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背影》导学案

时间:2019-05-12 21:5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3.《背影》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3.《背影》导学案》。

第一篇:13.《背影》导学案

《背影》

课型:讲读课

教材分析:《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朱自清在20岁时,经历家庭的两次变故: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时,浦口分别时的父亲的背影给年轻的作者深刻的印记。这篇散文凝聚了父亲对他的关怀,他对父亲的深挚的爱。作者通过朴质、深沉、细腻的文字,把他对父亲的爱诉诸笔端,让我们读者真切感受父子深情!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名家,有关他的资料非常丰富,而抒写亲情又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之一,因此网上相关信息也很多,这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学情分析: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文中深挚的情感抒发和细腻的描写手法,适宜学生做探究性学习。因此可以倡导学生阅读时有意识地带着疑问去探寻、追究作者的心路历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一定的认知体会。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迟疑”等词语,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教学难点: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掌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研讨探究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测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和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投影显示孟郊的《游子吟》)

孟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也许算不上耀眼,但他的一首《游子吟》却历久不衰,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多少深挚的忆念。是的,“可怜天下家长心”,是无私深沉的家长之爱沐浴着儿女们的生长。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篇表示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二、文常积累(多媒体显示)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2、《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分别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点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预习检测: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投影:注音:

差使(chāi)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蹒跚(pán shān)

迟疑(chóu chú)

迂腐(yū)

拭(shì)

颓唐(tuí)

举箸(zhù)

琐屑(suǒ xiè)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昏暗,不景气。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富、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3、文中几次提到背影?分别体现了什么感情?

4、刻画人物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画出并注明。

三、诵读感知,整体掌握

1、学生放声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身的地方,并作简明点评。

2、先自主思考,再合作讨论:

⑴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示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5、6号完成)

①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开篇点题,不只是采用破题法,而且是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厚的真挚的爱。一个副词“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极。(怀念父亲,惦记背影)②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虽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表示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③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父亲离开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身的感情加以烘托,表示出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难过,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父子分手,惜别背影)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迭印在结尾的大特写,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篇。(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小结:表示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切的思念。

⑵ 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3、4号完成)

第一次是到徐州见着交卸了差使的父亲,满院狼藉,去世的祖母,“眼泪”发明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悲哀之泪)

第二次看见父亲费劲地翻过铁栏,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感受到父亲在自身处境极为困顿的情况下对儿子的厚爱,“眼泪”是对父亲深深的理解。(感动之泪)

第三次看见背影消失在人群里,“眼泪”是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依恋。(惆怅之泪)第四次读信时的“眼泪”是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忧伤,对父亲命运多舛的哀叹,更是深切回忆。(思念之泪)

小结:课文正是通过“我”的眼泪与父亲的背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示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⑶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示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1、2号)

明确:“这一次”是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的父亲的“背影”,作者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四:小结:生活真像七色阳光,痛苦是灰色的,快乐是亮红色的!经历过分别的痛苦,感受到父子间的挚

爱深情,获得这感人致深的人生体验,才会拥有快乐。

达标 五:作业练习:

1、识记词语:“狼藉”,“惨淡”,“勾留”,“祸不单行”,“蹒跚”,“颓唐”,“晶莹”,“东奔西走”等(听写)。

2、完成阳光课堂基础题目。

第二课时 导学

一、复习导入

二、揣测品味,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参与全班交流。)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⑴ 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

明确:祸不单行,表示倒霉的事接连发生。文中指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哀加上生存危机,陷入了不堪接受的困境。⑵ 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明确:这是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⑶ “惨淡”一词,除了表示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互动

2、分析文中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的句子。语言描写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明确:“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

③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明确: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自己放心。④ “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里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小结:父亲的话虽寥寥数语,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

动作描写:为儿子买橘子爬过月台的场面,为什么如此艰难?

