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案[推荐]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
9、少年王勃(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积累运用。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初步感受到了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王勃,和他来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吧!(板书课题《少年王勃》。)
2、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成语,你还记得吗?谁能来读一读呢?(出示: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千古传诵)
3、看到这几个成语,你的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上面的这几个词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吗?
4、少年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赏读课文,领略江景之美。
1、还记得少年王勃所写的那句名句吗?(出示)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出示)
3、多么优美、多么宁静的画面呀!来,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吧!(教师范读)
4、想去看看嘛?(出示江上秋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吗?你能读出画面,让我们感受宁静祥和之美吗?(练读诗句)
让我们感受着古诗的意境,读出景色的绝妙!女生读一读这句诗!让我们想着那醉人的美景,读好这句古诗,男生一起来读!
这么美的句子应该把它好好储存在我们的记忆宝库中,怎么样?试着背 一背?
5、小结:是呀,如此宁静、优美的诗句,难怪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板书:奇才)
三、品读课文,感受王勃之奇。
1、“才”就是有才气,有才华,那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奇”字的呢?你觉得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罕见的,特殊的,不同寻常的)正因为少年王勃有着特殊的才气,才被邀请来参加都督举办的宴会。
2、那么,课文是如何将王勃的这种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动人心呢?请你大声去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表现王勃很有才气的词句。
3、出示句子: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1)指名朗读,点评。
(2)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都督对王勃非常的赞赏,但是当初的都督并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想不想听一听?
(4)听完故事,你有何感想呢?为什么都督前后的变化会这么大呢?(5)过渡:的确了不起,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是自己的才气。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实在是太好了。难怪都督会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引读)
(6)这里的“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呢?谁“拍案叫绝”?为什么会“拍案叫绝”?(再次朗读句子,突出诗句)
4、是呀,小小的年纪竟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句,真是奇才呀!那么,王勃的才气还表现在哪里呢?
(1)出示句子: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指名读)(2)理解“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就像什么?“笔走如飞”你能用动作表演一下吗?
(3)写得好快呀!那少年王勃为什么能如此快地写下如此美的诗句呢?是因为他“胸有成竹”。
5、出示句子: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1)指名读句子。
(2)理解“胸有成竹”。“竹”指什么?文中指心中有竹子吗?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胸有成竹”这个典故的由来吧!(请同学们打开补充习题,快速阅读第31页的短文《胸有成竹》。)
诗人苏轼是这样评论的,另一位北宋诗人晁补之也说过类似的话:“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人们就常常用“胸有成竹”来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和打算,也可说成“成竹在胸”。
你有过“胸有成竹”的时候吗?能不能用上这个词语说说当时的情形?(3)嗯,文同画竹之前是胸有成竹,王勃写《滕王阁序》也是信心十足,可课文中为什么前面说胸有成竹,后面却说试试呢?(谦虚的人)
(4)王勃为什么能做到“胸有成竹”呢?(引导学生感悟“边看边想”、“凝望”)
6、小结:王勃之所以能信手拈来这千古佳作,得益于他善于观察,得益于他饱读诗书,得益于他把观察到的景物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得益于他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之处。短短的时间,短短的诗句,就为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秋景,学到这儿,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7、因此,文章的结尾告诉普天下的人——(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相机拓展,总结升华。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少年英才,他文思如泉,他——(才华超人、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出类拔萃、才思敏捷、盖世之才、才气无双、才气过人、才识过人、七步之才、笔下生花)
他的名字就是王勃!让我们一起好好读读这个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名字吧!(齐读课题)
2、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当时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还写了《滕王阁诗》,同样令人赞叹不已。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王勃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如《杜少府之任蜀州》广为传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少年王勃非凡的才华,让我们像他那样善于观察、勤于动笔,大胆展示自我吧!课后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少年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奇才!真是奇才!”
第二篇:《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宿迁沭阳县实验小学 教育局(223600)徐金香 葛玲玲(特级教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初见“奇才”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课文中都督是如何评价王勃的呢?(相机板书:真是奇才)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奇才”?这样的人多吗?
过渡:都督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赞叹的呢?请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都督是在听到哪句话时说王勃是奇才的?
二、诗文对照,走近“奇才”
1.学生自主读课文,交流汇报。课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这句话时,一定要读好句中的停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引导质疑: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扣重点句进行质疑,自己提出学习、研究目标,把教学重点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3.王勃是在看到什么样的美景时写出这句诗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5.比较下面两句话,看看哪句好,为什么。
①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②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6.交流汇报,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句的比较,学生深切体会到两个句子的不同,感悟句子在特定语境中所表达的意蕴;在对比中丰富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指导美读,让学生体会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美。】
7.面对这么美的秋景,王勃是怎样看呢?你是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凝望”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现在你就是王勃,面对这迷人的秋景,你想说什么?
