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治国,反腐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十八大以来中央公开高调反腐,措辞严厉罕见。上至副部级官员李春城,下至深圳“20亿身家”村官,一批“老虎”、“苍蝇”先后被打倒。此轮持续反腐风暴势头正劲。各级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已经宣布了至少15名厅级以上干部落马、12名厅级以上干部免职的信息,其余级别官员数量更多。2、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3、2012年11月15日,7常委首次记者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4、2012年11月17日,7常委首次集体学习,习近平: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5、2012年11月30日,中纪委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党的作风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6、2013年1月22日,中纪委二次全会,习近平: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7、2013年1月23日,中纪委研讨班,王岐山: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
二、时政热点解读
1、反腐倡廉的意义。反腐倡廉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反腐倡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党员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腐败行为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损害党的形象,降低党的威信,影响党群关系;破坏社会稳定,危害国家政权;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公平正义。
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反腐败?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反腐败是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需要;当今国家,国家机关干部的腐败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有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已经明目张胆,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严重危及党的执政地位。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如何反腐倡廉?反腐败,在今天当然要依法惩腐、治腐。反腐败当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只有提高这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道德水平不是嘴上说文件上写,只对他人要求道德,更重要的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身道德践行,要听其言,更应观其行。反腐败,要有监督机制,更要能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加强监督,让党员领导的言行,在群众监督的阳光下运行。
5、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议:加强对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广开渠道,保障公民监督权。
6、中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反腐倡廉工作: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履行或者没有正确履行他们的职责时,有向他们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失职、违法行为时,有举报、揭发他们的权利。具体的办法有:直接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表达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可以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行使权利,都应该而且必须是合法的。
三、热点与教材的链接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要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
择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平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3、生活在法治国家里,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4、实行依法治国,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
5、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可以为人民谋利,政府取信于民,国家长治久安。
6、我们要有国家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7、公民行使监督权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以事实为依据,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
8、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9、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在享有各项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10、在我国,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的活动准则,增强宪法意识。知道依法治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四、典型题例解析1、2013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依法严惩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A.腐败现象很难消除B.我国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
C.严惩腐败只能依靠法律D.领导干部出现腐败行为在所难免
2、网络反腐说明(C)
A.网络举报已成为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渠道 B.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C.网络舆论日益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视 D.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
3、香港《大公报》以《网络问政增信心》报道说:总理与网民的网上对谈,被媒体赋予了“网络问政”之名。或许网络问政的形式下,体察、纾解民意,提振、汇聚民心显得更加重要。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问政”(D)
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②能彻底杜绝违法乱纪现象③有利于政府提高决策水平④有利于督促国家机关依法办事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4日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共领导同志在基层调研走访期间提出了要看到“真正的贫困”、减少接待招待、改变会风文风等一系列要求。以上举措表明中国共产党【C】
①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④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我国政府严惩贪污腐败高官,这说明了什么?
答: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只要触犯了法律,不论其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②我国大力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④中国
共产党具有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分子的坚强决心;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等。
5、违法高官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①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侵蚀。③我们青少年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守法的好公民。④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等行为时,要勇敢地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情况。
6、当我们中学生了解到贪污腐败现象时,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 答: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者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等。
7、在反映贪污腐败现象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在反映问题时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歪曲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8、2012年2月18日,中国足协正式公布了对反赌涉案俱乐部的处罚方案,天津泰达、上海申花因虚假比赛均被罚款100万元、扣6分,退回比赛奖项,这意味着申花的末代甲A冠军头衔被剥夺,中甲延边队因对阵广药的比赛中故意输球,被罚款50万罚3分;山东鲁能因贿赂被罚款100万元。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等。
9、材料一:高层密集表态,措辞严厉罕见,十八大以来中央已6次公开提反腐。上至副部级官员李春城,下至深圳“20亿身家”村官,一批“老虎”、“苍蝇”先后被打倒。此轮持续3个月的反腐风暴势头正劲。十八大后,各级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已经宣布了至少15名厅级以上干部落马、12名厅级以上干部免职的信息,其余级别官员数量更多。
材料二:2012年8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薄谷开来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谷开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因涉嫌犯罪,2012年10月26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罢免了***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务。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依法对其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案件侦查工作正在依法进行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说道理】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道理?
