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
一、课题„„„„„„„„„„„„„„„„„„„„„„„„„„„„„1
二、课时„„„„„„„„„„„„„„„„„„„„„„„„„„„„„1
三、设计意图及理念„„„„„„„„„„„„„„„„„„„„„„„„1
四、学情分析„„„„„„„„„„„„„„„„„„„„„„„„„„„1
五、教学目标 „„„„„„„„„„„„„„„„„„„„„„„„„„1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1
七、教学准备„„„„„„„„„„„„„„„„„„„„„„„„„„„1
八、教学过程设计的比较研究„„„„„„„„„„„„„„„„„„„„1
九、教学过程„„„„„„„„„„„„„„„„„„„„„„„„„„„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3
(三)拓展练习„„„„„„„„„„„„„„„„„„„„„„„„„3
(四)全课总结„„„„„„„„„„„„„„„„„„„„„„„„„4
(五)板书设计„„„„„„„„„„„„„„„„„„„„„„„„„4
十、教学反思„„„„„„„„„„„„„„„„„„„„„„„„„„„4
十一、参考文献„„„„„„„„„„„„„„„„„„„„„„„„„„4 附录„„„„„„„„„„„„„„„„„„„„„„„„„„„„„„„6
【摘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
教学简介
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加强多媒体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周长的含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Abstract ] Content of cours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inting plate three grades mathematicses first volume unit fifth what is the“ circumference”.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make full use of audio-visual media, elaborate design, curiosit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especially to strengthen th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and learning with the operation, let the student manual, brain, eye to, so that students in a variety of sensory coordination activity accumulated in the perceptual knowledge, and th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meaning, outstanding key, breakthrough difficulty.I
一、课题
什么是周长
二、课时 1课时
三、设计意图及理念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结合具体的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四、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知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周长,但在生活中他们对周长已经有了模糊的影像,因而本节课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从比较熟悉的树叶中感受周长,从而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
五、教学目标
(一)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测量物体的面和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三)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的重点和教学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七、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细绳、直尺。
八、教学过程设计的比较研究 教学目标都基本相同
课程开始教师应用多媒体CAI课件演示小蚂蚁搬运食物的动画情节,具有鲜明的 色彩、精美的动画、有趣的故事,适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这一点我也有应用到。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的机会,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动手的机会。这就使孩子们在独立思考、操作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在画一画,围一围,量一量的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意义,感悟了周长的含义,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大量的描、画、摸、量、算等实践活动,使孩子们进一步体会了周长的含义,培养了数学生活化的意识,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初步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使孩子们各尽所能。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儿童的智慧出于手尖上”,在动感的游戏中使孩子们情绪高昂,心智振奋,使他们对所学的抽象知识通过积极主动的物化活动获得“真正的理解”。
以往的教学重点是对周长的计算,学生可以利用公式算出数据繁琐的周长,却不知周长的具体含义。本课首先创设蚂蚁搬运食物的情境,为学生初步感知周长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让每个学生用笔描述路线图,更好地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周长的含义。整个教学环节教师以动手操作为主线,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使整个环节张弛有度,让学生学得轻松主动。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测量方法多样化的认识,轻松地掌握了周长的含义。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描一描,说一说,初步感受周长的意义。
(1)同学们,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好多树叶都落了,外面一片落英缤纷。多么的美好啊!公园里的小动物们也都开始和树叶玩起了游戏,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玩了什么啊.(出示课件:飘来一张树叶,一个小瓢虫围着树叶爬了半圈,一只蚂蚁绕着树叶走了一周)请同学们认真看,一只可爱的小蚂蚁他在做什么运动呢?谁来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蚂蚁做完运动后还留下一句话呢,她说:“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周长)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周长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探究这个问题。
(2)现在我们学习小蚂蚁那样把书上的几片树叶用笔也给描下来(学生在下面描 绘)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到哪里结束。)(3)刚才大家描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沿边线围着图形,描了一周)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我们能帮它取一个名字吗(树叶页面的周长)?(引出周长的概念,结合封闭图形与未封闭图形,强调周长的意义。)
2.找一找,摸一摸,深入感知周长的意义。
(1)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并说一说课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的边线,并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我们周围任意找到物体的一个面,并说一说它的周长。
汇报找的情况,边说边指一指。(体会周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你能画出树叶的一周,也一定能画出下面这些图形的一周。(课件出示:45页练一练第1题,再另外增加几幅图)
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好?用我们刚才画树叶一周的方法,来画这些图形的一周?开始吧„„(学生动手画一画图形的边线。画完之后,利用学生演示画边线的动态过程。)你能描出它们的边线吗?试试看。学生自己描,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了解学生情况,寻找提高的对象)。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那么平面图形的周长该怎样求呢?(出示课件:第45页第2题)。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5页的第2题。你想怎么量?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量一量。带着问题思考、动手。像这种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量出各边长度,相加就行了。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我们就这样做。
1.量一量腰围
(1)周长在生活中运用也很广泛:比如,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现在同学们就相互配合拿出准备好的皮尺量一量对方的头围和腰围(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同桌合作量一量,并说说自己的腰围。