①父亲是个胖子。②腿脚不灵便,走路蹒跚。③穿着大马褂,上下不方便。④父亲当时心里很难过。小结:如此诸多不便,但父亲还要去亲自给儿子买橘子,那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非常会照顾儿子、疼爱儿子的慈父

三、拓展迁移

仿写:以本课为范例,写一篇以人物形象的某一个特征(如“眼睛”、“双手”、“脚步”等等)为题目和

线索的作文,要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具体地描写出有关事件与场景,真切地表达出对某个人物的感情。

四、小结:课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五、达标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外貌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感动得流泪 ;第二次 离别伤感的泪。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攀、缩、倾)

七、板书设计:

朱自清

子爱父?---父疼子!

悲哀之泪──

⑴开篇: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穿戴:色、布──家庭惨淡、心情沉重;

感动之泪──

⑵买橘: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走姿:蹒跚──年纪大,身体不便;

惆怅之泪──

⑶告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爬月台:探、攀、缩、倾──艰难;

思念之泪──

⑷读信: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中 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

教学反思:

第二篇:《背影》导学案

七背影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学习重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学习难点】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狼jí________chóu__________躇蹒跚._________琐屑.________颓.唐___________diàn_________记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细小而繁多的事。()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中,“聪明”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下面的句子,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文章通过记述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之情。【合作探究】

6.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我流泪?我流泪的原因又各是什么。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7.品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中“我”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3)找出文中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为你买几个橘子去。”,坚持为一个二十几岁已年轻力壮、会照顾自己的儿子买

橘子,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4)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定”改为“说过”好不好?

8.文学作品选取标题非常重要,课文为什么不以“浦口送别”或“回忆父亲”为题,而偏偏以“背影”为题呢?

【精读精练】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2>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4>我赶紧拭干了泪。<5>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6>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7>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8>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9>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0>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1>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12>我望着他走出去。<13>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1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9.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句话?选出正确的一项()

A.<1><3><6>B.<6><7><14>C.<1><3><14>D.<1><6><14>

10.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A.父子情B.父亲的背影C.惜别D.买橘送别

11. 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1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第4句:第8句:

13.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等”、“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14.我们常常为母亲深情细腻的爱而感动,但常常对父亲如山之爱体会不深。读了此文,请仿照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提升】

16.读了《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

第三篇:背影导学案

《背影》导学案

主备:李永升 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的心灵。

4、培养学生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知识博览

一.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情景,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近几年来”,再次转入对家庭境况的回忆,接着自然地进入对父亲一生的回忆,字里行间充满淡淡的哀愁。家境的衰落并非是父亲的无能,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而是当时社会衰败、民不聊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境遇每况愈下的一个缩影。从父亲的老境中可以看见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千百万知识分子困顿的身影。然后写父亲老年性格的变化。

如果深究一下父亲的性格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呢?这是家境和社会状况日益恶化在父亲身上的反映,这里所要说明的并非是父爱的减退,而是表现生活对父亲的压力和磨难。这里所写的对父亲的理解,比“我”在浦口车站时的感触又深化了一层。

行文至此,作者用“但”字一转,写父亲的心情由郁闷怒怨到“终于忘却”,“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并非是父亲的心境已经变好,“只是”一词就深刻地表明,父亲对前途、对社会已经绝望,只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孙子身上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再写接读父亲的来信。父亲来信中的这句话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触发点。“我身体平安”是怕儿子不放心的安慰的话,“大去之期不远”才是真实的情况。按照常理,“膀子疼痛”与“大去”之间相去甚远,但父亲由膀子疼痛就想到了死,这是老境颓唐的表现,是对生活绝望的反映。“我”由父亲的这句话,想起了父亲坎坷的一生,想起了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不由得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背影》。

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写了作者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这对学习课文前面的内容是有帮助的。●自主学习

1、正音释词。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奔丧(sāng):丧,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另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晶莹(yíng):光洁透明。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sù)赋(fù)闲 游逛(guàng)栅(zhà)栏 举(zhù)

