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复试笔记知识点汇总

2020-08-18 16:2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政治理论》复试笔记知识点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理论》复试笔记知识点汇总》。

全国考研专业课高分资料

宁夏大学

《政治理论》

复试笔记知识点汇总

第一篇

总论

第一专题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核心是三句话,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三句话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的基本内涵,为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有两次概括,第一次是在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正式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与经验主义的偏向。”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收入刘少奇选集时称为《论党》)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刘少奇的这个报告和七大通过的党章,表明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已经在全党正式确定下来。

这里的命题点在: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全党正式确立的会议和文献是:(DE)

A.《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

B.《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D.中共七大

E.《论党》

第二次集中体现在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中,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作出了进一步的更为完整和准确的概括,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两次概括是继承和发展的辨证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或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一句话有两重深层含义必须理解和重点掌握:其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性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其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形式、中国风格即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1)马列主义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进行革命活动的行动指南。但是,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在进行革命活动时,必须根据本国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特点来进行。近代中国革命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加以创造性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适应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中国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它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地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并且在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就说明毛泽东思想并不是对马列主义的照抄照搬,而是以一系列的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这一知识点可能的命题方式是辨析题: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

回答这一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求指出这一命题是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本质特征的概括。“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次,分析命题所阐述的理论思想,一方面要指出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另一方面要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后分析这两方面的辨证关系,要指出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片面肯定或夸大某一方面,而否定或忽视另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学的,都是错误的。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定和诬蔑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右的倾向;一种是完全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不懂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左”的教条主义倾向。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这一句话的关键词是“正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又被证明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要懂得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总结出来的,它的正确与否同样必须再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那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才是毛泽东思想。必须明确指出的是: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和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因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中并不包括毛泽东本人在晚年提出的某些错误的思想和主张。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一句话有两重含义必须理解和掌握:其一,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而凝结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1)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科学地阐明了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毛泽东个人的作用和党的领导集体之间的关系。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党的许多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早期领导人如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闻天等(请注意,这里不包括陈独秀),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作了重要铺垫。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更是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

这里的命题点是多项选择题: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重要铺垫的党的早期领导人有:(ABCDE)

A.李大钊

B.瞿秋白

C.邓中夏

D.蔡和森

E.张闻天

要注意的是教材中提到的早期领导人是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四人,在《考试分析》中增加了张闻天,但考生要注意陈独秀不包括在内。同时对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刘、周、朱、陈、邓也要求熟记。

(2)毛泽东思想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如中共七大、八大等)和中央全会(七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所形成的报告、决议和其他重要文献中,体现在其他领导人的论著中。这些大会报告、决议、和党的其他主要领导人论著共同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的内容。

(3)毛泽东是作为党的领袖和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而活动的,他的主要言行和重要著作,主要反映了领导集体的意见和决定,也集中概括了其他领导成员的重要思想和重要贡献,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他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著作和他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的重要决议和重要文献,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这一知识点主要阐述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贡献,有两层含义必须掌握:一是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要求掌握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二是重点掌握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从而要求对毛泽东的一些代表性的科学著作的基本内容要重点把握。这些著作主要包括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的著作,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矛盾论》、《实践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1)

毛泽东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所形成的适合中国实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对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最突出的贡献。邓小平曾在许多不同的场合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他指出:我们党是集体领导,毛泽东同志是这个集体领导的代表人,是我们党的领袖,他的地位和作用同一般的集体领导成员不同;他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如果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泽东的最伟大的贡献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见解。

(2)

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毛泽东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的精华。因此,毛泽东的著作既是中国优秀思想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用“实事求是”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基本原理;用“实践论”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总结中国历代战争的经验,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经验,汲取了中国古代兵法,特别是《孙子兵法》等军事思想的精华,构筑了毛泽东思想军事理论的体系。

2.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这一知识点有二层含义必须掌握:一是必须了解毛泽东晚年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所犯的严重错误;二是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必须严格区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在本质上的区别,从而把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排除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之外。

(1)毛泽东晚年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所犯的严重错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即从1957年开始),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本人由于担心经济文化得不到长期快速发展,中国可能重新回到“落后挨打”的境地,以及忧虑党内出现“赫鲁晓夫式”的人物,使“党变修”、“国变色”。同时,毛泽东晚年由于个人的专断作风严重损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造成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逐步发展,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犯了严重的错误。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强化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严重性,把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错误地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重点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错误地、过火的政治批判,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2)严格区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正确对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则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这些错误的思想严重地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严重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因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范畴。在党的历史上,由于林彪、“四人帮”大搞现代迷信,以毛泽东的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教条化,严重歪曲和损害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就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认识,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串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严格地区分开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对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及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两个知识点通常的命题方式是辨析题,如: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或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

本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首先指出毛泽东本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其次,结合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第三句话,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党的许多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毛泽东思想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如中共七大、八大等)和中央全会(七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所形成的报告、决议和其他重要文献中,体现在其他领导人的论著中,毛泽东是作为党的领袖和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而活动的,他的主要言行和重要著作,主要反映了领导集体的意见和决定,也集中概括了其他领导成员的重要思想和重要贡献;最后,必须明确指出,在毛泽东的个人(或全部)思想中既包含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当然主要是正确的。毛泽东的错误思想集中表现在晚年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方面,毛泽东的错误思想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并付诸于实践的,主要是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实践证明,这些错误思想是完全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不包括这些错误的思想,因而命题具有片面性,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第二专题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简言之就是五句话:(1)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2)二十世纪前、中期中国政局的变动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为毛泽东思想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4)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第一句话主要讲的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二至第五句话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它们并非是孤立的因素,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这些因素或条件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对这种论断性的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应加以重视,通常以辨析题的形式出现,如: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知识点实质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二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产生的作用,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必然要发生。这主要是从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角度来揭示它们的关系。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二是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和发展的艰难历程说明了近代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为摆脱中华民族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所有这些方案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洪秀全和孙中山以革命的方式进行革命,仍然归于失败。历史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以前的社会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先进的阶级及其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适应了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继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为解决现实需要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它既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时又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关于时代历史条件主要掌握三个大的历史背景,一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二是中国民主革命所处的复杂的国际环境;三是国内动荡的政局。关于思想理论渊源主要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影响。关于阶级基础主要掌握由于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关于实践基础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对于该知识点通常可能命题的方式是选择题,命题的角度既可以单独把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分开命题,也可以把它们结合起来命题,如: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有:(ABCD)

A.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

C.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D.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E.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

(注意: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物质条件主要指的是社会生产力这样的经济条件,而阶级基础主要是从政治条件而言,选项C指的是阶级关系,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统一战线理论”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该题有一定的难度,是命题中的重点,复习时应注意理解。)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ABCDE)

A.二十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B.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C.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

E.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

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一知识点,还可能命题的方式是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如:

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掌握了”。试结合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论述之。

引文里的两句话分别出自毛泽东的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这两篇重要的文章,命题的核心思想是:要求考生懂得在20世纪的一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以及诞生在欧洲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环境和条件的现象描写。十月革命的胜利仅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外部条件,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已经具备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内部条件和主观因素,(即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以及思想理论渊源)。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各国革命的指南,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体现其理论价值。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国情和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实践活动,并且使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注意:在论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几个具体条件时,需要适当展开,但不宜过长,上面提到的第二至第五句话的内容足够了。)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时期(1921年至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即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1927年至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即土地革命的前中期),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1935年至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即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时期(中共七大以后至1956年底),毛泽东思想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时期)

毛泽东在这个阶段虽然不是党的主要领导人,但他在领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同国民党实行统一战线、从事国民党的组织和宣传工作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了认真的理论上的探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初步形成了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但由于党还处于幼年时期,既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又缺少自己的经验积累,对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经济与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缺乏深刻的了解,对中国革命的特殊发展规律的认识有限,一些合乎实际的科学认识和正确的观点未能形成全党的共识,特别是在国民革命后期,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出现了失误,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主义错误,致使国民革命失败。

关于这一时期要掌握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和四大的会议的中心任务、历史意义和功绩以及历史局限性,其中要重点掌握二大和四大的内容,这是历年命题的重点,同时要掌握这一时期的两篇重要著作,即《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关于中共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命题的方式不是考察具体的历史知识,而是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命题,这是《大纲》第五条提出的评价目标:“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毛泽东思想概论所联系的实际是指当时的客观的历史实际。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思维训练。

(1)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阶段(或毛泽东思想诞生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

第一,关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关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以及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战略;

第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

第四,关于资产阶级和统一战线;

在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中,有两个记忆性的知识点必须掌握,即:李大钊是最早探讨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最早使用了“统一战线”这个概念。命题的方式是单项选择题。

关于上述主要内容可以通过下面的思路进行分析:首先,需要对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活动进行理论分析。只有在对社会性质进行充分地讨论和分析之后,才能分清敌我进行中国革命;其次,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在早期几乎完全是在苏俄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在列宁宣称世界已经进入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帝国主义阶段就有必要去探讨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其三,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的特征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结成联盟,才能达此目标。其四,对资产阶级的特性的分析是为了统一战线这个策略问题。

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时期重要的几次会议

1)

中共一大: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共一大的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意义在于:①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②表明了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把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相联系起来,使中国革命可能走上社会主义的前途。

(注意:今年是共产党成立80周年,因此对中共一大成立的意义要有所注意,命题的形式是多项选择题,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

2)

中共二大: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和制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会议根据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当前阶段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党的最低纲领即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的历史意义在于: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必将迅速到来。

该知识点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和辨析题,如:

1.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这实际上是考核党在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一简单的知识点,这样的命题符合大纲规定的“评价目标”中的第一个要求,即“准确再现和再认有关历史知识”。这样的知识点还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回答时要把二大制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两方面的内容都要涉及。1992年理科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核,如: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是:(BDE)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C.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

D.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E.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2.下面有关中共二大的论述正确的有:(ABCD)

A.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和制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

B.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C.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D.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作了初步的分析,指出农民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E.首次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

(注意:本题的ABC三个选项容易选出,选项E也容易利用排除法排除,因为这是四大的内容,但选项D是否正确,对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有的考生认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在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到的,其实,毛泽东在该文中的主要贡献是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而指出农民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正是在二大上提出的。)

3.促成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观因素有:(DE)

A.国内外时局的新变化

B.列宁与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C.党开展了同“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D.党开始懂得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E.党对中国国情有了初步的认识

(注意:本题是对1998年理科17题稍加改动命制的题,A、B是讲客观要求和外部环境;D、E是讲主观条件。按照4至6年相同知识点原题出现的命题规律,这里提请广大考生注意对历年真题的复习,文理科交叉轮换命题也是命题的基本规律。)

3)

中共三大:会议的中心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

4)

中共四大:会议的中心问题是讨论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工农运动高涨问题。中共四大的历史功绩是: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大会还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提出了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大会总结了一年来国共合作的经验,指出国民党内已经形成左、中、右三派力量,正确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工作方针是扩大左派,批评和争取中派,反对右派;大会还制定了有计划的开展工农运动的方针,决定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其不足之处是对如何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中的种种复杂问题,缺乏具体的分析。

中共四大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知识点,其重要性在于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这样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是命题的重点。1991年以选择题和1995年以辨析题的形式先后进行了命题,今后命题的思路是把相关的材料结合起来命制材料题,重点考核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如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天然”问题,教材和《考试分析》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复习时要引起注意。

(3)毛泽东思想诞生阶段的重要著作

关于毛泽东的科学著作,《考试分析》要求掌握著作的基本内容,实际上具体考察某一篇著作基本内容的命题可能性极小,但把相关著作结合起来,考察某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今后命题的趋势。对毛泽东的代表性著作的复习主要掌握其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新思想、概念以及一些重要的理论论述。如1991年理科第34题: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态度的分析和中国共产党据此采取的政策。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就包括毛泽东的几篇重要著作,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等著作。

1)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是毛泽东同志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张和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忽视农民的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倾向,毛泽东集中了党内许多同志的正确意见,于1925年12月1日在《革命》半月刊上发表了该文,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他们对革命的态度,指出了分清敌我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其次,毛泽东从无产阶级本身的特点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问题。其三,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第四,创造性地分析了中国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状况,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可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并且指出买办资产阶级代表中国最反动最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是革命的敌人;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分为左翼和右翼两大阵营,对中国的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其左翼是革命的朋友,而右翼则可能成为革命的敌人。这样,毛泽东分析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既需要革命又怀疑革命的两重性,从理论上分析了无产阶级领导权中的策略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并不具备中国资产阶级的诸多共性,如拥有生产资料,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等,近代中国的小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而言,是一个劳动者阶级,主要依靠其体力和劳力劳动维生。在对待革命的态度上小资产阶级的右翼虽然表现出中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态度,但这部分人在小资产阶级中占少数,就从总体上而言,小资产阶级这一阶层是革命最接近的朋友。

关于这一知识点命题的方式是选择题、论述题和辨析题,如:

1.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出的革命的首要问题是:(B)

A.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B.分清敌我问题

C.解决工农联盟问题

D.如何区分中国资产阶级问题

2.毛泽东首次对中国资产阶级进行科学区分的著作是:(A)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

C.《国民党右派分离革命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

D.《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将中国资产阶级科学地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三部分。

分析:该题所反映的知识点是辨析题命题的重点。正确认识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中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性质和特点,这是政治理论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它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以及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等诸多理论问题。必须明确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小资产阶级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这一政治范畴,小资产阶级是劳动者阶级,是革命的可靠同盟军,是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进行正确区分的依据是:中国的小资产阶级不具有中国资产阶级的诸多共性,如拥有生产资料,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等,即中国的资产阶级这一范畴主要是针对剥削劳动者这一层面而言,而近代中国的小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而言,是一个劳动者阶级,主要依靠其体力和劳力劳动维生。

