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1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观影报告(共)
在四月里,看了《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这部纪录片,深深地被里面的剧情深深吸引着,从中感受到了很多,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观影报告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观影报告1
说起电影,有一部影片足足影响了一代人,给当下的我们对其有着许多的感悟及思考,这部电影就是《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是一部有着引人深思剧情的电影。其主要讲述了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船后,幸存者被救至纽约港口,受到英雄般的礼遇。而这场遇难中,还有6名中国幸存者,在24小时之内被驱逐出境,就此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中。不仅如此,在当时,这6位中国幸存者的逃生经历还被西方媒体夸大且毫无根据地诋毁以及污蔑,所以这几位中国人也就因此标上了贪生怕死的标签。至于真相是怎么样的?如今一百年过去了,尘封已久的故事终于有机会揭开,这个被掩盖的世纪谎言,其真相也得以还原,让当下的我们身为一名中国人内心有着一番深刻的感慨和反思。
电影《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里面的6位中国人之所以会被忽略以及诋毁,其中的原因也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国家处于积贫积弱的窘境,国力衰弱,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没有西方国家强,在面对同袍受欺负的时候,话语权几乎没有,甚至想争取这个权利的机会都是非常渺茫的。由此可见,弱国无话语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受到不公平对待以及歧视和污蔑的时候忍气吞声,而无能为力反驳和帮助。所以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国家只有足够强大起来,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同袍,与此同时,才会获得别国的尊重以及礼貌相待,在危难来临的时候,不至于落井下石还极度排斥和污蔑。
面对这部电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正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要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地繁荣昌盛进步,历史就不会有重演的机会。而我们国民可以更好地安居乐业,且无论身处什么地方,都不会被欺负,可以得到祖国羽翼的庇佑。除此之外,一个国家的强大也离不开国民的支持和积极奋斗,所以为了我们的祖国,不仅要懂得感恩还要努力为其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国家继续迈向繁荣昌盛的道路前进。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观影报告2
你们知道吗?泰坦尼克号被世人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它的沉没定义了人们对海难的所有认知。近期即将上映的一部电影《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其内容主要讲述了20世纪最大的海难中,其中还有六名中国幸存者,而这六个中国人当时的经历却遭受到了西方媒体恶意诋毁和污蔑。在此后的100多年里,泰坦尼克号相关的记载中几乎是没有这几名中国人的踪迹,而世人或许也就只知道这场海难中,除了中国人,当时别的幸存者被送到纽约港口的时候,所有人都受到了英雄般级别的对待。其余这些弱国的同袍也就只有面对不公平的对待以及遭受排挤,处境相当凄惨。从而让当下的我们对影片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有更加深的解读和醒悟。
观看这部影片,感受人类史上最大的海难,对于这六位中国幸存者而言或许只是人生的小坎坷,在此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深思以及反省。为何这几位中国幸存者会有这般遭遇?还被隐藏甚至删除在历史上的记载,这无疑和当时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一百年前的美国不向中国人开放,且极度排斥和针对中国人,对中国人甚是不友好。我们的同袍之所以会有这般对待,也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非常薄弱的窘境,综合国力不强盛,在与他国相比较时,可以说是非常落后,甚至在各国之间都没有话语权,因而当我们的同袍在受到欺凌和压迫的时候,也只能是忍气吞声,不敢多言。
所以在观看了这部影片,面对这段曾经被当时西方媒体掩盖一个世纪之久的谎言拆穿后,我们国人要正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要有所觉悟和反省。一个国家倘若不够强大,国力不够昌盛,那我们同袍无论身处哪些地方都会被欺负甚至遭遇惨无人道的不公平待遇。因而为了这段历史不再有重演的机会,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更是要不断地发愤图强,为祖国未来更加的繁荣昌盛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奋斗的同时也是自身价值展现最好的时候,同时祖国强大了,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在祖国羽翼的庇佑下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观影报告3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在2021年4月16日首映,这部电影是一部由罗飞执导、詹姆斯·卡梅隆担任监制、首席研究员施万克讲述的纪录电影。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给观众还原了一段被曲解了上百年的历史,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的浪漫爱情故事给了大家非常深的印象,并且影响了全球一代又一代人。但显然《泰坦尼克号》对泰坦尼克号事件进行了美化,关于中国幸存者的片段并未提及。这就导致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的海难中,竟然还有六名中国幸存者。
