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记叙文训练

2020-03-12 10:0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高一记叙文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记叙文训练》。

高一记叙文训练

一、知识讲解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就是说落笔之前首先要考虑立意问题。“意”即文章的主题,是作者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决定了文章写作的构思、行文及修改活动,文章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及语言的遣用等,都必须围绕主题的表现进行,都要服从、服务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一般说来,立意的高下往往决定了文章的优劣成败。

二、立意的基本要求。

1.正确。正确就是要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主题是写作才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这种看法只有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是正确的,主题的正确还要求写作者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感。

2.集中。集中就是文章的主题要聚焦、鲜明,行文时要目标始终如一。

3.深刻。一篇文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作者能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地。所谓深刻,就是指文章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正确上,而应该进一步开掘,力争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让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从而深化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产生永难忘记的印象。

三、立意升华的技巧

(一)在“事了之时”升华。在文末交代事情的结局学生平常在写记事性的记叙文时,往往只追求写完一整件事情即可,而没有在文末升华文章立意的意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思想深度不够,也只能拿个基本分或更低一点的分数。若能在结尾处有升华立意的意识,那么文章多多少少会有点思想深度,文章一旦有了深度,分数自然会提高一些。

“在事了之时”升华文章的立意,有两种方法:

1.戛然而止,在惊讶或是恍悟中收尾。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的欧·亨利最擅长使用该技法。例如他写的《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在小说结尾,当所有人都认为苏比将要平安度过一生之时,警察却出现了,并将苏比带上了法庭。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就好比已经看见曙光的人却又在一刹那跌入了黑暗一般,让读者在惊讶之中,心猛地一揪,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更妙的是这种在“事了之时”的收尾写法,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善恶不分的现实。若考生也能在文章叙

事完结之时巧妙升华,那么定会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不少亮色,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数。

《孔乙己》的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的确”两个词的巧妙运用,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在猜疑或是假设中收尾。在假设中收尾的例子,如2007年安徽高考散文《乡村的风》的结尾:“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该是多么沉寂!”这个假设句,既点明了“乡村的风”的巨大作用,又深化了主旨,表达了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一个假设句的运用,就可以使文意升华,表达如此深刻的主题。

(二)在“境美之处”升华,在文末展现一幅画面。文章的“境美之处”就是指文章的意境给人以美感的地方,写作时若能把握住这些意境唯美之处好好着墨的话,那么文章定会增添不少亮色。尤其是文章结尾处的“境美之处”。在“境美之处”升华的方法有三种:

1.虚设之境,在再现或是愿景里收尾。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结尾:“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是朱自清先生在读完父亲的家信之后的一个虚写,这个虚写再现了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这个画面的再现既烘托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又深化了文章主题。

2.眼前之境,再望眼前,照应开头。这种技法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写眼前所见,既能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又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如学生的习作《那一刻,我泪流满面》(高一(7)班

沈优优)文章的开头写“你听见了吗?那是青石板街心碎的声音,它在痛苦地呻吟。那一刻,我泪流满面。”结尾“我静静地伫立,仿佛又一次听到了那即将消失了的呻吟,泪,又落了下来……”这个结尾通过对“青石板”的“呻吟”的描写,深化了作者对现代商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的思考,突出了主题。

3.特写之境,虚实结合,渲染烘托,放大对象。此技法即在文章的结尾处像拍电影般来个特写镜头,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起到渲染烘托作用,放大人物形象,从而突出并深化文章的主题。如刘坚的《草地晚餐》结尾:“夕阳把草原映得更加光辉灿烂,总司令那稳健的身躯,有如一株青松,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巍然高大。”这里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夕阳,草原是实写,总司令巍然高大的背影如青松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下子把总司令高大的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这样一写既烘托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在“情浓之时”升华,真情告白,动人肺腑。文章的“情浓之时”就是作者感情饱满之时,若能在文章结尾的“情浓之时”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内心感情和希望直接写出来,则能达到动人肺腑,升华主旨的绝妙作用。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议论与抒情,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愧疚、敬重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

(四)在“理喻之处”升华,充满哲思,文意深远。文章的“理喻之处”就是文章要揭示“理”的地方,若能抓住“理喻之处”,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实到虚,深刻揭示文章所体现的“理”,那么文章就会具有思想深度,充满哲思,使文意深远。在“理喻之处”升华的方法有两种:

1.推而广之,由点及面。由生活细节到人生,生命感悟,由个人世界到社会、国家、民族感悟“如著名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中的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它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说得既辛酸又无奈,龙应台借文中发生在自己与儿子,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事情,表达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的深刻的人生感悟。

2.挖而深之,由表及里。对生活中的现象,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发现它的成因,挖掘它的意义“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结尾:“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鲁迅先生的这个结尾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深挖进去,不仅是小说人物“我”自我的新发现,更是在小说人物“我”解剖自我的严酷之中,拉开的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时代的帷幕,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想要带给读者的启示。

抓住结尾处巧妙升华,深化,就一定能使你的文章具有思想深度,从而提升作文的境界。

二、范文引路

(一)大师名作

稻草人

父亲把稻草人立在田野里的时候,他十分激动。时当黄昏,他望着夕阳下稻草人所指的方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稻草人单腿独立在深邃的麦田里,我蓦然觉得它和父亲有点酷肖兄弟。

然而,稻草人不言语,稻草人什么时候喧哗过呢?它们从不睡眠,也不考虑吃喝,当农人回家的时候,它们不回家;当收割的日子临近,它们也就支离破碎了!

没人理解稻草人僵硬手指所指的方向,就像没人理解父亲一样。春天的时候,父亲用陈年的稻草、绳索捆绑稻草人,他对我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

我未置可否,当麦子快要黄熟的时候,我带着侄子去查看稻草人,回来向生病的父亲汇报。那也是黄昏,一个一个的稻草人在风中挥动着僵硬的手臂,像是鞭笞着什么,从远远的地方望去,就见一群一群的鸟儿在麦地上空不停地盘桓、寻找,宛似一帮无家可归的落魄子弟。

我得承认,父亲捆绑的稻草人简直完美无缺,它们真实毕肖地做恐怖和威吓状。有一种鸟儿,每年麦季的时候,都要从家乡的这块平原经过,它们并不美丽,但是平原上一年才能见到一次。

那些鸟儿望着稻草人,久久不敢涉足,它们盘桓着、盘桓着,最后只能无奈地向远方飞去。

侄子从地上抓起一枚土块,狠狠地向稻草人掷去,他说,稻草人混蛋——

我回家告诉父亲,麦子长势不错,鸟儿也不去祸害。父亲听后很忧郁,他说,保不定。春天父亲扎制稻草人时,侄子曾偷偷地毁掉几个,父亲很恼火,他说,“不喜欢土地的人,才不喜欢稻草人。”

麦子临熟的几日,每到黄昏,我都要到麦田巡查,然后向父亲报告麦子和稻草人的消息。一天,侄子偷偷地问我,你知道鸟儿到哪里去了吗?

我摇摇头。

侄子说,鸟儿不在平原上停留了,平原上的人可恶,鸟儿让稻草人吓跑了!

过了一会,侄子告诉我,他不能让鸟儿在平原上不吃一点东西就走。

我有点好笑,对侄子说,人应该感恩稻草人才对,它们保护了粮食和土地,难道人不应该热爱粮食和土地?

“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子?”侄子说,“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

到了晚上,侄子出去了,许久没归,不知什么时辰,父亲在屋里很急地唤我:天空怎么发红呢?父亲的房子正对着麦田,他见夜空里火的光芒正燎燎地飞向天际,一堆、两堆、三堆……我蓦然有所警悟,立马向麦田跑去,麦田里火焰渐渐地萎弱了,稻草人化为一团灰烬。

翌日,我和侄子站在黄熟的麦田里,父亲来了,他抚摸一下侄子的前额,然后闭上眼睛,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我有点惶惑,没有了稻草人,还有谁来指点生活的方向、温饱的方向呢?

