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朝花夕拾》单元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鲁迅回忆性散文”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结构说明
本单元是“走近鲁迅”这个大单元中的一个子单元。
走近鲁迅、体认鲁迅的意义是无庸质疑的。现行语文教材的最大弊端,就是把鲁迅先生的文章肢零散落在各册书中,课文数量虽然不少,却不利于学生对鲁迅形成一个真实、完整、鲜活、乃至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生已经学了不少鲁迅作品的高二,以单元教学的方式对有关作品加以重组、拓展和系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那么,认识鲁迅,可以怎样入手呢? 我们选择了文体角度。
如果说,“小说”、“杂文”更多地表现出鲁迅对社会、对文化的冷峻反思与犀利批判;那么,“散文”则更集中折射出鲁迅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浓烈情感。而且散文文体特征的精髓也正在于“表现作者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独特感悟”。因此,我们拟把“鲁迅单元”规划为三个系列:
一、鲁迅散文的鉴赏
二、愚弱国民 百态众生——鲁迅小说的阅读与鉴赏
三、嬉笑怒骂 笔落惊风——鲁迅杂文的阅读与鉴赏 “鲁迅散文”又可细分为三类:
(一)以《朝花夕拾》为代表的记实性、写人叙事散文(侧重表现世间人情)
(二)以《野草》为代表的诗性散文(侧重表达个人内心深处的灵魂)
(三)散布在杂文集中的议论性散文,如《灯下漫笔》、《春末闲谈》。(侧重文化批评)
以上子单元内的选文,考虑到文集编排与实质内容两个方面。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出现在杂文集里,却可以归属记实性、写人叙事散文。
对于写人叙事散文的范围,我们暂时还不好把握。本单元先集中在以《朝花夕拾》为代表的回忆性散文的阅读。
考虑到课时紧张的实际问题,以上各子单元的教学,时间不集中,可以适当分布在不同学期,比如“议论性散文”的教学,就已在上学期完成。另外,如果对高中三年进行整体规划,可以在高一进行“散文”单元,高二进行“小说”单元,高三上期进行“杂文”单元。每个子单元可集中安排在1—2周时间完成。
“朝花夕拾——鲁迅回忆性散文”单元结构:
单元选文材料:
1.初中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风筝》《雪》; 2.高中教材中的《呐喊自序》(这是认识鲁迅精神发展轨迹的重要文本); 3.补充学习《父亲的病》《范爱农》《五猖会》《二十四孝图》„„
4.补充他人回忆鲁迅的文章,如《一面》、《琐忆》、《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等; 5.提供他人的鲁迅评论片段,特别是对鲁迅回忆性散文的评论。
说明:本单元虽然名为“朝花夕拾”,但回忆性散文不限于《朝花夕拾》的文集中。学生的单元活动:
力图打破被动跟从教师一篇篇听讲的惯习,学生要在课下系统阅读有关选文(最好能通读《朝花夕拾》);单元的后半时段,要分小组进行专题研究,课上交流汇报,课后完成小论文(1000字即可)。
二、学生分析
1.课前了解到学生对鲁迅的印象:
2.学生目前的阅读视野、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 3.学生实际可能投入的学习时间与兴趣:
三、单元目标
1.亲近鲁迅,改变以往对鲁迅的刻板印象,特别感受到鲁迅先生温暖、深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对人性的巨大关爱。
2.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历程与精神发展轨迹,进而了解鲁迅的人格特征及其不同侧面,如温柔与犀利、悲凉与热切、深邃与幽默、愤世与眷恋等。
3.理解“思想家”鲁迅:感知鲁迅回忆性散文的不同寻常之处:不是“小我”生活的顾影自怜,而是渗透着对民族、时代、人性的深刻思考。在其散文中,温暖深情与思想锋芒,成为一体两面(爱得真,才恨得切;爱得深,才看得透)。
4.感受“文学家”鲁迅,鉴赏其散文中非凡的语言表现力与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注:没有提“革命家”,因为这一头衔已被当下学术界抛弃。
四、单元进程(具体课时数,请张老师定夺)
第一阶段:阅读系列作品(纵向学习)
第一课时:简介鲁迅的散文系列,重点回忆初中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风筝》《雪》,联系高一高二学过的鲁迅作品,学生畅谈鲁迅印象。
第二课时:阅读学习《》《》 课外作业:阅读《》《》 第三课时:阅读学习《》《》 课外作业:阅读《》《》 第四课时:阅读学习《》《》 课外作业:阅读《》《》
注:以上课时,主要让学生自读,目的是熟悉文本、获得感受;老师引导一下内容的梳理,内涵理解方面适当点拨,重点片段加强朗读,不做过细讲解。单篇教学要围绕单元主旨,不求解析得面面俱到。
第二阶段:专题研究与归纳(横向学习)