这六名中国幸存者是泰坦尼克号上的工人,他们身份卑微,在当时被视为下等人的存在。泰坦尼克号发生事故后,他们被困船舱,身边没有一个人愿意搭救他们,在事故发生的最后时刻,他们的舱门才被打开,而那些所谓的上等人早已为自己安排了退路。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发生事故后,幸存者被送至纽约港口,所有人都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这六个中国人的经历却被刻意抹去,他们的求生经历还遭到西方媒体诋毁报道。此后的一百多年,泰坦尼克号相关的记载中几乎不见六人的踪影,世人也从未得知他们获救后的去向。
六位中国幸存者,获救后被送到纽约,但不久就被驱逐出美国。事故发生后,他们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甚至还遭到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生活过得颠沛流离,历史的真相也无法浮出水面。
这六位中国幸存者的遭遇,正正是当时美国对待整个中华民族实行不公正的《排华法案》的缩影。通过这次电影,我们得知了真相,我们应当铭记历史、不忘耻辱!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观影报告4
当我看了“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这部纪录片后,有很多的感慨,从中感受到了很多,对此抒发了以下的感悟:
弱小的国家不仅没有外交,更是没有说话的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其他各国不愿意承认中国是战胜国,因为在外国人看来,那几十万中国劳工的价值并不高,实际上没有这些中国工人别说打仗打不赢,列强们更是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可即便如此,各国政府还是不断抹黑中国人。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船上有六名中国人幸存了下来,而对他们来说,这也是厄运的开始。
泰坦尼克号遇难以后,英国政府急需找一个借口来摆脱责任,面对西方各国的谴责,英国人需要找到一个转移舆论的方法,因此,泰坦尼克号上的那几名幸存的中国劳工就成了他们的替罪羊,在英国媒体的报道下,这些中国人为了活下去,实现了各种手段,有的甚至化妆成了女人,在当时的西方报纸上,这六名中国人已然成了卑鄙小人,可是背后的真正实情一直到100年以后才被挖了出来。这是一个肮脏的秘密,西方政府丑化这些中国人,为的就是推卸责任,而这些中国人为了保全自己的饭碗,只好选择默默承受辱骂。
这是一个强权打压真相的故事,它充满了无奈与心酸,幸好坚持真实的人还是存在的,因为正义永远不会缺席,它只会迟到。一位英国人拍了一部关于这六名中国人的纪录片,在影片中,他详细介绍了这段往事的事情,中国人是靠着他们的智慧才活了下去,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观影报告5
相信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都会对其中的很多的画面记忆深刻,其中的情节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男主角和女主角的那种伟大的爱情画面,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扶着破碎的木板漂浮在海面上的经典画面的灵感是来自于中国人,那么大家就该有疑问了,为什么就来自于中国人呢?对于百年前,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相你真的知道吗?
最近由卡隆监制的纪录片《六人》即将上映,通过这次纪录片的播出,这也将100年前“泰坦尼克号”的故事重新展现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浪漫爱情故事深入人心,然而海难发生后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如果不看这部《六人》纪录片,那么可能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原来这次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海难中居然有六名中国幸存者。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被救起的所有的幸存者都受到了如英雄般的待遇,但这其中不包括六个中国人,他们六人的求生经历却遭到西方媒体的诋毁报道。纽约时报报道,来自中国的劳工苦力,在轮船沉没之际将女人推到了后面,自己抢先登上救生艇,还试图从乘客手里抢夺救生衣,结果被维持秩序的成员击毙。类似的报道比比皆是,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时泰坦尼克号上规定船左舷所携救生艇只有妇女儿童能够进入乘坐,而右舷的救生艇则是男女均可入艇乘坐,经过后来的查证,中国人全部从右舷进入的救生艇,反倒是在女人和孩子专用的左舷救生艇中,至少有100多名以身试自诩的欧美人,甚至还有头等舱旅客都五条宠物犬和一只宠物猪。在一系列的舆论报道中,那些媒体,只不过是用一些固有的偏见,采纳一些他们认为是真实的东西,这一点从过去到现在都未曾改变过。
面对误解与偏见,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埋头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儿,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我们总能让来自外界的噪音变成悦耳的赞美诗。
第二篇:观影报告
石狮农商银行组织收看《金融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展专题片》
