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抒情文800字
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春节不仅有新衣、美食,更有温馨和热闹,盼望过年的心情充满着激动和快乐。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抒情文8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欢。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一
过惯了城市里的除夕,想去体验乡下独特的传统过年生活,于是我有幸和哥哥一起来到乡下过年。
下午到达目的地,看见几位舅舅在合作贴春联、挂灯笼。乡下人工作很辛苦,哪个人家不是工作到很晚回家,想必这几位舅舅又是赶早下班了。
走进两层楼的小房子,浑身的冷意就没有了。还是乡下地方热闹,人多暖和,喜气洋洋。屋里是新换的“福”字,新挂的神像;墙壁刷得白白的,窗户抹得雪亮;门擦得跟新的一样,桌子椅子整整齐齐;小茶几上是新炒好几天的瓜子花生和新到镇上买回的糖果;厨房里更不用说,两位婶婶忙里忙外,瓷砖台子上各种佐料、各种菜、各种肉摆得满满的;老式灶台后,小公公把刚从干塘里打来的茅草一捆一捆塞进灶膛,橘红色的火苗映在公公的脸上,显得格外兴奋……
看着大家都忙得脚不着地,我和哥哥也闲不住了。正好烧火用的茅草快没了,小公公和一位舅舅换了工作,提着镰刀和担子要去再打些茅草回来。看看天色还早得很,才下午四点多,于是我和哥哥也一人挑一个担子,拿把镰刀跟着小公公一块上田里。
小公公是种田能手,对于哪地的茅草耐烧,他是村上最清楚的。走了大概一里路便到了。我们也是常跟着婆婆学割青菜的,对于割草,那至少有点底蕴。抓上满满一把草,紧攥在手里,连割几下,再用一根捆好,堆起来,就可以挑回家了。
打完了草回到家中,舅舅们的事也做完了,厨房里的配料也准备就绪了,正式的晚餐就要开始了。家里所有的大厨都拥到狭小的厨房中,一盘一盘的菜肴陆续上桌,作为客人的我们,真有点满汉全席的感觉。除夕夜,长辈很忙。
终于等到了开饭的时间,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位佳肴,一边谈着一年来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一副热闹的非凡的景象。饭后,则是闲聊的时候了。一家人吃着花生,坐在门槛上,聊着各自的事儿。两位舅舅搬来家中的老式电视机,打开电视,全家一起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的节目常使我们连声叫好,搞笑的内容总能让全家笑翻天那一阵阵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空中……
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一转眼,十二点的钟声即将敲响!舅舅们拿出上午买的各种鞭炮摆在空旷的平台上,等待十二点的来临。不知是谁家放得快,只听“轰”的一声,绚丽的烟花飞到空中,给予我们无限的祝福,于是礼炮盛典开始了。每家每户都沉浸在浓浓的喜悦之中,迎接着新年的到来,享受着大家的祝福。
乡下人与城里不一样。大年初一,是我们小孩要早起。这不,一大早,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正事了:“舅舅们新年快乐。祝你们……”每到大年初一的清晨,总少不了我们的稚语。接着大人们便会变戏法一样从身后拿来红包,这是我们一年的奖励。大年初一,我们很忙。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除夕,不同的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二
我出生在一个团结、和睦、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从我记事起,每年春节大家欢聚一堂,共同辞旧岁、迎新春是全家人最享受的一段时光、最难割舍的亲情记忆。其中,2020年的春节最为难忘,我们全家人齐聚在三叔高祖浩经营的工厂,参与、见证三叔和工人们不计报酬、无论得失的火速“跨界驰援”,一同感知家国同心、携手“过关”的中国年。
2020年1月24日,除夕之夜,一向爱热闹的三叔一直在紧皱着眉头打电话,家里的氛围就像电视里滚动播出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一样令人焦虑不安。第二天是农历大年初一,三叔宣布了他的决定:工厂要运转起来做医用隔离衣,并无偿捐赠给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地方。
乍听消息,我们全家人都很惊讶。三叔经营的服装公司主要生产童装,虽然也为国外客户代工过医用隔离衣,但没有国内医用隔离衣的生产资质。加之工厂的工人大多在休年假,想要快速做到满负荷运转,实现“跨界驰援”谈何容易。短暂的沉寂之后,全家人决定跟着三叔一起“过难关”。“看着拿命去救人的医生急缺医用隔离衣,我又能生产,真是在家一刻也待不住,一家人一条心,咱家都是好样的。”三叔激动地说。
来到工厂,我们全家人分头忙碌起来,连续多天吃住在厂房里。三叔压力最大,既要联系紧缺的原材料,还要与国外客户协商订单延迟问题,一连多天,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堂哥、堂嫂则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厂的日常管理,负责联系在平度市过年的设计师和工人,每天要打上百个电话;我的爸爸、妈妈及婶子们四处奔走购置消毒液、口罩等开工必备的防疫物资;而我更是被委以重任,负责对接生产证照的办理及受捐助医疗机构的需求。当听到多家湖北省的医院急需医用隔离衣的消息,当看到平度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开通“绿色通道”,不到一天就办好了原本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备案,我深切感受到了大家的期待与支持,体会到小家与国家、个人与城市的同频共振、命运与共。
经过10多天的努力,“跨界驰援”变成了可能。2020年2月9日,三叔将第一批下线的600件医用隔离衣无偿捐给武汉市的战“疫”一线。此后一个多月,三叔先后将15000余套医用隔离衣和近6000双防护鞋套无偿捐赠给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等地的医疗机构,捐赠的防疫物资估算价值近300万元。在每一笔捐赠物资上,我们全家人都会轮流写上相同的话语,“都是捐赠的,不用还”,每每写这几个字,我们都为三叔的决定而骄傲,更为全家人别样的“新春团聚”而自豪。
三叔的事迹经过朋友、工人们口口相传,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20年2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播出了三叔的故事,我们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和鼓励。而每次有领导走访或媒体来访,问起有什么困难,三叔都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很好,没有困难。”一直到2020年6月,工厂开始慢慢恢复正常业务时我们才知道,三叔当初为了尽快生产出医用隔离衣,不仅高价购入了原材料,还推掉了300多万美元的国外订单。“做事做人都得知恩图报,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把企业做大做强,国家有困难,我们报恩哪能谈条件。”三叔总是这么说。
2020年的国庆节恰逢中秋节,我们全家人回到工厂,挂上过年才有的红灯笼、中国结和福字,简直比过年还热闹。轮到三叔敬酒时,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国家好了,什么时候都是春节,一家人团结一心,什么时候都有过年般的幸福。”
是呀,只要家国安好,每时每地都能过上团圆、美满的中国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三
“噼啪噼啪”的声音把我从美梦中惊醒,我一瞧,哦,原来今天是过大年,一大早就有人放鞭炮了,妈妈也早早地就起来赶做团圆饭呢!哎,这么重要的日子,我竟然给睡过头了。于是,我美滋滋的一骨碌地跳下床来。
