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纪录片观后感

2024-0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出路纪录片观后感》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出路纪录片观后感》。

出路纪录片观后感

出路纪录片观后感1

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片子,不管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一定是一个能引人思考的片子。我不知道别人看《出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对我来说,里面每一个主人公,都能让我想起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和事。刚开始,我最喜欢的是那个甘肃的小姑娘,听她念书,有一种唱歌的感觉。《三十二》里那个广西桂林的老奶奶,说的方言也像唱歌一样,很有韵律的感觉。不过这不是我喜欢那个小姑娘的最主要原因,我喜欢她,或者说喜欢她在片子最初给我的感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有一种无欲无求的感觉。或许当事人本身并不这么想,老爷爷最后也说了,穷怕了,不想回老家,一点也不惦记。可是那时小姑娘的脸上、眼睛里,感觉满满的都是幸福和希望。我不知道贫穷对她意味着什么,或者那时的她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可是那时候的她是充满希望的,也是给人以希望的。也或许,只有那个年纪的孩子,生活在那样一个封闭的地方的孩子,才会这么肆无忌惮地幻想未来。

徐佳的高考生涯让我觉得很压抑,跟我自己当年的高中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天不亮就起床,桌子上堆的是可以盖过一个人的书,教室里充斥着嘈杂的背书声。只不过,我是所谓的“尖子生”,成绩一直是年级一、二。我的家庭也没有那么困难,那么绝望地扒着高考那根“救命绳”。可是如果不高考,作为一个生长在小县城的普通孩子,我可能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出路。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对于高考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一种近乎歇斯底里却被无限压抑的抵触。高考前我就对自己说,如果没考好,就算去三本,我也绝对不复读。结果真的没考好,高考的成绩我在年级可能要排在10名开外,甚至更低。我没敢报我想去的复旦,因为我知道复旦每年的分数线都是忽高忽低,如果我打着去不了复旦就复读的主意,我会去到我想去的大学。那一年,复旦的录取分数线比我的总成绩低了接近20分。我应该是无比痛恨高考的,那么多年的努力,最后决定我命运的却是一次考试的成绩。可是再想想,那些真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或许真的只有高考这一条路,才能让他们从社会最底层翻身。

袁寒晗,不用说,是个有钱人家的小孩。她很幸运,虽然退学了,却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仍能找到一条出路。她也是很有个性的小孩,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娇惯,也不清高,也不势力,也不贪婪。她可能是有抑郁症吧,可是她也很有才。像她这样的小孩,如果给她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她会闯出自己的一条路。只不过内心痛苦的时候,她只能一个人挺过来。别人看到的只是光鲜的外表,不知道有没有人能走进她的心里,去真正了解她的内心。

片子隔了两个三年。小姑娘一家有了自己的'房子,生活似乎也好了很多;徐佳终于考上了大学,继续努力着;袁寒晗去了德国,去了自己向往的大学。马百娟家爷爷态度的反转,出人意料又似乎在意料之中。我会去猜,是因为钱改变了人吗?还是拍摄受到政府的“关注”了?徐佳找到了工作,结婚成家,妈妈注视着年轻夫妻俩远去的背影,脸上没有笑容,但也没有痛苦,我能感受到的是一点点的担忧。或许我从来没有去细想过这些事,可是看完片子后我才发现,徐佳的生活是我一直想竭力避免的。我不要这样的生活,绝对不要这样的生活。不是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对很多人来说,平淡的生活可能就是幸福,结婚生子,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头顶上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家里的每个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过着这样幸福的小日子,有时候我也会羡慕她,可是我知道,如果让我去过这样的生活,我可能坚持了不了多久。我也希望能像袁寒晗一样,不总是在一个地方待着,可以全世界各地跑,每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可是我跟袁寒晗有本质上的不同,我没有她的才华,也没有她的家境,我能做的,就是像一头老黄牛一样,一点一点地往前拱。