为加强广大员工的反腐倡廉意识,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石狮农商银行以支行(部)为单位,分别组织全体员工观看了由金融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展组委会制作的《金融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展专题片》。通过组织收看、集中学习、撰写体会等形式,教育广大员工要自警自律、廉洁从政,坚决抵制各种诱惑,树立良好形象,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精心组织。为保证观影质量,石狮农商银行要求支行领导认真组织、带头参加、积极点评,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并保证每次学习做到有签到、有记录,努力使全体员工进一步提高对反腐倡廉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对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到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励。同时,石狮农商银行还组织全行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按照《廉政准则》中的“八个严禁”进行对照检查、自查自纠,并结合省联社工作要求,重点对领导干部是否存在贷款入股、经商办企业等问题进行了自查自纠和督导检查,提高了全行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做到警钟常鸣。
二、专心学习。石狮农商银行结合《金融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展专题片》的观看和省联社要求,开展了“廉洁从业、合规经营”主题教育,强化对重点环节、重要风险点的检查与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加大对员工贷款入股、经商办企业、重要岗位轮岗、强制休假、近亲属回避等重要风险点的专项治理力度。为保证党员领导干部认真执行《廉政准则》,严格遵守各项规定,该行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自查表,要求全体党员领导干部专心学习,认真填写。
三、用心体会。石狮农商银行以观看《金融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展专题片》为起点,积极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积极整合宣传教育资源,提高警示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参与度。通过组织员工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了全行员工的反腐倡廉教育。同时,深入研究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改进教育方法,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新举措、新对策,在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为该行经营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篇:观影报告
近日,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公社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
连心。观看电影时我心中始终涌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始终处在激动中,细节之处,眼眶发热。一部主旋律影片,有如此强烈的精神感染力量,让人意外,堪称近年来重大题材创作的新突破。
影片以领袖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为精神切入点,紧紧抓住周恩来通过调查研究后决定停办公社大食堂,以解决群众挨饿问题为中心叙事线索,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自然灾害、苏联逼债和中央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导致三年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央领导同志几乎全部出动,分路赴农村调查,在多路调查的基础上作出了停办公社食堂的决定,全片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围绕着领袖和人民的关系来营造故事,围绕着真话与假话、好与更好之间设置矛盾与悬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在被深深吸引感染中已分不清,也不想再去分清哪些是历史真实,哪些是艺术虚构。特别是结尾处随行记者拍摄“定格”手法的使用,更有效地强化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艺术震撼力。
老区人民国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从一个独特视角唱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县伯
延镇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绝贡献和伟大牺牲,他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伯延人民深入骨髓的国家主人公精神的新发现是:所谓老区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劳,勇于牺牲,艰苦奋斗,而且是即使在党的决策出了问题、国家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国家伸手,而是要为党分忧、为国解难,勒紧裤带去履行国家主人公的职责!影片真实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并不是真空地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浮夸风和共产风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样忍饥挨饿,当地的树叶和树皮也被吃光。但是当周恩来带队到这里搞调查时,许多干部和社员却为总理的操劳而忧心,不愿因自己的困难给总理增加负担。公社主任郭凤林为掩盖真相甚至把“落后分子”关了起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激动地对大家说:“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没遭过,饿几天肚子周总理都来了,犯不上鸡一嘴、鸭一嘴地喊叫,眼下国家建设比咱这重要。”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己勒紧裤带渡过难关。这不正是老区人民的国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延伸和闪光吗?从片中我们还看到,那些“落后分子”急于找总理说出伯延的真实情况,目的也是要和中央一起找出解决难题的办法,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对党的信任,相信中央一定能改正错误,带领人民走向胜利。影片中连弟奶奶以当年曾给刘伯承、邓小平做过拽面为荣耀,这次宁肯卖了寿材也要让总理吃她做的拽面,这一笔更是入木三分地揭示出真正的老区精神永远是党领导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在这种老区精神的光照下,影片表现了困苦和灾难却又没有陷入悲观失望,反而贯穿着一股团结起来共同渡过难关的激情。
