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
9、《<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序和跋。这类文章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家>的序和跋》是作者自序、自跋,序写于1931年4月,载于1933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家》上。从文中,我们么可以看到,《家》是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产物。跋写于1953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之际,此时作者的思想和情绪有了较大的变化,序和跋对照着读,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轨迹。【学情分析】
这类文章学生们平时不会太注意,但它却是各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文章,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巴金,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2、培养学生读书要有读序文的兴趣和习惯,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讲述《家》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这部小说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作为学习序、跋的准备。
2、用概括得是否准确、精练来检查学生默读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认真体会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作者语录: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2、《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包括《家》《春》《秋》。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及其罪恶;也描写了革命思潮激荡下的年青一代,歌颂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二、走近作者:
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三、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说: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2、文学常识:“序”和“跋”是一种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主要内容、创作意图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有的“序”和“跋”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评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等),“跋”写在后面。有的如“引言”“前言”“下在前面”也是“序”。有的“后记”“编后”也是“跋”。
3、字词积累:
扉页(fēi)动荡(dàng)魔爪(mó)摧残(cuī cán)诅咒(zhòu)幼稚(zhì)累赘(zhuì)积愤(fân)哑子(yǎ)妥当(tuǒ)
4、理清条理:
(1)序言部分:
本文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文中集中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文章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积极看法。这个看法是有一个过程的,可见作者的认识是先进的,积极的,并且触及了生活的本质。
第二部分(5),阐明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正因为对生活有了积极的认识,作者便毫不犹豫地加入生活的激流中去。在生活中,他是一位在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第三部分(6——7),讲述自己以文学为武器,对生活的抗争。“我还要征服生活”——这便是作者“搏斗”的过程和“搏斗”的决心。
(2)跋部分
这篇“跋”写于1953年3月,时隔22年,作者追述了写作《家》的原因,创作的情感、动机以及对青春的赞美。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充满激情地表述自己创作《家》的动机。第二部分(2——5),指出《家》的不足,赞美青春的美丽。
四、教师小结:
“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序”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自编自写的叫“序”或“自序”;有的则是由别人或编者写的,由别人作序的叫“代序”。
“序”和“跋”这一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简要地说明编写目的、简介作品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有所评论,或对作品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发挥、阐述,或生发开去而另有所议论的,属于议论文。总之,“序”和“跋”的写法多种多样,说明的、议论的、记叙的、用抒情的笔调写的,还有综合说明、论述和记叙的。
二、细读品味:
1、“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过渡句。“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2、“罗曼·罗兰德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赞同罗曼·罗兰德生活态度。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3、“生活的激流”——指的是作者想通过搏斗去征服生活的那股激情。有爱有恨,有幸福有痛苦,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4、“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此句既写出了作者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朦胧感。作者在文中一再表露这种迷茫,但这一点是次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5、“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表述《家》的创作动机——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逼着”用得准确,突出地表现了是那个不合理的、垂死的制度使作者不得不拿起笔来控诉。
6、“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控诉”表达了作者对恶意摧残年轻生命的不合理制度的愤慨之情。
7、“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青春代表着年轻,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她可以让我们体会生活,理解生活,征服生活,改变生活,因为年轻,我们敢于和命运抗争。
三、合作探究:
1、《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明确: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2、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明确: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可以是“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3、开发性题目:“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发散角度1:可以重写,因为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作品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主题,回忆年轻时的生活会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和怀恋的韵味。总之,如果重写,或许会有一篇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的《家》来。
发散角度2:不能重写,巴金先生是明智的,尽管二十余年后看到了作品的年轻幼稚,主题十分鲜明,但作者年轻时的激情、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是二十余年后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若再重写往往会写出一部得不偿失的作品,“《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还是“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好。
启示:同一个作者,虽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
四、教师小结:
把生活比作激流,虽然不敢断言是巴金先生似的首创,但至少他是这一修辞的最著名的使用者。“生活的激流”,既形象,含义又深刻。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渣 „„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是来征服它。”这就是序文要表述的意思。
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紧密地连在一起,自己的情绪随人物的命运变化,寄情于物,只有这样,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才会感人至深,作品内涵才会更深刻。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9、《家》的序和跋
序:生活是一场搏斗;生活要征服——勇者的宣言。跋:控诉垂死制度;没有指明出路——智者的思考。
【教学反思】
第二篇:《家》的序和跋 教学设计