2)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随着农民运动的深人发展,党内外出现了一片对农民运动的指责声和反对声。毛泽东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和长沙五县,历时32天,之后,他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充分估计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伟大历史地位和作用。指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内容。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第二,强调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重要性。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基础,推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直接目标。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权力的革命,必须建立起农民武装,“一切权力归农会”,使农民的拥有绝对政治权力。第三,科学地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特别指出了贫农在农民运动中的先锋作用,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指出党在农村中的的阶级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着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历史意义:《报告》总结了农民革命斗争的经验,正确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充分阐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思想;有力地驳斥了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深刻地批判了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对农民问题的错误主张,极大地鼓舞了正值高潮的农民革命运动,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继续发展。

对于毛泽东的这篇著作,考生只有把握如下几点就可以了:

1.必须明确该文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成为毛泽东思想诞生时期的标志性的著作,考核的知识点是“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通常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

毛泽东思想诞生时期(标志性)的著作有:(AB)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反对本本主义》

D.《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E.《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本文主要阐述的理论问题是: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3.重点把握毛泽东在该文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总结:“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这一理论总结与今年大纲新增考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恰好是一个很好的命题结合点。命题的形式有辨析题,如:辛亥革命没有一个大的农村变动,所以失败了。论述题,如:“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试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

2.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大纲知识点:“毛泽东思想是在同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时期的历史进程的集中表述。这一知识点既可能以小题的形式进行考核,也可能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核,如给出相应的一组材料,回答这一时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的原因、表现及其危害,以及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原因和根据。因此,关于这一知识点要掌握以下内容:一是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前中期基本形成的原因;二是重点掌握毛泽东思想如何同党内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是重点掌握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即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根据;四是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理论成果;五是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的两次会议(八七会议和古田会议)和一篇著作(《反对本本主义》)。

(1)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前中期基本形成的原因

第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党面临着武装斗争、创建农村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等一系列新的任务,实践提出了探索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创建中国革命新理论的需要。

第二,经过大革命的锻炼,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增长了独立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能力,逐渐成熟起来。

第三,在此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深刻地总结了这方面的历史经验。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的原因、表现及其危害

教条主义错误盛行的原因:中共二大后,中共加入了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有义务执行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的一切决议。虽然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在实际工作方面,都曾经得到过共产国际的帮助;不过从根本上来说,由一个远离各国的国际中心来指挥各国革命,这种做法本身是不可取的。实际上共产国际的工作确实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错误。正如周恩来指出:“一般号召不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具体布置代替了原则的指导,变成了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使各国党不能独立自主,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年代末期、30年代前期,中国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了绝境。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内时间最长,危害最大。因此,必须反对轻视理论、拒绝学习国际革命的经验主义,尤其要同教条主义作坚决斗争。

教条主义错误倾向的表现:①在中国革命性质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和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把反对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②在革命形势问题上,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要求全党实行进攻路线;③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城市中心论;④在组织上,推行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和过火的党内斗争,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⑤在军事上,采取军事教条主义方针,用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教条主义错误倾向的危害:①丧失了“九一八”以后抗日救亡的有利形势;②使国民党统治区内的革命力量几乎丧失殆见;③造成第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失败;④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损失了将近90%,使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注意,这一知识点应作为重点加强重视。)

(3)基本形成时期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和依据

了解在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时期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理论贡献;重点把握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依据。

1)

毛泽东的理论贡献:在此期间,毛泽东着重论述了下列基本问题:①关于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以及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关于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原则与方法;③关于新型人民军队建设和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④关于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以及关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⑤关于反对本本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了解党的其他主要领导人在这一时期的理论贡献:①瞿秋白虽然一度犯过“左”的错误,但他在农民土地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方面还是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意见主张;②周恩来在革命发展道路、党和军队建设、党的城市工作与白区工作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③朱德在红军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根据地建设等方面;④刘少奇在党的白区工作方面;⑤邓子恢在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方面,都提出过正确的思想观点。所有这些,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后的丰富完善提供了思想原料。

3)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依据(或标志):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创建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关于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依据(或标志)除了构成材料题的一个题设外,可能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如: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依据是:(CE)

A.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的科学的正确区分

B.提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创建

D.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提出

E.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4)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时期的重要会议

这一时期的重要会议的复习应把“八七会议”和“古田会议”作为复习的重点,适当地了解中共六大对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指出当时党内主要危险是盲动主义和命令主义。六大的缺点是: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对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正确的政策,忽视了组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适当地强调了“城市的领导作用”。对六大的知识点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或材料题。考察的是六大的缺点。

1)

八七会议: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第一,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第二,决定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第三,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撤消了陈独秀的总书记的职务,选举了瞿秋白为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的意义: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扭转了共产党内的混乱思想,在政治上反对了右倾投降主义,向全国人民指出了继续坚持战斗的明确方向。八七会议的缺点是在反对右倾错误时没有防止“左”倾错误情绪的滋长。

注意:关于八七会议,1993年理科13题以单选题考核了毛泽东在会上提出的“以后要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本知识点还可能命题的点是会议确立的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考生适当注意,不作为重点复习。)

2)

古田会议: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其决议的主要内容是:①中心思想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②在军队建设方面,强调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根本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打仗、筹款、作群众工作的三大任务等使红军根本区别于历史上的一切军队。③在党的建设方面,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会议还分析了红四军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其危害。同时也强调要加强组织建设。古田会议解决了处在长期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建设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和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从而为党的工作重心放到农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点,使人民军队的建设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该知识点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如:

1.古田会议决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心思想是:(C)

A.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B.以乡村工作为中心

C.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

D.在全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古田会议的重要性表现在:(ABCDE)

A.强调了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B.规定了红军的根本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把打仗、筹款、作群众工作的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

D.强调对党和红军进行思想和组织建设

E.为党的工作重心放到农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点

(注意:以古田会议的知识点进行命题还没有出现过,但是近年来以它作为命题的选项已经在2000年文科第7题出现,说明命题者已经把该知识点纳入命题的视野。这一知识点本身在考研命题中的重要性也是较大的。古田会议内容的关键词是“党建”,即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关于古田会议决议的部分内容在毛选中的著作是:《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5)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主要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但重点把握《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这三篇文章,前两篇是关于革命新道路的文章,后一篇是关于思想路线的文章。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正确地解决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即如何进行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第一,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革命性质,提出了中国迫切需要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第二,总结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经验,分析并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第三,创造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中正确地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所处的革命形势,论述了中国革命发展必须遵循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第一,从理论上阐发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块红色政权和红军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第二,明确地提出了巩固和扩大红色政权的正确路线和政策,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关于这一知识点要掌握下面几项内容:①关于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在第二篇会重点讲解);②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③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的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命题的形式是选择题,如:

1.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首次提出的重要思想是:(B)

A.坚持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

B.工农武装割据

C.以乡村为中心

D.反对教条主义

2.毛泽东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工作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革命新道路理论的著作是:(D)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反对本本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为此1930年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阐明了注重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第二,反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论上的依据,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因子,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关于该篇著作主要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主要集中在:①在该文中提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口号;②为革命新道路理论提供认识论的依据;③首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本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因子。

这一知识点在2001年理科第7题中考核了,2002年命题的可能性极小,但它可与相关材料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的材料题中的一个小题,复习时应引起注意。

首次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提供认识论上的依据的著作是:(B)

A.《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B.《反对本本主义》

C.《实践论》

D.《矛盾论》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关于这一知识点要重点掌握下面的几点:第一,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原因和条件;第二,重点掌握毛泽东思想为何在这一时期能够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这一时期的几次重要的会议。从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的中共七大,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进行中国革命的理论研究工作,毛泽东在这一时期通过一系列的理论著作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证。

第二,中国革命两次兴起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三,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第四,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和思想路线的端正,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五,整风运动使全党认清了教条主义的危害,端正了思想路线,提高了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

2)毛泽东思想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这个时期,毛泽东通过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科学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体系;第二,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形成了完备的军事理论;第三,总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并把它与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第四,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以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即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意义)。

这一时期,其他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理论贡献共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共同建构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在:①党的建设方面: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论党》;②统一战线方面:周恩来的《关于党的“六大”研究》、《论统一战线》;③武装斗争方面: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等。

(3)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的几次重要会议

对这一时期重要会议的复习,要重点把握遵义会议和瓦窑堡会议的内容,适当了解洛川会议通过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重点掌握在洛川会议决议决定:人民军队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为游击军和游击战。关于该会议可能进行命题的方式是选择题,如1997年理科第7题:

1937年中共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B)

A.坚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B.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

C.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

D.放手发动群众,争取抗日民主

另外,该知识点还可能命题的知识点是:

洛川会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为此必须:(ABCDE)

A.坚持抗日战争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独立自主的原则

B.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C.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实行抗日的财政经济政策

D.改革政治机构,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

E.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1)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一,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第二,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标志着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第三,会议使得红军在毛泽东的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胜利完成长征,使中国革命打开了新的局面。

关于遵义会议这一知识点近年来一直没有进行命题,但作为命题的选项在2000年考核瓦窑堡会议这一知识点时出现过,该知识点的命题点在:

1.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毛泽东为中央领导核心的会议是:(B)

A.中共六大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1938年9月中共政治局会议

(注意:遵义会议虽然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党内得到承认,但由于中共当时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而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还必须得到共产国际的承认,1938年9月的政治局会议上,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关于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战线问题的指示,这标志着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承认。这也是一个命题点。)

2.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

A.军事路线问题

B.阶级路线问题

C.政治路线问题

D.组织领导问题

E.思想路线问题

2)瓦窑堡会议: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的转变,迎接抗日新高潮的来临,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的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会议精神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当时时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吞并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的基本力量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的知识分子。阐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同时也分析了地主阶级阵营发生分裂和变化的可能性。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策略,对党的政策作了一些重要的变动,如把“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重申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对富农的土地和财产除封建剥削所得外不予没收,采取保护政策。会议还对红军的战略的转变和加强党的建设等问题作了讨论,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队伍的扩大和巩固是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瓦窑堡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重要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争取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关于瓦窑堡会议这一知识点,2000年文科7题考核了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这一知识点,该知识点中还有两个命题点:

1.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是:(A)

A.中国共产党队伍的扩大和巩固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和壮大

C.党的基本政策和策略的正确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2.瓦窑堡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党的重要的:(C)

A.经济政策问题

B.军事策略问题

C.政治路线问题

D.思想路线问题

3)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确立。关于中共七大这一重要知识点将在本编的第四专题作重点讲解。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指的是:一方面新民主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是指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地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使命,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仅用了三年的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着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八大及时总结了“七大”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和经验,为社会主义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以后,毛泽东及时地率领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在这期间,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对这一知识点要求适当了解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丰富和发展的表现。中共七大以后,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既有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更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其中:

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进行丰富和完善的有:①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原则;②关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思想;③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主要有:①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②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主要有:①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思想;②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④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执政党建设的思想;⑤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对上述知识点命题的方式是选择题,在题干前加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时期”这一限定语,以上述各个小知识点作为被选项从而构成命题。

最后,要求重点掌握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时期的两次重要会议,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1)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这是在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会议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还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出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要担负工作队的任务。第二,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第三,阐述了革命在全国胜利后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所采取的基本政策。特别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第四,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指明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第五,毛泽东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及时地向全党发出警告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对于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号召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意义:它不仅制定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政策,而且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蓝图,并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作了准备。

2)七届三中全会:为恢复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策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毛泽东在报告中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毛泽东指出,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二是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是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毛泽东在讲话中还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动态,阐明了党的政治策略,要求全党抓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牢牢把握主攻方向,“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应该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最主要的敌人,同时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党对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采取了谨慎稳妥的步骤,十分注意团结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集中力量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推翻地主阶级,同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会议着重批评了那种可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实践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这两次在建国前后召开的会议,在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史进程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于这两个知识点都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过命题,如:

1.毛泽东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的著作是:(D)(1991年文科第19题)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论政策》

C.《新民主主义论》

D.《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E.《论人民民主专政》

2.可能有这样的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提出这一警告是在:(B)(1995年理科第7题)

A.抗日战争胜利之际

B.全国革命胜利前夜

C.新中国成立之初

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3.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阶段的中心任务是:(B)(2000年文科第8题)

A.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

B.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

C.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

D.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

关于七届二中全会,重要的命题知识点还没有出现,即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同时也可能把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主要途径”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材料结合起来命制材料题,复习时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有可能把七届二中全会的基本内容合起来命制多选题,如:

1.七届二中全会规定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党的的中心任务是:(B)

A.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建立全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B.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恢复和发展生产

C.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

D.促使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的主内容有:(ABCDE)

A.提出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

B.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C.具体的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D.指明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E.号召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朴素的作风

关于七届三中全会还有两个知识点是命题的重点,即:实现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和毛泽东在会议上所作的“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最后,对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时期的重要著作主要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等。

5.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时期

在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具体地说是在1957年春夏之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是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时期,1957年夏季以后,党和毛泽东把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毛泽东思想遇到了严重的曲折。

关于这一知识点考生要重点把握党和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的两种倾向及其关系。这是论述或辨析题的命题点。

(1)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这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经验,集中表现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两篇重要的著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在扩大的中央全会上的讲话》中,这些观点和理论是被实践证明是成熟和比较成熟的,如: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科学文化工作以及经济工作中的一系列方针;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等等。同时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在这一时期对毛泽东思想宝库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如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邓子恢的合作社对生产队的“三包——包工、包产、包财务”和“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思想等。

