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教版高一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湘教版高一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要及时跟上老师步伐,也要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要及时总结,这是做其他练习必备的前提,下面为大家总结了高一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仔细阅读哦。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瓶装饮料业、家 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基地,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①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②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稳定的商品来源区,②稳定的销售区,③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有了上文为大家总结的高一地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家及时提前复习,在考试中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第二篇: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
一、考试范围:高中地理必修一(1——4单元);必修二(1——4单元);必修三(1——4单元)。重点集中在必修一与必修二。
二、试题难度:易:中:难7:2:1(学业水平考试难度)
三、试题要求:
1、单选题30个,每个2分,共60分
2、综合题50分
四、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三篇:高一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2009-2010上学期高一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注:第一章和第二章占20-30%
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结构(P3)
2、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P13-20)
3、地球上有生命的基本条件(P6)
4、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8-12)
第二章:
1、热力环流(P30)
2、气压带和风带的颁布及成因(热力和动力原因)(P34)
3、季风环流(P38环流图、分布、类型、成因)
4、季风活动带来的影响(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5、了解天气系统过境时的特点及成因(P41-43)
第三章:
6、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水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循环(P85页)、地壳物质循环(P72)
7、洋流分布模式图(P57-58)
8、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P61)
9、流水作用与地貌(P77-78)
10、降水的季节变化与旱涝灾害
11、河流与聚落分布的关系(P81)
12、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P92)
13、洋流(分布的判断)寒暖流的判定。利用等温线判断洋流所在半球及性质
14、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与风向的关系(P57)
15、河流地貌,河谷的地貌发育过程(P77)
1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修建水库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下渗的影响因素等(P55-56)
第四章:
1、地貌: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重要的地貌类型
2、地壳水平运动产生褶皱,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块状山地的形成第五章:
1、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知道如何判定规律及产生的原因;注意山地的基带是由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的;判定
大致在什么纬度位置;向阳坡及背阳坡的判断;基带的气候类型;山地自然带的影响 因素因素(纬度、海拔)。
地理填充图册精典例题:
P1,2;P2,4;P10,4;P14,1、2P15,5;P19,3、4P20,2;P25,4;P27,3;P28,1;P34,5
第四篇:高一地理期末考试地理试题2013.8.25
2013—2014学高二开学测试
地理试卷
命题人:张焕校对人:龙向洁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两分两至日地球的位置。北京时间(甘肃酒泉)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上,一座湖蓝色的发射塔架,一枚托举着神舟十号飞船的乳白色长征火箭,组成了这个大漠夏日最美的一道风景。读图结合并材料完成1-2题。
1.“神舟十号飞船”起飞时,下列地点时间正确的是
A.6月10日5时38分(西十一区)B.6日11时38分(东五区)
C.6月10日2时38分(东十一区)D.6月11日4时38分(西五区)
2.该日地球所处的位置在图1中的A.丙、丁之间B.乙、丙之间C.甲、乙之间D.丁、甲之间 3.下列四个节日中,北京昼最长的是
A.植树节(3月12日B、中国青年节(5月4日)C.儿童节日(6月1日)D.国庆节(10月1日)
4.图2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图
2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图3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若甲地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会导致乙地
A.地震B.河流含沙量增大C.火山喷发D.形成褶皱山脉
6.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水循环大气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图4为我国南方(西南地区)局部地区地形分布图。图
3读图完成7-8题。
图
47.“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意指古代的四川交通落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B.植被
C.河流
D.地形
8.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地震属于
A.地质灾害B.气象灾害
C.生物灾害
D.海洋灾害
9.大气能对地面产生保温作用,其原因之一是
A.大气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B.大气逆辐射能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 C.大气通过反射、吸收、散射把太阳辐射传给地面 D.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图5为甲、乙两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人口死亡率(%)
]10.甲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约为
A. 1%B. 2%C. 3%D. 4% 11.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A.原始人口增长模式B.“高—低—高”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D.图
5%)
“低—低—低”模式
