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的思想宣传
【导语】: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一
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从政道德意蕴和要求,而且要在新时代管党治党实践中切实加强从政道德建设。
新时代领导干部讲政德的三重意蕴
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种政治品德的核心就是理想信念坚定和党性原则坚强,体现为心中有党、对党忠诚,任何时候都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党的要求为先,表现为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严守党的规矩、执行党的路线。可以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从政为官最高最大的“德”。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早在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在题为《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文章里强调:“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绩。”“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质和最高从政道德,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尺。”党员干部要像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时刻牢记“为了谁”的根本性问题,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人民。党员干部不仅要涵养谦虚、善良、诚实、勤俭等品德,更要自觉以党员领导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醒自我,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廉洁自律、修身齐家,真正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有没有监督一个样,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良之友不交、不法之事不干,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亲情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新时代加强政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从政道德建设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决定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总书记指出:“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的今天,部分党员干部受到封建腐朽道德文化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出现理想信念丧失、党性原则抛弃的问题,严重损害了当地政治生态,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加强从政道德建设,培养党员干部的优良政治品德。
加强从政道德建设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重要举措。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人心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塑造着党的形象,决定着党的命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并明确提出“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2014年1月,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有利于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加强从政道德建设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党员干部道德品质的优劣,影响甚至决定党的执政能力高低,决定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的强弱,对贯彻党的执政理念、落实党的执政要求、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可见从政道德对于党员干部执政能力、执政本领的重要影响。为此,新时代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加强从政道德建设。
多管齐下,全面推进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和专题教育活动,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执政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因此,需要多管齐下,全面推进新时代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健全法治规制。目前,我国已出台约束党政公职人员行为的各种规定,如《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对从政道德与干部作风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对从政道德的约束性还不够强,建议推进从政道德法治建设,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分类分层、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应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等;评价指标应细化,建立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一整套评价标准、规范、机制和体系;评价方法上,要综合运用正向与反向测评、定性与定量测评等方法。坚持客观指标与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考评过程、结果、方式的多元参与、客观公正和科学合理。
建立教育机制。要建立针对从政道德的常态化教育机制、加强相关教育培训。综合运用道德讲坛、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现场体验等方式,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不断追求更高的教育目标和更好的教育效果。此外,党的各级干部教育院校应常年开设“从政道德修养”专题课程,作为所有主体培训班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二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仅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而且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是党和国家事业成功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不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创造。正是这一伟大创造,历史性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如何接中国地气、成功指导中国革命的问题。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站起来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下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创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时代课题最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又具有不同理论内涵和呈现形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各项事业发展给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于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诸多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对我们党来说,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而是需要在开创性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艰辛的实践探索和科学的理论概括,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系统而深入地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理论体系最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一思想也是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是“八个明确”,基本方略是“十四条坚持”。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领域。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原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活的组成部分。
理论境界最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强调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统筹;强调既注重总体谋划、又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等等。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等。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等等。这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建党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
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1938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就必须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更加自觉地用这一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扎实抓好全党全社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在把握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上下功夫。应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和理论学习,做到学懂弄通做实,筑牢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全面、系统、准确地弄清这一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主题主线、逻辑起点、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以及科学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理解“八个明确”“十四条坚持”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在联系,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入脑入心。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去理解和把握,将这一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理论贯通起来,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贯通起来,做到全面系统、融会贯通。
持续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普及,在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上下功夫。首先,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化。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系统工程,研究成果和宣传形式都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要以多样化的形式抓好面向社会各界别、各领域的宣传普及,实现宣传全覆盖。其次,注重宣传手段现代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接受知识的途径、偏好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注重以直播、视频等现代化手段扩展理论的影响力。再次,注重宣传对象的大众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科学理论。要重视宣传对象的大众化,让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而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这一科学理论,自觉将其作为行动指南。