还不到上午十点钟,就看见各家各户的烟囱里直冒着烟儿,洒肉的香味弥漫在空气里,闻着这么诱人的香味就会让人直流口水,有的孩子跑到厨房围着炉灶团团转,一会儿,问妈妈饭做好了没有,过会儿又来问一遍……还有时趁大人没注意时,悄悄地用手挟一点菜急忙塞进自己嘴里,都不停的赞叹:“太美味了”,妈妈来了,孩子们却装作没事发生似的。
没过多长时间,妈妈们终于可以把可口、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了。
孩子们一看见大人们把菜端上桌时,就开心的不得了了,又蹦又跳的,像吃了蜜一样的甜,孩子们急急忙忙的把买好的饮料,大人们把鞭炮搬了出来,一时间鞭炮响了起来,随着鞭炮的声响,大人们把纸钱点燃了放在饭桌下祭祖宗。鞭炮还没放完,孩子们早以坐在椅子上了,只等大人们说“开饭”了,鞭炮放完了,大人们都坐上了——吃团圆饭。孩子们这时候可乐了,因为有好吃好喝的在等着他们呢!我一瞧,咦,这里有丰富的鸡鸭鱼肉,美味佳肴,俗话说:“年年有余”怎么少得了鱼呢?孩子们用筷子吃不上嘴,就干脆用手去抓着吃,开心极了,他们尽管弄得满嘴都是油,但他们一点儿也不在乎,只是大口大口的吃着,像是一匹匹饿狼,逗得满桌的大人们也乐呵呵的笑了。
吃完饭后,孩子们的肚皮都胀的鼓鼓的,但那些男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去玩鞭炮去了。吃完团圆饭后的残局都交给妈妈来收拾了。
时间在我们的不经意中就过去了,孩子们玩着玩着就到了晚上了,对孩子们来说,这段时间是过得最快的,但也是最开心的,最快乐的。到了晚上九点时,孩子们困得实在受不了了,他们眼皮都要“打架”了,但他们一想到十二点那壮丽的景象,就不得不精神充沛了。
他们熬着熬着,他们没等到十二点,还差那两秒钟的时间,孩子们帮大人搬出鞭炮烟花,孩子们自己当然就是拿出他们早已准备好的最爱——烟花了!在人们还没放之前,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放起来。这时的天空比那绚丽多彩的画还要美丽,一个一个烟花腾空而起,那一个个烟花都代表着孩子们的心愿,天上的景象,漂亮得无法形容。但这也算是给那些守岁的孩子们的奖励吧!孩子们在人们的身边穿梭时,我看到了他们的快乐,看到了他们那幼小的童心是那么纯真。
“啪啪啪”鞭炮声不断地响着,孩子们也过足了瘾,过年太热闹了,太有趣了,我爱过年,我期盼着下一年的除夕。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千年前,王安石的一首《元日》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新年元日热闹欢快、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时光荏苒,一千年后,春节——这个被称为全球最大盛典的节日则是所有华夏儿女心中最期盼的日子,而回家过年便是春节最温暖的写照。
“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过年回家”,当年节的脚步一步步临近,过年的气氛一天天浓厚,回家过年成为了在外打拼漂泊的游子最自然也最奢侈的念想,而这个念想也让中国人衍生出了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春运。无论人潮多拥挤、路途多艰辛、旅途多劳累,为了回到温暖的“家”,路上辛苦点又算得了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异乡人,不论你是求学、是创业、是打工,不论这一年你是成功还是失落,一年到头最期盼、最温暖、最渴求的就是回到家、见到亲人、吃到家乡菜。
小时候还不那么清楚的了解过年到底是什么,只是单纯的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过年有新衣服、新鞋子,甚至连犯错都不会得到过多苛责。记得那个时候一到过年,爸爸总是背着大包小包,扶着晕车的妈妈,抱着同样晕晕乎乎的我去爷爷奶奶家。在村门口一下车,远远地就能看到攥着一把糖、满是笑脸的爷爷,还有在100多米外的家门口等着、望着、守着的小小身影的奶奶,每当这个时候,旅途的劳累、身体的不适、行李的沉重仿佛一下子都消散了。慢慢地,我长大了,去了外地求学、结交了新朋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下了可爱的宝宝,回老家的次数慢慢变得少了,但是不论我走得多远,只要过年回去,爷爷依然会攥着一把糖在村口迎接我,奶奶也依然会“傻傻”地在家门口守候,一如小时候一样,那个时候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为什么“过年”要“回家”。
“最难是别离,难奈别离多。”中国人对于“家”总是比其他国家有更多的眷恋和感怀,它根植于华夏儿女骨子里的基因,那是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是杜甫的“月是故乡圆”,是张九龄的“切切故乡情”,是五千年的文明让“家”有了特殊归属感。而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快速飞驰的交通工具、方便快捷的通讯设施似乎让家的距离缩短了,但是又好像离得更远了。想想你有多久没有吃到妈妈的菜了、有多久没有陪爸爸下过棋了、有多久没有见过发小了、有多久没有和爷爷奶奶唠唠嗑了。长大之后,你总说忙,忙工作、忙社交、忙赚钱,忙到最后连过年都不能回家,但是你有发现妈妈的白发好像比之前更多了吗?你有发现爸爸的后背好像比之前更佝偻了吗?你有发现爷爷奶奶的饭量比之前更少了吗?你要知道,生活没有尽头,我们忙的速度是永远赶不上时光的脚步的,忙虽然无可厚非,但是过年回家比忙更重要。
每一次远行都因想念而启程,每一张车票都因想念而生成,每一趟列车都因想念而存在,春节将至,让我们整理行囊、收拾行装,一起回家,过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五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外出务工的陆续回乡,求学异地的学子收拾好行囊,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腊肉香肠……
记得小时候,母亲告诉我一句话,大意是“愿过端午不过年,过了春节瓣瓣闲”。因为过了端午,基本上都是农忙的时候,会有好的收获。白居易不是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么?而过了春节,地里的农作物还未长成,收获也还需要时间的等待。
小孩子总是盼望着过年,除了好吃的,还有长辈给的压岁钱。小时候,春节前母亲总会带着我们去“赶场”,买上一套新衣服,父母却不舍得给自己买。这也成为我工作后,每年春节前都会给他们买一身新衣服的执念。
一直以来,父母都很忙,小时候更甚,他们总有干不完的事情。记得有一年家里修房子,除夕夜,我和父亲晚上八点过了都还在忙碌。在县城读书的哥哥正在叛逆期,找各种理由不回家。做好的鱼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直到现在,父亲说起这件事还会情绪低落。好在哥哥及时“改邪归正”,如今踏实工作,孝顺父母,夫妻和睦。
成家后,春节和媳妇孩子一起回家,父母总是早早地期待,早早地准备好几桌饭菜。临走,少不得媳妇孩子的大红包,还有后备箱满满的爱。我将之形容为“鬼子进村式”回家。记得父亲和我说过:你以后对我们,有我们对你三分之一好我就知足了。仔细想想,我做的,不及他们对我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愧疚,总说不出口,只化作一大口烈酒,带着喉咙的灼热感下咽。
结婚后,五年没有回老家过除夕夜了。依然清晰地记得2016年,在岳父家过除夕,喝了很多酒。借着酒劲给父亲打电话,边哭边说自己想回家,还把自己锁在了车上,差点把媳妇急哭了。到现在,媳妇还拿这事打趣我。
现在,很多人说年味淡了。其实我想说,这未必全是坏事。一方面,各地在春节都组织了各类文娱活动,年轻人却喜欢自己的耍法,或呼朋唤友交流感情,或大快朵颐一醉方休,或征战牌坛大杀四方,或独坐一隅手机相伴。另一方面,交通发展、通讯进步,以前过年才能见一面的人,随时可见,相思不再无所寄托,减轻了过年的感情承载压力。再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前过年才能吃的、玩的、用的,平时都能得到满足,春节不再是满足自我的唯一途径,年味自然淡了。
媳妇这里的“过年”,指的是除夕。而在我们老家,过年等于春节。每次媳妇问我在哪里过年,我都会说要回老家。她就会说:除夕早上回去还是除夕前一天回去。而我,每次都转不过弯。