影片牢牢抓住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为人民鞠躬尽瘁这个最本质、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周恩来形象的塑造出人意料地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新的震撼。自始至终用平视的角度拍摄人民总理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对周恩来坐在炕头、门槛上与社员谈心的情景的拍摄和氛围的营造,真实地凸显出周恩来不在人民之上、人民之外,就在人民之中,他就是人民利益和愿望的代表,除了人民利益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用真实的艺术细节去表现当时已承受很大精神压力的周恩来,面对群众的困苦首先不是指责,而是检讨自己这个总理没当好,向伯延的百姓真诚道歉,对犯错误的干部有批评更有理解和爱护,那样发自肺腑,那样催人泪下!从平易中写崇高,越显其崇高;以自律来写博大,更显其博大。生动地呈现周恩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活得有尊严而倾其所有、鞠躬尽瘁。用自己身上最后的钱给张二廷的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连弟奶奶卖了寿材请总理吃拽面,周恩来出钱把寿材悄悄赎回来,安排人在自己离开伯延后再把寿材送还老人家。如此周到,如此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如此能体悟和尊重每个底层百姓的主体愿望和生命尊严感,这就是周恩来最伟大而又独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鞠躬尽瘁。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看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也使我们通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恩来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8月7日下午4点,我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在影院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再一次被洗礼,观看的整个过程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在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的困难年代,总理能够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的写一篇文章,的确想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受。我,是生在70年代的中国农村,记事时就常常听老人说过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的爷爷当过兵,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告诫我要爱惜粮食,吃饭要把碗里吃干净,不能剩饭或者留有饭粒,这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象。后来我上学了,80年代的中国农村也并不富裕,我深有感触,父亲也和我经常谈起那个连树叶、树皮和草根都没得吃的年代来激励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那时我也是似懂非懂的点头。时隔多年,而我也已工作十年有余,奋斗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1961年,周恩来总理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老百姓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恩来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
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这部电影的主体教育我觉得他在告诫我们领导要爱自己的群众,百姓在困难时期要同国家共患难,敢于说真话,勇于担当。同时这部电影也反映革命老区人民的质朴,没有坏人坏思想,只有好与更好之分,那个村主任不是不讲真话,有意隐瞒,我觉得他的初衷是好意的,是要为党分忧,不想给国家添乱,只不过他没有更深的理解是吃大锅饭滋生的党与群众关系的矛盾。不过今天想来在那个年代党员容易误入教条主义错误,忠诚在党员的心中根深蒂固。总理告诫村主任要“谦虚谨慎,实事求实”,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最能感受生活。当然这部电影也刻画了说实话的百姓人物语言和内心世界,也真是这些人让总理真正的了解了民情,真正的了解了百姓真实的思想状态,才有了革命老区率先在全国打破吃大锅饭的正确决策。
当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2个春秋,新中国也很快将要迎来64岁的华诞,在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科技的发展,工业的振兴,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富强。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党走出了一条正确而光辉的道路,即便在这条道路上有“老虎”也有“苍蝇”,即便今天的媒体新闻不断爆料贪污腐败、民生问题,但我们的党敢于正视,自我纠错,不断发展。
在今天,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对于我们测绘地理信息院也不例外,全体干部职工正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一流团队而披荆斩棘、继往开来。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多年,常怀感恩之心。今年单位也算是“内忧外患”,内没有家底,经济困难,外别人欠款难以回收!院长朱卫民经常和我们讲这样的两句话“大家有钱,小家不慌,大家无钱,何来小家”、“不能今天吃足明天不吃”,话虽简单但意
