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

2022-1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论语》读书心得》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篇1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论语》读书心得 篇2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读书心得 篇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面不患乎?与朋友交而本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尽心竭力,按时上课不迟到,上课要认真听讲,上课积极发言,不和旁边的同学们说话,回家写作业要认真,写字要工整,上操要认真,动作要规范,在学校要遵守规矩,老师分配的各项任务尽力去完成。

和朋友往来方面,广交朋友,关心朋友,团结朋友,重要的是诚实地对待不要欺骗朋友,发现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要帮助他,朋友之间要相互鼓励。

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每天要复习,回家写完作业后要复习老师上课讲的知识,巩固知识点,不会的问题及时要问老师,以前学过的知识也要复习,难的题要多做几遍。

我们每天要上面的三点总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管什么事情要尽心竭力地去做,同朋友往来以诚相待,所学到的知识经常要复习。

《论语》读书心得 篇4

今天老师让我们抄十则则《论语》,并且让同学绐我们讲意思,再提单个字的意思。

其中我最有感悟的两个句子是,子曰:“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教诲仲由知与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子的你才是最聪明的。我非常喜欢孔子说的这句话,学习在于自己,而不是给老师学的,不懂装懂才是最笨的学生,这样你就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还有一句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小时候学过的知识你还可以发现新的知识时,你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这句话我也有深的感悟,如果你以前学的知识都掌握了,那么在去看时以前的书你又能发现新的知识,那你就可以给学习较差的人当小老师了。

孔子和徒弟曾子写的十则论语都是关于学习的,这十则里的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改进、去努力。如果你学习了,你将成为像孔子一样的文学家。

《论语》读书心得 篇5

虽然每条引语用词很少,但却多次使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并频繁使用几个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达富有表现力和表现力,甚至把说话人的表达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这么生动形象?不知道?我告诉你,就是《论语》里的十条。

孔子说:时不时学学不是很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道也不觉得温暖,不是君子吗?

对于知识来说,学习只是一个过程,而学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如果你想掌握更多的知识,你必须把学习和学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装饰你的大脑,你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远道而来。我们应该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增进友谊。那不是很开心吗?我们要豁达,豁达。我们不应该在没有被理解的情况下担心事情。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态度,对待事情。

我知道如何学习,我知道如何做人,《论语》中的十篇文章教会了我很多。

《论语》读书心得 篇6

当今社会,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数不胜数,上班玩游戏、聊八卦新闻、玩手机、网上购物……真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春秋时期的孔子大道,在这本书中,我终有所悟。比如孔子讨厌耍小聪明的人,认为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他说:“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花心思,这样很难走上人生正途啊不是有掷骰下棋的游戏吗?去玩玩也比这样无聊呆着好些。”孔子所感叹的情形,今日依然没有太大改变,甚至愈发严重。

周末一个人宅在家中,呆望着天花板,听着窗外嘈杂的声音,既清晰又模糊……时间就在这其中呼啸而过。学习没学到,还整日觉得疲惫不堪,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对我们而言是致命的。

像班上的某同学一样,不思进取,在学业上不用功,反而沉迷于游戏中,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三教九流之辈,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若他也能像书中提到的陈子昂一样,被旁人触动,回首往事,反省自身,从此安老怀少,多好。“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做自己,不背信弃义,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意义。并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符合道义,益于他人,即可。即使一辈子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又如何呢?宽待他人,施与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怎会因平庸而后悔呢?只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够了。也许这就是儒家大道吧,当今社会应读论语学做人。

当今社会,应读论语,学做人。

《论语》读书心得 篇7

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论语》读书心得 篇8

论语是我国的一部文学瑰宝。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有多么重要。那里面的话令人受用终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治也。”

孔子说:“仲由,教你的知识你都会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懂得了知识啊。”

