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学设计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学设计
师:“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二)》带我们走进了乡村生活,而我们的语文书中也有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课文是——(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课文中的每段话,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个字,都飘散着乡村生活那种淡淡的优美,洋溢着儿童生活的自由、快乐。让人心驰神往,你们想去乡村走一走吗?——“想”
好了,请你翻开书,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近课文。请看: 学习提示:
1.在麦子熟了,豆荚长大的时候,“孩子”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2.从这些事中您能够体会到“孩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3.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解决问题,并在旁边标注。…………………………………………….师:请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图书心得。汇报: 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真是舒服。
预设:生:这段写孩子赤足走在泥土里,体会到他们当时是轻松而愉快的。师:你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暖暖的 油光光的 软软的
师:这些词不仅是叠词,他写得都是人的感受,表示感觉的词,让我们读起来更真切,像我们也在亲身经历一样。同学们要学会借鉴到你的作文中。还有哪个词用得好?
生:冒 是从下往上钻,冒字用得巧妙,形象、生动 师:换成“挤出来”“露出来”怎么样? 生:不好,因为….师:泥土是怎样的冒出来的?(冷不丁地)
“冷不丁地”是什么意思
(突然;没有想到,出其不意)怎么读这个词?(齐读)
师:现在你们就是这群乡下孩子,把你们光脚踩泥的乐趣读出来吧。自己先试着练一练。(指名读,随机指导。)
2“。
生:这段写孩子们在放牧,我体会到他们兴奋、快乐的心情。
师:这句话中什么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孩子们是那样兴奋,那样快乐 生:撒着欢地跑
师:撒欢地跑是一种怎样地跑?
生:尽情地、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想怎么跑就怎么跑。师:一边跑一边吹笛子、一边跑一边甩鞭子、有的连跑带跳、还可能脱掉了小褂、躺在地上打几个滚儿,还可能喊着叫着,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让我们撒着欢地 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分号,表示并列句子之间的停顿。
3随后,我们跟在鸭子、羊儿后面也开步走。不知是谁,想个好办法,把竹篮子挂在小山羊角上,山羊走呀走的,竹篮子也晃呀晃的。
生:预设:这段写孩子在放牧,孩子们当时是喜洋洋的,顽皮的。
师:你能读出来吗?——“晃呀晃呀”应该慢读,读出动感,要美滋滋的读。谁再来试一试?(一个人读,再齐读)
4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到一小捧一小捧青草,放进竹篮里。想到日后剪兔毛的情景,我们禁不住地要咧开嘴巴笑。(这段写孩子们在扯青草,随机教学,“小心翼翼”和“一小捧”“一小捧”说明我们不敢疏忽,也看出孩子对兔子的喜爱。“禁不住”“咧嘴笑”可以想象剪兔毛一定很有趣。)忙完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了。别愁,我们有我们的办法。皮皮摘来了嫩豆荚,小梅从自己家的院子里掰了几只竹笋,啊,还不老;青青的家离这最近,他拿来了铁锅和米,来,我们做野米吃!我和春芳帮不了忙,就去垄沟里捉泥鳅,洗净了,丢进饭锅里,野米没有烧好,我们已被锅里溢出的香味熏得口水欲滴….预设:孩子们在野炊,此时他们是兴奋与快乐的。“捉”“洗”“丢”运用了动作描写。师:几个孩子就地取材就能有饭吃了,有一个词对他们的饭做了准确的评价,是? 生:口水欲滴
师:你能换一个相近的词吗? 生:垂涎三尺
垂涎欲滴
师:说的我都馋了,玩够了,吃饱了,孩子们接着去做什么呢? 吃饱了,我们也乏了,于是便往草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上漂亮的图案。
预设:生:这段写孩子们在草地睡觉,他们是舒适的。
师:乏了倒地就睡,多么随意、自由。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晒着暖洋洋的太阳,真是舒适惬意得很啊。(随机)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那些细细的、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只青草蜢,不停地蹦跳着、蹦跳着。预设:这句话运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了形象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孩子们小小的身影比作青草蜢,在田间穿梭、忙碌、活泼、灵巧,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他们在田野里快乐的样子。相机提问:这段中都有哪些叠词?
生:湿湿的 长长的细细 小小
蹦跳着,蹦跳着 师:这样的两类词语有什么好处?