(2)【谈启示】***和薄谷开来案件给我们怎样深刻的启示?
(3)【做宣传】请你围绕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知识,拟定两条活动标语。(4)【下决心】作为中学生,今后你应怎样为抵制腐败现象做出积极贡献?
答:(1)我们党和国家加大反腐力度,积极进行廉政建设,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为每个公民提供了公平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平台;表明了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要自觉学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等。
(3)如:坚持依法治国,严防腐败滋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等。(围绕主题,语言精炼,言之有理即可)。
(4)①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规范自身行为。②做法律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学会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监督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勇于
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10、【法治宣传日】
首都各界12月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第12个法治宣传日,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设立全国法制宣传日有何重要意义?
.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出炉、中考招生方案改革。扶贫、共同富裕、医保全覆盖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
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案、李天一案)
1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材料一:“凑够一摄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据统计,2012年1至10月,我国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闯红灯肇事,86人死于违反道路标志线肇事。2012年12月2日是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围绕“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的主题,联合部署了相关活动。郑州市公安局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民警走上街头,走进学校和社区,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你校学生会打算组织一批志愿者参与本次宣传教育活动,请你加入并完成如下任务:(l)请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2)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谈谈对“依法治国只是政府部门的事,与公民个人无关”这一观点的认识。
为促进全社会“告别‘中国式过马路”’,请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请为本次宣传教育活动设计两条标语。
12、【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材料一: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过4部宪法,现行宪法是1982年的宪法。2001年4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全国“四五”普法规划,我国现行宪法的实施日,即12月4日,被定为我国每年一次的国家法治宣传教育日。2012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今年的法治宣传日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材料二:宪法永恒不变精神,就是要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保持权力与权利的协调与平衡。
材料三:十八大报告强调“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1)法治宣传日为什么要突出“宪法”精神?(2)“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必须要坚持的治国基本方略是什么?如何落实该方略?(3)设计(列举)宣传的方式、创作宣传标语。
(4)作为公民,对于国家机关权力的运行情况,可以通过哪些渠道知情?通过哪些渠道参与、监督?
第二篇:依法治国 高调反腐
依法治国 高调反腐(附相关练习题)
一、时政热点
2013年8月22-26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济南中院通过官方微博对庭审情况进行了直播。10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中纪委监察部开通举报网站,反腐机制不断创新。一年来,刘铁男、蒋洁敏、李东生等省部级领导干部因涉嫌违纪违法被调查。
2013年12月4日是全国第13个法制宣传日。今年也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第三年,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1周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以“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二、热点解读
1、反腐倡廉的意义。反腐倡廉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反腐倡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党员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腐败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损害党的形象,降低党的威信,影响党群关系;破坏社会稳定,危害国家政权;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公平正义。
3、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原因: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反腐败是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需要;当今国家,国家机关干部的腐败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有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已经明目张胆,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严重危及党的执政地位。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反腐败,在今天当然要依法惩腐、治腐。反腐败当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只有提高这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道德水平不是嘴上说文件上写,只对他人要求道德,更重要的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身道德践行,要听其言,更应观其行。反腐败,要有监督机制,更要能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加强监督,让党员领导的言行,在群众监督的阳光下运行。
5、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议:加强对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广开渠道,保障公民监督权。
6、中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反腐倡廉工作: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履行或者没有正确履行他们的职责时,有向他们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失职、违法行为时,有举报、揭发他们的权利。具体的办法有:直接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表达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可以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行使权利,都应该而且必须是合法的。
三、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要保证
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生活在法治国家里,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4、实行依法治国,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
5、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可以为人民谋利,政府取信于民,国家长治久安。
6、我们要有国家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7、公民行使监督权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以事实为依据,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
8、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9、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在享有各项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10、在我国,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
三、典型例题 1、2013年夏秋,中央派出20个巡视组,分两轮对20个地区和部门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巡视。2013年9月和2014年2月,中纪委相继公布了两轮巡视结果。巡视发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亲属子女经商提供便利”、“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等问题层出不穷,用人不当不规范则是各地通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有利于严肃党风党纪,保持党的先进性 B.这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
C.这有利于抵制不良之风,实现社会和谐 D.这有利于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2、2013年9月2日上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网站开通后,将第一时间权威发布中央纪委监察部重大部署、重要会议、重要通报及查办的重大案件等。另外,网站将接受网络信访举报。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设置12388网络举报版块,方便群众顺畅、安全地举报监督。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腐倡廉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B.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C.网络监督有利于反腐倡廉
D.公民要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2013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依法严惩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A.腐败现象很难消除 B.我国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 C.严惩腐败只能依靠法律 D.领导干部出现腐败行为在所难免
4、右边漫画说明()A.网络举报已成为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渠道 B.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C.网络舆论日益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视 D.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
5、香港《大公报》以《网络问政增信心》报道说:总理与网民的网上对谈,被媒体赋予了“网络问政”之名。或许网络问政的形式下,体察、纾解民意,提振、汇聚民心显得更加重要。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问政”()
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②能彻底杜绝违法乱纪现象③有利
于政府提高决策水平④有利于督促国家机关依法办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在2013年的历史记忆里,反腐败将注定清晰而深刻。十八大以来的13个月内,两名中央委员,16名省部级官员“落马”,近2万名公职人员被处理。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到整顿“会所歪风”,2013年年末,中央又发布反腐5年规划,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新格局悄然呈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民众对反腐败的信心不断增强。
党和政府严厉惩处腐败体现了课本中的哪些观点?
