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的钱学森读书笔记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对于这样一位大师级的科学家,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下面为大家宁夏整理了一些关于钱学森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钱学森读书笔记1
下午,按照学校的预先安排,在县影剧院看了电影《钱学森》。开始时片头走得快,只注意到陈坤主演,黄建新执导,连漂亮的钱老夫人蒋英是谁演的也不明白
在影剧院看电影和网上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剧场的灯光一灭,大厅顿时灰暗,像进入了没有月光的晚上。宽长的影布上现出画面,音乐响起,把人带入艺术的氛围。轰隆一声巨响,火箭从高高的发射台上插入云霄,犹如我旁边的墙壁倒塌一般,我的心跟着震颤。画面,音效的质感太强了,震撼人心,怪不得热恋中的人儿不惜花钱买票到电影院中消费,那是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啊。
陈坤的明星范十足,白面书生,脸型稍长,面孔冷峻,气质形象没得说,岂能一个“佳”字了得。饰演钱夫人的女主角更是是如花似玉,面容姣好,让我的眼睛绝无挑剔之处。只是我潜意识里的像钱老这样中西贯通的天才科学家,应是比较沉稳、内敛,比较有内涵,个人感情方面并不喜张扬的形象。故事一开始很浪漫:蒋英在上海某个剧院开个人演唱会,粉丝很多。一曲完毕下台来受到围堵,而此时这位佳人往前面一瞟,望见了梦中的白马王子。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抛开繁忙的工作,专程观看女友的第一场演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走吧。没有夸奖她的演艺水平,没有过多的热情。看得出男生把所有的热情都埋在了心底。女友说刚从欧洲回来,下方还有很多演出,但年轻后生只有一句话,跟我走吧,紧紧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后蒋英就义无返顾地随着男友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真是“跟我走吧,立刻就出发”。我没有看过钱学森更多的传记,只觉得这个故事太浪漫了,太吸引人的眼球啦。若说蒋英学的是艺术,骨髓里有浪漫的因子,这个故事发生的有因缘,那么我有点不相信,同样的故事会发生在钱学森身上,却有些不敢相信。可能是钱学森受了多年的美国教育,其生活方式多已西化,像这样对女生大胆追求示爱本来就很很正常。总之,这么严肃的一个题材的电影,看起来很有时代感。加入了钱氏夫妇年轻时感情的花朵,让人的眼睛变得很简单,很完美。这和我去年看过的几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几部电视剧感受是不一样的。(也包括两弹一星邓稼先、钱学森的)
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明白。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我想,钱学森幼年肯定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亲必须把爱国的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则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坚定,宁死不屈。这是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宁折不弯、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
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钱学森身上的映现。联想到前几年电视报纸上的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说白了,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如果让他们应对钱学森,肯定无语。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几个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骨子里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他们怎样发自内心的爱国?
多年以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小土块房子里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想起临回国时老师说过的话,不禁喃喃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此时他的心里应是百味杂陈,他最后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
人才,真正的人才都哪儿都是也就应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连钱老的老师冯?卡门先生都说,让这么一个科技天才回国,就等于让中国有了与西方大国相抗衡的力量。冯曾说,钱虽是我的学生,但若背叛美国,那就是我的敌人。这句话固然反映了冯?卡门先生的爱国情感,当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海军次长的话更直接:一个钱学森,就抵得上美国海军陆战军的五个师。我更细微的感触到美国人对科学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联想到眼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何尝不是与对重视科技人才有关。
钱老与蒋英的结合是完美的,浪漫的。我理所当然的理解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智慧与美丽的结合。片末镜头很有意思:钱老夫妇相互搀扶着行走在林荫小道上,钱老略带歉意的对夫人说:这辈子你如果不嫁给我,很可能成为一个知名的歌唱家。你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赋。你后悔吗?蒋英的回答饶有兴趣,用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人采访丘吉尔的母亲,问她有什么遗憾?这位女性自豪的地说,我很骄傲,我为英国生下一个丘吉尔。然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钱老说:“中国能够少一个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能没有这样钱学森这样一个科学家。”这样一对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老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恩爱,让人动容。