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形象感,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 师:我们应该用轻松、欢快的语调读出孩子的开心与自由,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读
师: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你们就像那群在草地上蹦蹦嗒嗒的孩子。
师:谁能来总结,孩子们一共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生:赤足走在泥土里 放牧扯青草
野炊
草地睡觉
师:文中除了写孩子们的趣事,还写了乡村美丽的田野。你认为哪一句写得美?你能用你的语言让大家感受到吗? 生:“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静地微笑。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
比的清香。”
师:作者为了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美,他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生:和风 娴静 微笑 洋溢 师:无与伦比的意思是 生:没有能比得上的
师:麦子和豆荚的香气是什么都比不上的,所以这个词我们该强调重度,要读出麦子、豆荚的清香,读出喜爱之情。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出了田野的宁静、悠远,和农村生活的淳朴。还从哪体会到田野的美? 生: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师:最后的省略号语意未尽,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这句话还有什么特点?说发现了吗?
生:跟开头一样,和题目一样
师:这叫
首尾呼应,文章浑然一体,更完整。这段读得时候语气要轻松、自由、舒缓。(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意境优美,如诗如画,每段话真的都可以是一首诗啊!短短的三十分钟,五月的江南、丰收的田野、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伴作者那生动活泼的诗一般的语言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乡间的美与孩子的乐深深的感染了我,为此老师作了一首诗,你们能与老师一起创作,读出来吗?但老师有一个条件,你们要美滋滋的读,看谁笑得最灿烂。
《田野好风光》
天苍苍 野茫茫 五月田野好风光
豆荚青 麦子黄 暖风送爽阵阵香
竹笛响 柳鞭扬 追鸭赶羊心欢畅
嫩青草 割一筐 热爱劳动我最棒
白米饭 泥鳅香 亲手做饭滋味长
天当被 地做床 闭上双眼入梦乡
童年乐趣永不忘 永 不 忘
(配乐:乡间小路)
第二篇:《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学设计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学设计
执教者: 刘亚骄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在麦子熟了,豆荚长大的时候,孩子们赤足走在泥土里,放牧、野炊,“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上漂亮的图案”的种种乐趣。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郁而淳朴的山村乡野气息。开篇课文先描写了由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构成的田野,让我们置身于早麦丰收之中。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忙碌的田间劳作图,大人们、大一点儿的孩子们、小一点儿的孩子们,无论是谁,都有自己要做的和该做的事情。但是,孩子们的事情最有趣,你看,跟着鸭子、羊儿的后面吹着竹笛放牧,引得你的心痒痒的,选个地方生起火来,自己动手做一顿野米,馋得你直咽口水,躺在草地上在太阳底下睡上一觉,更是令人羡慕和向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文本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引发学生思维的触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我感悟,悟情悟理,悟中升华。【教学目标】
1.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在表达快乐的乡村生活时采用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们浓郁而淳朴的乡村生活,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乡村孩子自由、愉快、富有情趣的生活。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乡村孩子自由、愉快、富有情趣的生活。【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出示学习目标:1.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在表达快乐的乡村生活时采用的写作方法。3.感受乡村孩子自由、愉快、富有情趣的生活。指名读。
二、品读悟情,理解课文内容。1.出示自学提示:1.你通过哪些词、句感受到了孩子们的乐趣,用横线画出来。2.从中体会到了他们怎样的心情?把你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写在边白处。3.写完在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汇报。2.学生自学。3.学生汇报。
光着脚丫走路也能有趣?读读课文,有趣在哪?(自由读)
(一)赤脚走 有趣吗?指读。
出示课件: “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真是舒服。”
1.谈感受
一读:作者说,乡村的泥土比他舒服多了:太阳暖暖的照着,风儿暖暖的吹着,那湿湿的、软软的、油光光的泥土也变的暖暖的了,光着小脚丫踩上去,那感觉好舒服呀,你能读出舒服的感觉了吗?指读。二读:呀,带着温度的泥土冷不丁从脚趾缝里冒出来,光滑的像什么?(泥鳅)这该怎么读呢?指读。
三读:他读得怎么样?刚才他没关注 “冷不丁”什么意思?(突然地、冷不防的)像泥鳅一样滑的泥土冷不丁的从你的脚趾缝里冒出来,你什么心情?(意外的惊喜),所以,读的时候“冷不丁”要读得快点重一点,谁来试试?指生读。
点击课件:“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在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真是舒服。” 括号里加上个语气词,读起来会更有感觉,看看加什么好呢?(哇、呀、哎呀、嘿、哈哈)
过渡:真舒服呀,光享受可不行,他们还有任务呢?
(二)放牧
请默读课文7-11自然段,细细品味,看看字里行间你都感受到什么了?