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谋划工作,在学用相长上下功夫。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也可以深化学习。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效,首先要体现在改造主观世界上,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升。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维护核心、看齐中央的政治自觉,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行动自觉,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对照新精神新任务新要求,找准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发现实际工作中的短板,思考提高改进的办法,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三
核心要点:
■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党和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个重要工作坐标和时间节点。
■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过去历史深刻反思的结果,是我们党对现实国情清醒认识的结果,是我们党对未来目标执着追求的结果。改革开放与伟大觉醒相伴相随,有了伟大觉醒才有了改革开放。那么,伟大觉醒来自于哪里呢?伟大觉醒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来自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赋予了改革开放以“革命”的全新含意。改革开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繁荣发展,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在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在坚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党和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个重要工作坐标和时间节点。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尊重人民意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和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强调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办好经济特区的重要性。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对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在新的伟大觉醒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如何发生的,伟大觉醒来自于哪里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历史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在其背后都潜藏着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原因。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过去历史深刻反思的结果。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党开始犯“左”的错误,“_”更是成为“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在党中央占主导地位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经济濒于崩溃边缘,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和带来的后果,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这些重要论断真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啊!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面对问题,痛定思痛,使我们警醒。如果说“_”还有“一功”的话,它从反面教育了我们。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现实国情清醒认识的结果。粉碎“_”后,我们打开了国门。当我们看到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存在的巨大发展差距时,给我们带来的是惊诧和震动。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应邀访问日本。访问期间他参观了日本的钢铁、汽车和电器工厂。他在考察日产汽车公司时感慨地说:“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对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了解的增加,促使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今后发展道路进行思考。改革开放就这样在全党全社会逐渐形成共识,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未来目标执着追求的结果。大同世界、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亘古向往的理想社会。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关系既不能落后于生产力,也不能超越于生产力,超越了生产力,就会欲速则不达。历史的启迪是,我们既要仰望星空、胸怀理想,也要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
改革开放与伟大觉醒相伴相随,有了伟大觉醒才有了改革开放。那么,伟大觉醒来自于哪里呢?
伟大觉醒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利益,更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所代表的利益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就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无私无畏,敢做敢为,勇于做、能够做其他政治力量不能做、不想做的事。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屡遭挫折,却能够迅速纠错,走出困境,扭转危局,化险为夷,开创新局面的根本原因。
伟大觉醒来自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实践是最高、最大的社会“法官”,一切主观的东西都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在这个“法官”面前接受裁决。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我们党带领人民获得的伟大觉醒,正是从40年前进行的那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开始的。真理标准的讨论,广泛展开,如火如荼,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拉开了中国大地上一场解放思想的帷幕。真理标准的确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人们的思想从长期“左”的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给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觉醒、敢于觉醒、持续觉醒的强大思想武器。
伟大觉醒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改革开放中的很多事物是人民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所创造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渐次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推动者、参与者。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从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到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从“三来一补”到境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的引进,从创办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再到内陆以及沿边地区的逐步开放,等等。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突破、新事物、新成就,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我们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源泉。
二、伟大觉醒催生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成为党和人民在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和最伟大创造
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伟大觉醒的产物,伟大觉醒催生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赋予了改革开放以“革命”的全新含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是什么性质?我们党认为,它不是体制的枝节修补,不是改良,而是一定意义上的一场“革命”。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他还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40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但是,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要有效、有用,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提出了迫切需要。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形成、创立和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繁荣发展,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旧思想旧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迅速地发展了中国,极大地壮大了中国,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引领力。
三、在新的伟大觉醒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觉醒开启征程,奋斗成就伟业。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战略部署,这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获取新的伟大觉醒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
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的事业,也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在改革开放和治国理政实践中,我们必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增进人民福祉,这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关键领域和主攻方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布局的辩证关系,将改革开放贯穿体现于两个布局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过程、各个环节,以改革开放作为两个布局的强大动力。
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发展思想的集大成,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好这个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协调为基本要求,以绿色为前提条件,以开放为重要途径,以共享为根本目的,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处理和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坚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开放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和活力。“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面临的“四种危险”具有尖锐性、严峻性。我们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讲政治,讲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革命精神,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敢于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毒,敢于壮士断腕,防止祸起萧墙。必须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四
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认清党面临的执政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历史进程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诞生于民族危难时刻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忧患意识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忧患意识转化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理念,为防范和克服消极腐败危险作出多方面努力,拓展了管党治党的实践境界。
