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考研 笔记 教案 土木工程概论3

时间:2019-05-12 21:5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 考研 笔记 教案 土木工程概论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 考研 笔记 教案 土木工程概论3》。

第一篇:大学 考研 笔记 教案 土木工程概论3

Ⅳ、土木工程的主要技术问题

第一、土木工程材料

任何土木工程实体都是由工程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的每一点进步都有可能引起土木工程的巨大进步。通常,一个时代材料发展水平决定了该时代土木工程的发展水平。

一、土木工程材料的分类

工程为方便选用和管理,将土木工程材料分类。分类方法很多,常见如下分类:

1、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分类

金属材料—钢、铁、铝、铜等无机材料土等非金属材料—石、玻璃、水泥、混凝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等 有机材料—木材、沥青、塑料等无机非金属有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金属有机—轻质金属夹芯板

2、按材料功能分类

如梁、板、柱所用材料结构材料—主要用于承重的材料,功能,如防水、隔声材料功能材料—主要利用材料某些特殊

二、土木工程材料的一般性质要求

1、物理性质

材料在各种条件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如含水率、吸水性、吸湿性、耐水性、渗透性、抗冻性、湿胀干缩等; 材料的热工性质:热容、比热、耐火性、导热性等; 材料的体积稳定性等。

2、力学性质

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强度抗弯强度

抗剪强度抗扭强度变形性质脆性 韧性硬度 耐磨性弹性塑性

3、耐久性质

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经受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如日光暴晒,大气、水、各种化学物质侵蚀,温、湿度变化,冻融循环,机械摩擦,虫菌寄生腐蚀等)能保持其原有性能不明显恶化、并不破坏,经久耐用的性能。

三、4中主要工程材料简介

1、钢材steel(1)钢材:以铁为主要元素,含碳量0.02%~2.06%,并含有其他元素的合金材料。低碳钢:C%<0.25%碳素钢:含碳量0.02%~2.06%的铁碳合金中碳钢:C%0.25%~0.6%高碳钢:C%>0.6%钢材

量<5%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合金钢:碳素钢与合金元素组成中合金钢:合金元素总量5%~10%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总量>10%(2)建筑钢材低碳钢低合金钢

型材(工字钢、角钢、槽钢等)板材(钢板)主要用于钢结构工程管材(钢管)建筑钢材产品钢丝线材钢筋主要用于钢筋混凝土工程钢绞线

(3)钢材的强度

σ

σ

σs

b

0 σb:钢材的抗拉强度(MPa)σs:钢材的屈服强度(MPa)

工程中钢材的设计强度:取钢材的屈服强度σs

ξ

(4)常用建筑钢材的牌号 ①碳素结构钢

Q+屈服强度值(MPa)—质量等级代号+脱氧方式代号 例:Q235—A·F 表示屈服强度为235(MPa)的A级沸腾钢。②低合金结构钢

Q+屈服强度值(MPa)—质量等级代号+脱氧方式代号

(5)钢材的加工

调直、除锈、冷拉、冷弯、绑扎、焊接等。

(6)钢材的应用

用于钢结构 用于钢筋混凝土土建用钢配件、装饰件等辅助用钢(6)钢材的特点

性韧性好、加工性能好优点:匀质、高强、塑 、维护保养费用高缺点:易锈蚀、不耐火

2、混凝土Concrete(1)什么是混凝土?

广义的混凝土:由胶结材料将散粒状填充材料胶结成坚硬整体的材料。所用的胶结材料和填充材料不同,可形成不同种类的混凝土。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

土木工程中所用的混凝土,是以水泥作胶凝材料,以砂、石子为骨料,与水(经常还要添加适量外加剂和混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成人造石质材料。(2)土木工程中所用的混凝土的主要种类

轻混凝土:<1950kg/3,用轻骨料或引入气孔而成。用于保温隔热或结构;m331950kg/m~2500kg/m,用于普通土木工程;普通混凝土:3重混凝土:>2600kg/渣等作骨料,用于辐射屏蔽。m,用重晶石、铁矿石、钢(3)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工程中为了使用方便,按混凝土抗压强度的高低,将混凝土分为若干个强度等级,以供不同要求的工程选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的表示方法:

C+强度等级的数值(MPa),例:C20—表示强度等级为20MPa的普通混凝土。

一般钢筋混凝土工程中使用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约为C20~C80。通常,C20~C55称为普通强度混凝土,>C60称为高强度混凝土。

(4)混凝土受力方式不同,对应强度大小不同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低(仅为抗压强度的110左右)。因此,在工程中,混凝土主要用于承受压荷载。

工程中在混凝土的受拉区布置钢筋,以增强混凝土的抗拉能力。这就是钢筋混凝土的主要工作原理。(5)混凝土的应用

土木工程的主要结构材料。(6)混凝土的主要特点

优点:可模性、耐火性、整体性好,施工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能与钢筋共同作用形成钢筋混凝土复合材料,就地取材,价格便宜;

缺点:自重大,质量波动大,施工水平对混凝土质量影响大,非匀质,易开裂。

3、砌体Masonry(1)什么是砌体?

用胶结材料将块状材料按一定的组砌方式粘合而成的叠合体。

可所采用各种块状材料建成砌体,例如砖、石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各种工业废料制成的砌块的砌体等。(2)砌体的作用

通常用来承受压荷载(承重墙、柱、基础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分隔、围护等。(3)砌体的特点 ①强度较低

抗压强度相对高些,抗拉、抗剪强度低,作为墙、柱时高度有限。

②结构自重大,笨重。

③施工以手工湿作业为主,劳动量大,效率低,质量波动大。④就地取材,价格低廉,施工简便,耐火、保温、隔热效果好,耐久。

4、木材Wood(1)土木工程所用木材

①树木的树干加工而成的圆木、方木、条木和板材; ②以木材、木质碎料、木质纤维为主要原料,加黏合剂制成的木质人造板和胶合板。

(2)木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 ①纹理组织和性能的各向异性

木材的木质纤维具有方向性,致使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在顺纹和横纹方向不一致。一般顺纹方向的强度高于横纹方向的强度。②木材的干缩、湿胀变形大,各方向的变形不一致(3)木材的应用

①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模板; ②家具; ③建筑装饰;

④特殊建筑、仿古建筑等的结构构件。(4)木材的特点

①轻质高强、易加工、施工简便、造价较低;

②易燃、易腐、变形大、不耐久、强度有限、资源受限制。

4、四种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评价(1)钢材

强度高,塑性、韧性好,可加工性能好,综合性能良好,是土木工程结构优秀材料。但价格相对较贵,尚无法大量使用。(2)混凝土

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低,与钢材复合使用可弥补抗拉强度低的缺点。(3)砌体

强度低,抗震性能差,可采用技术措施改善。但取材容易,价廉,施工要求不高。(4)木材 性能不能满足现代结构的要求,树木成材周期长,尺寸受限制,资源匮乏。(5)材料发展方向

复合材料:各种材料性能总有局限性,复合多种材料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材料的长处。例如: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配筋砌体、钢管混凝土、塑钢材料等。

第二篇:大学 考研 笔记 教案 土木工程概论2

Ⅲ、土木工程的内涵和土木工程的发展简史

一、土木工程的内涵

1、土木工程三方面的含义

生产活动:利用工程材工程技术:上述过程必学科:利用科学技术知料修建建筑物、构筑物须的勘测、设计、施工识来研究、设计、修建的生产活动过程、管理等技术措施建筑物、构筑物的一门工程学科建筑物和构筑物:

建筑物:人们进行生产构筑物:人们一般不直、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接在内进行生产、生活屋或场所活动的建筑设施

2、土木工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活动密切相关

衣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纺织、服装、食品、冷藏、水利设食施等的建设;

住:住宅

行:公路、铁路、桥梁、港口、机场等设施

活动:宾馆、旅店、商场、医院、学校、影剧院、体育场馆等设施

3、土木工程是进行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厂房、矿井设施

4、土木工程的任务

⑴建造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社会活动和审美要求的工程; ⑵形成抵御自然、人为破坏作用的能力(防灾、抗灾,工程事故救护与处理等)

⑶科学、合理地运用工程材料完成土木工程建设; ⑷科学、经济地进行和完成建设活动。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简史

