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书中充满了梭罗对社会,对制度,对人类,对生命等等不凡的见解,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初读时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节,觉得生涩无聊又难以理解。作者说自己在湖边种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多少成本等等,从叙述的方式来看,感觉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逊色多了。
后来,他给予我最大的震撼还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他说:“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人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
其实,金钱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所以他觉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这一次荣。”
的确,我见过一号难求的老专家骑车去看病,也见过服务生开好车来上班,我并不反对有人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我觉得人更应该清楚的是,智慧与思想的充实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满足。王安石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视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我们追求一生也不过是希望满足于内心的平和而已。而梭罗这样的感悟,正是他不断探索自己内心和社会联结开出的芳香果实。
他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他喜爱东方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也很赞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的独居相似,都是为了寻找世间遗失的纯净与美好,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自觉的超然物外。不同于陶渊明这样的避世隐居,归隐田园,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梭罗的笔下重现了。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物质所带来的烦闷与苦恼,感受恬静的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2
今晚有幸在单位值班,完成本职工作后,翻阅完了剩下几页在朋友那里借阅的一本书,《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所著。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这是一本静静的书,是一本能让你心灵浮躁变得静寂下来的书,是一本恬静、智慧的书,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梭罗在那里一个人生活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
梭罗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也写了对现代人们的生活物质及人与自环境的和谐作发展出了反思,梭罗写了湖边的森林的浓郁、苍翠;写了湖上的鸟叫声的甜美、高亢;写了潜水鸟的活泼与调皮,写了松鼠以及各种动物种种可爱的动作……
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 时光。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感谢借阅给我这本书的朋友,同时更感谢伟大的著者梭罗能写出了这样的一本好书。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3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平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平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4
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质。他出生于美国建国50年后,成长于开始工业化的大时代,身边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国、无法摆脱旧欧洲最底层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国变成了中国,工业化变成了信息化而已。我们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追求纯净美好的内心,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梭罗给了一种答案!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对于自然,特别是瓦尔登湖所在区域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单辟章节,详尽描绘了村庄、湖、冬天的湖、森林、庄稼地、禽兽,也记载了他在这如画而单纯的环境中,如何阅读、种地、垂钓、建造居所、社交。在记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他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开销,精确到每一分钱。如他建造湖边的小屋,置办所有家居陈设,开荒种地。他记录这些,是想表达,想满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动手,只需花费极少的金钱和消耗极少的自然资源。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都让人陶醉其中。
他记录这些,实际上是想倡导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对照了爱尔兰移民,为了能交得起房租,维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东西以维持体力。但最终呈现在梭罗眼中的,是破败的房屋,凌乱的房间,以及全家人空洞无辜的眼神!我们当下的奋斗,有多少成分与那些爱尔兰移民一样,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许的物质享受当做奖励,在这个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环中消耗生命呢?
他对自然的爱,透过字面汩汩涌出,让你也好像身临其境,尽管相隔已近2,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尔登湖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如梭罗描述的一样吗?
以往外国作家对自然的描绘,总感觉与本国作家的不同,但梭罗是第一个通过写作能让我身临其境的外国人,他笔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国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远,留白处让你掩卷冥思!让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过无数次的景物,竟在脑海中闪回梭罗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对于我来说是他将自己退到无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馈赠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书中,梭罗对于各种典故、言论信手拈来,无比贴切。援引希腊及罗马神话倒正常,但是还有对于中国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让我尤为敬佩了!相比当代,那是一个信息的蛮荒时代,梭罗需要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累下如此的渊博学识,而且领会其中的含义!他不是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隐居湖畔,你能看到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古来先哲的精神沟通后,短暂的隐居可能只是一种实践!
