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大全五篇]

时间:2019-12-04 16:2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

第一篇: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

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发展林下经济。用科技的力量带动和改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面貌,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下面小编整理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欢迎阅读。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1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他潜心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大课题,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应用于农业实践以亿亩计;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神奇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学生,村民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参加发布仪式。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2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多年来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12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当晚,云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聚精会神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视频节目,现场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朱院士扎根乡村为农民的精神感染、激励着我,”云南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四学生王楷元表示,他希望将来也能用自己所学技术为需要的乡亲们搭建电商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科技扶贫代表,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朱有勇在分享中说,“全国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了千万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他们才是千万个‘时代楷模’。”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朱有勇院士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收获了漫山遍野的科技成果,他是农大人的骄傲。“全校上下要以朱有勇院士为榜样,弘扬奋斗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坚守初心使命,书写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新篇章。”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3

2018年4月14日,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推广现场会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举行。朱有勇给专家、企业介绍马铃薯收获销售的流程和标准。

院士代言一颗“神奇土豆”,曾引起媒体聚焦。

2018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起科技扶贫故事:普通土豆不过鸭蛋大小,而他指导村民种的土豆比鸵鸟蛋还大,重的一颗就有5斤。靠种冬季土豆,边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脱贫田。

这颗“神奇土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钻研农业科技、投身科技扶贫的缩影——

30多年来,朱有勇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

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朱有勇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我年轻,我来干!”——一个大山里的村寨,映射“农民院士”的初心

“挪达,拉祜库马西。(你好,我不会说拉祜话。)”11月的一天,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

推开一户村民家的门,一位65岁的老人说了这样一句开场白。拉祜族老乡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汉巴库马西(我不会说汉话)”,热情地把来人迎进家。

这是朱有勇5年来使用最多的常用语。

5年前,精准扶贫的战役正在中国大地铺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普洱市澜沧县。

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澜沧县扶贫任务艰巨,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刚满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和同事们很快来到澜沧县。然而行走在竹塘乡多个村寨,目之所及却这样揪心——篱笆房、茅草房四处漏风,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两头猪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

这让他想到小时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贫穷和饥饿让他生出通过努力让乡亲过得好、让庄稼长得好的强烈愿望。

“这个地方不该这么穷。”朱有勇发现,澜沧县生态环境良好,光、热、水、土壤条件优越,这么好的资源禀赋,却深陷贫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内疚,“我们亏欠农民的太多了,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的,是我们来晚了……”

可村民们一开始并不大领情。

走村入户调研时,很多拉祜族人开口就是一句话:“给我点钱吧,给点钱我就脱贫了……”

朱有勇很急,给钱给物哪是长久之计?“等靠要”观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让村民相信真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就必须走到农民心里,和老乡打成一片。

朱有勇从零起步,开始学习拉祜语,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语。他说,“更管用的还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解决了沟通障碍,朱有勇的这场攻坚战才算刚刚开始。一个个问题,在朱有勇脑海里等待破题——

“澜沧县资源丰富,农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但是怎样把这里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效益?这里的资源最适宜发展什么产业?”

带着这些问题,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间地头的脱贫经。

五年如一日,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按下澜沧扶贫“快进键”。

2017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在蒿枝坝组挂牌成立。

蒿枝坝组活动室成了一座“科技小院”。“这像是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在朱院士团队带领下,乡亲们一边种田一边学技术,树立了科技致富的观念。”竹塘乡党委书记黄镇说。

朱有勇不敢懈怠,“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

用科技力量战胜贫困——对老乡脱贫的牵挂,让“农民院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首先要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

发展产业并非易事。前些年,澜沧县曾大规模推广种植核桃树,竹塘乡就种了7000亩。不料,核桃树长得挺好,但是挂果很少。

有企业找上门来,想种花椒。朱有勇左思右想,把企业劝退了,“中国花椒产地这么多,这里种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既要用好我们的科技成果,也要和这里的自然资源结合。”朱有勇抓住这条主线,通过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科学分析,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里具备发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优越条件。

冬季土豆十一、十二月播种,第二年三四月份收获。“这个时候能产新鲜土豆的地方很少,澜沧县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新鲜土豆产地之一,收购价格也比较高。”云南农业大学教师黄惠川开始向村民作介绍。

