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时间:2021-01-12 20:4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第一篇: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明王朝灭亡后所写,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2.解释加点词。(4分)

①余孥一小舟 ②见余大喜 ③及下船 ④客此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

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1.(3分)B

2.(4分)①通“桡”(携,带.拿)非常,十分 等到 客居,寓居

3.(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

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满

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

4.(3分)C

湖心亭看雪读后感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许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名篇佳作。如苏轼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些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让人对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本文分前后两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其时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号,并非误笔,而是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就妙在一个“绝”字上。一般文章写景通常是视觉描写,而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不事雕琢,运用白描的手法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巧遇知音,与其同饮的愉悦。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描绘出了三人畅饮的情景,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畅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兴正浓,不觉天色已晚,待要分别时候才想起姓氏,足见作者张岱是个性情中人,他在意的不是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是感情上的想通思想上的共鸣。同时这句也隐含些许的惆怅,此去一别,前程万里,后会无期。

文章结尾写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以舟子的话总结全文,有什么含义呢?首先,我们先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这句话中的“痴”是全文的文眼。舟子所说的“痴”是世人的一般见解,但这个“痴”何尝不是对作者最好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地人的合一,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欲之外的闲情雅趣。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是对“痴”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之感化解了淡淡的愁绪。

《湖心亭看雪》是一幅简约的山水画,一首朦胧的梦幻诗。

湖心亭看雪主旨

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第二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湖心亭看雪(8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上下一白()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及下船()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题3】如何理解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分)

答案

【小题1】(1)消失(2)全(3)尽力(4)等到

【小题2】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小题3】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恰是对作者最确切的评价,引用舟子的话一是对痴字的称赏,再则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一的含义,及的翻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 惟和粒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从知音的角度阐述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第三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1)竞赛活动法

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3)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篇文言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而且本文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习。

四、说程序设计

本文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主要面对的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设计的。

整堂课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课堂以读贯穿始末,以赛促其乐学。

(一)、初读

1、导入课题。(3分钟)

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看哪组同学搜集的多且好。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导入课题。

2、、检查预习,(10分钟)

(1)、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2)、“齐心合力疏文意”, 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的疏通,还可以培养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二)、精读(15分钟)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可有以下几类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四)品读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10分钟)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淞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 式。 说明:这“三品”的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既鉴赏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又体会了文中暗含的情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熟读背诵(5分钟)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六)、创新活动(布置作业)(2分钟)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选做题)

说明:本活动设置,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联),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说反馈

程序设计中的初读—精读—品读这三个环节,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质疑解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四)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 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 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 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白描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 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三、学生合作探究:

1、语词破译组: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4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作者张岱以清闲淡雅的笔墨,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以不着痕迹的浅淡笔触展示了游湖人的高雅情趣,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及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竞赛活动法,朗读法,赏析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另外作为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初读

1.导入课题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使学生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抛出引言“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检查预习

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说明:初读阶段,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调节初三紧张乏味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气氛中初步感知文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精读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写西湖雪景的句子?采用什么写法?

3.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的态度呢?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三)品读

在整体朗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下来开始对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加以深入挖掘。为了防止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留于表面,我于是设计了由词到句到文的三个环节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

一读品词语。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我让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通过对词语的赏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两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绝”字和“独’字来分析,一个“绝”字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然而正是在这人鸟声俱绝冰雪天地里,竟有人深夜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趣啊!

二读品美点。本文意境深远,更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其中在写湖中雪景,视线由远及近,山水,景致,人物一气合成,如同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

于是我设计了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鉴赏,由景入情,例如:“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我指导学生体会句中视线由远及近的`移动,景物由面到点的变化,从而感受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及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粟米的深沉感慨。