梭罗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偏执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义,《瓦尔登湖》也被摆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多么像梵高,另一个我深深热爱的炙热滚烫的艺术家。他们都不被时代所接受,也许这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羁绊,为了追逐自己的终极,甘愿受尽世人眼中的磨难,他们真的是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最终将精神的升华通过某种艺术方式传递出来,因与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让人们,那些如移民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我们,打开了一条窥视生命本真的窄缝,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顿身形钻过去,那怕被那条缝隙划的伤痕累累,但相信那边的阳光,足矣照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5
第一次读梭罗,读的是这本《瓦尔登湖》,大概是因为我怀有一期一会的希冀去同它相遇,投桃报李之下,每一次的窥探都有所得,于是才有了今天这番心情的铺陈:他实在是有几分陶潜的味道,两者贯通中西方的深涧得以共鸣,采菊人生东篱之下,可曾撷得一抹馥郁?
我开始探索他,同时接受他,在文字中我终于找到我所应该做的:平和。这个世界太浮躁了,当灯红酒绿铺满城市的'重心,边缘的阴暗角落反而有几分风骨,我们应当清醒一点——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不能垮掉。纵观过去,各路观点交锋不止,我们读书然后晒在社交媒体上,但是书的骨髓却未必吸收;我们去健身然后在网上发图,但我们可能根本不理解追求健康的意义。换言之,我们做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事情,却从来没有想过跳出来,主流的价值观从来不是附和,而是内心的真正认同。
我们是否也能在被装点地越来越花哨复杂的生活中,还原他的本来面目?其实我们都受到了浮躁的影响,而这时平和就显得尤其可贵。我们读书,只为了和这本书的作者交流;梭罗写书,或许也没有带着什么去改变谁的意愿,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而我恰好在合适的年纪看到了,了解了。于是我读出来几株孤菊的清矜,从方方面面教我们不拘束地放下。平和是一种难得的智慧,我们在求学生涯中最忌讳的两种情况都得到了解决:荒废学业者他帮助你找到乐趣所在;勤勉于思者他告诉你如何保持平常心。
跨越地域和时间,隔着语言和文字的差异,我还是受到了他的教诲,如他所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6
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7
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一本散文集,宁静而思,作者在这本书中详细的叙述了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对与人相处,与环境融合,与人生的思考。感受自然,摒弃自己浮躁的内心,享受经历人生过程的乐趣。
前段时间工作事务较多读了这本书,当时一读就喜欢上了,书中开篇的宁静生活吸引了自己。这本书在某些方面,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动,让我明白原来孤独不是贬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工作生活中只要能够忍受住孤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多来自于大自然的感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这让我想到了叔本华的一句话“享受孤独”,两者观点可谓不谋而合。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如何生活是一个恒久的哲学命题,而作者梭罗在书中给了很好的诠释。
书中没有华丽感人的词语表达,但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在处世之中的淡然、从容。悠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经过了两年的所谓逃离现世的生活,让梭罗领悟到了生而为人的真谛,也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在读完了这本书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有了一种想法,也想要和梭罗一样,搬到某个偏僻的地方去生活,或者找一个深山寺庙去修行,也想要让自己彻底地孤独起来,可是现实的生活还是不允许。无论生活变成什么样子都必须要勇敢面对、去接受;逃避是没有用的,要积极面对,遵从自己的内心,享受美好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8
一直想拜读美国大作家梭罗的散文《瓦尔登湖》,奈何却苦于没有时间和机会。今年暑假终于拿起了这本文学巨作,没想到一读就入了迷,因为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实在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又求而不得的地方。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社会发展迅猛,人人都为了名利而奋不顾身,但作者却在此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这份勇气实在是令人钦佩。他厌倦了城市工业带来的喧嚣,只想远离一切,去寻找内心深处真正的平静。