12.图6为某城市城区变化图,1949年后,城区面积增大的主导因素是下列中的 A.两河流交汇处B.两铁路交汇处
C.河流航运的起点
D.河流入海口 图6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岭)南人。”据此完成13-14题。13.湖南省、贵州省种植荔枝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A.热量不足B.土壤贫瘠C.劳动力缺乏D.降水稀少 14.岭南地区所属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15.玩具制造业的区位选择属于
A.动力指向型B.技术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D.劳动力指向型
图7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图7
16.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 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图9为2002年东、中、西部产业结构比较图。读图完成18-19题。
图9
18.关于东、中、西部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中部地带B.西部地带以第一产业为主
C.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是西部地带D.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东部地带
19.水源是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缓解该地区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A.过度利用地下水B.大面积种植水稻C.发展节水农业D.海水淡化20、贵阳市与贵州省边远地区相比,“贵阳市”的优势条件最可能主要有 A.劳动力工资低B.矿产资源丰富C.科技院校多D.地价相对低廉
21、下列有利于解决农业土壤肥力下降的合理措施是
A.研究防虫技术B.实行休耕轮作
C.发展滴灌技术D.推广基因工程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完成22~23题。
22.由表分析可以看出()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
3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23.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D.水污染严重
24.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D.优先发展工业
下图10为某工业城市工业发展规划图,计划在图中四个区位布局四种不同污染类型的工厂。据此完成25~26题。
25.下列工业属于乙类工厂的是()A.化工厂、炼油厂B.水泥厂、服装厂 C.火力发电厂、酿造厂D.造纸厂、印染厂 26.下列有关图中工业规划的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有()A.③处各类都可以B.④处何种工厂都不妥
C.①处可布局乙类,也可布局丙类D.②处可布局丁类,也可布局乙类
图11为美国略图。读图完成27-28题。
图例注记
图1
1图11
27.有关图中暖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温增湿B.降温减湿
C.①附近陆地形成大面积沙漠D.从①到②航行的船舶速度减慢
28.有关美国农业生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美国本土平原广阔,水热条件较好B.农业机械化水平高C.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显著D.农业科技落后
29、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
A.德国B.美国C.印度D.日本 30、山西大红枣拿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种植品质更好,其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光照B.土壤C.地形D.市场
31、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哪个不是位于边疆(A、辽B、云C、赣D、甘
32、在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纬度最高的是(A、桂B、内蒙古C、宁D、新
33、以上4个省区的简称分别是))
A、贵鄂辽晋B、皖晋辽豫C、黔皖辽豫D、贵皖豫辽
34.当前,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围,其原因是()A.大城市周围有充足的牧草供应
B.由于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 C.大城市周围劳动力充足
D.大城市周围土地租金低
35.在季风区内,每年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因素是()
A.地质灾害B.寒潮侵袭C.水旱灾害D.台风侵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36、(10分)图13为我国南方某城镇布局规划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1
3(1)在ABCD四处发展水稻、林果、蔬菜和乳牛生产(4分)
①A处宜发展生产②D处宜发展生产
(2)该镇拟在甲乙丙三处分别建自来水厂、造纸厂和面包厂,完成下表。(6分)
37.(12分)读以下6省轮廓图,写出各省简称和全称:(先简后全)
38.(8分)读下图,回答:①、②两大地形区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
第五篇: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命题思路
本次期末考试的内容为气象气候、水文和地质地貌,难度比第一章行星地球大为降低。平常的教学目标和期末考命题目标为衔接未来高中会考和高考一轮复习,重点考查会考水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一些高考题、高考模拟题简单化以为高三一轮复习做好铺垫。高考题、高考模拟题简单化的形式有:设置一定阅读量的材料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将问答题的作答以填空的形式以考查学生对关键概念的把握;问答题力求一句话的形式;基本图表阅读分析的能力的细化、简单化考查等。
鉴于气象气候在整个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次考查气象气候部分占50%左右,水文和地质地貌各占25%左右。由于本次考试的跨度较广,试卷中特意针对知识结构进行考查,比例占20分左右,以侦测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分数控制上:优秀率相对于期中考预期下调5个点达10%,理由是本次考试跨度较广,又有一些较灵活的题目,要学好是不容易的;及格率相对于期中考预期上调5个点达55%,理由是本次考试考查的内容比期中考行星地球的难度要低;平均分依然控制在60分,这样的话区分度会比较好,也容易观察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的的养成情况。
二、考试情况
优秀率只有4.9%,比预期少了将近5个点,反映学生的灵活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及格率超过预期达到57.3%,平均分在57.76分低于预期,总体基本和预期差不多。
成绩分布呈双峰型,一个峰值区在60~70分段,另一个峰值区在40~50分段,50~60分段的人数较少,学生的分化现象较为明显。
薄弱环节有地理术语的把握、知识结构的梳理习惯和能力方面、气候类型的判断问题、季风的风向记忆问题比较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80分以上的学生把握较好。
三、解决办法和未来教学提示
1、在分析试卷、进行地理环境与差异性的教学、必修二的学习时,对于本次考试暴露的薄弱问题再次加以巩固和梳理。
2、经常提示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贯彻。比如笔记、复习、练习的强调与检查等。
3、继续强调双基和简单化的灵活性。
201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