提到过年,不得不说到年货。四川地区,腊肉香肠自然是过年必备的。不管是广味还是麻辣,不管是手工装还是机器代劳,颜色鲜艳的香肠一挂一挂的整齐排列,颇有些喜庆的味道。烟熏后的腊肉透着金黄的颜色,带着草木的味道,简单的蒸炒,吃一口,油脂在口腔里流转,香味在唇齿间肆意。
除了准备腊肉香肠,还有洒扫庭除、新衣美酒、肉类时蔬、瓜果甜点、春联灯笼、外出游玩……从曾经的留着好东西准备过年到置办年货等着过年,从回家过年到有的家庭旅游过年,变化的不仅是年货,更是生活水平的提高。
每逢佳节倍思亲。变化的年货、阅历、心境,不变的是内心那一份感恩。带着真情回家过年,或许就是最好的年货吧。
第二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700字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怎么写写?窗外“噼噼啪啪”地响了起来,一阵阵的鞭炮声响个不停,耀眼的火花划过天空,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一朵朵是那样的美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7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700字1
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700字2
小时候的春节,长大后的春节,在我的记忆中都是美好的。
今年的除夕,人们还在最后的忙碌,有的剖鱼、有的杀鸡,有的宰羊。大街小巷早已披上了红色节日的盛装,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中国结;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了大大的福字,对联、窗花,把房子打扮得像一个个俏姑娘,祖国各地,沉浸在一遍喜庆之中。
妈妈告诉我在满桌的佳肴中,有两道菜是最有寓意的,一道是红烧鱼,预示着我们今后生活红红火火、年年有余;还有一道是肉圆,预示着一家人吉祥美好、富贵团圆。全家老少围在大圆桌上,边吃边互相道贺祝福,干脆响亮的酒杯互碰声,蕴含着来年的事业能兴旺发达。大人们爽朗的笑声和热情的祝福,预示着来年的生活会美好灿烂。吃年夜饭间,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连绵一片
吃完团圆饭后,我们就开始守年岁了。8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耳边还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晚会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是丰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就缠着爸爸陪我去放鞭炮。我们拿着精心挑选的烟花朝屋外走去,我们来到一个空旷的地带,那里早就有人在放了。我拿着自己买的鞭炮,我把它立好在地上,先打燃打火机,然后我蹲下点燃它,我就捂住耳朵飞快地向安全地带跑去。当我跑到安全地带时,它已经疯狂地旋转起来,最后“轰”地一声响起来。
然后我又拿了一个又长又细的神鞭。我拿着安全的那一头,我伸长着手臂请爸爸帮我点燃另一头,我看着神鞭放出金灿灿的星火向周围放出,我不由自主地在原地转起圈来。那些星火像一条龙不停地围着我转。同时响起了噼噼啪啪的声音。
这天晚上到处是烟花爆竹声;到处是喜气洋洋的欢笑声,烟花爆竹声彻夜不绝。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我可以有更大的进步。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700字3
月是故乡明,节是家乡亲。春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我们最欢乐的节日。腊月三十的守夜,大年初一的拜年,都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永远刻画在我的心里。
快到春节了,我们身边到处都有了年味儿。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贴上了“福”字儿、春联,挂上了灯笼、彩带,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和爷爷负责购年货,奶奶则在家里打扫卫生。
这天,我和爷爷去超市买年货了。
一进超市门,嗬,这场面真热闹啊!可以用“人声鼎沸”、“摩肩擦踵”来形容了。我和爷爷买完了东西,就赶快回家了。
晚上,我们算了算账。收获挺多的,但是钱也没少花。
过了一天,我和爷爷又去大集买鞭炮。看来这里的人也不少啊,熙熙攘攘的。
我们来到了一个卖鞭炮的小摊上,我对爷爷说:“爷爷,今年我们这里的雾霾这么严重,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还是少买一点儿鞭炮吧!”“好啊!”爷爷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我们愉快的回家了。
终于到了除夕夜,爸爸妈妈都回来了。我们吃起了年夜饭。不知为什么,这顿饭我吃得格外香,可能是因为过年的原因吧。
吃完了年夜饭,我们全家都下楼去放鞭炮了。我拿出鞭炮,爸爸把它点着了,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们回家了。
上了楼,我急忙打开电视,看春晚喽!就这样,我们全家其乐融融地度过了一个晚上……
大年初一,我早早的起来,穿上新衣服,给爷爷奶奶磕头要压岁钱。爷爷奶奶给了我五百元,弟弟也一样。然后,就陆陆续续地有人来我们家拜年,我的爸爸妈妈也出门走亲串友,给别人拜年。一年来,人们借这个机会互相拜年、相互祝福,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吧!
春节印象,说也说不清,道也道不完。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无论春节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700字4
在鞭炮声声,辞旧迎新的新春佳节,人们的心中酝酿着浓浓的情感,这滚烫的情感里,包含了对家人的关心,对朋友的问候,对老师的尊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祝福!
春节是一个亲情充盈,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春节是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当然,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珍贵的日子,年复一年永远不变的主题是团圆。
在春节期间父母的身体还好吗?头上的白发是否多了几根?脸上的皱纹是否又多了几道?这样一种既简单又朴素的牵挂,成为了中国人在春节里最坚定的信念,这样才有了每一年浩浩荡荡的春运大潮,虽然一票难求,路途艰辛,但他们仍耐心地守候在买票厅,候车厅。默默地等着那一张无比珍贵的返家车票。回家看看家人的样子,听听爷爷奶奶的唠叨,尝尝爸爸妈妈做的饭菜,这样他们就满足了。假如真的因为公事耽误或者无奈买不到车票,不能及时回家与家人团聚也不要紧,因为有朋友的陪伴。
春节也是一个友情流淌,心存感激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给朋友送上一句感谢,道上一份祝愿。哪怕只是一声“谢谢”“新春快乐”也好,也足以表达你的心意。因此各式各样的祝福,拜年短信蜂拥而至,人们被浓浓的友情包围其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过去的2012年里,无论是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都离不开好友的理解,帮助和扶持。所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的都是友情,都是亲情!是它们让生活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天的钟声响,新年的脚步迈,祝新年的钟声,敲响你心中快乐的音符,幸运与平安,如春天的脚步紧紧相随!春华秋实,我永远与你同在!”
每一朵雪花飘下,每一个烟花燃起,每一秒时间流动,每一份思念传送,都代表着我想要送你的每一个祝福:龙年快乐!