一抱起这本书,我就觉得放不下来了,为作者笔下那个神秘而宁静的瓦尔登湖而深深着迷,也为他这种勇于追求灵魂生活的精神而折服。在瓦尔湖旁,作者与木屋相伴,跟飞鸟对话,亲自开垦荒地,耕田劳作,这种生活状态,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活着。反观当下社会的我们,为了追名逐利,早就抛弃了内心世界,每天早上坐着拥挤的地铁上班,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跟他人争吵,我们没有在生活,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试问,你有多久没有停下脚步好好直面自己的内心了?你有多久没有离开繁华的城市回到淳朴的乡村了?想到那句很有名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话虽如此,可是我们做不到像梭罗那样回归自然,也缺少陶渊明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因为我们肩上的担子太多,我们的思想负担太重,我们没有办法把什么都抛下,只去寻找那种诗意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还是要为了学习和生活所奔波,但这并不意味着《瓦尔登湖》对我没有影响,相反,它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我理想中的乌托邦,是能时时刻刻地让我找到内心的淡然与恬静。
永远不要远离自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更是要如此。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9
读完《瓦尔登湖》,我深感这本游记散文语言之艰深、晦涩难懂。其中涉及大量不常见的动物植物名字,名字难认且生物不知,在上网查询之后我才清晰地将梭罗描写的画面联想出来。记得一次偶然在百度上看到瓦尔登湖,她形成于山脚盆地,周围杉树围绕,蓝天白云与湖面互相倒映,野鸟成群——当然,梭罗是能一一叫出每种鸟的名字的。他还引用了中外经典著作里的典故,对于一般读者,若非有一定文学功底,难以将其理解透彻,若只循着书中的注解,将这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的理解通顺也不成问题。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我觉得这是对梭罗的生活态度最准确的表述了。我喜欢这样,若不是在外,在家我都会一身宽松舒适衣裳,躺在树荫下,摇椅上,或读一两篇喜爱的文章,或远眺两三里山外凝神片刻,放低心态,放宽胸外,感受揽万物于胸怀的豁然。于是“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在这番超脱的神游中,风随着我的思想纷飞,她刮落了病弱的树叶,从我身旁飘过。谁又在叹息“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她不理,又卷起一个小漩涡,从屋檐下那块风吹雨打不动的石头上翻过,差点在石头上那条日益加深的裂缝里翻沟,谁又笑“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她不懂,几个漩涡腾起,徜徉在树梢花枝中,留恋花香不走。谁在大笑“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一惊,迅速远离我的思想逃走。片刻间世界安静下来。
“天空既在我们的头上又在我们的脚下”。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1
一直想拜读美国大作家梭罗的散文《瓦尔登湖》,奈何却苦于没有时间和机会。今年暑假终于拿起了这本文学巨作,没想到一读就入了迷,因为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实在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又求而不得的地方。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社会发展迅猛,人人都为了名利而奋不顾身,但作者却在此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这份勇气实在是令人钦佩。他厌倦了城市工业带来的喧嚣,只想远离一切,去寻找内心深处真正的平静。
一抱起这本书,我就觉得放不下来了,为作者笔下那个神秘而宁静的瓦尔登湖而深深着迷,也为他这种勇于追求灵魂生活的精神而折服。在瓦尔湖旁,作者与木屋相伴,跟飞鸟对话,亲自开垦荒地,耕田劳作,这种生活状态,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活着。反观当下社会的我们,为了追名逐利,早就抛弃了内心世界,每天早上坐着拥挤的地铁上班,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跟他人争吵,我们没有在生活,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试问,你有多久没有停下脚步好好直面自己的内心了?你有多久没有离开繁华的城市回到淳朴的乡村了?想到那句很有名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话虽如此,可是我们做不到像梭罗那样回归自然,也缺少陶渊明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因为我们肩上的担子太多,我们的思想负担太重,我们没有办法把什么都抛下,只去寻找那种诗意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还是要为了学习和生活所奔波,但这并不意味着《瓦尔登湖》对我没有影响,相反,它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我理想中的乌托邦,是能时时刻刻地让我找到内心的淡然与恬静。
永远不要远离自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更是要如此。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2
第一次读梭罗,读的是这本《瓦尔登湖》,大概是因为我怀有一期一会的希冀去同它相遇,投桃报李之下,每一次的窥探都有所得,于是才有了今天这番心情的铺陈:他实在是有几分陶潜的味道,两者贯通中西方的深涧得以共鸣,采菊人生东篱之下,可曾撷得一抹馥郁?