1.“折一根韧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 ” 你真会读书,不仅注意到了“折、削、吹、挥”这一连串的动词,还透过这一连串的动词体会到了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心情。理解了文字的含义,真了不起,读一读好吗?指生读。
2.“随后,我们跟在鸭子、羊儿后面也开步走。不知是谁,想个好办法,把竹篮子挂在小山羊角上„„。”
是呀,把竹篮子挂在小山羊角上,能想出这样的鬼点子,这些小伙伴也太顽皮了,能不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看到这些小淘气的样子啊?生读。从他的读里,你感受到什么了?(板书:妙趣生)3.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过的地里去,那里的蚯蚓、螺蛳、赤膊田鸡最多;把羊儿牵到河边去,那里的青草地真大,草儿真嫩„„ 点拨:我觉得“蚯蚓、螺蛳、赤膊田鸡”还不够多,“青草地”还不够大,“草儿”还不够嫩,怎么读?指生读。聪明一点就通。过渡:两件趣事都写了我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可是,有一个地方不一样,我们是那样精心,那么用心,那么小心,谁找到了?指读
(三)扯青草 出示课件:“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我们鲜嫩的青草呢!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沟沿上、豆地里扯一小捧、一小捧青草,放进竹篮里。想到日后剪兔毛的情景,我们禁不住地要咧开嘴巴笑。”指生读
现在,你们就是那扯青草的的小伙伴,说说你们为什么要小心翼翼呀?(怕踩坏豆荚麦子)
大家体会的真不错,有感情读读吧。齐读
过渡:还有两部分,请自由读13-14自然段,看看你又有哪些感受。
(四)野炊
“忙完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了。别愁,我们有我们的办法。皮皮摘来了嫩豆荚,小梅从自己家的院子里掰了几只竹笋,啊,还不老;青青的家离这最近,他拿来了铁锅和米,来,我们做野米吃!我和春放帮不了忙,就去垄沟里捉泥鳅,捉上泥鳅,洗净了,丢进饭锅里,野米没有烧好,我们已被锅里溢出的香味熏得口水欲滴„„” 恩,七手八脚,就地取材,自己动手,乐在其中,能读读吗? “口水欲滴”什么意思?那说明什么呢?还有什么情况下,也会让我们一见到食物就口水欲滴呢?哪个词?(咕咕叫)形象吗?指读(忙完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了。)
过渡:美美的饱餐一顿后,我们也乏了,于是,指读„„
(五)睡
(吃饱了,我们也乏了,于是便往草地上一躺,闭上眼睛,伸开四肢,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上漂亮的图案。当我们一觉醒来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一片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汇报,板书:暖阳 相伴 的香
乏了便睡,多随意,多自由,怎么读好?(舒缓 轻松)指读。让我们都来感受有暖阳相伴美美睡上一觉的惬意。指读。
三、总结植情,拓展练习。
课文的几件趣事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形容词。今后我们写文章时也要学会运用形容词描写事物方法。自由快乐的乡村生活,说也说不完,但我们这节课却快要结束了,平放书,看看板书,看上去不太完整,老师给他添上几个字,“漫步”“相伴”“的香”你也可以出声读读。结课前,让我们再来品读课题。齐读课题。透过它,又让我们看到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看到了江南孩子们自由快乐的乡村生活,不由得又使我们想起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赤足漫步油光土,小心翼翼扯青草,放牧野炊妙趣生,暖阳相伴睡的香,能不忆江南?愿自由快乐永驻我们心间。
板书设计: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赤足漫步 放牧
扯青草 快乐
野炊 自由 睡的香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上册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案 长春版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生答师板书:田野 美丽 孩子 快乐)
师: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让你感受到田野很美、孩子们很快乐的句子。
二、朗读感悟
(一)感受五月田野的美。
1、指名读(出示课件:“麦子是黄黄的,„„无与伦比的清香。”)教师范读。
2、启发联想。
(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田野很美的?(娴静地微笑)
(2)在这段话中,用了“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娴静地微笑”“无与伦比的清香”这类词语,体会一下有什么好处?
3、指导朗读。(以诗的节奏读)
(二)感悟孩子们的快乐。
1、赤足走
(出示课件: “五月的风暖暖的,„„真是舒服。”)
(1)自由读,说说读后的感觉。
(2)理解“冷不丁”,冷不丁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读呢?
(3)指导朗读。
2、放牧
(1)“折、削、吹、挥”这一连串的动词,体会到了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心情。指生读。
(2)从哪些词能体现出孩子顽皮?
