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法应用题 教案
教案示例
课题: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2.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30×40= 6×40= 200×20= 80×50=
12×8= 32×20= 150×4= 240÷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数学例1: 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1)例1.铅笔每枝5角,买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
70×2=140(元)
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
9×4=36(元)
(2)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买东西用钱的事.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价是5角,数量是3枝,总价是1元5角.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价是70元,数量是2个,总价是140元.
第三个问题里的单价是9元,数量是4千克,总价是36元.
从例1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3)反馈练习:
① 口答:每件商品的价钱叫(),买多少叫(),一共用多少钱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② 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3.教学例2.认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1)例2.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
25×3=75(千克)
菜园每畦产菠菜150千克,4畦产菠菜:
150×4=600(千克)
(2)讨论思考:这两个问题都是说的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中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分别是什么?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这两个问题都是说有关生产数量的事情.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做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把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菜叫总产量.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25千克,数量是3棵,75是总产量.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150千克,4畦是数量,600是总产量,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4)反馈练习:
① 回答: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
② 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两种数量关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总价
()×数量=总产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价钱和买的袋数,求总价应用洗衣粉单价乘袋数.()
(2)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公斤,共产粮多少公斤,是求数量的题目()
五、布置作业.
1.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2.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行程当中学问多
活动目的
l.使学生能利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l.活动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实践,求出公交车的速度,并填好下表.
路程
时间
速度
2.在学生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做到:
(l)认真做好记录.
(2)注意安全,靠右行走,走人行横线.
(3)乘车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天上学,有的乘车,有的步行.可在这些行程当中,你是否发现过有关“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行程当中,究竟会遇到哪些关于“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知识,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展开讨论.
出示表格
路程
时间
速度
师:你是怎样确定公交车行驶的路程的?
生l:用米尺量.
生2:用绳子量,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度.
生3:用卷尺量.
生4:知道步行的速度,再测算出步行一站路的时间,就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式得出一站路的路程.
生5:知道自行车的速度,再测算出骑自行车行一站路的时间,同样得到一站路的路程.
师:上面5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第④种方法最好.因为方法①和方法②太麻烦,方法③中卷尺不容易找,方法⑤中骑自行车速度不容易把握,行一站路所需的时间难确定,所以求得路程就不准确.
师:你是怎样确定公交车行驶这一段路程所需的时间的?
生:分别记下公交车行驶这一段路程前后的时间,就能计算出所需时间.
师:怎样求得公交车速度?
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这一数量关系式,用所得的两个数据相除,就得到公交车的速度,大约为每分350米.
三、实际应用.
师:同学们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能利用有限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探索出公交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求出它的速度,点子新,方法活,老师非常高兴.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有关“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1:我家离学校有720米,如果每分钟行60米,需行12分钟.学校7:30上课,因此,我最迟7:18要从家里出发.
生2:××同学过生日,请我中午12点准时参加,但那天我把它忘了,直到11:50才想起.从我家到他家相距约1200米,如果我步行速度是每分60米,必须走20分钟.我一想,步行是来不及了,连忙借一辆自行车赶去,才没误点.
……
师:许多同学都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很好,今后大家还要继续这样做.现在老师再出一道题考考你们:“××同学家与学校相距7000多米,请问,从他家到学校有几种走法?哪种方法最合适?”
分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有三种方法:①乘出租车;③骑自行车;③坐公交车.在这三种方法中,乘出租车价钱太高,骑自行车太慢,所以坐公交车最合适.
第二篇:乘法应用题教案
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使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师出示例6 故事引入:小熊想在森林里开一个小商店,这不,勤劳的大象兄弟正在帮它建房子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知探究
1、观察画面,搜集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搜集到那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描述出有3头大象,每头大象卷了2根木头。教师板书。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根木头?
师:你们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反馈:(1)2+2+2=6(根)
(2)3 ╳ 2 = 6(根)(3)2 ╳ 3 = 6(根)为什么用乘法,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每头大象运2根木头,3头大象运了3个2根,所以用 3 ╳ 2 = 6(根)
4、小结
师:像这样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三、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在同学们和大象的帮助下,小熊的商店建好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来凑热闹,我们也去看看吧!(出示课本59页插图)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天鹅、小鹿、猴子)
1、天鹅图
师:仔细观察天鹅图,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出天鹅吗?