●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本课所写的是父亲的背影。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要弄清: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请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最好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为: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3)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

三、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这是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背影”。现在,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2、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明确: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作了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使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所以,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3、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① 第一次“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开篇点题,不仅是采用破题法,而且是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厚的真挚的爱。一个副词“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极。

② 第二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望父买橘时的背影。虽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③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惜别时的背影。父亲离开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表现出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④第四次“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泪光中再现背影。迭印在结尾的大特写,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篇。

作者以背影为线索,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思念巧妙的抒发了。

4、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明确:

第一次是到徐州见着交卸了差使的父亲,满院狼藉,去世的祖母,“眼泪”创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第二次看见父亲吃力地翻过铁栏,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感受到父亲在自身处境极为困顿的情况下对儿子的厚爱,“眼泪”是对父亲深深的理解。

第三次看见背影消失在人群里,“眼泪”是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依恋。

第四次读信时的“眼泪”是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忧伤,对父亲命运多舛的悲叹,更是深切回忆。

课文正是通过“我”的眼泪与父亲的背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5、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2、3语段与此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课文第2、3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四、重点语段品读。

本文4、5、6段,特别是第6段的描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现了作者“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应认真阅读、体会。

(一)研读第四、五段

1.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明确:课文4、5两段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 ① 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 ② 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 ③ 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④ 嘱咐 “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⑤ 又嘱咐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感人肺腑。

2.第四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照理父亲可以不必亲自送行,因为: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作者很细致地叙述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上的犹疑不决。这一过程表面看好像是多余之笔,其实恰好极其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说定不送”则“再三嘱咐茶房”;“终于不放心”,踌躇之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也无济于事。“我”已经二十岁了,其实用不着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3.“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4.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父亲年纪大了,本可一切让儿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却事必躬亲。先是“照看行李”,后是“忙着讲价钱”,再是“嘱咐路上小心”“不要受凉”等。做这些看来对于一个成人儿子的多余的事,已经足以使人感受到爱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里笑他“迂”、事后又自责等一系列的叙述,就更反衬出父亲爱子之“执着”。作者两处责怪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写得也真是太高明了。4、5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对儿子的处处关心,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的,着重写了父亲的动作行为和语言。作者的叙述,毫不修饰,唯其朴实,始觉真切。表面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那里向友人述说那次父亲送别的情景,事无巨细,原原本本;实际上,作者的述说却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每一个细节都渗透了父亲年老颓唐、境遇不佳而对儿女却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现。

(二)研读第六段。

1.买橘送行,具体写父亲的背影,很感人。这一段是分几层来写的?

——分四层:第一层写父亲执意自己去买橘子;第二层写父亲过铁路买橘;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第四层写依依惜别。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3.作者从背影描写父亲的外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生动而又饱含父子深情的词语?你能揣摩出当时儿子看到父亲背影的感受和心情吗?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这里,作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胖、穿黑布马褂)、然后不惜笔墨详细写了父亲的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词语表现出父亲行动艰难。写他平地走路,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确。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可以想像;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爬法写得更细致。“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又点出爬的困难。动作描写,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细腻而简练。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家境衰落的颓状;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从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4.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淡淡的描写,却十分逼真地发掘出父亲完成自己的心愿后的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尽管这轻松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的慈爱是多么感人,多么崇高!