(2)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倾向。1957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在主要表现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上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频繁发动各种政治运动,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这些错误的思想严重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自然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3)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这两种倾向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这种正确与错误交织并存的现象不但出现在毛泽东本人的认识和发展过程中,而且在党的其他领导人以及全党的探索过程中。

最后,适当了解毛泽东思想曲折发展时期的两篇著作,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在扩大的中央全会上的讲话》。可能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如:

毛泽东思想曲折发展时期的主要著作有:(CDE)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D.《在扩大的中央全会上的讲话》

E.《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

6.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专题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毛泽东思想,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它的主体,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的六个方面;二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关于这一知识点还需要适当了解邓小平对构建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科学概括所作的历史性贡献。

在中共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概括有两次:一次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概括为九个方面,即:关于现代世界的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

第二次是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在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新概括,这一概括包括《决议》里谈到的“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六个方面和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

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首次进行概括的是:(B)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江泽民

关于这一知识点要掌握这两次概括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中把握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概括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同时,也要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这句话的深刻涵义,这句话是该知识点命制论述题的题眼。

首先,要指出这是邓小平在《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文中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毛泽东思想所概括出来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许多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原理构成。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理论的又是方法的,是开放、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才能保证我们正确地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2)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必须全面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精神实质。准确完整地用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就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只有正确地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毛泽东思想来教育我们的党和人民,才能引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新的胜利。

(4)在当代的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邓小平理论是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其次,毛泽东思想是以其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在:(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4)关于政策和策略;(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6)关于党的建设。

最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还包括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同时要求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这一知识点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和论述题。

首先,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因而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其次,它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所作出的理论创造,因而具有独创性的特点。

其三,它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和社会性质的基础上,系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道路、前途和步骤等一系列基本的理论问题,同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进行了积极地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成为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立国建国理论,因而又具有完整性的特点。

其四,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因而有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具有的特点有:(ABCD)

A.科学性

B.独创性

C.完整性

D.开放性和发展性

E.多重性

关于《决议》里论述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六个方面,复习时要从两个方面重点把握:一是科学体系的六个方面的理论基本点;二是它们各自的代表作。其中,这六个理论基本点又要重点掌握: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和关于党的建设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命题的基本方式是选择题和论述题。选择题的命题点是理论基本点和代表性著作,如:

(1)

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ABCD)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新民主义论》

E.《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注意:选择项E虽然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著作,但是由于这篇著作主要内容是关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等内容,因而成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2)

毛泽东思想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的基本点主要有:(ABCDE)

A.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B.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C.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D.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E.提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论述题的命题方式是:把代表性著作和理论的基本点结合起来命题,如:试指出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及其理论的基本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著作中。其基本点主要包括:

(1)把中国资产阶级分成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在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中必须实行正确的策略方针和原则。

(2)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各个阶层的经济状况和对革命的政治态度,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

(3)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4)

指出“统一战线的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就成为革命的“三个法宝”。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并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条件。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主要著作中。其基本点主要包括:

(1)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2)发展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3)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

(4)提出了许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思想

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中。其主要内容包括:

(1)

提出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思想;

(2)

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3)

在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关于政策和策略思想集中表现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打退第二次反高潮的总结》、《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不要四面出击》、《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等著作中。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1)毛泽东同志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2)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的重要政策和策略思想。主要包括: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

(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的著作,主要有:《青年运动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这一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

(2)关于发展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3)关于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的著作主要有:《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其理论基本点主要包括:

(1)特别着重于强调从思想上建设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2)概括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3)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倾错误,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4)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关于这一知识点首先要把握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概括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主张,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论述,并把它们提高到“灵魂”、“精髓”的高度,突现它们的本质意义。《决议》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这一科学概念,并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一概括既科学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和特征,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又一大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并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关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这一知识点的命题方式,在考研命题的四种题型中都可能出现。这一知识点是在2001年《大纲》调整后是新增加的内容,没有命题,但该知识点在历年的考研命题中已经出现两次,如: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有:(BCD)(1992年理科第19题)

A.统一战线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E.党的建设

2.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概括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BCE)(1996年理科第17题)

A.阶级分析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调查研究

E.独立自主

今后该知识点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主要的命题对象是文科的考生,题干设置为:“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活的灵魂是:”这是对该知识点出现多选题的命题方式,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把“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中的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单独命题,如:

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路线是:(D)

A.阶级路线

B.思想路线

C.组织路线

D.群众路线

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ABCE)

A.工作路线

B.组织路线

C.政治路线

D.思想路线

E.工作方法

关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这一知识点的辨析题命题点集中在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这两个方面,关于独立自主方面的内容复习时适当了解即可。

材料题的命题点在“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一知识点可以构成哲学、毛概和邓论的命题点,单独命制论述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把相关材料结合起来命制材料题却是考研命题的重点。如果命题者把这一知识点局限在毛概部分,通常选取的材料来源来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相关的研究资料、毛泽东的代表性著作《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和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的相关文章,考核的具体内容是:①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原因和依据;②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③在新时期如何坚持实事求是或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最后,关于这一知识点命制论述题的题眼有两个:一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二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1.关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为什么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应当指出: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理论具有多方面的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独创性发展的六个方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作出了简明的概括,并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的独创性理论的各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都是这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其次,应当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实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离开了这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其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克服来自“左”右倾错误的干扰,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根本原因。

总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东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写的大量著作所针对的问题、论述的内容、得出的结论,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是,在这些著作中所体现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要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必须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一思想,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

2.关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这个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治路线、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都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核,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品质,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

其次,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占有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思想路线,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则不仅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是实践实事求是的原则的根本保证,同时也对实事求是发生很大的制约作用。

其三,实事求是的首要和基本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同客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实际出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客观实践是共产党实事求是地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必然结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实事求是同群众路线一起,成为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立足点。

第四专题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这一知识点主要阐述的是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关于该知识点要求掌握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二是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其中要重点掌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两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内容;三是为什么要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今天我们坚持毛泽东思想,维护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关于这一知识点首先要掌握几个重要的人物,如:张心如、邓拓、王稼祥、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提出所作的重要贡献,其中要重点掌握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对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次,要了解毛泽东思想在中共党内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其三,要重点掌握中共七大对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确立的重大意义。该知识点命题的方式是选择题和论述题,选择题的命题角度主要是一些史实性小知识点,论述题主要出题方式是:试述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提出过程(4分)以及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的历史必然性(3分)和重大意义(3分)。

(1)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提出。①1941年3月,在延安的理论工作者张心如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最先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之后,他又发表《学习和掌握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的文章,明确提出了“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等一些概念;②

1942年7月,邓拓发表纪念“七一”的专论,提出全党要“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使用了“毛泽东主义”这一概念。③1943年7月,刘少奇发表《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的文章,提出一切干部和党员应该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和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不久,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明确提出并多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他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果。这是中共党内第一篇系统论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章。④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正式宣布:“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

1.在中国共产党内第一篇系统论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章是:(C)

A.《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

B.《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

C.《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

D.《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使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的理论工作者是:(A)

A.张心如

B.邓拓

C.王稼祥

D.刘少奇

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1周年,陈毅着重阐述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史贡献的方面,主要有:(ABCDE)

A.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的动力、前途及革命战略与策略

B.革命战

C.苏维埃政权

D.建党

E.思想方法

2)

“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的历史必然性。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施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工程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是这一伟大工程最主要的倡导者、奠基者和创造者,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一理论成果是当之无愧的。②毛泽东思想是延安整风运动这场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的丰硕成果。通过这场运动,全党进一步清算了教条主义,使全党对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达到了理性的认识,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需要,成为历史的必然。

(3)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及其重大历史意义。①中共七大的一项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②在中共七大上,刘少奇在作关于修改党章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详细地全面地阐述。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科学地概括,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使全党对毛泽东思想有了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代表了当时全党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最高水平,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是相当精辟的。③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的规定,使全党有了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理论基础;其次,表明全党已经脱离了教条主义的桎梏,认识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思想体系的真理性,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前面两点是理论意义)其三,中共七大后,全党团结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周围,为尽快争取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地进行了三项伟大的事业:第一,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第二,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法,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为中国以后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基本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关于这一知识点既可以单独以“试述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命制论述题,同时也可能以多项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形式考核“中共七大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该知识点要求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政党,要懂得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其次,要着重理解江泽民同志对毛泽东思想历史定位的科学界定;其三,在此基础上懂得毛泽东思想作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原因和依据。

(1)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首先,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教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是指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这就要求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事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才能领导本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认识的工具和行动的指南;其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促使中国共产党要想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解决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所遇到的各种特殊的、复杂的问题,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2)江泽民同志对毛泽东思想历史定位的科学界定。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3)毛泽东思想作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原因和依据。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②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③毛泽东思想是夺取近现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中国人民完整的立国和建国理论;④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⑤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该知识点是今年大纲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在1999年以论述题的形式考核过,命题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试论第二次和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今年命制大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选择题和辨析题命制的可能性却较大。重点掌握毛泽东思想作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原因和依据,这是多项选择题的命题点。

在20世纪引导中国人民实现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理论指导思想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

A.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社会主义

D.邓小平理论

(注意:这里考生要求掌握在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指导思想分别是: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其指导思想是旧三民主义;第二次历史巨变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其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成功地实现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其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

3.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对本知识点的把握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毛泽东思想在中共历史上两次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一次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所作的系统论述,其后通过的党章对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在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新的科学地评价,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再次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十五大加上了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二是掌握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原因。

知识点是今年大纲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它在考研命题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命题的形式是选择题、辨析题或论述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BDE)

A.遵义会议决议

B.中共七大党章

C.中共八大党章

D.中共十二大党章

E.中共十五大党章

(注意:若本题改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没有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会议是:”选项照旧,相信绝大部分的考生都会失掉这2分,考生会把“中共八大”这一选项给漏掉,因为在筹备中共八大时,毛泽东提出建议不再使用“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因此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没有使用这一概念,而改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试辨析或评论如下观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客观条件和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也不再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应坚持把邓小平理论而不是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分析:本题的错误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把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遭遇的的重大挫折视为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终结,这是一种片面地看待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其次,它割裂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妄图否定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正确的观点。

(1)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毛泽东思想在其形成、发展并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中,不仅凝聚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而且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毛泽东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等思想,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2)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这是因为:第一,毛泽东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毛泽东思想就其与过去斗争情况紧紧相联的一些具体论点、论述而言,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就其理论原则、经验总结,就其贯串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第二,毛泽东思想既是理论的,又是方法的。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同时毛泽东思想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按照实际情况来决定工作的方针,它是追求真理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第三,毛泽东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作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积极成果,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防以及对外关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第四,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毛泽东的重要著作中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对我们现在和今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将与邓小平理论一道,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对本知识点考生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行科学评价的原因和目的何在;其次,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的表现;其三,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行科学评价时,必须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准确地理解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以便在新时期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行科学评价的原因和目的。首先,毛泽东逝世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根据国内、国际条件的变化和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我国正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紧迫性和至关重要的大问题。其次,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维护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内的指导地位,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的表现。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很大的政治问题”。这是因为:首先,它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的过去几十年的成就;其次,它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和社会的安定;第三,它还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道路。

(3)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在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在这个问题上,当时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定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甚至主张不再提毛泽东思想,从而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勋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乃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另一种是继续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某些错误的做法,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把对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视为“砍旗”,它的实质并不是要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而是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晚年提出的那些错误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这不是维护毛泽东思想,而是损害毛泽东思想。上述两种错误倾向的共同点: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的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4)完整准确地理解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第一,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体出发,系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去认识、理解毛泽东思想;第二,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严格地区分开来,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排除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范畴之外;第三,要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该知识点是大纲新增和调整的重要的考点,命题的方式是选择题、材料题和论述题,论述题直接以知识点作为题干或引用一段错误的观点,让考生评述观点错误的原因并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材料题的命题方式是引用一些材料,要求考生回答(2)和(3)的内容,特别是要求考生指出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共同点。而选择题的命题主要是多项选择题,如:

1.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维护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内的指导地位,其目的是:(ABCE)

A.为了更好地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B.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C.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更好地坚持“两个凡是”主张

E.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很大的政治问题”。这是因为:(ABCD)

A.它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的过去几十年的成就

B.它关系到党的团结

C.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D.它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道路

E.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毛泽东的全部思想

2.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该知识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邓小平对坚持毛泽东思想所做的历史性贡献;二是邓小平对发展毛泽东思想所做的历史性贡献。

(1)邓小平对坚持毛泽东思想所做的历史性贡献的主要表现。

第一,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反对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恢复、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思想。如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重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等等。

第二,坚持把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领导全国人民冲破了长期禁锢在人们头脑中的“左”的思想束缚,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结果是实现了从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人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

第三,坚决抵制了在评价毛泽东本人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两种错误倾向,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从反面吸取教训。这样就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地区别开来,既反对了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又高举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第四,既科学评价毛泽东本人的历史功过问题,又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邓小平指出: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晚年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所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邓小平同时指出:正是因为我们遵循了毛泽东思想,才能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他强调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不仅仅涉及到毛泽东的个人问题,这同我们党和整个国家的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第五,主持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强调指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是起草《决议》的“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总要求、总原则和总的指导思想。《决议》专门论述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客观公正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评价了党的领袖人物,坚决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这就为统一人民的思想,维护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为保持和巩固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为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就是邓小平主持通过的《决议》的重大意义,是多项选择题的命题点。)