“一亩地,一百天,一万元。”专家们掰着指头给村民算账,村民将信将疑。

2016年冬天,扶贫队员找上村民刘金宝,动员他种冬季土豆。刘金宝嘴上答应,结果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子。

朱有勇只好找到村组干部,一起在蒿枝坝组的100亩地里,搞起了示范种植。

2017年春天,示范基地迎来丰收。通过测产,最高亩产4.7吨,平均亩产3.3吨。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购价,平均每亩土豆收益近万元。

消息传到刘金宝耳朵里,他决定拿出2亩地种土豆试试。再一年开春,他家地里长出了全村的“土豆王”,一颗足足重5斤。

到了2018年冬天,没等扶贫队员上门,刘金宝把自家10亩地全部种上了土豆。

这一年,澜沧县冬季土豆已推广种植3200多亩。

冬季土豆只是当地致富的一块敲门砖。“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不曾开发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于科学种植有机三七……科技成果转化,让朱有勇的理想照进一个个村寨小院,“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2016年,朱有勇在竹塘乡试种5亩三七,得到了正向反馈。然后,他开展了林下三七的大规模推广,2018年扩展到7300多亩。

据澜沧县林业部门调研,全县有50余万亩思茅松林,其中适宜三七生长的有40余万亩。假以时日,林下三七有望成为澜沧县一个支柱产业。

在科技扶贫助推下,澜沧县贫困发生率今年有望降到3%以下。从昔日深度贫困的“直过民族区”到今日“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记录着朱有勇这个“农民院士”五年如一日的一线攻坚。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就存着他。每到临近春节,村民家里吃杀猪饭,都排着队请朱院士。

大山无言,一石一砾皆是见证。朱有勇脚步丈量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寨脱贫发展的希望。

“蒿枝坝的花儿红了”——培养1445名乡土人才,只为“农民院士”入党时的承诺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4

央广网昆明12月1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60岁带领团队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带领当地走上生态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之路,也让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015年,朱有勇和他的团队来到澜沧县蒿枝坝村时,看到当地自然的条件不错,而村民却过着贫穷的日子,连连感叹。

朱有勇:抬着金饭碗要饭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思想问题。

扶贫要扶智,五年来朱院士团队不仅教授农民科学种地,还下决心让群众从思想观念上得到改变。每天早晨,朱有勇都会沿着蒿枝坝村四周的水泥路跑步,渐渐地,不少村民也开始加入“跑团”。

村民朱永情:以前七八点钟都没有人起床,现在一个看一个的,老早老早就起来了。

精神面貌的变化,带来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热情。朱有勇团队先后组织科技扶贫技能班、电商课程班等各种培训,村民们积极参加。

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凯:中国工程院来了以后,我们解决素质性贫困有了一个突破口,老百姓生产生活技能和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根本上的改变。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5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不打农药也可以防控病虫害,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课题,也是他追求的梦想。2015年,朱有勇来到中国工程院对口扶贫县——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他把天然松林、高原耕地作为试验田,用科技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绿色致富路。

在刚刚开班的新一期“院士专家扶贫培训班”里,朱有勇首次邀请了电商来讲课,培训老乡们利用互联网将绿色农产品卖出大山,60名学员全部来自澜沧县20多个乡镇,朱有勇还帮村民们配上了这样的迷彩服,希望他们像军人一样要求自己。

2016年开始,朱有勇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村民怎么种马铃薯。从开山、整地、施肥到分级、包装、销售,每一个步骤都做到细致地培训。后来,在朱有勇的牵头下,中国工程院上百位院士以及五六百名科技专家都来过澜沧县,已经举办过24个技能培训班,培训农户超过数千人。

今年64岁的朱有勇,出生于云南普通农家,1977年考入云南农业大学,1982年开始从事“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科学研究。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我国10个省区市推广,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减少了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到30%。2011年,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在澜沧县扶贫期间,他仍然立足于科技创新,带领团队研发的“林下三七种植技术”,让中药材种植回归到深山老林,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走的还是绿色发展的路子。

现在,朱有勇团队有3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年100多天他们都驻扎在扶贫一线,指导培训农民,也为乡村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2019年,澜沧县冬季马铃薯种植已经超过15000亩,林下三七种植超过7000亩,总产值达到5亿元,预计今年底将有7.5万人脱贫。