在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提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在坚持治理消极腐败的进程中,我们党不断克服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发展壮大。
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实施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下大力气整治“四风”突出问题。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为了改进作风,更好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他要求必须突出重点、聚焦问题;必须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必须严字当头、从严从实;必须层层压紧、上下互动;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通过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持之以恒、抓常抓细抓长,作风建设取得实效,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决惩治腐败无禁区、零容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不管涉及谁,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一查到底,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姑息。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我们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打掉“老虎”的数量、惩处干部的级别、处理的严厉程度都前所未有,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补思想之“钙”,治精神“软骨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们党思想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教训,把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作为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同志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近年来,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加强和规范党内生活各方面,体现在各级党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中。通过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各级党校培训以及创新基层教育方式等措施,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显著增强,“四个意识”更为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
科学选拔干部,把好源头关。习近平同志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强调要形成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党中央发布《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建立健全干部“带病提拔”问责机制。几年来,好干部标准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水平大大提升,“带病提拔”明显减少,消极腐败现象从源头上得到控制。
强化对“关键少数”的监督制约。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强化制约,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强化制约主要是着力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强化公开主要是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为了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实行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党中央还制定、修订多部党内法规,坚持依规治党,有效解决对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监督问题。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五
新时代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现在何方?这是世界读懂中国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我们科学开展工作、正确形成决策的基本前提,历史方位把得准,方能站得高、看得深、想得透、见其远。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正确开展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从实际出发,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面对的局势。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现在何方?这是世界读懂中国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我们科学开展工作、正确形成决策的基本前提,历史方位把得准,方能站得高、看得深、想得透、见其远。
“六个走来”,是科学认识新时代中国的历史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中国的主题。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来。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突破社会主义的苏联固有模式和现代化的西方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若不懂得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40年中,如何既坚定地捍卫国家民族利益,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广泛吸纳人类文明共同成果,就不会懂得今天中国所倡议的“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若不懂得近70年来中国几代人白手起家、矢志不渝的奋斗历程和奋斗精神,就不会懂得今天中华民族持续爆发的民族能力和坚定的民族意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97年的实践中走来。97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信念不移,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纠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若不懂得中国共产党97年中如何不断从灾难中奋起,从总结教训、改正错误中再出发,就不会懂得一个百年老党走进新时代、面对新形势,何以更加自信、自觉和自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近代中华民族由衰而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走来。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国破家亡,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人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若不懂得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者铁蹄之下山河破碎、饱受屈辱的历史境遇,就不会懂得13亿多中国人何以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对中华文明5000年的传承发展中走来。泱泱中华、悠悠岁月,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文明传统像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而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中华民族文明传统,像黄河长江流淌不息,滋养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心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来自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5000年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广泛、更深厚的基础和动力。若不懂得中华民族如何一步步从历史深处走来,不断地积累能量,不断地革故鼎新,不断地开辟前进道路,就不会懂得今天中国人“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精神世界和理想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世界社会主义学说500年风云激荡中走来。价值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取向。社会主义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秉持、所践行的绝对律令。100年前,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像一颗种子,一经传入中国就扎根于中国的土地,生根发芽开花。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社会主义学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的世界观,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目标,正如总书记所说,由此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若不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秉持所践行的价值理念,就不会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会懂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底蕴和当代价值。
上述六个方面,是新时代中国蓄能发力的渊源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与魂。
“两个一百年”与“新三步走”,是科学认识新时代中国的未来观照
今天是未来的出发点,未来是今天的目标与走向。再过30年的中国,到本世纪中叶的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中国的根本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总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可以分解为“两个一百年”的具体目标,在实施步骤上,是“新三步走”,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0年、2035年、2050年,这三个时空交汇点,是中国人梦想与现实的转承点,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里程碑。
围绕总目标、总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等等。实现和落实总目标、总布局,在实际工作层面,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等。
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到本世纪中叶,一幅13亿多人凝神聚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蓝图清晰可见;从价值追求到顶层设计,再到行动步骤,中华民族在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重大课题的探索中,做出了既具有世界观意义又具有方法论价值的创新性回答。主旋律——合奏曲——若干个独奏,在30年纵深的历史大舞台上,56个民族正在演奏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的华美乐章。
这就是中国可见的未来。
这就是中国未来在今天的投射。
“四”加“二”,是科学认识新时代中国基本方位的关键词
“四”是指,新时代有新矛盾,新时代有新任务,新时代有新思想,新时代有新地位。
新时代有新矛盾。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促进生产。经过改革开放40年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民对于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文明全面提升有新的期待。目前,中国的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居民收入水平之间,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推动社会生产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中国经济的新跃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夯实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有新任务。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三步走”的具体任务,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奋进方向。如何在一个超大人口规模的大国中,在一个远少于西方国家崛起的时段中,在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的东方文明中,在第三轮经济全球化与第四轮经济全球化激荡转承的过渡期中,确保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这是远远超出人类想象力的大课题。为此,新时代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着力从制度供给上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提供一整套更加完备更加稳定更加管用的制度体系,从而夯实中华民族富起来到强起来,并且长治久安的制度基础。