(一)、三个历史时期

古代:约新石器时代(近代:约17世纪中叶现代:约20世纪中叶前5000年)~17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二)、各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志

可从工程建设指导理论、所用工程材料、所用工程技术及建设设备几个方面分析各历史时期的特点。

1、古代

工程建设指导理论:

①缺乏理论依据,工程无理论指导; ②有少量的经验总结,如:

a、《考工记》(又称《周礼·冬宫考工记》),作者不详,我国古代科学手工艺技术的巨著公元前5世纪 b、《营造式法》北宋李诫(~1110)

c、《论建筑》列奥•巴基斯塔•阿尔贝蒂(L•B•Alberti)(1404~1472),意大利 所用工程材料:

①最早以当地天然材料为土建材料,如树木、植物茎叶、石块、土等;

②逐步发展了经加工或创造出的材料,主要有土坯、石材、砖、瓦、木材、青铜、铁、铅、混合材料等。工程技术和工程机械:

①砖石结构、木构架土墙结构等;

②最早使用石斧、石刀等天然材料制成的工具;

③逐渐发展了斧、凿、钻、锯、铲等青铜和铁器工具,窑制和煅烧加工技术,打桩机、桅杆起重机等施工机械。

★☆

2、近代

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指导理论—力学和结构理论在这段时期形成。工程建设指导理论:

①力学三大定律 1687年,牛顿(英国)②梁的设计理论 1638年,伽利略(意大利)③柱的压屈理论 1744年,欧拉(瑞士)④容许应力分析法 1825年,纳维 所用工程材料:

①Portland Cement(硅酸盐水泥)问世 1825年,阿斯普丁(英国)

②水灰比学说创立—混凝土强度理论基础 ③转炉炼钢法问世—钢材大量生产、使用 1859年 ④钢筋混凝土问世 1867年,莫尼埃(法国)工程技术和工程机械: ①近、现代施工工具、设备、机械大量使用 ②框架结构技术 ③高层建筑出现

④电梯出现—使高层建筑成为可能 ⑤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出现 代表性成就:

①美国芝加哥保险大楼 1883年,詹莱(摩天楼之父); 法国埃菲尔铁塔(1889年)

②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825年)和地铁(1863年)英国 ③现代桥梁的三种基本形式—梁式桥、拱桥、悬索桥出现 ④高速公路网出现(1931~1942)德国 ⑤结构动力学和工程抗震技术大力发展

3、现代

在近代土木工程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材料、施工技术和指导理论全面发展。工程建设指导理论:

①理论分析向精确化、科学化发展 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平面分析——空间分析 单个分析——系统整体分析 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经验定值分析——随机分析、随机过程分析 数值分析——模拟试验分析

人工计算、方案比较、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制图

②新的指导理论迅速发展 可靠性理论

土力学和岩体力学理论 结构抗震理论 动态规划理论 网格理论 所用工程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向轻质、高强、节能、环保、复合、多功能方向发展

①水泥混凝土:轻质、高强、节能、利废、高耐久性能。②钢材:低合金、高强度、高性能。

③其它材料:铝合金、新型墙体材料、塑钢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性材料等。工程技术和工程机械:

①各种现代化工程机器设备普及使用,如起重运输设备、混凝土泵送及搅拌运输设备、各种专业施工设备等。②各种新技术普及使用。如定向爆破、滑模、逆作法技术、盾构施工技术、非焊接钢筋连接技术、混凝土外加剂技术、特种混凝土等。

③土木工程施工新理论。如流水施工、网络技术等。现代土木工程的一些特点: ①土木工程的多功能化 ②城市建设立体化

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城市高架道路、立交桥 ③交通运输高速化

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长距离海底隧道等

第三篇:大学 考研 笔记 教案 《邓小平理论概论》 教案

《邓小平理论概论》 教案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先后进行了两次革命,一次是我们党领导人们

已经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革命——改革,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并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那么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概念。邓小平理论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获得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 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当

代中国的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当中。按照十四大以来中央的文件精神,邓小平理论在内容上共分为几个方面:

• 发展道路: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发展阶段:强调从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 根本任务: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 外部条件: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 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战略步骤: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核心

•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必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可以看出,上述的九个方面都是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涉

及到的事关全局和方向的重要领域,而邓小平对上述问题的阐述分析及理论创新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的结合,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特征。

• 至于说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句包含两

层含义:

(1)邓小平理论不仅体现在他本人的著作、文章和讲话中,而且按照邓小平的基本观点、立场所制定的我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也都是属于该莅临范畴的;

(2)邓小平理论本身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它必然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而发展和完善,因为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来自于党和人民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经常讲与时俱进,注意辨析题)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过程。

A.基本理论命题的提出(1 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 1982 年的十二大)。

•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要走一条 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思想。

• 提出了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改革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一系列环节,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思想。同时强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初步勾画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蓝图。

• 重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出进行社会主义物

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认为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第五、初步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思想,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六、支持农村实行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支持在沿海兴办经济

特区,并从原则上提出先富后富的重要思想。

第七、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第八、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郑重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命题,并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的正式提出。可以搞市场经济 的理论也在此首先提出过。1979 年会见吉布尼。(1999 年理科单选)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 A, 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92 年南巡

B.鲜明的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79 年理论务虚会(96 理)C.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87 年十三大

D.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D)

B.理论轮廓的形成(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到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党的十二大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开始了社会各方面的全面改革,对外开往的格局也逐步形成。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不断总结正反两反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及时汇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的基础上,邓小平和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实现了理论上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 在党的十二大确定在本世纪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基

础上,提出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由此形成了完整的“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十三大 明确指出:“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 GN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 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

义就是要在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的基础上显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思想。

第三、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邓小平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 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1986 年 9 月,党的十二届

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 作了全面的论述。

第五、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准确地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首先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论述和对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二点基本理论观点 的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基本轮廓的形成。

C.理论体系的确立(1987 年 10 月党的 十三大,经过 1992 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到 1992 年 10 月 党的 十四大)

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观点,如关于 社会主义本质 的论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 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关于 “三个有利于” 是衡量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的是非成败根本标准;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关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力争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关于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等。是当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1992 年 10 月党的 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四大报告使用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概念,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正是肯定了邓小平是这个理论的创立者,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的地位。邓小平南方谈话和 党的 十四大报告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和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1997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式称为邓小平理论,明确把它作为我们党和国家迈向 21 世纪的伟大旗帜,并写入党章。.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取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的主题,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 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总结的最新科学成果。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即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教训。.理论基础。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的统一起来,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成果。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是,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是、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是、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论断。

四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

• 继承坚持。

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是一致的。是一脉相

承,统一的科学体系。

a.共同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共同的基本立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c.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一致——发展生产力

d.共同的理论基础.发展创新

a.发展与创新就是突破两个凡是,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冲破苏联模式,强调走自己的路

c.克服超越阶级的错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破除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原则的错误,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是非标准

e.破除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f.破除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方法,提出坚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当今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是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立足时代要求,围绕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回答党的事业面临的新课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事业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们党面临着诸多有利因素,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观察当今世界和中国。以世界的眼光观察和思考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马列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 马列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必然要求马列主义也要发展

•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后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把坚

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的提出:

• 国际国内形式在变化

•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

• 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建的实际

• 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和结论.作用: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我党的“执政之基”。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半个世纪的执政经验教训,指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我们党能够执政、并且能够执好政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我们党执政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发展;面向新的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任务更加艰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更复杂。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我们党才能始终用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无愧于历史赋予的执政地位;才能不断提高我党的执政水平,巩固我们的执政基础。

(2).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邓小平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这个进程的继往开来,它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三个代表思想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深化了对人类社会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彻底地贯彻到社会领域,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而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体,使历史发展的动力。“三个代表”思想,把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归结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自觉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部相适应的部分,把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工作归结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是对社会进步起决定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巨大作用的先进文化和实现作为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地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当今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4)“三个代表”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基本理论和各项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得以确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思想路线,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邓小平理论就是以次为历史起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基本点,同样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和基本点,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源泉之所在。

第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始终,其中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路线。

(二)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解放思想要不断的进行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与归宿。