第二篇:学习朱有勇教授精神--方海凤

学习朱教授先进精神

做时代先锋青年

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 年 12 月 8 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了 2011 年当选院士名单,共产生 54 名新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教授名列其中,当选农业学部院士,成为云南省农业教育科研系统的第一位院士。

官方消息到了学校之后,我们都感到了相当的荣耀,朱教授1982 年获学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工作期间分别在云南农大和中国农大获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系统地进行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长期研究。他开创性地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标志性研究结果在 《Nature 》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朱有勇教授取得的成绩,不仅是他几十年坚持信念、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具体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政府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朱有勇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环境。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他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科技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天时条件。地利就是朱有勇教授一辈子坚持在云南边疆潜心研究,云南的地理地貌 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地利条件。人和就是朱有勇教授所在的云南农业大学形成了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是他领导的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几代人的坚韧不拔和团结拼搏,为攀登科学高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朱教授说:“自己永远是团队的普通一员,将继续努力,不断开拓创新,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

他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成长于土地、收获于土地的农民;他是大学校长,也是身先士卒、30年永远在科研第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学术界,他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而在农民眼中,他就是一个对田间作物搭配最在行不过的庄稼好手。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什么样?朱有勇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

对出生农家、学习农科、服务农业的朱教授来说,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情,几乎都和农村农民有关。在云南农大,朱教授是最受学生青睐的硕导和博导之一。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植保专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奉行“土地出成果、动手出成果”的实干家。在红河、文山、昭通等地农村,朱有勇是最受农民欢迎的科学家,不是因为他能挽起裤脚就下田干活,而是他的一个又一个金点子总能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现如今的大学校园里面,很多人靠着父母的家产在学校里面悠哉,听着朱教授的事迹后也只是在一边想着是不是以后也可以靠父母做后盾弄一个这样的荣誉,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汗水什么是幸苦。当然在我们学校里面有很多的农村孩子,有很多人都知道住朱教授给我们 农村带来的是什么样的变革,也知道土地里的成果是来得最实在的,我们或许不能像朱教授一样取得那么大的成功,但是我们能够有朱教授的那种精神,即使是一直在最基层苦干,即使每天只是跟这千百年不变的土地打交道,我们也要让自己的精力全部融入到土地中,像大地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去回报社会。

对家乡的“爱”和对云南的“信”,使得朱教授坚信着自己的信念奋斗,我们在生活中没有谁笨谁聪明,仅仅是少了一份坚持一份热情,未能做到把类似于对母亲的那份爱,散发到全社会里面。朱教授的精神是我们学校学习的方向,更是我们当代青年人人生的一个重大启示,我们缺乏朱教授的那种沉稳,缺少一种很好的团队精神,也缺乏对梦想坚持不懈的热情。生活里有太多的不如意,在梦想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荆棘,或许我们会觉得很累想后退,会觉得孤独,但是总会有一个理由让自己要坚持走下去,有一些人会陪你走下去,就像朱教授说他最快乐的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迈进,不断出成果,不断服务云南农业,就这么简单。”

朱教授是我们云南农业大学的骄傲和明灯,更是云南农业的先行者,让我们更加努力的学习,更加坚定地前行,将来跟寻朱教授的步伐,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工程技术学院

10级电气 方海凤

2010311242

第三篇:学习时代楷模 弘扬英雄精神

学习时代楷模 弘扬英雄精神

——长江大学救人事件采访观后感

2009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长江畔,两名少年不慎落水,长江大学十五名大学生在江边手拉手连结成人梯在那湍急的长江水中成功救出了这两名少年。然而——这湍流不止的长江水同时亦带走了三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十九岁少年!

在这个时代,在这个80后、90后的时代,在这个80后、90后被质疑的时代,老一辈的人们都述说着新一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保家卫国的战争、三大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是“养尊处优”的新一代,是“自私自利”的新一代。但是,这三名风华正茂的90后少年用行动,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所有人的疑问!

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个年轻的生命就此消逝。他们是一群90后的新一代。

他们表现出来的坚韧、自强、互助的精神,难道比以往任何一代都逊色吗?

不!他们是英雄!