8.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课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着画面理解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词语的意思,并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入情入境,学生就变成了王勃。这里教师通过角色置换,把学生推到特定的历史时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句所描绘的优美景色,在落霞轻轻飘浮、野鸭悠闲飞翔的纯美意境中,理解、感悟关键词和整句诗的意思。】
9.秋景如此之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把秋景这种舒缓、柔和的美读出来,并把它背下来。
10.指名试背。
【设计意图:在理解词句、感悟与诵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品赏美文,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当堂达成,课堂高效得以落实。】
三、品读课文,感悟“奇才”
1.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宴会当天来了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大家都担心短时间内写不出来,不敢写。小小年纪的王勃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认真研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2.交流,指名说说。出示第四自然段。(点击课件,“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变红色)
3.教师讲解小故事。指名说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
(1)王勃动笔之前,已经把赣江的美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早在心中打好了草稿,所以说他胸有成竹。指导学生读出“胸有成竹”的感觉。
(2)王勃内心充满了自信,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文思如泉就是指——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涌流。(3)表演,理解“笔走如飞”。
4.了不起呀!915字的文章一气呵成。为什么小小王勃竟能如此挥洒自如? 5.讨论交流。(点击“边看边想”)看说明他爱观察,想说明他爱思考,所以他才能写出这样一篇名文来,当然这不是全部。王勃六岁起就博览群书,正因为他——读书破万卷,所以才——下笔如有神!6.难怪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拍案叫绝。(理解“拍案叫绝”,全班学生表演读。当学生读得好时,教师演示“拍案叫绝”)7.请同学们捧起书,再次齐读第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动情地朗读、深入地思考,通过当时其他客人的反衬、都督拍案叫绝的烘托,使人深切感受到少年王勃的确是个奇才。】
四、积累内化,牢记“奇才”
1.王勃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在写完《滕王阁序》不久,他还创作了《滕王阁诗》。2.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让学生自由读读。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搜集相关古诗,以一首带多首的方式拓展教材,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语文视野: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对王勃的印象,让这位奇才激励学生成长。】
五、课后延展,广交“奇才” 1.朗读、背诵王勃的作品。
2.古代像王勃这样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哪些人?搜集他们的故事,以小组为单位编一份小报。
第三篇:《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人物故事,齐读课题)
1、出示词语齐读,谁能读出意思来?
2、出示诗句齐读,谁能读出停顿来?(板书停顿符号/)
二、复习课文,精读指导
一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用上“先……再……最后……”说(参加宴会—写成《腾王阁序》—成为名文)
二分清主次,指导读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被邀请参加腾王阁宴会?(指名读第一节)
他被邀请来参加宴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很有才气)
自读第一句话,谁能把“探望”换成另外一个词,又不改变原意,怎么读?(指名读)
2、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写出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谁能读出句子的意思来?(读懂词语:千古传诵)
3、在这个故事当中,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怎样写成《腾王序阁》的)
①找一找,哪个自然段重点讲写成了《腾王阁序》?(第4自然段)
提示: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人物,像他那样去想一想,然后再读,才能读得好.(指名读第4自然段)
②读了课文,特别是读了第4自然段,你认为王勃是个怎样的少年?
(板书:有才华)
你是通过读了哪几个词语看出来的?(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引导读懂这些词意
小结:王勃虽然年少,可他才华横溢啊!
③师问:参加宴会的就王勃一个人吗?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④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都督要求当场写庆贺的文章,时间又短,怕写不好,有难度)
相比之下,王勃是“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他怎么就能做到“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请朗读第3自然段
⑤王勃凝望江面,他看到了什么?谁用读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远处的……飘荡……)
谁能读出那迷人的秋景呢?(指名读出意思来)
师边述(画面内容)边板贴词语: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
联想:假如你也看到了如此美丽的秋景,你会怎样呢?(指名说)
⑥小结引出诗句:
如此美丽的秋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当即用了两句短短的话语就把这情景描绘下来了,你知道他用的什么句子吗?
出示并齐读诗句(板贴:落霞与孤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⑦谁能看着黑板,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相机板书)
⑧读到如此美丽的佳句,不光是我们认为王勃是多么的有才气,就连那位都督也终于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了,他竟忍不住拍案叫绝.谁来学学他拍案叫绝的样子读读他说的话?(指名读)
引导体会词意:拍案叫绝(好)
读好”奇才!真是奇才!"两感叹号的意思.师:同学们,你佩服王勃吗?你想怎样来称赞少年王勃呢?(指名说)
三、总结全文:今天,我们读了一个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时当场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又认识一个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四、师生合作:朗读三,四自然段,准备背诵(教师引读课文3,4自然段).五、练习:背诵3,4自然段.六、交流,拓展:
1、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有哪些?
