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5篇范文]

时间:2020-11-03 21:0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

第一篇: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

经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他在品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功能。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特殊的管理方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2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

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

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

第二篇:上海高一会考自然地理知识点概括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外:日冕

• 银白色、温度最高、亮度最低、厚度最大 •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光球上的黑子、色球上的耀斑和日珥

• 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影响天气与气候。

• 影响生物生长与人类健康。– 日冕上的太阳风

• 产生磁暴。• 形成极光。

– 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平均周期11年。

四、只有一个地球

• 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 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有合适的温度。

–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使地球有足够的引力形成大气圈。

–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是昼夜更替与四季轮回节奏适度。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概况

• • • 昼夜温差大、万籁俱寂、白天也漆黑一片

– 原因:没有大气

环形山密布

– 成因:陨星撞击、火山喷发

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相同、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 使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正面)

二、月相

• • 1.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一个周期称为溯望月,长约29.53日。2.月相变化规律

– 初一:新月(溯)

• 月球位于日地之间、看不见月球 – 初

七、初八:上弦月

• 日月地呈90度、月球西面一半发光、上半夜可见 – 十五、十六:满月(望)

• 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月球整夜可见 – 二十三、二十四:下弦月

• 日月地呈90度、月球东面一半发光、下半夜可见

三、日食与月食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 1.产生的原因:

– 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

2.出现时间:

– 日食发生在新月时。– 月食发生在满月时。

四、月球与潮汐

• • • • • 1.潮汐:海水的周期性涨落

– 潮: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 – 汐:晚上出现的海水涨落

2.潮汐产生的原因

–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

3.潮汐规律

– 连续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

4.大小潮

– 当新月或满月时,出现大潮 – 当上弦月或下弦月时,出现小潮

5.潮汐的利用

– 捕鱼和晒盐 – 滩涂水产养殖 – 潮汐发电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太空探索的意义

– •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月球上有丰富的核燃料氦-3)环境资源

– 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4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

•自西向东(侧视)•南顺北逆(俯视)–周期:

•太阳日(24小时),常用周期(昼夜交替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转360)– 速度

•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处处相等(15/h)

0

0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线速度1670Km/h,南北纬60为赤道处的一半,南

0北极点为0)

•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地方时和区时

• 当太阳直射于某一经线时,该经线地方时为12点。

• 经度不同,则地方时不同。(经度差15,地方时差1小时,东加西减。)

• 为方便,划分了时区,使用区时。(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差几个小时,东加西减。)• 某一时区的区时就是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

• 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是东十二区,东侧是西十二区。

• 从东向西越过日界线(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反之,减一天。–(2)产生地转偏向力

•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 影响: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对洋流的影响、对河流两岸的影响等。

0

0

二、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常用周期)

•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速度:

• 角速度:1/天 • 线速度:30Km/S –近日点(1月初)时较快 – 远日点(7月初)时较慢 0

• 2.黄赤交角

– 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目前约2336’。– 黄赤交角决定了:

0• 回归线(23036’)、极圈(66034’)

– 回归线和极圈划分出了地球的五带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

–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一年有各1次太阳直射。

– 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

• 1.正午太阳高度(H)的变化

– 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 某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光线与该地地面的夹角。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 H=90—(所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H的空间变化规律

•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 某地H的季节变化规律

• 某地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H越大;反之,越小。0– 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此时赤道及其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此时赤道及其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3月21日或9月23日,赤道的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没有H达到最小值的地方。

• 2.昼夜长短的变化

– 晨昏线的含义

•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它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成了昼弧和夜弧。–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此时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 当太阳直射于赤道时(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 北半球越接近夏至日,昼越长,夏至日昼最长;越接近冬至日,夜越长,冬至日夜最长;南半球反之

•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注:南、北半球节气相反

– 极昼、极夜的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圈内有极昼,此时另一半球的极圈内有极夜。

– 当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夜。– 当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时,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

• 3.四季更替

– 天文四季

•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 春、秋季:过渡季节。

– 气候四季(我国)

• 春季:3、4、5月 • 夏季:6、7、8月 • 秋季:9、10、11月 • 冬季:12、1、2月

– 注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3.地震初期症状

 先上下颠簸(纵波(P)先到) 后左右摇晃(横波(S)后到)

