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次北固山下浏览题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原诗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表现诗人客游他乡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诗中虚实相生,既有实景之美,又有虚景之壮的两句诗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诗中即景抒情,表现诗人客游日久的诗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表现诗人思乡心切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5.写路途所见,用笔清新自然,且含互文之意的两句诗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6.诗中通过小景体现“长河落日圆”、“江入大荒流”这样大景的两句诗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诗中最能体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含意义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表现诗人滞留异地,客游日久,新年即将来到,思归却不能归家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9.作者面对青山绿水却难以掩饰抑郁情怀的诗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0.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可喜的成绩,先辈的建设者们无不欣慰的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1.表现时序交替更迭,匆匆不可待,并且蕴含了一种自然的哲理,同时也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感染力的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作者希望北归大雁捎书传信的诗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3.表现诗人远在他乡的两句诗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4.描写江水涨潮后水波浩荡,风顺帆悬图景的两句诗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5.描写海上旭日东升,江上春意萌动的美景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6.表现作者“做客日久引归思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7.诗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具有哲理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8.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9.戴叙伦(唐朝诗人)《除夜宿石头驿》中有句云“一年将尽夜,万里未
归人”,文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0.诗中描写诗人放舟绿水上,看北雁掠过晴空,想请雁儿替自己传书的两句诗是: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1.余光中曾把乡愁比作“小小的邮票”,思念亲人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书,如《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2.诗人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3.诗人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4.诗中描写日出海上,春到天地之美,暗示君子自强不息之韵味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5.诗中有两句千古传颂的名句,既写出了岁末的江边风光,又感叹逝水的无情,这两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6.诗中通过“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优美诗句,把江水浩淼平阔,清风和顺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27.诗中通过时序交替,说明新生事物总是不可逆转地要取代旧事物,以表现人生哲理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第二篇:《次北固山下》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日”和“春”,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人”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老师板书,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划分音节,找韵脚。)
点评:教学这首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诗的内容。远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在岁残腊尽之际怎没有思乡之愁呢?老师在导入语里已经给这首诗定了感情基调。教学中的读、品都是围绕这条线进行的。第二,从诗的形式。这其中抓了两个宇:读与品,读中有品,品中有读。品字眼,也是为了理解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一个环节,划音节找韵脚,弄清楚格律诗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
第三篇:次北固山下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次北固山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次北固山下读后感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时达,归雁洛阳边。
次,意思为远行中临时停留住宿或者驻扎,这里特指停船。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城北,扬子江江滨,是镇江“三山”名胜其一,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雅号。
出门在外远行经过北固山,扬子江水碧绿如玉,我的小舟就停在江岸旁。江潮平静江面开阔,扬帆远走的行船顺风而去。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江上仍有残余的夜色,但是岁末的寒意已经被冲淡许多了。家书什么时候才会被亲人收到?希望归雁回到洛阳的时候我的亲人能接到我的.消息。
我这个异乡客经过北固山,眼内山前是一衣绿水,所乘行舟就停在岸边。扬子江上江潮平静使江面看上去颇为开阔,一艘船正鼓着风帆往远处驶去。正在缓缓升起的太阳驱散着扬子江上的夜色,岁末的寒意被这暖阳冲淡了需多。抬头看到了一行归雁,心里不禁希望这鸿雁能将我的消息送回家乡洛阳去。
次北固山下读后感2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作者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题目里提到的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以北,三面临江。诗人行舟绿水前,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燕,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客路青山外,上岸之后还要跋涉的驿道,在青青的北固山外,诗人看不到,这是诗人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眼前却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上涨碧波荡漾,与岸齐平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王夫之说,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象,通过一帆悬的小景,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第三联历来脍炙人口,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时间过得如此之快,稍纵即逝,怎能不令离家日久的诗人感慨系之?此联妙在诗人是在描写江景、节令,无意说理,却无心插柳柳成荫,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或许是有意为之,而天然去雕饰。难怪殷璠给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的高度评价。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水上的诗人还要继续在驿路奔波,思乡思亲之情何以堪?家信都早已写好,只是不知如何寄回洛阳,正巧北归的鸿雁掠过晴空,诗人自然想到了雁足传书,欲托雁捎信。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浓浓的乡思愁绪。
【次北固山下读后感】相关文章:
1.《次北固山下》教案
2.《次北固山下》课件
3.《次北固山下》改写
4.次北固山下教案
5.改写次北固山下
6.次北固山下说课稿
7.《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
8.次北固山下课文翻译
9.次北固山下赏析
第四篇:《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王湾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内容并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 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
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 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
1、请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位同学起来说说)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五、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七、背诵课文。
第五篇:《次北固山下》教案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xiexiebang.com/ 资源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