在新的一年里,我收获了力量与感动……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700字5
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总有许多好吃的,好玩的,噼里啪啦的爆竹总是让人很怀念。整个春节都是喜气洋洋的,最喜欢在这种热闹的日子里约上几个朋友一块出去走走。
腊月这天要熬腊八粥,不过一般在我们这儿,也能熬杏仁粥,白粥,许多人家基本不怎么熬粥。大人们不怎么喝粥,我们这些孩子最喜欢。从那冒着热气的大锅里,舀出一碗碗粥,往往会撒许多糖。馋嘴的孩子会吃很多————滋味很好。
除夕当属最热闹的一天,一大早就被恼人的鞭炮声吵醒了,一整天的热闹。入门。家家户户都是满满的酒菜香味,女人们都忙碌在厨房备年菜————腊肉,炸豆腐,肉丸子,这一天都要做好。男人们欢天喜地地去买酒,跟亲朋好友小酌两杯。
孩子们当然也没闲着,大一点的要么去厨房帮忙,还有打扫卫生,小一点的孩子在白天一般耐不住性子,会三五成群地结伴出去放鞭炮。
除夕这一天还得扎灯笼,小孩子们也帮忙,不仅扎门前院里挂的灯笼,也扎晚上孩子自己提的灯笼。有些人家自己扎,不少人家觉得麻烦,直接从外面买。不过,老一辈的人一向是自己扎,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在特定的时间亲手做特定的东西,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晚上才是重头戏,鞭炮声要响一整个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其实也就是杂烩。整盆的年菜,整盆的馒头,一段出来就让人独自直叫。大人都要喝酒,女人们聊着些家常,孩子们也在吃东西。还必须把菜加给孩子和长辈们。
吃过年夜饭后,最耐不住的就是孩子们,会拿着早就扎好的灯笼出门。除夕晚上是很热闹的,这天晚上分外亮堂。孩子们人手一盏灯笼,有纸糊的,有动物的,有卡通的,还有电动的,自然是琳琅满目。
这天晚上是一年中最吵的。每个孩子都会放炮,不到天亮绝对不会停。正月初一这天虽说不如除夕热闹,但是人们依旧很快乐。大街上全是昨夜燃放过的爆竹纸皮。大一点的孩子要提着礼当去给亲戚朋友家拜年,一天下来,压岁钱也收了不少,压岁钱是每个孩子的“痛处”,压岁钱一般都会被父母收走。
接下来几天大家都是串串门,走走亲戚家,孩子们玩玩鞭炮。鞭炮声想起又落下,过年这出戏就演完了,尽管来年还会重复同样的戏码,但是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欢乐,不同的年味,不同的喜庆。
第三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年,是365天的总括,是一年的结束,也是一年的开始,那么对于过年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感想呢?可以写一写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五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一)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馒头,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儿,大年初一扭一扭。”不远处幼儿园孩子们欢快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唤醒儿时记忆,鼻尖略略酸涩,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经烟花绽放后的烟火味儿,萦绕鼻尖,经久未散。
幼时的我,对于“年”的最初记忆是从满街的各式烟花爆竹开始的。“飞碟”“仙女棒”“陀螺”“电光花”,各式各样的小烟花,在我的眼中,是比四驱车还要有趣的玩意儿,心满意足地抱回家,欢呼雀跃地等待春节的到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伴随着二踢脚“嘭”的一声响,期盼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了。幼时,奶奶总会用面粉熬上一锅浓浓的“胶”,贴上红底黑字的春联,寄托了全家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上联,下联,横批,一点点抚平,仿佛旧年的烦恼也被一一抹去。帮着父辈们贴好春联,换上新添置的衣服,兴奋地去寻自己的玩伴,你追我赶,嬉笑打闹,妈妈声音还在身后:“小心点,别弄坏衣服”……“东南西北”“拍洋画儿”“骑马打仗”,每一项游戏都好玩极了,叫喊着,疯笑着。
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彤彤的大灯笼,年味儿十足,可爱极了。缕缕香味伴随着“滋啦”的声音不断从厨房飘出,“别野啦,回来吃饭啦”,呼啦啦一哄而散。春节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几个“硬菜”,炸丸子、红烧肉、熘鱼片、红烧鸡块,这肉香,早已安抚了我的五脏六腑。每做好一道菜,奶奶总会先夹出一点来,放在条台下香炉旁的碗里,说是要先供奉祖先,他们会保佑我们的平安。
暮色被炊烟笼上了一层薄纱,像是镶嵌在天幕里的流苏。屋里被浓浓的香味笼罩着,浓得化不开。饺子,又名交子,更岁交子,新旧交替,是年夜饭欢快的终章,既是一年的结束,又是一年的开始。胖乎乎的饺子在沸水中不停翻滚,我们一个个的都踮起脚尖往里面瞧,寻摸着,都想找到那个包了硬币的“福饺”。
吃着水果糖,磕着瓜子,剥着开心果,盼望着,期待着,零点的钟声终于敲响。“去吧”,终于得到首肯的我们,叫喊着跑出去,一样样将各种烟花小心摆出来,借奶奶递过来的一支燃香,对准“陀螺”的引线,“嗤啦”,它开始飞快地盘旋向上,“电光花”顶端冒出的烟花,四射迸开。“嘭”“嘭”“嘭”,我们抬起头,形态各异,瞬息万变的烟花,曼妙地展开她一张张浅黄、银白、洗绿、淡紫、青蓝、粉红的笑脸,美不胜收。巨大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花瓣如雨,纷纷坠落,似乎触手可及。
年,是印刻在中华儿女心底最深的记忆,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红彤彤的的灯笼,白胖胖的饺子,绚烂的的烟花,共同都构成了我们集体的,“年”的记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二)
过年是那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气,过年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过年是爆竹声的万象更新,过年是对新衣服的期待。
今天妈妈赶集回来的时候买了一捆韭菜,我问我妈说:“妈妈,你买韭菜干什么呀?”妈妈说:“包饺子。”我说:“饺子有什么好吃的呀?”妈妈说:“你们呀,现在你们真是够幸福的了,在我们那个时候平常时候根本吃不到饺子。”
在我妈妈的那个年代里,每年过春节最高兴的是便是包饺子了,而吃饺子便是最好的生活了,在那个年代里白面是最宝贵的了。
妈妈那个时候,姊妹多,在平常她们穿的衣服都是最大的穿小了就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就给老三穿,他们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新衣服穿。
妈妈还说在她那个时候不比现在,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电视,都可以在自己家看春晚,而她们以前一个村里就有一台或两台电视,最多不超过三台,她们想看春晚的话,必须很早就要吃完饭去别人家看电视,如果去晚了就看不成了,因为会被其他人围的水泄不通。
这大概便是妈妈她们那一辈人集体过年的记忆吧!
每当快过年的时候,街道里就有了过年的气氛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出来拿着浆糊和春联,乐乐呵呵的贴春联,还有挂大红灯笼,还有妈妈给买新衣服的期待。
要说过年对我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便是我们特殊的拜年方式了,山东是文化大省,在“仪式感”营造这一块,向来都拿捏的死死的,而我们山东是全国最讲究,最丰富,最全面的。一到大年初一,我们会起得很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院子里放鞭炮,这劈里啪啦的响声向征着新的一年里第一天的开始,家里的老年人早早的起床,吃过饺子,穿上新衣,等待晚辈的礼拜。接着就是我们这些晚辈“拉帮结派”挨家挨户地磕头拜年,要说到我们山东的拜年方式可是独具一格、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习俗传承、礼仪之邦。山东人有自己专属的拜年方式。
这大概便是我们这些人集体过年的记忆了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或者这才是过年的意义吧,跨过年关,在新一年的开端得到一些新的礼物,获得一种生活的新可能,这样才能在周而复始的一年又一年之中,真正拥有“新”的一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三)
二十五年前,新婚的我们从青藏高原青海西宁市来到珠三角岭南广东佛山,这是一次海拔落差2200米的迁徙,是一次由西北到东南距离3000公里的转移,更是大西北高原文化与南粤习俗的一次融合。这次由高到低由西到东由南到北的生活习惯大转变,首先从过年派“利是”开始。
我们刚来南粤大地不久,便逢新春佳节来临,这是我们夫妇第一次在广东过大年。
入乡随俗,初到广东的我们也学着过广式春节。首先,从形式上接轨:我们把北方叫惯了的“压岁钱”改称为“利是”,把北方装压岁钱的“红包”改称为“利是封”;其次,从内容上接轨:在北方,过年的红包要么是长辈包给晚辈,要么已经挣工资的晚辈孝敬长辈,但只要能挣工资了,基本上就收不到红包了。而在广东,给压岁钱被称为“派利是”。派,就是大派发,发放范围除了给老人和孩子,扩大到只要你高兴可以派发给任何未婚人士(无论男女无论年龄无论是否已挣钱),扩大到可以派发给保姆保安保洁,甚至于派发给过年给自己提供服务的旅店酒店服务生出租车司机,还有老板派发给员工、村长派发给村民、小区物业派发给业主等等。只要你想派,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派。派发面积大,范围广,派发金额不定。广东人似有一种说法,派出的利是越多,来年越是会发财。
当时,在我们居住的大院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孩老人,还有一群二十多还打光棍的靓仔帅哥们。过年出门只要一见面,无论碰上哪一个,我就马上派出一个利是,讨回个“恭喜发财”的吉祥祝福。大家笑容满面,其乐融融!