第五课时:研讨专题一:鲁迅对人性的关爱和思考(这是回荡在本组散文中的主旋律)第六课时:研讨专题二:鲁迅的精神发展轨迹与性格特征(以《呐喊自序》通整各篇回忆散文,了解鲁迅前半生的经历,把握其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而感受鲁迅的人格特征,理解其性格的不同侧面。注意:把个人经历与时代风云结合起来。)
第七课时:研讨专题三:思想家鲁迅(纲领性问题:鲁迅的回忆散文,仅仅具有个人传记的性质吗?它和一般的回忆性散文,有何不同?让学生发掘、举例,这组散文中有哪些深刻的思想片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见闻,交流体会。)
第八课时:研讨专题四:文学家鲁迅(纲领性问题:
1、写人状物,形神毕肖。这组散文中有哪些形象鲜明的人物?哪些感触细腻的景物?
2、鲁迅散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形成了怎样的风格?让学生发掘、举例,这组散文中,有哪些文学表现力卓著的片段?结合自己能够想象出来的画面情境,交流体会。还可与其他风格的散文做比较。注意:文学鉴赏不能只是理性分析,而是要有鲜活感受,可以朗读辅之。)
注:以上专题的讨论,在细节方面会有所交叉,这不要紧,因为作家、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体。
五、第五课时教案(张老师,本课教案也不必很详细)
人间大爱是鲁迅
教学目标:
体会鲁迅情感世界的丰富,感知其中的主旋律:特别深厚的人性关爱。(只要学生能切实感受出鲁迅的情感与关爱,就达到了目的。)
教学内容:
分解为2个小问题: 1. 鲁迅笔下,充满着对人性的关爱。那么,先具体看一看,这组散文中都写到了哪些人物?鲁迅对他们有着怎样的感情?其爱之深切,何以见得? 提示:
(1)亲人(如父亲、兄弟、保姆)
(2)师长(如三味书屋的老先生,如藤野先生)(3)朋友
(4)儿童(可作为重点)(5)动物(6)鬼魅
„„
2. 鲁迅对人情、人性的关爱,不是一般的儿女情长,而是有着自己的深刻之处,试着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深刻?哪些地方看出了鲁迅情感的复杂性与思想的批判性? 示例:比如对童心、童趣的描写,越是可爱,越对传统文化扼杀儿童天性充满批判。明确:因为爱得深,才痛得切、看得透。
要求学生在回答以上问题时,必须结合作品实例。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交流(可作为作业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有所准备);老师插话渲染情绪、加深感受和理解;老师可以在每个小问题、以及最后总结时,精彩独白、完整鉴赏,把学生的认识带到高处。
第二篇: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同学们,这两天我们重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读这本书吗?
预设1:喜欢。2:不喜欢。3:开始不喜欢,读着读着觉得喜欢。
可能的理由:因为有些地方读不懂,枯燥。不像小说那样有曲折引人的情节。因为这本回忆录当中写到很多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事,富有童真童趣,他还和我们一样不喜欢读书,读《朝花夕拾》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读来很亲切。因为书中写了很多人,有些地方读来让人感动有些地方又很好笑。……
如果有学生说,不好看,枯燥,请其他同学来帮助他,给他一些建议,提起对他这本书的阅读兴趣。
预设1:如果你觉得枯燥,你可以选择一些内容好懂的篇目先看,也是写人写事的,比如《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2:读散文和读小说的心态应该不一样,你不能将目光只放在曲折动人的情节上,要看到散文中的理智和情感,这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很有帮助。
3:你静下心来看,会看到鲁迅先生的幽默,让你忍俊不禁,也会看到辛辣的讽刺,入木三分。
4: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还写了很多民间风俗,还有鬼怪,很有意思。小结:看来,同学们读得相当仔细,也很有收获,完全可以做半个老师了。从几位同学的建议中可见,认真看的同学基本上对全书的内容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鲁迅先生在书中流露出来的一些感情也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甚至已经触及到了散文阅读的核心,非常值得表扬。
《朝花夕拾》小引中这样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可见这十篇都是回忆性的文章。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可以理解为记忆中的细节或许与事实有出入,但更多的是在写作的时候增加了中年鲁迅的主观色彩:既在回忆中有品味,也有自己现实的认识和评判。换言之,你既要看到回忆中那些人、事、物,也要看到作者对这些态度和情感。
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这十篇题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大致地给这些内容梳理出一个线索来吗?