在帮助别人时,在救助别人时,在做出英雄事迹时,就不能有丝毫的价值观念,而是英雄发自内心的一种行动,是英雄的表现,也是其爱心的流露。有正义感,出于善良的本性,这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所决定的。

那十五名大学生能够在危难关头运用智慧、果断以及勇敢,伸出援手,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同是90后的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种英雄精神。面对危险和困难,我们亦应该勇往直前。

我相信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都是不跨的一代!

第四篇:学习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

学习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

云岩镇中心小学 谢经春

“劳模”是各行各业中具有实干精神、创新精神的劳动者的荣誉称号,是与时俱进者的象征。劳模,奏响的是劳动的赞歌,弘扬的是劳动的精神。说起劳模,我便想起了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牺牲的张米亚,谭千秋和吴忠红等几位优秀老师,他们朴实、敬业,不但把自己全部的爱洒向了孩子,同时也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教育。他们是我们教师队伍中的楷模,也是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

而如今很多乡村教师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那就是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守护乡村教育的基石。据称,中国农村中小学生有6600多万人,这么多学生需要优秀的教师,需要优秀的教育,乡村最美教师从事的是最平凡却又非常伟大的坚守工作,传播文明,开启民智,使乡村教育薪火相传。

乡村的风光虽美,但很多地方的教学条件却无法与自然风景相比,条件很差,教学硬件奇缺,师资奇缺,面对困难,最美乡村教师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坚守,有的已长达30多年,从满头青丝到发如雪,与学生相依相伴,呵护学生成长,克服了重重困难,把青春和工资投入学校建设中,有的用一匹马驮出了两所学校,有的甘当学生的锅炉工,有的打着赤脚上讲台授课,有的为学生洗澡补衣,有的为学生筹集了几百万资金,而他们自己却不拿一分钱的工资„„正是他们的奉献才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批批学生才得以从大山中走向外面的世界。

就是因为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怀着对教育的无比忠诚,对学生的无比疼爱,他们已经成了学生的爸爸、妈妈或哥哥、姐姐,他们最牵挂的是学生,学生最依恋的是他们,为了共同的梦想,师生成了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师生一起战胜了困难,战胜了孤独、寂寞,迎来了灿烂的明天。

因为心中有爱,有信念,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岁月常在,文化长青,但愿最美教师们好人一生平安,但愿所有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公平、充裕的教育,背起知识的行囊走得更远。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们,应该用心去经营教育,用爱来温暖童心,引领孩子沐浴阳光,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幸福生活。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在劳模精神的引领下,做一名幸福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学习时代楷模,弘扬英雄精神

学习时代楷模,弘扬英雄精神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拼死救学生的英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感动了亿万国人,又一个英雄的名字深深地烙进了我们的心里:绥化市海伦籍北京卫戍区某部一级士官高铁成三进火场阻爆排险。用奋不顾身的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的光辉形象,让人们继“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之后,又一次接受了精神洗礼。他用自己奋不顾身的壮举再次展现了人性之美,最好地诠释了当代军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核心价值观。

2012年5月18日18时30分许,哈尔滨市南岗区春申街4号“李先生”牛肉面米饭套餐馆后厨发生煤气泄漏爆燃事故。回家探亲的北京市卫戍区某部海伦籍一级士官高铁成正在此地用餐,混乱中24岁的年轻军人高铁成不顾生命危险,先后3次返回火灾现场,在已经受伤的情况下,与工作人员共同关闭阀门,避免了危险发生。最终,他因烧伤及煤气中毒终于支撑不住被送往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急救。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危难关头奋不顾身,高铁成的“三闯火场”释放出了一个当代军人有情有义、有担当、有大爱,用英勇的壮举展示了一名革命军人崇高品德和赤胆忠心,用无私的行动诠释了一个时代青年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

诚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全社会都在感叹道德缺失、呼唤信仰回归的当下,近些年来,我们听到和看到了太多不愿听到和不愿看到的丑恶事情,曾经让我们甚是困惑迷茫当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车轧过,而身边18人路过视而不见被车二次碾轧致死;当地震来临第一个跑

出教室的老师“范跑跑”还在振振有词;当“彭宇案”一度让人不相信这世上“还有好人”在;当老人摔倒无人敢扶怕遭反诬……一件件冲击道德底线事件的频频出现,人们不禁叹息当今社会的浮躁不堪、人情冷漠和道德沦丧。这一件件让人心寒心痛的事情,使得人们对这个社会道德底线还能坚守多久一度产生质疑,对一些人的冷漠麻木深感迷惘焦虑,甚至对未来失去了应有的信心。