(3)指导读好“最多”“真大”“真嫩”
3、扯青草
(1)指生读,说说你们为什么要小心翼翼呀?
(3)有感情朗读,齐读
4、野炊
指名读。乐在其中的乐趣。
5、睡一觉
(出示课件:吃饱了,我们也乏了,„„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
(1)现在你们就是这五月的阳光,你会画出怎样的图案呢?
(2)指导朗读。
6、总结写作特点:首尾呼应 结尾点题
三、回归整体(配乐读全文)
四、布置练笔
1、写一首赞美五月田野的小诗。
2、找找有关描写农村生活的散文,诗歌等,如《五月的田野》《春天的田野》等,读读,背背,积累词语。
3、到田野里走走,也记录下这独特的童年乐趣。
第四篇:高的是麦子 教学反思文档
《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在麦子熟了,豆荚长大的时候,孩子们赤足走在泥土里,放牧、野炊,“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上漂亮的图案”的种种乐趣。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郁而淳朴的山村乡野气息。
为了努力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考虑到我们班孩子都生长在农村,在感悟乡村孩子自由、快乐、富有情趣的生活时做了一定的铺垫。因此,根据教学需要,我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讲解,或是画面的直观展现,使之对乡村生活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朗读,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俗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我通过复习导入环节,唤起学生的记忆与情感,在巩固的基础上快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感悟探究,努力做到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师生交流,教师相机课件展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探讨、感悟句子体现的思想感情。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情感,以实现“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接纳”。通过讨论交流,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语言,就是要多读!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了解文本,全身心投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里,在朗读中不知不觉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获得情感的共鸣,获得文本情感的浸润。读、背感动你的句子,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魅力,让学生在读读背背中的感悟过程中与作者生发情感的共鸣,体悟得到落实、提升,心灵受到洗涤,灵魂得到震撼。
当然,由于本人教学经验有限,本课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我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动口读、说,动脑想,动手写,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因此,可设计填补文本空白环节,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五篇: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根据教学目的、教师特点、学生认知方式、教学环境等的不同,研究者总结了多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这些模式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要素是相似的,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关联构成动态、循环的过程。
在学习教学设计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学设计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为目的;是一个系统规划的过程,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其具体产物可以是课程、教学方案、教学软件或教学资源等。
任何教学设计都包含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基本要素。(1)教学对象
教学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学习者。为了作好教学工作,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以后,学习者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何种态度和情感,用可观察、可测定的行为术语精确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变化。
(3)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从而作为修正设计的依据。
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2)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入手,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的情境和问题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师生间的互动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必要的练习和及时反馈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2)分析学生特征,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更需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于本课程中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即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4)确定教学策略,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考虑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5)实行教学设计评价,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涉及到诸多要素,我们认为学生、目标、策略和评价是构成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
☆ 目标为核心:在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中,设计的目的是优化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师生的活动、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均要受到目标的控制,设计中的各要素都要围绕如何实施教学目标而进行。☆ 学生为导向: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是通过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行为、情感变化反映出来的。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在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需求、接受能力、个别差异等,为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刺激,以及内部学习过程发生和进行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加以统筹分析,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有利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使全体学生均能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
☆ 策略为重点:教学设计中为了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合理地选择、设计教学策略。诸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媒体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活动程序安排等均为教学策略,它们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 评价为调控:反馈评价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将学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从而得到设计方案修改的信息,评价活动通过确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大量、真实的数据,利用科学方法进行量化处理,对设计方案的价值进行判断。通过这种调控,使教学设计方案更趋完善。
(3)其实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写好教学设计: 1.突出针对性,因材施教(吃透教材、熟知学生、所谓备课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因人而异)2.突出创造性,别出心裁(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新课标精神,要敢于标新立异试图让学生胃口常开,兴致常浓,感觉常新)3.突出指导性,学以致用(要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4.突出启发性,循循善诱(“启发”,“启”在教师,“发”在学生,启而不发是教学设计的失败,重点在发,发才是目的)5.突出操作性,有章可循(教学设计不是抽象的说教,它反映的是怎么教,如何学的教学过程)
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学例1: 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适当给予学生帮助理解图意,并给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有思考方向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生解决问题时间,适当给差生帮助,也给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时间,顾及全体学生。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设计意图: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2.画图求出得数。3.连加法。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
设计意图: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竖式每一步的意义,为今后用竖式解决乘法计算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经过思考与倾听教师的讲解,对笔算乘法充分理解,掌握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板书 1 2 × 3 —————6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总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