影片在钱老98高龄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前的一句断断续续的话中结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学,技术,……,还要学文化,艺术。……相信这句话能给当下中国的千万个家长和教育者中的有心人更多的启示。我愿意相信,科学插在艺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后记:好长时光没写东西,感觉不是正常的日子啦,觉得亏欠,负罪于我的习惯和性格。教学中的事有时也想记下来,但都被以改作业和自我的懒惰为由推辞了。今下午看完这场电影,我是含着泪出来的,搭乘小何的摩的上给他说,回去得趁热打铁,写点感受。从6点半开始敲键盘,两个多小时才完事,看着洋洋洒洒两千多个字,觉得欠账还了一部分了。
钱学森读书笔记2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对于这样一位大师级的科学家,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他说:“我必须要让中国人拥有自我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西么,这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他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能够,如果我想,我能够去种苹果。”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21世纪的这天,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拍摄《钱学森》这部影片,让更多人了解他,了解建国初那段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了解这天的世界,珍惜这天的和平局面很有好处。
但是《钱学森》影片和钱学森其人对我们的启示不仅仅仅如此。首先我们就应就应意识到,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背景下,拥有导弹等高端武器对于中国国家好处重大。只有用于导弹、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我们才能在美苏冷战中维护自身独立,维护国家安全。这不仅仅是当时的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所有在美苏争霸中饱受战争威胁的欧洲和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心声。
其次,我们就应明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发达先进的科学技术重大好处。早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意识到科学的重大社会价值,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二战中的德国,二战后的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争相发展自我的高科技,先后加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行列。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这天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的竞争。
再三,《钱学森》影片告诉我们,有国家意识的人是幸福的,有民族意识的人是幸福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爱国的意识,它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某一处,经常被我们忽略。我们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对某些政策制度有意见,对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看法,是因为我们期望这个国家更好,期望他的政策制度更加贴合实际,期望我们的人民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甚至有时候我们怒其不争,行为过火。这些都能理解。了解钱学森大师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我们的爱国热情。一个人的潜力有大小,但是爱国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把你的潜力献给他而不是对手。在钱学森回国前,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能够种苹果。”为这个国家做贡献,即便是种苹果,这也是一种幸福。
再次,《钱学森》影片告诉我们,有才能的人是永远不会受到歧视的。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有着比较严重的种族歧视的国家。但是,作为一个华人,一个黄种人,我们没有看到这种歧视。甚至这天美国总统奥巴马,作为一个黑人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从美国建国到这天,这是第一次。所以,不要找任何借口为自我的不成功开脱。种族歧视固然存在,但是才能永远不会被歧视。
最后我要说的是,真正的大师必须是纯粹的人,没有任何物欲要求的。而纯粹的人必须是无敌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有各种的欲望,个性是在改革开放的这天,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这天,中国人对物质的追求无止境、无理由甚至是不择手段。当我们回头看看上世纪中期的科学大师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看看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沈从文、陈寅恪、冯友兰、蔡元培,我们还有什么可说呢。
让我们记住,一个人,为了一件自我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他叫钱学森。
钱学森读书笔记3
很早就已在课本中学习过钱学森归国的故事,那时就被他突破重重阻挠,一心回国,报效祖国的精神深深打动。这次公司组织全员观影活动,我通过影片《钱学森》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了当时的那种困境,同时也对钱学森的传奇一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50年代的中国刚刚建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但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激起了他强烈的归国愿望,虽然受到了重重阻挠和各种压迫,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坚毅、执着、永不放弃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奠定了基础。他用他一生对正义的追求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他用他的一生对科学的探索证明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科学理论的攀登永无止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超高纯铝、钛、钽、铜等靶材原材料都依赖进口,被日本、美国的公司所垄断。20--年江丰电子正式启动了高纯铝铸造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江丰第一炉超高纯铝正式下线试验生产,当两根铸锭缓缓从铸井中升起的时候,我的内心十分激动,江丰终于在超高纯铝的生产研发领域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也许再过几个月,我们的靶材就能用上自己铸造的超高纯铝了,不用再依赖国外进口,受到国外企业的限制了。