味深长。我们全院干部职工只要做到吴孔军局长“六要六不要”,上下齐心就没有越不过的河,更没有翻不过的山。新一届党委务实清廉、真抓实干,一定能带领全院干部职工走出一条具有长足发展的新道路。
现在正值全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作为一名党员,也是大家庭中的一员,要深入一线,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深刻剖析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通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自我警醒,自觉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人要真诚,正直,要有正义感,不带有个人感情!要敢于给领导献言纳策,让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有大局观念,都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为单位的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第四篇:观影报告
观影报告
本组选择观看了电影《火烧圆明园》和《拉贝日记》,报告主要分为影片与历史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历史给予我们的思考三个部分。报告如下:
与历史的相同点:
火烧圆明园的原因。英法烧圆明园的直接原因是英国外交官巴夏礼和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奇打着停战的白旗和清政府谈判,被载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击活捉的一小队英法联军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监禁了一个多月。监禁期间,这些人被百姓拷打、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有说18人)在监狱中死去。对于中国的不遵守约定的做法很是气愤,所以一举进军至北京,就与此同时咸丰出逃。而英法则以此为借口,说咸丰毁约在先,他便烧了皇帝最爱的圆明园为惩戒。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想借此彻底打垮中国的战斗意志,掠夺财富,打开中国市场。其中的诸多细节如讲出了叶赫那拉和努尔哈赤家族的恩怨等。
《拉贝日记》是以德国人的视角描述的南京大屠杀。1937年11月22日,日军攻破南京防线前夕,留驻南京的外国人为给来不及撤退的中国难民提供避难所,决定仿照de Besange神父在上海建立南市安全区的模式建立一个“南京安全区”。他们成立了名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私人机构,推举西门子洋行驻南京代表约翰·拉贝任主席。国际委员会划定的南京安全区以美国驻华大使馆所在地和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神学院、金陵中学、鼓楼医院等教会机构为中心,占地约3.86平方公里,四面以马路为界。中国政府承认了安全区,承诺实现安全区的非军事化,并且提供给国际委员会现金、粮食和警察。日本方面拒绝承认安全区,但是表示只要安全区没有中国军队驻扎,日军不会攻击安全区。影片中还有一些场面与史实相当,如两位日本军官进行的杀人比赛,拉贝先生的病等。
与历史的不同点:
《火烧圆明园》中关于谈判失败的过程。当时的清政府派僧格林沁与英方的谈判代表巴夏礼进行交涉,结果谈判破裂,清政府扣留了巴夏礼等人。于是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并火烧了圆明园。影片中描写的是僧格林沁与巴夏礼摔跤,俩人摔跤结果把巴夏礼摔了个人仰马翻,还记得僧格林沁那句台词:“给他件褡裢,别回头他说咱爷们欺负他。”事实上在这次谈判的时候没有摔跤,而且僧格林沁把巴夏礼欺负得很惨,他让巴夏礼跪着,摁着他的头往地上磕,让他同意撤兵,巴夏礼说自己是个谈判代表,做不了主,僧格林沁就继续让巴夏礼的头一次次地磕到了地上,最后把参加谈判的39名代表全部扣留,押解回京,这些人里,巴夏礼和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的秘书被关押在刑部大牢,其余人的关押地点就是圆明园。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表现出闯园的经过,英法联军其实是由龚自珍的长子龚半伦带进的,影片也没有表现出来,而且火烧圆明园也只是一分多钟的时间。综合全片,讲的似乎是慈禧的传记。
《拉贝日记》中,日军只是借查安全区内的中国被俘兵进安全区,其他啥事没做。但事实上,以陆军大将松井石根和陆军中将朝香宫鸠彦王为首的日军全面占领南京后,并未遵守与国际委员会的约定,强行闯入安全区,劫掠财物、奸淫妇女,大肆抓捕青壮年并予杀害。影片中有一个少佐对拉贝通风报信,史实上却没有。但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记载,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日军都是军国主义思想。
历史给予我们的思考:
两片都表现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火烧圆明园》中,皇帝为了不丢大国的面子,显示国威,硬是把自己的冷兵器军队拉上去和联军的火枪火炮干,愚蠢。这样根本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现在中国也是这样,宣称GDP如何如何高,但是那是极少富人和极多穷人的均值,也就是说,就算GDP再高,中国还是穷的。政府不做一些改善国平生活条件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举措,却炫耀着GDP,愚蠢!现在中国不是还在挨打么,钓鱼岛问题还是没解决,南海问题还没有解决,如果在强大一点的话,还有这些吗?还在炫耀GDP。《拉贝日记》反应了纳粹中并不都是被洗脑的人,我们不能一谈到南京大屠杀时就只是想到日本人的残忍,还有无数在战争帮助过中国的人,不管他的国籍,不管他的血统,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中国人只有靠外国人而且有的还是法西斯,特别是影片中的一群中国人躲在一面纳粹旗帜下才求得生存的画面,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可见中过是多么的落后。中国现最重要的就是发展,使国家强大。
