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咏江南》教案

时间:2019-05-12 21:5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仙子·咏江南》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仙子·咏江南》教案》。

第一篇:《水仙子·咏江南》教案

水仙子·咏江南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本曲作者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此曲写景物的角度,并理解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诵读领会古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了解赏析的方法。

2、难点:体味曲中作者“爱杀江南”所蕴含的感情。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说说江南特有的风光有哪些?

2、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关于咏叹江南风光的诗句。——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二、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口,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后辞官归隐,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卒封滨国公,谥号文忠。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大违当政者意,被构罪罢官,他恐遭祸,变姓名逃去。英宗时又曾为内廷张灯为鳌山事上谏而险遭不测。他的散曲多是在辞官归里后所写,由于对宦海**、世态炎凉有切身体察,因此能作比较真切的描写。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写与鸥鹭为伍,与云山为友,使他心旷神怡。他的咏吟山水的优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隐”题材的作品,调子仍然是比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远离嚣尘去过田园生活,以远祸全身。

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类题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筹。

三、朗读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语音、语调。

2.借助注释,个体朗读,通过理解,明确下列问题: A“水仙子”为本曲的曲牌名,“咏江南”是题目。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的情感态度是怎么样的?(从“咏”字可以看出是“咏叹”、赞美的情感态度。)B说说曲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

——此曲写江南水乡秋色,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3.组织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曲中的江南美景,理解本曲的内容大意。

——江面经晴日照射,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两岸人家精雕的房舍密接不断,水菱荷花丛中,一片秋光又轻又淡。看沙鸥频频起舞,自由自在的飞翔,风徐徐吹来,卷起珠帘,夹杂着淡淡的香味。看船只从远方驶来,五色的彩绘,把船身打扮得亮丽耀眼。风中酒旗翻飞。

四、品读赏析

1、这幅江南水乡秋色图是谁在欣赏?从曲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作者在欣赏。

一个“看”字点出作者曲中所有的风光都是他看到的;

一个“淡”字表面上是指江南秋天景色的悠闲、恬淡;而实际上是指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的反映。(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香”字是指作者嗅到的。

结尾“爱杀江南”,直抒胸臆,将对江南风光的喜爱之情表现得外露而炽烈。——前面七句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2、作者如此浓烈地喜爱江南的风光,那么从曲中可以看出江南的风光到底美在哪里呢?(提示:写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景观描写,这样才能全面地表现一个地区的风光;也可以从画面的色调、动静、氛围、语言意境等方面来考虑)——明确:

A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恬淡:满江的烟波在阳光的照射下烟雾迷蒙,江上的荷花丛生,一片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

B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檐上的彩绘装饰;一个“接”字是房屋相接之意,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用了夸张的手法,更是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五彩亮丽的画船儿在招揽游湖赏曲的客人,酒旗翻飞的酒店招揽着累、饿交加的旅人,生意兴隆!

C动静结合的美丽画面;烟水、晴岚、画檐、荷花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驶来来,酒旗在迎风招展,于宁静中显出一派生机。

D语言美:两次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并且押an 韵,使本曲读起来富有音乐的节奏美。语言风格比较清丽明快。

3、教师小结:

本曲作者运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江南风光,把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市井风光融为一体,加深了我们对江南风物的整体印象,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曲

2、完成《点击》练习

第二篇:《水仙子·咏江南》公开课教案

水仙子·咏江南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曲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2、领会古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了解赏析元曲的方法。

3、体味曲中作者“爱杀江南”所蕴含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领会古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了解赏析元曲的方法。

2、难点:体味曲中作者“爱杀江南”所蕴含的感情。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说起江南,人们脑海中会自然地浮现出“温柔水乡”、“烟雨江南”等词汇,江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给了无数文人骚客灵感,引得他们纷纷吟诗作赋赞美江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家张养浩的作品《水仙子·咏江南》(板书课题)

二、解题,标题质疑

师:请一生回答这首散曲的题目是什么?什么意思? 明确:咏江南。意思是歌咏、赞美江南。师: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有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标题质疑法,亦即看到题目会产生什么问题?请大家思考后分享自己的疑惑?