新时代有新思想。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是思想之母。面对新时代,回答新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探索的历史之问,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时代之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于中国的历史之问与时代之问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若干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如经济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把人们对当代世界发展潮流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有新地位。在最近几百年的历史中,中国与世界是如何相处的?1840年,鸦片战争把中国打入谷底,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了第一轮经济全球化的牺牲品;之后,直至第二轮经济全球化,中国人站起来,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但是在世界舞台上基本没有话语权,是全球化的追随者,被世界化,被西方化,被全球化;在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中国人改革开放,迎头而上,开创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过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人富起来,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塑造者。如今,一个具有新内涵、新技术基础、新地缘关系、新主体间性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正向我们走来,中国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引下,在中国强起来的历史性进程中,为人类福祉和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指“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两个没有变”,是我们在新时代再出发的重要立足点,也是新时代全部工作路线方针政策措施不可忽视的背景板。
“四”加“二”,就是当代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位。
“四”加“二”,再联系到“六个走来”,联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三步走”,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历史方位、历史走向大致可见,中国的战略思考、战略安排大致可见,中国要做的事、能做成的事大致可见。让我们为那一天的到来努力奋斗吧。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相关文章: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精选3篇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4.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5.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第二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导读: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十九大报告中包含哪些重要内容,有哪些亮点?
一起学习十九大
(二)—
—
重磅概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说,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第三篇:增强新时代意识思想宣传
【导语】:意识形态工作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增强新时代意识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增强新时代意识】范文一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文化则是意识形态建构的土壤和根基。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底蕴对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底蕴,是为了更好夯实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实基础,增强其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以及同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力。
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总书记指出: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武器。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是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党的重要政治优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在文化领域中。一些带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和社会思潮进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这不仅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等政治思潮,也包括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在这些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开始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发生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产生怀疑。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和扭曲,开始丧失人生的斗志和奋斗的热情,从而陷入奢靡享乐、腐化堕落的人生深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科学理论与崇高价值目标的统一,并且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崇高的价值目标置于严整的科学理论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理论武装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中已经并将继续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民族文化是构建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文化资源,同时,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是意识形态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脱离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态理论难以让人接受,更不可能有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文化创造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蕴含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富矿。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人们的道德自觉,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涵养,使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可以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是促进世界和平的精神财富,蕴藏着解决时代难题的重要启示,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现代科技文化底蕴。创新、发展是科技文化的重要特色,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传媒的发展,信息覆盖的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人类进入了大数据、微传播、微文化的时代,传播方式、传播环境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大量涌入的各种信息,既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视野,也增加了人们鉴别是非的复杂性和难度。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网络霸权和信息优势,国际互联网上的“文化霸权主义”问题非常突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对象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开放复杂的网络舆论加剧了意识形态引导的难度,是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考验。在信息时代,网络舆论新形态使我们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发生变化,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加强创新意识,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不仅是信息的聚集地与思想观点的交汇处,更是一种话语空间和权力空间,承载着各种类型的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与政治倾向等。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些清楚地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特别是舆论引导和控制的相关问题。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增强新时代意识】范文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教师发展中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发展规律,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一、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是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1.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化了对新时代教师发展的科学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教师则是这块基石的奠基者;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教师则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正是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总书记围绕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神圣职责与发展规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师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根本性作用,高度概括了新时代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突出强调了一名好教师对于一名学生、一所学校乃至一个民族发展进步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全面升华了对新时代教师发展丰富内涵的科学认识。
2.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明确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青年一代是时代新人的主体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总书记强调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很强的引导性、示范性,任何时候都必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立场,全面揭示了立德树人之于教师职业的根本意义,提出了教师必须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领青年学生增强迈入新时代的思想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理论自觉、砥砺成才成长的能力自觉和投身“四个伟大”的行动自觉。