食检11级2班观影小组:柯善鹏20112808 宋琪20112812 毛羽翎20112822 曹雅丽20112827 夏洁惠20112824 陈凤20112813 丁雅雯20112811 杨锦20112799 2012年4月4日星期三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观影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观影报告
班级:141514班
电视剧《亮剑》观影报告
“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叫做亮剑”。
——《亮剑》主人公李云龙
看过很多抗战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可是从没有哪一部像《亮剑》这样让我百看不厌,热血沸腾;
见到很多塑造或是真实的抗日英雄,可是从来没有像李云龙这样既令人高山仰止,有让人肃然起敬的英雄气概,同时又像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活脱脱的泥腿子形象。
见过很多战争中的英雄团体,可从来没有想李云龙的独立团那样悍不畏死,直至战至最后一个人,就算是骑兵连面对日军一整个联队(相当于中国的团级作战单位),历经数次主动的冲锋,战至独臂的骑兵连长孤身一人,他口中仍旧喊着“骑兵连!冲锋!”。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拖住了日军的机动部队。
就是这样一部抗日电视剧,这样一位中国军人,这样一个英雄团体,唤起了无数人对抗战的记忆,对那时的中国军人的崇敬。李云龙虽然出身平凡,虽然举止粗鲁,但丝毫无损于中国军人铁血铮铮的英雄形象。尤其是他那一句句粗俗无比,但又隐藏着大智慧,句句在理的台词,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大智慧。
《亮剑》是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是根据都梁的同名的小说改编,由张前,陈健导演,李幼斌、童蕾、何政军、张光北等演员主演。它主要描写了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带兵打仗的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具个性色彩的有血有肉的军人的故事。
这次老师让我们观看近现代的影片,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部经典,首先还是从主角李云龙说起吧。
首先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乎没有文化,性格粗暴,爱说脏话,直到遇到了燕京大学毕业的政委赵刚他才学会写字,几乎他的每句台词都会带上粗话,比如他教训赵刚刚来独立团,太怕事的时候: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咱独立团捞不着肉吃,就是他娘的政委太熊。” 还有他偷袭日军骑兵营,鼓舞战士们士气的时候:
“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老子就要吃肉,就要吃鬼子的肉,要把骨头也碾碎了,咱狼啥时候改善生活?就是遇到鬼子的时候!”
包围日军精锐军官团,准备冲锋拼刺刀的时候:
“都说鬼子拼刺刀有两下子,老子就不信这个邪,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鬼子他是人养的,肉长的,大刀进入也要穿过窟窿,就算是见了阎王爷,老子也能撸它几根胡子下来。”
这粗俗的口气,活脱脱像个土匪,可是在那个非常年代,就只有这样的将领才能带起一群见了敌人嗷嗷叫着往上冲的士兵。他这样的指挥风格,直接造就了八路军386旅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一个团能召集10000人攻打日军特种部队守卫的县城,而当时晋绥军楚云飞麾下的1358团一个加强团才5000多人。
其次他打仗不拘一格,各种稀奇古怪的点子,让日军和后来的国军都吃尽了苦头。比如对于有重火力和制高点,加上空军支援的日军联队,他采用土工掘进的方式强行把战线拉到了敌军眼皮底下,然而日军却碍于我军的火力优势不敢走出工事,于是几轮手榴弹的攻击,日军就死伤惨重,直接被全歼。后来又潜入县城日军首长举办的宴席中,和楚团长一起,孤身闯敌营,直接干掉了日军的指挥系统,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计划。在国共淮海战役的时候,他让部下穿上抢来的国军服装混进逃亡的国军之中,像一支奇军插入敌人的心脏,直接扫荡到了楚云飞的86师师部,占尽了便宜。这样能打仗的泥腿子指挥官,让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楚云飞肃然起敬。
还有她的感情生活和大局观。为了救自己新婚之夜被掳走的妻子秀芹,他怒不可遏, 毫不掩饰地说:“老婆被鬼子抓走了, 咱连个屁都不放, 还叫爷们吗?”他执意要攻打平安县城,既要救秀芹,要为赵政委及赵家峪死去的老百姓报仇。
当副团长在战士们面前为他开脱时, 李云龙竟直抒胸臆:“什么解放县城, 净来虚的, 我打开窗子说亮话,你嫂子被鬼子抓走了怎么办?”为了自己的新婚妻子,不惜召集上万的部队攻打平安县城,把整个晋西北都打乱了套,这就是他敢作敢当,敢爱敢恨的人生观。但是当山本准备吧秀芹当人质逼她撤军时,他毅然选择放弃妻子,挽救手下无数士兵的生命。这就是他的大局观,爱人和士兵,他也分得清楚到底怎么抉择。然而这样还不够,真正的李云龙还可以更英雄。在电视剧版的《亮剑》中,说到李云龙被授予少将军衔向军旗敬礼之后就戛然而止了。然而在原版小说中,文化大革命时的李云龙备受迫害,但是他没有委曲求全,而是选择了最壮烈的死法,用楚云飞送给他的勃朗宁手枪宣告与黑暗年代的决裂,真正的英雄,即使没有死在战场上,也必定不会像平凡人一样静静地死去
文革期间,李云龙命令使用武力制止两个“红卫兵”的非法武装占领军队师部,后因为这个事情遭到迫害。当看到李云龙得知赵刚死后精神崩溃那一段时,令人心生悲痛,面对老战友的死,他无能为力,只能颓然的发出受伤野兽一般的哀号,那一刻,天地也为之动容。赵刚和冯楠的死如同灾难降临前的序曲,他心底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已经明白,此时他要做的就是维护祖国的利益、军人的荣誉!因此,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何谓勇气?不仅要敢于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起责任,更要对欲加之罪顽强抵抗,这才是真正的勇气!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毅然选择了抗争,既然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不如选择死亡!看到他轻轻擦拭着那把当年楚云飞送的“勃郎宁”我就猜到了他的选择,对于他来说,这是他所能选择的最有尊严的死法。临死前一刻,仍毫不畏惧,如同当年在晋西北时一样桀骜。这才是那个千军万马当前仍面不改色的李云龙!