预设:该曲写了江南哪些景象?作者为什么要咏江南?水仙子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也有自己的疑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跟大家有心灵相通的地方。(出示PPT的问题)

1、江南有些什么景象?这些景象分别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

2、写出此景的作者心情如何?

3、曲中有没有直接抒发对江南感情的句子?如果有,这句有何作用?

三、把握意境

师:接下来请大家根据疑问齐读散曲。

(读完)请学生描绘一下曲中所写到的江南景象。

组织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曲中的江南美景,理解本曲的内容大意。

——江面经晴日照射,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两岸人家精雕的房舍密接不断,水菱荷花丛中,一片秋光又轻又淡。

师:大家发现这三句写的景有何特色?是静景还是动景? 明确:静景。

师:这样的江南静景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悠闲、宁静、恬淡的江南秋日美景。

师:接下来请大家看一看,后面的句子还是在写静景吗? 生:不是,是动景。

师:从哪里看出来是动景? 生:舞、卷、至、飐

师:我们也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描绘一下江南动景的美感在哪里?

明确:看沙鸥频频起舞,自由自在的飞翔,风徐徐吹来,卷起珠帘,夹杂着淡淡的香味。看

船只从远方驶来,五色的彩绘,把船身打扮得亮丽耀眼。风中酒旗翻飞。师:这样的动景又给我们带来怎么的感觉呢? 明确:繁华、富庶、祥和的江南市井生活。

师:请大家再齐读散曲前7句,找找看曲中在数量词的使用上有何特点? 明确:使用了“

一、两、三、十”等较小、较少的数量词。师:这样的数量词的使用有何妙处?

明确:与江南风物的特点相一致,体现了江南的精致、秀丽、生动。

四、体会情感

师:这些江南的美景都是谁见到的? 明确:作者自己。

师: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见即所想的反映,作者见到如此的江南美景,体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呢?

明确:闲适、恬淡的心境。

师:作者的情感通过这个景物描写体现出来,也可以说这些景物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这就叫情景交融,那么曲中有没有直接把心中的感情抒发出来或者说直抒胸臆的句子呢? 明确:有,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师:这一句在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总结前文并且是该曲的主旨句,直接把心中的江南的喜爱和赞美表达出来了。

五、知人论世,深入把握

师:这首散曲我们读到这里应该说算是读完了,把握了散曲的内容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可以做出这样的小结。(出示PPT)如果我们就在这里结束大家有没有什么遗憾的?或者说大家还有些什么想知道? 预设:作者张养浩是谁?

师:是的。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离不开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历史上爱江南的人很多,但每个人对江南的爱或许都会因为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而带上了特殊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一定要知人论世。(PPT出示,介绍张养浩,介绍两首与他人生选择相关的散曲《沽美酒兼太平令》《十二月兼尧民歌》)

师:我们爱一个地方,或许因为这儿有我们的过去,或许因为那儿有我们的远方。所以我们会爱故乡,因为那里有我们美好的童年回忆,有思念我们的爹娘。我们会爱江南,因为那儿我们的憧憬和向往。从我们对这首散曲已经对张养浩的了解中可以得知,江南那种远离纷争、宁静悠闲的生活正是他在经历了宦海**、看透了世态炎凉之后的理想选择。因此,我们还可以从这首散曲中读出他的理想。(出示PPT)

至此,我们可以对这首散曲进行真正的总结(出示PPT)

六、反馈巩固

师:带着对本首散曲的理解,请大家再次齐读课文并尝试背诵,并且思考我们学习这首散曲用了怎样的方法?

明确:标题质疑、把握意境、体会情感、知人论世把握主旨(出示PPT)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

2、查阅张养浩辞官归隐后的经历。

第三篇:咏江南美文

不知怎的,突然疯狂地想起了那烟雨朦胧的江南。似水流年间,疗养了多少文人骚客敏感的内心。你青石的板桥,灰黑的瓦片,斑驳的篱墙,长满苔藓的台阶……沉淀着甸甸的历史你,为何就悄无声息地隐没在了如落幕般繁华之中?

当王羲之在你面前落下了《兰亭集序》那最后的重重一笔,你又是否为此欢欣了你暮春的温和?

