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集体备课制度
高中集体备课制度1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校长室“以教育教学工作为核心,坚持质量兴校、实施精细管理”的指导思想,以学校推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为契机,推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和学校教研组建设,加大研究实践,强调同伴互助,更好地调动教师教研、教改、科研的积极性,以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促进教学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二、评选方式
1.本校各教研组(备课组)均须参加评选活动。各组根据评选标准,学期初提出争创计划,积极开展活动,学期末提供创建材料。创建材料分过程材料和结果材料:过程材料包含各种记录(活动方案、总结等,重大活动有相关照片及活动计划、总结),结果材料含获奖证书等。参评材料要做好目录,要有电子稿。
2.每学年开展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的评选活动,第一学期为初评,第二学期为复评。评审采取自评(各教研组、备课组对照评比细则自行评分)、参评(其它教研组或同年段备课组相互评分)和测评(由学校分管校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组成评审组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科室按“三评”总得分产生优秀教研组(备课组)报校长室审批。
3.每学年评选出优秀教研组3个,优秀备课组6个。
三、评选标准
1.教研组(备课组)在学期初有较详细的教研活动计划,并能按计划开展活动,不流于形式,期末有实事求是的总结。
2.教研组(备课组)成员均能准时、积极参加各级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本组组织的各项活动。
3.教研组(备课组)成员均能根据学校确定的研究专题,结合本年级情况,积极参加教改实践和专题研究,承担教科研任务,上好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并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
4.教研组(备课组)成员均能加强自身的业务进修,认真阅读相关教育教学书刊,并适当作好札记,不断掌握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5.在教研组(备课组)成员中,能发扬团结互动的合作精神,组内实现资源共享;老教师能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相互之间能虚心向有经验、有创新的教师学习,做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6.教研组(备课组)成员能注意总结自己的经验,认真撰写教学经验总结或教研论文,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7.教研组(备课组)或组内成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则实行一票否决:
⑴不履行教师职业道德,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造成恶劣影响的;
⑵不能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常规,造成教学事故的;
⑶教学成绩严重滞后的(在区同类学校前三名之后);
⑷教科研意识不强,组内教师课题研究(含校级课题)参与率低于2/3,或有1/3以上教师学年内无论文(含教学设计等)发表或获奖的。
四、奖励办法
1.学校对优秀教研组(备课组)颁发奖状(组员颁发获奖证书),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2.被评为优秀的教研组(备课组)由学校积极推荐参加县、市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的评选活动;对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的成员学校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业务进修等方面优先考虑。
高中集体备课制度2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不备课不准上课。备课是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工作,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备课环节:
1、备“课程标准”。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备学生需求。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引导学生成功步入“最近发展区”。
3、备教学资源。不仅要备知识点,更要备知识背后隐藏着的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备有关教学网络资源。
4、备教学方法。关注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过渡到“对话”;关注如何指导学生会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5、写课后反思。倡导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好的经验要提炼,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
二、基本内容:
1、全册教材教学计划
(1)全册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
(2)学生知识基础情况分析(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3)全学期教学进度表
2、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教学时间、单元教学内容、目标、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等等
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课题、课型、时间、教具、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策略、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
三、基本要求:
1、认真研究新课改精神、课程目标、教材、教参和学生。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等应突出的重点、新意,应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2、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法学法、善于设计巩固或发展性练习、研究探讨教学艺术逻辑结构等)。
4、主要环节处要写清“教学策略”。
5、善于学习、认真思考、独立备课。(严禁抄袭)
6、当天课必须隔天备好。(超前1~2教时)
7、各科教学均应备课。
四、具体措施:
“四定”:每次集体备课要定时间(每周四下午第四节)、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在事先写出发言稿。备课时,在中心发言人发言后,其他成员要充分讨论和研究。
“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
“五备”:集体备课的基本内容要包括备课程目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重点研究本学科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要明确本单元、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型和相应的课前准备,研究本课的预习内容,组织本组教师分工完成练习题的设计,做到资源共享。
五、备课步骤:
1、学期初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单元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
2、个人自备出思路。个人钻研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优秀教学资源)、手段、方法、学生,提出问题或设想。在每单元教学的三天前,中心发言人填写好“集体备课记录表”,备课组长组织集体备课会,共同研讨、集思广益。
3、集思广益通思路。各备课执笔人根据备课组的意见,提前一周研究预定的备课内容,按照统一的格式,分工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力求规范、科学。然后分发到各位教师手中。
4.博采众长写教案。在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之前,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在研讨深化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课时教案。
5、教后反思长经验。要养成反思的习惯,要及时对课堂上的得失、感受、发现做好记录,加以分析与研究,并记录在教案后面。
6、做好每次集体备课记录,学期末交教务处存档。
7、备课流程图:
熟悉教材提出问题———→中心发言把握重点——→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形成预案分发教师——→结合实际二次备课———→课堂实施信息反馈——→教后反思理论提升
六、教案形式:
提倡多样化的教案形式:简案或详案;卡片式、提纲式、表格式;随笔式、备忘式、书头备课式等。
七、检查考核:
1、备课组自查、互查。
2、教研组组长检查。
3、教务处抽查。
高中集体备课制度3
一、指导思想
为促进我校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我校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教科研能力从而带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科研活动,切实提高学科教学水平特制订本考核细则。
二、考核内容(100分)
1.及时撰写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计划、总结,满分10分,组长不交的每次扣5分,组内成员不交的,每次扣1分。
2.本组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落实到位、认真并及时做好记录,满分20分,不正常开展活动的每次扣2分。
3.重大考试做好命题、分析等工作,按时完成的,满分10分,不完成的每次扣5分、不按时完成的每次扣2分。
4.认真组织公开课活动,完成学校规定次数的,满分20分,每少一次扣5分,组内成员听课必须达到规定节数,少1节扣2分。执教市、县及校际公开课的每一人次加3分、2分、1分。
5.组内发表、获奖论文满分10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有省级及以上发表论文的、或有县级及以上获奖论文的,加2分;组内教师省级及以上发表论文的、或有县级及以上获奖论文的每篇加1分。
6.组内有国家、省、市、县级课题的.,并按时结题的,满分10分,国家级结题10分、省级结题8分、市级结题5分、县级结题3分。
7.认真完成学校交付的工作(如:每两周1次上传教科研活动到校园网等),满分10分,不完成的每少1次扣2分。
8.组内组织各项活动获得上级主管部门表彰的,满分10分。组长或组员在活动中获得表彰的,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加10分、9分、8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加7分、6分、5分;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加5分、4分、3分;体育在各类比赛中获县前三名的加5分;4至8名加4分;8至12名加3分,比县级高一级别另加2分。
三、考核程序和奖励办法
1.教科室会同教导处将组织有关人员按照本细则要求认真检查,做好记录,如:各年级的集体备课活动以年级主任检查、签字为准,并及时将出现的问题告知组长及当事人。
2.每学期结束时根据得分评出一、二、三等奖,比例分别是30%、40%、30%,考评津贴教研组长一二三等奖每月分别为50元、40元、30元;备课组长一二三等奖每月分别为40元、30元、20元,在绩效工资中发放。
实验高中集体备课制度(试运行)
一.指导思想:
采取集中备课与自主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升各学科备课组的整体实力。达到集思广益、共同提升的积极效果,形成浓郁持久、制度健全的备课氛围。为课新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蓄力导航,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努力。二.备课模式:
集体备课模式可概括为“组长把关,轮流主备,立足学情,因势利导,抓住重点,集体研讨,自主使用、总结升华”。三.教研组集中备课的要求:
1、集体备课的方式:
集体备课采取类似“说课”的方式进行。学科备课组要根据集体备课的中心议题,由主备课人进行说课,要说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达成教学目标的措施、教材、大纲和考纲、教法、学法、重点难点、设计思路等等。组内其他成员根据主备课人的说课,提出修改意见,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形成成熟的授课方案。同时,集体备课要承担导学案制作的任务布置,要从人员分工、探讨制定、组内审定等环节共同努力,达成共识。
