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下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2课时)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4 《诗经》两首
【课标分析】
1.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3.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关雎》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中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我国古老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直率,清新动人。
《诗经•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情。它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深挚缠绵,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在艺术手法上,“兴”的特点更突出,从而体现出《诗经》“含蓄美”的风格特点。
2.教学重点
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准确默写。反复涵咏,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品味诗歌,感知诗意,感悟诗情。3.教学难点
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写作练笔。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古诗,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有的学生能诵读两首诗,能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对于诗歌的画面描绘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感知诗意,初步感悟诗情。2.在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上存在问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教学目标】
1.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重点字词(关雎、窈窕、寤寐、蒹葭、坻、涘、沚等)的音、形、义。
2.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练背诵,准确默写。理清诗歌脉络,感知诗意。反复涵咏,感悟诗情。
3.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关雎》
一、构建动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
《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仿佛觉得步入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诵读入境,感知文意
1、学生字正腔圆诵读全诗,要求: 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 查字典识记生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检查强调以下字的音、形:
关雎、窈窕、寤寐
2、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回顾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明确朗读诗歌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先学生自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辨析需要注意的生字读音及本诗节奏,最后齐读。【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和2中的“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朗读要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突出重音。字音要读准、字形要熟记,字义要熟悉。汉字、拼音书(拼)写正确、工整、规范。语言表述通顺流畅、中心突出。
三、交流探究
【活动二】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走进文本,读懂诗意
(1)学生边读边思考,这首诗的内容中什么? 明确: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2)这首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用你的语言描绘一幅幅故事画面。
(生自读,想像、描绘画面。)
2、反复吟诵,读出诗情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同桌互读,读出情感和韵味。(2)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的“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语言表述通顺流畅、条理清晰;要立足于诗句。
【活动三】沉潜品味,感悟诗情 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肯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以“我从
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 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思考。(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师总结:《关雎》美,美在人物,美在语言,美在意境,美在情感(主题)„„这首诗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难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理清诗歌脉络,感知诗意。反复涵咏,感悟诗情。”和3中的“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要结合词句进行品读,动情诵读;写作练笔语言通顺流畅,符合人物身份,突出诗人的感情。
四、综合建模
背诵《关雎》
【设计意图】活动四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熟练背诵”。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背诵力求准确、熟练。
五、教师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关 雎
人物
语言
美
意境
情感
【当堂检测】(30分)
1、名句积累:(20分)
① 关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参差荇菜,左右流之。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④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2、描绘第1题中第①句的画面。(10分)
【作业设计】
A层:展开联想和想象,将本文改写为一片散文,不少于300字。B层:熟读:《蒹葭》
教学反思: 比较成功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蒹葭
一、【构建动场】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诵读入境,感知文意
1、学生字正腔圆诵读全诗,要求: 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
查字典识记生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检查强调以下字的音、形:坻、涘、沚
2、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回顾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明确朗读诗歌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先学生自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辨析需要注意的生字读音及本诗节奏,最后齐读。【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和2中的“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朗读要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突出重音。字音要读准、字形要熟记,字义要熟悉。汉字、拼音书(拼)写正确、工整、规范。语言表述通顺流畅、中心突出。
三、交流探究
【活动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3.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感知内容
1.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的“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语言表述通顺流畅、条理清晰。
【活动三】沉潜品味,感悟诗情 听读诗文:想象诗歌的画意美。1.引导:
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语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情画意”这四个字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下面,请先听老师配乐诵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3.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4.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5.审美提升:
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应归功于作品本身!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 7
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
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得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理清诗歌脉络,感知诗意。反复涵咏,感悟诗情。”和3中的“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相互活动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要结合词句进行品读,动情诵读;写作练笔语言通顺流畅,符合人物身份,突出诗人的感情。
四、综合建模
【活动四】赏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1.请男女生各一人完成朗读,同学们一起体味作品流露的各种情感,说说这些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2.学生讨论、交流后,发言。3.教师点评,明确: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4.审美提升:
男子用情很深,深秋时节,静物是萧瑟的,色彩是暗淡的;深秋时节,秋水是寒冷的,清晨是彻骨的。那滴滴打在芦苇从中的寒露,也是痴情男子对心爱的“伊人”求之不得而之后落下的伤心的眼泪吧?