油纸伞,小桥,流水,绣花鞋,梅雨中哀啼的画眉,指尖的温脂如玉,一颦一笑间倾倒了多少才子。

可是如今的你,透过垂下的柳枝柳叶间的明媚看着远去的小船,心中的惆怅又是哪般?

惆怅不是无病呻吟,你确实是心疼了吧。心疼那些不经意间就流过了的如小溪一般的花样年华。

最喜欢你的寂静中的幽美,那仿佛看透一切的淡然,流水上平铺的青石板桥,桂花树香下的斑驳篱墙。

最难忘的是你那幽深的竹林,沏一杯香茗,茶香袅袅,竹香濛濛。

是啊,你的竹也是馨香的,弥漫着一股股典雅知性的淡然。

长袍轻拂石桌上的灰尘,放上一壶清酒;举杯遥祝,对着远处连绵的绿山,喃喃地说着那些自己都不知道说着些什么的自语。

“连天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我懂,我懂你那险的危耸的山川是为了武装自己的软弱。

所以当倾城容颜少了天险地壑的遮挡,你透过羞涩地注视着那些忙忙碌碌的小黄泥人儿的时候,有人说“攀登到最高的山峰之巅的时候,看见的就只有自己了”。

可是当我走到了山路的尽头,举目四望,看到的却只有你安静的恬美——让人醉了自己的恬美。

当飘飘洒洒的白雪装饰了你的岸边绿树,河边民居;当你的微黄灯光映照在洁白的积雪上;当远处高楼的霓虹灯把雾气弥漫成淡红色,你又在想着些什么?

你是透过重重地迷雾看到了未来与过去的自己了么?

当所有的诗意都被昔人挥霍一空,我又怎样寻找烟雨蒙蒙的诗句,去赞美你?去赞美你那绝世芳华,一袭白裙,婀娜动人。

你的倾城容颜,悠悠地踏进了我的梦乡。可是为什么你的眉头紧锁,我缩回想要抚平你眉头的手,疑惑地注视着你忧伤的眼眸。

为什么你的泪光迷离?

你是在期盼着什么吗?

你还在期盼着濛濛白雾中,优雅划过的花船么?

你还在眷恋着古城外那清脆的牧笛声吗?

还是,你在哀怨着——

哀怨着再无潇洒书生挥笔吟诵对你的倾慕爱恋?

哀怨着再无小桥流水的安静与恬淡?

江南啊,收起你的哀怨吧,消了你的期盼吧。

当岁月把你的温柔沉淀,总会有人去重新拾起你那碎了一地的哀伤。

就像我站在着寒风萧瑟的北方街头,幻想着细嗅你身旁沁人馨香。

第四篇:《水仙子·夜雨》原文赏析

《水仙子·夜雨》原文赏析

《水仙子·夜雨》原文赏析1

原文

一声梧叶一声秋,②

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③

落灯花,棋未收,④

叹新丰孤馆人留。⑤

枕上十年事,⑥

江南二老忧,⑦

都到心头。

注释 ①水仙子:曲牌名,又名凌波仙、凌波曲、湘妃怨等。句式为七七、七五七、三三四。八句四韵。

②“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一点芭蕉:是指雨点打在芭蕉叶上。

③三更归梦三更后:夜半三更梦见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归梦:梦归故乡。

④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

⑤叹新丰孤馆人留:用唐代初期大臣马周的故事。新丰:在陕西新丰镇一带。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

⑥枕上十年事:借唐人李泌所作传奇《枕中记》故事,抒发作者的辛酸遭遇。

⑦二老:指年老的双亲。

译文

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

《水仙子·夜雨》原文赏析2

原文: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诗词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南唐卢绛没有入仕时,曾经生病住店,梦见白衣妇人唱着歌劝酒,词中说:“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菩萨蛮》)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