作为新世纪的技术工人,我们更要学习钱学森的精神,更要继承钱学森的精神,爱国、坚毅、执着、勇于创新。虽然我们不能像钱老那样伟大,但我们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业。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美国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也许,在钱老看来,只要为祖国做事,哪怕是种苹果,也是对祖国的报效。而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创造价值,就是对国家、对公司最大的报效。
钱学森读书笔记4
在知道要看一部名为钱学森的电影时我激动难平,因为不久前我刚刚看完一本名为钱学森的书。这使我在看电影时能够多角度的更全面的看透影片中的每一个小细节,而且我并没有纯粹把它当作一个艺术品爱欣赏,更能是我感动的是影片传递出来的一种钱学森精神。
影片开头是运用了大量的珍贵历史现实影片与虚拟饰演钱学森的陈坤的活动交替上演的,这是我们体会到了故事的真实性与严肃性,而这样的概括也能很好的让观众们大概的了解钱学森是一个对我国有多大贡献的人,这种由粗到细的叙述方法倒是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不得不正襟危坐的来期待故事的展开。
故事的前一半是在美国展开的,故事的后一半是在中国展开的。而这两个部分的设计却让观众深刻的体会到了影片团队的用心。在美国时,大家都说英语,不管是钱学森还是蒋英还是那些形形色色的美国佬在交流的时候都在用英语交流。而回国后,每个人运用的语言又有变化了,虽然大家都在说普通话,但每个人的普通话中都带有他们自身的独特的浓浓的乡音。或许有人觉得我大题小做,美国人不用英语谈话用什么?中国人不讲中国话说什么?但是问题是,这只是一部电影,现在大多数电影都只为了博票房而把电影规范化,通俗化,虽然这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听懂,却失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我觉得尤其是那种拍传体时,真实性是尤为重要的,历史是不容篡改的。
影片没有把钱学森完美化也是他的成功之一,影片中在钱学森教导大家关于导弹的问题时,钱学森的恶语伤人,也让钱学森更贴近我们,是这一幕又让我们感到真实。而且对照我看的文献资料,影片中展现出来的事与现实发生的相似度达到百分之九十,而没达到的那一部分却是在是电影这个平台的限制。
影片的细节拍摄也是我为之叫绝的一个。我从资料上了解到,钱学森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理科男,他的作业可以达到一气呵成且没有任何修改的地步。而在影片中我也确实感受到了,钱学森笔直熨烫平整的西装,秀丽工整的草稿,甚至一幕钱学森讲课的那一幕,黑板上粉笔字的设计也让人强烈的感觉到了钱学森的知识渊博和态度严谨。影片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美国研究所时,一个研?a href='//www.xiexiebang.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卑岩桓龀绦蛑械男〉胤接捎诖中乃愦砹耍馐骨笪宦庖卜锨宰约嚎量桃笠灾露员鹑艘惨笱细竦男愿?/p>
钱学森读书笔记5
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情,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读了《钱学森》,我感触颇多,心情激荡不已。
钱学森,1920--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室人之一。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回国,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合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20--年10月逝世于北京。
同许多伟人一样,钱老也留下了许多经典话语,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然而,钱老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依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这是20--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钱老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回应“钱学森之问”,中组部、教育部于20--年起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勤肯肯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优秀的钱学森读书笔记
第二篇:读书笔记《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
——《钱学森》读后感
“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一句话,是他说的。
看着看着,我不由自主地慢慢坐直了,感官也开始发生变化......年轻有为,在学术上颇有造诣,被任为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有一个年轻貌美,嗓音更是妙哉的妻子;住着小洋房;深受周围人的赏识与重用——他在美国的这一系列令人惊羡的成就和幸福的生活,都让我流连其中,心中还有点小向往。
无论是从他在实验室里,训斥科研人员科学不能与“大概”,“也许”这些模棱两可的词语沾边——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还是他出类拔萃的专业技术,卓越的才华来讲......这都是一名成功的科学家应享受到的。
但相比于他的现状,中国现在的处境则是不容乐观: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是被步步紧逼。如果没有拥有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拿什么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拿什么去获得一个重要大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此时最需要什么?