可是我们小两口,又不老又不小,春节过完了,竟然没收到一个红包,且这种现象还持续了好几年。终于,在某个春节过后的一天,我坚定地对老公说:“不行!我们家必须要添丁加口,改变过年收不到利是的现状!”于是,我们的造人计划正式启动并付诸实施。没想到腹中的宝宝更会配合,挑了个过年的时间降临人世!这下可好了,出生在春节,一生下来就可以“逗利是”了。亲朋好友、邻居同事派给我家襁褓中的宝宝那些“利是”,也让我尝到收利是的高兴滋味,可烦恼也接踵而来。喜的是在大过年生了个胖小子,小孩子一出生就有利是收;烦的是这回收支来了个大颠覆大逆转,从“贸易逆差”一下转到了“贸易顺差”,我们处于经济上的有利地位,这个逆转来之过猛,反而令我们一下不能适应。想想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不能占人家的便宜,不能欠人家的人情,有来无往非君子,这些教诲天天萦绕于心,让我们两口子开始有点儿惴惴不安,这么多人情应该怎么还?总不能坐等人家再生一次孩子吧!干脆摆一次满月酒,将“顺差”带来的人情收益一次性还清,图个两口子心安理得。由收利是引发的“贸易顺差”也就顺利解决!
年年岁岁节相似。有了儿子后的春节,你来我往,派利是收利是,孩子图个乐儿,大人图个吉祥的好意头。来到广东已经二十五年了,我觉得必须要给广东人派利是的好习俗点个赞。广东人派利是约定俗成,金额随意,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或百元,以讨吉利讨开心为目的,图的是平安快乐的好意头。而北方的红包基本是少则百元起步,多则千元,上不封顶,无形中增添了经济压力和人情负担,甚或闹出一些不愉快。
这几年,抢红包开始变成日常游戏,过年时家家户户的节目又增加一个时代特色。
北方的压岁钱是压住“邪祟(谐音‘岁’)”保平安的意思,而南方的利是也是“利事”或“利市”的谐音,万事大吉的意思。无论北方或南方,中国的民俗都是祈盼吉祥祈盼平安。所以,让“利是”回归到本来的意义,不攀比不计较,这样的春节才能过得快乐又祥和,顺心且喜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四)
春节,是镶嵌在每个人心中最浓厚的乡愁。无论在哪里,大年三十,在外的游子大多会如同归巢的燕,大包小包带着礼物、带着牵挂、带着乡愁回到家乡。
在我印象中,乡愁可能是红红火火的春联。在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起床,蹲在炉子边看父亲往锅里一边加面粉和水,一边搅拌成米白色的浆糊用来贴春联。父亲总会赶我去将门上已经发白的旧春联清理干净,然后我们一起换上新春联,辞旧迎新。他还特地把福字倒过来贴,取谐音意为“福到了”,可真应了王安石的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谓贴春联,贴的便是对新春的寄语。
乡愁也可能是熙熙攘攘的年集。说到新年,最无法忘却的就是赶年集了。小时候,父亲总开着他的三轮车载着裹得严严实实的我去赶年集,路上偶遇到邻里乡亲,总会热情地捎他们一程。到了集上,脚步声、吆喝声、笑声掺杂在一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小孩子们手里拿着糖葫芦蹦蹦跳跳,大人们则忙着讨价还价、货比三家,临走时满满当当的年货已经堆满了每个人的后车厢。所谓赶年集,赶的便是对新年的期盼。
乡愁抑或是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在我们家,母亲和姐姐是准备年夜饭的主力。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响起时,饭菜的香气也弥漫开来,这时候父亲总会温上一壶好酒,大家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听父母讲述他们幼时的不易和如今的变化,感叹时代的变迁和如今的好政策,展望未来要更加努力。所谓吃年夜饭,吃的便是那一抹对新时代的展望。
乡愁或许是络绎不绝的问候。大年初一,鞭炮声早早响了起来,“过年好!”一句句问候声此起彼伏,邻里近亲笑意盈盈地带着祝福进门。孩子们总是最开心的,不管是零食还是压岁钱,兜里往往是鼓鼓囊囊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拜年不拘于形式,相距千里的亲人可以一个视频电话打过来互道祝福,手机微信发消息、家庭群里发红包进而成为了拜年的主流方式。所谓拜年问候,问的便是那一份对新年新气象的祝福。
乡愁是漂泊在外的人们与家乡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结,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与依恋。春节则是内心深处最久远最深刻的记忆,就像一壶陈年老酒,随着腊月的到来,节日的到来,淡淡的思乡愁绪就悄悄弥漫到眼前。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五)
所有传统节日中,新年,是一家人最期盼的,也是最隆重的节日,也成为我儿时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
贴春联 穿新衣 总把新桃换旧符
记忆中的新年,是从祖辈大扫除开始的。爷爷奶奶用扫帚、掸子对家里进行大扫除,并在门上贴上春联、大大的“福”字,这就算是正式拉开序幕了。
小时候,村里没有便利的网上购物,平时若想穿一件新衣服,要么去裁缝店做,要么去城区百货商场购买。所以,能够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的大喜事!每到过年,妈妈总会给我置办一身新衣服,但在大年初一之前,我只能每天去看一眼、摸一下新衣服,天天数着日子,期待着把它穿上身。
舌尖上的美味 把酒话新年
快过年时,爷爷就会拿出家里蒸糕的一套工具。村上会蒸糕手艺的人并不多,所以,邻居们都会请爷爷帮忙制作。就这样,爷爷一蒸笼一蒸笼地做着糕点,而我就蹲在灶前生火,看着美味的糕点出笼,开心得不得了!如今,爷爷已是古稀之年,但是一到过年,爷爷还是会蒸糕,这个仪式从未改变。
除夕之夜,家人欢聚一堂,吃着奶奶烧的家常美味。大人们斟点小酒,话一年来的人和事,小孩子给大人们一一拜年,说上吉祥话,送上祝福语,拿到压岁钱。这幸福温馨的场面不禁让人感慨:在外拼搏再辛苦,这一年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守岁,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仪式。当大年初一零点的钟声响起,每家每户都点燃爆竹,用这种方式喜迎新年的到来。“欢乐过新年,烟花灿九天”包含着大家对于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烟花声、爆竹声,不消不散,犹如昨日之声,让我久久沉浸在美好的童年回忆里。如今,我们不需要苦苦等到新年到来之际,才实现这些物质上的愿望。我们可以每天都穿新衣,每天都吃美味的菜肴,但是已找不到儿时的那种期待与兴奋。
新年,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背井离乡的人们回归故里,陪着父母、陪着长辈,点燃家的温度。于我而言,新年是传承。我们不仅仅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富足。生活需要仪式感,新年更需要仪式感,只有让后辈从小在这种仪式感中成长,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第四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题目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题目有哪些?一起来看看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题目5篇,欢迎查阅!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题目1
