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引
言:
1、宪法的作用:我国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利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第一课时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力属于人民。
2、人民和公民的区别: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3、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1)
权利的行使主体是公民或法人,而权力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利一般可以放弃和转让,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和转让。
(2)
权利的推定规则为“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而权力只以明文规定为限,否则为越权。
(3)
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
4、宪法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的?
①、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为力属于人民。”
②、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制度保证了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④、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⑤、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5、中学生通过撰写提案参与国家事务,给我们什么启示?
我们中学生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要从现在做起,积极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关注国家发展,关心社会大事,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6、为什么说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由我国宪法确认的;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4)
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2、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有何意义?
(1)
有利于指导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2)
有利于加强人权的法治保障;
(3)
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有利于保证人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4)
有利于公民依法维护自身的权利。
3、中国人权的显著特点: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
4、: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5、我国采取哪些措施来尊重和保障人权?
A、总体要求: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B、具体要求:(1)在立法上: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在执法上: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在监察上: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在司法上: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5)在守法宣传上: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为现实。
6、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中国的减贫行动。
7、国家为什么大力开展扶贫工作?
(1)国家大力开展扶贫工作,体现了党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不利于全体公民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经利;
(2)有利于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3)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4)有利于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你希望国家如何帮助贫困人群?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
(2)加大就业培训力度,让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就业提供良好平台;
(3)在创业等方面,给予贫困人口一系列的政策优惠、资金帮助;
(4)进行信息扶贫,给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致富信息;
(5)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6)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