(三)拓展练习
1、课件出示图1:这两个图形原来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把第一个长方形剪 掉一块,补到第二个长方形中,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的周长的大小。请小组讨论后说明理由?(借助动画演示后让学生试着量一量,算一算,验证推理的结果是否正确)
2、课件出示图2:这两个图形原来也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把第一个图形剪掉一块,现在两个图形的周长还会一样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多媒体放一个录像,内容是两个孩子的对话:要给班里的奖状裱个框,需要知道奖状的周长、妈妈要给女儿买帽子,需要测量出女儿的头围,两个孩子双臂展开分别是一米长,两人拉手正好可以抱住一棵大树,测量出大树的周长是多少„„(这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有助于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物体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头围 腰围
十、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教学中做到了:
1、敢于放手,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和集体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周长的过程。
2、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入课堂,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都有数学,真正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课堂中进行了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学习气氛活跃,在动脑中动手,在动手中思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十一、参考文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师备课参考数学三年级上册
http://wenku.baidu.com/view/8e542536a32d7375a4178073.html http://hljpx.cersp.com/article/browse/170499.jspx 附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2.借助实际操作,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结合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周长,然后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掌握周长,最后,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趣、动感十足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观察、估计、测量、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中还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应肯定不同的探究过程和不同的探究结果,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3.要注意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
应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测量,在动感中体验知识。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式,并交流各自的测量结果和体会。要注意:进行活动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互相合作、互相交流,是否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本节课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并通过合作与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准确地掌握知识。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现在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知识丰富,而且可以通过家长、书籍、网络等了解到一些数学知识。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 决问题的创造性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而且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教师出示多媒体动画)一天,小蚂蚁找到了一块又香又甜的面包,它背着树叶往家里走。走啊走啊,终于到了家门口。(电脑出示小蚂蚁走过的路线图)师:(指着画面上小蚂蚁走过的路线)小蚂蚁是怎样走的? 生:小蚂蚁围着树叶走了一圈。(二)提供机会,主动参与
当同学们对小蚂蚁的路线感兴趣之际,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树叶。让孩子们动手摸一摸这些树叶的轮廓。
师:你能一笔画出这片树叶的边线吗? 生:当然能了。
师:那我们就画画看。边画边想,你能用什么办法量出这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学生们马上动手,很快就画出树叶的边线。)画完之后,孩子们有的用直尺,有的用软尺,有的用线,有的用绳等工具进行测量,或者自己完成,或者和同学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组织汇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方法。然后教师总结,一片树叶边线的总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让孩子们在动感中初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三)对比辨析,深化理解
1.请孩子们用彩笔描画出各种图形的边线(教材45页第1题,再另外选几幅图,如五角星等)。
让孩子们边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描画的过程中提出,这些图形边线的总长度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2.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桌面的边线并算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并算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我们几个人合作完成行吗? 师:(学生有了合作的需求,教师马上给予表扬)当然行啊,你们真会学习。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活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 师总结:对,我们把一个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3.巩固对周长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平面图形?(学生说一个,电脑出示一个)请你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量一量、算一算这些图形的周长,然后同桌或小组内互相检查。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周长,可是“笑笑”却很不服气,想向大家挑战,你们接受挑战吗?(电脑出示数学书45页第3题)师:在小组里说一说。(四)生活延伸,动感游戏
同学们以“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为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创设游戏场面,让孩子们用同样长的绳围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体会周长的含义。
五、教学反思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真正成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亲身感受”。由于学生既参与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又体验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根据生活实际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得孩子们在动感的参与中感知周长的含义,掌握了知识。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教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些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如:让学生画图并计算出周长,孩子们操作起来难度就很大,好在教师及时发现了问题,马上进行了纠正。因此,再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反复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才行。
第二篇: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精选)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第1课时 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47页的内容。
教学自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并能寻求简单合理的运算途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直尺、皮尺、纸质树叶。教法与学法