3.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方位,指明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总书记举旗定向、审时度势,深刻洞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期待,清晰指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对教师工作带来的新要求,明确指出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是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途径。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好老师应该具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新时代教师要科学把握时代发展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政治站位,着力找准事业发展的职责定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增强“四个自信”,成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排头兵、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推动者和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先行军,为深化教育改革、夯实教育强国之基作出更大贡献。
二、准确把握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这一重要性和特殊性定位,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爱国情怀、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扎实学识、改革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和深刻阐释,既深刻体现了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一贯要求,又精辟揭示了教师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应当着力学习领会以下六个方面。
1.明师道,师道的核心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总书记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更加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发扬这样的担当精神。在对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的重要批示中,总书记更是强调了知识分子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家国情怀是每一名教师的初心本原。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就是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做到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那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就是要涵养心忧天下的情怀,树立经时济世的志向,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以爱国精神教育青年学生。
2.铸师魂,师魂的根本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总书记指出,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总书记强调,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己任;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这些重要论述清晰指明了教师坚守信念的努力方向。广大教师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牢理想信念的“方向盘”、筑就思想理论的“压舱石”,主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青年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激发青年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的理想和志向。
3.讲师德,师德的本质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总书记指出,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教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这些重要论述生动呈现了教师道德情操的具体表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当是每一名教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要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人格品质,用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的心灵,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4.怀师爱,师爱的源泉是宽厚的仁爱之心。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广大教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爱才有责任,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师职业的厚重底色。教师应当把爱作为永恒的主题融入教育工作中,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传统,尊重学生在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精心引导和培育;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信所有学生都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在严爱相济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始终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地追逐人生梦想。
5.强师能,师能的基础是扎实的专业学识。总书记明确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要做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学识学养在教师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位置。教师从事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要深刻认识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6.重师智,师智的特征是强烈的创新意识。总书记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这些重要论述高度肯定了改革创新对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自主性,敢于开风气之先,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发展境界,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有改革创新的首创性,积极吸纳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科研成果,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资源;要有改革创新的先进性,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批判探究能力,使其成长为知识丰富、视野宽广、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材。
三、深入推进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的学习贯彻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并转化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生动实践,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成长发展,引导广大教师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伟大业绩。
1.广泛开展“爱国·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决定了其思想境界、事业高度和人生目标。新时代教师只有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洪流中去,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必须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在广大教师中广泛开展“爱国·奋斗”精神教育,发扬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爱国情怀,培育选树报国奉献、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充分利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教师的家国情怀、使命意识、奉献精神,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名教师热忱从教、终身从教的坚定信念、力量源泉和精神依靠。
2.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新时代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形成和发展了良好的局面。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引向深入,大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统一”,切实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履行好、完成好。把政治标准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把好教师培养、使用、交流和引进关口,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师德建设实施细则和办法,坚决实行思想政治、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加强党员教师日常管理监督,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教师党支部和每一名教师党员。
3.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为广大教师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环境。新时代教育要有新气象,新时代教师要有新作为。近日,中央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央审议通过的第一个教育领域的改革文件,是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对在新时代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将这一重要文件精神落细落实,就是要以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教师队伍的改革实践带动教育综合改革,以教师队伍的改革成效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深入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创新教师培养形态,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在学校治理体系中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优化教师编制配备和资源配置,完善教师准入和评聘制度,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加大教师表彰力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及时了解关注教师思想状况和实际诉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让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最令人羡慕的崇高职业。
【增强新时代意识】范文三
培育理想信念的丰厚沃土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开放年代,之所以有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懈奋斗,就在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靠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为的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党的奋斗历史反复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无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来说,都是前进的号角、力量的源泉。