7、“网络监督”、政府“微博问政”有何重要重要意义?
8、请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创建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9、公民利用微博等网络形式表达意见应注意什么?
1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有什么重要意义?
11、反腐倡廉,执政为民,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12、近年来我国有多名省部级高官被判刑说明什么?
13、公民网络反腐时就注意哪些问题?
14、依法反腐有何重要意义?
16、为响应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法制宣传?
17、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哪些?
18、怎样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20、材料一:高层密集表态,措辞严厉罕见,十八大以来中央已6次公开提反腐。上至副部级官员李春城,下至深圳“20亿身家”村官,一批“老虎”、“苍蝇”先后被打倒。此轮持续3个月的反腐风暴势头正劲。十八大后,各级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已经宣布了至少15名厅级以上干部落马、12名厅级以上干部免职的信息,其余级别官员数量更多。
材料二:2012年8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薄谷开来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谷开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因涉嫌犯罪,2012年10月26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罢免了***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务。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依法对其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案件侦查工作正在依法进行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说道理】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道理?
(2)【谈启示】***和薄谷开来案件给我们怎样深刻的启示?
(3)【做宣传】请你围绕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知识,拟定两条活动标语。(4)【下决心】作为中学生,今后你应怎样为抵制腐败现象做出积极的贡献?
21、聚焦中国法治进程——公审***
2013年8月22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2013年9月22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对被告人***以受贿罪、贪污罪、滥用职权罪依法判处刑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10月25日,***案二审在济南宣判,山东高院裁定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对***的公开审判,注定将在中国法治史留下浓重的一笔。济南中院运用微博新媒体进行几乎全景式的播报,让外界得以直观了解案件审理的进程和细节。通过新媒体的传递,外界惊讶于中国司法透明的进步,也必将助推中国司法审判机
制的进一步改革。
(1)依法宣判***说明了什么?(2)***案件给领导干部哪些启示? 答、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③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④时刻警醒拒腐防变,带头遵纪守法,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⑤坚持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当作政治必修课来认真对待;⑥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3)结合材料谈谈公审***的过程给我们哪些启示?(4)***案件给我们中学生哪些启示?
材料二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2014年2月24日,中央第七巡视组向安徽省反馈巡视情况。中央第七巡视组组长马铁山代表巡视组作反馈,省委书记张宝顺主持会议并讲话。马铁山指出,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政治纪律,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积极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党的干部工作路线,促进了全省各项工作的开展。巡视组发现和干部群众反映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少数领导干部在房地产开发和选人用人等方面以权谋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易发多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够到位;“四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等。
材料三 2014年2月18日,中纪委网站发布消息,海南省副省长冀文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这是马年第一位被查的省部级官员。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谈看法】欧洲时报网刊文说,连日来中共反腐大戏连台,这表明中共反腐斗争走向纵深,“打虎”行动正在深入“虎穴”,“大虎”、“群虎”一起打。这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治国方略和法制建设的哪些观点?(2)【做宣传】反腐败,无疑是“十八大”后最惹人眼球的国家政务焦点,种种迹象显示,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成为中央的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请你围绕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拟定两条活动标语。
(3)【下决心】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三个“依然”来形容腐败形势,即“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作为中学生,今后你应怎样为抵制腐败现象做出积极的贡献?
