管理精细。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南通的每一处学校,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二是环境建设突出园林特色。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如南通一中将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等建筑以“俯仰楼”、“志善楼”、“博雅楼”、“弘毅馆”等命名;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学校建筑风格各异,外观气派;假山碧水、花草树木相映成趣,错落有致,真正做到“面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三是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南通一中编印的《学校章程》,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大到学校总章程,小到驾驶员岗位职责,做到了涉及方方面面、每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同时,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
3、教师队伍优化。在南通的每一处学校,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青蓝工程”。这是一项旨在培养青年教师的人才工程,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长远规划,从中我们看到了南通教育的远见卓识。南通名校长和名教师多。现有特级教师103人,其中6人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名校长、名教师。以创造情景教学闻名的李吉林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全国20位当代教育家之一。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南通有一条硬性规定,“一把手”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40节,分管校长不但要听课,还必须亲自执鞭上课,全市80%以上的中学校长都要兼课。南通人的精明和独到之处,就在于他们没有让这个智力资源闲置,而是卓有成效地使这些特级教师(包括名教师、名校长)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中产生应有的“特级效应”、“名师效应”,变“树木”为“森林”。各学校都成立了活动组织委员会,通过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手、成材。青蓝结对,不拘一格。他们打破原来“一对一”、“一帮一”的格局,逐渐变为“一师多徒”、“多师一徒”,有的教师既“上拜师傅”又“下带徒弟”,形成多层次的师徒结对。许多青年教师在名教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读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金钥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定期进行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正是多年以来持之不懈的努力,才打造出这样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4、办学特色鲜明。南通一中遵循“敬诚勤朴”的校训,依据“以人为本,以法为据,以管为实,以进为务”的治校理念,强化“整体优化”的办学特色,激发人的智慧,发掘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为学生的终身进步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南通中学秉承“诚于做人,恒于学问”的校训,开展“难忘教育”主题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情况,其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做法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十分感慨:“南通中学的德育教育经验很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报道。南通中学德育教育经验有三个特点:一是这所百年老校、中华名校的校长和老师们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二是道德建设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三是秉承了张謇先生“诚恒”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恒”字上下功夫。贵在积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5、教育科研求真。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科研,教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所在。在南通所考察的学校里,我们同样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教科研在这里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发动机,而不是装潢门面的空壳和摆设,或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教科研作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增长点,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绘制出南通教育的斑斓彩虹,也打造出一位位光彩夺目的名师、专家,成为南通教育的靓丽风景。南通人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性地位日益突出,并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教育科研投入相对较小,收益高,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是南通教育坚持自身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必然抉择。他们大张旗鼓地提出了“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为推动教育科研的广泛开展,提升教育科研的层次,提出了“个十百”工程,即培训一万教科研骨干,带动十万教职工,教好百万中小学生的战略任务,力争通过开展教育科研的普及性培训,传播教育科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全市教师的科研基本素质,吸引全市80%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丰富了育人的科技含量,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南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育人质量的不断提高。南通中学将他们办的《教育研究》称作“高新技术区”,它不仅是教师发表作品的根据地,更是他们对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和窗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名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下,一批教学骨干教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
为加强对高考的研究,南通还设立了9个学科教研基地,被称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考有九门学科,南通就专门成立了九个开放式、互通有无的学科基地。哪所学校哪个学科最有长处,就把基地建到哪里。南通中学的语文教学全省有名,就把南通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语文教师集中到这所学校,重点研究语文教学方法。9个学科基地是一个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科研平台,集中了当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并能有效地辐射到各个学校,让每所学校的学生都能受益。
三、几点启示
