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大全]
《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篇1
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啰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篇2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篇3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次北固山下》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日”和“春”,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人”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老师板书,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划分音节,找韵脚。)
点评:教学这首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诗的内容。远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在岁残腊尽之际怎没有思乡之愁呢?老师在导入语里已经给这首诗定了感情基调。教学中的读、品都是围绕这条线进行的。第二,从诗的形式。这其中抓了两个宇:读与品,读中有品,品中有读。品字眼,也是为了理解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一个环节,划音节找韵脚,弄清楚格律诗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
第三篇: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的景象,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最大的特点。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及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人们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新旧年交替时的江南景象。尾联部分,作者抬头见到北归的大雁,触景生情,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的意境优美,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抒发了诗人远在外地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流行歌曲许巍的《故乡》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渲染情感气氛。
2、学生齐读诗歌,听专业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体会诗歌的韵律和作者的情感。
3、学生分小组讨论(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让学生自己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出诗歌的具体意思,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4、让学生有充分的交流表达自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诗歌的感悟教学,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出诗歌所包含的情感及意境。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播放歌曲的时候,声音有一点小,没有调整好,所以气氛渲染的效果不是很好。
2、在学生分小组讨论(同桌互译诗句)环节,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当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交流。
3、对课堂的宽松、活跃氛围营造不到位,所以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气氛。
4、课堂小练有点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深入思考。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有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授课老师:胡少川)
第四篇:《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俞珂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作者在次北固山下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后发出“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通过海上优美的景色,运用大雁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说学生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三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方面:第一,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第二,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第二,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
过程与方法方面:第一,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第二,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第一,能感受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第二,能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教学难点是: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说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激趣导入
我将设计如下导入语: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游走在外的人男的才能回一次家,于是,思乡便成了旅人们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次北固山下》,让我们一同去感受王湾的思乡之情吧。
第二步、一读,体验情感之美
让学生自由诵读,说说本诗那部分写景,那部分抒情?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这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
第三步、二读,体验内容之美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解释全文。再请2-3位学生说说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在这只环节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力。
第四步、三读,体验语言之美
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从写景的三句诗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说感受和理由。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应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和表达的能力。
第五步、精读,背诵体悟
再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由背诵,然后小组抽背,再全班齐背。教师进行适当点评。目的是考察学生这节课的情况和对诗歌的掌握度。
第六步、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我将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由此归纳出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课外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余光中的《乡愁》。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第五篇:《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俞珂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作者在次北固山下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后发出“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通过海上优美的景色,运用大雁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说学生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三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方面:第一,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第二,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第二,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
过程与方法方面:第一,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第二,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第一,能感受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第二,能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教学难点是: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说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激趣导入
我将设计如下导入语: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游走在外的人男的才能回一次家,于是,思乡便成了旅人们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次北固山下》,让我们一同去感受王湾的思乡之情吧。
第二步、一读,体验情感之美
让学生自由诵读,说说本诗那部分写景,那部分抒情?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这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
第三步、二读,体验内容之美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解释全文。再请2-3位学生说说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在这只环节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力。