“红船精神”昭示我们,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红船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红船精神”融入国民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各领域,使干部群众潜移默化地受到革命精神传统的教育和滋养,从而培育人民群众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红船精神”的时代活力。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整个社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红船精神”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它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写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红船精神”昭示我们,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就应当把发扬“红船精神”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红船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加强“红船精神”的系统性研究,融挖掘、保护、整合、创新、运用为一体,不断把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资源;要开发红色文化产品,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推进;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发运用,使之成为涵养主流价值、培育传统美德的重要源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力量源泉
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领导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样,在和平建设年代更是如此。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上溯历史,涵盖现实,延伸到未来,包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等优秀品格。红色文化是代表人民群众立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
“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党和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要常怀敬畏之心,坚持群众路线,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就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解决好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历史告诉我们,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赢得广大人民衷心拥护,才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
【增强新时代意识】范文四
我国社会治理形势发生新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改革发展实践取得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都干不成。40年来,伴随深刻的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结构巨变,我国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不断激发社会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把平安中国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社会治理形势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
社会治理形势出现根本性好转。近5年来,我国打破了犯罪率随着现代化推进必然升高的西方“魔咒”,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群体性事件、信访总量、非正常上访量等社会秩序的关键性指标同时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成为世界上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互联网依法治理初见成效,虚拟社会不再是法外之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结果,2013—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总体社会安全感有所上升,特别是个人和家庭财产安全感、人身安全感明显提升。我国社会总体安全的好局面,在国际社会乱局交织、一些国家内乱不断和恐怖袭击时常发生的背景下,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进程中,实属来之不易,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良好环境。
新的社会治理体制基本形成。我国已基本建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了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形成了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社区治理体系和国家安全体系,增强了全社会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
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但已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居民组织、社会公众等都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力量。社会治理的广泛社会参与,有效降低社会治理的行政成本,提高了社会治理效益,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多个社会治理领域出现积极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在城镇化进程、人口结构、职业结构、劳动力供给、收入分配、消费方式等领域都出现了一些积极的重要转折点,对社会治理形势产生深刻影响。比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各项社会政策的完备,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改革引发的职工下岗潮已不会再出现;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时期也已基本结束。在社会治理形势出现积极变化的同时,社会治理面对的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网络化以及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交织化等一系列新特征。
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使我国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对社会治理提出新问题、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变革和经济持续增长,我国社会也发生巨变,主要表现在: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复杂化,财富和收入差距较大;职业选择和劳动就业市场化,社会流动加快;处于原有单位体制之外的“社会人”成为就业主体;社区社会化,在原有的熟人街道社区、单位大院社区之外,出现大量商品房陌生人社区,还有城乡接合部的杂居社区;家庭小型化,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不断增多,家庭的教化功能有所弱化;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需要重塑道德约束和社会信用;等等。这些深刻的社会变化加大了社会治理难度,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问题、新挑战。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社会治理提出新问题、新挑战。随着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更需要多样化、个性化、高性价比的消费产品,不再满足于大批量、排浪式的大众消费;更加重视与健康有关的食品安全和医疗安全,食品安全感和医疗安全感已经成为影响总体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更加渴望看得见蓝天、呼吸清新的空气、饮用清洁的水,生态环境污染和恶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等等。这些社会生活层面的新变化,也对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治理提出新问题、新挑战。
人们对主观感受和价值追求的重视对社会治理提出新问题、新挑战。随着物质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有了更高的社会心理需要。面对快节奏、工作压力大、存在未知风险、由陌生人构成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孤独、抑郁、压力、焦虑需要疏导和释放渠道,也更希望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教育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社会参与意识都在日益增强。这些社会心态层面的变化,也对社会治理提出新问题、新挑战。
网络社会的兴起对社会治理提出新问题、新挑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造成无限扩展的虚拟社会空间,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无数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社会治理问题和挑战。特别是以手机为基本平台的网络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步入实时、交互、快捷、高频的“微时代”,自主开放的自媒体话语权,隐蔽性的信息源,交互快速的传播方式,碎片化、泛娱乐化、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等等,使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高度互动。这使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甚至社会行为以新的机制形成,传统的社会管理已难以奏效。尤其是网络犯罪已成为第一大犯罪类型,“暗网”成为、、暴力泛滥的黑色空间。网络社会治理成为考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新型社会风险对社会治理提出新问题、新挑战。当今世界,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新科技不断产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进入现代“风险社会”。现代风险不同于传统风险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其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可能造成大范围社会恐慌。比如,恐怖主义袭击带来的普遍社会紧张和社会不安;未知流行病和生态环境危机引发的社会恐慌;股灾、银行倒闭、债务危机等金融风险可能导致的大规模社会恐慌传导;等等。新型社会风险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考验着各国的社会治理。
在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握这些新趋势,研究这些新问题,积极应对新挑战,采取稳妥、有效、管用的措施,建立保证长治久安的机制和制度,大力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面对我国社会治理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和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把社会治理的新任务、新要求、新举措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体制,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同时也要注重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形成有效、管用、节约行政成本的社会治理机制,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积极回应人民的新期待。适应人民群众对平安生活的新要求,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大力推进依法社会治理。把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到社会治理实践中。社会治理的主体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进行社会治理,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擅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社会治理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在加强依法治理的同时,也要发挥德治的作用,更好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营造清朗的互联网空间。维护国家互联网主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依法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增强新时代意识】范文五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从历史、现实、未来和国际的视角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对这一重要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历史的视角。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人类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强起来”的进军号角。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系统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开辟了近代以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局面。