“三更归梦三更后”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的心情。三更即是午夜,午夜梦回,再难入眠。“落灯花棋未收”,夜阑静,灯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棋一般,宋代贺铸有词说:“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忆秦娥》)可见在三更之夜,天涯孤客,更添愁绪,“三更”和“梧桐”、“芭蕉”、“夜雨”一样是孤寂的象征。作者用了这么多语言描写了一个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太平乐府》作“叹新丰孤馆人留”。此句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典故,新丰地属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得天下后,将父亲接到京中,而刘父思乡之情很浓,于是将街道格局改成丰邑的样子,并另建村镇,并迁来丰邑的居民,所以叫新丰。《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全曲的意旨。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载徐再思只做过“嘉兴路吏”。《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居江湖,十年不归”。由此可见徐再思曾有北上的经历,而且滞留有十年之久,除此曲之外,他的“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商调]《悟叶儿·革步》)、“回首江南倦客,西湖诗债,梅花等我须归”([越调]《天净沙·别高宰》)、“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均可见一斑。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十年游宦归梦远,让他感到十分惆怅。

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起三句鼎足对,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作者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说尽了作者的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经历,由于资料缺失,已无法查找,只能从他的诗句中略窥一二。元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徐再思北上之行,无非为求仕而往。作为南宋遗民的亡国之恨,作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无门,颇有“英雄失路”的感慨。这首作品贵在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将人生的失落与亲情相溶,字字未写作者自己,写物寓言,侧面落笔,“以我观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曲是词之变体,但比词更贴近民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浑朴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能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栏中广为流传,原因就在于它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徐再思散曲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数字,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作者笔下,秋雨绵绵,桐叶声声,雨打芭蕉,愁滴心头,羁旅路遥,思乡情长,无限惆怅,无限感慨,全都浸透在字里行间。曲中层层递进,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惆怅、光阴易逝的感慨,道出了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可以说曲因数字而有生趣,数字因曲而灵动。这一点在“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双调]《水仙子·春情》)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多数学者认为数字的反复迭用,有斧凿之嫌,好在《夜雨》一曲贵在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一般的应景之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徐再思正是借助数字对秋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寓言写物、情景交融,真切地吐露了游子“旅思”之情。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水仙子·夜雨》原文赏析3

《双调·水仙子·夜雨》原文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双调·水仙子·夜雨》翻译

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双调·水仙子·夜雨》注释

①“一声”句: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是概括其词意。

②“一点芭蕉”句:杜牧《芭蕉》诗:“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此取其意境。

③落灯花,棋未收:赵师秀《有约》:“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④新丰: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北。汉刘邦定都关中,因其父太公思归故思,乃仿丰地街苍筑城,徙诸故旧于此,让太公居之,乃大悦。见《史记·高祖本纪》“更命郦邑曰新丰”注引《括地志》。这里暗用马周在新丰被店主冷落的故事。

⑤枕上十年事:此用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平生个里愿深怀,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的词意。

⑥江南:因作者家在江南,故云。二老:双亲。

《双调·水仙子·夜雨》赏析

开头三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写诗人在雨夜借宿他乡,半夜三更听到外边风吹梧桐叶,雨打芭蕉声,不禁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古人云,一叶而知秋。更何况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又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再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满目凄凉,更添愁思。所以这里雨滴梧桐的,渲染了因绵绵的乡思、悠悠的乡情所带给作者的无穷的愁苦和悲哀。

第四句“落灯花棋未收”,写归梦忽醒,回到了独宿客舍的现实情景。梦醒后,首先看到一盏残灯,由灯光看到凌乱的棋局,由棋局而想到自己的处境。化用宋代赵师秀的名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残棋未收,灯花已落,从侧面刻画思乡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神态。第五句“叹新丰孤馆人留”,联想到唐初大臣马周的遭遇。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这里暗示了诗人百无聊赖、备受冷落的情怀,抒发了对穷愁潦倒生活的不满。

最后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写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回想平生成败的经历,他仿佛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细语的景象,看到双亲在家里为他担惊受怕的面容。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这里诗人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担心,于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读来令人回肠荡气,“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含无限愤慨,令人回味无穷。

游子思乡之主题,在传统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而此曲把游子思绪刻画得细致入微,颇具典型意义。特别是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说一声桐叶,一点芭蕉,即意味着一声秋意,一点愁思,而桐叶声声,蕉雨滴淅,则秋意无边,愁思无限的意蕴可以想见。曲中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

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漂泊在外的游子,雨夜栖宿在旅馆,其心境该是何等凄凉。归家的好梦似是被风雨声惊醒,于是便再也睡不着,万千思绪都到心头。开头两句叠用数量词,如闻雨声嘀嗒,读来既抑扬顿挫,又把整个气氛渲染得十分浓厚,以下的一切都是在雨声中展开的。本篇题为“夜雨”,实则写羁旅之愁苦。