过春节的感觉是快乐的,而今年在我的家乡——浙江度过这个传统的节更能让我体会到这个春节的快乐,这要比在城市过节好玩多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的一年过去了,换来了新的一年。在除夕夜当然少不了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全家人一齐精神抖擞地坐在电视机前一起守岁。“刘谦!是刘谦!”我大叫起来。这位魔术师深受大家喜爱,这次能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看到他表演魔术算是圆了我一个梦,让2012年的春节更有意义了。
“新年快乐!红包拿来。”这是我在春节里说的最多的话。白天里,爸爸带我去许多亲朋好友家登门拜访拿红包,这就是我新年里的“小任务”。对我来说,在新年时收红包是最快乐的事。
晚上回到家,看了会电视我就再也坐不住了,仿佛被春节的喜庆渲染似的,心里痒痒的,还想再制造多点快乐出来。于是我让爸爸开车到街上玩耍、买烟花。我期待着,快乐向我“奔”来。
“哇!弟弟,你看!”我兴奋地说。弟弟兴冲冲地坐到我这儿来说:“什么东西啊?……哇,是大狮子!”爸爸停下了车,我们迫不及待地下车挤进人群看“大狮子”。那“大狮子”的表演惟妙惟肖,弟弟也跟着舞动起来。爸爸问弟弟:“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弟弟挠着脑袋说:“这是大狮子啊,好厉害的。”“这才不是大狮子呢,这叫做舞狮!”我笑着说。“噢,原来是舞狮啊。”他说着脸上露出惊叹和快乐。舞狮表演完了,全场都是震耳欲聋的掌声以及回响不断的欢呼声。
接下来,我们去到了卖烟花鞭炮的小店。
我们左挑右选了很多不同的烟花,其中还买了两大箱子的大型烟花,准备回家放。开车回去时我还在幻想着烟花绽放时的美丽。
到了家,我马上催爸爸说:“爸爸!爸爸!快放烟花吧!”爸爸笑眯眯地说:“来了,来了!”“烟花来啦!”弟弟大声叫喊,我期待的烟花绽放时刻终于来了。
一个个,一桶桶五彩缤纷的烟花就在眼前绽放,我真是大饱眼福。突然天空飘扬着像一片片雪花那样的东西,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下雪了!但这并不阻碍我们观赏烟花,而是雪夹着烟花看起来更美丽了,整个天空变得耀眼夺目。“大地开花”,“孔雀飞来”……这些烟花的名字和绽放之时的美丽我一直都记得。
这是一个快乐而印象深刻的春节。它如烟花般绚丽,不停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题目2
命运的转盘让我成了世界的宠儿,我降生到了这个国度——中国,让我一领她的风采。
——题记
那在骨子里流转着的熟悉气息,将冰天雪地中尘封已久的热情一并带了出来: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股红色的暖流;永不磨灭的印记中总有一道吉祥的痕迹;古老泛黄的史册中总有一段幸福的历史——你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印记,九州上一种崇高的信仰,中国人的热情造就了你,大地上经久不息的不再是古老的历史风,你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信仰中,中华的精髓——春节。
一直以来,中国人嘴上说的春节一定是一种民俗,但不知不觉中,春节已在我们心中扎根,成为了所有中国人一致的信仰。长达2080年的历史事实在告诫我们,春节是我们不可遗失的宝贵财富。春节,顾名思义,春天的节日。在经过了秋天的肃杀,冬天的沉寂,春天是一切生命重新复活的时候。仔细看,可以望见春天的迹象;行走在春节中,甚至可以嗅到春天的气息,泥土的香甜,青草的清香。风变得柔和了,轻轻地抚摸着大地上的一切,融化的冰的叮咚声,在敲击着沉睡的大地。这就是春节,生命的节日,复活的节日。是我们中华的最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
虽然也经历过磨难。但磨难是新生的开始,磨难是春节在老百姓心中扎根的机会!1928年5月7日,国民党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废除旧历,使用国历,春节改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要废止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殊为不易。人民愤怒了,这一举动为国民党敲响了丧钟!他们错了,错在不知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春节不仅仅是个节日,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中国人人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中国人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成为了民族的骨骼,国家的精髓!
在这个节日之风洋溢的季节,人们忘不了你,春节。你是中国人心中的信仰,升华到了国家的高度。你是燃起的希望,永存的信仰,不灭的信念!
历史的车轮碾过泛黄的史册,存下来的就是这股节日风,民族风,国家风!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题目3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做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在除夕,外婆叫我去帮她按花印,我听了,很高兴,连忙答应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地来到了外婆家里。外婆把搓好的面粉团包上馅,交给我,我把面团放在花印板上,用手按下去,一个就做好了。做完之后,外婆拿去蒸,蒸好后,我尝了一个,真甜,真好吃啊!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
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吃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迎新春,其乐融融。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题目4
时光荏苒,眼看又要过新年了,但年味一点儿也不浓。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过新年的情景来,那真是记忆犹新,年味十足……
那时候,我记得每年的腊八过后,家乡的年味就渐渐地浓了起来。乡亲们便开始张罗着过年的事情,孩子们更是日日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大人们会早早地到集市上扯来花布,准备给孩子们缝制一身新衣服。因为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只有到了新年,孩子们才能拥有一人一身新衣服。并且,这身新衣服,只有到了大年初一才能穿在身上,以图个吉利。
我的母亲是位裁剪能手,我们姐弟三人的新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她还会做出许多花样来,比如,她会设计出样式新颖的小兜,还能用其它花布,缝成各样美观的图案,来装饰新衣服。
我兴的事情就是试穿新衣服了,因为,母亲缝制的新衣服总是那样合体。我穿上新衣服后,望着镜中的自己,心里乐滋滋的,别提有多美啦!
也就是腊月二十左右,村里的乡亲们便开始蒸白馍啦!平时,大家是不全吃白面馍的,只有到了新年,才全部换成白面馍。白面馍要蒸许多,还要蒸一些大馍,走亲戚时带上。另外,还要包一些肉包和素包等。
蒸白馍是很辛苦的事情,我记得,我们家蒸白馍时,还要请上几位大娘、婶子来帮忙,总是忙碌了一整天。到了晚上,房间里飘散着诱人的香气,那些雪白的大馍和小馍,滚落在用高粱杆编织成的“箔”上……我吃着热腾腾的新馍,感到过年真好!