这一知识点命题点较多,命题的方式都是选择题,主要有:

1.邓小平在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坚持的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总要求、总原则和总的指导思想是:(A)

A.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B.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建国以来党的功过是非

C.对历史的总结宜粗不宜细

D.彻底清除华国锋为代表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注意:上述的四个选项都是邓小平在关于《决议》起草过程中提出来的指导思想,但只有A符合题意。)

2.邓小平对坚持毛泽东思想所做的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主要表现在:(ABCDE)

A.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反对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恢复、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思想

B.坚持把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领导全国人民冲破了长期禁锢在人们头脑中的“左”的思想束缚,实现了“三个转变”

C.坚决抵制了在评价毛泽东本人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两种错误倾向,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从反面吸取教训

D.既科学评价毛泽东本人的历史功过问题,又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E.主持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邓小平对发展毛泽东思想所做的历史性贡献的重要表现。

第一,邓小平是当代中国坚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永远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多条件,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现在有了。条件不同就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就要有新办法,这就是发展。在当代中国和当前世界的新条件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正确解决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

关于1981年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总结了建国32年来的历史,充分肯定建国以来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及其错误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毛泽东思想;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的标志:(C)

A.“四人帮”的粉碎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D.中共十二大的胜利召开

这一知识点,大纲虽然没有列出,但是在考研命题中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甚至可以说是命题者命题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因而掌握该《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对考生的应试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对该知识点要求重点掌握五个方面,即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的新的科学的历史定位;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首次表述;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其中《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即(5)的内容,要求考生重点记忆,这是回答论述题或材料题的一个重要的得分点。

(1)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新的科学的历史定位。《决议》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择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2)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

(3)《决议》既对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批评,又坚决维护了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从而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当时存在的“左”的和右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为维护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4)《决议》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表述,重新建构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决议》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以其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六个方面,并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5)《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我们应该把学习毛泽东的科学著作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著作结合起来。我们必须珍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理论,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轨道继续前进。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

关于1981年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总结了建国32年来的历史,充分肯定建国以来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及其错误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毛泽东思想;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的标志:(C)

A.“四人帮”的粉碎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D.中共十二大的胜利召开

这一知识点,大纲虽然没有列出,但是在考研命题中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甚至可以说是命题者命题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因而掌握该《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对考生的应试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对该知识点要求重点掌握五个方面,即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的新的科学的历史定位;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首次表述;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其中《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即(5)的内容,要求考生重点记忆,这是回答论述题或材料题的一个重要的得分点。

(1)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新的科学的历史定位。《决议》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择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2)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

(3)《决议》既对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批评,又坚决维护了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从而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当时存在的“左”的和右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为维护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4)《决议》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表述,重新建构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决议》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以其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六个方面,并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5)《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我们应该把学习毛泽东的科学著作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著作结合起来。我们必须珍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理论,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轨道继续前进。

4.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它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关于这一知识点,关键是要着重理解作为承上启下的毛泽东思想,它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先导的影响和地位,因而,这一知识点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其次,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最后,总结出结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产生,适应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地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批判继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遗产,并且在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败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①它们是相互联系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表现形式的阶段性概括。②它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和总的发展趋势,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并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邓小平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他们的原则立场、思想方法、历史使命等方面是高度统一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和宗旨等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都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解放的强大的思想武器。④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⑤它们的基本主题都是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和论述题,论述题的出题角度是“如何理解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而选择题同样也此设置命题,如: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ABCDE)

A.它们是相互联系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表现形式的阶段性概括

B.它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它们的原则立场、思想方法、历史使命等方面是高度统一的,在世界观、方法论和宗旨等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D.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E.它们的基本主题都是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4.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它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关于这一知识点,关键是要着重理解作为承上启下的毛泽东思想,它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先导的影响和地位,因而,这一知识点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其次,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最后,总结出结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产生,适应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地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批判继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遗产,并且在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败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①它们是相互联系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表现形式的阶段性概括。②它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和总的发展趋势,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并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邓小平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他们的原则立场、思想方法、历史使命等方面是高度统一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和宗旨等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都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解放的强大的思想武器。④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⑤它们的基本主题都是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和论述题,论述题的出题角度是“如何理解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而选择题同样也此设置命题,如: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ABCDE)

A.它们是相互联系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表现形式的阶段性概括

B.它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它们的原则立场、思想方法、历史使命等方面是高度统一的,在世界观、方法论和宗旨等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D.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E.它们的基本主题都是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第二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一专题

对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分析

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关于这一知识点考生要掌握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18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分析,进而把握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二是在此基础上,分析为什么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知识点有两个理论原理必须掌握:第一个是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原理;二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来的重要的理论原理:“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关于第一个原理2000年理科第11题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核,如:

1.在近代中国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A)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毛泽东指出: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D)

A.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

B.认清中国革命的动力

C.认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领导阶级

D.认清中国的国情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和基本特点的分析

(1)适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中国社会的预见和论述。

鸦片战争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在深刻揭露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罪恶的同时,预见了中国社会双向演化的趋势。即已经腐朽的“半文明”的中国在与西方的资产阶级的对抗中必然要死去,但鸦片战争破除了保持中国与世隔绝的社会旧秩序的前提条件,促进了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解体,使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列宁在1912年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使用了“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的半封建的国家”这一术语,在1916年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把中国半殖民地国家之列。

列宁在1912年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是:(B)

A.半殖民地国家

B.落后的、农业的半封建的国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D.半封建的和半资本主义的国家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分析。

毛泽东思想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理论指南和思想武器,要改造中国社会就必须先认识中国社会。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是正确认识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性质和任务、正确制定革命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基础。认清近代中国的国情,懂得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极端地不平衡,制约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分析是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最终确认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表现在:①1923年陈独秀在《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中首次使用了“半殖民地”的概念;②1923年毛泽东在《北京政变与商人》一文中也使用了“半殖民地”这个术语;③1926年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使用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这一概念;④1929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

要注意这里提到的一个重要的论断和蔡和森的贡献,命题的方式是单项选择题,如:

1.正确认识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性质和任务、正确制定革命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基础是:(D)

A.正确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

B.正确认清中国革命的动力

C.正确认清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D.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2.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中首先提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的中国共产党人是:(C)

A.陈独秀

B.毛泽东

C.蔡和森

D.周恩来

(3)毛泽东对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特点的分析。

首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渐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主要表现在: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又对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结构的解体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一个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的半封建社会。

其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内部与外部的、主观与客观的诸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决定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帝国主义的势力,是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方式方法,制约着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这些特点作了如下的分析:

第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三,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后,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第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五,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端地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的政策,以及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存在,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有的。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这一知识点的可能命题的方式是论述题,直接的命题方式是:“试述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4分)和特点(6分)”;间接的命题方式是通过一个相关的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进行评价。考生最好把上述内容背下来。这里还有三个小知识点需要掌握,通常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如:

1.决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的主要势力是:(A)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民族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特点说明:(ABCD)

A.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严重地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B.近代中国社会是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相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C.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和不统一是造成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D.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要前进,就必须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必须走工业化和近代化的道路

E.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将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规定了:(ABCD)

A.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B.主要的革命对象是外国的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

C.主要的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求得国家独立与民族的解放

D.革命的主要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E.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内部的矛盾,又有外部的矛盾,既有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又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近代中国由于出现了民族工业,也就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中,由于帝国主义勾结中国的封建反动势力,共同压迫中国人民的革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是阻碍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座大山。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关于这一知识点还有一个命题点有可能出现,这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和近代中国的矛盾,如: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有:(BC)

A.帝国主义各国在分割中国利益上的矛盾

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E.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

(注意:如果题设改为“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有:······”,上述的五个选项都是正确答案。)

(二)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任务以及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原理和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就自然地可以推导出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任务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也可以推导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是近代中华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历史任务,历史任务不是由某一个阶级、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那个时代的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来说,认识自己所处的历史地位、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并能从中找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这是一个国家的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该知识点要掌握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两大历史任务的内容;其次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同时要把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区别开来,认识到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该知识点是今年大纲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在近十年的命题中均未出现过,今年命题的可能性较大,主要的命题方式是辨析题和多项选择题,多选题以大纲知识点的题干为题考核相同的内容。如:

试辨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分析:这个辨析题是个典型的知识点不完全的辩题,因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仅是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之一。该题不仅要指出两大历史任务的全部的内容,而且要求对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也要适当地涉及。

(1)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决定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对着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相互关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

这一知识点1995年理科第28题以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核,如:列宁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试根据这一论断分析中国民主民族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根据命题的基本规律,该知识点今后几年命题的可能性极大,同时由于它是大纲去年新增的知识点,今年大纲又对该知识点的表述进行了调整,突出了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必然性。这一知识点是这一专题(也可以说是整个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因此,命题的方式通常有两种,即辨析题和论述题,辨析题的命题角度是对革命发生的必然性的两个方面中的一个给漏掉,或者直接以一个正确的命题作为题设,如: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共同作用的结果。论述题以1995年同样的命题方式对文科学生进行考核。

分析: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革命危机的论述,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论述是我们理解这一知识点的原理;其次分别论述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发展状况。从而得出:近代中国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出来的,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现象。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①1848年恩格斯在评价德国等资产阶级革命时就指出: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那种迷信时代,是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达到满足。②1915年列宁在批驳考茨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制造出一个革命,实行社会主义”的谬论是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革命政党和革命阶级的任务是认清革命的形势、把握革命的时机、掌握革命的规律,在革命潮流到来之际,不失时机地去迎接它。近代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同样遵循这一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危机和历史转折是指:(ABCDE)

A.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不愿照旧生活下去

B.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不能照旧生活下去

C.危机给被压迫阶级不满和愤慨的迸发造成了突破口,D.危机促使被统治阶级投身于独立的历史性行动

E.危机激化了社会各阶级的矛盾,促使了革命的发生

(2)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必然产物。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摆脱中华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但都未能行得通。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非和平的战争手段,把中国旧式的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势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从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各个方面控制着清政府,清政府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社会历史舞台,最终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开创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3)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是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着中国新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盘剥,激化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革命创造了条件,酿就了革命的形势。同时,随着资本主义一定程度地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出现,为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准备了主观条件。

(4)因此,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出来的,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正如毛泽东所指出:这些矛盾的斗争和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正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任务以及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原理和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就自然地可以推导出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任务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也可以推导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是近代中华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历史任务,历史任务不是由某一个阶级、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那个时代的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来说,认识自己所处的历史地位、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并能从中找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这是一个国家的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该知识点要掌握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两大历史任务的内容;其次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同时要把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区别开来,认识到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该知识点是今年大纲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在近十年的命题中均未出现过,今年命题的可能性较大,主要的命题方式是辨析题和多项选择题,多选题以大纲知识点的题干为题考核相同的内容。如:

试辨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分析:这个辨析题是个典型的知识点不完全的辩题,因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仅是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之一。该题不仅要指出两大历史任务的全部的内容,而且要求对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也要适当地涉及。

(1)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决定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对着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相互关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

这一知识点1995年理科第28题以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核,如:列宁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试根据这一论断分析中国民主民族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根据命题的基本规律,该知识点今后几年命题的可能性极大,同时由于它是大纲去年新增的知识点,今年大纲又对该知识点的表述进行了调整,突出了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必然性。这一知识点是这一专题(也可以说是整个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因此,命题的方式通常有两种,即辨析题和论述题,辨析题的命题角度是对革命发生的必然性的两个方面中的一个给漏掉,或者直接以一个正确的命题作为题设,如: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共同作用的结果。论述题以1995年同样的命题方式对文科学生进行考核。

分析: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革命危机的论述,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论述是我们理解这一知识点的原理;其次分别论述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发展状况。从而得出:近代中国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出来的,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现象。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①1848年恩格斯在评价德国等资产阶级革命时就指出: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那种迷信时代,是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达到满足。②1915年列宁在批驳考茨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制造出一个革命,实行社会主义”的谬论是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革命政党和革命阶级的任务是认清革命的形势、把握革命的时机、掌握革命的规律,在革命潮流到来之际,不失时机地去迎接它。近代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同样遵循这一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危机和历史转折是指:(ABCDE)

A.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不愿照旧生活下去

B.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不能照旧生活下去

C.危机给被压迫阶级不满和愤慨的迸发造成了突破口,D.危机促使被统治阶级投身于独立的历史性行动

E.危机激化了社会各阶级的矛盾,促使了革命的发生

(2)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必然产物。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摆脱中华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但都未能行得通。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非和平的战争手段,把中国旧式的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势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从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各个方面控制着清政府,清政府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社会历史舞台,最终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开创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3)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是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着中国新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盘剥,激化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革命创造了条件,酿就了革命的形势。同时,随着资本主义一定程度地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出现,为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准备了主观条件。

(4)因此,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出来的,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正如毛泽东所指出:这些矛盾的斗争和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正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破产及其原因

这一知识点是大纲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今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一般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纪念年份往往会成为命题者命题时的考虑的对象。因此,对本知识点要求考生重点掌握如下内容:①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科学地评价;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③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破产的原因。

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社会历史舞台。1910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孙中山的三民主主义

适当了解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内容以及旧三民主主义和新三民主主义的区别。这里掌握一个知识点:

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开始于:(D)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孙中山

1905年夏天,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比较完备的、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他的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对三民主主义作了重新解释。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旧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包括反满和独立两层意思。要完成的任务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在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之上建立对外独立、对内统一的民族国家,实现民族革命。