那么,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爱的事业等。
5.全班再读诗歌,表现情感美,配乐。
6、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活动四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熟练背诵”和教学目标3中的“3.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
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主体性策略等。活动评价注意: 背诵力求准确、熟练。
五、师生欣赏:
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要求学生将画面中的情境与刚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对照,全身心的体味诗歌各个角度的美。
【板书设计】
蒹 葭
诗情 画意
音韵美 朦胧美 神秘美 想象
重章叠句:反复吟咏 一唱三 【当堂检测】(30分)
1、名句积累:(20分)① 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洄从之,。②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洄从之,。③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洄从之,。
2、描绘第1题中第①句的画面。(10分)
【作业设计】
A层:展开联想和想象,将本文改写为一片散文,不少于300字。B层:默写《蒹葭》于课堂笔记本。
教学反思:
第二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2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2、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做“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
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
伊人
溯洄
且
溯游
萋萋
晞
湄
跻
坻
采采
未已
涘
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第三篇:《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 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 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回答这道题,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从诗歌的语言中品味出人物情感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形成自己对这首诗歌独特的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思考;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预设学生鉴赏要点: ①对直接抒情词句的分析:泣涕涟涟、载笑载言、于嗟、悼、怨。②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桑叶和淇水。③对人称变化的分析:氓、子、士。
教师的点拨提升点:
①补充《诗经》中典型比兴手法诗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解析:用鲜艳的桃花为比,兴之以年轻美好的新娘的千娇百媚。诗人用初春时节含苞欲放的桃花写出待嫁新娘娇羞而又期待的复杂表情。
②补充后代诗词中景同而心绪不同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解析:同样面对秋景,一面是杜甫萧索寂寥,一面是主席的辽阔豪迈;皆因心中心情不同而对景有了不同的感受。
【设计思路】补充《诗经》比兴手法的诗句,以显现诗经比兴手法运用的普遍性和它对后代诗歌的借景抒情传统的重要影响,以此体现其源头作用。
2.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设计思路】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注意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是“课标”中对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明确要求。
(三)课堂小结
1.简单回顾感受、鉴赏人物形象的过程。
2.小结:今天,我们在《诗经》这片土壤中,借助直接抒情词句、比兴手法及景物描写、人称变化等载体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女主人公因爱情失败而毅然出走,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才是该诗作绵延千年的原因,是熠熠生辉的进步意识带给人物的不朽生命!3.再次诵读文本。
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诵读诗文的第5、6章,要求融情于读──此时你我皆是她。
【设计思路】锻炼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学生诗歌诵读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四)布置作业
1.从恋爱、婚变和离弃三个章节中,任选一个,进行改写,力求改写出的文字有画面感,能真实地反映出主人公的心情和形象,可以加入适当的虚构。
2.阅读《蒹葭》这首诗歌,鉴赏诗中的比兴手法。
【设计思路】改写──使学生对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更加具象化;比兴手法鉴赏──为理解《诗经》比兴手法的源头作用和后面诗歌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板书设计
情的载体:直接抒情语句 比兴手法 景物描写 人称变化
情感变化:甜蜜 伤痛 怨恨 人物形象:痴情 勤劳 真诚 清醒
第四篇:九下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课时)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曹刿论战》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显的文言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课改教材中也大量地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篇目,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分量也在逐年增加。但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的原则不会变。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句子的理解翻译、基本内容的理解领悟等。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般课内与课外并重,课内材料的考查以理解领悟为主,课外材料考查以文言基础知识为主,是课内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2、《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的:初三学生积累了一部分文言词汇及句式,并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还想知道的: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意的大意,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师生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简短的文言文差不多能独立翻译,初步体会文章大意。【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复备: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战争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听范读,正字音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曹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shì)而望之 吾视其辙(zhé)乱
夫(fú)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mǐ)3.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语调。
三、读课文,释词义
1.找三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先由学生纠正字音、句读,学生仍把握不准的由教师纠正,教师主要纠正学生的语调。例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复备: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复备: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复备:读出肯定的意味)2.齐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扫除词语障碍,个别词语学生分组互相交流。4.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2)肉食者鄙(目光短浅)(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4)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6)公将鼓之(击鼓)5.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辨析下列词语的意义。(1)故逐之(所以)公问其故(原因)(2)何以战(凭,凭借)必以分人(把)(3)公与之乘(代指曹刿)登轼而望之(代替齐军)
四、译大意,诵文章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2.学生不理解的句子可以提请到小组,合作探究后个别弄不懂的句子,可以提请教师回答。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学生背诵课文,文言基础好的可以当堂背下来,基础差一点的,可以背诵一段、两段,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测背诵
(复备:可以采用男生齐诵、女声齐诵、全班同学齐诵、个别背诵、默写等多种方式。)
二、理脉络、知整体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题,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他如何评价鲁国战前准备? 答案要点提示:
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评价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复备:教师启发学生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2.在战争中,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答案要点提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之时,作为反攻时机。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3.战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答案要点提示: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复备:教师检查学情,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三、析形象,悟主旨(创新支点)1.你如何认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要点提示: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文章详略的安排对突出曹刿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要点提示: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学生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复备:教师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四、共质疑、互检测
1.学生总结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对学习后存在的疑问可以提出质疑,学生们能自行解决的就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引导着解决。
2.学生们自己出题,互相测验,包括字音、词义、句义。
五、作业
1.收集一例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互相交流。
2.预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战前请见-----详-----取信于民 战中指挥-----略-----沉着镇定
战后分析-----详-----把握战机
教学反思:
第五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文,理清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梳理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
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结合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时
教学要点:
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梳理文叙事线索。
三、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四、熟读文,当堂背诵。
五、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