接着是“炸油菜”,也就是炸丸子、炸豆腐、炸鱼块等等,村子里到处飘散着浓浓的香味……那些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油菜”,金黄灿烂,让人看了垂涎三尺。这些“油菜”,就是过新年的美味佳肴啦!吃的时候,再配上一些白菜、芹菜、萝卜、粉条等,在锅里慢慢地炖,出锅后,盛了一大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等家里来了客人,又把这些“油菜”制作成一盘盘不同的菜肴,来招待客人。
到了腊月二十八的时候,就开始煮肉啦!平时,乡亲们是很少吃肉的,也只有到了过年,才能好好地解解馋。
我记得,父亲从集市上割了一大块猪肉,并把猪肉剁成许多的小块,放进大锅内,慢慢地煮,直到把肉煮得又烂又软……阵阵肉香逸散出来,直扑人的鼻腔……母亲会把那些带着肉的骨头,分给我们吃。真香呀!我总感觉,如今的猪肉没有那时的好吃。
蒸馍、炸油菜、煮肉,这些完成后,还要炒花生、煮荸荠、熬红薯糖等。所以说,过年,大人们是最辛苦的,而最幸福的是孩子们。
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中午,还要煮汤圆和饺子。下午,就要包饺子啦!这些饺子,是用来大年初一早晨煮着吃的。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题目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飞逝的光阴展开别具一格的琴谱,握住金碧辉煌的画笔别出心裁地谱写新一年的绚彩华章。和煦的春风送来祝福与希望,手捧小学冲刺阶段的接力棒,簇拥着金虎闹春慈祥老人姗姗的脚步,仿佛置身于春意盎然的天堂。金虎闹春,龙腾虎跃,清新爽朗的迎来新希望,“最美不过今宵”,除夕夜全家吃饺子比赛的记忆一直荡漾在心房。
新年的钟声犀利而又回味悠长的敲响,一家人就都如嗷嗷待哺的小鸟,飞也似的扑到年夜饭桌上,大家都如释重负般的享受着久违的闲暇。刚刚在滚烫滚烫的热水中畅游一番的饺子慢腾腾地爬出了锅,香飘万里预示着我们家要继往开来的蒸蒸日上。或许在这样庄重的场合总少不了父母和蔼、慈祥的形式主义,我肯定要按部就班的在明晃晃的电灯下振振有词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一副自信满满、众说纷纭的样子,倒也真能口若悬河,不论是入木三分还是漫无边际,都能响起期待已久的掌声。“仪式结束”,就意味着要沉甸甸地祭我们的“五脏庙”了。
“无心插柳柳成荫”,先前低调许久的我竟也耐不住性子地与父母比赛吃钱,尽管结果是我屡战屡败。竞争最激烈的要数吃名副其实的饺子了。五口人面前缺一不可地摆上一盘儿热腾腾的饺子,大家都司空见惯地比划着妙趣横生的准备动作:体态较笨拙的爸爸蹲起马步来倒像个刚刚降生的小老虎,稍不留神就会摔得人仰马翻;妈妈与爷爷都身轻如燕,打上了一套紫气东来的太极拳,虽说是业余爱好者,但都打得有模有样;奶奶虽然上了年纪,但老当益壮,她故弄玄虚的只是松松筋骨,暗中窥视的是成竹在胸,在位子上处之泰然的是我。比赛开始了,我迅速拿起筷子,如饥似渴的在盘子里倒上蒜瓣和酱油,可能在其他四位手忙脚乱、热火朝天的对手当中,只有我最有绅士风度了。
盘中熙熙攘攘的饺子马上就要举白旗投降了,我这样想着。二话不说,势如破竹的在飞进我的口腔里的饺子军队形成有力的洪涛,再看看盘中的饺子已经沦陷了半壁江山,我暗暗得意。妈妈还是本着细水长流的观念进行着细嚼慢咽,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比赛中也只有她才能保持如此的乐观。
再看看爸爸,慌乱的手差点没把自己所剩无几的蘸料打翻,汤汤水水溅湿了衣服也顾不上擦干,他眼睛死死的盯住那一盘白白胖胖的饺子,双腿似乎在兴奋的加油助威,在桌底尽情的跳着踢踏舞,上身随着吃饺子的韵律上蹿下跳,真不知道他是在比赛吃饺子还是在参加百米赛跑。回身看看爷爷奶奶,落落大方的为断断续续的饺子送行。每一个人都在为荣誉而战,但每个人似乎都想组成一个摇滚乐团。
比赛结束,最终是妈妈实现了大翻盘,在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她把握住机会,成功登顶……
“春回大地,福满人间”,愿我们在从容中收获硕果累累的新年,让美好的回忆同我们一起续写崭新的诗篇。
第五篇: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700字征文
这是一个快乐而印象深刻的春节。它如烟花般绚丽,不停地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化为我们不可遗忘的记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700字征文五篇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700字征文篇一
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700字征文篇二
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爆竹声;跟着五颜六色的烟花,春节悄然而至。
“叮咚叮咚、叮咚叮咚……”清脆的门铃声急匆匆地响了起来,我打开门,原来是表姐她们回来过春节啦!外婆和外公可勤快了!忙着往桌子上搁饺子皮、碎肉馅,还端来一碗清水,桌上还放着一块一元硬币,好奇的表弟不解地问:“外婆,这是要干什么呀?”“包饺子——”外婆一边忙一边悠悠地说。“包饺子,我也要包!”表弟显得异常兴奋,“我也要包,我们也要包!”我、表哥和表姐也不甘示弱。开始包了,只见外婆捏起一张饺子皮,托在手心里,拿起筷子,加了点儿肉,蘸一些清水,左手一捏,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诞生了。我心里想:这对我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嘛!我笨手笨脚地也捏起来一张饺子皮,饺子皮冰凉冰凉的,真舒服!接着用筷子加了一大坨肉塞在白嫩嫩的饺子皮上,蘸了些清水,顺手一捏,肉馅儿好像硬是要和我作对似的,冒出了尖尖的小脑袋,我是第一次包饺子,见如此情景,先是呆住了,第二反应便是赶紧去捏,捏好了这边,可那边又破了,我又去捏那儿,捏好了那儿,可这边又破了,好几个来回后,我急得满头大汗,有点儿不知所措了,一抹脸,抬起头正想去请教外婆,大家哄堂大笑——原来我变成大花脸了。
在院子里修剪花枝的舅舅听见了,也闻讯赶来。我原以为他包饺子的技术比我好不了多少,可后来便完全打消了这种念头。舅舅可是个包饺子高手,他一下就包了三四个饺子。我不服气,捏起一张饺子皮,夹了一大坨肉馅,蘸了些清水,一边包一边大声喊:“我要超过舅舅的本事——”大话还没说完,肉馅又一股脑冒了才出来,惹得大家又是一阵笑声!“哦,瞧我这记性!忘了上硬币!”外婆小孩似的拍着脑袋调皮地说道。说着,她左手托皮,右手夹馅,顺便把硬币放入馅内,表弟歪着小脑袋,调皮地问道:“外婆,为什么要在饺子馅里放硬币呢?”“你们不知道,谁呀要是吃到这有硬币的饺子,谁今年就要走红运、发大财啦!”外婆一边神秘地说着,一边慈祥地看着我们这群调皮的小孩。
“开吃喽!开吃喽!”外公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来到桌前,我们这几个调皮的小孩都争先恐后地抢着饺子,都想吃到那个放有硬币的饺子,都想走红运、发大财。“咣啷”一声,表姐的嘴里吐出来一枚硬币,使我、表哥和表弟的下巴差点儿碰到桌子,“呵呵!倩芝今年要走红运、发大财喽!”外婆还是悠悠地说,全家人都乐呵呵地笑了起来,笑声飞出了窗外,越飞越远……
春节生活使我难忘,是我人生记忆中的美好宝石,在我走过的、平坦而又有时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闪闪发光。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700字征文篇三
小时候的春节,长大后的春节,在我的记忆中都是美好的。
今年的除夕,人们还在最后的忙碌,有的剖鱼、有的杀鸡,有的宰羊。大街小巷早已披上了红色节日的盛装,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中国结;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了大大的福字,对联、窗花,把房子打扮得像一个个俏姑娘,祖国各地,沉浸在一遍喜庆之中。