6.答、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7答:①拓宽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②有利于健全法律监督制约机制,防止腐败和权力被滥用;③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为人民办实事;④有利于党和政府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尊重民意,反映民意等等。
8.答:①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③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等。
9.答:①应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语言文明;②应当实事求是,不得捏造事实污辱诽谤他人;③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合法利益㈩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
10.答:①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的先进性;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有利于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等等。
11答: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法制和监督防御体系;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坚决处理贪污腐败分子;各级政府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媒体积极发挥新闻监督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反腐败观念;积极鼓励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和揭发检举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等。
12.答、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④我国法律是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⑤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⑥公民要学法、守法、护法,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13答: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监督权;举报时应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必要时要出示相关证据,不得捏造事实诬告他人;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合法利益等,不得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14.答、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改善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密切党群联系;有利于正党风、顺民意,聚党心、得民心;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等。
16.答、通过微博、微信等,开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主题贴文征集活动;组织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法制宣传志愿者等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讲一堂宪法课;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召开一次“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主题班会等。
17.答:①依法治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生产的客观要求。②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④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8.答: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做到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树立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答:①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勇做法律的宣传者、践行者,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学会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20.答:(1)我们党和国家加大反腐力度,积极进行廉政建设,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为每个公民提供了公平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平台;表明了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要自觉学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等。(答出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3)如:坚持依法治国,严防腐败滋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等。(围绕主题,语言精炼,言之有理即可)。
(4)①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规范自身行为。②做法律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学会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监督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勇于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切实可行,言之有理即可)。
21(1).答、①我们党和国家依法惩治腐败的坚决态度和坚定决心;②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③法不可违、违法必究;④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⑦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⑧党和政府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等。
21(3)答、①一切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②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③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集体、他人和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④国家要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公民要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行使好自己的监督权,推进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
21(4)答、自觉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等。
22、材料一 2014年1月23日,在“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强调了反腐败的“三性”,即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他说,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这透露出中央近期反腐败工作的方向和基调。而在此前一天的中纪委全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材料二,三。答、(1)表明了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每个公民要自觉学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等。(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坚持依法治国,严防腐败滋生等。(围绕主题,语言精炼,言之有理即可)(3)①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规范自身行为。②做法律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学会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监督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勇于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切实可行,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篇:2014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七:依法治国 高调反腐
2014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七:
依法治国 高调反腐
一、时政热点2013年8月22-26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济南中院通过官方微博对庭审情况进行了直播。10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中纪委监察部开通举报网站,反腐机制不断创新。一年来,刘铁男、蒋洁敏、李东生等省部级领导干部因涉嫌违纪违法被调查。
2013年12月4日是全国第13个法制宣传日。今年也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第三年,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1周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以“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二、热点解读
1、反腐倡廉的意义。反腐倡廉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反腐倡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党员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腐败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损害党的形象,降低党的威信,影响党群关系;破坏社会稳定,危害国家政权;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公平正义。
3、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原因: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反腐败是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需要;当今国家,国家机关干部的腐败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有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已经明目张胆,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严重危及党的执政地位。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反腐败,在今天当然要依法惩腐、治腐。反腐败当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只有提高这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道德水平不是嘴上说文件上写,只对他人要求道德,更重要的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身道德践行,要听其言,更应观其行。反腐败,要有监督机制,更要能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加强监督,让党员领导的言行,在群众监督的阳光下运行。
5、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议:加强对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广开渠道,保障公民监督权。