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这些能让中国人真正获得尊重的有力手段!中国此时迫切需要大把的高端科技人才。可是,上哪儿找呢?有人伸出了手!是他,请你允许原谅我现在才提及他的名字——钱学森!
原来钱学森在美国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他最终的目的,都不是他最想要的,他想,也是他能够学成后归国,报效祖国,来建设现在这个白费带薪的新中国。他想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他决心要把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带回中国。他愿意低下身子,化成一座让中国与外界先进科技沟通的桥梁,无论承载怎样的艰苦,也会继续。
但是,当已经意识到钱学森身上的巨大价值的美利坚得知他即将回国的消息后,立即设下重重障碍,坚决阻止钱学森回国。于是美利坚纵身一跃,成了路上一只最大的拦路虎。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还曾放言:“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到红色中国!”
后来,美国政府十分过分地不惜栽赃嫁祸,以间谍罪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强行扣留了钱学森!取消了他的海陆空通行证并软禁他,还派联邦密探来监视他的一家。
在这段日子里,杜布里奇教授多次来访,劝他放弃。留下来还可以继续拥有优越的科研环境,不要回到贫穷落后的红色中国。断送自己的似锦的前程,埋没自身的光芒......“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这些劝解,这些抛出的橄榄枝,钱学森婉言谢绝了。此刻,他只是归心似箭。
而钱学森一家子也在这5年的软禁时光里努力地进行反抗拼搏。
他的妻子,即蒋百里的女儿蒋英,同他一条心,软禁期间见到家中贫困的情况,毅然辞去女佣,让身为女高音歌唱家的自己承包家务。而钱学森自己就趁着联邦密探没有监视的空隙时间研究,竟跨越到了另一个陌生领域,研究取得巨大成就,写下了著作:《工程控制论》。在一个月内,钱学森竟瘦了30斤!
5年的坚守!若是冥冥之中,钱学森这只在外漂泊的小船,没有坚定不移的心志,那么他就不会投入祖国的怀抱,就不会寻找到根。
终于,在中国不惜以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的代价下,钱学森被批准回国,可见祖国一番诚心。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他的妻子儿女成功地登上一艘轮船,踏上了回家的路。
归国后,虽然毛主席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但是中国落后太多的科研条件还是让他头疼不已。然而钱学森是一个总能创造奇迹的人!
他从他,与他的妻子蒋英的共同爱好——音乐中,找到了灵感。随后为祖国培养科技方面的人才,开始了研究。肩负重任的他和众多科研人员,开始谱写祖国未来的蓝图。
研究期间,有各种天灾人祸,但他依旧同“天”斗,他让中国的科技去奋力追上我们所落后的时光;他同“地”斗,他到天气地理恶劣的大漠深处,以简陋的实验环境,贫乏的实验资料开展工作;他同人斗,比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更加勤奋!
第一次导弹发射,钱学森冒着巨大压力,发射成功。又在一阵紧锣密鼓下,东风2号出炉了!
东风2号冲天而起,可到了半空就偏离了飞行方向,纷纷解体,倒落在远处荒漠中。霎时间,激起整个世界的绚烂,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倏忽出现......欢呼的人群渐渐安静了。
钱学森在寒冷中,默默地到大漠深处去捡拾东风2号残骸——那一刻的背影,让我忘记了呼吸。“同志们,就是不就是摔下来一个„东风2号‟吗?今天它掉下来,明天我们将把它射上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面带微笑,用淡淡的语气说道,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很快地,这个队伍在他的鼓励下又充满了活力。“导弹不能带着疑点上天”。这是钱学森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深刻教训,他也发生了转变。
我想,后来张工农等科技人才的出现,才是对他最好的激励了吧。
“三,二......一!”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数道。强大的助力使它一飞冲天,如同蛟龙如云。发射成功了!