与稻草人握别,大地沉默不语。

点评:耿立的这个短篇借助“我”的父亲和“我”的侄子对稻草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来向世人传达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普遍矛盾。

父亲倚重稻草人,反映了上辈人对土地、粮食感情深厚,而这种情感却得不到后辈的理解。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地体会到父亲对“稻草人”即将在大地上消遁而永不再有,感到无奈;对新生代对土地的情感日渐淡薄、依赖感削弱,父亲感到隐忧;对传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在新生代身上难以传承,父亲感到落寞。侄子是新生代的代表,他敢想也做,用土块砸稻草人,焚毁稻草人。他身上体现新生代具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和率真善良的品格。而我的“惶惑”:显示一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村人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时找不到生活方向的复杂心理。

小说巧妙地借稻草人的存废问题表现三代人在思想认识、生存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作者寓深刻于平常的描述之中。

(二)教师范作

季余华

“啪”,不小心把爸爸书房里的烟灰缸碰落在地,看着满地的碎片,我懵了,我知道这是爸爸最心爱的一只烟灰缸,那是他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出国去日本时精心挑选的。有客人来时,爸爸总是随意拿上一只普通的烟灰缸摆放在客厅的茶几上,而这一只他从来没有让它从书房里挪移过。

“怎么办?”满地的碎片发出刺眼的光,如同爸爸眼架后锐利的目光,直逼我的心,隐隐地,我脑门上渗出了汗,涔涔的。我逃也似的冲出了家门,推出自行车就往学校疯赶。

车一巅一跛的,如我的心。下坡了,太快,我赶紧捏住左闸,车依然惯性往下冲。“哦!左闸早就坏了。”我一直记着要去换左闸线的,可一直没当回事,因为还有右闸可用。

“咦,怎么了?右闸也使不上力!”我慌了神,车翻人仰,随手扶起倒地的车,我一瘸一拐地推着车来到了车铺。如果当初记着把左闸修好就不会有今天的“嘴啃泥”了!

“真倒霉!”远远地看见老班在教室门口晃悠,躲是躲不去了,我只能硬着头皮往教室走去……

“左闸坏了,修好就是,干嘛等到右闸也坏了才想到去修呢?”看着老班不停地煽动的双唇,我悚然地立在那里,膝盖处刺骨的痛是万万不敢去揉揉的……

懊丧地坐在教室里,心中如一头小鹿不安分地撞击着,烟灰缸的碎片也如着了魔似的在我眼前晃动,心也一刻没有安稳过,讲台上的是不同的面孔,面前不变的是一本摊开的笔记。

“回来啦!”楼梯拐角出,二楼的张大妈在跟我打招呼,我的目光闪过她的脸,“呃”了一声,一步三级地“蹬蹬”跑上了楼。前几天张大妈让我帮她一年级的孙子补汉语拼音,我硬着头皮答应了,可我实在分不清清元音、辅音,前鼻音、后鼻音。

进门偷偷地瞥了一眼,碎片还躺在那里,分外耀眼。饭桌上爸爸仍如往日一般浅浅地抿着酒。我胡乱地吃了几口,回到卧室,蒙头便睡。平日我最喜欢的椒盐排骨也只是浅尝一根。

第二天,依然如此……

“哦!受不了了!”趁父母亲不在,我拿起扫帚,走进了书房……

“爸爸,我把你的烟灰缸打碎了!”饭桌上,我嗫嚅着,头也没敢抬。

“我早知道了!”

“那你怎么……”

“我在等你说出来。”

原来,烟灰缸碎了,告诉爸爸一声就行。如同自行车左闸坏了,修一下就是。我们总是在等到右闸也坏了,才想到去修配一下。殊不知,心魔一直缠绕着自己,让自己无法拥有片刻的安宁。

满心轻松,一蹦三跳地走下楼梯。“去上学啦?”张大妈如一尊笑佛站在楼梯拐角处。“哦,大妈,不好意思!汉语拼音我自己也弄不清。不过,我可以帮小明制作小手工。”

“没关系的,小孩子弄不清拼音无所谓,不过,还是谢谢你!”

“走啦!”我推起自己车,双手捏闸,摆了一个职业运动员启程前的身姿,双手一放,冲了出去,路上,嘴里哼哼:“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

点评:我缸打碎了爸爸的烟灰缸没有随即告知父母,而是习惯地往后拖一拖,这实际上是我们遇到问题后的心理习惯。我自行车左闸坏了,我习惯地等到右闸也坏了,才想到去修配一下,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习惯;我硬着头皮答应了张大妈给他孙子补汉语拼音,却不想说出自己在这方面不擅长的真相,这实际上是我们的一种处事习惯。