再来说说李云龙的儒将政委赵刚吧,这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军人形象。赵刚出场是在他延安抗大毕业到陈赓旅部报到,陈赓派他到独立团担任政委,并告诫他“搭档李云龙是个刺头,到那后工作恐怕不好开展”。正如陈赓所料,李云龙对赵刚的态度一开始并不友好:自顾自坐在炕上喝酒,对赵刚主动示好伸出的手置之不理,还话中带刺地说道“又来了个白面秀才”,一见面就给赵刚一个下马威。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开始以为上级又给咱独立团派来个白面秀才,打仗帮不上忙还净添乱,不行,要想办法把这小秀才挤走。”可以说,赵刚一开
始并没有摆脱传统意义上政委由于脱离军事主业而被排斥、被边缘化的宿命。但是很快,赵刚证明自己不是只会动嘴皮子的“酸秀才”:如果说半路救下魏和尚和对日本特种部队的分析还没有让李云龙肯定,那么在李家坡之战中,赵刚在距离敌人150米情况下连发三枪放倒三个敌人,弹无虚发,必定使他赢得了原本瞧不起知识分子的李云龙的认可和尊重;到后来,当楚云飞提出“自古文死谏、武死战,打仗是职业军人的事,文人自有文人报效国家的方式”时李云龙立马出面维护并充分肯定赵刚;再到后来赵刚受伤李云龙痛哭流涕,攻打平安县城后去医院看他,并表示“交朋友就像找老婆,一眼看准了就甭管其它„„这辈子就是你了!”。两人由开始的互相排斥到最后的肝胆相照,曲折的历程不仅没有给两人的关系带来不和谐,反而让他们成了以命相交的知己。
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赵刚的儒将风采还不仅仅是这样。在原著中,面对文革造反派的倒行逆施,赵刚困惑过,沉默过,逃避过。然而,“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赵刚最终选择了爆发和毁灭。当造反派要求他和罗瑞卿总长划清界限,做检讨时,他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赵刚站了起来,默默地解开军装上衣的钮扣脱下军装,然后摘下军帽连同军装一起扔在桌子上,只是淡淡地说了句: “既然这个党这个军队如此忠奸不分,这党籍和职务不要也罢了。”面对造反派的批斗,“他倔强地直挺挺地站着,连腰也不肯弯”,“一顿拳打脚踢后,赵刚又晃晃悠悠站了起来”。最后,在总参部一幢破旧的小楼里,他和妻子满身伤痕,相拥而坐,牵着手相伴着一起走上了绝路。这才是当年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真理,为了理想,他们是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反抗的。
最后我想谈谈对于本剧的思想内核,亮剑精神的理解,本文开头引用的一段话是李云龙自己的解释。
在他和他的部队身上最为闪光的、最具感染力的也就是那逢敌必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但是,往往有人把它理解为一味蛮干,明知不敌还冲上去不是找死么?然而我却不这么看,所谓军人,所谓剑客,是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面对劲敌,如果一味逃避,最后附上亮剑的主题歌——中国军魂
词曲作者:李海鹰
当我们的祖国遭受到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
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
滚滚黄河,滔滔长江 给我生命给我力量
就让鲜血染成最美的花,撒在我的胸膛上 红旗飘飘,军号响。剑已出鞘,雷鸣电闪
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红旗飘飘,军号响。剑已出鞘,雷鸣电闪
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中国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