4.世界地震分布

(1)分布规律: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处。(2)两大地震带: •

• 环太平洋地震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

• 5.火山

(1)火山分布

• 分布规律: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俯冲带 • 火山带

 环太平洋火山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火山带  红海沿岸、东非火山带  洋底火山带 (2)火山的益处

• 肥沃的火山灰土壤 • 硫磺

• 地热(温泉)• 旅游资源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一、岩石分类

• 1.岩浆岩(岩石圈的主体):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 侵入岩

 喷出岩

• 晶体颗粒较细、颜色较深、多气孔 • 最常见的是玄武岩

• 晶体颗粒较粗、颜色较浅 • 最常见的是花岗岩

2.沉积岩(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由沉积物固结成岩) 具有层理构造,常有动植物化石。

 常见的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砾岩、页岩 3.变质岩(变质作用形成)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岩性致密,具有片理构造。

 常见的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

二、矿物

1.主要造岩矿物

 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角闪石、橄榄石、辉石 2.地壳中含量前八位的元素 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3.岩石、矿物、元素、矿床、矿产的关系  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  矿物集中的地方形成矿床  可开采的矿床称为矿产。•

专题7 地貌

主要地貌类型

一、流水地貌 • 1.上游

 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河谷,深切而狭窄 • 2.中游

 搬运作用为主,形成曲流(河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下游

 堆积作用为主,形成三角洲 • 丹霞地貌为特殊的流水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 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在我国尤以西南地区常见。• 1.地表喀斯特

 石芽、溶蚀洼地(溶蚀盆地)、落水洞 • 2.地下喀斯特

 溶洞、石笋(往上长)、石钟乳(往下长)、石柱、地下河、地下瀑布 • 喀斯特地区,地下水是河流常见的补给形式。

三、海岸地貌 • 1.海蚀地貌

 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涯 • 2.海积地貌

 沙滩、沙洲、沙堤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我国海岸地貌的分布

 杭州湾以北:海积地貌

• 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有利于晒盐、滩涂养殖  杭州湾以南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 岸线曲折,坡陡水深,有利于建设深水港

四、风成地貌 • 1.风蚀地貌

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 2.风积地貌

 沙丘(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 我国内陆沙漠的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

五、黄土地貌

• 黄土地貌主要由流水侵蚀切割而成 • 1.黄土塬:面积较大的且平坦的高原面 • 2.黄土梁:长条形

• 3.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 • 黄土的利弊

 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矿物,肥力高  弊:易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的特点 • 1.同线等高

• 2.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

• 3.等高线可以重合,但不能相交 • 4.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二、各种地形在等高线图中的判读 • 1.平原:等高线稀疏(<200M)• 2.丘陵:等高线较疏,弯曲处和缓(<500M)• 3.山地:等高线密集(>500M)• 4.高原:等高线中央部分稀疏,边缘部分密集(>500M)

三、等高线的形态判读

• 1.如果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递增,则该处是山峰。

• 2.如果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递减,则该处是盆地或洼地。• 3.两个山峰之间是鞍部。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4.等高线弯曲处,如果突出部分指向低处,则该处是山脊。• 5.等高线弯曲处,如果突出部分指向高处,则该处是山谷。• 6.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 最高不超过:(N+1)X等高距  最低不低于:(N-1)X等高距

四、补充

• 山峰连线的走向即为山脉的走向 • 示坡线所在的一侧较低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夏季比冬季厚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减

– 原因:对流层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每上升100M降低0.65OC • 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 • 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尘埃 • 天气现象集中出现在对流层。

–(2)平流层的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

– 原因: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升温 •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 • 水汽少,透明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 臭氧集中在平流层。

–(3)中间层

• 又叫高空对流层

–(4)热层(暖层、电离层)的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急剧上升

– 离子态气体吸收紫外线 •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 极光多发生在热层

–(5)散逸层

• 大气极其稀薄

三、大气对生命的保护作用 • 1.大气圈是防弹衣

– 防止天体撞击

• 2.大气圈是遮阳伞

– 削弱了太阳辐射,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

• 3.大气圈是保温被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向地面进行大气逆辐射,使晚上气温不至于过低

专题9 行星风系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一、气压与风

• 1.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 2.气压与气温的关系:

– 大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 – 大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

• 3.气压与风的关系:

– 同一水平面内的气压差异导致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风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

• 4.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 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 受热地区,大气上升;受冷地区大气下沉 — 大气上升地区,形成低气压;大气下沉地区,形成高气压 — 大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形成风。