6、中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反腐倡廉工作: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履行或者没有正确履行他们的职责时,有向他们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失职、违法行为时,有举报、揭发他们的权利。具体的办法有:直接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表达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可以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行使权利,都应该而且必须是合法的。
三、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要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生活在法治国家里,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4、实行依法治国,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
5、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可以为人民谋利,政府取信于民,国家长治久安。
6、我们要有国家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7、公民行使监督权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以事实为依据,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
8、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9、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在享有各项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10、在我国,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
三、典型例题1、2013年夏秋,中央派出20个巡视组,分两轮对20个地区和部门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巡视。2013年9月和2014年2月,中纪委相继公布了两轮巡视结果。巡视发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亲属子女经商提供便利”、“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等问题层出不穷,用人不当不规范则是各地通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这有利于严肃党风党纪,保持党的先进性B.这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C.这有利于抵制不良之风,实现社会和谐D.这有利于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2、2013年9月2日上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网站开通后,将第一时间权威发布中央纪委监察部重大部署、重要会议、重要通报及查办的重大案件等。另外,网站将接受网络信访举报。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设置12388网络举报版块,方便群众顺畅、安全地举报监督。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反腐倡廉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B.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C.网络监督有利于反腐倡廉
D.公民要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3、2013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依法严惩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A.腐败现象很难消除
B.我国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
C.严惩腐败只能依靠法律D.领导干部出现腐败行为在所难免
4、右边漫画说明(C)
A.网络举报已成为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渠道
B.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C.网络舆论日益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视
D.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
5、香港《大公报》以《网络问政增信心》报道说:总理与网民的网上对谈,被媒体赋予了“网络问政”之名。或许网络问政的形式下,体察、纾解民意,提振、汇聚民心显得更加重要。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问政”(D)
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②能彻底杜绝违法乱纪现象③有利于政府提高决策水平④有利于督促国家机关依法办事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6、在2013年的历史记忆里,反腐败将注定清晰而深刻。十八大以来的13个月内,两名中央委员,16名省部级官员“落马”,近2万名公职人员被处理。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到整顿“会所歪风”,2013年年末,中央又发布反腐5年规划,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新格局悄然呈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民众对反腐败的信心不断增强。
党和政府严厉惩处腐败体现了课本中的哪些观点?
答、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7、“网络监督”、政府“微博问政”有何重要重要意义?答:①拓宽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②有利于健全法律监督制约机制,防止腐败和权力被滥用;③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为人民办实事;④有利于党和政府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尊重民意,反映民意等等。
8、请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创建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①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③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等。
9、公民利用微博等网络形式表达意见应注意什么?
答:①应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语言文明;②应当实事求是,不得捏造事实污辱诽谤他人;③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合法利益㈩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
1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①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的先进性;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有利于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等等。
11、反腐倡廉,执政为民,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法制和监督防御体系;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坚决处理贪污腐败分子;各级政府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媒体积极发挥新闻监督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反腐败观念;积极鼓励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和揭发检举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等。
12、近年来我国有多名省部级高官被判刑说明什么?
答、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④我国法律是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⑤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⑥公民要学法、守法、护法,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13、公民网络反腐时就注意哪些问题?
答: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监督权;举报时应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必要时要出示相关证据,不得捏造事实诬告他人;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合法利益等,不得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14、依法反腐有何重要意义?
答、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改善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密切党群联系;有利于正党风、顺民意,聚党心、得民心;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等。
15、开展法制宣传有何重大意义?
答、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利于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明显增强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6、为响应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法制宣传?
答、通过微博、微信等,开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主题贴文征集活动;组织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法制宣传志愿者等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讲一堂宪法课;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召开一次“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主题班会等。
17、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哪些?答:①依法治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生产的客观要求。②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④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8、怎样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做到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树立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①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勇做法律的宣传者、践行者,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学会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20、材料一:高层密集表态,措辞严厉罕见,十八大以来中央已6次公开提反腐。上至副部级官员李春城,下至深圳“20亿身家”村官,一批“老虎”、“苍蝇”先后被打倒。此轮持续3个月的反腐风暴势头正劲。十八大后,各级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已经宣布了至少15名厅级以上干部落马、12名厅级以上干部免职的信息,其余级别官员数量更多。
材料二:2012年8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薄谷开来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谷开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因涉嫌犯罪,2012年10月26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罢免了***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务。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依法对其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案件侦查工作正在依法进行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说道理】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道理?
(2)【谈启示】***和薄谷开来案件给我们怎样深刻的启示?