第五篇:水仙子·夜雨原文及赏析

水仙子·夜雨原文及赏析

水仙子·夜雨

作者:徐再思

朝代:唐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译文: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注释:①水仙子:曲牌名,又名凌波仙、凌波曲、湘妃怨等。句式为七七、七五七、三三四。八句四韵。②“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一点芭蕉:是指雨点打在芭蕉叶上。③三更归梦三更后:夜半三更梦见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归梦:梦归故乡。④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⑤叹新丰孤馆人留:用唐代初期大臣马周的故事。新丰:在陕西新丰镇一带。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⑥枕上十年事:借唐人李泌所作传奇《枕中记》故事,抒发作者的辛酸遭遇。⑦二老:指年老的双亲。

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南唐卢绛没有入仕时,曾经生病住店,梦见白衣妇人唱着歌劝酒,词中说:“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菩萨蛮》)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

“三更归梦三更后”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的心情。三更即是午夜,午夜梦回,再难入眠。“落灯花棋未收”,夜阑静,灯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棋一般,宋代贺铸有词说:“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忆秦娥》)可见在三更之夜,天涯孤客,更添愁绪,“三更”和“梧桐”、“芭蕉”、“夜雨”一样是孤寂的象征。作者用了这么多语言描写了一个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太平乐府》作“叹新丰孤馆人留”。此句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典故,新丰地属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得天下后,将父亲接到京中,而刘父思乡之情很浓,于是将街道格局改成丰邑的样子,并另建村镇,并迁来丰邑的居民,所以叫新丰。《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全曲的意旨。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载徐再思只做过“嘉兴路吏”。《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居江湖,十年不归”。由此可见徐再思曾有北上的经历,而且滞留有十年之久,除此曲之外,他的“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商调]《悟叶儿·革步》)、“回首江南倦客,西湖诗债,梅花等我须归”([越调]《天净沙·别高宰》)、“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均可见一斑。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十年游宦归梦远,让他感到十分惆怅。

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起三句鼎足对,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作者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说尽了作者的`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经历,由于资料缺失,已无法查找,只能从他的诗句中略窥一二。元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徐再思北上之行,无非为求仕而往。作为南宋遗民的亡国之恨,作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无门,颇有“英雄失路”的感慨。这首作品贵在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将人生的失落与亲情相溶,字字未写作者自己,写物寓言,侧面落笔,“以我观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曲是词之变体,但比词更贴近民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浑朴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能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栏中广为流传,原因就在于它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徐再思散曲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数字,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作者笔下,秋雨绵绵,桐叶声声,雨打芭蕉,愁滴心头,羁旅路遥,思乡情长,无限惆怅,无限感慨,全都浸透在字里行间。曲中层层递进,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惆怅、光阴易逝的感慨,道出了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可以说曲因数字而有生趣,数字因曲而灵动。这一点在“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双调]《水仙子·春情》)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多数学者认为数字的反复迭用,有斧凿之嫌,好在《夜雨》一曲贵在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一般的应景之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徐再思正是借助数字对秋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寓言写物、情景交融,真切地吐露了游子“旅思”之情。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下载《水仙子·咏江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仙子·咏江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仙子·怀古原文及赏析5则范文

    水仙子·怀古原文及赏析水仙子·怀古张可久〔元代〕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译文在......

    《水仙子.寻梅》翻译赏析(5篇可选)

    《水仙子.寻梅》翻译赏析《水仙子.寻梅》翻译赏析1水仙子·寻梅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袭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

    双调·水仙子古诗歌赏析

    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①。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刍鱼旋打②,有鸡豚竹笋藤花③。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④,闲时节自炼丹砂⑤。注释⑴处士: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此指隐士。⑵......

    《江南》教案

    《江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

    《江南》教案(模版)

    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汉字,并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江南教案

    江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两条绿线里的5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培养热爱......

    江南教案

    江南 教学目的: 1、 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 2、 正确朗读课文。 3、 感受江南美好的风光。 教学重难点: 认识“江、南......

    《江南》教案

    3 江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江、南”等 9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2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 个字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