第四步、三读,体验语言之美
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从写景的三句诗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说感受和理由。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应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和表达的能力。
第五步、精读,背诵体悟
再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由背诵,然后小组抽背,再全班齐背。教师进行适当点评。目的是考察学生这节课的情况和对诗歌的掌握度。
第六步、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我将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由此归纳出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课外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余光中的《乡愁》。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皇帝的新装》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情况、说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过程这五个方面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皇帝的新装》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第26课
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这些文学作品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作家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
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无论是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还是那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都将使学生增加阅读兴趣去体悟是培养学生积极以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理想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语言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好教材
2、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主旨的深刻内涵,复述课文,从语言、心里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难点: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夸张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二、说学生情况
1、学生刚刚涉及“童话”,要精确地向同学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2、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应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
(2)复述、分角色读课文、揣摩人物心里,品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3)了解童话想象夸张是特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揭露封建统治阶级荒淫奢侈、骄横愚蠢的反动本质,启发同学们要敢于说真话,做正直、无私的人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在教法选择上要以“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的原则,选择能使每个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教法因此,我围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贯穿教学过程,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分析法:课上我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一是让大家感受课文情节以及人物的说话语气、心理,二是边听边想问题,一举两得
(2)讨论探究法:课文中的某些问题我给大家设置了讨论的机会,让同学们合作体会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的快乐,也能活跃了课堂氛围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课标理念
2、学法分析
注重培养学生感受、表达、自学、归纳、探究、表演等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心体会、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共同探讨等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五、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心理特点,我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全过程,安排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动画片段,将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来到童话屋
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积累,谈一谈对童话的认识,说一说对安徒生的了解,在学生回答补充之后,教师投影出示作者,作品及文体知识简介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学生了解童话,积累文学知识而设计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作者:安徒生(1805-1875)全名: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体裁: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它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
(三)听录音,回答问题
接下来,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听录音,注意课文中的新字、词,读完全文,可提出问题,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是新装
进一步追问,全文是怎样围绕“新装”展开的?
明确:故事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开头有引子,结尾有尾声请围绕“新装”这一线索梳理本文结构层次,并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结合刚才所作的标住,可以总结出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议新装(教师板书)
通过这些训练,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四)颁奖仪式
童话的一个特点就是:富有想象,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评论家,给我们的课文中的人物颁个奖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想一想
议一议”下面的问题:
谁最是可笑的?谁是最可恨的?谁是最卑鄙?谁又是最可爱?(找出证据来)
最可笑者
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虚伪 最可恨者
骗子:狡猾伪善
最卑鄙者
大臣:虚伪愚昧、阿(ē)谀(yú)奉承、自私 最可爱者
孩子:纯洁天真、无私无畏、直言不讳
(五)合作探讨,强化认识
为了让教学能向纵深发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就事论事上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展示)有哪些人上当受骗,(展示)骗子为何能得逞?(展示)
为什么他们心甘情愿地受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展示)小孩为什么说真话?文章反映了什么中心思想这一系列问题,既把课文串成了一条线,又培养了学生敢说真话的品质,从而实现了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为了突破难点,我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些是现实,(展示)哪些是夸张?(展示)哪些是想象?
讨论时,无论学生得出的结论多么荒诞离奇,我都予以鼓励或引导如在评价这两个骗子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结论:骗子骗皇帝是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是以毒攻毒;骗子行骗是社会病态;骗子不值得肯定„„,对这些回答,教师都应该有预见性,更需要课堂上随机应变
此设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又紧扣教学重难点
(六)拓展创新、训练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本堂课上设计的创新是:首先,求异创新大胆改变原有情节,多设想几个“如果„„那么„„”比如:如果没有人说真话,或者有人说了,皇帝没有听见,那么以后的情形又是怎样?假如皇帝游行完毕,在皇宫门口碰到两个骗子,他们之间将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如果宫中有个敢讲真话的人,向皇帝直言进谏,这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情形?„„这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思维的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应当给予肯定 其次,迁移创新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像皇帝这样的人吗?如果有,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我们身边的‘皇帝’”为题,让同学们即兴表演,在编演中鼓励学生合作这既是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又是进一步深化文章内容使语文教学最终回归生活
(七)课后作业、提高素养
1、为培养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后布置作业,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2、有人说这篇童话没有写完,还可以接下去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当当小作家,给这篇《皇帝的新装》写一篇续文
要求:
1、以“皇帝回到皇宫之后”为题
2、字数不少于150
3、充分运用想象和夸张
(八)、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六、说板书设计