我开始探索他,同时接受他,在文字中我终于找到我所应该做的:平和。这个世界太浮躁了,当灯红酒绿铺满城市的重心,边缘的阴暗角落反而有几分风骨,我们应当清醒一点——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不能垮掉。纵观过去,各路观点交锋不止,我们读书然后晒在社交媒体上,但是书的骨髓却未必吸收;我们去健身然后在网上发图,但我们可能根本不理解追求健康的意义。换言之,我们做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事情,却从来没有想过跳出来,主流的价值观从来不是附和,而是内心的真正认同。
我们是否也能在被装点地越来越花哨复杂的生活中,还原他的本来面目?其实我们都受到了浮躁的影响,而这时平和就显得尤其可贵。我们读书,只为了和这本书的作者交流;梭罗写书,或许也没有带着什么去改变谁的意愿,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而我恰好在合适的年纪看到了,了解了。于是我读出来几株孤菊的清矜,从方方面面教我们不拘束地放下。平和是一种难得的智慧,我们在求学生涯中最忌讳的两种情况都得到了解决:荒废学业者他帮助你找到乐趣所在;勤勉于思者他告诉你如何保持平常心。
跨越地域和时间,隔着语言和文字的差异,我还是受到了他的教诲,如他所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书中充满了梭罗对社会,对制度,对人类,对生命等等不凡的见解,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初读时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节,觉得生涩无聊又难以理解。作者说自己在湖边种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多少成本等等,从叙述的方式来看,感觉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逊色多了。
后来,他给予我最大的震撼还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他说:“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人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
其实,金钱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所以他觉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这一次荣。”
的确,我见过一号难求的老专家骑车去看病,也见过服务生开好车来上班,我并不反对有人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我觉得人更应该清楚的是,智慧与思想的充实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满足。王安石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视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我们追求一生也不过是希望满足于内心的平和而已。而梭罗这样的感悟,正是他不断探索自己内心和社会联结开出的芳香果实。
他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他喜爱东方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也很赞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的独居相似,都是为了寻找世间遗失的纯净与美好,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自觉的超然物外。不同于陶渊明这样的避世隐居,归隐田园,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梭罗的笔下重现了。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物质所带来的烦闷与苦恼,感受恬静的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4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平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平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5
读完《瓦尔登湖》,我深感这本游记散文语言之艰深、晦涩难懂。其中涉及大量不常见的动物植物名字,名字难认且生物不知,在上网查询之后我才清晰地将梭罗描写的画面联想出来。记得一次偶然在百度上看到瓦尔登湖,她形成于山脚盆地,周围杉树围绕,蓝天白云与湖面互相倒映,野鸟成群——当然,梭罗是能一一叫出每种鸟的名字的。他还引用了中外经典著作里的典故,对于一般读者,若非有一定文学功底,难以将其理解透彻,若只循着书中的注解,将这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的理解通顺也不成问题。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我觉得这是对梭罗的生活态度最准确的表述了。我喜欢这样,若不是在外,在家我都会一身宽松舒适衣裳,躺在树荫下,摇椅上,或读一两篇喜爱的文章,或远眺两三里山外凝神片刻,放低心态,放宽胸外,感受揽万物于胸怀的豁然。于是“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在这番超脱的神游中,风随着我的思想纷飞,她刮落了病弱的树叶,从我身旁飘过。谁又在叹息“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她不理,又卷起一个小漩涡,从屋檐下那块风吹雨打不动的石头上翻过,差点在石头上那条日益加深的裂缝里翻沟,谁又笑“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她不懂,几个漩涡腾起,徜徉在树梢花枝中,留恋花香不走。谁在大笑“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一惊,迅速远离我的思想逃走。片刻间世界安静下来。
“天空既在我们的头上又在我们的脚下”。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6
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质。他出生于美国建国50年后,成长于开始工业化的大时代,身边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国、无法摆脱旧欧洲最底层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国变成了中国,工业化变成了信息化而已。我们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追求纯净美好的内心,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梭罗给了一种答案!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对于自然,特别是瓦尔登湖所在区域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单辟章节,详尽描绘了村庄、湖、冬天的湖、森林、庄稼地、禽兽,也记载了他在这如画而单纯的环境中,如何阅读、种地、垂钓、建造居所、社交。在记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他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开销,精确到每一分钱。如他建造湖边的小屋,置办所有家居陈设,开荒种地。他记录这些,是想表达,想满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动手,只需花费极少的金钱和消耗极少的自然资源。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都让人陶醉其中。
他记录这些,实际上是想倡导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对照了爱尔兰移民,为了能交得起房租,维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东西以维持体力。但最终呈现在梭罗眼中的,是破败的房屋,凌乱的房间,以及全家人空洞无辜的眼神!我们当下的奋斗,有多少成分与那些爱尔兰移民一样,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许的物质享受当做奖励,在这个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环中消耗生命呢?