引导法、操作演示法。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多媒体动画。
师: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小白兔种了许多的白菜,眼看就要丰收了,可是,有一群淘气的鸡经常跑到菜地里偷吃白菜。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被这些小鸡们糟蹋了,小白兔非常着急。为了保护这些白菜,小白兔想了一个办法,它打算用篱笆将菜地围起来。可是怎么围呢? 小白兔设计了两种方案,仔细观察一下,为了保护好白菜,你认为哪种方案
最合理呢?(第种是围成一个封闭图形,第二种没有围完,不封闭。)师: 同学们,秋天来了,很多树叶往下落,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片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你指出树叶的边线吗? 师:小蚂蚁也来凑热闹,沿着树叶的的边缘爬了一周。师:小蚂蚁爬完后又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呢?(大屏幕演示)(小蚂蚁: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师:那么什么是周长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什么是周长。(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前提,这里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边缘爬行的动画情境,有趣的动画故事适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了解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描边线,感知什么是周长。1.描一描。
(1)让学生独立用彩笔描出教材中“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2)数学书封面可以用直尺来描。(3)完成后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2.说一说。
(1)师:你是怎样描的?(2)理解边线的含义:边线就是绕树叶和数学书封面一周所画出的路线。3.摸一摸。
找一找身边的任何一个物体,指一指,摸一摸它们的边线。
活动二:认一认,说一说。1.看一看,说一说。出示两幅图。
师:图中有些什么?蚂蚁铅笔在做什么?又在说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1.蚂蚁绕树叶爬了-周,它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生2.彩色铅笔沿图形边线画了一周,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
同桌之间互相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集体交流。
师:如果蚂蚁没有爬够一周,那么它爬过的路还算是树叶的周长吗?(强调“一周”的意义)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周长?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动手的机会。这就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操作的过程中,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的含义,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三:合作探究。
将课前准备好的纸制树叶发给各小组。
1.师:如何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说说你的想法。2.做一做。
同桌一组选择好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动手合作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说一说。
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汇报方法和测量结果。
4.智慧屋
比较周长的长短;判断图中的图形是否有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画、描、摸、量、算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周长的含义,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使学生各尽所能。
活动四:应用计算。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1.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师: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 2.描一描。
用彩笔分别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3.数一数。
师:同学们,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厘米?(1厘米)数一数,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说一说。
集体交流展示,分别说说各自的方法。
生1:我是从某一点开始,一次数出整个图形的周长。师:那可一定要记清楚起点的位置。生2:我先数出每条边的长度,最后相加。
师:你真聪明!这种方法可以将每次数的结果记录下来,标在图形上,防止遗忘。
活动五:试一试,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出示教材第46页的情境图1。
1.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说说小公园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描一描。2.独立求出周长,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方法。3.集体交流。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什么是周长,如何计算周长,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教学反思
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未知,解决问题。
第三篇: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宁兴学校 赵丽娟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5页“什么是周长”。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指出图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
3、能与他人合作,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2、能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线绳、细铁丝、皮尺、厚纸片制作的树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感知周长。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数学王国里的新朋友——周长。(板书:周长)你听说过周长吗?猜一猜什么是周长?
师:(出示数学书)你能指出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吗? 师:告诉大家,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引导归纳:先找一个点作为起点,从起点开始,沿边线绕一周又回到起点。师: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指一指自己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学生活动。
师:谁再给大家指一指黑板面的周长?告诉大家指的时候你注意了什么? 一生上前指出。
师:(出示乒乓球拍)这个物体有点儿怪,你能指出它一个面的周长吗? 一生上前指出。
师:在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有周长,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指一指,同桌互相说说。师:指出了身边这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能再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一周边线的长度叫做周长。(板书)
(说明:学生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周长,但在生活中他们对周长已经有了模糊的感知,因而本节课先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从比较熟悉的数学书封面、黑板面、乒乓球拍的表面等中感知周长。)
2、课件显示几个平面图形:
让学生到黑板前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师:图(4)怎么会没有周长呢?(它从一个起点出发,回不到起点。)(它是开着口的,不是封闭的。)师: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板书完整: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周全的具体材料,通过指、看、说、辨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去充分地感知,并尝试着表达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经历独立把自己对图形周长的零碎的表象认识归纳并表达出来的过程,在比较中感悟周长的含义,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体验周长。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你能想办法知道这几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吗?