5.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这正是一个父亲临别前最重要的嘱咐;而走了几步又回头,叫儿子“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更显出老人关怀留恋之情。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总结中心意思。

前面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情节线索和重点语句,处处都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是有体会的。现在的训练主要是语言的概括,要求简洁、准确。

中心意思:这篇散文记叙了几年前在浦口车站父亲送别“我”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每课一得

见面背景:祖母死了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四次流泪:悲哀之泪(睹家境 想祖母 见父亲)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惜别之泪(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四写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五句话: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忍悲痛宽慰儿子)“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口渴,体贴入微)“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儿行千里父担忧)“进去吧,里头没人。”(担心行李的安全)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挑战自我 一.语言运用

1.根据词义填写原词,并加注拼音。

(1)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原词是(),拼音()。(2)纷纷落下的样子。原词是(),拼音()。(3)细小而繁多的事。原词是(),拼音()。(4)乱七八糟的样子。原词是(),拼音()。

2.填写下列词中缺少的字,并解释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1)变卖典():。(2)不能自():。(3)触目伤():。(4)情()于中:。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造句,使之表义不同于原句。(1)现在想想,我那里真是太聪明了!

表义()。造句。(2)他终于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

表义()。造句。

4.判断正误。

(1)《背影》写于1925年,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散文。()(2)《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3)《背影》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由于当时作者的家境不好,所以文章表现出的思想是低沉的、消极的。()(4)《背影》一文以“背影”为题,并以它为线索贯穿全篇,父亲心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

二.文段阅读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了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1.为什么说“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我为什么“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怎样的感情? 3.当时父亲的处境如何? 4.父亲讲的那句话表现了什么?

(二)①我说道:“爸爸,你走吧。”②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④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路,须跳下去又爬上去。⑤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⑤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⑦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⑧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⑨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⑩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11)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12)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1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14)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5)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6)过一会说:“A___”我望着他走出去。(17)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B__”(18)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回答问题。

父亲的体形特征是___;穿戴的服饰是____;走路时的身形特点是____;表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___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句应该放在文中的___处;请说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__ __ 3.“进去吧,里边没人。”一句应该放在文中的___处;请说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4.对第(15)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扑扑衣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B.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C.泥土表明当时车站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说自己并不累。D.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只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试题答案】 一.1.(1)蹒跚 pánshān(2)簌簌 sù sù(3)琐屑 suǒ xiè(4)狼藉 lánɡ jí 2.(1)质 抵押(2)已 停止(控制)(3)怀 心(4)郁 聚积

3.(1)句中的“聪明”是褒词贬用,意思是幼稚无知,太不懂事。造句略(2)“踌躇”句中是犹豫的意思。还可作得意的样子讲。造句略 4.(1)√(2)√(3)×(4)√

二.文段阅读

(一)1.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2.看到因为父亲失业而满院狼藉、家境衰败,又想到祖母的去世,所以流下眼泪。这是悲哀的感情。

3.家庭和工作都发生不幸的事,处境困难。

4.安慰儿子,怕儿子太伤感,表现了父亲爱子之情。

(二)1.肥胖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 蹒跚、缩、倾、攀 2.A希望尽早得到儿子的平安家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

3.B里面没人看护行李,怕儿子的行李丢失,怕给儿子的旅途造成不便,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4.D 《背影》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背影》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2-02-02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学习难点】

分析作者几次流泪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作品有散文集()(),诗文集(),代表作品有()我们曾学习过他的文章()。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交卸()奔丧()橘子()

迂腐()琐屑()栅栏()差使()蹒跚()狼藉()

簌簌()踌躇()颓唐()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亏空

惨淡

勾留

妥帖

踌躇

光景

琐屑

典质 自已

蹒跚

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凄惨暗淡,不景气()

失业在家()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衰颓败落()

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散文,通过对特定背景下()的细致刻画,表现了()。

二.课堂研讨

(一)导入

(二)多媒体视频播放名家经典诵读,引领学生进入背影的情境之中。

(三)学生交流个人感受。

(四)合作探究

1.交流展示预习导学4.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全文可分成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3.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其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那一次刻画得最细致?

4.文中写作者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5.研读课文第6段。

(1)声情并茂再现“背影”,小组成员之间可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能打动人。

(2)概括本段大意。

(3)本段中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4)描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请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5)本段共写了“我”两次流泪,两次流泪感情一样吗?为什么?