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完成政治革命。它是三民主主义的核心。

平均地权:“核定天下低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即通过土地国有的办法,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到社会革命之目的。

新三民主义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主张“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许为少数人所专有、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前者强调“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予土地,资其耕作”以期达到耕者有其田,后者强调“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2)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高峰。关于这一知识点要求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辛亥革命在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科学评价。这场革命最终赶走了皇帝,推翻了清王朝,宣告了在中国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这一知识点的内容,1994年理科第15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了考核,如:

辛亥革命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ABDE)

A.组建了比较完备的政党

B.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纲领

C.同农民结成了联盟

D.建立了中华民国

E.颁布了《临时约法》

第二,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这是辛亥革命的最主要的历史功绩。①通过这场革命,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②孙中山还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③辛亥革命在中国人民中撒播了民主革命的火种,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民主精神普遍高涨。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性的巨大进步。④同时,由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这一知识点的内容通常是多选题,以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选项,设题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三,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清政府,是一场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但是,由于清政府早已是“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这场革命实质上具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

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是辨析题的最好的命题点。考核的是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辩题可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因而其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分析:大多考生往往会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政治主张,妄图同帝国主义建立某种联系,结果惨遭失败,因而得出辛亥革命不具有反帝的性质的结论;事实上,对辛亥革命的反帝性的认识要建立在推翻作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的清政府这一革命行动的层面上,它的反帝性没有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那样鲜明和首要性,而是把帝国主义作为一种居于次要地位的敌人来看待,这也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能够提出反帝的革命要求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四,辛亥革命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辛亥革命使中外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以后的一个比较长时间里,统治阶级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统治集团内部长期地分裂、混战,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创造了条件。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这一知识点,2000文科32题出了一道辨析题,如试辨析: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分析:题目来自于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一书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胡绳认为:“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因此在回答这类辨析题时,不能简单进行判断,而是要结合近代中国革命的历程来进行分析,既要认清它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要看到它的进步意义。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旧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这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从这个方面来说,它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的历史性巨变。同时从近代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革命也是辛亥革命结出的丰硕果实。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问题至今还没有命过题。命题往往会结合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相关评价作为题设,如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总结:“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命题的形式有辨析题,如:辛亥革命没有一个大的农村变动,所以失败了。论述题,如:“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试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

首先,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①从主观方面来看,根本的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太微弱了。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与束缚的夹缝中艰难地生长起来的,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带有先天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这就使它没能提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能把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发动起来造成一个大的农村变动;没能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②从客观方面来看,中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力量远远大于革命的力量。中国资产阶级无法与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相对垒,不能承受帝国主义的压力。最后,只能把政权让位给袁世凯。

这里要特别注意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中的根本原因的论述,如:

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有:(ABCD)

A.没能提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

B.没有建立起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C.没能深人农村,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没能造成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D.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E.中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力量远远大于革命的力量

(注意: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命题的重点。)

其次,关于辛亥革命的教训:①决不能对帝国主义抱任何幻想,帝国主义在中国需要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权。②在帝国主义时代,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任何革命取得胜利。③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道路,解决中国的近代化的课题。④没有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进行革命,同时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进行到底。

2.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破产及其原因

(1)这里先要明确资产阶级建国方案这个概念。资产阶级建国方案既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的议会内阁制的方案,同时也指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国方案。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行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提出。①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运动,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结果不过百日即告失败,这一事实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依靠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是根本不可能的;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所窃取,资产阶级共和国蜕变成了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中国不仅没有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专制的民主政治,反而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宣告了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③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的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即调和的资产阶级政权道路,但由于国民党蒋介石的封杀,胎死腹中。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的原因。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为帝国主义国家所不容许,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不是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②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决定了其不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软弱性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缺乏远见和足够的勇气,没有能力打败强大的敌人,并且害怕民众革命,因此,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据主要的地位。③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同时也不为国内封建势力所允许。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权坚持独裁专制,相继扼杀了孙中山亲手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的“第三条道路”的方案,同时蒋介石国民党还断然拒绝了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④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也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由于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是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革命之目的,并且通过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因而得到了苏俄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支持和帮助。⑤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人民意志,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符合广大人民意志的,并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同时由于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也促使了民族资产阶级放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这一知识点是大纲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命题的题型是材料题和论述题以及选择题。主要考核的内容是(2)和(3)的内容。(2)的内容是材料题的答案要点;(3)是论述题和选择题的答案要点,命题要求回答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破产的原因,就要求对这五个小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展开,该知识点也可以命制多选题,如: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其原因主要有:(ABCDE)

A.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为帝国主义国家所不容许

B.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决定了其不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C.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同时也不为国内封建势力所允许

D.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也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E.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人民意志,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

(注意: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破产的根本性的原因;②辛亥革命的失败宣告了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这两个知识点是单选题命题的重点。)

(四)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该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不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中国革命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需要向新的革命阶段的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即社会历史条件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国际因素、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等方面;二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它对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影响和历史意义,懂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与联系,懂得领导权问题是区分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

1.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①帝国主义的资本侵略和封建地主经济的盘剥严重地制约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②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畸形发展。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华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有所壮大。尽管如此,它的发展仍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严惩阻挠和压榨。③农民和工人阶级在经济地位上处于十分悲惨的境地。

(2)政治条件和阶级基础。①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统治,使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未能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中国人民长期的斗争经验表明,中国革命要取得彻底胜利,必须有一个新型的先进阶级充当革命的领导者。③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得到迅速地发展和壮大,工人阶级的斗争也相应地有了发展。中国的工人运动已由单纯的经济斗争逐步转向政治斗争,由分散的“自发的”斗争转为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但总的来说,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摆脱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还没有成为一个认清本阶级历史使命的“自为阶级”,还需要向他们灌输科学的理论,这一历史使命由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少数先进分子来加以完成。

(3)国际因素和时代条件。①1914——1918年发生震撼全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信心。一战前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政治、经济、文化危机,打破了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的愿望,促使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变化。②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新生的俄国对中国的一系列政策,使先进的中国人对俄国的苏维埃政权产生了向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4)思想条件。①随着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各种主义和思想纷纷传入中国,大大地启发了人们的理智、提高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思想和文化条件。②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着新文化运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思想界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的传播。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对各种主张和理论进行比较、鉴别和审慎的思考后,终于接受和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新旧民主革命转变的思想基础。

这一知识点是大纲调整的知识点,去年大纲以“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为知识点,但没有进行命题,今年调整为“社会历史条件”,这样就把革命转变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因素也包括进来,使知识点的表述更全面,对该知识点通常的命题方式是论述题和选择题,论述题直接以知识点命题,上述四个方面的十个小知识点,恰好是问题的十个得分点。而选择题既可以把知识点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单独命题,也可以把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命题,如: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表现在:(ABCDE)

A.辛亥革命后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C.十月革命开创的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D.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大大地启发了人们的理智、提高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

E.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革命新的指导思想的形成2.五四运动,中国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转折点

关于这一知识点要求掌握以下内容:第一,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第二,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场运动的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社会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在经由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成为中国革命的新的领导阶级,中国革命的性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关于这一知识点只要掌握下面几个问题就足够了。

1.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B)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主要有:(ABCDE)

A.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C.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D.新文化运动对新思潮的广泛传播

E.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注意: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3.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E)

A.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C.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

D.五四运动划分了新旧民主革命的界限,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E.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3.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该知识点要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懂得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其次,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领导阶级的不同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或主要标志。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阶段。这两个革命阶段的共同之处在于:①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求得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②革命的基本动力都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③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表现在:①革命的环境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旧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②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③革命前途和归宿不同。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非资本主义的。它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转向社会主义,最后实现共产主义。④领导阶级不同。

这一知识点的通常命题方式是多项选择题和材料题,考察的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如: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ABCDE)

A.革命的对象和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求得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B.革命的基本动力都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C.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D.革命的环境和指导思想不同

E.领导阶级的不同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2)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后,虽然中国的资产阶级继续参加革命,但已经不是领导阶级,中国的无产阶级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洗礼,迅速成长为一支独立的力量,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指出:“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

关于这一知识点1996年文科第6题,理科第4题已经考核,如:

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

A.革命指导思想的不同

B.革命领导权的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对象不同

第二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这一革命总路线的提出过程经历了两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时期。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提出问题1991年理科第20题,2000理科第10题以相同的题干和几乎完全相同的选项进行考核过,如:

1.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D)(1991年理科第20题)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E.《论人民民主专政》

2.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C)(2000理科第10题)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关于该知识点可同第一篇的第二专题的内容结合起来复习,这里只给理论线索理一下。

(1)中共二大初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提出与国民党合作共同进行国民革命,但没有提出在国民革命中争夺革命领导权问题;中共四大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

(2)这一时期毛泽东在1925年11月填写的《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中基本阐发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一些基本思想,这些思想成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前身,同时在这一时期的毛泽东的其他著作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又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第一次把中国的资产阶级科学地分成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了精辟分析,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从而基本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一些基本的思想。

毛泽东最早阐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的著作是:(B)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

C.《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D.《国民党右派分离革命的原因及其对革命前途的影响》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的发展

这里有两个考点需要考生复习时引起重视,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的概念问题,另一个是首次对总路线和总政策的完整归纳和总结的问题。

经过国民革命、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革命斗争的实践,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对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联系、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等一系列理论基本点进行阐述,完善和深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进一步的提炼、概括,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在1948年的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更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思想。

1.毛泽东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概念的著作是:(A)

A.《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新民主主义论》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2.毛泽东在1948年的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出党在当前历史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C)

A.迅速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

B.实现革命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C.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D.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地方各级革命政权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核心是:(C)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B.有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

C.无产阶级的领导

D.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的问题,要求考生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掌握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对象的认识过程;其次,要科学地把握自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来,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重大影响,懂得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其三,要认识到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封建主义的存在是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内在原因;第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情况,重点掌握为什么中国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为什么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的敌人,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阻碍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最后,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一知识点是命题中的重点,命题的频率是每隔2至3年就要进行命题,而且命题的方式不是仅限于考核革命的三个对象,而是把它与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任务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如:

(1)1992年理科第30题辨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考核的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1994年理科第25题辨析:“现在阶段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考核的知识点就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对象。

(3)1997年文科第5题“因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中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C)

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区别

考核的知识点就是两个不同革命阶段的革命任务和对象

(4)1998年理科第25题辨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两部分。考核的知识点就是革命的对象。

最近三年这一知识点都没有命题,今年再不命题就不正常了,命题的题型可能有多项选择题和论述题,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ABD)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E.民族资本主义

论述题:试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对象的相关表述中(4分),论述为什么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6分)。

分析:这是一道具有相当难度的试题。该题的难点在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对象的相关表述,这集中表现在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等相关文章中,这些知识点在教材都有提到,需要考生把相关的理论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提炼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对象的原因。

1.中国革命对象的提出和表述

(1)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共二大制定的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任务,解决了近代中国革命以来未能弄清楚的革命对象的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开篇即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从而阐明了分清中国革命对象对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从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出发,指出:中国现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中国的最大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4)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推翻的敌人,只是和必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些敌人的集中表现,就是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1)帝国主义的侵略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矛盾的主要根源。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给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它侵略中国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新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主要表现在:①政治上,西方列强割占中国领土,践踏中国的主权,同时勾结中国的封建反动势力,共同压迫中国人民的革命。②经济上,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无法与其竞争,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文化上,通过各种手段实施文化侵略政策,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

(2)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内在原因。①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控制着广大农村的基层政权,充当各级政府的官吏,许多官吏又去农村购置田产,成为新兴地主。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都是依靠地主阶级来实现对全国的统治的。②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拦路虎。

3.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又一对象

该知识点单独深度命题,还没有出现过,但是相关的命题,如:

2000年文科第34题: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试述党在当时采取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

这里主要考核的就是党关于资本主义问题的理论。回答该问题时首先要指出,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革命的目标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而是要消灭官僚资本主义;其次要指出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中国仍然需要一定程度地发展资本主义;最后指出在建国前夕,重申党的这一方针的意义。

同时在2000文科第25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核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没收的性质问题。因此对该问题考生要适当引起重视,命题的题型仍然辨析题和论述题。如: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或试述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对象的原因。

分析:首先要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中国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其次,适当论述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其三,指出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进而指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实质。

(1)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中国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而官僚资产阶级依附于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所豢养,则是革命的对象。毛泽东在《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中国现阶段革命的目的,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

(2)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日本投降后,达到最高峰,它替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①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是依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直接利用国家政权,通过掠夺广大工农、小生产者,压迫民族资产阶级,通过超经济手段直接形成国家垄断资本。②当它形成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共同进行抗日战争,这时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一切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不能提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问题。③解放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同以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就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提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首先,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结合在一起,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其次,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中等资产阶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除了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以外,在国内,还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4.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者在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

该知识点实质上是对上述几个知识点的总结,命题的形式是辨析题和论述题,如:

1.在近代中国,打倒帝国主义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

分析:辩题的回答,首先要正确区分作为中国革命对象的帝国主义指的是什么,同时要指出中国革命反对帝国主义所以达到的要求和目的;其次,要指出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然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是贯穿始终的,但是其形式和对象是不同的,并对此做适当的展开。

2.试论述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敌人在中华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关系。

分析:回答时只要对下面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即可,对第二个知识点中的括号里的内容可以不加以论述。