妈妈告诉我在满桌的佳肴中,有两道菜是最有寓意的,一道是红烧鱼,预示着我们今后生活红红火火、年年有余;还有一道是肉圆,预示着一家人吉祥美好、富贵团圆。全家老少围在大圆桌上,边吃边互相道贺祝福,干脆响亮的酒杯互碰声,蕴含着来年的事业能兴旺发达。大人们爽朗的笑声和热情的祝福,预示着来年的生活会美好灿烂。吃年夜饭间,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连绵一片
吃完团圆饭后,我们就开始守年岁了。8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耳边还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晚会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是丰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就缠着爸爸陪我去放鞭炮。我们拿着精心挑选的烟花朝屋外走去,我们来到一个空旷的地带,那里早就有人在放了。我拿着自己买的鞭炮,我把它立好在地上,先打燃打火机,然后我蹲下点燃它,我就捂住耳朵飞快地向安全地带跑去。当我跑到安全地带时,它已经疯狂地旋转起来,最后“轰”地一声响起来。
然后我又拿了一个又长又细的神鞭。我拿着安全的那一头,我伸长着手臂请爸爸帮我点燃另一头,我看着神鞭放出金灿灿的星火向周围放出,我不由自主地在原地转起圈来。那些星火像一条龙不停地围着我转。同时响起了噼噼啪啪的声音。
这天晚上到处是烟花爆竹声;到处是喜气洋洋的欢笑声,烟花爆竹声彻夜不绝。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我可以有更大的进步。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700字征文篇四
好像是腊月十九,家里要大扫除,长棍子绑上小扫把,清扫屋顶、天窗,以及各种平时触及不到的所在,屋里尘土飞扬。大木盆里泡上床单、被面子、被里子,妈妈们的双手被凉水泡得红通通的。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会在厨房灶台的角落里放一碗粮食,上头插着一小把檀香,袅袅升起怪怪的香味。大人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去汇报这一年的日子光景。
年二十七八,开始和面蒸馒头,做好的馒头点上红红绿绿的梅花,上锅蒸得热气腾腾,一直都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提前蒸那么多馒头,害得全家要吃好多天。也是这几天,大人带着全家老小去澡堂洗澡,澡堂子里那个挤呀,真的会连站着穿衣的地方都没有。
到了年三十,上午妈妈抟丸子,先摊好煎饼、切碎,煮熟的肉剁碎,葱白蒜白、生姜大料,搅拌出丸子馅儿特有的香味,一个个丸子在手里抟好,再放到竹匾子里滚上淀粉,中午抟好的丸子下到开水锅里凝住,汆丸子的水留着烧汤,加入花生米、肉末、千张、香菜,煮出一锅无比美味的汤,全家就吃这个。忙完午饭,下午妈妈们早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炖了一锅肉,孩子们跑过来,妈妈会递一块到嘴里,我到现在都觉得稍微腌过的肉煮熟了不用再炒,是最好吃的。家里的男人们要准备好纸钱去上坟,黄裱纸裁成小方块,一叠一叠,在膝盖上捻开,团团的,锯齿花边。田野里成群结队的人各自往自家的墓地去,空气里飘散着上坟时燃放鞭炮的烟火味道。年夜饭一般天还没黑就开始了,鱼和肉是一定要有的,满满一桌子,可以尽情吃,平时没肉吃的我们恨不得能像狗熊那样多吃一点储存着。年夜饭罢,大人洗洗刷刷,腾出锅灶来炒瓜子花生,孩子们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纸灯笼,把蜡烛放在火上烤一烤,插到灯笼底座的铁钉上,再小心地放好灯笼外罩。提着灯笼走路很有趣,小心翼翼的,一团团的灯笼聚在村里最大的空地上,叽叽喳喳的小孩子的欢笑声,噼里啪啦蜡烛燃烧的声音,蜡烛油的气味,一不小心,蜡烛倒了,点燃了纸灯笼,提灯笼的孩子会一阵尖叫,无限伤心。没有电视,回到家,全家人一起围着包饺子,说说笑笑,记得那时最怕父亲要我们自己总结汇报这一年的学习成绩,觉得过年非要说这个特别煞风景。熬到上下眼皮打架,就上床睡觉,一边还舍不得,觉得年三十的每一分一刻都那么让人流连。
年初一早晨,不许睡懒觉,天一亮父母就催着我们起床,放鞭炮,按年龄顺序给父母磕头,领压岁钱,然后煮饺子下汤圆吃饭,父亲手巧,用小竹片给我们姐弟每人都刻一把两开叉的小叉子,吃饺子汤圆都好用。早饭后,老少爷们姑娘媳妇小孩子都按辈份相约了去各家拜年,从村里最年长的辈分最高的人家开始,小孩子一般进了长辈家跪下就磕头,长辈们不管平时多严肃的这会子都会慈祥地拉起孩子,塞给一大把花生瓜子小糖,乱纷纷的拜年一直持续到午饭。下午是可以自由活动的,男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妇女们三五成群嗑瓜子闲聊,小孩子自然各处疯闹,男孩子每人手里一把小鞭炮,一个个拆了零放,这里那里的,突然一声爆响,吓得魂都要散了,这是过年期间唯一不招人喜欢的地方。这一天无论谁家都不干活,不动剪刀,不动扫把,几乎也不怎么做饭,都是热一热年三十的剩饭菜。这是全民放松消闲的日子。
年初二要走亲戚,自然先去姥姥家,给姥姥舅舅们拜年,还是磕头给红包,大吃大喝的一天。到了这天晚上,心里就特别难过,盼望许久的无比快乐的年还是这样就给过完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700字征文篇五
月是故乡明,节是家乡亲。春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我们最欢乐的节日。腊月三十的守夜,大年初一的拜年,都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永远刻画在我的心里。
快到春节了,我们身边到处都有了年味儿。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贴上了“福”字儿、春联,挂上了灯笼、彩带,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和爷爷负责购年货,奶奶则在家里打扫卫生。
这天,我和爷爷去超市买年货了。
一进超市门,嗬,这场面真热闹啊!可以用“人声鼎沸”、“摩肩擦踵”来形容了。我和爷爷买完了东西,就赶快回家了。
晚上,我们算了算账。收获挺多的,但是钱也没少花。
过了一天,我和爷爷又去大集买鞭炮。看来这里的人也不少啊,熙熙攘攘的。
我们来到了一个卖鞭炮的小摊上,我对爷爷说:“爷爷,今年我们这里的雾霾这么严重,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还是少买一点儿鞭炮吧!”“好啊!”爷爷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我们愉快的回家了。
终于到了除夕夜,爸爸妈妈都回来了。我们吃起了年夜饭。不知为什么,这顿饭我吃得格外香,可能是因为过年的原因吧。
吃完了年夜饭,我们全家都下楼去放鞭炮了。我拿出鞭炮,爸爸把它点着了,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们回家了。
上了楼,我急忙打开电视,看春晚喽!就这样,我们全家其乐融融地度过了一个晚上……
大年初一,我早早的起来,穿上新衣服,给爷爷奶奶磕头要压岁钱。爷爷奶奶给了我五百元,弟弟也一样。然后,就陆陆续续地有人来我们家拜年,我的爸爸妈妈也出门走亲串友,给别人拜年。一年来,人们借这个机会互相拜年、相互祝福,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吧!
春节印象,说也说不清,道也道不完。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无论春节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