目标:发现前七篇都是他童少年在故乡绍兴的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琐记》过渡到南京求学的经历,《藤野先生》写在日本求学的经历,以及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范爱农》则是日本回国到绍兴教书的侧记。
(这个过程也许很容易,也许很难到达我所以想的。如果容易自然就过去,如果学生不能发现,则引导:想想书中内容,鲁迅先生是杂乱无章地回忆吗?这些篇章虽各自独立,但是是不是顺序可以任意编排呢?梳理就是找出一些篇章的共同点,进行归纳。)
发现:阅读整本《朝花夕拾》与单篇咀嚼是不一样的。阅读整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广阔的视野,对作家作品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在自主阅读时,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三个主题研究。还记得吗?出示专题名称。同学们最困难的大概是,该如何下手呢?怎么样才算是研究呢?
先请个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来请选择第一个主题的同学,谈一谈。预设1:把写有关童年的内容找出来,然后进行评价研究。
追问:那你找出了哪些有关童年的内容呢?
(学生可能会只说篇目名称,一说就是全篇,比如童年生活即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那么引导:研究研究,便是要深入,如果我们做研究是还是拿全篇拿全书,那么能不能做到深入细致呢?所以你得在初读的基础上,发现,童年生活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预设1:童年的游戏 预设2:童年的学习生活 预设3:童年的趣味、烦恼、悲伤 ……
例:出示学生研究成果(施可沁)
回忆小时候所爱好的小动物——“隐鼠”。《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中对此曾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扫以至侯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隐鼠”的失踪,使鲁迅曾经感到十分的失落。当他后来得知“隐鼠”是被长妈妈踏死的,还怨恨了长妈妈很长时间。
可见儿时的鲁迅,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有着纯真朴实的天性,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请学生也来这样说一说。(2-3人进行口头展示)
解读准备:鲁迅小时候爱读杂书,爱看带有图画的书。比如他很喜欢《山海经》,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很喜欢乡间弄神扮鬼的“迎神赛会”、“五猖会”,不论是迎神赛会还是戏台上的活无常都描述得仿佛在我们眼前。
鲁迅小时候,对家人要他读书很不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一段有趣的描绘: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去看五猖会前,父亲却叫他背书,让他很扫兴,原本期待雀跃的心情像是被浇了一瓢冷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从鲁迅先生在绍兴的学习生活中的,我看出了他对旧式教育的批判,认为那样的教育压制了儿童的天性。
小结:我们发现在《朝花夕拾》中,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的地方很多,要研究鲁迅的童年生活这个小专题,可以试着将童年的趣事、烦恼事都摘取出来,放在一起看,你自然就会有自己的结论。这样做,我们就跟着先生去他的回忆中去品味了一番。
如果再难一点,就要去探索先生对现实的认识和评判。我们哪个专题有这个意思?——鲁迅的尖锐与宽容
老师先请研究专题三的同学来谈一谈对“尖锐”和“宽容”的理解。预设1:尖锐就是一针见血地批判,宽容就是宽容
预设2:尖锐是在写人写事的时候那种批判的态度,宽容就是对不太完美的人和事的包容。
追问:(如果有学生提出对人对事的态度,要着重表扬他的有的放矢。)这是一个比较难的专题研究,但其实同学们已经找到了通往桃花源的那个洞口。尖锐和宽容都是从对待人和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我们为何不从鲁迅笔下的人物入手来分析? 比如说,我们熟知的阿长。
在《猫狗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中都有对长妈妈的描写,前两篇里写到长妈妈的内容很好找,比如《猫狗鼠》是(请学生找出来):“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为交代仇猫而写,叙述的语气没有太多的情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请学生找出来):“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是个怎么样的故事?