学习中,有许多人“华而不实”,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归根究底还是对基础知识的定义不扎实。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扎下稳固的基本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要时常温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因为自己那薄苦蝉冀的“面子”而不敢提出质疑。在讲题时也是一知半解,能混就混,瞒天过海,不懂装懂。我们一定要扎下坚实基础,坚决不当华而不实、不懂装懂、一知半解的“面子控。”

论语中的话令人受用,也为人的一生鸣响永远的警钟,警示我们学习,以及做人的许多道理。

《论语》读书心得 篇9

于丹所谈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自己行为的拓展,也如论语中所讲,一个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阳光、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于丹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

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为人正直,坦荡刚正,顶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宽容的朋友,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更容易让我们从内心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偏辟、善柔、便妄三种坏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他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优柔寡断的朋友往往会干扰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而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往往会让你我付出惨痛的代价。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于丹论语心得》,不正是这样一位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吗?

《论语》读书心得 篇10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论语读书心得

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法脱离政治功利的社会上,所以在读《论语.》的时候自然避免不了思考其中的政治功利主义的问题。“礼”与“仁”可以说是孔子价值思想中最主要的两面旗帜,而孔子所标举的“礼”,应该说是有着相当地政治意涵的。孔子身处“礼坏乐崩”之世,他耳闻目睹弑乱篡夺等种种僭越之事,加上他的贵族出身以及以儒为业这两方面背景性影响,他的学说带有极力维护“礼”的特征。《论语〃八佾》提到孔子对季氏在自己的厅堂上演八佾之舞发表看法,认为“八佾之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可见孔子对这一违礼之事是持激烈批评态度的。此外《论语》还提到孔子对“紫之夺朱”的不容,《乡党》中提到对礼仪之遵守,以及评价仪式音乐《韶》“尽善尽美”等等,均可见孔子对“礼”之崇尚。

“礼”在政治层面的意涵由孔子“放郑声”主张可以得到印证。《论语〃卫灵公》栽颜渊问为邦之道,孔子答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放”,朱熹《集注》谓“禁绝之”,“郑声”,是产于郑国地区的民间新乐,相对于“郑声淫”这一情况,孔子提出要“放郑声”。如果这一记载确有其事,那么它实际上将对音乐艺术的好恶诉诸权利干涉,而且它是颜渊问为邦之道时孔子的主张,因而它不仅仅代表着孔子的个人好恶,而是有着一定的政治性意涵,它可与柏拉图之诉诸政治权力的“禁诗令”相伯仲。由孔子“仁”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更多地史偏重于伦理的。孔子亦曾有“为政以德”一说,他的政治思想也是“以道德为根本①”的,因此,孔子的功利主义思想实际上是一个“政治——伦理”功利主义体系。在西方,与孔子相似,柏拉图也提出了他的“政治——伦理”体系,而且,与孔子比较,柏拉图有着更为突出的政治本位倾向,只不过孔子崇尚“圣人”之德治,柏拉图崇尚的是“哲学王”之治。孔子尽管提出了“放郑声”一说,但孔子对诗文特别是乐仍然抱着欣赏的态度,相传孔子有“书”、“诗”、“易”、“春秋”、“礼”、“乐”六艺,孔子是非常看重“乐教”的,尽管他更多地看重“教化”之功能。柏拉图对诗却抱着强烈的厌恶,在寄托他的政治和伦理理想的《理想国》一书中,他两次推出对“诗”的禁令,主张运用政治权力将诗人逐出理想国。

身为万物之灵,人注定要寻思生命的意义,努力理解这一切是怎么回事,然后选择合宜的价值去认真实现。如此一来,谁越早近距离观察死亡,谁就越有可能获得经验,可以觉悟人生的究竟真相。事实上,孔子正是经历了极为特别的遭遇,先后丧父、丧母、丧兄、丧妻、丧子、丧徒。他对人生的体验十分深刻,或许也与这样的生平有些关系。