师:请把你想到的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师:谁愿意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1)圆形:
生1: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把它拉直,量绳子的长度。师:(拿出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生2:用米尺也能量。
先在圆上做一个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他是先在圆上做个记号,再沿着直尺滚一圈,然后再看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这和刚才那种先用绳子绕曲线一周,再拉直以后测量长度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归纳: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再测量出它的周长。
(2)三角形
生1:量三条边,再加起来。师:为什么要这样算?
生:把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
(3)正方形
生:量一条边,再乘4。师:为什么要这样算?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知道一条边的长度,再乘4就是周长。师:对,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4)五角星:
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师略作示范)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长度,再乘以5就好了。(师略作示范)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以10就好了。(师略作示范)师小结:求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把这个图形所有的边长都加起来。(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图形“有线段围成的,也有曲线围成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主要目的一是帮助学生从已经建立的周长概念出发,用演绎的思想方法、从整体的高度去把握图形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二是使学生在这些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如:测量的方法、化曲为直的思想等),使学生体悟到图形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和灵活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辨证思维的启蒙,同时为今后教学探索长方形、正方形乃至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做了准备。)
三、拓展应用。
师:每人课前都发了一张长方形纸,请你用手描一描它的边线。你会计算它的周长吗?请你先量—量,再算一算它的周长。
学生操作、计算后,全班交流。师:你能说说算式的意思吗?
生1:长方形有4条边,两个长加上两个宽就是它的周长。生2:他是先把长和宽相加,再乘2,因为长方形有两个长加宽。师:几种算法不同,但都是把长方形所有的边长都加起来,算出的都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你能把这个长方形一分为二,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吗?可以怎么分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师:你觉得每种分法中分出的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你猜猜这其中—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会是原来大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吗? 师: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就是—— 师:比原来大长方形的周长多了多少?为什么会多? 课件:闪烁多出的两条边,师引导学生观察。
师:看来分法不同,多出的长度也不同,图形的周长也就不一样。
(说明:引导学生分开、合并长方形与小长方形,边操作边观察、计算图形周长发生的变化,并反思变化的原因,这是学生在学习周长时较难理解也常出错的地方, 教学真正“挠到了学生的痒处”。在操作演示的过程中,直观图形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了抽象算式的由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与认识。)
四、总结。
2016年9月
第四篇:《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一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教材通过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帮助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紧接着呈现几位同学小组讨论的情景,有的用绳子围树叶,有的用尺子量数学书封面的边,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逐步感知了周长的含义,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后一节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
“什么是周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体验周长的过程。
2、认识到什么是周长,会简单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
3、结合实例,帮助学生感知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乐于动手操作、探索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什么是周长。
2、能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难点:
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直尺、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从校园里捡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想欣赏一下吗?请看(播放课件,)这些树叶真漂亮,想不想画下它们的形状?
二、主动探究,测量周长
1、描一描,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1)描一描
请拿出纸,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画出它的边线来。开始吧!
学生操作,完成后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2)说一说
谁愿意来给同学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描的?你知道什么叫边线了吗?(实物投影展示)
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描的对吗?表达的非常清楚,请回到座位上。
你们是从哪里开始描,又到哪里结束的?
说的真好!谁再来说一说?
教师小结: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动态演示),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师:再来看(出示图),你能描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吗?
学生描完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教师总结: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3)摸一摸
请学生找到身边的任何一个物体,指一指或摸一摸他们的边线。如课桌面的边线,文具盒的边线,黑板面的边线等。
总结:
周长的两个特征:
①从哪里起笔,最后又回到哪里;
②都是沿着边线描。
2、探究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
(1)看一看,议一议
①课件出示树叶和数学书实物,请学生观察并思考: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②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以及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初步确定哪些方法可以用。
(2)实际操作,量一量。
师:现在请大家找好合作伙伴,选择适当的工具,动手量一量吧。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师 :请大家说说你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怎样得出的测量结果。
师:在测量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保证测量的数据比较准确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在测量过程中,要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多测量几次,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误差,保证结果的正确性。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测量。
3、借助方格图得出图形的周长。
(1)描一描
课件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先请学生指一指,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再用彩笔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2)数一数
师: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数一数,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请学生尝试独立数出图形的周长。
(3)说一说
师:你们是怎样数的?能说一说吗?