最初给我希望的是马百娟那个小姑娘,看到她心里就一种莫名的舒坦,干净不掺杂任何杂质。可是到最后,给我希望的却是袁寒晗。三个人的结局只是片子里的结局。虽然观众可能会为小姑娘感到惋惜,可是如果她嫁给了片中的表哥,也未必会过得不幸福。不知道她还记不记得当年写的梦想。徐佳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挺好。袁寒晗以后会怎样,谁也不知道。

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我可能还想再看一眼当年那个只有几个孩子的小学,现在是什么样子?袁寒晗当年为什么会休学?那个咖啡店经营得怎么样?她的爸爸妈妈在想什么?

或许就是因为它让我想到了这么多,所以我很喜欢这个片子。不知道别人看后,会想到些什么……

出路纪录片观后感2

在我的记忆里,09年暑假我曾听到过“徐佳”这个名字(作为复读两届以上的“活化石”有很多,每年总有几个名字会被老师拎出来“鞭尸”),咸宁高中早期还有复读五年等来自己的同窗好友毕业了回来站在讲台上的例子,我并不认识隔壁班叫徐佳的这个人,但提到同一届复读生的故事前就不得不提到我自己复读的故事......

我在2009年17岁那年参加了人生第一次高考,很不幸,距离重点线32分的差距让我只得接受复读的安排,咸宁高中有一套对复读生奖励的规则:分数在二本二(当年在第一批次重点线以下还有本科第二批次一,二类之分)线以上的复读费从免学费到奖励八千不等,在三本线以下的甚至要交一万元的复读费(我亲眼看见有个农村孩子的爸爸掏出一沓单张面额二十元的皱巴巴纸币来凑几千元的复读费)

电影里面里从03:50开始收钱的那个背影就是我当年的生物老师,电脑excel里面出现了我的好几个好友的名字。我在09年七月份的尾巴也没有等来那所二本外国语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一个大雨后的下午被分配到了高三21班,这里我提一下那一年复读部的规模:应届班有十八个班,复读部有七个班,分别是两个文科班(19-20班),五个理科班(21-25班)。徐佳所在的就是23班,他的班主任是我的英语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了。

复读部的开课比应届班早一个多月,我记得那段时间就是老师各种心理轰炸,讲了那些人从三本水平摇身一变进入了重点大学的各种成功案例,也暗示我们收心投入到新一轮的复习中去。我的班主任老师是个六十岁的老头儿和和气气的,姓潘,他也负责23班的数学课,我本人其实数学基础并不差,但是由于各种心理问题作祟,数学一直考不好,那次复读后数学依旧失利了,也是大大的惨败,但英语考出了人生第二高分,也为我后来留学埋下了伏笔,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复读的岁月是其实也算百无聊赖,很多人的荷尔蒙壮志在过了几个月后就渐渐消沉了,我认识了很多同学,城市里的农村里的,大家时不时把你的`周杰伦借给我分享一下,我的篮球杂志给你看一下,中午就趴在桌上打个盹,我格外怀念那段脑中只有学习没有任何杂念的单纯校园岁月,这是在我毕业八年后一直苦苦寻找但再也找不回的东西,偶尔闲暇之余在青春荷尔蒙的驱使下我会YY:我熬过了这一段,我上了大学,会有一个长得像张韶涵般的可爱女生在阳光和树影下等着我......