从目的上讲二者是完全一致的,解放思想不能脱离实事求是这个基础,否则就会变为胡思乱想,是否以实事求是为基础与根本目的是衡量解放思想的根本标准。

(3)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他们都是使主客观相符合,判断的标准只能是实践。正是坚持了二者的统一,邓小平理论才得以形成并发展,才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为了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

(3)关系到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992 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不仅是社会主义 的根本任务,而且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判断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先进的最高标准,是看其是否能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它也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 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条件和途径是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也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要求。

(3)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

义发展的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表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建立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是根本原则、根本目的。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一论断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

A.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她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1)在目的和目标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特

征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和制度的主要标志,他是从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其他一切外部表现形式,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本质。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2)社会主义本质论使我们搞清楚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关键。也是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用新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反映了社会内在的基本规律性,是衡量摄胡注意的客观标准,为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基本经济制度指明了方向。

(4)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突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纠正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倍的各种错误认识,从而提高了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自觉性。

B.实践指导意义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大大提高了我们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自觉性。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指明了方向,知道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

•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突破了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作为社

会主义特征,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特征的传统观念,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指明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过

程的主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使我们真正弄清楚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纠正和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模糊概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

1.确立依据

• 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发现了

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那就是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其变革,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其巨大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

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其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再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功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最后,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前

提条件。.现阶段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发展是硬道理)

第一、我国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前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时代挑战 : 18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这 200 年间发达国家所完成的产业革命的挑战以及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极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第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现阶段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之所以还没达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高度,仍然存在着不完善和十分薄弱的环节,根本的原因也在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和经济文化落后。

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都离不开发展。.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1)内容及其联系。“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生产力标准是核心和基础。因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可

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标准是中介。这个标准即解决了如何把生产力标准应用于各行各业的问题,又解决了人民生活水平标准得以全面实现的问题。因此,居于中间环节的地位,起着积极的中介作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最终目的。前两者都是为此服务的。总之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三位一体得科学标准体系。

(2)意义。.“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三个有利于”的判断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实际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这个标准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2.“三个有利于”为我们解放思想、抵制各种错误认识和想法,促进生产

力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三个有利于”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与发展,体现了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内在统一。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定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所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 含义。

第一层含义: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这个基本前提。

在当今的中国,这个前提包括:

(1)基本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2)基本的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3)基本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层含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就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而言的,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实际。(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实际).特征

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阶段。这是一个总的概括。

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这里说的是工业化进程,也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是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这里说的是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逐步得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这里说的是社会社也全面进步、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

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这里说的是人民生活从贫困经过温饱、小康逐步走向比较富裕的过程。

这个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这里说的是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帮助发展较慢的地区,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过程。

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这里说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中不断完善、不断前进的过程。

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这里说的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整个初级阶段人们应有的精神状态。

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长期性

第一、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决定的第二、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

• 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出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是由实现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意义。

第一、它科学地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它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依据。

第三、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避免工作中犯“左”

和“右”的错误。

• 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与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

加深刻的理解,增强行动上的自觉性。

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三大揭示了其基本含义;十四大把其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基本路线

1.内容。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的经济建设是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发丰富和发展。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必须全面把我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部内容,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力量,它保证我们有 一个坚定的政治方向、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一个的领导、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在我国目前这个阶段,必须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2)强国之路——改革开放

a.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手段和途径,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实现形式。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b.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也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但它更不是要改变我们根本制度,而是改革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基本矛盾不具备对抗性。.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二者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才能有明确的方向,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进一步拓展: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的、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改革开放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就会丧失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丧失动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抓好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识别和排除“左”和“右”的干

扰。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

和稳定的关系。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发展是目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建设富都目标,关键在于深化改革。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总之,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当前我们要把改革力度和发展的速度还有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也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要深化、发展要加快,但要注意稳定。

三、基本纲领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展开;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主要的经验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总之,上述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构成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 目标。

到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第一步,解决温饱。到 80 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 1980 年翻一番,即以 1980 年的人均 250 美元为基数,翻一番达到 500 美元,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实现小康。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再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800 — 1000 美元。人均 GNP1 万亿美元。小康。

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 21 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翻,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体上达到 4000 美元,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特点。

(1)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注重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一).意义和方向。. 经济结构 :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组合构成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等。其中 产业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与构成情况极其比例关系。

• 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

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落后。三个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区域经济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 意义。

(1)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协调发展

(2)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3)有利于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适应

(4)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首先,农业问题关系到我国 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其次,农业关系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来自于农业的支持有四个方面:一是为奠定工业化基础提供资金的“原始积累”。二是为轻工业提供相当份额的工业原料。三是为工业生产的扩大补充新的劳动力。四是为工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第三,农业关系到社会全局的稳定和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农村的稳定最终决定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途径:

(1)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对农业结

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2)推进农业机械化,降低农产品成本。

(3)采取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一批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新项目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扶贫活动

(5)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6)推进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意义:(1)转移剩余劳动力(2)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与持久动力

(3)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提出了 两个大局 的思想:“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东部地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后,2000 年 3 月全国人大,中央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揭开了加速发展建设中西部的战略序幕。因此,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制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这是符合事务发展不平衡规律的。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正确处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系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东部地区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发展比中西部地区更好一些。差距有所扩大(现实依据),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

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投资力度,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发展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P120

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0 理科单选)

• 定义。

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方式是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实现经济的增长,其实质是以速度和数量为中心。它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

集约型(内涵型)增长方式是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效能和使用效率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其实质是以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其特征为: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

(二)经济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 经济效益 是经济活动中符合社会需要的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率,既产出与投入的比率。

提高经济效益就是用一定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征:

(1)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高低,首先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本依据。

(2)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要符合节约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

(3)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要把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考察,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要以宏观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来衡量微观经济效益的好坏,微观经济效益要服从宏观经济效益。

• 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1)缓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人口多,资源、资金短缺矛盾的根本途径;

(2)增加有效供给,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3)加速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4)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

(三)坚持速度、比例与效益的统一

速度、比例、效益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三者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

速度与比例。一方面速度受比例的制约,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要以协调的比例关系为条件。只有按比例的高速度,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比例协调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安排国民经济的比例,必须体现和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速度放映比例。

速度和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前提。而经济增长速度又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可以说,二者互为前提。

比例和效益。比例是否协调是制约效益的因素,效益是比例关系是否正确的反映。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命题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内涵是:.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是重要的变革力量;.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使我们的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 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 :就是把科学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教育是立国之本,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科技是腾飞之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系。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决定生产和管理的主体。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都依赖于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教兴国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实施科教兴国要做到:

• 提高对科教的投入

• 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教,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

• 从长远出发,制定科教发展规划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教育文化发展的方针

教育要三个面向,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在办学

体制、升学模式、联合办学等方面创新,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重普及,又注重提高。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是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 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强调追求经济发

展的质量。

• 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相协调。经济建设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 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生活和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环境。

措施:(1)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资、环境的承受能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为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3)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和管理资源,把使时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联系起来(4)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5)改善生态环境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三)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第二、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四、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四)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个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连接不可分割。他们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竞争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一)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呢? 社会主义公有制 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

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用来满足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需要而结成的经济关系。现阶段它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物产生的,其本质是排除剥削,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有所生产的劳动产品。

(二)国有经济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 也叫国有制,是指由国家代表全社会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

资料和生产成果的所有制形式。

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 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三)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集体经济 也叫集体所有制,是指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税收。+P196 目前„„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和多样化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集体经济还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关系的主体,特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三农”的状况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四)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 主要指由不同所有制所组成的股份制和联营经济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来源的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由各种不同所有制共同组成的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越来越快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由:股份公司、跨所有制所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当然属于公有制经济。

(五)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区分两个概念

生产资料所有制 : 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所有制实现形式 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如大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 股份制。它是所有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

• 股份合作制。也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既不同于股份制也不完全等同于合作制,而是以劳动合作为基础,吸收了股份制的做法,是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有机结合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的企业中的职工既是劳动者,由是投资者。除了获取劳动报酬以外,还按其投入的股份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他们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荣辱与共。这样职工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可以充分调动制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推进企业的发展。

三、非公有制经济

(一)含义和性质.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 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之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2 . 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 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 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是指国外投资者根据我国涉外经济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开办的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其性质是:国家资本主义。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包括:

(1)外商独资企业是指:外商经过我国批准,在我国境内租赁土地,独自投资、独自管理、自负盈亏的企业。

(2)中外合资企业:我国同外商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

(3)中外合作企业一般是指由外商出资金、设备,我方出土地、劳动力,双方签订合同,合作经营的企业:在合同期内,外商可用提取折旧的办法收回投资,并按合同规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分享企业利润,合同期满后,企业归我方所有。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实行这一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新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

•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

准实现。

• 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

度。

• 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简而言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原则所体现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必须通过市场实现,要受等价交换原则的制约。

(三)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什么是 按生产要素分配 :是指: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直接或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或贡献率获取收益的分配方式。.为什么可以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挥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在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中、活劳动创造价值,这必须存在按劳分配。(2)又由于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这就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分配,使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投入取得相应的收入。(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多种分配方式包括:

(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主要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

入。

(2)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主要指外资经济和私人经济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

(3)经营收入。指公有制企业由于生产、销售等经营状况较好而取得的收

入。

(4)资产收益。主要指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和个体经营者取得的资产收益。

(5)按资本取得的收入。主要指外资经济中外国和台港澳资本家取得的利

润,以及我国私营业主取得的收入等。

即便是公有制企业内部也不全是按劳分配,例如福利不属于按劳分配,奖金属于,内部认购的股票也不属于按劳分配等。

(四)允许和鼓励一部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 依据。(1)贯彻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

(2)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的结果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4)各地自然历史条件不同的结果

• 好处:承认先富、后富的差别,合理拉开差距,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 平的原则。

(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二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高效率才可能

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公平有是高效率的前提,只有公平合理才能有积极性;坚持效率优先,公平要服从效率,是由我国经济落后,资源短缺,效率低下的国情决定的;效率优先又应以兼顾公平为条件,从长期看,没有是党的公平也是不会有高效率的。

五、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二)必要性: 1、市场经济的需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 .减轻国家企业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民利益的需要

(三)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 提出:十二大之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 年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 P20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 有利于于世界市场接轨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

(三)正确处理计划于市场的关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有市场。两者都是经济手段,都可以利用。各有长短相互补充。.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好处在于:

(1)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企业经营机制,产需结合,供求平衡

(2)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

(3)有利于促进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效率.市场的缺陷在于: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计划经济的不足:对微观经济活动,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很难发挥作用,脱离实际,效率低下,动力不足,资源浪费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统一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不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机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特征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市场经济 的定义。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

和主要手段的经济运行方式。它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a.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是以市场为中心的; b.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即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c.社会资源与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竞争来配置,并依靠市场的供求力量形成均衡的价格; d.价值规律及其实现机制是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机制。(2)、特征。

自主性、盈利性、竞争性、开放型、宏观调控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首先,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基础上运行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收入的分配是按劳分配为主,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维护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保证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4)、相同之处:企业经营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运行法制化、经营活动市场化、基本框架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2)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和配置资源

(3)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客观必然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关系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作用。(1)完成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解决资金、技术、管理等问题;

(2)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效益,发挥我国的资源和生产优势;

(3)通过国际市场转轨机制,完成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化;

(4)促进生产力的长期持续发展;

(三)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一)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对外开放的战略: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开放—内地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实行开放政策;不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要坚持对外开放。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开放、内地省区等不同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通过对外贸易、吸收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兴办外资经济等方式,使国内经济面向世界,向世界市场全面开放,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等,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经济接轨。

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概念及作用。

经济特区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与采取优惠措施的特殊区域。它不是政治特区,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特区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向国外筹措;产品主要出口外销;实行市场调节;对外商实行经济上的优惠政策;赋予特区政府较大的自主权;积极开展同内地的横向经济联系。

(1)能更好的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出口创汇,带动和促进全国的经济发展。

(2)经济特区通过与外商的广泛接触和频繁交往,以及开展各项对外经济活动,能够获得各种国际经济技术信息,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各种经济动态,并培养和锻炼各方面的专门人才,从而为我国经济更好的走向世界创造条件。(3)特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经验。

(4)办好经济特区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也有积极影响。

总之,经济特区是知识的窗口、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当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需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做到: .从国情出发,着眼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既要开放国内市场,又要勇敢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加大市场多元化的力度,开拓新市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提高利用外资得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我国及经济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一)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技术交流。

1.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和劳务交换关系。它在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关系中居于到地位,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和基础。

(1)特点:在国家宏观调控管理下独立自主进行;贯彻平等互利原则;国家统一领导下联合对外的原则

(2)职能:经营进出口业务。

(3)作用:弥补资源短缺、节约社会劳动、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发展对外贸易必须制定正确的进出口战略。出口是进口的基础。必须坚持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适当增加进口,更多更好利用外国资源和引进技术。主要是进口原料、初级产品和先进的技术。代理制。.对外技术交流:指技术的输出和引入。我国主要是引入。

(1)引进技术的作用:有利于赢得时间,较快的填补空白,加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有利于不断创新,节约研制费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培养建设人才。

(2)引进技术的原则:引进最新技术、尖端技术和应用技术相结合,引进关键设备;引进软件和硬件相结合,以软件为主;引进国家重点建设需要与企业技术改造需要相结合;引进技术必须通过内消化能力相结合;引进形式多样化与引进市场多元化结合。总之要讲实效,注意提高引进效益,防止盲目重复引进。

(二)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利用外资的形式:(1)直接投资,这是重点。(2)间接投资:指利用国际信贷,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3)补偿贸易与商品信贷。.利用外资的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2)量力而行;(3)努力提高使用外资的综合经济效益;(4)拓宽渠道,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资投资结构;(5)坚持外汇收支平衡的原则; .作用:弥补建设资金不足;促进技术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第八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一)、民主与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什么是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指由哪个阶级掌握政权,居于统治地位,这是民主的本质。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是民主的实现形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同时也是我们政治上的一个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体现了劳动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社会主义与民主不可分割。

(2)社会主义民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引导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3)社会主义民主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其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劳动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和联系。

(三)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二、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 有中国特色 的 无产阶级专政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不能照搬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是我国的政体。

3.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为什么“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

(四)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议与毛概结合复习

(五)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依据。(1)自古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统一的国家,是个民族的共同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国各民族早已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因此,适宜实行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区域自治

(3)有利于保障个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有利于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

(4)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主关系

(5)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合破坏。

三、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依法治国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

(二)政治体制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含义。依法治国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必要性及意义

意义:(1)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

(4)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5)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6)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P219 18 多选

第九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公有制.成果归全体人民享有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保证物质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 精神动力 和 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秩序

(三)实施以德治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五)基本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

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一)必须坚持 “两为”和“双百”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

“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于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区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只有坚持“二为”文艺才能繁荣;“双百”方针是为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发扬社会主义艺术民主、学术民主,提倡艺术形式上的风格多样,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这是发展两个文明的需要。

(二)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第十章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二)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

(一)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不容割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国论” 恰恰是否定了这个根本的原则。

(二)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港、澳、台时特别行政区,出外交和国际事务属中央政府,本身享有自治权台湾则更为特殊,财政独立、政策独立,还可在中央政府授权下处理经济、文化有关的涉外事务,可自行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和行政人员驻台,而且还在中央政府内给台湾留出名额。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的科学判断是制定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据

它抓住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在政治上东西对抗与整个世界要和平之间的矛盾;在经济上南北差距拉大而整个世界要发展的矛盾。因此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核心是发展问题。发展的核心又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二)当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邓小平指出:对国际局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儿。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二、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不应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原因:(1)中国本身就是发展中国家

(2)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命运。

(3)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这就必须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4)战后长期的国际经济、政治斗争中,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历来是相互援助、相互支持的,有着团结合作的悠久历史。

(四)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一)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和平的障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就秩序。其实质是维护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某些大国坚持把他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大国或大国集团违背国际公约,武装干涉别国内政,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别国。除此之外,民族、宗教和领土等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也时有发生,世界仍不安定。

发展的障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就秩序。其实质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包括不合理的国际生产体系,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垄断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导致南北差距拉大,发达国家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总之,和平与发展虽是主题,但都没有完全解决。

(二)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历史的发展中期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二)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因而是最先进的阶级和领导阶级。这种阶级特性及共产党和我国的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要通过深化改革,使广大职工群众更多地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并注意妥善解决好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同时努力提高广大职工的政治、文化、技术素质,更好的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领导阶级中包括知识分子。

(四)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只要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

(五)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对于加速现代化建设、巩固国家政权,对于各民族自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二)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但仍存在着民族问题。(属人民内部矛盾)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统统繁荣,是加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仍然是新时期党的一个重要法宝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共产党政治上的以大优势。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及特点

(三)人民政协的性质与功能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一)性质

(二)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为什么?