《<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巴金,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2、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3、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文章充满激情,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学习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作者语录: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2、《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包括《家》《春》《秋》。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及其罪恶;也描写了革命思潮激荡下的年青一代,歌颂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2、作者: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3、文学常识:“序”和“跋”是一种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主要内容、创作意图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有的“序”和“跋”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评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等),“跋”写在后面。有的如“引言”“前言”“下在前面”也是“序”。有的“后记”“编后”也是“跋”。
4、学习生字:
扉页(fēi)动荡(dàng)魔爪(mó)摧残(cuī cán)诅咒(zhòu)......幼稚(zhì)累赘(zhuì)积愤(fân)哑子(yǎ)妥当(tuǒ).....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本文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文中集中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文章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积极看法。这个看法是有一个过程的,可见作者的认识是先进的,积极的,并且触及了生活的本质。
第二部分(5),阐明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正因为对生活有了积极的认识,作者便毫不犹豫地加入生活的激流中去。在生活中,他是一位在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第三部分(6——7),讲述自己以文学为武器,对生活的抗争。“我还要征服生活”——这便是作者“搏斗”的过程和“搏斗”的决心。
这篇“跋”写于1953年3月,时隔22年,作者追述了写作《家》的原因,创作的情感、动机以及对青春的赞美。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充满激情地表述自己创作《家》的动机。第二部分(2——5),指出《家》的不足,赞美青春的美丽。
四、教师小结:
“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序”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自编自写的叫“序”或“自序”;有的则是由别人或编者写的,由别人作序的叫“代序”。
“序”和“跋”这一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简要地说明编写目的、简介作品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有所评论,或对作品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发挥、阐述,或生发开去而另有所议论的,属于议论文。总之,“序”和“跋”的写法多种多样,说明的、议论的、记叙的、用抒情的笔调写的,还有综合说明、论述和记叙的。
二、细读品味:
1、“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过渡句。“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2、“罗曼·罗兰德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赞同罗曼·罗兰德生活态度。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3、“生活的激流”——指的是作者想通过搏斗去征服生活的那股激情。有爱有恨,有幸福有痛苦,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4、“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此句既写出了作者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朦胧感。作者在文中一再表露这种迷茫,但这一点是次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5、“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表述《家》的创作动机——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逼着”用得准确,突出地表现了是那个不合理的、垂死的制度使作者不得不拿起笔来控诉。
6、“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控诉”表达了作者对恶意摧残年轻生命的不合理制度的愤慨之情。
7、“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青春代表着年轻,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她可以让我们体会生活,理解生活,征服生活,改变生活,因为年轻,我们敢于和命运抗争。
三、合作探究:
1、《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明确: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2、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明确: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可以是“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3、开发性题目:“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发散角度1:可以重写,因为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作品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主题,回忆年轻时的生活会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和怀恋的韵味。总之,如果重写,或许会有一篇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的《家》来。
发散角度2:不能重写,巴金先生是明智的,尽管二十余年后看到了作品的年轻幼稚,主题十分鲜明,但作者年轻时的激情、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是二十余年后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若再重写往往会写出一部得不偿失的作品,“《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还是“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好。启示:同一个作者,虽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
四、教师小结:
把生活比作激流,虽然不敢断言是巴金先生似的首创,但至少他是这一修辞的最著名的使用者。“生活的激流”,既形象,含义又深刻。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渣 „„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是来征服它。”这就是序文要表述的意思。
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紧密地连在一起,自己的情绪随人物的命运变化,寄情于物,只有这样,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才会感人至深,作品内涵才会更深刻。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9、《家》的序和跋
序:生活是一场搏斗;生活要征服——勇者的宣言。跋:控诉垂死制度;没有指明出路——智者的思考。
第三篇:《家》的序和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阅读基础上展开讨论,树立环保意识。
2.了解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1.树立环保意识。
2.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由八年级上册学过的课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导入。
导入二:由两则有关环保的名言导入: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淮南子》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随着生态警钟频频敲响,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以翔实的数字和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向我们介绍了地质灾难形成的原因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教学切入点
1.从梳理文章脉络切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分析文章结构。2.从说明方法切入: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引导他们体会其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法: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法、综合概括法。1.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搜集、筛选关于说明文的信息。
(四)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法:找出运用特定说明方法的文句,讨论交流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综合概括法:用一句话概括为什么“人祸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事例;„„
四、拓展延伸
1.课外从街头、公园、报刊、网络上收集环保标语三则,并自编一则在班上交流。
2.上网查找国内外因生态遭到破坏而酿成严重后果的事例,在小组内交流。
第四篇:如何写序与跋?