(4)优化方法。
师小结:图形的边线可以分为两类,水平方向的边线和竖直方向的边线,在同类的边线中有很多是等长的。所以更有效的策略是分别计算这两类边线的长度,再求和。
请学生重新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再数一数,然后汇报一下自己的感受。
三、巩固提高1、2题 请学生先明确题目的要求,再观察图形,确定起点,然后用彩笔画出行走路线。
3、4题 请学生先读懂题目的要求,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最后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学习“周长”的?你又联想到了那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47页6、7题。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周长的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测量周长的方法:
1、不规则物体:绳测法
2、规则物体:直尺测量法
第五篇:《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课题1 什么是周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三年级上册数学 3.课时:1课时 4.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物体的面的边线,让学生感爱、体验周长。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摸的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5.学生课前准备:(1)捡拾2片树叶。(2)直尺或三角尺,毛线或细绳、卷尺。
(3)在家长的指导下、配合下测量自己的头围、腰围等,并做好记录。6.教师课前准备: 教学之前先用百度网页搜索“认识周长”的相关教学资料,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等作为参考,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再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一些相关图片及相关习题。通过整合教学方案、相关教学素材并结合学情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线、皮尺、部分实物、卡片等。
[教学内容]什么是周长,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44、45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身边的物体的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设计理念]
(1)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2)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3)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周长的比较方法。
3、能初步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测量周长方法的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中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感受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
1、认识周长。
2、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用平移的方法比较周长。[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引导法,游戏教学法。2.学习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小蚂蚁。小蚂蚁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经常锻炼身体。看,它又要开始跑步。(出示课件)。
学生观看蚂蚁爬树叶的动画(FLASH动画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 爬一周)
讨论:刚才小蚂蚁跑的路长与这片树叶的什么有关? 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适当板书:一周的长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周长》
二、自主合作探究“周长”
1、摸一摸(1)摸一摸手中树叶的边线(强调从哪起摸,到哪,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
(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封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
(3)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4)找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的周长在哪?谁能上来指出来?
请一生用米尺指出来,师在学生起点处做个记号,回到起点时又做记号。
(5)摸一摸,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里还有许多物品都有它们的周长,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找出它的一个面,沿着它的边线用手来摸一摸它们的周描画?(课件展示)
(2)判断:下面哪幅图的周长画得正确?为什么?(出示课件)(3)学生活动:描树叶的周长,比一比谁能描得又快又好。(4)学生演示交流是怎么描的?(实物投影展示)(5)师:小蚂蚁想试试大家的能力如何?又给我们带来三幅可爱的图画,你们喜欢哪一幅就选哪一幅,用你们最喜欢的颜色来描出它们的边线!(p45-1)指名到展示台演示。3.量一量、算一算。(1)测量直线型图形的周长。
师:老师特地为大家带来一些图形朋友,你们看都有谁?(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
说一说: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要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测量。
(2)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同桌讨论:如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集体交流测量所需的工具、测量方法。(教师同时演示操作的方法)同桌合作测量树叶面或硬币的周长。
(3)小结:看来在测量直线型图形的周长时,只需要测量出围成这个图形各条边的长,再计算出它们的总和就行;如果要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就需要借助毛线、卷尺等工具。三.拓展延伸。
1、测量腰围、头围等。
(1)师引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非常广泛。其实不仅物体面上有周长,就连我们身上也有周长。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指导学生指一指腰的周长从哪到哪?还有头围、腕围„„ 在这些周长当中,你想了解哪的周长,我们就来实际测量一下它的周长。(课件展示正确的位置及测量方法)(3)小组合作测量。
(4)交流: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哪的周长?怎么测量的?(从哪到哪的长度?强调起点到终点。)
2、了解: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师引入:我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请问它的周长在哪儿? 生上台指出。
(2)质疑:如果老师把接头放开,这个图形还有周长吗?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出现2种观点:
a:我认为有周长。b:我认为没有周长。(3)我们分两组进行辩论。(分正方与反方)
(4)小结: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五. 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的表现怎么样?给自己评价一下!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创设丰富的情境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通过创设情境“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小蚂蚁。小蚂蚁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经常锻炼身体。看,它又要开始跑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顺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蚂蚁爬树叶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周”的含义。紧接着我又创设了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最后创设“智力大比拼”的比赛情境,并将图形周长的比较练习都融于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乐于探究。
(二)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摸一摸、描一描、测一测、算一算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测量、计算、比较方法等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直线型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曲线型图形);发现了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还发现了比较周长的不同方法,用“平移”线段的方法比较既快又准。这些充分体现了“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思想。
总之,教学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