人间正道是沧桑。正当我们这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次次遭受挑战与冲击时,我们也欣喜的看到,我们的身边也在不断涌现出人间大美大爱的感动事迹和感动人物来。像奋不顾身用手臂接住从10层楼坠落的两岁女孩而受伤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像深圳打工的19岁女孩无惧危险用“天使之吻”救下轻生男孩的“最美少女”刘文秀,像刚刚发生的生死关头舍身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三闯火海奋身救人的“最美军人”高铁成„„

他们的大美大爱,犹如一根根擎天巨柱,撑起了我们这个社会道德的蓝天,让我们在灰暗的感叹中惊喜地看到一道道人性光辉的闪耀。也正是他们一次次善良和美丽的义举,在一次次激发我们社会一种向善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像一块块铺路基石,当这样的基石一天天多起来时,我们前行的道路就会越发平坦,我们的内心就会生发更多的希望和鼓舞,我们的生活才会拥有温暖和感动,我们头顶的道德天空也就会更加蔚蓝,我们这个社会也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道德传承。高铁成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瞬间抉择,绝非来自于他偶然的条件反射,而是来自于他最美心灵和无远弗界的人性大爱,正是他这种处处以他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为重的“道德理性”,才会有他生死时刻的美丽之举。他的为救他人的生命,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美丽壮举,也再一次让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受到了洗礼。

英雄的壮举充分体现了当代革命军人时刻把忠诚于党的根本要求镌刻于心。军人的忠诚是一个国家不朽的魂魄,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高铁成关键时刻,经受住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践行了对党的无限忠诚。武警绥化市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少校蔡峥说,“阻燃战士”高铁成的事迹展现了当代革命军人舍生忘死、心系百姓的卫士情怀,谱写了忠诚无畏、无私奉献的新篇章,鼓舞、激励着我们武警全体官兵以实际行动践行“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

急关头频现大美,英勇壮举彰显大爱。今天,吴菊萍、张丽莉、高铁成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一次次乐善好施的美丽壮举,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感人画面,一个个彰显大爱的动人故事,震撼了千千万万国人的心,奏响了一曲曲大美大爱的时代乐章。

下载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坚守初心的精神有感[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

    学习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 “劳模”是各行各业中具有实干精神、创新精神的劳动者的荣誉称号,是与时俱进者的象征。 劳模,奏响的是劳动的赞歌,弘扬的是劳动的精神。 不管是哪......

    《榜样》观后感:学习榜样精神 恪守初心 坚守使命

    《榜样》观后感:学习榜样精神 恪守初心 坚守使命 《榜样》观后感:学习榜样精神恪守初心坚守使命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以“不忘......

    学习杨善洲精神,争当时代楷模

    学习杨善洲精神,争当时代楷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杨善洲精神,争当时代楷模。 “2009年4月,杨善洲无偿向施甸县林业局移交活立木蓄......

    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体会

    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体会 他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成长于土地、收获于土地的农民;他是大学校长,也是身先士卒、30年永远在科研第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学术界,他是公认的生......

    学习“最美”时代楷模有感曾映红

    学习“最美”时代楷模有感最近,张丽莉、吴斌、高铁成等一个又一个英模人物接连涌现,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被人民群众誉为“最美的中国人”。在学习宣传这些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的......

    学习时代楷模刘义权有感5篇

    学习时代楷模刘义权有感 我是一位刚参加档案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第一次走进工作岗位,诚惶诚恐,不知该如何去努力,不知该怎样做好档案工作。可当我深入学习刘义权前辈在平凡岗位......

    时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学习感悟[优秀范文五篇]

    “和平方舟”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大型专业医院船,入列11年以来9次走出国门,到访43个国家和地区,为23万多人次提供医疗服务,谱写了一个个跨越国界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成为......

    学习邹碧华精神,向时代楷模致敬[共5篇]

    学习邹碧华精神,向时代楷模致敬 ——电影《邹碧华》观后感 说来惭愧,在观看影片之前我并不知道邹碧华是谁,他有过怎样的人生轨迹。但是观影后,我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