(6)怎样理解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

三.巩固延伸

1.《背影》一文是现代作家()写的一篇反映()的散文。作者在开篇交代家庭境况,其作用是()。作者着力刻画父亲背影的原因是()。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乱七八糟的样子

()

凄惨暗淡,不景气()

看到心里感到悲伤()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细小而繁多(的事)()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3.对父亲买橘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分析正确的是

[

]

A.儿子有橘子吃了,路途上不怕渴了。

B.即将送走儿子,可去忙自己的事了。

C.越是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D.过铁道买橘太累了,买回来可以歇一歇了。

4.阅读

父亲的驼背

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lín()xún()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撒落在时间的长河里。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读小学六年级那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灾难之年,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chuāng(),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样gǔ()gǔ()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父亲向来家教甚严,生几个脓疮自然是不能辍()学的,走不动时父亲背也得背到学校去。于是,父亲的驼背就成了我的一架马鞍。每天早晨,父亲总会准时地蹲在屋檐边,就像一匹温驯()的老马迎候着它的主人;掌灯时分,父亲也一定会kāng()kǎi()地亮出他的驼背站在教室的门前。我在父亲的背上度过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秋天里我没有觉出父亲的背有什么异样。冬天里父亲的背很暖和,我的心口总像有一盆火烘烤着。到了春天,厚重的棉衣褪去了,我突然发现父亲的背驼得更加厉害了,简就像洪水冲击过后留下的一道lèng()坎。我伏贴在父亲的背上,父亲只能蜗牛一般将头艰难地向前伸着。这情形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生命现象。在浩瀚的沙漠里,驼峰为绿洲而高耸着;在肥沃的田野里,牛背为犁铧而________(a.坚韧b.坚强c.刚强)着。那么父亲的背也一定是为我而驼着!我的心魄被________(a.震动b.震撼c.感动)了,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爱憎也就和父亲的驼背紧紧维系在一起了。记得有个星期六中午放学回家,我用手________(a.抚摸b.摸着c.摩娑)着父亲汗涔涔()的驼背,对父亲说,这背就可以做我的课桌呢。就这样,我在父亲的驼背上谈着历史的烟云,读着未来的幻梦„„(1)给文中加粗字的字注音或在拼音后面填上相应的汉字。

(2)选择合适的词填在文中横线上。

(3)找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指出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4)这个文段中“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5)散文《背影》抓住了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此文抓住了什么?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背影》

第一课时

课堂研讨

(四)1.叙事抒情

背影

深沉的父爱

2.背影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引出背影,背影成为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第二部分(第2—6段):回忆往事,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部分(第7段):结尾抒怀,照应背影。

3.四次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车站送别,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面,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最令人感动、刻画最细致的是父亲穿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

4.四次

第一次流泪是回家奔丧,看到家境衰败,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因伤心而 流泪;第二次是从父亲艰难的背影中感受到深切的父爱,因感动而流泪;第三次是因为和父亲分别,依恋、牵挂、不舍而流泪;第四次是几年不见,泪光中再现背影,因思念而流泪。

5.(3)语言、外貌和动作描写

举例略。

(4)走、探、攀、缩、倾。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表现了如山高似海深的父爱,极其质朴的文字却有催人泪下的功力。

(5)略。

(6)父亲认为自己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感到踏实满足,所以很轻松。

巩固延伸

1.朱自清 父子深情

渲染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爱形成对比,更能衬出父爱的崇高伟大。

“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深情,也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父亲最后留给儿子最深刻的印象。

2.狼藉

惨淡

触目伤怀

情郁与中

琐屑

祸不单行

3.C.4.(1)嶙峋、疮、汩汩、慷慨、塄

zǎn chuò

xùn cén

(2)坚韧

震撼

摩挲

(3)“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嶙峋的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比喻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父亲无怨无悔地承受生活的艰难,突出表现了父亲博大而深沉的爱。