三读品情感。文章虽是写景佳作,但它更深的寓意是在于抒发他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虽然就学生的年龄而言理解这一情感有一定距离,但在前文的层层铺垫之后学生的感情已经逐渐被调动起来,于是我设计了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虽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但学生很快就能捕捉到情感喷发的焦点。如: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夜深独往,既是不欲人见,也是不欲见人。那么作者的这种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忧愤就溢于言外。再如:周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的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环节确实有一点的难度,有时也遇到了引而不发的尴尬局面,但我始终紧扣文本,力图做到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正是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亲爱的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下面让我们一起以我们最饱满的情感再次齐诵全文,再次感知这位痴人之痴心。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一、本课对主题的体现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鉴于本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以往在教授本课时主要就是以读书通文意为主,之后再简单了解下文中张岱的“痴”即可。此次,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件,并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精神:《改进意见》中要求语文教学“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以及“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基于对此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张岱的作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内心追求。但这个目标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深,我又注意到了《改进意见》中的第五条:初中教学要“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以及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这两条建议,决定选择张岱另一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内容及学生情况对文段进行了剪裁,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2.体会张岱所痴之景。3.品读《西湖七月半》片段,进一步理解张岱的“痴”。4.总结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我上交的教学片断是第3、4环节,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相对最能体现此次的主题。但其实1、2环节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的环节。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前两个环节的设计。

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俱绝”、“更定”、“独”,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张岱赏雪的独特及思考为何会有这些独特的行为。

接下来是体会张岱所痴之景。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张岱所痴之景所带来的感觉。相比前一环节要难一些。

针对此点,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词从颜色、数量及性状来赏析雪景的特点,为学生体会雪景的感觉做一个铺垫。再引导学生将此景想象成水墨画,学生即可感受出宁静与素雅等。

体会雪景的感觉是后面总结文人内心追求的关键之处,所以此处一定要将学生的感受引导到位。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中张岱的“痴”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外文段的品读。这一环节主要是换个场景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张岱的“痴”,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行想象的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意识。但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程度较低,让其当堂写作较困难,所以就设计为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让学生关注雪景及月景的共同点,以及张岱独特的欣赏方式,学生可以得出张岱是在追求一种自然、自由、宁静、脱俗的生活。

最后小结:古代有很多像张岱一样的痴人,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心都是在追求这种自然宁静、超凡脱俗的人生状态。

最后我来说一下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比较担心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会不会有难度,但从上课时学生的整体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张岱的那种自然宁静的内心追求,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此次尝试,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对于普通校中程度不高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时不必只是以教授文言字句的知识为主,我们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也许他们的体会不会太多也并不深刻,但我们也要想尽办法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试着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与思考,谢谢!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6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 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1)一字多义: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8

[创意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老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下联:品诗人感悟意境

上联:独驾小舟赏雪景下联:偶逢知己饮亭中

课文小结: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二)学法的点拨与指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师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熟读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白描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第四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湖心亭看雪》。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册采用古诗文集中编排的方式,将古诗文主要集中在第五和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的古诗文,全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2.背诵积累规定背诵的篇目,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其读音和意义。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境界。4.体会诗文的语言特色。

5.感受灿烂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景的白描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多种形式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七年级以及八年级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前三篇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具有一定的文言学习能力,也具备了基本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湖心亭看雪》这篇古文的语言理解并不复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上可以自己疏通文意,因此疏通文意可放在预习时落实。但作者怀念旧朝的孤高自赏的情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和搜集材料的情况,补充介绍一些作者的经历等背景资料。

三、说教学模式

本课的教学模式如下: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四)重点研读,品析语言

(五)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根据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法五环节教学模式,以及我校长期的教学实践、学情、师资条件,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模式,我的这节语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是这样设计的。

四、说教学设计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本课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这是我的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以及每一环节的预设时间。我将逐一解说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和目的。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古诗文中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有很多,可是描写冬天西湖的却很少。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学生小学时学过的描写西湖美景的一首诗,我引用这首诗导入新课,可以唤起学生的旧知,然后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冬天的西湖是怎样一幅景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兴趣。

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和以往的学习经验制订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有的放矢。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由于本课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字词理解方面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解决。

这一环节检查预习效果,突破字词障碍,积累文言词汇。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本课作者及课题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诵读,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指名读,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读后同学点评,指出优缺点;