(1)中国人民之所以反对帝国主义,除争取民族独立外,也为了扫除中国的封建制度,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应该说明的是,作为中国革命对象的帝国主义,指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打倒帝国主义”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革命可以直接达到消灭外国资产阶级的目的;这一目的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达到。对中国人民来说,反对帝国主义,就是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2)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是贯穿始终的。但由于各个阶段形势和主要的斗争对象不同,主要反对哪一个帝国主义也是不同的。而且,因各个阶段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中国的形式不同,中国人民反帝的形式也不一样。(即: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起侵略战争的时候,中国人民是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抗日战争就是这样的民族解放战争。当帝国主义用政治、经济、文化等非武装的方式侵略中国的时候,国内的反动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民众,这种时候,中国革命往往采用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国民革命、土地革命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斗争,间接地也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3)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尤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就是要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4)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资本,这是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之一,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经济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成为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的开端,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这样的两个基本任务是既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就不能推翻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反之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就不能调动人民大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就不能动摇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社会基础,实现民主革命的任务。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这一知识点要求考生重点掌握如下内容:

首先,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特征以及毛泽东对革命动力的表述,懂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中关于“人民大众”所指的就是革命的动力问题。

其次,要求考生掌握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存在三个不同的阶层以及它们各自对革命的不同态度,从而懂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可靠的同盟者。

第三,在对中国革命对象中的资产阶级进行科学区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不同时期对革命的政治态度,在此基础上了解党在不同时期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政策和两种错误倾向。

最后,要求考生掌握在中国小资产阶级是属于劳动者阶级的范畴,而不是剥削者,因而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

关于本知识点在近年中的命题情况:从命题的情况来看,单独进行命题考核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还没有出现过,但它与革命的性质问题结合起来命题出现在2000理科第31题,如: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考核的就是革命的性质和动力关系的问题。但是对于革命的基本动力中的几个阶级问题的考核却出现过多次,如:

1.1991年理科第34题: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态度的分析和中国共产党据此采取的政策。

2.1992年理科第5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D)

A.武装斗争的问题

B.党的建设的问题

C.统一战线的问题

D.农民问题

3.1994年理科第5题:毛泽东所说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是指:(A)

A.软弱性

B.妥协性

C.动摇性

D.两面性

4.2001年文科第7题:导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它天生的:(A)

A.软弱性

B.动摇性

C.妥协性

D.不彻底性

这里几乎是原题出现,因此希望同学们在复习时多重视对历年真题的复习,特别是近4年以前的试题的复习,这种原题反复出现的规律是研究生考试命题的基本规律之一。对革命动力问题这一知识点的复习,要重点复习中国农民阶级的三个阶层对革命的态度问题和小资产阶级的性质问题。

1.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特征和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的表述

(1)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和地主、资产阶级占少数,最广大的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2)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的表述。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指出:革命的动力,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还有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他们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是革命的动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总路线中的“人民大众”,就是指的是革命的动力。认清革命动力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策略问题。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中国的无产阶级是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也是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首先,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才能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其次,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最坚决彻底。同时,人数集中,便于组织,从而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

1.在近代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中,中国的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而不是革命的动力。

分析:关于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的问题,绝大部分的考生都能掌握,但是由于《考试大纲》和一些教材对革命动力问题的论述只涉及到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因而考生往往把中国的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革命动力的问题给忽视掉了,问题的回答见(3)。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中的“人民大众”指的是:(ABCDE)

A.工人和农民

B.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

C.知识分子

D.开明绅士

E.民族资产阶级

2.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关于该知识点要掌握两个重要的理论基本点:一是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核心问题;二是富农经济具有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性,是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单选题命题的命题点,同时要注意一个辨析题:近现代中国的农民阶级普遍具有革命性。

分析:关于这一问题首先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其次,在近代中国,农民的内部分为不同的阶层,他们对待革命有着不同的态度,因此从整个农民阶级而言,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但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具有革命性,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对之采取相应的政策。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发动和依靠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与广大的农民结盟,才能完成任务。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核心问题。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最重,生活最为悲惨。他们不但要承受来自本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还要承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3)在近代中国,农民分为贫农(包含雇农)、中农和富农几个不同的阶层,它们具有不同的革命态度。富农,带有半封建性,是农村的资产阶级。富农经济具有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性,是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富农一般在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可能参加,在反地主的革命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中;中农,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是革命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的70%,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改革和土地革命中都采取坚定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的政策,对富农则采取使它保持中立的政策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3.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关于这一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来源问题;二是决定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根本因素(已考过);三是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和两种错误倾向。

(1)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较晚,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直接投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和商办的近代企业的地主、官僚、商人形成;一是由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主转变而来。

(2)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以及党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分为上层和中下层,总的来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或中下层都有两面性,即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从这一方面说来,他们是革命的力量之一。无产阶级应该注意不要忽视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革命性,同它们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由于在经济政治上的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没有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这种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表现为进步、革命与妥协、软弱的两重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面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对他们政策的两面性,即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

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地主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主要区别是:(C)

A.是否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联系

B.是否成为革命的动力

C.是否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

D.是否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

(3)在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上,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忽视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有参加革命斗争的可能性,反对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采取“左”倾的关门主义政策;另一种是忽视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纲领、政策和思想之间的原则差别,在民族资产阶级表现出妥协、动摇一面时,不同它作必要的斗争,犯右倾主义错误。党的正确政策是在民族资产阶级表现出妥协和动摇的一面时,要继续争取和团结它们,特别是在同大资产阶级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进行武装斗争时,要努力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和中立,实行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

关于这一知识点,要注意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小资产阶级指的是那些阶级成分;二是小资产阶级为什么是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三是小资产阶级为什么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范畴,其区别是什么。

命题的方式是辨析题,如:小资产阶级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但它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

分析:该辨析题的前一部分是错误的,但后半部分却是一个正确的命题。首先指出:小资产阶级一般包括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个体劳动者,如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等。他们属于劳动者阶级,同农民小生产者一样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因而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其次,小资产阶级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范畴,其区别是小资产阶级是劳动者,而不是剥削者,因而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都是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是无产阶级争取和保护的对象。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

关于该知识点是今年命题的重点,命题的概率达到80%,今年大题的考核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党的领导权问题,这里主要是经验问题,二是党建问题,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等问题,可以结合毛概和邓论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核。对本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对革命领导权问题的认识,明确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贯穿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过程。

其次,无产阶级实现对革命领导权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来实现的,懂得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先进代表,领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并了解党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严重危害。

1.中国共产党关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的认识

(1)适当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观点:马克思最早提出了无产阶级应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便从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一定要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仅要参加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而且要努力掌握运动的领导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不断地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述和发展了无产阶级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2)建党初期,陈独秀认为,工人阶级“还不是独立的革命力量”,因此,资产阶级革命理应由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只是帮助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大钊、邓中夏、翟秋白都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中共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3)中共四大前后,党内有人认为,无产阶级是“天然的领导者”。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是完全正确的,但“天然领导者”的认识是错误的。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不可能是天然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它不会自动的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而且它始终在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贯穿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过程。

该知识点在1995年文科第26题已经考核过,命题是:中共四大前后,党内有人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不敢出来作领导、打先锋,中国的资产阶级天然是革命的领导者。根据命题的基本规律,本知识点有可能再次在命题中出现,命题的方式是辨析题和材料题。

如果出辨析题,如: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表明它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天然的。这样的辩题要求考生既要分析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它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而且近代中国革命的历程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同时又要指出,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不是天然形成的,它对革命的领导权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同资产阶级斗争中逐渐取得的。

如果出材料题:比如直接列出当时中共的彭述之主张“革命领导权是天然的”的一组材料,要求进行分析,这样,考生只要对(3)的内容答上就可以了。

(4)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防止右倾投降主义的复活,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一文中又指出: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如果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又系统地全面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他强调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在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时,他再次强调:“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注意:这里列出毛泽东在几篇著作中对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观点,考生如果对这些内容能够背下来,在回答问题时体现在卷面上,将是一个很好的得分点。

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该知识点的主要命题方式是论述题,如:

毛泽东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试结合毛泽东的论述阐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经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因。

分析:首先应当阐述无产阶级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这样无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其次,要指出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决定的,因为,中国的无产阶级具有自身的许多特点。最后,对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里要求考生把(3)的内容给背下来,特别是②③的内容。

(1)无产阶级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也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本应当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但辛亥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资产阶级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更没能发动农民,没有能力担负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2)坚持无产阶级对于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中国无产阶级具备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等。除此之外,还有它自身的许多优点:①中国无产阶级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的坚决彻底性。②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他们比较了解农民的痛苦和要求。与农民的这种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③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比较集中,便于组织。中国无产阶级从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一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这里,有一个选择题的考点:中国无产阶级与一般的无产阶级相比较,其特殊性表现在:(ABCD)

A.中国无产阶级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的坚决彻底性

B.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与农民的这种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C.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比较集中,便于组织

D.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E.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

(注意:如果这里要求与一般的无产阶级相比较,其优点主要是ABC三个选项,D是对三个优点的进一步总结,因为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在自己国家的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可能成为最有觉悟的阶级,但强调特殊性时就应该把D包括在内,E项是无产阶级的共性。)

(3)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①无产阶级领导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能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运动的条件、进程和结局,能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要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上去,是中国共产党光荣而伟大的革命任务,要实现这两个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毛泽东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3.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关于本知识点既是理论的难点、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今年命题的重点,命题的题型是选择题和论述题,对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问题还是材料题的命题重点。

1.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条件或途径,具体表现在:(ABCD)

A.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并在每一发展阶段和每一重大事变中提出相应的动员口号

B.围绕这个目标行动起来,共产党要以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和忠诚,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范

C.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与同盟者建立适当的关系,发展和巩固这个同盟

D.共产党自身的队伍要发展,并保证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

E.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

2.无产阶级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主要有:(ABCD)

A.必须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一个关键

B.在同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C.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D.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E.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关于基本经验问题实际上是对党的三大法宝的展开,考生记住几个关键词:统一战线是关键和基本策略、革命武装是坚强支柱、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

(1)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既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谁任命的,而是在经过长期争取群众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条件或途径,具体表现在:①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并在每一发展阶段和每一重大事变中提出相应的动员口号;②围绕这个目标行动起来,无产阶级,特别是它的先锋队——共产党要以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和忠诚,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范;③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与同盟者建立适当的关系,发展和巩固这个同盟;④共产党自身的队伍要发展,并保证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使党对革命的领导不至于落空。

关于革命领导权的基本条件和途径问题,要求考生记住几个关键词:政治口号;行动模范;同盟者关系;自身队伍建设。

(2)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关键和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首先,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的领导权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革命领导权的自觉性的体现,它要求无产阶级必须认识到同农民建立工农联盟的极端重要性,实现对农民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一个关键。其次,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时,还必须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这就是: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3)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没有强大的革命武装,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更谈不上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4)在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右的错误倾向是放弃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把整个队伍送出去”。陈独秀在领导权问题上犯的右倾主义错误,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左”的错误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把整个队伍推出去”,成了“无兵司令”。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同样会给中国革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左”和右的错误都会葬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第三专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

1.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和辨析题:选择题主要考核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标、国体、政体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而辨析题主要考核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如: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C)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B.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C.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D.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

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所要建立的国家体制是:(D)(1992年文科第3题)

A.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B.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C.工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D.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3.试辨析:新民主主义政治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或新民主主义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一种过渡性的、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

分析:这两个都是正确的命题,分析新民主主义政治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或过渡性主要从新民主主义的国体着手,阐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即(4)的内容。希望考生把(4)的内容重点记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力量,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部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3)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让各级政权组织集中处理国事,并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4)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等将保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问题的认识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实践中也先后采取了多种性质的政权组织形式。关于本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如下内容:

第一,了解党早期对建立革命政权的两种代表性的观点,重点掌握毛泽东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探求,并着重掌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几种政权主张之间的相互关联。

第二,了解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先后经历了从工农苏维埃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到民主联合政府以及最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

第三,重点掌握党建立的工农民主政权和抗日民主政权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党关于新民主主义宪政和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重点分析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政治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质。

(1)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建立革命政权的两种观点。

关于该知识点通常的命题方式是材料题:材料一般以陈独秀、邓中夏、瞿秋白、毛泽东等人的观点为基本内容,要求考生指出陈独秀观点的错误所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指出邓中夏、瞿秋白、毛泽东等人主张的正确性;最后指出某种关于革命政权主张的性质和前途等诸问题。因此要求考生记住一些基本的观点。

一种以陈独秀为代表,认为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没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政权,主张“二次革命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后,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立足“在野党”的地位,反对共产党员参加政府的正确作法。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理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掌握政权,共产党取得政权,乃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事。

另一种以邓中夏、瞿秋白、毛泽东等为代表,坚持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邓中夏明确提出:“我们对于国民革命,即为了取得政权而参加的”。他还指出:只有无产阶级参加政权,才能防范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妥协软化,并制止其在革命后独揽政权,从而给将来建立工人政府“预为准备”。瞿秋白在批驳了陈独秀的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指出:“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却不会是资产阶级的”,主张由劳动平民组织的国家有计划地发展经济,以渐进于社会主义。在比较了中外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后,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在革命胜利后不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统治的国家,而是要建立“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

(2)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探求

关于这一知识点也是命制材料题和选择题的重点内容,要求考生分清在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的各个政权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如: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政权主张有:(BCD)

A.各革命民众合作统

B.工农共和国

C.民主共和国

D.人民共和国

E.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①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各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主张。由于国民革命的失败,这一主张未能实现。

②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在各个农村的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即“工农共和国”。中共瓦窑堡会议,决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书中,又提出与国民党共同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主张,并表示愿意将苏维埃区域变成民主共和国的组成部分。