(4)这两件事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极为重要,令我永生难忘,获益无穷。

(5)“驼背”

《背影》表述了作者对父爱的深切理解。本文写出作者对父亲驼背怀有一种崇高的敬意和无限的感激之情,两文都能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展开描写并以此为线贯穿全文,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这是它们的妙处所在。

《背影》导学案

(2011-10-21 11:06:17)转载▼ 《背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2、领会理解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3.体会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相关资料

1、作家作品

《背影》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人救济的大米,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骨气”。代表作品有散文《春》、《背影》、《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

2、《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3、“那年冬天”

查《朱自清传》(陈孝全著),“那年冬天”是1917年冬天。朱自清是1916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的,1917年暑假,提前一年,考入哲学系。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导学练习

(一)自主练习

1、正音练习:给下列的词注音

交卸()奔丧(晶莹()迂腐(栅栏()差使(狼藉()妥帖(颓唐()蹒跚(拭干()举箸(2、看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乱七八糟的样子..凄惨暗淡,不景气.短时间停留.衰颓败落 伤

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二)文学常识)橘子())琐屑())照看行李())踌躇())簌簌())游逛()纷纷落下的样子 失业在家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细小而繁多(的事)朱自清,字----------,江苏省扬州人,现代著名的-------------诗人、民主战士,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人救济的大米,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骨气”。代表作品有散文、、等等。

(三)导学提纲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谈谈你读过此文后的感受?

2、父爱是文章的主题,用“父爱”或“父爱如山”做文章的题目岂不更好?

3、(1)文中共出现几次“背影”?请用“ 的背影”的句式分别加以概括。

(2)你认为那一次背影的描写最为具体,最感人?(抓住关键性的字词加以品读分析)

4、既然“望父买橘”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为什么花如此多的笔墨写之前回家奔丧的种种呢?

5、望着父亲的背影,“我”不仅潸然泪下,这泪水中涌动者怎样的深情,是感激、感动,还是怜惜、愧疚?试着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第四篇:背影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课题:背影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体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清深,培养自己怜爱长辈、怜爱他人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阅读重点文段,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它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2、读准加点的字音:

交卸()奔丧()狼藉()踌躇().....

簌簌()迂腐()琐屑()蹒跚().......

赋闲()颓唐()照看行李()...

3、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练习: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三、课外作业:

有感情地诵读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并试着写一段你所熟悉的人的背影。

第二课时

一、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1、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2、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3、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4、文章中作者流了几次泪?

5、有人认为本文的父亲是慈父形象,可也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慈父反而害了孩子。现代社会需不需要这样的慈父呢?你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四、合作探究 :

本文有哪些特点?对你写作上有什么启示?

五、情感迁移,感受深情: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不少于200字)

六、比较阅读:

背影

①那年我才九岁,在村小上三年级。村小条件简陋,有的只是粗糙的桌椅、布满伤疤的黑板,以及永远关不牢的门扉;供电也极不正常,这就使得那盏六十瓦的白炽灯泡常常很长时间地不能尽职。那时的孩子倒也懂事,知道上课的时候该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讲,偶尔的乐趣,便是能够从高过头顶的狭窄的窗户里瞥见一角蓝蓝的天空了。

②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姓徐,是个有二十余年教龄的老教师。由于劳累的缘故,他的背过早地驼了,而且患了病,看上去苍老而干瘪。那是期中考试的前夕,徐老师正上着课,电又停了,教室里一片昏暗。他看了看天,吩咐将凳子搬到室外去。

③天边红彤彤的一片,绚丽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徐老师将一块小黑板支在课桌上,让我们依照在教室的顺序坐好,便开始讲述未完的课程。

④过了一会儿,他背转身写板书。抬起手臂的刹那,夕阳在他身上碎成了零星的光斑。套在老蓝色中山装里的干瘪的身子似乎不再那么刺目,而他佝偻的腰部更弯了,突露出高高颧骨的头部几乎与肩相平,杂乱的白发被深秋的风吹得根根直立起来。他埋着头列算式,忽然的我便有一些错觉,不知是他融进了黑板中,还是黑板融化了他,这四周的一切是那么宁静而美丽。