那年的秋天是国庆60周年大阅兵,冬天中国 GDP就要超越日本了,我们很多人在课余看完《参考消息》后,唾弃了一番美帝,然后又一丝不苟讨论某道物理题,转眼就到了元旦,每年都有晚会,我就放几张照片吧,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电影里面出现的走廊和教室走廊教室(我估计是不会有人知道我是谁的,因为曾经的这帮人99%都在努力干活,不会有人闲得无聊来破豆瓣上面逛逛的)

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冲击力就在于使我清醒地看到了我和徐佳的背景差异:他要骑着自行车半个小时才能回家吃口难以下咽的农家饭(抱歉不是歧视,我们那边乡下的饭真的没那么好吃,又油又腻);我直接步行五分钟到家,热菜热汤两荤两素全是我爱吃的,都是干干净净的瓷碗盛上来的;他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富裕,可能放假了还要回家干农活,我则是两手一摊宅在家里偷偷上一些不能言状的网站。

我的同桌换了一批又一批,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一个来自乡下的,他数学很好,好到平常解题都带有一股傲慢在里面,但有些时候找我借钱买晚饭,我也没管他要钱,闲得无聊就讨论武侠,讨论金庸里面十大武功,最后变成我听他一个人侃侃而谈......高考填报志愿那天,我最后一次看见他,他无奈得说:今年不是很理想,只有去武汉科技大学了,我和我爸从我老家赶早坐班车加走了半个小时才赶过来,下午还要去看看助学金的事儿。最后他看着我上了老爹开的车,我能明显从他的眼神中读取出:为什么你不担心一年几万的学费,而我家里一年却拿不出四千元供我上大学。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

后来我读完了本科,出国读研,认识了一大帮不缺钱的主儿,关键是人家又有钱学习也比你好,英语比你好,我似乎又体会到了当年同桌眼神的深层含义:你也有今天,呵呵呵!很多时候,我脑海里飞回到了那个高中,飞回到了我曾坐过的角落,再听听整齐的晨读声,和某个贫困同学换了个人生,没有了可口的荤菜,我现在拥有的一切也都不存在了吧!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这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这里必须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应该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今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这是出现在《圆明园》里出现的两段话。前一段在片头,后一段在片尾。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别人看。而这部数字电影沿承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发展路线。

圆明园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个谜。不管看再多的资料或图片,仍然是个神秘的谜。它的神秘就在于它的不存在性和它的不可重复性,就如同《天方夜谈》里梦幻的东方城堡一样。因为再奇巧的工艺,再极至奢华的建筑,现在都只是荒烟蔓草http://www.xiexiebang.com/残垣断壁罢了。那曾经只属于全天下唯一一个人专用享乐的梦幻园子,现在则成为了万千普通百姓凭吊历史的遗迹。盛极而衰,中国两千年王权和奴性堆砌到顶峰而产生的标志就这样在一场火光中轰然崩塌。后人只能从故纸堆里翻出只言片语的叙述,妄自遐想。

《圆明园》是一部很精彩的记录片,它恢弘的画面和气势让人觉得50块的票价比《夜宴》值十倍。这是一部相当低调的片子,上映1个多月却几乎没做过什么宣传,要不是在机场大巴上的偶遇,我至今也不会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就是那惊鸿一瞥,却让它的美驻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是怎样的一个画卷,当3D的模型从脚底的废墟里蹭蹭的拔地而起的时候,当立体的园林从二维平面图站立起来的时候,我觉得除了壮观还是壮观,除了震撼仍然震撼,除了激动惟有激动。于是,我一直寻觅着这部电影的芳踪,在得知网上无法下到,牒贩亦无货源的时候,我义无返顾的走进了影院。恐怕也只有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的小剧场才能完整的显示影片的精髓,才能真实的再现电脑特技所展现的圆明园无与伦比的梦幻效果……雨果还曾这样描述:在东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作圆明园。几乎是神奇的人民运用想像能力创造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仙境一样的建筑。你尽管去想像这座建筑是精雕细刻出来的,全是用洋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用最珍贵的宝物装饰起来的。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孔雀。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个个都知道这座皇宫。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德嫩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而这部电影,真的可以带你感受到那种虚缈的梦幻。