③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党正式宣布取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称号,把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并在抗日根据地内,普遍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为了实现在全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目标,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开展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运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④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的形势,建立什么性质的新中国政权,成为摆在党的面前的重大问题。1948年1月,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权。这个人民大众组成自己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代表国家的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政府)。在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1948年12月30日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949年6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完整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这里可命一个单选题,如:毛泽东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是在:(B)

A.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报告》

B.《将革命进行到底》

C.《七届二中全会报告》

D.《论人民民主专政》

(3)工农苏维埃政权的主要特征

该知识点在考研命题中还没有命过题,今后命制大题的可能性不大,但小题的命制却有可能,命题点表现在:工农苏维埃政权的实质、主要特征和工农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原则。如:

1.工农民主政权的组织原则是:(ABD)

A.人民主权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议行合一原则

E.精简高效原则

2.试辨析:工农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限度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革命政权;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因而也参加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分析:辩题的前一部分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后一部分的前提也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因为党当时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错误倾向。考生要对第五点的内容用心体会。

工农苏维埃政权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是中国历史上最大限度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行使当家作主的革命政权,为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主要特征有:

第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党对政府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在政府中设立党团;从大政方针上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对敌人实行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

第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行政区划。工农民主政权由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审计机关、军事机关和保卫机关几部分组成;在行政区划上,分为中央政府机关和地方政府机关两部分。

第四,工农民主政权的组织原则是实行人民主权、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人民主权原则,是指人民群众参加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拥有充分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民主集中制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议行合一的原则,主要是指议事机关与行政机关、立法机关与执行机关、集中领导与个人负责的有机统一。

第五,民族资产阶级被排除在政府之外。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倒向了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边,由于受到当时党内左倾主义错误的严重影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参加革命的可能性没有充分地估计到。

(4)抗日民主政权的特征

这一知识点的命题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问题,还没有命过题,二是“三三制”政权的组织原则问题,已经两次命题。关于性质问题,既可以命制辨析题,也可以命制单选题,如:

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三三制”政权的性质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

分析:三三制政权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政权,因此从政权建立的总体上来说是新民主主义的,但是,这种政权又是直接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建立的,它吸收了小资产阶级这样的党外进步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这样的中间势力,因而又是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A)

A.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性质

B.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性质

C.工农民主专政性质

D.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抗日民主政权同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有根本的区别,与工农民主专政政权也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体系。其主要特征有:

第一,政权的性质是由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种政权的模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第二,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各占1/3。这种“三三制”既保证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工农联盟为基础,又团结了广大的中间力量和一切赞成抗日民主的人士,孤立了顽固派,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关于这一知识点是历年命题的重点,先后两次命题,如:

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争取中间派和实行“三三制”政权的理论依据是:(BD)(1994年文科第16题)

A.将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相区别

B.将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相区别

C.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相区别

D.将开明士绅和一般地主与大地主阶级相区别

E.将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与亲日派大资产阶级相区别

2.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C)(2001年理科第6题)

A.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产党、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

C.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D.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

从知识点考察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对三三制政权的理论依据和组织原则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命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中间派和中间势力这两个概念。中间派是毛泽东在《目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提出的,它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而“中间势力”这一概念则有两种情况:当指三三制政权中的中间势力时,是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对三三制政权的组成原则的划分中提出的,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但当它用于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概念时,它包括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这种区分也是命题的重要点,如:

1.在“三三制”政权中的中间势力是指:(C)

A.民族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和地方实力派

C.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

D.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

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争取中间派(或中间势力)的理论依据是:(ABD)

A.将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中央势力相区别

B.将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相区别

C.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相区别

D.将开明士绅和一般地主与大地主阶级相区别

E.将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与亲日派大资产阶级相区别

第三,革命任务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转变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武装暴动和土地革命,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第四,在行政区划上由独立于国民党政府之外的政权转变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各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府虽然实际上都接受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但它们(包括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内)在行政区划上彼此之间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平行关系,都是国民政府管辖的地方政府。

第五,权力机构由工农兵代表会议转变为参议会,以便与国民党统治区的参议会系统相一致。参议会是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其成员一般采取选举与聘请相结合的方式产生。

(5)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思想

1940年2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演说,深刻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

首先,宪政就是民主政治。世界上的民主政治有两种,一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中国人民不欢迎资产阶级一个阶级来专政;另一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虽然比较好,但在现在的中国,还行不通。

其次,中国需要的民主政治,既非旧式的民主,又还非社会主义的民主,而是合乎现在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目前准备实行的宪政,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6)国内主要政治派别的建国主张及其较量。

关于这一知识点在近几年的命题中先后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在1994年文科第28题以论述题的形式考察,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的三种不同的建国主张及其历史命运;1995年文科第29题以材料题的形式考察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政治派别在政权问题上的较量,特别是在政协会议上关于国民大会的合法性、名额等问题的斗争;1997年文科第28题以论述题的形式考察:在政协会议通过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后有人认为:“共产党的让步多,蒋介石的苦恼大,民盟的前途好”要求考生结合在这次会议上三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及其后的局势发展评析这一说法。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理科的考生在今后的政治复习中要适当加以重视,该知识点的通常命题的方式是论述题和材料题。

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当时国内的主要政治派别在建国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其次,在此基础上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提出的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中把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当作一般纲领,而把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当作具体纲领。这是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的,它既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原则,又照顾了当时各党派的利益,是能为全国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建国方案。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议,由于国民党当局在会后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反人民的内战,联合政府末能组成。这些协议和纲领的各种规定,虽然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和个人独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和平建国和民主建国。

关于国民党的建国主张。国民党六大宣布要召开国民大会,但实质是要给国民党的***披上合法的外衣,借以抵制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继续坚持独裁统治。大会的目的是要消灭共产党和中国的民主势力,把中国引向黑暗。

关于各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①中国民主同盟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要求召集全国各党各派以及无党派的代表人士共同举行圆桌会议,建立联合政府,进而召开国民大会,结束党治,制定宪法。②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提出:国民党应立即自动结束党治,建立举国一致的民主联合政府。③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的前身)也呼吁国民党把民主权利交还人民,立即停止全国的军事行动,用民主方式解决任何有关军事政治的纠纷。尽管各民主党派的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第一,坚持和平、民主、团结和统一,反对内战、独裁和分裂;第二,主张以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党派之间的纷争;第三,通过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建立英美式的民主共和政府。

关于共产党提出的民主联合政府的建国主张。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再次提出了废除国民党***,建立各党各派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全面阐述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外交等方面的施政纲领。毛泽东指出,这种联合政府还只是奠定了向新民主主义国家方向发展的初步基础,与完全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考虑到当时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对比的现实,中国共产党这时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其内容和条件比以前提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更宽泛。

3.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关于人民民主专政作为革命的主要经验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权的基本观点;第二,从中国的国情和特殊的阶级关系着手;其三,从历史经验的角度加以论证;最后,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对此总结。

关于主要纲领主要是从中国共产党在二大制定的两步走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这样的角度进行分析。

该知识点的命题方式主要是论述题,当然以多选题的形式进行考核也是基本的命题方式。1999年文科第7题: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一篇重要的文章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A)

A.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B.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

(1)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这是因为:①国家政权问题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解决了国家政权这个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②中国的国情和特殊的阶级关系决定了必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坚持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人士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③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和第三条道路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选择。④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2)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这是因为:中国革命是分两步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因此不能满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和巩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成果,而要以此为条件,使中国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实现大同。这是我们的主要纲领,也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和任务。

4.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该知识点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主要考察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命题的角度主要有:关于“人民”的范畴;关于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民主和专政的辨证关系;《人民民主专政》发表的理论意义。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完整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以及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属于人民的范畴,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则是人民的敌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毛泽东指出,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的领导者,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是它的阶级基础,而工农联盟是它的主要的阶级基础。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关键因素。因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力量;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发展中国的经济,需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

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远大目标。

第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是用普选方法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由代表大会选出的各级人民政府,在选举方法上,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这种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制度是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的。

(2)民主和专政的辨证关系

首先,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反动派实行专政,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的,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阶级社会,民主是有一定的阶级性的,从没有任何超阶级的民主。

其次,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辨证统一。①民主是专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实行充分的民主,才能调动社会各阶级的积极性进行革命和建设,也才能团结更多的人民,增强人民的力量,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②专政是民主的保障,只有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才能防止和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保障人民民主的顺利实行。

(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意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所阐述的建国原则和规定的基本政策,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第一,它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经验,回顾了近百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程,阐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从中国革命经验看,三大法宝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们的主要经验、主要纲领。

第三,规定了新中国必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947年底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首次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归纳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首先,要懂得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为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考生要领会这一基本原理的内容还要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的基本原因;第二,重点掌握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实行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特别是要求考生掌握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进行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及其两条基本的原则。

其次,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因而具有双重的性质。

第三,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允许资本主义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前提下发展。这里要求考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待民族资本主义的错误的倾向,深刻领会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的意义。

这一知识点在考研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先后多次命题,如:

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1994年文科第25题)

分析:本题实际上可以作为一个论述题来进行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但作为辨析题要求考生把握党在大革命失败后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围绕中国革命的形势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变化而制定的。在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但期间受到过左倾错误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就根据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及时地将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BD)(1996年理科第16题)

A.地主不分田

B.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

C.保护中小工商业

D.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E.保存富农经济

3.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

《井冈山土地法》的一个原则性纠正是:(B)(1999年文科6题)

A.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

B.改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C.改按人口平分土地为按劳动力分配土地

D.改“抽多补少”为“抽肥补瘦”

4.1999年理科第35题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关党的土地政策的一组材料考核:第一,《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的意义以及土地法条文中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第二,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以及作这样的修正的原因;第三,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

通过我们对近几年的命题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的频率是每隔二至三年就会出现,考核的主要知识点是党在土地革命中关于土地政策的一些基本点,如:土地改革中的某些原则,政策调整的原因等方面。今后该知识点的命题趋向是以大题为主,如1994年的辨析题就可以改为:试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关于土地革命的基本政策以及采取这些政策的基本原因。

(1)关于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解决土地问题政策的基本原因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为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根本就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必须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革命的中心问题来认识,不仅使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且要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使农民拥有自主支配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权利,扫除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从而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党在制定农村的土地政策时必须考虑到中国革命的形势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变化。首先,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因此,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其次,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中国的土地革命缺乏必要的经验。国民革命时期,由于不具备基本的客观条件和陈独秀右倾的影响,土地革命末能深入开展。

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策略也有调整,但土地所有权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在土地革命初期,采取的土地政策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分配,这样没有把地主的土地和富农、中农的土地进行区分,往往造成对富农和中农利益的损害,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其次,土地所有权属于工农民主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个人,这样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和中国的国情,容易侵犯中农利益,不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不利于土地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

注意:在土地革命初期采取的土地政策存在的两个问题通常是辨析、材料题和相关的论述题的重要的得分点,考生要认真领会,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纠正。随着各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的普遍发展,长期没有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也开始得到解决。到1931年初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多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以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在根据地的经济利益。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这是因为:①减租减息的根本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地主经济对农民的剥削,以调动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争取到抗日统一战线的联盟内。②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多数地主有抗日的要求,对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农民实行交租交息后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③富农是抗日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把富农的生产方式定性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使富农继续保有它的土地和继续它的生产方式。这一政策既有利于照顾参加抗日的地主、富农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

关于这一知识点是辨析题和论述题的重点命题对象,论述题可设置为:试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基本依据。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中共中央就根据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及时地将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7月到9月,在刘少奇主持下,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它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它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到1948年秋,大约1亿人口的解放区完成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及时地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的重要文件是:(A)

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

D.《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

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差,毛泽东在1947年12月会议上强调,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土地改革依靠的阶级路线),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关于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两项基本原则问题已经考过,但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总路线的阶级路线问题、总原则以及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问题,是今后该知识点的重要命题点。如: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总路线的总原则是:(C)

A.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B.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C.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发展农业生产

(3)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重要内容

关于该知识点请参照本篇第二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相关内容,这里只要求考生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毛泽东把1940年1月提出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有”的提法,改为“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这是因为:随着解放战争时期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党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明确提出没收官僚资本的问题。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具有的两重性质,即具有民主革命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资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关于该知识点2000文科第25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核,如: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的。

(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并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的政策。

关于这一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原因;其次,党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两种错误倾向;第三,党的正确的政策和方针。命题的题型是论述题和材料题,如:试述毛泽东提出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坚持发展“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原因和意义。

分析:这里要把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相区别,因为这里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重要观点。“发展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来的。原因就是下面的四点,意义主要是有利于对当时党内存在的错误的思想和政策倾向进行有力的纠正,使党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首先,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原因。

①从政治的层面来理解,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而不是革命的对象,因而我们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应该采取消灭的政策;

②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经济的落后性来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使中国需要民族独立以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③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来看,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民族工商业大多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对解放区的建设、人民生活的改善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④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性质来看,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民族工商业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资本主义经济,同官僚资本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这种资本主义还有用,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经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上是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待民族资本主义的错误的倾向。

第一种错误倾向是民粹派的观点:主张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害怕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利于革命,认为中国的经济可以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和新中国成立前夕,多次严厉地批评了这种错误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这是因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的发展,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第二种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思想和错误:党内有些人忘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忘记了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争取和团结的对象,存在着很快就要消灭资产阶级的左倾思想和存在过的左倾错误,如:过高的劳动条件,过高的所得税率,在土地改革中侵犯工商业者,不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目标,而是以片面的所谓劳动者的福利为目标。对此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不是消灭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提高一步,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其三,国家在保护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时,也要对其采取限制。主要表现在:活动范围方面、税收政策方面、在市场价格方面、在劳动条件方面。