二、加强党的建设

(一)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三个代表”的内容

(二)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三)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容 .思想建设:就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组织建设:选拔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作风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 .制度建设:就是要贯穿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中,坚持党规

党法,坚持党内生活民主化,完善党的任免、选举、组织制度等。

第四篇:《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3

教学目的与要求 3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工作---------------3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3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3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4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4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5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5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5 第三节

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6 第四节

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6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6

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6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7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7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8

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8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8 第三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8 第五章

社会个案工作----------------------9

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9 第二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9 第三节

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10 第六章

社会小组工作--------------------10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10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10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11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11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12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12 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内容----------13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行政----------13 第九章

儿童社会工作--------------------14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涵义-------------------14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4 第三节

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14 第十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14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15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15 第四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16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16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16 第十二章 妇女社会工作----------------17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17 第二节 香港的妇女社会工作----17 第三节 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工作-----------------------------17 第十三章 家庭社会工作----------------17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17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18 第三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18 第十四章 矫治社会工作----------------18 第一节 矫治社会工作的涵义与起源--------------------------18 第二节 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18 第三节 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现状-------------------19 第十五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19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发展----------------------19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19 第三节 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20 第十六章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20 第一节 贫困问题概述-------------20 第二节 反贫困:国际经验的回顾-----------------------------20 第三节 中国的反贫困与社会工作-----------------------------21 第十七章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21 第一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与民政工作----------------------21 第二节 中国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21 第三节 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实务--------------------------22 第十八章

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学习--------------------------22 第一节

社会工作教育-------------22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习-------------22 参考书目-------------错误!未定义书签。

《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

教学目的与要求

社会工作既是一种助人活动,也是一门学科,属于应用社会学的范围。本课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着重讲授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社会工作知识、理论和方法,介绍我国社会工作的实践以及社工理论研究的进展,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为从事社会服务做准备。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如下几点:(1)要处理好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和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用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遍知识来看待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实现科学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要处理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关系,做到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并重;(3)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实习)的关系。社会工作强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助人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检验、被强化。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应注意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实习)的结合,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忌局限于课堂教学。本课程可以安排在本科低年级。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鼓吹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改良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

英国1601年的济贫法、德国的救济制度、英美的慈善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是社会工作学科化的重要标志,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相继成熟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早期的社会工作多采用救助和治疗模式,后来发展成治疗与预防相结合、救助与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家族集团式结构及文化未能产生专业社会工作。1949年之后中国形成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

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扩大

(一)社会工作的领域的涵义

社会工作领域分为理想和实际的两种,社会问题分为宏观社会问题和社会性问题。

(二)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

人们认识的变化、社会变迁促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社会进步的涵义;“大同”思想。

(二)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大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特征分类 按生理特征分类;按社会特征分类

(二)按困难类型分类

(三)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救助性、帮助性、发展性社会工作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专业性;过程论;艺术(技巧)论

(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关系。社会工作的结构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其中包含了他们对对方行动及互动过程的理解。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者是利他性服务的提供者,受助者(也称工作对象或案主)是服务的接受者,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助人活动是服务的传导者。社会工作的类型

(一)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

社会工作经历了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发展过程

(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同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同社会学有密切关系。社会工作最初孕含于社会学之中,有时被称为应用社会学。在社会工作的发展中,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和方法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的分析工具。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它逐渐独立于社会学。

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任务和过程与受助者的心理状态及态度有关,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受到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影响。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与政治学的关系

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与权力分配、社会政策有密切关系。社会工作在制度层面上要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合法地位和权力。

(二)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

二者关系集中体现于福利经济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财富更多地应用于福利事业是社会财富效用的最大化。思考题

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试述社会工作的领域。

什么是社会工作?试比较关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试述社会工作的构成因素,并分析其过程结构。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者

(二)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认同社会工作价值、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一)助人过程的特征

帮助他人获利、合作过程、不对称互动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助人活动的发动者、推进合作、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服务提供者、工作对象的支持者、合理行为的倡导者、社会工作过程的管理者、福利资源的获取者、社会政策的影响者。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

功能的涵义与类型

(一)功能的涵义

(二)功能的类型

终极功能与中间功能、功能与反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 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一)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救难、解困和发展功能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一)社会秩序及其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

社会秩序的涵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看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和获取福利的制度化途径。

(二)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通过参与制定和修订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与冲突

(二)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

第三节

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接触问题——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终结 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包括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政府、民间结构和社区共同体提供福利服务的方式。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和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受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

第四节

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我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一)我国体制改革的内容

(二)我国体制改革的特点

整体性、渐进性、非同步性、计划性与自发性

二、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

社会服务社会化和人们对高水平生活质量的追求促进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我国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路径依赖

我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策略,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领域则表现为传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的路径依赖。

(二)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受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方面的影响。

(三)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

不同模式并存,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思考题

试述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试比较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试分析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试分析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提供模式之特点。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

(一)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观

把救助看作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

(二)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同情和怜悯

(三)专业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人道主义、平等意识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

(一)价值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

高登斯坦的观点,理想的社会工作者认为价值是其生命意义的全部,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之有别。

(二)价值、知识与技术

价值与知识的关系;价值与技术的关系

三、社会工作中的反价值 操纵、家长作风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一)新教伦理与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的实质,作为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价值理念;人道主义的内容;基斯—鲁卡斯的HPU的基本假设

(二)社会福利理念

社会福利的描述定义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美国社会工作操作定义的价值叙述、比斯台克的表述、泰彻的表述之间的异同

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

(二)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争论

功能学派与治疗学派的差异

(三)政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

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而机构是二者之间的中介。三者之间在价值观上既有一致又有矛盾。

(四)社会工作价值在从理论转向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 例如自我决定的原则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

(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原材料

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国古代社会福利理念、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

(二)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和方法

在上述三种价值体系(观念)基础上的借鉴创新、批判继承、综合发展,例如爱人、助人

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专业价值

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尊敬人

(二)专业伦理

包括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伦理责任(对当事人、对雇佣机构、对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

三、中国社会工作价值的教育 价值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

思考题

试述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意义。试述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内部可能存在哪些矛盾?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矛盾? 试指出符合我国社会要求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轻视理论出于两种“误区”:过分夸大社会工作所处理问题的特殊性,对理论的概括范围的过高追求。社会工作的个别经验与理论知识是相互补充的。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解释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与原因,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提出有效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和模式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从理论角度看,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过七个阶段:调查阶段、精神分析学阶段、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学派并立阶段、获得阶段、盘点阶段、“理论统一”阶段、理论归类阶段。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

涵义,二者之不同与联系。

(二)皮拉利思的社会工作理论三层次划分模型 宏观理论、中观理论与实践理论

第三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佩恩的分类及各流派的基本内容:心理分析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标签理论;人文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权理论、女权主义理论。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归类

李康特(Recomte)的理论构造的哲学性背景假设和专业性背景假设;

大卫·豪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的四范式模式:功能主义的、解释论的、激进人文主义的、激进结构主义的。

三、总结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

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 思考题

试述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试述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型。

对当代社会工作者而言,了解和研究社会工作理论,包括哪两方面的具体任务?谈谈你自己在这两方面的看法

和见解。

第五章

社会个案工作

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

一、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

(一)诊断学派关于社会个案工作的看法

汉密尔顿认为社会适应不良是“心理-社会”即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功能学派的看法

强调社会工作者(机构)对案主帮助的作用。

(三)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

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提供支持与服务,减轻和解决问题,增进福利。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一)个案工作的起始阶段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个案工作的起始阶段。

(二)个案工作专业化与学科化阶段

1917年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一书是社会个案工作专业化开始,“研究-诊断-治疗”的助人框架。