2、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听读或小声跟读;

3、播放背景音乐:班德瑞的《童年》,师生配乐朗读,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陶醉想象。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实现“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四)体会写景,品析语言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全班讨论解答。可能有以下几类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出写景的语句)

2、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5、作者在赏雪之余传达出怎样的情怀?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重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写景的妙处;第三个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重点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五)比较阅读,深化理解

把本课与柳宗元的《江雪》进行比较,(多媒体)出示《江雪》 1.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体会两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在和本文的比较阅读中,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单元回归,当堂达标

回扣目标,明确所学。学生进行当堂达标,由学生独立完成达标卷,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互判、小组计分、当堂反馈来对所学内容检测和巩固。紧扣三个目标设计题目,体现真理解,设计实,检测实,反馈实,堂堂清,人人清。教师作出及时评价,查漏补缺。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涵盖本课主要内容,突出本课学习重点。清晰简洁,具有概括性。

六、课堂评价

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评价,具体到这一课,基础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对重点字音字形的掌握、重点词句的理解,通过达标测试题来检测。这一课贯穿朗读,同时辅以听读和诵读。在朗读中把握形象,体味情感,教师要适时的进行朗读指导,尤其是语气和音调上指导。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评价伴随课堂的每一步,要及时。

七、资源开发

主要有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

课堂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整合,如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旧知导新知,资料补充,如

(五)比较阅读,深化理解]扩充延伸内容,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教师要适时的补充和评价。课外资源主要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另外,网络资源也不可忽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作者资料,了解湖心亭、描写西湖的诗文等对理解课文重要的信息。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

【学习目标】 •

1、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含义,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学习流程】

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回答)古往今来,杭州的西湖美景,令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学生活动)下面我出示几张有关西湖的画面看谁能够对这画面说出相应的诗句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板书——湖心亭看雪

首先我们先看本文的教学目标。

1、走近作者:(学生活动)

自读课文注解①,简要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下面我们来听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活动)

2、给加点字注音。

毳()衣

雾凇()

一芥()

沆砀()铺毡()喃喃()

3、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

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整理重点字词或疑难字词含义。

(1)解释加点的字。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余挐一小船()

③上下一白()

④及下船()

(2)辨析多义词的含义。

是:①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更:②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白:③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这样的景色:

(小组讨论):

(1)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哪里能看出“痴”,具体分析一下。

不寻常的环境:大 三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学生齐读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用“我们都是 人”的句式。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同学们说的真好,他们就是这样超凡脱俗,有雅情雅致的人。

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痴”,我们是不是比舟子理解的更深刻呢?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研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品味其写景之妙。

同学们,现代散文家黄裳评价说:“描写西湖风景的人也可谓多矣,可是谁又曾用精炼至极的笔墨如此凸现地勾画出山水的精英?”细读这句,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最传神?请静静的品味写景的精妙,感受作者的情怀。

(小组交流)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是不是能够去掉? 这三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孤立起来。

两个“一”字意思相同吗?有什么妙处?

“一”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苍茫的夜景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你会体悟到:宇宙何其阔大,人生何其短暂!“天人合一”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白描手法: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请看我们的课文插图,即是白描。运用到文章描写上,就是抓事物特征,用寥寥数笔传神再现,"有真意,去粉饰,”相当于“淡妆”。对照这幅插图,再一起背诵这宁静清绝寄托作者感慨的景观。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我们来感悟下列句子运用“淡妆”(白描)手法。如: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6、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下载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情感态度与......

    《湖心亭看雪》问答题

    中心:《湖心亭看雪》先交代时间、地点,然后写出西湖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接着作者交代自己夜色中“独往”看雪,表现了作者孤......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及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研讨、品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及......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教学目标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

    王君《》湖心亭看雪

    王君《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一、说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清初的张岱写的一篇优美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这篇小品文笔墨清新淡雅,极富诗情画意,文字简约,却情致深长。请大家用美美的读书声......

    湖心亭看雪备课

    《湖心亭看雪》备课 张岱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8篇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创意说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