钱学森奋不顾身,忘我地投身于科研工作之中,弹指一挥间,已然牺牲了很多。发际线不断往高处发展,;他的妻子也成了昨日黄花,头发上蒙了层银辉;工作的繁忙使他鲜有时间陪伴妻子儿女,永刚和永真也难得见爸爸一面;蒋英更是为了他而付出了美好的前程,在片尾,钱学森仍满怀歉意地说了,但他的妻子蒋英却一笑了之,说: “中国可以没有我这一个女高音歌唱家,但不能没有你这个科学家。”
是的,若没有她们的支持与理解,钱学森会有如此的动力么?
成功的时候,失败的时候,被赋予“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等誉称的时候……他淡淡地笑着。
钱学森脑袋里有大学问,凭这一点就能让人尊敬他,但他真正折服我的,是他的大义!是他的淡泊名利,是他身上如同寒冬梅开的君子气节和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能感受到的爱国情怀之凛凛!
可为什么到了现在,条件是要比以前好得多,多数公费出国留学的,并学有所成的学生,却只有少数回国,是太难以抉择了吗?换作是我,又会怎么做?换作你呢?
钱学森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是属于祖国的“爱将”。未来,能多出几个“我们的钱学森”吗?
第三篇:《钱学森传》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钱学森传》 叶永烈版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早年概述。
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是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祖上开办丝行,是曾经的望族,后来虽然家道中落,但却成为书香门第,钱学森在父亲钱均夫影响下,从小刻苦好学,先后进入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立交通大学学习
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的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获得终身教授职位。这期间,他在冯卡门的影响下,对火箭的技术发生了兴趣,从此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2.爱国情操。
儿时的熏陶
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陆游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他们的高风亮节在幼小的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使钱学森的心底滋生了对民族灿烂文明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改换专业,立志报国。
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钱学森选择了交通大学,攻读铁道机械专业,准备日后实践“交通救国”的抱负。一二八事件中,目睹上海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后的惨状,钱学森强烈地意识到飞机与制空权在现代国防中的重要意义。面对时之需、国之患,他主动决定改行攻读航空工程,这种为祖国强盛而奋斗的强烈信念,成为钱学森终身不渝的志向。
钱学森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必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他将赤诚的爱国情怀融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祖国的迫切需要紧密结合,三次改变专业方向都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
中国人。在美国的日子里,某些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傲慢态度常令他生气。一次,一个美国学生当着钱学森的面耻笑中国人抽鸦片、裹脚,钱学森立刻向他挑战:“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钱学森怀着一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飞机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
向往祖国
他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却偏偏“固执” 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 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1950年7月,他决定回国,为此遭遇了重重阻挠甚至非法逮捕。但这些都没有改变他对祖国的向往,软禁中他做好了随时回国的准备,避开监视的特工,写信向祖国求救,在多方斡旋下,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孩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些,只为了 去实现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
正是因为有大批像钱学森这样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前赴后继献身国家发展,近代中国才实现了民族解放,走上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更多青年知识分子胸怀远大理想,将国家的需要化为个人前进的动力,我们要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3.人生价值。
培育英才
在中国航天事业艰难的起步阶段,最缺乏的就是专业人才。钱学森是整个五院唯一的资深火箭导弹专家,注定是所有人的老师。他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通过办学授课、开办研究班等多种形式,启蒙了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两弹一星。冲破重重阻拦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 中。他倾其所学,又紧 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 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 为“导弹之父”。那时当导弹事业一片空白,饭都吃不饱的中国宣布“要搞人造卫星”时,被西方讥笑为“妄想一步登天”,赫鲁晓夫却调走了所有的苏联研究人员更使研究陷入了困境。但是横空出世的“两弹一星”为国人争了口气。在新中国科学界,钱学森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如果没有他,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会延迟很多年。4.敬业精神。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甘肃科研基地漫天黄沙、物质匮乏,正直中国面临三年重大自然灾害时,苏联政府雪上加霜撤走苏联科学家导致科研进程遇到严重阻碍,钱学森带领着中国科研人员和部队战士彻夜奋战在那特殊的年代,但钱学森从来没有对艰苦的生活条件有过半句怨言。他自愿放弃富裕生活而从此过上简朴、清贫的生活。他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不惧种种现存的和未知的挑战,冲出重围最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发的导弹,而后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研制成功壮大了国家的军事和科研实力。聂荣臻元帅曾高度评价钱学森:“总是艰苦奋斗地工作,艰苦朴素地生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5.个人美德,性格。