⑤倏地,他弯下腰去,喉咙口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旋即一大堆沉闷的咳嗽接二连三地从他的喉咙口钻出来,由于不能尽情地咳嗽身体颤动不已,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他用手撑住涌上前的同学的肩膀,不住地喘着气,恍若用旧了的风箱般。我们没办法看到他的表情,因为他竭力不让我们走到他面前。良久,他才平静下来,努力挺直了腰,回转身来。就在他回转身的瞬间,天骤然沉了下去,仿佛燃尽的油灯,火花很亮丽地闪耀一下,接着便哭了。他用力地一挥手,用滞重而嘶哑的声音宣布:今天就讲到这儿吧,放学了!可是,当他那被搀扶着的蹒跚的背影从我的视线里消失时,我依旧没能适应眼前的灰色。

⑥我那时一直不明白徐老师为何这般拼命。

⑦他只不过是一个民办教师,而且憔悴得厉害。他有几十个理由可以申请休假,甚至辞职。那几十元的工资根本不值得他这样。等我真正懂了的时候,我已经走进了一所师范学校。⑧一个暧融融的春日的下午,我静静坐在花园的一座亭子里。几对燕子在不远处追逐嬉戏,大朵大朵的月季迎着风绚丽地摇曳。这时同乡捎来了一个消息:徐老师死了,因为肺癌。⑨很久以前那个绚丽而又惨淡的黄昏骤然走进了我的视线,那大片大片吞噬晚霞的黑烟,那苍老而倔强的背影,仿佛都用犀利的眼光牢牢地盯住我。我的泪很快地滴下来,打湿了摊在膝头的语文课本。

1、文章开头部分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村小条件的简陋?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

2、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一文,“背影”是作为文章的线索,本文的“背影”是不是文章线索?为什么?

_____ _____

3、文段④中划线句子有什么含义?

4、文段⑤中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可看出徐老师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⑤中“天骤然沉了下去,仿佛燃尽的油灯,火花很亮丽地闪耀了一下,接着便灭了。”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

6、本文写“背影”与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表现的中心相同吗?试作比较。

(1)通过描写徐老师的背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背影导学案

导学案——《背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一、基础部分(独立完成)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亏()空()赋()闲()勾()留()踌()躇()蹒()跚()颓()唐()琐()屑()

2、看意思说出词语。

1.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2.乱七八糟的样子()3.纷纷落下的样子()4.把衣物、财产抵押出去()5.所欠的财物()6.失业在家()

7.短时间停留()8.犹豫不定的样子()9.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10.衰颓败落()

3、查阅作者生平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杰出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生在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48年8月12日病逝。散文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质疑探究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找出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说说四处“背影”的不同。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三、聆听《父亲》,感悟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四、真情告白,理解父亲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 “爸爸,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

下载13.《背影》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3.《背影》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

    7 背影 导学案 有答案

    课题:7背影 主备 万芬芬 授课班级 七1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2.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的语言。 3.体会文中......

    背影学案

    《背影》教学设计 高密市向阳中学:管冬梅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版本:人教版初二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词语,识记文学常识。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

    《背影》导案

    《背影》导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词义 2、通读课文,了解内容、线索、结构 3、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

    背影(导案)

    背影(导案) 一、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教材分析: 《背影》......

    朱自清《背影》学案

    朱自清《背影》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2、 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

    13 背影(学案)

    背影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

    导学案

    14《邮票齿孔的故事》学案设计 一、我会读,我会填 撕( sī) 裁( ) 敦( ) 仍( )齿( ) 二、我知道 1、这篇课文写了关于 的故事。我知道了阿切尔在酒店被一个人用 的举动吸引了,并从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