怎样写序跋?
人们读书,常有先读序、跋的习惯,因此它有“书籍的窗口”之誉。它不仅使读者很省时地了解书的概貌,而且好的序、跋易令人产生急欲阅读的兴趣。
序与跋的写法从内容、形式方面大致相同,因而常会称为序跋文。序,又称叙、序文(叙文)、序言(叙言)、引、引言、导言等,有的“前言”、“写在前面”也等同序,它多写在一部书或诗文的前面。跋,或作“后序”,有的“后记”、“编后”也如跋,它多放在著作或诗文的后面。它们都是对某部著作或诗文进行说明的文字。
序、跋有作者自己写的,也有他人写的。自序的内容多包括交代写作宗旨、书名的来历、成书的经过;介绍其体例、结构;指出其重点、难点;提出自己的学术主张、见解;概述著作的主要特色等。为诗作序,多介绍写作缘起,如古文名篇《滕王阁序》主要介绍宴会的盛况。毛泽东的诗《送瘟神》的序多描绘听到消灭血吸虫的激动心情。他序,还常常介绍作者的生平、轶事、籍贯、家世、职务、思想性格;客观地评价著作的特点及影响,或从版本方面考查其文献价值、或从思想艺术方面论述其学术价值等。另有称作“代序”的,多以一篇文章代替序言,但必须与著作有一定的联系,不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字。跋的内容与序大致相同,虽然序、跋介绍的内容可有不同的角度,但力求能够提纲挈领、眉目清楚地谈出个人总括的看法。
序、跋在写法上多为夹叙夹议,古今名家笔下的序、跋虽有叙有议却多是浑然一体,衔接紧密而天衣无缝。写序、跋除内容上有所限定外,在形式上有多种写法,有的侧重于议论,有的侧重于叙述,也有的侧重于说明、解释。
侧重议论的,要观点明确、线索清晰、逻辑性强。
如以群的《<南京的虐杀>代序》综述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分为六个方面(报告文学的史略、发达的原因、反映的内容、发展动向、几种风格等)进行阐述,围绕一个中心,有层次地分析、评论,使读者一目了然。
侧重叙述的,形式多样,可采取散文笔法,这样写来灵活自由、生动具体。如朱自清的《<子恺漫画>代序》,以书信形式娓娓道来,你我相称,亲切自然;品评作品,情真言直,或喜或厌,一并呈上,丝毫没有虚假的捧和粗暴的“棒”。
侧重于说明的,要安排有序、客观如实。如阿英的《<现代名家随笔丛选>序记》针对书中所收的十九种随笔及附录二种作分类介绍,一一列举每卷所收的种类、内容以及作品的特点、价值等加以扼要解释,给读者阅读提供了极大方便。
为使序、跋吸引读者,还应讲究写作技巧。首先,写序、跋不宜平均使用笔墨,而应重点突出。对序、跋所包括的内容不应机械地填充、泛泛而论,也不应漫无边际地借题发挥,而应因人因书而异,突出各自的特点。如古文名篇、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既是杰出的序文,又是著名的史论。序文针对伶官受宠专权的史实,提出盛衰在于人事的主旨,用唐庄宗的事迹对主旨进行论证,总结历史教训。作者基于对时政的关心与忧虑,以古鉴今,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其序重在论史。
近代著名诗人、晚清古典诗歌改革的倡导者黄遵宪的诗集《人境庐诗草笺注》,其自序略述从学、仕宦经历,而多在阐发个人学术思想,提出在继承古典诗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的同时要有所创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要有诗人独特风格,“弃古人之糟粕,不为古人所束缚”等见解。其序重在宣传自己的诗歌理论。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郑振铎文集>序》以郑振铎充满激情的一首小诗开头,正是“诗如其人”,在此基础上回顾了郑振铎在艰难的岁月中满腔热情地参加政治活动、从事文学工作的往事,其序重在赞颂郑振铎孜孜不倦的奋进精神。