预设:愚昧的故事、荒唐的故事、不合理的故事、神话故事、有趣的故事等等 那鲁迅先生写这个故事是为了讽刺长妈妈的愚昧吗?这个故事丰富了我童年还是压制我的童年?
《阿长与山海经》通篇都在写长妈妈,我们不妨将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的语句都找出来: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实话)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空前的敬意、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用在这里,你怎么看?阅读之时,你产生了对长妈妈的厌恶之情吗?)插入同学研究的困惑。(楼安琦)
这是童年鲁迅最真实的感受和看法,是鲁迅式的幽默,为的是为下文写对长妈妈真正的敬意的蓄势。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正是这样一个有些封建、愚昧、平凡又有些啰嗦的底层妇女,做了别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关心着这颗童心,满足了鲁迅的童心。所以在结尾的地方: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前文的讨厌,更能体现结末的怀念!
(要在分析中引导,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的叙写不是对她尖锐的批判,而恰恰是对长妈妈温厚的宽容,深情的回忆。)
在书里类似的手法还有,只是反其道而行之,看上去像是在写这个人的好,实则批判了这个人物。你们说有谁?——《琐记》中的衍太太 请同学来说说衍太太。
衍太大对待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常常教唆他们做坏事:冰冻天叫孩子们吃水缸结的冰、让孩子去看那些淫秽的图画书、鼓动孩子做有害的“打旋子”的游戏、甚至教孩子偷盗家中的钱财……。天真烂漫而幼稚无知的孩子当时还把她当好人。
当衍太太教他去“拿”母亲的钱或首饰来换钱用:“这些话我听去似乎根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
说衍太太好,是童稚之心。鲁迅并没有刻意地去评价,但是我们读了之后,对衍太太自然心生憎恶。
再比如,我还很熟悉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对老师的回忆。有私塾里的寿镜吾先生,有日本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自不必说,对他赞美与怀念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体现得很充分。那么对待寿镜吾先生呢?同学们已经有发现,鲁迅对旧式教育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呀?
不那么认同的。学生研究作业举例(俞佳慧)但我们来看看他怎么写寿镜吾先生。你读了之后对这位老先生产生了什么看法?
对旧式的教育鲁迅是尖锐地批判的,但是在对寿镜吾先生的描写中,我们却看不出这个老先生的可恶,说明鲁迅的笔法是宽厚的。
这样一比较,其实鲁迅的尖锐与宽容也就体现出来了,对于回忆中的人和事,常用小鲁迅儿童的视角进行描述,却透露出大鲁迅的爱与憎。这些秘密就在我们不断的探究中奔跳出来。当我们用分析的眼光去看待一本书的时候,会尝到很多发现的快乐!
布置作业,完善专题。
第三篇:朝花夕拾教学设计(通用)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朝花夕拾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思想。
2、指导学生并引领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学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学作品。
教学策略
本课设计为读后交流课,因此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作品特点进行读书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导语:罗大佑的《童年》虽然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播放歌曲《童年》,并出示歌词,学生谈从歌词中联想到的自己的经历。
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共鸣。
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
(1)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2、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去寻找自己与作品的相同或相似点,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回顾作品内容,并初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寻找共鸣,换位思考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过去,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作品时,有很多疑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尝试着解决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介绍鲁迅生平和作品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3、教师小结:《朝花夕拾》虽是作者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但却是以成人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批判。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了解鲁迅生平和写作背景,深入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在指导中渗透阅读方法──知人论世,探究疑问。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你们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深浅程度)
2、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分析长妈妈。
问题设置: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虽然身份低微,但在《朝花夕拾》中反复出现多次,梳理各篇中描述她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3、教师组织学生发言,并进行点拨: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作品中你读出了作者对长妈妈怎样的情感?长妈妈是当时哪个体的代表?