孔子诞生不久,父亲叔梁纥就过世了。母亲颜征在将他带回娘家抚养长大。孔子年幼时,生活贫困、地位卑微,实是不难想见的。他后来描述自己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如果他不是在十五岁时主动向人求学,进而熟习五经六艺,就不可能展现往后的精彩一生了。依司马迁所记,孔子十七岁时,母亲过世;他询问同乡长辈,得知父亲的墓地所在,再恭敬地将父母合葬。他对于“亲丧”的悲痛,说过一句扼要的描述:“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意思是:一般人没有自己充分显露真情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

孔子为母亲守丧三年(依礼为二十五个月)期间,心中想的应该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意思是: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母兼父职,教养之恩,昊天罔极!孔子教诲学生「孝顺」时,要敬、要顺、要和颜悦色、要合乎礼仪、要游必有方、要委婉劝阻而不抱怨,以及要记得父母的年纪,“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得享高寿,惧的是父母体力日衰。孔子的孝心使他可以感通孝顺的真实状况。孟子后来引述孔子的话说:“舜其大孝也,五十而慕父母。”孔子的父母虽然早逝,他一定终身存思怀念着他们。

孔子六十七岁时,尚在周游列国途中,传来夫人过世的噩耗。孔子在旅程中受阻,到第二年才返国,因此夫人的丧事是由儿子孔鲤负责尽孝的。孔子七十岁时,孔鲤不幸去世,得年五十。老年丧子的悲痛,并未使他乱了分寸。他按照鲤的身份(士),“有棺而无椁”,依礼安葬之。他对儿子是亲自教导并且颇有期许的﹔不过在古代“父严母慈”的模式下,使人觉得像是“君子之远其子也”,要保持适当距离,以求合乎“父父、子子”的伦理规范。我们很难想象亲人死亡带给孔子的伤痛有多大,但是我们看到孔子以温和理性的态度,善尽自己的职责。

我在这世上走过的二十年里,也是在近几年才相继面对亲人的死亡。正常的生老病死就不说了,还面对了几次身边的人的非正常死亡。虽然说不上惧怕死亡,但听到关于死亡的消息还是会心跳加速。每次父母一跟我谈起万一他们出了意外,我应该怎么生活之类的问题的时候,我还是选择逃避,因为心智还不够成熟,因为觉得自己还不能承受。我必须承认,我只是一个平凡人,做不到像孔子那样用如此温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我能做的也只是尽量从孔子身上去获得一点点力量。

子曰:“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意思是做人做事先不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与价值,认为是善的就先做了再说,后来自然有成果的,这就是德业。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好事,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付出的代价,这等于积累了功德,也必将得到好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的母亲已接近圣人境界了。外出的时候,总是在让路边拦不到车又赶时间的孩子坐顺风车,她说:“我这样帮了别人,我相信我的孩子在任何陌生的地方也会得到帮助。”有乞丐要钱的时候,她总是会给钱,不管乞丐是真还是假,她总说:“我无法判断他是真是假的时候,就宁愿相信他是真的。我不愿意错失一个帮人的机会。”

回顾经典,总是能让心灵平静,找回最初的自己。我希望自己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不断坚定“择善固执”的意志。孔子的言论会不断教我如何“择善”,而孔子的人生经历则会告诉我如何“固执”。

①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页。

下载《论语》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 篇1论语,一个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论语读后感500字。他讲述了“仁”.“礼”.“德”……的教育,让我们懂得了真心待人,与人为善彬彬有礼,敬贤礼士,冰清玉洁,严于律......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1 孔子是古代的圣人,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被记录成一部书——《论语》。《论语》在历史上的享有一定的盛名。直至今天,《论语》依然为人人所传颂。而我却很好奇,我里......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1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1 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1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15篇 论语读书心得 1 读《论语别裁》“孔门文武事功的二子”和“盖棺成定论”这两章节,首先感觉其中有一个内在的联系,重于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这里面,......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一: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