(三)精神医学对个案工作的影响

(四)20世纪40年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一、危机介入模式

(一)危机的含义

危机是平衡稳定状态被改变的现象,也是一个过程。

(二)危机介入技术

开始阶段:收集资料、达成协议、建立专业关系;中间阶段:进一步搜集资料,寻找形成危机的原因,减轻案主压力;结案。

二、任务中心模式

(一)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及适用范围

个案工作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它考虑个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它主要应用于情绪问题、资源不足、角色困难等问题。

(二)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解决过程的五个阶段。

(三)任务中心模式的工作技巧

倾听、抓住核心问题、协议、沟通与回应。

三、心理-社会模式

(一)心理-社会模式的内容

将案主的心理状态、情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人的内部心理世界、生活的外部社会环境。

(二)心理-社会模式的框架

针对问题(内部和外部问题)确定目标(改变人和改变环境),正确处理工作者与案主的角色。

(三)心理-社会模式的相关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埃里克森的人的成长(生命历程)理论。

四、行为治疗模式

(一)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人的行为是通过反映外部世界、学习适应环境而获得的。有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和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

(二)行为治疗模式的工作技巧

(三)行为治疗个案工作的框架

适应问题-案主行为本身出现问题;工作目标要小而具体,可测量;工作者要运用资源与手段支持案主的行为改变。

第三节

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一、中国社会个案工作的经验

中国社会是“家本位”文化,家族(家庭)集团主义使得对人的帮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直接帮助有需要的人,二是通过帮助家庭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实践

中国的社会个案工作要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架构的特点。

6。Roberts.R..W and Nee , R.H.(edited)Theories of Social Casework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 1969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

简述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试述危机接入模式的工作过程与技巧。

试述任务中心模式个案工作的工作过程及技巧。

第六章

社会小组工作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小组工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小组工作产生于工业化导致的社会问题,20世纪40年代成为专业工作方法。

二、小组工作的定义

从治疗、发展及对团体的功能的角度下定义,社会小组工作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协助个人增强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

三、小组的类型划分

以成员的参与程度、自由进出程度和工作目标划分的小组类型。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

一、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系统理论

二、小组工作的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认为,社会系统与个人、群体是相互影响的,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来实现。治疗模式以小组作为治疗的媒介,解决小组成员的问题。互动模式把小组看作一个互助系统。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一、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前属期阶段-权力和控制期-亲密期-分辨期-分离期

二、小组工作的过程

小组形成初期的沟通、小组形成中的规范的建立(社会控制)、小组成员的角色承担,提高小组凝聚力。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一、小组工作的原则

(对小组及成员的)个别化原则、接纳、助人、鼓励参与、促进成员发展、合理制约

二、小组工作的技巧

(一)小组工作的一般技巧

建立关系、观察、组织小组、领导小组、沟通、参与小组、运用资源、评估。

(二)促进沟通的技巧

选择适合环境、选择适合语言、提供合作目标、调整小组互动模式

(三)组织会议的技巧

良好的开端、控制讨论进程、做好总结。1981 思考题

试述社会小组工作的涵义。试述小组工作的三个主要模式。

试述兰卡德等人的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模式。

为什么对小组中的互动进行控制?怎样有效地进行控制? 简述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

第七章

社区工作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一、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社区组织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社区工作包括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社区组织工作起始于19世纪后期的社区睦邻运动,20世纪60年代社区组织工作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二)社区发展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倡导,首先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实行。1955年联合国提出社区发展的准则。

二、社区工作的定义

(一)社区组织的定义

工作方法论、工作过程说。

(二)社区发展的定义

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的定义。

(三)社区工作的定义

三、社区工作的目标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

一、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

(一)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工作策略的意义,如保守主义、多元主义、马克思主义、激进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

(二)社会运动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策略的意义

二、社区工作的实施理论

(一)社区工作的模式

罗斯曼的社区工作模式,地区发展、社会计划、社会行动、新的发展观。

(二)社区工作的原则 联合国的社区发展原则。

(三)社区工作的介入手法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一、社区工作的过程 建立关系(方法与内容)、收集资料(类型与方法)、制订计划(层次内容)、社区行动(内容与目标)。

二、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

社区调查与分析的技巧、建立及维系关系的技巧、动员与组织的技巧、活动程序设计技巧。

第四节

中国的社区服务工作

一、社会福利体系与社区服务工作

社区社会福利的涵义: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自助-互助为基础,增进公共福利,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

二、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发展方向问题(福利服务还是商业营利)、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服务滞后。

(二)对策

福利服务与商业服务分离,制定促进福利服务的政策;加强社区服务管理。思考题

什么是社区工作?其目标是什么?

试述罗斯曼社区工作三模式的基本内容。试述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试述社区工作的介入方法。

试分析我国社区工作的发展状况、成就与不足。

第八章

社会行政

第一节

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一、社会行政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行政

基德内的实质性解释,崔克尔的过程性解释,定义。

(二)社会行政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二、社会行政的层次

(一)社会政策的层次

政府的宏观政策和机构(组织)的微观政策。

(二)社会行政的层次

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界定与联系。

三、社会行政的地位与功能

(一)社会行政的地位

社会政策的定义,社会行政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社会行政是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

(二)行政的功能

实现社会政策、促进有效服务、修订社会政策。

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内容

一、社会服务的计划

社会服务计划的过程模式,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决策。

二、社会服务的组织

社会服务组织的结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人员的招聘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督导与激励

(一)督导

督导的涵义及其对于社会服务的意义。

(二)激励

社会服务机构中激励的特点,对组织成员考核评估的方法。

四、协调与控制

(一)协调

协调对于社会服务机构运行的意义,程序性协调与工作性协调。

(二)控制

两种控制观,组织控制中的吸纳机制。

五、评估与报告

社会服务机构评估的意义、报告(或交待)的意义。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行政

一、我国社会行政的发展历史 古代的“九惠之教”、常平仓、义仓,民国时期的社会部。

二、我国的社会行政体制

1949年后我国的社会行政机构的体系的结构;社会政策的实施模式----单位体制与行政体系的作用,社会行政的基本特点:依据统一政策、依靠行政体系、借助思想工作。

三、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行政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企业(单位)办社会”的状况及消极影响。社会行政体系的变化:政府角色的变化、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的发育与成长,社会行政性质的变化:由政治化向行政和经济相结合方向的转变。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行政?试述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的内容。试述社会行政的功能。

社会行政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包括哪些主要环节(内容)? 试分析我国社会行政体制之特点。

第九章

儿童社会工作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

儿童概念的界定,儿童社会工作的涵义。

二、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一)以救助为主的时期

20世纪以前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是特殊儿童,主要方法是救助

(二)积极的儿童福利时期

20世纪新的儿童福利观念,1923年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宣言》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与性质

儿童社会工作具有福利性、服务性、专业性等基本特征,它对儿童的成长及社会安全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人的发展理论是儿童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发生认识论的发展理论。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普通的儿童社会工作:儿童养育、儿童教育、儿童卫生保健、儿童权益保护;特殊的儿童社会工作:特殊儿童的涵义,对特殊儿童的救助、康复和教育。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 群体活动、个案工作

第三节

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

一、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幼有所长,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基金会”

二、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现状

中国政府的儿童社会政策:宪法、婚姻法的有关内容,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福利院,希望工程,春蕾计划

三、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前瞻

儿童福利的优先性,儿童社会福利服务的法制化、社会化趋势。思考题

什么是儿童社会工作?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儿童社会工作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发展? 试述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

试述我国的儿童福利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状况。

第十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关于青少年的界定

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对于青少年概念的解释。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

生长顺序与时间理论关注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征,复演理论认为个体成长是在“复演”人类进化历程。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人生发展阶段论)学习理论

哈维格斯特的发展阶段和任务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玛格丽特·米德的青年亚文化(代沟)理论,本尼迪克特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从社会结构(社会地位与角色)、社会变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变迁)、青少年群体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看待青少年问题。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青少年面临的发展任务;青少年社会工作面临青少年发展与青少年问题两大主题。

第四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青少年工作的一般形式

团体(组织)是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青少年团体(组织)可以为青少年发展服务;借助青少年活动设施和基地开展青少年工作;一些社会服务机构直接为青少年服务。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形式

个案辅导方法和团体活动方法。

第五节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功能与机构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功能:教育、开发、服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机构。

二、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状况与发展

中国青少年在发展中面临三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就业、教育及保护。思考题

什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你如何认识它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社会工作有哪些内容?