4、教师总结:《朝花夕拾》承载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在人物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对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态度,而这看似寻常的情感态度实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以长妈妈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以人物分析为突破口,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学习过程,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细读《五猖会》,完成学习任务。
结合《朝花夕拾》,理解“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在书中进行批注。(必做)
《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选做)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
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
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
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2、阅读要讲究方法(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1、《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
1926年间。回忆性
散文集。共10篇。
2、这十篇分别包含: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范爱农》
《藤野先生》
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2、略读:略读法就是用尽快的速度,抓住几个要点把书读一遍,对全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不是逐字逐句的读,而是快速的观其概貌)
(默读是略读的一种方法。默读时,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
你最喜欢哪篇文章?略读课文,概括内容。
《狗?猫?鼠》——作者追忆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本质。
《无常》——记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父亲的病》——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
论的兴奋心情和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范爱农》——回忆了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好友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略读,我们对《朝花夕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当然,要挖掘作品的内涵,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还需精读。
3、精读:就是正常的较慢的阅读速度,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深入钻研全书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集中精力精细地读。
精读的方法:
?勾画圈点式: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
章的字词句段上,在书页上划出文章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段落层次,点出疑难之处等等
?赏析式:可从字词、修辞、结构、语言等角度欣赏
?比较式: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或不同文章异同的比较
?摘录式:摘抄喜欢的句子、段落等
精读你最喜欢的文字?写出喜欢的理由。
小结:以上我们用浏览、略读与精度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了《朝花夕拾》,你对文章中哪一人物印象最深?
三、布置作业:完成读书卡片。(要求:书写清楚,内容准确。)
结束语: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工作再忙也要谈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让我们与书为伴,畅游在多姿多彩的书海中,让阅读成为我们一生的承诺。板书设计:
课外阅读
浏览
略读
精读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
2、生方面:利用课外时间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中重点写了哪些事,哪几个人,是如何写这些人的。
(二)教学过程
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
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
这是一段颁奖词,大家认真听,看是写给谁的,为什么
学生复述书中感兴趣或者记忆较深刻的一个故事
1、说说那些人:学生说说你读完《朝花夕拾》后,印象中的那些人是什么样的人,每人说一个。
2、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①师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分析人物的方法,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为例
好句赏析: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赏析: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寿镜吾先生读书时的认真专心。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赏析:运用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了寿镜吾先生对学生的'要求严格。
②、学生自由发言:联系作品,分析人物(主要是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并且交流对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的赏析或者是批注。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学习再忙也要读书;让我们与书为伴,畅游在多姿多彩的书海中,让阅读成为我们一生的承诺。
以下题目,任选一篇完成1、我与xx比童年
2、评说xx笔下的那些人
3、读《XX》有感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学情分析
1、农村孩子大多数无名著可读,且不少学生不爱读;
2、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还缺少正确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阅读、概括、讲解、练习
教学过程
提前二三周布置学生到图书室借阅《朝花夕拾》,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并自主概括各篇的主要内容。
学生按要求阅读,并根据老师要求和自己的喜好及感受做好相关笔记。
可能有部分学生不去阅读,因此上课时可让读过的同学分享一下他们的阅读收获。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1、根据已学课文引出《朝花夕拾》导入。
2、指导阅读方法,并出示课件。
3、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该目录。
1、根据课件,简介作者及背景。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做好新知识的笔记。
2、学生观看并理解其作用。
3、学生回忆自己阅读情况,并识记该书篇目。
1、学生了解并识记相关内容。新知识还要做好笔记。
(三)概括各篇主要内容及主题
1、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情况交流。
2、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进一步概括熟悉各篇内容及主题。
1、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2、跟着课件进一步了解熟悉各篇的内容及主题。
要预防学生闹着玩。
(四)感知人物形象
1、明确该书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