引导学生说出:有3群天鹅,每一群有3只。(多找几个学生说说,全班齐读,教师板书。)
师:你能根据天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师:你会解决它吗?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问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求3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2、小鹿图
师:仔细观察小鹿图,你能像上面一样用数学语言描述它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找几个学生反馈。板书:有2群小鹿,每群有5只。师:根据这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只小鹿? 师:你会解决它吗?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问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求2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猴子图
师: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猴子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描述出有4群猴子,每群有2只,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并找学生解决问题。
四、练习拓展
师:小熊的商店开业了,你们看。漂亮吗?我们进去看看吧,小熊在卖东西时遇到了难题,你们能帮它解决吗?完成课本60页的第3题的1、2小题。
全班反馈。反馈时要学生说明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师:除了这样简单的乘法问题,你还能提出比较难的数学问题来考考同学们吗?
学生反馈。教师将特别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并反馈算法。
五、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作业
课本60页第1、2题。
第三篇:乘法应用题 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和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难点: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三种数量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20×40
5×30
24×20
12×5 42×10
60×50
200×30
240÷2 2.复习上节课有关三量关系.
提问: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常用到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一例.
(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每张课桌45元,4张课桌多少元?)提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关系,还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板书课题)投影出示:
例题 1.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多少米?
750×4=3000(米)2.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多少米?
66×5=330(米)3.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18×3=54(千米)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
120×2=240(千米)以上四道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口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四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有什么特点?
(四个小题讲的是同一类事情,都是行车、走路的问题.特点是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走多少路,所求问题都是求一共走多少路)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以上每小题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速度,举出几例说明)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速度.(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说明:根据物体实际运动的快慢,可以按秒、分、时、天、周、月、年等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叫速度.(还可以再让同学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下什么叫速度)提问:那么题目中4分、5分、3时、2时又叫做什么呢?(回答是时间)(板书)再问:我们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是题目中的问题)3000米、330米、54千米、240千米表示的是什么呢?(回答是共走的路程)老师归纳:我们把一共走的路叫路程.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速度和路程都用米、千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想一想速度和路程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
速度: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路程:一共所走的路.
根据上面的四个算式,分别指出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关系式,编一道应用题,再请其他同学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
师:我们掌握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答相应的应用题.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例题:
1.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
3×8=24(米)2.修路队每天修路240米,5天修路多少米?
240×5=1200(米)3.某机床厂每月生产机床450台,一年生产机床多少台?
450×12=5400(台)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生产、工作的事情)说出各小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已知每小时、每天、每月干多少活)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每小时、每天或每月的产量多少叫做工作效率,简称工效.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与工作效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工效”的概念.每分、每时、每天、每月……生产的数量叫工效.
那么8小时、5天、1年又表示什么呢?
(学生很容易说出是“时间”)
师:对,我们把它叫工时.
老师指每题的结果,问: 24米,1200米,5400台表示什么?(共完成的数量)师:我们把一共完成的数量叫做工作总量.请你用一个关系式概括出工效、工时、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师:请你编一道已知工效和工时求工作总量的应用题.(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自己编的题,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三)巩固反馈
关于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学得最好.
1.把已知条件和可以求出的问题用线连接起来.(出示投影)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同学回答.
已知单价和数量
可以求出工作总量
已知速度和时间
可以求出总产量
已知工效和工时
可以求出总价
已知单产量和数量
可以求出路程
2.填空.(投影)()×数量=总产量
()×数量=总价
速度×()=路程
工效×工时=()3.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
要求: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
(1)李刚每小时能走4500米,(),一共走了多少米?
(2)每本《东方少年》5元,(),共用了多少元?
(3)一台织布机,().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4)每棵苹果树收苹果45千克,(),一共收苹果多少千克?
下面的练习由小组讨论,在练习本上只列式,然后互相交换检查.
4.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式.
(1)每包毛巾有24条,50包共有毛巾多少条?(2)学校买了360张课桌,每张课桌4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3)挖一条水渠,每天挖280米,20天挖了多少米?
(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40千米,8小时行多少千米?
作业:看书第27,28页.第29页第8题.
小资料
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c是多少.即
a·b=c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二是求已知数a的b倍是多少,实际上也是求b个a的和.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例3,例4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行程问题和工作问题,学生是接触过,会解答简单的题目,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系统建立这些概念.速度、时间、路程及工效、工时、工作总量这些数量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加以整理概括,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加强运用术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创设环境,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大量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通过反馈,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四篇: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
分数乘法应用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17页例1及课后做一做,练习四第2题。
教学目标: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和结果.(课件出示)
3(2)12的多少? 4
2(3)60的多少? 5(1)30的是多少?
2.引导学生回顾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请学生回答.3导入课题.二、新授。
出示例1。(课件演示例题)
1、让学生读题,审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指导画图。(板书)
问:这道题应把谁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所占的是这样的几份?