青少年社会工作运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第十一章 老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老年人问题

一、老年人问题的由来

老年人与老龄社会的标准,老年人在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二、老年人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老年社会工作的涵义,老年社会工作有单纯的帮助、服务向帮助、互助、发展和参与的变化。

三、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老年社会工作是三个主要因素。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对养老问题的处理方式有明显差异。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

认为随着老人年龄增长,他们便主动撤出主流社会活动。遇到的批评

(二)活动理论

认为积极的活动有助于老年人生活的满意,评价

(三)连续性理论

老年人若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就会有幸福的晚年。

(四)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认为对老年人过分关心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社会重建理论关注改变老年人生存环境以增强和重建自信心。

(五)社会交换理论

主张发展老年政策和服务,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老年个案工作

独特的原则和要求,尊敬老人,耐心的重要性

(二)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技巧

怀旧、生命回顾的功能及使用范围

三、老年小组工作

基本原则和具体技巧 老年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一、机构照顾

机构照顾(院舍照顾)的涵义

二、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的涵义,产生的原因、功能,“时间储蓄”,将正规照顾与非正规照顾结合起来解决老年照顾问题。思考题

试说明影响老年的主要因素。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有何指导意义?

老年个案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为什么在我国要大力发展老人社区照顾?

第十二章 妇女社会工作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

妇女社会工作也叫妇女服务,狭义的妇女社会工作,广义的妇女社会工作,妇女服务的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一种社会思潮,女权主义的基本主张,女权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内容:妇女社会地位,妇女的社会作用,社会权利和争取妇女解放途径的观点。

第二节 香港的妇女社会工作

一、香港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香港妇女服务的三个层次:家庭服务本位、社区服务本位、妇女服务本位。

二、香港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

以已婚妇女为主,强化妇女传统角色,以家庭和社区为服务本位

第三节 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工作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发动妇女参加社会生产

(二)宣传教育妇女

(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四)家庭文化建设 “五好家庭”

二、近期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思考题

什么是妇女社会工作?

试述女权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试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试述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成就。试述社会性别流派的基本观点。

第十三章 家庭社会工作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定义

家庭社会工作的涵义,家庭社会工作的要素:家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从家庭成员个人开始,从家庭整体的角度理解个人,专业工作关系

二、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化

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功能外移和重心转移,家庭关系平等化,家庭支持网络的变化,婚姻家庭问题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

对经济困难家庭提供物质性服务,对家庭关系失调者提供咨询和法律服务,开展家庭教育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欧美家庭社会工作

欧美家庭社会工作于20世纪初走向专业化。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多样化。

二、中国大陆的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服务,面对家庭的培训和教育,家庭救助,家庭心理辅导

第三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有关家庭社会关系的理论

(一)系统理论

(二)家庭沟通理论

家庭角色,角色紧张,性别角色理论,家庭沟通的正负效益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

家庭治疗的涵义及适用范围,家庭治疗理论,家庭治疗的目标、基本原则 思考题

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试述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试述在中国开展家庭社会工作的意义。怎样运用系统理论开展家庭社会工作?

什么是家庭治疗?试述家庭治疗的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矫治社会工作

第一节 矫治社会工作的涵义与起源

一、矫治社会工作的涵义

(一)矫治

矫治是对犯罪或有犯罪倾向者的矫正治疗,它有惩罚、隔绝、威慑、改造等功能

(二)矫治社会工作 涵义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一)人类刑法观念及其制度的历史变迁

古代的惩罚罪犯制度,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刑罚思想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约翰.奥古斯特斯的贡献,英国的感化制度

第二节 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

一、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一)人道主义

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有罪者能够改过自新

(二)新社会防卫论

(三)接纳

接纳的伦理基础及价值观念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

(一)司法审判前的服务

调查报告,判决建议和参考

(二)社会处遇

何谓社会处遇,包含的内容或服务方式,观护,教养院

(三)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更生保护

三、矫治社会工作的机构与人员

矫治社会工作体系,矫治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

第三节 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犯罪矫治工作的特点

专门机关与社会相结合,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相结合

二、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实践形式

社会帮教:涵义与适用对象;工读教育:做法;劳动教育:涵义;社会处遇:特点、形式;狱中矫治:方式。思考题

什么是矫治社会工作?它与矫治工作有何联系和区别。矫治社会工作通过哪些途径为受助者提供服务? 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实践形式有哪些? 试述犯罪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第十五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

(一)什么是残疾人

残疾类型:功能、形态残疾,丧失功能残疾,社会功能残疾,残疾人定义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

概念内涵;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古代社会的残疾人被漠视、被歧视、被怜悯,人道主义对改善残疾人地位的贡献,1975年联合国的《残疾人宣言》,20世纪80年代残疾人国际成立及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关于残疾现象产生原因的理论

1、个人责任论;2、社会责任论;评价

(二)关于如何看待残疾现象的理论

1、标签理论;2、正常化理论;评价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的理论探讨

1、供养理论:内容及局限;2、回归社会论:内容及评价;3、增能(增权)理论:内容及评价。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

1、个人模式:哀痛理论、渐进沟通模式,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2、社会模式:社会工作者的立场与方法

(三)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方法

1、社会康复的内容及工作过程;2、社区康复的理念背景与工作方法;3、职业康复的理念及工作方法。

第三节 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组织体系

以行政性组织和家庭为主的残疾人照顾体系;1988年成立半官半民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工作的组织优势。

二、政府机构的残疾人工作

民政部门主管残疾人福利服务及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工厂;卫生部门的预防残疾及社区康复工作;教育部门的特殊教育和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劳动部门的残疾人就业。

三、残疾人组织的社会工作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职能,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工作 思考题

什么是残疾人社会工作?

试述残疾的个人责任论和社会责任论的内容及其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影响。什么是正常化理论?它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有什么意义? 试述回归社会论的价值基础及工作模式。试述社区康复的意义和方法。

第十六章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第一节 贫困问题概述

一、什么是贫困

(一)贫困的涵义

(二)贫困的测量

恩格尔系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生活质量指数,贫困线

二、贫困的全球背景与中国的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贫困群体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贫困地区(贫困县),城市贫困

第二节 反贫困:国际经验的回顾

一、反贫困的主要武器

(一)福利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由济贫发展出社会福利制度,美国的“向贫困宣战”

(二)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计划

从经济(GNP)增长战略的“渗透”效应到直接面向穷人的社会计划。

二、反贫困领域中的社会工作

(一)个案辅导与团体工作

贫困文化及其治疗,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

(二)贫困区域的社区发展工作

联合国的社区发展运动:“以人为中心”的缓解贫困计划,贫困者参与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的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救济

(一)城乡社会救济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开发性扶贫与贫困地区的社区发展

(一)开发意识

经济开发的内涵与思路,扶贫工作政策的调整

(二)开发性扶贫的基本运作方式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项目管理方法与社会动员

(三)扶贫开发中的社区发展取向 对经济开发式扶贫的反思,自下而上的发展思路

三、社会工作在反贫困领域面对的任务与挑战

(一)城市贫困与社会工作

(二)农村扶贫与社会工作

倡导以人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切实加强乡村基层社区组织建设、社会动员 思考题

什么是贫困?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从国际经验看,反贫困的主要武器是什么?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与方法如何? 试述我国反贫困行动的内容与方式。

结合你自己的看法,谈谈我国反贫困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第十七章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

第一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与民政工作

一、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古代中国的福利思想

保息“六政”、“大同”思想、“兼爱”思想、“无为”思想

(二)近代中国的福利思想与实践

“剩余型”社会福利,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三)现代中国的福利思想与实践

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福利的涵义,中国社会福利服务的支撑点及它们的职能

第二节 中国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

一、民政部门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功能

民政部门的功能:社会稳定机制——保障人民权利、提供社会服务、实施社会行政管理、协调军民关系

二、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与方法

(一)民政工作中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再分配理论、社会福利社会化

(二)民政工作中运用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

社会政策(社会行政)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在民政工作中的运用

(三)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

第三节 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实务

一、民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其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与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直接相关的民政职能部门、部门设置及基本职能

二、民政部门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福利服务

1、社会福利事业的内涵,社会福利社会办;

2、社会福利企业的内涵、残疾人就业及政策;

3、城市社区服务的涵义及发展

(二)救灾救济

1、救灾方针;

2、“五保”的内容及供养方式;

3、扶贫策略;

4、社会救济的对象;

5、优抚安置的意义 思考题

试述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试述我国社会福利体制的内容。

简述我国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怎样理解社会工作中的“民政模式”及其意义。

第十八章

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学习

第一节

社会工作教育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一)专业与专业化

格林伍德提出的专业标准,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内涵

(二)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意义

实验经验和方法的总结、理论与专业价值的整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的成长)、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建设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与专业主义

专业权威的涵义与功能、专业主义;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内涵

二、社会工作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一)社会工作的国际化

当前的全球化趋势;专业和科学的国际通则;社会工作国际化的范围与程度

(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涵义;不同国情(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本土化策略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习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与目标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功能)

实习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地位,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功能)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与过程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

实习模式的涵义,实习模式——机构为本、学校为本、机构与学校的伙伴关系、中国的现实选择

(二)社会工作实习过程

同步式实习与集中式实习,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实习与指导,实习的评估 思考题

怎样理解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专业目标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是怎样统一的?