(司马光,刻苦练字的怀素,敢破陋习的孙中山……)
2、你想过怎样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一些吗?
(像王勃勤思考,勤观察,敢于创作等等).(下课)
附:
一、板书设计
少年王勃
天连着天水连着水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很有才华
参加宴会
写成了《滕王阁序》
成为名文
二、课前准备
1、小黑板出示(词句):滕王阁序刚刚整修一新很有才气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千古传诵的名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板贴纸卡(见板书)
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
第四篇: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才思敏捷与才气横溢。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少年王勃的资料,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汇报交流,便于学生对王勃有大致的了解,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和王勃的才华横溢。让学生在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过程与方法:
学习叙述人物故事的文章,重点学习3、4自然段,引导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壮美秋景,激发学生对美好景观的向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秋景之壮美,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点:
通过图文对照,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感受少年王勃的 “奇”,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骛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王勃的资料、与课文第三段相配套的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质疑,突出“奇才”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文中的词语还记得吗?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师小结指导学法: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读出了少年王勃的许多优点,真好!请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夸夸王勃。
3.哪阎都督为什么夸奖王勃是奇才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探究题。
二、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
1.出示探究题: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想想课文的哪些词语、句子能看出王勃是个奇才?一边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有关的词语、句子。
2.交流展示: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划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意思的句子。用“~~~”划出“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的句子。
同学们,当时正是重阳佳节,滕王阁边的赣江上好一派迷人的秋景,你看!
出示图片、文字渐入:“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设计意图:借助播放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江上美丽的秋景,感受水天辽阔,秋之壮美、秋之深远,体会霞骛齐飞的祥和、宁静的气氛,引导学生在朗读、赏景中感悟。)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这段话美在哪儿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你愿意把这绚丽的、宁静的秋景用朗读送给大家吗? 小结:少年王勃用凝练的字词、奇妙的想象将这赣江美景浓缩成了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诗。难怪都督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4.指导背诵
三、关注人物,捕捉细节,深化“奇才”
过渡:其实王勃被都督成为“奇才”,不只是因为这一诗句,还有更令人惊讶的表现,读一读第二、第四节,找出描写王勃的有关句子,并划出关键的词。
1.课文还有哪些词句可以体现王勃真是个奇才?(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
(一)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1.讨论:奇在哪儿?(生自由答:没有事先准备,当场写成。而且时间极短)
2.找关键词体会(生说说自身的理解)
师:心中有了十足的掌握,这就是——(生答:胸有成竹)写文章时,思路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时地流出,这就是——(生答:文思如泉)
因为思路像流水,所以写起来特别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答:笔走如飞)
师: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①“拍案叫绝”你是这样理解的?(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理解方法,作出动作理解)
②抓住两个感叹号朗读这一句。谁来学学他拍案叫绝的样子读读他说的话?(指名读)读好“奇才!真是奇才!” 体会两感叹号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一句是全文的题眼,抓住这一句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他是“奇才”的句子。在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拍案叫绝”等词语、句子,感受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3.多有才气的王勃啊!700多字的《腾王阁序》,一挥而就,一气呵成,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生齐读,突出关键词语)
(二)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谁也不敢答应。1.同学们,王勃为什么要写《腾王阁序》呢?
2.都督的客人都是些什么人?面对都督的要求客人们是怎么表现的?
3.为什么这些文人墨客都不敢答应呢?
4.在济济一堂的滕王阁宴会上,自信满满的王勃显得多么醒目呀!难怪,都督要为他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5.当那些知难而退的宾客们,读到王勃写的《腾王阁序》时,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学习“奇才”
1.过渡: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王勃写的《滕王阁序》的全文。多媒体出示《滕王阁序》的全文
2.王勃不只少年时期就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之后还写了不少有名的诗篇。今天老师带来其中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示古诗,学生齐读)
3.你还知道王勃写的哪些诗?(学生交流汇报。)
4.最后,老师有一个问题留给大家:为什么王勃这么小的年纪就这样有才气呢?你能夸夸他吗?
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只感受到了少年王勃是位奇才,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要像王勃那样有才气,就要爱观察、善考虑、多读书、多积累。
布置作业:
课内: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课外:古代像王勃这样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哪些人?搜集他们的故事,以小组为单位编一份小报。
板书设计:
9、少年王勃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奇才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滕王阁序》
教学反思:
教学《少年王勃》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想“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这时我让生适时想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看、想就是王勃思考的过程,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写前思考,这其实就是灵感的训练过程。学完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沿着这个起点走,每次习作,给学生这个时间。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而事实上,在习作指导中,我们老师说的太多了,自认为自己讲的非常好,其实课堂上还有好多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所以老师传递的信号无法打通学生的大脑神经,所以最后还是好多学生不喜欢写。所以文中那中站在窗前的那些动作,何不为孩子也创造这样的环境呢?