2、结合前面介绍,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
3、记住书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
4、根据课文内容和阅读所了解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让众多学生参与。
作业:
1、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
2、根据自己阅读情况,归纳该书的艺术手法。
3、自行理解相关知识。
4、自主或合作,归纳该书的艺术手法。
三、第二课时
(一)归纳理解艺术手法老师结合各篇内容,引导学生归纳理解其艺术手法。
学生根据阅读所了解的内容,积极参与归纳并理解其艺术手法。
要注意让众多学生参与。
(二)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达到熟悉巩固的目的。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
对个别不主动的要点名让其回答。
(三)中考连线
引导学生完成中考习题,以促进学生重视相关内容。
学生积极答题,并感受名著知识在中考中的重要性,从而使自己重视课外阅读。
(四)课堂练习进步让学生熟悉巩固相关知识,学生认真完成练习,使自己对相关知识达到熟练之目的。
(五)课堂小结根据小结内容,激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
在思想上要重视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5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简洁的导入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
二、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视频)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可删
三、深入文本了解背景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四、合作交流概括内容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后记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小组讨论,畅谈喜爱篇目。
3.代表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第二课时
一、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附:人物形象简析: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4.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师归纳:
1.(1)“谋杀”我的隐鼠。(2).“切切察察的毛病”。
(3).摆“大”字的睡相。(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6).<<山海经>>。(重点)
2、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归纳: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附:《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本、图片、音像资料,制作自己的网页。
教学后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第四篇: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案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和总结义务教育阶段鲁迅作品,对鲁迅作品有粗略的人文认识和兴趣,为高一级学校的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学习打下基础。
2、把握《朝花夕拾》的总的脉络,对回忆散文有初步的认识。
3、发展学习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预习安排:
提前两周,安排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为保证阅读时间,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自习进行。如果人手一本《朝花夕拾》有困难,可以认真读课文和以前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如《一件小事》、《故乡》等。
要求:依托《附录·有关资料》(可提前印发给学生)
1、认真阅读《小引》,基本弄清楚鲁迅写作《朝花夕拾》的背景和动机。
2、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了解鲁迅童年的寂寞,探讨长妈妈是怎样一个人,鲁迅 对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3、联系《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懂得回忆散文的一般写法和人文感情。
第一课时:我们读鲁迅和《朝花夕拾》
本课时完成:
1、结合《朝花夕拾》和我们读过的鲁迅作品,说说鲁迅有着怎样的童年和少年的故事。
2、说说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与鲁迅的童年和青少年有什么异同?
3、《朝花夕拾》的命名说明了什么?
前两题调动学生大家说,说鲁迅的故事,说我们和鲁迅的异同。
引导:虽然环境和条件不同,但童心是相通的,都渴望爱,渴望关怀,也关怀别人,探求新鲜的事物(东西)……
达成:拉近我们(学生)和鲁迅的距离。
后一题重在说明:鲁迅珍惜童年的生活→对美的向往→曲折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4、鲁迅为什么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写《朝花夕拾》? 本题可以多角度讨论,意在启发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回答要点:生命的支撑力;对丑恶现实的抗争;对美好的信心……
这一课时是名著阅读的开锣戏,意在回顾学过的鲁迅作品,结合《朝花夕拾》,调动学 生对鲁迅的认识和感情,鲁迅也是一个平常人,他和我们一样,闪烁着人性的追求…… 第二课时:鲁迅说鲁迅——学习《小引》
这一课时,重点理解《朝花夕拾》的小引。要点:序言的作用;《朝花夕拾》十篇文章的概要和关系;《朝花夕拾》的语言特色——比喻和正话反说。
对“小引”的分析和理解,参考书作了详细的分析,学生粗读即可,不必字字落实,个别特别深奥的地方,留在以后读动懂,弄清思路就行了。
最后要解决一个问题:鲁迅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 认真阅读第四段,重点理解 “……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小引>简介》的分析过于学究气,成人感,不要让学生背那些话。只要让学生明白:鲁迅珍惜过去的生活,美好的或难忘的回忆成了他前进的动力——这就是文学的作用。还有做人的原则——不屈不挠向前走。
分析《小引》时,要引导学生注意鲁迅的坚强的意志
第三课时;长妈妈和鲁迅作品的人物谱
1、认识和理解长妈妈的特点。长妈妈的特点见教材,关键在理解:在那个时代,农村的劳动妇女的落后、愚昧的特点 ..和她的关心、善良的优点是交融在一起的。
2、鲁迅(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化: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说明了什么:鲁迅的人文、人本意识(对长妈妈的情思)
3、比较长妈妈和《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的寿先生: 相同点:善良,对鲁迅有影响 不同点:文化不同,表现也不同
4、藤野先生和《故乡》中的闰土(或范爱农)相同点:他们都对不同时期的鲁迅产生过影响。(探讨藤野先生时,可视情况进一步探讨藤野先生为什么关心鲁迅:对学术研究的严谨、自身的正直、内疚——对战争的反思)
小结:
鲁迅作品的人物的特点:从他们对鲁迅的影响和作用,以及鲁迅对他们的感情两方面探讨,突出人文特点。
第四课时:我们的鲁迅——走下神坛的鲁迅
这是收官课,意图通过多向思维,把鲁迅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引用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围绕这段话,展开讨论。
鲁迅和我们一样,是一个中国人,但又是一个意志坚强的,有着坚定信念的中国人,是民族英雄,他的特点表现为:
1、民族精神的传承——爱国,关爱弱势民众,以民为本……
2、民族的骨气——正直,坚韧不拔……
3、民族的豪情——坚信未来,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学生从作品中举例说明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宏观,不要死记鲁迅的生平细节—— 学生不是传记作家。
如果时间宽裕,可以让学生继续探讨:我们作为现代中国人,该怎么办?也可以以此为 话题,写一段话,交流。