2、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计算。
算式:2500×=1000(米2)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000米2。(课件出示)。
三、全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25
第五篇: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
分数乘法应用题
(一)重点:
1.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2.渗透对应思想。
难点:
1.理解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用线段图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1.说出、、米 的意义。
2.列式计算:
20的 是多少?6的 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可请同学说一说这两个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是乘法意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那么这一意义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祟课题、分数应用题)
二、探索、质疑、悟理
1.出示例1(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自编)
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①读题。理解题意,知道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搞清数量间的关系。
②分析。重点分析哪句话呢?“吃了 ”这句话是分率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这样的4份)。
③画图:(课件一演示)补:把100千克当做什么?(单位“1”)
画图说明:
a.量在下,率在上,先画单位“1”
b.十份以里分份,十份以上画示意图。
C.画图用尺子,用铅笔。
④尝试。根据同学们对题目的理解,利用已有的旧知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列式解答。也可以同桌讨论,互相启发。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解答方法:
解法一:用自己学过的整数乘法做
(千克)
解法二:(千克)
在充分研究基础上,教师可将两种解法分别写在黑板上,并请同学讲出算理和思路。解法一是根据分数意义,把100平均分成5份,吃了这样的4份,所以先求1份,用除法,再求几份,用乘法,是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解法二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吃了,是吃了100千克的,所以把100千克看作单位“1”,要求吃了多少,就是求100的 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所以用乘法计算。
⑤小结:知道一个数是多少,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像这样的应用题,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解答。
2.巩固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4人,参加合唱队的占全班学生的,参加合唱队有多少人? 订正时候强调1)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学习例2
例2 小林身高 米,小强身高是小林的,小强身高多少米?
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审题后,试着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课件二演示)
先画单位“1”
再画单位“1”的几分之几
画图时注意与例1的区别。(例1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表示数量关系数,例2是甲乙两类关系,画两条线段表示数量关系为好。)
在学生分析比较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请同学指出“问题就是求 米的 是多少?”
列式:(米)
答:小强身高 米。4.改变例2
改变例2的条件和问题成为下题(可让学生完成)。
小强身高 米,小林身高是小强的 倍,小林身高多少米?
改编后,可让学生独立画图完成。
(米)
三、归纳、总结
1.今天所学题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用分数乘法解答的题的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入手分析?(都是已知一个数(即单位“1”)是多少,还知道它的几分之几(分率),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从分率可入手分析)
四、训练、深化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①一只鸭重 千克,一只鸡的重量是鸭的,这只鸡重多少千克?
②一个排球定价36元,一个篮球的价格是一个排球的,一个蓝球多少元?
2.提高题
①一桶油400千克,用去,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②一桶油400千克,用去 吨,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五、课后作业:练习五1、2、3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100× = =80(千克)
答:吃了80千克。
(米)
答:小强身高是 米。
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两步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对应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1.指出下面分率句中谁是单位“1”(课件一)
①乙是甲的 ;
②小红的身高是小明的
③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
④乙的 相当于甲。⑤1个篮球的价钱是一个排球价钱的 倍。2.口头分析并列式解答
①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华储蓄了多少元?
②小华储蓄了15元,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3.引新:刚才复习的两个题,同学们完成的很好,现在将这两个小题,组成一道题,你还会解答吗?(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出示课题——分数应用题。
二、探索、悟理 1.出示组编的例题
例2 小亮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学生审题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②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又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思考后,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图画出来。
(演示课件)
然后请同学说出思路,讲方法,教师同时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看作单位“1”,可以求出小华储蓄的钱:
。根据“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看作单位“1”,再标出小新的储蓄钱:。
由此基础上试列综合算式:
2.做一做
小华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华的,小明的邮票是小新的,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1)可先让学生一起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独立画图并列式解答。请一名中等学生板演。
(张)
(张)
答:小明有40张。
③你能列综合算式吗?
三、归纳、明理
1.在上述两个题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用连乘解答的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思路是什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可把解题思路用语言归纳一下。
①认真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②确定单位“1”找准数量关系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准“量”、“率”对应关系,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③列式解答
板书为: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用急。
2.质疑问难
四、训练、深化
1.联想练习根据下面的每句话,你能想到什么?
①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如,梨是单位“1”;苹果少,梨多;苹果比梨少 等)
②修了全长的
③现在的售价比原来降低了
2.先口头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①鹅的孵化期是30天,鸭的孵化期是鹅的,鸡的孵化期是鸭的,鸡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②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下,小强跳的是小明的,小亮跳的是小强的 倍,小亮跳了多少下?
3.提高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的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