这篇文章从我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习惯现象入手,通过具体的叙述和心理描写,揭示了习惯表象的背后便是人的心理依赖、思维惯性、处事方式,综合起来看,通过个体的习惯表现了一个更大的群体的人的文化习惯,甚至人的劣根性,因而文章的立意是巧妙而深刻的。

(二)高考优秀作文

绿萝(金陵晚报)

阳台上的花花草草里,我只认得一盆光秃秃的绿萝。

据说,它也曾绿得酣畅淋漓,绿得痴迷醉人,绿得惊天动地。但,它萎败了。先是叶缘儿开始黄枯,接着是茎儿渐渐黄萎,然后,就像诺罗病毒一样,枯色扩散开来淹没了整盆原本绿得生机勃勃的叶子。

我就是这时候开始关注这盆草的,它的死寂,它的沉默,它末日一般的黑都阻止我目光的游移。

本以为它就这样在花期后草草结束了生命,可它没有。

几场春雨一过,它好像被这气息唤醒了。阳台上紫盆里被妈妈插上了几根绿萝,“光杆司令”,长长的,挂在盆边,只有未扎根的茎与泥土相连。

这春雨的力量兴许是无限的。在经过了几日浸淫后,绿萝茎儿竟长出了嫩嫩的小芽儿,触摸,硬硬的,像宝宝的乳牙。再看那盆里,似乎都染上一层朦朦的绿色,连喘息,都能嗅到青春的生命力。

都说养花随养花人的性格。我知道,这绿萝是随了妈妈的性格。

记得一本书中说过,我们常常敌不过时光的翻云覆雨被摔得遍体鳞伤,我们需要守住一颗青春的心,在那里我们能够眺望梦想升起的地方。妈妈说,她很喜欢这句话。我也是。

记得前些日子,妈妈突然放下她盘了已久的长发,耳边别一枝红红的玫瑰,一袭红裙站在客厅里。我放学回家,见状,惊诧。“闺女,看你妈美么?”我暗自抚额,却不得不佩服她年轻到只剩十八岁的心态。的确,尽管她已年过四十,但身为教师的她总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对智能产品,无论是正品还是山寨,其性能、报价均能信口拈来;甚至钢铁侠蜘蛛侠等各类影片的上映信息、演员情况,都能了如指掌。

除却这些,最根本的还是她年轻健康的心。我知道,她也和别的中年人一样经历过悲痛、病丧甚至背叛,但在这些事情洗礼过后,她仍能拥抱美好,原谅丑陋,这样青春的心态着实难能可贵。

绿萝虽老,但吐芽的生机犹在。我读懂了妈妈。

[简评]这里借物喻人,用绿萝来比喻母亲的坚强,特别是最后的议论,深化了主旨。

下载高一记叙文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记叙文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四

    作文讲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

    高一第二次记叙文作文训练

    高一第二次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错过一些美好的、珍贵的、有益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位好友,一段真情,一片风景,一个物件,或者是一句真......

    长高高一记叙文审题训练2016.01.05

    长高高一作文审题训练2016.01.05 一、命题作文 1..释怀:指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消除了,得到了消解。 请以“释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60分) ...注意:①立意自......

    高一记叙文

    高一记叙文 高一记叙文1 周末,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对爸爸妈妈说一句“我爱你!”布置完这项作业后,大家一片哗然,在私底下小声讨论起来。我听到了这项作业后,感到头都要......

    高一记叙文

    美丽夕阳 高三12班 邵泽娟 “姥姥!”我还没进姥姥家门口,就开始叫她。系着围裙的姥姥从灶屋里探出脑袋眯眼笑到“哎!姥姥听得见,不用那么大声,别把街坊四邻吵着了。”说罢就瞪了......

    高一记叙文

    高一记叙文1 蒹葭丛生,极美;星辰密布,极美;百花齐放,极美。我在众里之中,众人容我与其共此时。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天涯两端,共此明月,还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喧哗的闹市,......

    令人难忘的那些微笑 高一记叙文训练“令人难忘的

    令人难忘的那些微笑 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2013级9班徐紫璇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题记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许会受伤,也许会失败,但,那又怎样,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

    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记叙文开头十法

    高一记叙文写作序列: 10月--11月 1、审题立意对应训练《秋风落叶时》以及修改复写 2、叙事完整,选材精当对应训练《尝试》写作以及修改复写 12月 3、记叙文开头结尾训练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