• 5.全球气压分布

–(1)全球1月气压分布

• 1月北半球为冬季,陆地温度低,形成高气压(蒙古高压);海洋温度高,形成低气压(阿留申低压)。–(2)全球7月气压分布

• 7月北半球为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海洋温度低,形成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二、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的成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 –海陆热力差异

•2.大气环流的类型

–行星风系 –季风环流

• 3.行星风系

– 组成:三低四高六风带 – 移动规律:

• 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三、行星风系对气候的影响

• 1.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 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大气下沉,降水稀少。

•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终年寒冷干燥。

– 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大气上升,降水丰富。

•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多对流雨。

• 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对锋面雨、气旋雨。

2.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 极地东风带控制地区,寒冷干燥。– 西风带控制地区,温和湿润。• 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降水的影响

–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湿季; • 信风带控制,形成干季。

–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 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四、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 • 1.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内陆。

2.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西欧、日本等最典型。

五、世界气候类型 熟知以下几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六、大陆东、西岸气候类型差异

• • 热带

– 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 大陆东岸: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

–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温带

– 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 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

专题10 季风

一、季风的成因

••1.东亚季风的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2.南亚季风的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季风的类型

• 1.东亚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 夏季:东南季风—海洋至陆地—降水丰富 – 冬季:西北季风—陆地至海洋—降水较少

• 2.南亚季风(热带季风)

– 夏季:西南季风—海洋至陆地—降水丰富 – 冬季:东北季风—陆地至海洋—降水较少

三、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 1.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 2.弊: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 夏季,降水过多容易形成洪涝; – 冬季,降水过少容易形成旱灾。– 在我国

• 夏季风强,则北涝南旱; • 夏季风弱,则南涝北旱。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

一、气旋与反气旋

• 1.气旋与反气旋的特征

– 中心气压:

• 气旋:低压; • 反气旋:高压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水平气流

• 气旋: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反气旋: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 中心气流

• 气旋:上升 • 反气旋:下沉

– 过境时天气状况:

• 气旋:阴雨

• 反气旋:晴朗干燥

– 实例:

• 气旋:台风、飓风、热带风暴等 • 反气旋:寒潮、伏旱

• 2.台风

– 产生源地:北纬5—20的热带洋面。– 对我国的影响:

• 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 主要集中于夏秋季(7—9月)。00

• 3.寒潮

– 含义:

• 强烈的冷空气活动,主要由亚欧大陆的强大冷高压形成。– 对我国的影响

• 时间:每年秋末至初春

• 影响范围: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 4.伏旱

– 出现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出现时间:7月中旬—8月上旬。– 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二、锋面

1.定义:冷暖空气相遇所形成的狭窄的过渡带。2.类型: •

– 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 – 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

– 准静止锋:长时间在一个地区上空来回摆动的锋。

• 3.冷锋与暖锋的区别:

– 气团运动: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冷锋:冷空气移向暖空气(暖空气被迫抬升); • 暖锋:暖空气移向冷空气(暖空气主动爬升)。– 过境时天气状况:

• 冷锋:大风、急剧降温、雨雪等,持续时间短; • 暖锋:云层增厚,多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长。– 过境后天气状况:

• 冷锋: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 暖锋: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降水位置:

• 冷锋:锋后; • 暖锋:锋前。

• 4.准静止锋:

– 特点: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长时间在一个地区内来回摆动。– 实例:梅雨

• 产生时间: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

• 产生地区:长江中下游流域(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 • 特点:阴雨连绵。

– 注: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结束后,进入伏旱。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全球变暖

• 1.全球变暖的原因:

–(1)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

• 二氧化碳等主要来自生产、生活使用的矿物燃料(煤炭、石油等)。

–(2)滥砍乱伐,破坏森林

• 2.全球变暖的危害:

–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 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 • 使城市排污系统失效;

• 海水倒灌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 引起全球各地降水异常,极端天气频发。– 引起疾病流行。

• 3.全球变暖的防治:

– 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 植树造林; – 加强国家合作。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二、酸雨

1.酸雨的标准:PH值=<5.6。2.酸雨的成因: •

– 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3.酸雨的危害:

– 森林枯死 – 土壤酸化 – 淡水生物死亡 – 腐蚀建筑物

4.酸雨的分布

– 全球酸雨主要分布于西欧、北美、东亚。

–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5.酸雨的防治

– 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 发展脱硫、烟气净化等技术。

三、臭氧洞

1.臭氧洞的分布:

– 常年出现在:南极地区

– 季节性出现在:北极地区、青藏高原 •

2.臭氧洞的成因:

– 排放氟利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3.臭氧洞的危害

– 紫外线辐射增加

• 危害人体健康

• 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 • 易形成光化学烟雾 • 加速塑料制品的老化

• 4.臭氧洞的防治

– 停止使用向大气排放氟利昂等的产品 – 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四、城市热岛和雨岛

• 1.城市热岛和雨岛的含义

– 城市热岛: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城市雨岛:城市市区的降水量大于郊区。

• 2.城市热岛和雨岛的成因

– 城市热岛的成因

• 城市生产和生活集中,人为排放热量多; • 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易散热; • 城市绿地较少。

– 城市雨岛的成因

•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 城市大气中尘埃杂质较多。

3.城市热岛的防治

– 科学规划城市;

– 增加绿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3.人类改变水循环的方式:

– 主要是改变地表径流

• 改变时间分配

– 修建水库 – 植树造林 • 改变空间分布

– 跨流域调水 – 引水灌溉

• 4.水循环的意义

– 补充陆地上的淡水,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 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影响气候; – 迁移地表物质。

三、河水补给

• 1.河水补给类型

–(1)雨水补给

• 特点:最普遍最主要的补给、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多雨期为洪水期、少雨期为枯水期)

• 分布:东部季风区

• 如:珠江、长江、黄河、海河、淮河、辽河

–(2)积雪融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随气温的高低而变化;形成春汛,但径流量较小。• 分布:东北地区

• 如: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等(但东北的河流仍以夏季的雨水补给为主)。

–(3)冰川融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与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形成夏汛。• 分布:西北内陆地区 • 如:塔里木河

–(4)地下水补给

• 特点:稳定均匀、径流量无明显季节变化。• 分布:普遍,尤以西南地区常见。

–(5)湖泊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 分布:长江中游、长白山天池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四、凌汛

• • • •

1.定义:

– 河流因冰凌阻塞河道,水流不畅而引起河水猛涨的现象,凌汛易导致洪涝。

2.发生地区:

– 温带、亚寒带地区

3.发生条件:

– 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4.如:

– 黄河的上游河套段、下游山东段。

专题14 珍贵的淡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分布 • 1.水资源的类型:

–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 2.水资源的衡量指标:

–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蒸发量 • 3.世界水资源的分布:

– 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 亚马孙、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 – 水资源最多的国家:

• 巴西、俄罗斯、加拿大 – 人均水资源最多的国家: • 加拿大

• 4.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 数量特点:总量大(世界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 水质污染。

• 6.南水北调

– 东线(起点:江都)

• 主要利用京杭运河,施工难度小、投资省、工程量小; • 需逐级提水,耗能大;易受污染,水质较差。– 中线(起点:丹江口水库)

• 南高北低,自流引水;水质好,受益面积大;

• 线路长、工程量大、淹没损失大、移民多,难度高。– 西线:长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

二、水危机

• 1.世界水日:3/22

• 2.应对水危机的措施

– 跨流域调水 – 修建蓄水工程

–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 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专题15 海洋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 1.海水的温度

– 分布特点:海水的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原因:太阳辐射量从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 2.海水盐度

– 分布特点: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 降水量、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海区轮廓 – 原因:

• 赤道海区: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副热带海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世界海水盐度极值

• 最高:红海 • 最低:波罗的海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二、洋流

1.洋流的定义

– 表层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

– 特点:除季风洋流外(冬逆夏顺),流向固定。• 2.洋流分类

–(1)按成因分类

• 风海流(主要动力:行星风系)

– 如: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等 • 密度流

– 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洋流(表层:大西洋流入地中海)• 补偿流

– 如:秘鲁寒流(涌升流)

–(2)按水温分类:

• 寒流:从较高温度流向较低维度 • 暖流:从较低维度流向较高纬度 • 注:西风漂流是全球性规模的寒流

• 3.世界洋流分布

–(1)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 ¡°8¡±字形(北半球)、¡°0¡±字形(南半球)•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 中低纬度海区: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 4.洋流的影响

–(1)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 • 寒流:降温减湿

–(2)洋流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 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 • 涌升流处容易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3)洋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 洋流可加快海水净化 • 洋流扩大海水的污染范围