现实的视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有着充分的现实必然性。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源于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些深刻判断,体现了战略定力不动摇和实践探索不停滞的辩证统一,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伟大思想产生的现实根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从实践维度生动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大突破。
未来的视角。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进一步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继往开来的战略安排,全面规划了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进一步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战略部署,确立了行动指南。其中,“八个明确”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十四个坚持”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不仅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晶和成功经验,也是引领我们面向新目标、开启新征程的正确指南。
国际的视角。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党、组织的响应和赞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已载入联合国决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当今世界,国不论大小强弱,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既希望出台改革举措,又希望社会稳定、国家安定。中国的做法和经验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路径启示,集中体现了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的贡献,已经并必将继续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已经也必将为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增强新时代意识相关文章:
1.2019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做新时代的筑梦人主题征文10篇
2.党委书记学习新时代新思想心得体会
3.新时代新青年心得体会
4.20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感受3篇
5.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范文5篇
第四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应用,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定了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的政治定力;深刻阐明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刻阐明了“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深刻阐明了“推进什么样的改革、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推进改革”的根本动力,充分体现了敢于担当的勇气韬略;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保证,充分体现了自我革命的忧患意识。
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关键的是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标看齐、真抓实干,着眼事业发展选准用顺管好干部,坚持不懈夯实固牢基层基础,大力重才聚才用才,从严从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切实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各方面。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党的建设长期积累的一条基本经验。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为的是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切实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牢牢抓住坚定理想信念这个关键,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坚持思想建党,特别要解决好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问题。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党性坚强了,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挺得住。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作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建章立制工作,通过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用制度治党,就是要依法依规治党。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充分运用“四种形态”,用严明的纪律管住全体党员。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做到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集成。用制度管权,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区分和配置权力,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要建立权力清单、实行权责对应,坚持有权就有责,失职要问责。用制度治吏,就是要用制度从严管理干部。要根据形势变化,完善干部管理规定,既重激励又重约束。严格执行干部管理各项规定,讲原则不讲关系,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坚强有力,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人类文明进步史上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向度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进入21世纪,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广度、深度都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也与先前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所遭遇的国际国内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理论对于今天的实践而言,有的论断不管用了,有的命题不够用了,有的具体结论不能用了,这些都是毋庸避讳的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比如,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认识;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认识;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命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认识;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认识;提出了“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从严治党”“‘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等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老祖宗”,说了很多“新话”,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从中华民族复兴史的向度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过去的五年,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最重要、最关键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
面向未来,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回答,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提出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为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必将体现在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和各个过程。
在新时代,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解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从人类文明进步史的向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天下意识、人类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治理不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境下,“中国不能缺席”。在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众所周知,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进程都是在西方主导下推进的,现代化的成果基本上由发达国家独享,发展的代价则由全世界共担。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洪流中扮演着依附的角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确切地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启的,改革开放以后才提速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从接入型现代化转向了辐射型现代化,这是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一方面吸收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资金、技术、人才和服务;另一方面,中国的产品、资金和技术同时走向世界,人口和服务同时走向世界,中国的思想、制度、文化开始辐射全世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政策主张本质上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走向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战略本质上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战略的一部分,中国的国际战略本质上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一部分。从理论归属上来说,新时代中国的政策主张、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国的国际战略本身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
具体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表现在经济、制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在经济层面,中国开辟的新型现代化之路、提供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方案、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世界经济复苏方案,为改写全球发展观念、强化全球经济治理、加快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制度层面,中国倡导并积极参与的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架构,中国推动构建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中国参与的G20、APEC等国际平台,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贡献。在价值观层面,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价值引领,为重塑全球交往理性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