这部记录片并不是以往那种唱高调的党中央宣传材料的教育片,到处都高唱着爱国主义的高调,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这部国产大型数字影片堪称史诗性的巨制,与荷马的《伊力亚特》所不同的是,后者用文字的描摹刺激着我们的想象,而前者则直接用直观的画面惊艳着我们的眼睛。这种感官上多方位全角度的移步换景似的立体刺激,比单看清宫画师创作的《圆明园四十景》的效果图的冲击力大的多。

150年的修建,耗费了6代皇帝的心血,囊括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它是整个东方灿烂文明的代表,是几十万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见证了康雍乾盛世的繁荣,甚至一度成为了类似罗斯福新政里的那个大坝,是政府花消银两促导货币正常流通的公共工程。盛世危言,但它同样奏向了一个王朝衰亡的挽歌,这颗东方明珠甚至同那个曾经叱诧在白山黑水之间征服了北戎南蛮的那个马背上的民族一起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里。难以想象,那些扩张奠定了中国超大版图的彪悍草原骑士的后代竟然能被鸦片蚕食的不成人形终日沉湎于花柳莺燕之间;难以想象,血性汉子皇太极的纯种基因世代遗传竟然孕育出了没有脊梁骨的无能懦夫胆小怕事的咸丰之流;难以想象,一国之君竟然能丢盔弃甲的舍下祖宗几百年开创的基业仓皇四逃抱头鼠窜;难以想象,当英法联军都在使用先进的远程大炮和来复枪的时候,我们奋勇的将士却还在拉弓射箭挥刀肉搏;更难以想象,耗费数十万劳力修建起来圆明园竟然最后只靠着20来个赤手空拳的小太监来保卫,150年财力基业所构建的洪篇巨制的神话世界竟然在三天三夜火光冲天的焚烧之后化为灰烬……华夏史上最后一代王朝的历代先王在专门供奉他们画像的庙堂之中冷眼看着这场世间浩劫,并随着庙堂的焚毁一起化为灰烬,变成了笼罩在北京城上空那遮天蔽日挥之不去的黑云,和着圆明园的阴魂始终不散。

以史为镜,鉴往知来。146年前的今天,正是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的日子。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我不想再费笔墨,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教训我也不必再提,因为听的太多,也说的太多。仅仅就是走进影院吧,去体验一下东方夏宫卓尔不群万世瞩目的独特魅力,去感受一下八里桥一战数万蒙古铁骑在几千敌兵的洋枪大炮下几乎全军覆没的悲壮。历史总是波澜壮阔的奔涌向前,而我们需要历练自己的大气和智慧,才能从容的应对历史,平心静气的回顾过去,并淡定自若的面对未来。

下载出路纪录片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出路纪录片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纪录片《邓小平》观后感

    纪录片《邓小平》观后感国家统一之收复香港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它是我们大学政治理论课程的最后一科,它将使我对中国共......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之后,我感触颇多。它以党的91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

    安全纪录片观后感

    安全纪录片观后感 2017年3月15日,按碱回收部计划开展安全警示片观看讨论会议。在公司培训中心一楼大厅举行.赵经理.辛主任等发表了重要讲话与提示。结合碱炉自身特点讲了好......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2012年6月26日,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海南电视台综合频道所播出的大型记录片《信仰》,虽然只看看短短的一集,但是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 中国......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观后感 ——勿忘国耻,发愤图强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的课堂上,于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观看了这个记录片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旗帜》纪录片观后感

    《旗帜》观后感 今年10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片——《旗帜》《旗帜》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央各部门联合摄制的大型大型电视文献片。看后我心灵震撼,......

    纪录片《钱三强》观后感

    纪录片《钱三强》观后感今年是“两弹元勋”、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钱三强先生的百年诞辰。近日,我利用工作空余时间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推出的《钱三强》纪录片。......

    先进事迹纪录片观后感

    **同志先进事迹纪录片观后感 入党宣言是什么,可能我们大部分人都记不完整,可是有一名共产党员在笔记本上写到:“我们每一个党员从宣誓之日起,都务必牢记自己的誓言,并付诸今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