2000年文科第34题: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试述党在当时采取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

分析:这一方针主要是毛泽东在论述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时提出的。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革命的目标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而是要消灭官僚资本主义。

回答该问题时要分别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论述党采取这一方针的原因。首先,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人民民主专政中“人民”的基本范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还将存在,党不可能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采取消灭政策,而是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容许它的存在;其次,要指出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中国仍然需要一定程度地发展资本主义。但是党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因而党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正确政策是节制而不是消灭。最后指出在建国前夕,重申这一方针,有利于防止党的政策发生“左”的偏差,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三大经济纲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

首先,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之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没收官僚资本,摧毁了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基础,既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又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收在国民经济中占垄断地位的官僚资本归人民共和国所有,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把官僚资本转化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无产阶级可以利用国营经济的力量,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最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是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不是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下,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保护民族工商业,对解放区的建设,人民生活的改善,扩大革命的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

要求考生掌握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各自的性质和来源。基本的题型是选择题和辨析题,主要考核五种经济成分的性质。如:在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

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以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没收这些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国营经济代表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这一部分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2)合作社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

合作社经济,是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引导一部分农民组织起来,实行的包括生产、消费、信用等方面的合作经济,它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合作社可以提高生产力,帮助小生产者养成互助劳动、集体主义的习惯和思想,给将来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化创造条件。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营经济,主要是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保护的民族工商业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性,既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的一面,又有不利于社会主义、剥削工人的消极的一面。中国共产党对它的政策是利用和限制。

(4)个体经济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80%以上

个体经济是一种落后的、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但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保存的一种经济。一方面个体经济可以接受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另一方面随时可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要引导个体经济朝着集体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后经过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经济大多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生某种联系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是引导私人资本主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途径。这种经济成份很快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

3.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主要掌握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之间的关系和采取这一方针的依据。主要的命题方式是材料题中的一个小题。是今后命题的重点,希望考生把它背下来。

(1)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一切离开这个总目标的方针、政策、办法都是错误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讲的是生产力的问题,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讲的是生产关系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至企业内部之间的关系问题。

(2)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方针的依据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由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主导地位,使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但新民主主义经济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它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因此新民主主义经济应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使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分工合作,以促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1.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反映,并服务于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国民党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1)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区别的标志。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其基本内容是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等,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指导,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而“五四”以后新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向工人阶级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它是中华民族的,带有中华民族的特性,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此是最民主的文化。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路线中一条必要的重要的战线。

第四专题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一)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1.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关于这一知识点考生掌握一个论述题即可:斯大林指出:“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试结合斯大林的论述,阐述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首先,要求考生懂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武装斗争问题的看法,懂得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的法宝,懂得在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和共产党的地位。

其次,要懂得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主要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

其三,我们说中国革命的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但并不排斥其他斗争形式,其它的非武装斗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同样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原理,根据中国革命的新经验,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2)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条件决定的。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特殊国情决定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中国革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应当一开始就掌握革命武装,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②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也是异常凶狠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首先,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不仅掌握了庞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援助,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中国革命进行异常残酷的镇压和独裁统治。其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优点,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发展,人民力量的壮大,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革命政权的成立和发展,直到全国政权的取得都离不开武装力量。毛泽东强调:中国的问题离开武装就不能解决。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③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长期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必须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革命力量只有在长时间内才能聚积和锻炼成一个足以最后地战胜敌人的力量,在长时期内磨炼和发挥自己的顽强性,才能坚持自己的阵地和夺取敌人的阵地。

(3)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重视武装斗争,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形式的斗争。相反,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胜利。在中国,坚持武装斗争为主要革命形式,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为主要组织形式,善于把武装斗争这个斗争形式同城市工人运动的斗争等其他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间接地配合起来,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途径。

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本专题在历年的考研命题中除辨析题外,几乎所有的题型都出现过,但本专题中唯一有可能以辨析题出现的知识点就是该知识点,因此,对本知识点的复习考生只有按辨析题的标准来复习即可。

辩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

分析:这是一个正确的辩题,因而回答时考生可直接点题,用毛泽东的原话来做解释,然后论述其原因:首先,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其次,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革命道路的要求,使得党必须把农村造就成一个革命的战略基地;最后,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

(1)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基本上是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只要一提到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党同农民战争的密切关系即是党同农民的关系。”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之所以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战争,主要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所决定的。首先,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其次,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党领导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的战略基地。其三,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的建设。中国的武装斗争正是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或减租减息相结合,发动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才形成人民战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1.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这一知识点主要讲的是特色理论为什么或凭什么能够在中国创立的问题,围绕这个“为什么”要求考生掌握下面二个层次的内容:

首先,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早期探索以及对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求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要求考生重点掌握毛泽东对革命新道路的理论贡献。

其次,要求考生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就在于“中国革命是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革命的长期性这两个基本特点”。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关于这一知识点2001年文理科的材料题已经考核过,要求考生:①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②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③综合材料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

分析:本题实际是围绕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依据及其相关观点的分歧问题而命制。由于是材料题,因此要求考生按照题目的要求作出简要的回答。第一问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基本国情问题,要求考生在对比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回答出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第二问实际上就是城市中心论和以乡村为中心的分歧所在;第三问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概括,答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相对薄弱的农村正好能给由于斗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中国革命斗争提供一个战略基地,并据此得出党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就可以了。

但是对这一问题,今后命题的方向多倾向于论述题和选择题,如: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依据表现在:(ABCDE)

A.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

B.半殖民地的中国城市乡村问题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乡村问题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C.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相当牢靠地掌握着若干近代工商业城市

D.广大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的战略基地

E.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这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的(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及其困惑

①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的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彭湃、毛泽东对农村问题和农民运动的重视。早在建党初期,他们就开始研究中国的农村和农民问题,深入分析中国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文化状况及农民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肯定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②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的道路,并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大革命失败后,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的工作重心也应当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以城市为中心仍然是全党的共同认识。

③毛泽东等人虽然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但在理论上还没有为全党所认识和接受。这一时期,中共党内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继续坚持照搬苏联的经验,一味强调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来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到惨败。

④为坚持党在农村的工作,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健康发展,毛泽东等在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著作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地论证和概括,总结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特殊国情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规律

①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在这样基础上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这样在各个帝国主义分裂剥削政策和统治下,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中国统治集团的不统一确实为中国革命首先在农村得到发展提供了机遇。

②中国城市乡村问题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乡村问题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在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在实质和形成上都统治着乡村地区,而中国却有所不同,城市虽带有领导性质,但不能完全统治乡村,因为乡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自然经济状态,所以革命的乡村在脱离城市的情况下有可能相对独立地生存下去。

③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广大农村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的战略基地。但中国农民战争由于得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开创出与古代的单纯农民战争不同的胜利局面。

④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相当牢靠地掌握着若干近代工商业城市,却无法掌握控制广大的农村地区。庞大的反革命军队主要布置在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要道,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则依靠地主阶级及其武装来统治,这样革命可以在反革命力量势力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首先开始,并取得胜利。

⑤决定党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与大革命失败后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由此决定的“革命的长期性”直接相关。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造成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伟大的革命阵地,才能在长期的战斗中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一知识点是历年命题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二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三是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而不是走相反的路,也就是说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

关于第一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已经把能命题的知识点都考过了,如: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ADE)(1994年理科第16题)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C.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

D.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E.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主观条件是:(DE)(2000年文科第22题)

A.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E.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分析:“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是指历史因素;“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是指现实条件。这些都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和“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则是通过红色政权区域的党和红军的主观努力所能做到的,是受主观因素制约、影响的。

这一知识点近年来再进行命题的可能性不大,唯一可能命题的方式是把这些原因和条件中的某一点进行考核,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D)

A.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B.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1)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国广大的资源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中国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农村却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独立存在。这就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坚持长期武装斗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是各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加深了各自支持的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这不仅削弱了反革命力量,而且给革命力量以可乘之机。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客观条件。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国民党政权,不仅末能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反,却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化。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中国革命的形势必然继续向前发展;这有利于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2)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该知识点还没有命过题,今后可能的命题方式是论述题或选择题,如:

1.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ACE)

A.土地革命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E.根据地建设

2.试论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分析:首先,要求考生指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三者的辨证统一关系。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首先,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能使农民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从而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红军和红军战争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源。

其次,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只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红军,土地革命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否则,土地革命没有保障,农村革命根据地也不能建立和巩固。

第三,只有建设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割据”的战略阵地,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依托,没有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成为流寇式的武装,是不能持久的;没有根据地,土地革命也无法进行。因此,只有把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的凶恶敌人,才能地长期战斗中逐步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3)“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该知识点阐述的是革命新道路理论的结论,需要考生把握两个方面的层次:首先要求考生懂得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命制多选题的重要命题点;其次从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这三个方面着重阐述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ABCD)

A.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B.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C.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的因素

D.有力地打击了坚持城市中心论的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

E.是旧式农民战争在新的革命时期的翻版

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问题

毛泽东明确指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而朱德毛泽东、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他特别强调: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的因素。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的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革命道路,而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那样,走合法的、不流血的议会斗争道路,也不能像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那样,走先占领城市,后进攻乡村的革命道路。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即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特殊规律。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完成革命的中心任务,无产阶级只有深人到农村去,发动、组织、武装农民,在农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进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才能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

③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正确处理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城市工作的关系,才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夺取敌人统治的中心城市,没有充分的城市工作,就不能实现这个目的。如果没有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斗争,没有根据地之外的农村斗争的支持和配合,农村革命根据地就会处于孤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也很难存在和发展。

关于这一知识点1992年理科第33题以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核过,如:

从中国国情阐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示。

分析:本题的回答分三个层次,首先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和特点阐述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其次,中国国情决定的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也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性;最后,阐述新道路理论的意义,要求考生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全,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及时地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按照中国的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三)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

这一知识点是非重点,因此,考生适当了解即可,但有些基本的知识点需要考生把握:

第一,要着重把握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了解人民军队的阶级性质、宗旨和任务。

第二,了解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是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掌握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三,了解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掌握人民战争的基本思想、人民战争的基本特点,掌握积极防御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

命题的方式是选择题如:

1.人民军队的阶级性质是:(B)

A.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

B.无产阶级性质

C.共产主义性质

D.人民民主主义性质

2.人民军队的宗旨是:

A.紧密联系群众

B.实现共产主义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3.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ABC)

A.官兵一致

B.军民一致

C.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E.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4.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是:(A)

A.积极防御

B.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

C.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

D.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5.人民军队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是:(D)

A.严格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B.采用游击战和带游击性质的运动战

C.坚持党对军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绝对领导

D.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6.人民战争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指:(ABC)

A.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B.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C.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民兵和游击队结合)

D.革命群众和正规军的结合E.游击队与正规军的结合1.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1)人民军队的阶级性质、宗旨和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是“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新型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基石和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由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出来的。这三大任务是: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组织群众,组织革命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人民解放军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是一个工作队。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的执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

(2)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这是因为:

①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忠实地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路线服务。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根本标志,也是革命军队能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决定性因素。

②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胜利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贯彻党的思想,人民军队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③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在长期的农村环境中,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建立起严明的纪律,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④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忠实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

(3)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①党对军队的思想领导,就是要加强党对军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人民军队的主要成员来自农民,又长期处在农村环境中,军队中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时有存在,且危害严重。因此,党领导人民军队的首要任务是对人民军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使人民军队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②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党要为人民军队指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制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要通过各种方式,使人民军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与军队政治工作原则相一致,还须在方法上在人民军队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三大民主,以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执行。

③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就是人民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命令,听从党的指挥。这也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最直接的体现。为保证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必须执行严格的革命纪律。人民军队的纪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意志,体现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充满着集体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精神,保证了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实现。

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特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革命战争。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其基本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有一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军队作为骨于,有一整套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2)人民战争必须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人民战争必须把人民群众组织到革命战争中来,这需要正确的组织形式。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提出了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主要是民兵和游击队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这种“三结合”的武装体制既能最大限度地把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组织到人民战争中去,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打击和消灭敌人;同时,又有利于人民军队的扩大和发展,有利于各种武装力量协调作战,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3)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经过了1924一1927年的革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人民军队的弱小;第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第一、第四两个特点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第三两个特点又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4)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原则

①在战争的全局上,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②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③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适时进行战略转变。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概括了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便漏网。(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下载《政治理论》复试笔记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理论》复试笔记知识点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化学笔记知识点总结★

    高一高二化学笔记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会计法规知识点笔记

    法规要点 1、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①会计法律②会计行政法规③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2、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订的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

    政治理论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2、 1847年,他们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3、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 4、 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5、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理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1)答:1是社作中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复试政治理论复习大纲 在职MFA

    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艺术硕士(在职MFA)复试政治理论复习大纲: 一、政治经济学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 2、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概念以及区分两者的依据 3、以货......

    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教育硕士政治理论复试题目

    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教育硕士政治理论复试题目 1、 语文教学中育人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3、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有哪几条?......

    2013届广东专插本政治理论重点知识点概要

    2013届广东专插本政治理论重点知识点概要 07—12届插本各类型题在各章中的统计(数字代表第几章,大家可以看出各章的比重)辨析:10、9、3、1、8、6、7、8、8、5、13简答:1、13、7、......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 2011年,建党90周年,胡主席的“七一”讲话总结了建党以来我们祖国的伟大成就,并深刻剖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党面临的问题。作为一名军校学员,“七一”讲话理所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