其次,写序、跋要善于选裁,截取最生动具体、真实确凿的典型材料叙事写人、论理说释,给读者打下深刻的烙印。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叙述、描写生动传神,如慷慨陈辞、从容就义、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等场面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使其赞美英雄;驳斥、鞭挞造谣中伤者的主旨更加突出、有力。他就是善于围绕作品提炼出最感染人、最有说服力的东西来写。
叶圣陶为郑振铎的外国童话选《天鹅》作的序,其中对这位热爱文学、热爱儿童的“大孩子”有一段描写“……常常上排的牙齿咬着下唇,似乎带羞地微笑,这不是娇憨的孩子的常态吗?”还回忆了朋友聚会时他讲童话和访问朋友家时他总是先找孩子玩的趣事。为突出他天性爽直、内外一致、不存心机、善良纯真的性格,笔者善于抓住特征,寥寥数笔活画出鲜明而富有个性的人物。
第三,序、跋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于文采。序、跋文字短,更应在遣词造句方面下功夫。许多序、跋精妙的语言,新颖、形象的比喻等,常使读者再三咀嚼、回味不已。如鲁迅的《白莽作<孩儿塔>序》其中有这样评价<孩儿塔>的“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也是对摧残者憎的丰碑”。又如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评价了鲁迅杂感的价值及鲁迅在思想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介绍鲁迅时讲了一个神话的故事,然后说鲁迅就是憎恶黑暗、蔑视虚伪的莱谟斯,“是野兽的奶汁所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
文章的活力不仅在于善用各种修辞手法,也在于文中融进笔者的感情,文字才易吸引人。如果把读者当做朋友,那么写文章就不会象朱自清批评的那种“死板板的长面孔教人亲近不得”。朱自清写序、跋如同写散文一样认真,不敷衍塞责,又有真情实意。“老实、严谨,而又不缺乏风趣。”他在向读者推荐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时,序中这样评其特色,“全书文字象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他象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他这里给你送来一个比喻,那里给你来一段故事,有时正经,有时诙谐;你不知不觉地跟着他走,不知不觉地„到了家‟。”结尾仿佛在召唤读者同来品味这甜美的甘露,“你想得知识固可以读它,你想得一些情趣或谈资也可读它;如入宝山,你决不会空手而回去的。”朱自清品评作品总是象与朋友促膝谈心、交流感想,其真情也为文笔增辉。
写序,跋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序、跋的文风尤应引起重视。写序、跋的技巧固然重要,但也要有端正的文风。为他人作序应不溢美、不苛求,围绕作品、作者进行恰当公允的评价、介绍,为自己作序应不矫饰自夸,实事求是、公正严谨。
在当今图书激增的社会,序、跋会起到提高阅读效率、减少盲目性的作用,还应力求使文章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而要言不烦。
只有在学习、借鉴前人文笔精华基础上敢于创新,才能使序、跋文成为帮助读者打开书籍宝库之门的钥匙。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学探究》序和跋
33岁那年,喜欢上这样一句话:“在各种变幻之中,找一个不变之量。”那时浑然不觉青春的尾巴已经将自己甩了出来,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幻想截断时间的走廊。今天回头望望,虽然为曾经的轻狂略感惭愧,但也欣慰于早年有憾无悔的选择和劳作。教书这个行当,我从来没有将其视为事业,但始终坚持着职业操守的最大底线。职业,生存之所赖者也。至少我并不糊涂,为了饭碗,20年来我不曾懈怠,坚持着对得起工资、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的准则,悉心呵护着一届又一届踏上我的渡船的学生,把他们安全地摆渡到对岸。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至今仍在找那个不变之量。