他对自然的爱,透过字面汩汩涌出,让你也好像身临其境,尽管相隔已近2,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尔登湖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如梭罗描述的一样吗?
以往外国作家对自然的描绘,总感觉与本国作家的不同,但梭罗是第一个通过写作能让我身临其境的外国人,他笔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国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远,留白处让你掩卷冥思!让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过无数次的景物,竟在脑海中闪回梭罗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对于我来说是他将自己退到无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馈赠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书中,梭罗对于各种典故、言论信手拈来,无比贴切。援引希腊及罗马神话倒正常,但是还有对于中国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让我尤为敬佩了!相比当代,那是一个信息的蛮荒时代,梭罗需要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累下如此的渊博学识,而且领会其中的含义!他不是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隐居湖畔,你能看到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古来先哲的精神沟通后,短暂的隐居可能只是一种实践!
梭罗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偏执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义,《瓦尔登湖》也被摆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多么像梵高,另一个我深深热爱的炙热滚烫的艺术家。他们都不被时代所接受,也许这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羁绊,为了追逐自己的终极,甘愿受尽世人眼中的磨难,他们真的是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最终将精神的升华通过某种艺术方式传递出来,因与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让人们,那些如移民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我们,打开了一条窥视生命本真的窄缝,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顿身形钻过去,那怕被那条缝隙划的伤痕累累,但相信那边的阳光,足矣照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7
今晚有幸在单位值班,完成本职工作后,翻阅完了剩下几页在朋友那里借阅的一本书,《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所著。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这是一本静静的书,是一本能让你心灵浮躁变得静寂下来的书,是一本恬静、智慧的书,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梭罗在那里一个人生活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
梭罗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也写了对现代人们的生活物质及人与自环境的和谐作发展出了反思,梭罗写了湖边的森林的浓郁、苍翠;写了湖上的鸟叫声的甜美、高亢;写了潜水鸟的活泼与调皮,写了松鼠以及各种动物种种可爱的动作……
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 时光。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感谢借阅给我这本书的朋友,同时更感谢伟大的著者梭罗能写出了这样的一本好书。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8
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一本散文集,宁静而思,作者在这本书中详细的叙述了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对与人相处,与环境融合,与人生的思考。感受自然,摒弃自己浮躁的内心,享受经历人生过程的乐趣。
前段时间工作事务较多读了这本书,当时一读就喜欢上了,书中开篇的宁静生活吸引了自己。这本书在某些方面,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动,让我明白原来孤独不是贬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工作生活中只要能够忍受住孤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多来自于大自然的感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这让我想到了叔本华的一句话“享受孤独”,两者观点可谓不谋而合。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如何生活是一个恒久的哲学命题,而作者梭罗在书中给了很好的诠释。
书中没有华丽感人的词语表达,但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在处世之中的淡然、从容。悠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经过了两年的所谓逃离现世的生活,让梭罗领悟到了生而为人的真谛,也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在读完了这本书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有了一种想法,也想要和梭罗一样,搬到某个偏僻的地方去生活,或者找一个深山寺庙去修行,也想要让自己彻底地孤独起来,可是现实的生活还是不允许。无论生活变成什么样子都必须要勇敢面对、去接受;逃避是没有用的,要积极面对,遵从自己的内心,享受美好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9
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