语文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增强语文教学中直观因素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也显示了三课时的教学流程,它既便于教师归纳总结,又便于学生思考记忆
《孙权劝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
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五)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老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老王》本着中学课改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在提高阅读本领的同时,也提高文学修养,二者相符形成,互相促进,针对本篇文章,我觉得应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基础上,把握全文,领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能结合自身实际总结人生经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和方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这一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其中,老王这个人物又处于社会最底层作者杨绛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处境艰难,却又为人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作者赞美老王的同时,提出了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
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为本文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读写理解“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了解杨绛及其写作背景(3)、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2)、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3)、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爱,懂得爱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唤醒大家的爱心意识;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蕴
二、说教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文章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和学生的特点,拟定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一)教法:
1、品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反复走进文本,掌握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
3、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导学生领悟平等的观念及人道主义精神
4、多媒体教学:体现其实效性
(二)学法:
根据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的学法如下:
1、预习通过提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顺畅读完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环节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2、自主阅读在个性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学习,熟悉作者语言,体悟文中情感
3、合作交流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阅读感受,互换对生活的体悟,从而促成共同的进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展示大屏幕,大屏幕上的明星画面,伟人画面,学生会七嘴八舌,津津乐道然后画面一转,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幅幅社会基层人民的生活照,由次引起巨大反差的思索接下来把学生引入今天的课题《老王》,大屏幕上显示《老王》插图及课题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这段导入的设置,我从明星伟人入手,让学生置身其中,而后提出文章的主人公,突出本文中心人物)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明确字音和解词也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自己补充一些字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先让学生来介绍查阅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形式,图片形式,也可以介绍钱钟书的一些情况,教师就学生没介绍到的内容进行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明确概括课文的方法: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借由这一环节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及概括内容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第一遍听读完课文后,不能找准、找全关于老王的描写,归纳的也未必准确,这时可以在提问一两个学生后,教师加以点拨、并进行归纳)
2、请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这些信息让我们可以看出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并试着填写表中的内容
个人基本情况表
姓
名老王
职
业拉车车夫
家庭成员有两个哥哥去世了,又两个没出息的侄儿 外貌特征一个眼睛是瞎的,另外一个眼睛有夜盲症
家庭住址破败的庭院中,塌败的小屋
明确:老王生活艰苦(职业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精神
凄苦(孤苦伶仃)
3.快速跳读课文第5段到第16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互相补充,找到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良?
(1)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2)送医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送货将三轮车改装成平板三轮,并在三轮平板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拉货
(4)送油、送蛋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小结:穷苦的人让人同情,穷苦而心地善良的人值得人尊敬、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老王在贫穷中保存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是这颗善心,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我们大家!
(四)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老王和作者一家,在他们日常的交往中,我们被深深地感动着,下面我们就深入探究他们的世界
1、请学生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走进文本,并把最感动自己的情节、有感情地朗读给小组内的其他组员听请采用下列句式: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是,因为来回答问题提示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了解课文内容(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老王,理解作者对老王的关爱,领悟作者与人物间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及表达能力)之后进行小结: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老王临死前一天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是由粗线条的叙述到细腻的描摹,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到浅的过程作者能够这样逐渐深入地表现人物,是因为她与老王的交往日益加深,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人物之间的交往
2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由此让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 “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5)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小结: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是他遇到了能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回报爱心的作者这样一家人
(五)、体味情感:怀念老王
1、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2、通过学生的再度分析,了解作者的善良,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从而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文中,体现的是作者那种平等观念、人道主义和爱心
(六)走进生活,拓展迁移
其实像老王这样的需要我们关注和爱护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回想一下,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如果有,请你讲述一下他(她)的故事,如果没有,请你就对如何善待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之所以在最后设置这样的拓展迁移题,是因为我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再结合我们学校生源的特点,大多数学生是农民子女,他们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家人也是我们关注的农民工,所以他们就可以从善待自己,善待家人谈起,再谈谈对社会的责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情感体验)
(七)、布置作业
让学生关注像老王一样的基层人民的生活场景,结合课文写一篇题为《老王,你在他乡还好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