刚踏上讲台那几年,目睹了几位数学、物理、化学老师因为带出了几名参加全国学科比赛获奖的学生而意气风发的模样,困惑于自己作为政治教师的弱势。大约是在从教的第三个年头,基于自己喜欢文字拼凑这个爱好,我开始了点滴教育心得的记录和阶段性教学经验的反思,写下了几篇教育教学文章,并尝试着将这些东西邮寄出去,它们意外地得到了部分专业期刊的青睐,这激发了我的青春活力,写出了教书史上略为成熟的一批文章。这些文章的面世,留下了星星点点的教书足迹,也满足了自己些微的虚荣,更为后来的职称晋升增加了砝码。我一路收集发表过自己文章的各期样刊,梦想有一天能结集出版。
从2001年到2003年,我整理出自己在国家级、省级、州级发表或获奖的文章17篇,曾以《从教拾零》为名,内部编印成册,赠予同仁,聊慰寸心。2007年末,在修订原来诸篇的基础上,增补了5篇文字,并使之形成体系,试以《思想政治教学散论》名之。捡拾几片零散的记忆,符合客观事实;散论政治教学,实属斗胆,但终究还是忐忑着命名了。想想五年来为出版此书而经过的人、经历的事,种种遭际又一次不可抑制地闪现在脑海,真有“欲说还休”的晚秋意味。值得庆幸的是,楚雄州人民政府秘书长汪占毅等领导关照了我,给予了这本书临盆的呱呱。
2008年孟春,在楚雄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我将文稿重新改写和编撰,成为系统性更强的教育教学专著,最终命名为《思想政治教学探究》。其中,第一章体现了政治课的教化功能,按时下流行的词来说,为主旋律作品;第二章围绕新旧世纪之交的高中政治教学展开,完全是我个人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的实录,凝结了我的汗水、见证了我的成长、染白了我的头发,惠及我所教授过的几千名学生,它们使我得以坦然地回首昨天、面对今天、思考明天;第三章基本上是青年时代的作品,蓦然回头,我悲凉地发现自己永远也不可能超越22岁曾经到达的思想高度了。需要说明的是,《全面深化德育加强思想修养》,是与何文轶老师的合作之作;《论对称与非对称》,则主要是大学同窗胡光文的成果,我在其中只作了较小的贡献。
是为序。
作者,2008年2月8日记
榕树下(后记)
幼儿园接孩子,还未到放学时间,我便在文化宫前的榕树下等待。斜跨在自行车座位上,从广场中央巨大的广告牌上端眺望过去,落日正缓缓步向西边的山冈。西面往西,崇山峻岭中有养育我长大成人的故乡。我总想回到村前山垭口的两棵大榕树下,和孩提时代的小伙伴们玩农村孩子喜爱的用弹弓打鸟、摘树叶吹笛、支铁锅煮石头鱼的游戏,而岁月无情地告诉我,我已经回不去了。回忆的余晖散发出些许柔美和恬淡,恰似此书编就付印之后指缝间缥缈的似有若无的余味。孩子蹦跳着扑进我的怀抱,更使我的心房光亮无比。
让人暖意盈怀的是,八年来我承受的艰辛和寒冷,终于感动上苍,他通过三双援助之手使这些几近尘封的文字集结亮相。这三双温暖的手,一双来自楚雄州人民政府秘书长汪占毅,另一双来自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楚雄州分公司总经理李永富,第三双来自陆文珍女士。当称兄道弟的人回避我的求助时,当拍胸承诺的人自食其言时,当坐在高处暗示屈膝可以提供帮助的人被我委婉拒绝时,汪占毅秘书长、李永富总经理和陆文珍女士朝我伸过来的手,使“‘欲说还休’的晚秋意味”加入了春意盎然的成分。他们的深情厚谊,使梦想版的榕树出现在现实的庭院,令我没齿难忘。
本书所辑入的文字,时间跨度从22岁延伸到40岁,它们难免有时代和专业的局限,当然也有视野和能力的局限。它们的缺点和不足显而易见,但它们身上并没有别人的影子,而是我独立思索和写作的成果,是我亲手栽种且培植的一棵小小的榕树,我为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感到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