在社会工作专业过程中,如何处理案主利益与专业人员利益的关系? 社会工作专业过程中如何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应该怎样确定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道路?

第五篇:土木工程概论教案

《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木工程概论/Introd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课程代码:030305 学时: 48 学分: 3 讲课学时:48

上机/实验学时:0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建筑学

教材:丁大钧蒋永生编土木工程概论(高等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 主要参考书:《土木工程概论》江见鲸叶志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筑工程概论》王文玲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土木工程概论》新世纪土木工程系列教材编者:江见鲸、岳志明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对土木工程概要性了解的需求而开设的。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土木工程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类建筑工程结构以及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建筑经济和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等诸土木工程涉及的内容,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概念性、基础性的认识。建立对土木工程建设与管理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第1章综述 1-1 历史简述

1-2 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1-3 土木工程的建设与使用 1-4 土木工程中的抗灾 1-5 城市建设

1-6 土木工程的现状和我国现阶段达到的水平1-7 土木工程和可持续发展

1-8 关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1-9 保护生存环境 1-10 伟大战略部署 1-11 展望

第2章工程材料 石、砖、瓦 胶凝材料和砂浆 混凝土和混凝土砌块

钢筋、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 钢 木

其它材料 新材料

材料试验与结构试验 展望 土木工程的基本结构形式 3-1 板、梁和柱 3-2 拱 3-3 行架 3-4 框架

第4章土木工程与工程结构 土木工程综述

工程结构的结构作用 房屋建筑 特种结构 桥梁工程

公路、铁道和隧道 水利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 采暖与空调

第5章土木工程荷载 5-1 荷载的定义 5-2 作用与效应 5-3 荷载种类 第6章基础工程 基础的重要作用 基础的形式 薄壳基础

软弱基础的处理 桩基础 沉井 展望

结构的使用性和耐久性 7-1 使用要求

7-2 环境污染与材料腐蚀

7-3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的调查与研究 7-4 混凝土结构寿命 7-5 碱-骨料反应 7-6 金属的阴极保护

7-5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两个阶段 第8章数学和力学与土木工程 8-1 一般数学 8-2 高等数学

8-3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 8-4 弹性和塑性力学

8-5 水力学、流体力学及土力学 8-6 断裂力学、损伤力学和微观力学 第9章抗震结构工程

结构的延性破坏与脆性破坏 结构抗震试验 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抗震设计的自控制

加装置的被动与主动控制

工程事故和工程加固以及房屋增层 事故的种类及其分析 工程结构常见的事故 自然灾害中的工程损坏 抗震设防

工程加固方法与试验研究 加固工程实例 房屋增层 小结 建筑施工

11-1 土石方工程施工

11-2 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方案 11-3 新型混凝土施工工艺 11-4 现代模板工程

11-5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施工 11-6 安装工程 11-7 施工准备工作

11-8 施工组织设计的任务与作用 11-9 施工组织设计的分类与主要内容 11-10 施工总平面图 11-11 施工进度计划 11-12 施工安全与防火 第12章工程与经济

12-1 基本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12-2 建设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 12-3 市场调查与预测 12-4 工程建设条件与预测 12-5 项目总投资的组成及估算 12-6 投资控制

12-7 基本建设的工程概(预)算 12-8 项目经济评价与社会评价 第13章施工管理 13-1 企业管理 13-2 施工项目管理 13-3 工程招标与投标 13-4 工程合同管理 13-5 工程索赔管理 13-6 施工信息管理 第14章国际工程承包 14-1 概述 14-2 国际工程承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4-3 国际工程承包的内容和特点 14-4 国际工程承包的招标与投标 14-5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与索赔 14-6 国际工程承包对人才的要求 第15章建设监理 概述

建设监理的范围及任务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与监理程序 监理单位与监理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的岗位职责标准

建设单位、监理人、承包人之间的关系 第16章房地产业与物业管理 16-1 国内外房地产业概况

16-2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6-3 房地产开发建设规划与设计 16-4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

16-5 房屋商品化与房地产市场 16-6 房地产经营

16-7 房地产开发的风险与决策 16-8 物业管理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16-9 物业管理的性质、类型和内容 16-10 物业管理机构及资金的筹集 16-11 物业管理实物

第17章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与计算机的关系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工程结构计算机仿真分析

17-3 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 17-3 建筑功能上计算机的应用 第18章土木工程的未来 18.1 向高空延伸 18.2 向地下发展 18.3 向海洋拓宽 18.4 向沙漠进军 18.5 向太空迈进

第19章土木工程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与土木工程有关的专业 专业评估概述 2.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内容广泛,汇集了土木工程涉及的主要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这门课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将为学生未来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了解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的土木工程科技水平;了解土木工程内部各专业的分工、各专业的相互关系以及土木工程与数学、力学等学科的关系。

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结构形式,对建筑结构、桥梁工程、公路、铁道、隧道、水利工程、给水排水等各类工程结构建立概念性认识;了解基础工程、抗震结构工程、工程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工程改造。

熟悉土木工程中的经济与管理体系。了解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时数分配 课程内容

讲课

实验

习题课讨论课

课程设计

上机

小计

第1章综述

第2章工程材料

第3章土木工程的基本结构形式

第4章土木工程与工程结构

第5章土木工程荷载

第6章基础工程

第7章结构的使用性和耐久性 3

第8章数学和力学与土木工程

第9章抗震结构工程

第10章工程事故和工程加固以及房屋增层

第11章建筑施工

第12章工程与经济

第13章施工管理

第14章国际工程承包

第15章建设监理

第16章房地产业与物业管理

第17章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第18章土木工程的未来

共计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学生应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文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互相讨论扩大知识面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六、说明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有关课程考核问题 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说明:本课程应引导学生针对一些问题在课外阅读相关文献,以促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为考试课。

下载大学 考研 笔记 教案 土木工程概论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 考研 笔记 教案 土木工程概论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之语言学概论笔记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之语言学概论笔记 一、 语言写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语言 任务: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 研究的根本问题: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为什么说......

    土木工程概论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

    土木工程概论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①形成人类活动所需要的,功能良好和舒适美观的空间和通道②能够抵御自然或人为的作用力③充分发......

    土木工程概论

    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有: ①功能要求多样化;②城市建设立体化;③交通工程快速化;④工程设施大型化。 将信息、计算机、智能化技术等高新技术用于土木工程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

    土木工程概论

    专业:工程管理0901班姓名:王东琴学号:9119090107 观后感 ——“鸟巢”及南方住宅小区建筑 老师用两次课给我们播放了关于“鸟巢”以及两处南方住宅小区的视频,通过观看这些关于......

    土木工程概论

    土木工程概论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雄伟的建筑已成为各国经济腾飞的象征,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为土木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

    土木工程概论大全

    土木工程概论 论文 2009年01月03日 星期六 10:52 任何土木工程建筑物与构筑物都是用相应的材料按一定的要求建造的,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统称为土木工程材料。从古至......

    土木工程概论

    土木工程概论 要求: 1.独立完成,作答时要按照模版信息填写完整,写明题型、题号; ....2. 作答方式:手写作答或电脑录入,使用学院统一方格信件纸模版(模版详见附件); 3. 提交方式:以下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