对照南通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淄川区的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应当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南通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保持这样一种“高位持续走强”的态势,的确是与其苦练内功,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南通人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化、集约化、内在化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学校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创出品牌,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努力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显性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隐性因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论文发表等,其次比如校园环境、学校建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学校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们应当学习南通人,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三)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是大面积、加速度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下一步,我们也要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校长要亲自抓科研,从各自优势出发,以课题为纽带,组建起自己的科研集团军,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科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同时,紧密结合高中教学区域化管理,探索加强高中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形成合力,为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服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全区教师尽快形成良性的梯状发展格局。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兴教之本。在扎实推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的基础上,南通又把名教师、名校长等教育精英整合起来,建立了南通教育的专家库,用他们成功的经验打造出一批新的名师,带动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教师为本,以人才为贵”产生了巨大的核聚变能量,这一点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精心打造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另一方面也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推进自己的“青蓝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育干部、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五)进一步增强抓质量的意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南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质量一流。始终坚定不移抓质量,正确处理好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既不用高考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高考佳绩对立起来。他们持续走强的秘密就是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学生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学校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升学率。通常,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揠苗助长”——通过加班加点、针对考点,进行机械反复的“应试训练”,促使学生出好成绩,这是拼消耗;二是“顺其自然”——通过巧妙地组织、引导和必要的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力,学生自然而然出好成绩,水到渠成。在南通,家长们都乐意把孩子往南通中学送。他们这样做,不只是孩子学得好——“进了通中的门,就是大学的人”,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那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有文化学习和琴棋书画球等兴趣爱好发展之乐,无拖课、补课之苦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之累。南通中学的老师们是怎样让学生轻轻松松成为大学的人呢?他们的“生根之策”便是“导学”——按认识规律,为学生设计一条求知之路,一条将教学内容、方法及师生活动组合起来的最好进程,不仅让学生会学,还让学生乐学。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南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第五篇:张北教育学习考察报告
关于赴张家口市张北县学习考察教育发展的报告
(2012年1月1日)
2011年12月28日至30日,带着如何‚落实‘两个五年’,加快教育发展‚的思考,市政府副市长郑增强带领市教育局、职教中心负责同志赴张北县,重点就教育发展理念、教育教学机制、学校建设筹资模式等进行学习考察。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张北县师范路小学、北辰路小学、张北县第二中学、张北县职教中心、张北县第三中学、成龙幼儿园、小学、中学、张北县一中,并与张北县主管副县长、教科局局长、张北县职教中心校长等当地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每到一所学校,考察团感受到的是震撼和压力,张北人开阔开放的教育发展思路,高标准、高质量的学校硬件设施,大手笔、大气魄的学校建设模式,务实高效、敢想敢干的教育干部工作作风,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张北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理念新。近几年,张北县秉承‚大投入发展大教育、大教育助推大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教育强县‛战略,把实现教育新跨越作为打造张家口市区域次中心的重要举措。考察团所到的几所学校,大家都强烈感受到一个‚新‛字。它不仅体现在学校建设造型各具特色,更体现在教育工作者的思路新、办法新、措施新,说到底还是发展理念新。同时也切身感受到当地的一种系统思考,灵活思维,也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张北教育发展的新气势、新景象。张北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教育经济学,坚持 1
城市建设、教育先行,将新建学校建在县城边缘,用学校建设拉开县城发展框架,带动周边土地增值,吸引投资商建设,膨胀县城人口。如张北一中居东南,张北三中、师范路小学居东部,职教中心居西部,张北二中、北辰路实验小学居北部。