(3)【做宣传】请你围绕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知识,拟定两条活动标语。(4)【下决心】作为中学生,今后你应怎样为抵制腐败现象做出积极的贡献?答:(1)我们党和国家加大反腐力度,积极进行廉政建设,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为每个公民提供了公平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平台;表明了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要自觉学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等。(答出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如:坚持依法治国,严防腐败滋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等。(围绕主题,语言精炼,言之有理即可)。(4)①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规范自身行为。②做法律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学会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监督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勇于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切实可行,言之有理即可)。
21、聚焦中国法治进程——公审***
2013年8月22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2013年9月22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对被告人***以受贿罪、贪污罪、滥用职权罪依法判处刑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10月25日,***案二审在济南宣判,山东高院裁定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
对***的公开审判,注定将在中国法治史留下浓重的一笔。济南中院运用微博新媒体进行几乎全景式的播报,让外界得以直观了解案件审理的进程和细节。通过新媒体的传递,外界惊讶于中国司法透明的进步,也必将助推中国司法审判机制的进一步改革。
(1)依法宣判***说明了什么?
答、①我们党和国家依法惩治腐败的坚决态度和坚定决心;②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③法不可违、违法必究;④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⑦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⑧党和政府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等。(2)***案件给领导干部哪些启示?答、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③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④时刻警醒拒腐防变,带头遵纪守法,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⑤坚持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当作政治必修课来认真对待;⑥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3)结合材料谈谈公审***的过程给我们哪些启示?答、①一切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②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③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集体、他人和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④国家要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公民要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行使好自己的监督权,推进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
(4)***案件给我们中学生哪些启示?
答、自觉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等。
22、材料一2014年1月23日,在“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强调了反腐败的“三性”,即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他说,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这透露出中央近期反腐败工作的方向和基调。而在此前一天的中纪委全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材料二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2014年2月24日,中央第七巡视组向安徽省反馈巡视情况。中央第七巡视组组长马铁山代表巡视组作反馈,省委书记张宝顺主持会议并讲话。马铁山指出,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政治纪律,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积极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党的干部工作路线,促进了全省各项工作的开展。巡视组发现和干部群众反映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少数领导干部在房地产开发和选人用人等方面以权谋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易发多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够到位;“四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等。
材料三2014年2月18日,中纪委网站发布消息,海南省副省长冀文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这是马年第一位被查的省部级官员。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谈看法】欧洲时报网刊文说,连日来中共反腐大戏连台,这表明中共反腐斗争走向纵深,“打虎”行动正
在深入“虎穴”,“大虎”、“群虎”一起打。这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治国方略和法制建设的哪些观点?
(2)【做宣传】反腐败,无疑是“十八大”后最惹人眼球的国家政务焦点,种种迹象显示,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成为中央的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请你围绕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拟定两条活动标语。(3)【下决心】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三个“依然”来形容腐败形势,即“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作为中学生,今后你应怎样为抵制腐败现象做出积极的贡献?
答、(1)表明了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每个公民要自觉学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等。(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坚持依法治国,严防腐败滋生等。(围绕主题,语言精炼,言之有理即可)
(3)①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规范自身行为。②做法律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学会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监督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勇于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切实可行,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篇:依法治国
人民日报社论: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我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 1 本区别。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法者,治之端也。”今日中国,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共同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人民日报评论员: 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①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首先是法治的中国;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首先是法治的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设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金秋十月,正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从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年多来,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表达着推进法治的决心;“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确立着司法改革的原则;“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展现着依法行政的步伐;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法规制度,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传递着依法执政的决心;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党和国家建设的各层次领域,都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着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回应着公平正义的群众诉求,诠释着现代治理的题中之义,激发着改革发展的前进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法治中国的主线日益清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在哪里?在党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法治既是必要途径,更是制度保障。唯有依靠法治,3 依靠宪法和法律体系才能凝聚共识和力量,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与稳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法治中国,就是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弘扬和践行法治这一价值理念,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打牢深厚的群众基础。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我们就能在创造经济奇迹之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精神推进改革大业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②
人们常用“前所未有”来描述深水区的中国改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涉激流,行险滩,靠什么冲破观念障碍、纾解发展之困?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推动中国改革破浪前行,离不开法治的引领。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总书记的要求,正是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深刻总结,也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大业的法治路径。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蓝图中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到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一年之间,两大主题,宣示了我们党高扬法治旗臶、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的坚定信念。
靠法治为改革护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中国改革的路径正在发生鲜明变化。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那么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深水区的利益藩篱,攻坚期的复杂难题,则呼唤着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 4 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
以法治作为改革的压舱石,是转型期中国的内在要求。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其安定性。这对于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而言,尤为重要。这种安定性,不仅体现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决策出台必须于法有据,更体现为在一个高速前行的转型社会中,对社会秩序和价值理念所起的稳定作用。法治是指引中国改革这艘航船风雨中不变航向的灯塔,是阻拦奔腾的市场经济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坝,是守护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蚕食的坚强卫士。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各种矛盾和改革,寻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识,这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所在。
法治的力量有多强,两年来的实践是最好证明。不断出台的各类规章制度,细大不捐的19项反“四风”禁令,有力推动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政治改革;国务院一年多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极大地释放了社会活力。从激活市场到简政放权再到调整结构,问题导向的中国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渐入佳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法治精神渗透在各项具体改革领域里,化成制度轨道,确保改革巨轮稳健行进。