2、具体操作流程:
(1)(主备人)对前一周的教学回顾: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主备人)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进行综述:按课时(或考点)确定的教学目标、考点解读、重点难点、自主探究、典型例题、反馈训练等;
(3)(备课组长)对下周教学中的核心点进行重审:易错、易漏和易混的知识点,预防措施;
(4)(备课组长)确定导学案的制作分工:按照以上既定的授课方向,针对下周的课节布置制作导学案,要求全员参与、务求质量、及时反馈、最终定稿。
3、操作层面要求:
(1)各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求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和督导把关工作。各组教师要增强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配合备课组长积极做好各项辅助性的工作。
(2)各组必须认真填好集体备课记录表。主备人讲稿和每次的记录单要及时上交本学科教研组长,经过探讨后形成备课内容的二次定稿。最终由教研组长将相关文件按月上交教务处留存、备查,并作为备课组考核的依据之一;
(3)教学领导负责检查各备课组的具体实施情况,要求每月到各组参与一次备课活动,努力做好监督与指导工作。
(4)各备课组要提前一周制作并上交导学案,由组长审定,经过相关教师修改最终定稿。之后上交教务处,经教务主任审核后签字印发。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填补不足、形成教学资源、存档备用。导学案将成为学生预习的导向、教师授课的助手,从九月起,学校将形成常规化的教学检查,要求各组教师全面参与新课改,主干课必须使用导学案。
附:教师自主备课要求
(一)新授课:
备课要求:
●知识点方面:
1、明确知识点的目标层次(了解、理解、应用)
2、重点、难点的突破 重点突破:
①指出重点问题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重视;
②充分分析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 ③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④研究辅助手段,帮助理解;
⑤对重点内容要及时强化、反馈,做必要的巩固练习。难点突破:
①借助多媒体、实验、教具等辅助手段化难为易; ②运用理论分析推理,攻克难点; ③加强练习,化难为练; ④分解难点,降低难度;
⑤恰当处理教材,适当分散难点。
3、知识点的拓展、深化、应用 ●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
1、演示实验注意问题、改进,是否需要增加演示实验
2、图片、多媒体动画、阅读材料等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资料
●例题和当堂巩固训练
1、例题选择原则:
从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出发来选择基础型、拓展型和综合提高型三种题型,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促进知识的正迁移,题的数量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自己确定。
2、当堂巩固训练选择的原则:
根据知识点来确定巩固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根据学生的程度确定训练的梯度。●学法设计
1、学法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的指导程度和学生独立程度。
类别内容:新知识的结构、完全新的知识、新知识=旧知识+一点新知识、新知识=旧知识+旧知识
学习方式 :依靠教师、半独立、基本独立
教师指导:学生依靠教师的讲解,学习教师教给的东西 教师通过提问、演示讲解相结合,逐步启发学生自己探求未知,学生有知新能力 学生学习后能按提纲进行学习,阅读课本,自己能解决问题
2、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教学生想什么和怎样想,及时归纳思维的方法和类型。
●教法设计
根据知识的特点来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那些步骤、采用哪种教学方法等,如概念课就要围绕概念的来源、形成、拓展、应用等步骤,教学方法采用演示实验、图片、模型、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促进理解。
(二)复习课
复习课是完整、系统地整理深化知识的过程。它重在归纳、系统分析比较,巩固提高。要通过复习课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整体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之系统化。
备课要求
1、设计好复习提纲,把本单元的知识点连成线,形成面,建构知识网络。要求学生学会归纳,善于对比和善于把知识整理分类,会做单元知识总结。
2、有代表性例题和梯度递进的巩固训练。复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最好以题组形式出现,抓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等训练,特别要在综合训练上下功夫。
3、复习题要突出重点,揭示知识规律。要加强对教材中易错、易混、易漏知识的复习,提高分析能力,培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4、复习题讲解过程中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锤炼学生思维规范的品质。
(三)习题课
习题课是以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技巧,发展思维为主要任务,是新课的补充和继续,不是就知识的重复。
备课要求:
1、练习题的设计要按照整体、有序和适度的原则,做到有目的,有实效,有层次,逐步提高。
2、练习要防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单一模式化,要把新旧内容交错进行练习。
3、练习时,不但要满足学生正确计算结果,更要重视计算过程,要注重思维训练。
4、习题课要设计三种题型,即基础型、拓展型和综合提高型三种题型。
“基础型”是第一层次,帮助学生回忆,巩固所学知识,要有一定的覆盖面。
“拓展型”是第二层次,深化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水平。
201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