鞠躬尽瘁,精忠报国。回国后,钱学森致力于发展祖国,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诚信。他青年时期有一次在一次很重要的考试后,发现有
一个错误老师没判出来,他将这个问题主动告诉了老师,于是失去了满分。我认为他虽然失去了分数,但却显现出了他优良的品质。我也应该这样,做 一个诚实守信,爱国的人。
勤奋求学,探求真知。钱学森在求学期间,就精勤不辍,求真为学,为其后来从事高端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钱学森在四年级选修“航空工程”课程,两学期平均成绩达90分,列选修该课程的14人之首,并以机械工程系第一名的成绩高分毕业,为此,黎照寰校长给他颁发奖状,表彰他“潜心研攻,学有专长”。
青年钱学森以饱满的求知热情,将人生的兴趣融化在科学探索和创造之中,从而始终保持着旺盛学术生命力和创造力。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戒除浮躁、刻苦钻研,不断认识和掌握科学真理,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硬本领。
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科研时,他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研究成功后,接受表扬时,他却默默地退到了最后。
回国后,各种名誉,职位纷至沓来,但钱老极力推辞,“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他曾说他宁愿当副院长而不是院长,这样能更好地投入到科研中去,他也力辞全国科协主席的职务,后来在邓颖超老师的劝说下才答应。
珍惜时间。在美国软禁期间,由于被吊销了安全许可证,钱学森无法再在他擅长的火箭领域进行研究,但他不愿浪费时间,于是转换研究方向,竟成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
6.钱老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回应“钱学森之问”,中组部、教育部于2009年起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勤肯肯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第四篇:钱学森观后感
《钱学森》观后感
很久以前就对钱学森老先生有所耳闻,只是对他的了解不够深入。这次观看影片《钱学森》,让我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被他身上丰厚的传统美德所感动。他的奉献精神,他的坚强毅力,他的坚强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敬爱等等,都是他的闪光点,让我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作为一个积极入党的当代大学生,我在很多方面需要向钱老学习。
钱老的一生辉煌而又艰辛,让我敬佩。留学美国,却又被控制不得回国,辗转几年才得以回国,历经艰辛,体现出他深深的爱国情。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坚定前行,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钱学森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只有努力证明自己,实现自己,就可以证明我们的民族,实现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实现自己的价值,争取在将来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钱学森》
《钱学森》观后感 人力资源管理班
陶旭
这个星期三的晚上,我们班级组织观看电影《钱学森》,也许到了这个年代我们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但是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们对钱学森的一生有所了解,在观看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钱学森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他为了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观看了这部电影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五个成员之一。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火箭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那些艰苦卓绝的日子里,钱学森显示出他卓越的才能。一项在航空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学公式:即著名的“卡门——钱公式”诞生了。这是由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做出结果,至今在航空技术中广泛使用的一项公式。然而,当他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他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终于,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影片中除了科学精神与爱国精神,还有很多地方令我们感受颇深,譬如在美国时某次课堂上的态度恶劣到回到祖国面对其他同志不明白的问题时的耐心,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而是对同志的鼓励,也许这便是钱学森先生的伟大之处。在导弹的研究建设当中,不仅钱学森,还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毕生的精力。其中半路出家的张工农令我印象深刻,他没有什么基础,但是却勤奋刻苦,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也这是像张工农一样的人,使得钱学森先生对我国的科学建设信心倍增。印象深刻的还有钱学森先生的夫人蒋英,她放弃了自己的演唱事业,而跟随钱学森,在影片最后,她说:“中国可以没有像蒋英一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没有像钱学森一样的科学家。”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女性的伟大。看完这部电影,我们收获颇丰。钱学森的爱国主义以及他夫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虽然现在已经去世,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