第五篇:《教案少年王勃》
9.少年王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9个生字,能认真书写。认识两个多音字。借助字典或结合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难点:学习课文衬托和写景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写景写作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卡查看预习情况,以便以学定教。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课前准备
复习古诗:前一段时间,我们同学背了不少的古诗,谁愿意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二)导入新课
1.刚才听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古诗,真是了不起。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少年奇才,比如:骆宾王7岁就能写诗,被称为“神童”;司马光6岁砸缸救人。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少年才子王勃。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9 少年王勃)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课题。2.齐读课题
细心的你发现了什么?它的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样组词? 3.对于王勃谁能介绍一下对他的了解。
结合图片资料,介绍王勃。
(三)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读词情况
师: 课前大家预习了这一课。在学习课文之前,先看看这些词语和句子,能不能读好。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读准字音:
探望 南昌 都督 宴会 文章
少年 读书 姓阎 邀请 凝望
朗读:指名读—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少”“都”多音字指导。
读出节奏: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滕王阁序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理解:说说你知道的,问问你不懂的再次齐读 2.检查写字情况
(1)借助预习单检查生字的书写,小组内交流评价
师重点指导:督 宴 序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2)生练写 3.检查朗读情况
预习课文,最重要的就是把课文读好,读正确、读通顺。做到了吗?想不想展示给大家。
(1)看来大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有的同学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了。在展示之前老师提点小小建议:读时声音要响亮,尽量读得有感情。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后给出恰当的评价。
例:我展示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读完后评价。
随机指导: ★第三段时:
指导读好长句。出示句子: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这句话比较长,谁能读好?指名读。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得很不错,让我们把目光再聚焦在题目上?齐读课题,想一想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写人)写人的文章应该主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写?(抓住人物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王勃的特点。(有才华)
3.作者写王勃有才华主要是借助哪件事来表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谁)在(什么地方)参加宴会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
4.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
二、(2-4)
三、(5)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品读课文,了解原因。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了解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从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被邀的原因)(3)交流学习,深刻体会。
为什么邀请王勃?是到他家乡请吗?“探望”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此时你对王勃有什么感受?(敬佩)(4)有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二)当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wãn zhāng yàn huì qìng hâ wãn sī rú quán()()()()cái qì qiū jǐng càn làn bǐ zǒu rú fēi()()()()以上词语中表示王勃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成语是()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指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2.用手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3.水连着天,天连着水()
(三)给多音字组词
shào
()
dū
()少
都
shǎo
()
dōu
()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品读课文,感悟“奇才”,欣赏“诗景”。请大家默读课文,再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
汇报一:“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1)指名读这句话,讨论交流:
从“凝望”、“边看边想”中感受到什么?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课件出示:远处,天连着天,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指名读
②这段话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
小结:辽阔的天空、落日的余晖是静态描写;流动的降水、缓缓飞翔的野鸭是动态描写。有静有动,使人如身临其近,感受到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
③有感情朗读
从“突然回转身来”感受到什么?王勃“胸有成竹”是个什么样子呢(演一演、说一说)
(2)再把这段话再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体会王勃目不转睛地看,情不自禁地构思,诗情大发,不吐不快地激情。
汇报二:“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文思如泉----才华横溢,笔走如飞----写作速度非常快,就像事先写好背出来的一样。
是事先准备好的吗?(路过南昌、探望父亲)
汇报三:“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1.“拍案叫绝”的意思。讨论:都督为什么拍案叫绝?
2.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3.学着都督的样子来称赞王勃。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引读诗句)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引读)。汇报四:“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1.“千古传诵”的意思。少年王勃的才能让所有人惊叹,所有人佩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来齐诵这千古名句(引读诗句)。
2.这句话是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精彩的一句,“少年”---王勃当时只有14岁。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再读——奇才!真是奇才!)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一)总结全文,敬仰王勃
1.王勃写了很多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诗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里有一句诗很有名,(多媒体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学到这里,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
3.总结:课文中许多地方反映了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
(二)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搜集并背诵王勃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
2.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最好运用动静结合法。
六、板书设计:
少 年 王 勃
写 《滕王阁序》
一(第1节)应邀赴宴
二(2-4节)写成名文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奇才!真是奇才!”
笔走如飞
三(第5节)传诵千古
附《少年王勃》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标注在课文中,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可以读给同位听,也可以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价。
2.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一下词语:
探望 都督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3.对不能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
三、我会思考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想一想,文中的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默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我会积累
1.收集王勃的资料和古诗。
2.收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例子。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清晰简洁。抓住了2个教学重点,一个是理解内容方面的,另一个是学习表达方面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法,运用表达方法,使教学过程简单明了,易教便学。符合课程标准关于中年级段的阅读目标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对王勃的了解积累较少。在感悟中有时调动不了学习热情,感情释放不够。有感情朗读做得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