“我们生长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而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界限。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法治中国,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是良法善政;法不仅要定纷止争凝聚共识,而且是对民族精神的提炼和升华;不仅意味着更完备的制度与秩序,也意味着更多的公平和正义。法治护航的中国改革,必将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并有益于全人类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新的制度文明。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③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成动车飞驰,法治就是铁轨;如果把治国理政比喻成建桥筑楼,法治就是支撑。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加快法治建设、提升法治理念、彰显法治精神,因而备受关注、令人期待。
“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就指出,要“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近两年来,既有理论层面的深邃思考,又有实践层面的周密部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体现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执政水平的新提升。
法治成为根本遵循,执政方式更加规范、更加有序。国务院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规定不断出台,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堪称密集的法治建设举措,背后正是我们党通过法律治国理政的清晰思路。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两个“三位一体”,不仅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也说明我们对现代化历程中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法治成为共同信仰,执政理念更加科学、更加现代。从强调“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到告诫“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从反对“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到要求“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依法治国不仅是治理的革命,也是触及党员干部灵魂的革命。当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自主选择,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必将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治中国,正需要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党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才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司法、全民守法。党能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 6 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引导全社会守法崇法,树立法治信仰。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事业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三期叠加”的今天,如何运用法治改进党的领导,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待。行进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执政党只有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为法治中国树立最坚强的柱石,为执政兴国夯实最深厚的根基。
人民日报评论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如果说17年前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航程,那么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手段的创新。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必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框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 7 出的重大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这次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落实好全会的重要精神和全面部署,才能沿着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评论员: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二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正确的道路,必须 8 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汇磅礴之力、收长远之功。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有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才能把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持和拓展。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去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才能不断为法治建设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切实把全会部署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处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现代化,才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新胜利,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正如全会对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阐释,既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根本政治方向,也包括形成五大法治体系的重点任务、“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总目标的丰富 9 内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把握总目标、落实总目标,才能谋划有主见、做事有章法,不断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蓝图已绘就,目标在召唤,人民在期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开创法治中国的新境界。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三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978年,中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寥寥几部法律。而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经达到242部。这样的数字,折射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蓝图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此次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治国思想、执政理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10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臶,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要我们党旗臶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好执政使命,建设好法治中国。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为全面深化改革护航
——四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改革驶入深海,离不开法治护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都需要法治提供全方位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法治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中国社会进入深刻变革期之后,无论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还是调节社会关 11 系、规范社会行为,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各项改革事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从我们党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反复强调,到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与改革始终相伴随。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到这次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就是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在法治保障下不断深化改革。
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如不及时以法治方式疏浚改革洪流,以法治思维化解矛盾淤积,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缓解结构调整造成的转型阵痛,势必引发新的矛盾。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基本保障。
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改革的应有之义。中国的改革发展早已令世界瞩目,但也要看到,以往发展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人民维护合法权益的“重武器”。直面问题、聚焦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发挥法治调和鼎鼐的作用,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促进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搞好法治建设。改革经验告诉人们,市场只有和法治相结合,才能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同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问题入手,依靠法治营造更加公平、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共同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五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关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解决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惩治执法腐败现象,才能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牢牢树立起法治权威。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障。“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臵更好服务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是基础。“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而应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担当起法治建设的责任。同时,13 也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六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在走什么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1954年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改革开放后重启“法律之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我们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建设道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既不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全面移植、照搬照抄,才能解决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 14 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还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力有序推进法治建设,这是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权益,这是本质要求;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是基本方式;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相对接,这是基本前提。这“五个坚持”,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决定着我们能不能搞好法治建设、迈向法治中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应当毫不含糊、立场坚定,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第五篇:依法治国
一、【背景材料】