二是领导重视程度高。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对重要工作和重大问题,由县主要领导亲自现场办公、检查落实。对每所新建学校的效果图、每年教师调动名单都由县长亲自把关、拍板。同时,县政府对教育工作人员给予关心和支持,为教育局每位副局长都配备了专车,县财政出资为全县住宿学生每天早上免费提供1袋奶、1个鸡蛋。2010年,县政府投资50万元对全县优秀教师、学生、集体进行了大张旗鼓励地表彰,起到打造教育名片、增强教育工作者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的重要作用。2011年教师节前夕(8月28日),温总理到张北三中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三是学校投入大、筹资渠道广、建设标准高。做为2011年全部财政收入仅7亿元(09年为3亿元)的内蒙古坝上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县,竞然2009-2011年连续三年共投入近12亿元发展教育,三年时间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张北三中、师范路小学、张北职中实训楼、张北一中、张北二中、北辰路实验小学、成龙幼儿园等。张北县摒弃‚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方式,采取捆绑使用、分期垫付、向上争跑等形式,破解融资难题,走出了一条‚用不动的钱办可行的事‛(土地臵换)、‚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垫资)、‚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贷款)的新路子:①将每年的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的30%足额投向教育,并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捆绑使用。②将布局调整的闲臵资产拍卖资金用于教育。③按照‚谁承建谁垫付‛的原则,面向市场招商,以市场换项目,以政策换资金,由建设单位垫资,付款采用‚三三四‛(第一年付30%,第二年付30%,第三年付40%)的方法逐年解决。张北一中建设工程总投入3.7亿元,建设开工后县财政仅投入了300万元启动资金,承担建设工程的山西宏图建筑有限公司先后投入建设资金2.67亿元。④项目打捆,综合开发。开发项目与学校建设打捆,开发商拍得土地后不向政府上交土地出让金,而负责为政府无偿建学校,用来抵顶土地出让金,实行学校建设‚交钥匙‛工程,这样既缩短了学校建设周期、减少了教育局工作量,又保证了开发商利益,实现了合作双赢。张北县有4-5所学校都是按照这样模式建设。同时,在建设规划上,坚持高起点、高品味,通过网上公开招标、专家评审团对比评选,确定工程设计方,努力做到建一所学校、树一个样板、留一个精品。
四是教育发展机制活。首先,支持民办教育。低价划拨土地(10万元/亩),吸引投资商;按照‚民办公助、教师入编、政府监督‛的原则,为民办学校解决了251个编制,每年给予330万元(政府和学校分别负担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定额补贴,稳定教师队伍。其次,建立健全教师调动机制。对于每年计划调进县城的教师,综合教育局考试结果、教书成绩、学校考核三项,由综合成绩第一名的教师依次选择缺编的学校,努力剔除人为因素,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第三,实行兼并重组。将原来的民办科技中专合并到县职教中心,既盘活了原学校,又扩大了新职中力量。
二、考察的主要体会
张北县教育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发展气势,创新思维、锲而不舍的发展热情,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压力感、紧迫感。在对比中发现不足、在不足中分析原因。张北确实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思考。
一是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张北县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仅说在嘴上、更落到行动中,努力破解教育发展中资金制约、教育基础薄弱等问题,面对地广人稀致使项目校合并难、教师优化组合难的现实,按照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做为拉动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了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谐发展。
二是科学理清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张北县树立了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推进教育经济发展。教育是代表一个地方的形象和名片,是一项打基础、谋长远的大事,也是吸引客商、留住客商的重要载体。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张北县正确处理舍与得的关系,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他们转方式、调结构,舍一些眼前利益,得更多长远发展空间;舍一些普通项目的要素配臵,得更多产业发展空间。
三是必须坚持探索创新的精神。面对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张北县提升理念、创新思路,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拼基础拼理念,不拼套路拼招数,以改革的手段、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他们多渠道筹资建学校、灵活机动的教育人事管理机制、鼓励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政策,赢得了教育发展主动权,实现了‚穷县办大教育‛的辉煌成绩。
三、几点建议
通过到张北县的学习参观,与张北人的座谈交流,我们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维,找到了差距,同时也坚定了信心,明确了努力方向。
(一)解放思想,突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张北教育的成功,实际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善于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又要联系自身实际,挖掘和创造自己的特色,拿出创新的智慧和胆魄,做出创新的决策和措施,打破平庸,敢为人先,冲破一切阻碍事业发展的屏障,大力推进教育事业上水平。《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面对我市乡镇5000余学生进城上学的渴望和城区班容量过大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优先发展教育,解决教育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项目带动,推进一批教育重点项目尽快启动、尽快建成。对照打造百万人口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教育事业需要尽快还帐、补课。2012年要确保启动新城核心区中学、小学、幼儿园建设,迁建市职教中心,完成特教学校建设,不断扩大城区教育资源总量,满足城乡和外来学生需要。要启动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使每个乡镇至少建1所省级农村示范园。要高标准设计、建设和管理,要一校一景、一校一特色,建成‚精品建筑、百年建筑‛。要借鉴张北经验,打破思想桎梏,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橇动多方资金涌入。
(三)建章立制,进一步加强校长和教师流动和管理。①建立实施‚教师末位淘汰制‛,对在中高考、业务知识考试及全市统考、抽测等业绩能力评价中倒数50名的教师,实施停职带薪进修整改、流转到偏远学校任教、直到停
职降薪等处罚,期间对涉及个人利益的各级各类评选活动均实施‚一票否决‛制。②建立实施‚教师履历上墙制‛,将学校每一名一线教师的个人履历(包括学历、职称、职务、业绩等)均于校园明显位臵或所教班级楼道内张贴上墙,由社会和家长进行监督。③建立、完善师德考核规范,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聘任和评价的首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④制定清退代课教师、不具备教师资格人员、‚在编不在岗‛人员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⑤进一步建立、完善中小学校长‚民主公选、局聘局管、一聘三年、一年两考、优上庸下‛的聘任制度。
(四)落实政策和待遇,教育工作者要履行务实创新、乐教育人的神圣使命。①从2012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教育奖励专项基金,奖励中考、高考成绩优异的学校,奖励为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②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国家及省级重点名牌师范院校毕业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和一定数量的外地高中骨干教师到我市任教,进一步提升高中教师队伍素质。③建立实施‚城乡教师定期轮岗制‛,定期将城区教师交流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并派遣农村教师到县城中小学任教学习,并完善‚向一线倾斜、向农村倾斜‛的教师绩效职称评定机制。④市财政要严格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足额落实‚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等上级政策要求。⑤结合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管理条例,对市校车服务公司和学生给予一定的补贴、照顾,保证校车服务公司能够正常运转和学生上、放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