第五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张_妍 发布于 2012-04-17 00:10 评论 23 条 浏览 7,807 次 顶(76)踩(4)
天津汉沽二中 李珍
教学设计说明 [学情分析] 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但学生已经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所以就鲁迅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有初步认识,教学时要多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以上两部作品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学,促进学生讨论,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受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并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写作能力。
[教材分析] 《朝花夕拾》是八年级第一学期的一部名著导读,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这部作品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它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对现在的青年学生有极大地教育意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这部书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搜集、筛选信息、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体会语言的形象性、丰富性,感受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极大关注和热情。
2、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学会欣赏运用拟人、借代、排比等修辞和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人物。
3、品味语言,学习抓住关键性语句,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领会作者情怀,增强阅读、鉴赏作品能力。
4、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
1、文章内容:品味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
2、表现手法:作者是如何运用白描手法与拟人、借代等修辞强化感情色彩的。
3、情感体验:每篇文章的深层情感,以及从中受到的教育。
4、能力发展:做的读、写、说结合,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教学思路设计]
1、由图片导入,了解学生状况,调动学生兴趣,将积极性带入文本教学中。
2、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读《朝花夕拾》这部书,整体感知,培养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全书内容。
3、分组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了解鲁迅。在介绍过程中换位思考、咀嚼、领会表达技巧,并把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以及拟人、借代等修辞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促进读写结合。
4、拓展深化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伟大情怀。
[教学程序的设计](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分组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了解鲁迅和作品。
2、准备将找到的相关内容与同学们共享。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分钟)
投影鲁迅画像,看到这幅画像,想必大家对他都非常熟悉,配合这幅画像,哪位同学能想起鲁迅的一句自评名言,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七年级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刚学过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鲁迅的作品,并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鲁迅的伟大情怀吧。(板书)
二、分组展示 整体感知(25分钟)
全班分五组展示各组内容,一名同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两名同学分别介绍内容,具体步骤:
1、第一组:展示《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重点分析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2、第二组:展示《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 《二十四孝图》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重点分析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3、第三组:展示 《无常》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重点分析“我”: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充满童真、童趣的人。
4、第四组:展示《父亲的病》和 《藤野先生》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重点分析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5、第五组展示:《锁记》和《范爱农》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重点分析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
三、品读赏析,学习表达技巧(16分钟)
1、品读情感,朗读回味
(1)速读《阿长与〈山海经〉》,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2)这些事例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有哪些特点?
长妈妈没有文化,迷信,无知,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淳朴,关心爱护“我”的性格特征
(3)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4)就是这样一位没有文化,在我心目中无知的人却给我买来了我一直渴慕的《山海经》,所以即使过去三十多年我仍怀念她,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2、归纳表达技巧,促进读写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
(1)本文在刻画长妈妈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文中找出来。
(2)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
(3)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映衬手法有什么作用?
出示投影:(1)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2)对比映衬。(3)突出长妈妈的善良,淳朴,对“我”的关爱。
结束语:今天我们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整体感知了作品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还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分析了刻画人物的手法,尤其是对比手法作者在其它篇目中常用。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要把这些手法运用到我们的写作实践过程中。
四、布置作业(2分钟)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朝花夕拾》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朝花夕拾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表现手法: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