–(4)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顺流航速快 • 逆流航速慢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 1.厄尔尼诺(圣婴)

– 含义: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偏高的现象 – 危害:

• 太平洋东岸:由原来的干旱变成暴雨,导致洪涝;鱼类大量死亡,渔业减产。• 太平洋西岸:是原来湿润的地区发生旱灾,森林火灾频发。

• 2.拉尼娜(圣女)

– 含义:东太平洋沿岸海水温度比常年偏低的现象。– 危害:

• 太平洋东岸:比常年更干旱。

• 太平洋西岸:降水比常年更多,台风次数增加;洪涝灾害增多。

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

• 1.海洋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 主要分布于大陆架。

– 如: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几内亚湾沿岸、北冰洋大陆架、东南亚近海。

• 2.我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分布

– 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 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

五、海洋空间资源

• 通过填海造陆,可以扩大生活生产的空间

– 荷兰:¡“木桩上的国家” – 日本:神户人工岛

六、海洋权益

• 1.领海:

– 自海岸线起12海里(22千米)–

该国拥有全部主权

• 2.专属经济区:

– 海岸线起200海里(370千米,不包括领海)

– 其他国家有自由通行、捕捞、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的权利。

第三篇: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8、洋流:(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四篇:高一地理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蔡朝焜纪念中学高一地理组归纳

以下知识点非常重要,希望各位同学好好利用并保管,切勿扔掉!

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23°26′S----0°

----23°26′N(即南北回归线之间)③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5、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

高度角为0度)。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③晨昏线不断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日、冬至日。

6、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

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方时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最后转化成小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原则:东加西减

7、时区: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时区跨15°经度,相邻两时区相差一小时。

时区=经度/15° 余数>7.5为商+1;余数<7.5为商

区时: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8、日界线: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人为日界线),固定不变;

另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即0时日界线),自东向西移动。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往东到达180°经线日界线为今天,往西到180°经线日界线为昨天。在180°经线日界线往东减一天,往西加一天。

9、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10、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如海口﹥广州﹥上海,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如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②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冬至日)到北回归线(夏至日)时,即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则北半球的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夏至日)到南回归线 1

(冬至日)时,即直射点一直南移,则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③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的冬至日,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范围:(90°-直射点纬度~极点)如:太阳直射20°N,则出现极昼范围是(70°N~90°N)出现极夜范围(70°S~90°S)。昼长的计算:昼长=昼弧度数/15°=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时-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时)*2夜长=24时-昼长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南北半球两条纬线纬度相同时,某一纬线昼(夜)长等于另一纬线夜(昼)长。

1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且有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12、二分二至日的判断: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二分日;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

球夏至;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冬至。13、14、6月22日(12月22日),北(南)纬20、40、60昼长分别是13时13分、14时51分、18时29分。判断日出日落方向: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正西日落。注:极夜地区没有日出日落,出现极昼的地区,北半球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南半球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补充知识点:

①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只有在北半球能看到北极星,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某地看到北极星的高度,就是某地的当地纬度。如郁南(111°53′E,23°23′N)看到的北极星高度是23°23′。

②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每月约移动8。

③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直射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是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④国际标准时间为中时区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

⑤自西(东)向东(西)飞行的飞机或航行的轮船,看到的太阳日比原来的短(长)。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极点地区:在极昼期间,一天内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非极点地区: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有变化,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⑦晨昏线与极昼(夜)圈相切,切点所在经线是0时(12时),切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⑧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15、

第五篇:高一地理其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1.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2.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5、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周期:1个恒星日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处不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6、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 1 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7、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8、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课本30页图2.3)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下载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上册地理知识点(大全5篇)

    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能够增强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上册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一上册地......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

    高一地理学习资料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

    高一地理下册期末知识点巩固

    高一地理下册期末知识点巩固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要及时跟上老师步伐,也要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要及时总结,这是做其他练习必备的前提,下面为大家总结了高一地理下册期末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

    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文化地理知识点-文档资料

    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文化地理知识点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查字典地理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文化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地理学习有所帮......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大全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大全 高一地理是高中地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个人地理学得好坏与否的评价标准。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地理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大家......

    地理知识点

    《非正式会谈》是2015年湖北卫视打造的一档全球文化相对论节目,由11个不同国家的青年和4个主持人围绕热点话题和青年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 非”作为节目的核心,借用一个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