2014年10月20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进行。全会听取和审议了习近平受中心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陈述,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既要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改革发展的战略定力,又要敏锐把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钉钉子精神,继续做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继续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特别是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继续做好作风整改工作,继续做好从严治党工作,继续做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为明年开局打好基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础上,四中全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而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总目标之下,全会明确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等六大任务。为推动上述任务的实现,全会就以下工作进行了全局部署: 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全会重申了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的原则。要求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为进一步发挥人大的民主立法职能,解决立法权行政化、部门化的问题,全会提出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根据地方立法发展的实际需求,全会对地方立法权主体范围进行扩展,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各级政府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全会提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此,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全会公报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第一个亮点是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第二个亮点是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第三个亮点是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第四个亮点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上述改革措施对于推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将起到立竿见影的积极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公民是最主要法律关系主体,以及执法、司法活动的参与者,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基础力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直接决定法治建设成败。全会提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会公报第一次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法治专门队伍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际操作者和践行者。法治队伍的公正廉洁、道德操守是法治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全会公报提出,要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法律职业保障体系。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如何在法治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如何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性问题。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全会指出,只有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才能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为此,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全会专门就此指出,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这就把对领导干部重视法治、践行法治、带头守法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二、【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有多位副部级以上高官被查处。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说明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
(4)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5)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都需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并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来加以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4)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
(5)要坚持走曲折的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三、【跟踪试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据此回答1~3题。
1.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有多位副部级以上高官被查处。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
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推动了公平正义,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③表明任何公民的一切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④表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作为政府部门,要“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洪水的人使洪水畅通,管理百姓的人让百姓表达自己的想法。政府这样做的依据是: A.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民主国家的本质要求 B.公民具有表达和宣传自己思想见解的自由 C.公民的言论自由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D.民主监督应该成为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 3.上述材料体现了:
A.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B.我国的人民民主有物质的保障 C.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D.我国的人民民主有法律的保障
全会决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据此回答4~5题。
4.建设法治政府必须:
A.转变政府职能,把所有的事情管好 B.依法执政,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C.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这是因为:
A.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B.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必须依法赔偿 C.对人民负责,才能科学民主决策 D.政府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6.下列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是:
A.政府要依法行政,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转变党的社会管理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D.提高党的科学立法水平.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据此回答7~9题: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A.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其领导核心地位 C.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D.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体现了党的:
A.依法执政 B.民主执政 C.科学执政 D.依法行政 9.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法治能保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都需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 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需要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来实现 ④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表明:
A.构建人为事物的联系要遵循客观规律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和无条件的 C.联系构成运动,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 D.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据此回答11~12题。11.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②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④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启示我们: A.要把握适度原则,坐等时机 B.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C.办事情应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应抓住时机不断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 13.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目的、原因、要求各是什么?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应当依照法定的程序,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1)上述规定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基本观点?
(2)上述规定对推进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15.辨析题: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16.推进依法行政,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请回答: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体现了什么政治生活道理?
1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有关原理,谈谈你对上述依法治国要求的理解。
18.十八大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法。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新提法,意味着依法治理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形式,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时期。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首次提出“美丽中国”,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等等。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十八大这道盛宴所带来的新感觉新味道。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党和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首次”所蕴含的哲理。(14分
参考答案:
1.D 2.B 3.D 4.D 5.A 6.A 7.C 8.A 9.D 10.C 11.C 12.B 13.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的原因一是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的长治久安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的要求: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⑤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2分)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⑤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4.(1)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体现了依法治国本质;立法“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参与”体现了依法治国目的;立法“依照法定权限”体现了依法治国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上述规定的意义: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可以提高立法质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和尊严;立法“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15.①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要求:立法、执法、依法接受监督。②国家机关与立法:不是所有国家机关都可以立法。③依法治国对公民要求:守法、护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
16.(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政府运用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法律手段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要转变管理观念、方式,严格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它有利于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力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实现为民服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17.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应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18.(1)对政府而言,要依法行政。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民主决策;要自觉接受监 督,推动“阳光工程”建设。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必须依法执政。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首次”,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体现。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首次”,是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表现。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首次”,必将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