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家》的序和跋教案

时间:2019-05-15 07:0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家》的序和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家》的序和跋教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家》的序和跋教案

《家》的序和跋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袅(niǎo):细长柔弱。如:袅娜。

如:不屑一顾。

馨(xīn):散布得远的香气。如:馨香。

憩(qì):休息。如:小憩。

屑(xiè):1.碎末。如:木屑。2.琐碎。

如:屑屑。本文取此义。3.认为值得(做)。

曳(yè):拖;拉;牵引。如:曳光弹。

二、词语识记

琐屑:琐碎。休憩:休息。多用于形容流浪异乡的人。

祝祷;祝愿祷告。黯然失色:没有光彩,失去色泽。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冥想:深沉的思索和想象。萦绕:萦回。

举目无亲:指人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的前提是什么?

2.为什么“家”是“永远的岸”?

3.本文的体裁是,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4.作者把“家”比作了、和。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是离人几行清泪。”家是游子 的永远的岸。

2.文学(文体)常识

(1)周国平,作家。1998年以前作品结集为(1~6卷),译有、。

(2)散文是同、、并列的一种文体。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 ”。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与。

二、整体把握

(一)段落层次

1.第1段:引子:。

2.第2~6段:第一节:。

3.第7~12段:第二节:。

4.第13~16段:第三节:。

(二)写作特点

1.语言凝练,意蕴深长。

2.用了四个比喻句,使文章层层递进,思考深度逐层加深。

3.写作借鉴: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简洁生动。如本文开篇先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由此生发出“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后三个比喻简洁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句话表现出尼采对女人的讽刺和批评。作者引用的目的在于说明在家中难免有吵吵闹闹,难免有家务拖累时的闲言碎语,这都是正常现象。

2.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这句话幽默地说明了 “家是温暖的港湾”这一主题。也对尼采的讽喻给予有力的回击。

(二)对课文第一节的诠译

本节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渔舟飘香、孩童在船上嬉戏的优美的江南水乡画,让人感觉到了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自然而然让读者感悟到 “家是一只船”产生共鸣。

【当堂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屑()憩()冥()曳()巢()

2.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分析其本体、喻体。

【课后巩固练习】

一、基础题(4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漂 过(piǎo)

荡 舟(dàng)

驶 来(shǐ)

B. 泰 然(tài)

莫 测(mè)

耳 畔(pàn)

C.祝 祷(dǎo)

温 馨(xīn)

陶 冶(yě)

D.琐 屑(xiāo)

黯 然(àn)

永 恒(héng)

2.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2分)

A.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B.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C.小明家的房子很高大,像一座大宫殿似的。

D.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

二、整体感悟(7分)

1.“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这

句话中的“点点风帆”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祝祷?(4分,每问2分)

2.“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三、课文阅读题(8分)

阅读课文第三节(第 13~16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举英雄奥德修斯的例子,要证明文中的哪一句话?(1分)

2.你知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吗?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2分)

3.你能举出两个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中的句子吗?(2分)

4.请你用现代汉语表述文中引用的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夜雨》。(3分)

四、类文阅读题(11分)

小院吟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 “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 ;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了小板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都充满了小院,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1.第四段括号里应填的一个最恰当的词是。(1分)

2.第二段写出小院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2分)

3.第二段中,画线的“望着这新鲜的世界”一句,写出了谁的什么感受?请具体说明。(2分)

4.文中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1分)

5.说说第3段中画线的两句话不能前后调换的原因。(2分)

6.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请把它写在下面。(3分)

赏析:《小院吟》和《家》都是以 “家”为内容的文章,都写出了对家的热爱之情。《小院吟》通过写小院的干净,突出了母亲的勤劳;通过写小院里的葡萄,写出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写小院里的香椿,表现了母亲的热情好客。本文多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突出了母亲对小院的挚爱,也蕴含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家》通过四个比喻句,“人生是一种漂流”、“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前一个是引子,由此生发出以下三个比喻句。后三个逐层深入,阐释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在思考中,显示了作者对“家”的依恋之情。语言上,两篇文章都有用词准确、语句优美的特点,不同之处是,《家》的语言凝练,《小院吟》的语言则自然,贴切。

五、中考题(2004,江西省,15分)

心中芦苇 张 驰

①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 A(摇撼 摇动 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 ① 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 漪 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

B(消失 弥散 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名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 ② 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

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很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注释】 ①荆轲:战国末刺客。因刺秦王嬴政未遂被杀。②孱(chán)弱:瘦弱,软弱。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2分)

(1)瘠 土()

(2)涟 漪()

2.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②和第⑤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A”、“B”两处。(2分)

A处:

B处:

3.从文中找出与第⑤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2分)

(1)。

(2)。

4.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4分)

(1)她像自由精灵,在远离的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

(2)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5.请简要概括第⑥段的内容。(2分)

6.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说说你的理解。(3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30分)

故乡的山山水水都会铭刻在自己心中,请你拿起笔,把你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300字左右。

【合作探究题】

店铺主人对侄子说: “做买卖就要学我不吃亏。我们铺子里的那块波兰呢料已放了很久,受潮,发霉,虫蛀,可是我将它冒充 美国 货来出售,很快就卖出去了,还多赚了一大笔钱。哈!老天爷派了个糊涂虫给我。”侄子恭敬地回答:“是,是,这话不假。但我不知道谁是糊涂虫?您瞧,他给了您一叠假钞票。”下列何项可作为此篇短文的题目?

A.挂羊头,卖狗肉 B.姜是老的辣 C.邪不胜正 D.恶有恶报

小幽默

假眼

有个百万富翁的左眼坏了,他花了很多钱请人装了一只假的。这只假眼几乎完全跟真的一样,初看时,人们无法辨别真伪。

一次,富翁遇见了马克 ·吐温,他问:“先生,你猜得出我哪只眼睛是假的吗?” 作家漫不经心地指着他的左眼说: “这只是假的。”

“你是怎样判断的呢?” 马克 ·吐温笑着说:“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的样子。”

【预习效果反馈】

1.人生是一种漂流。点拨:从“船”字思考。

2.因为无论你漂泊多远,停泊过多少港湾,“家”是永远的归宿。

点拨:联系 “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思考作答。

3.散文 形散神不散

4.船 港湾 岸 点拨:熟读课文,找准重点词语。

【课堂跟讲】

一、1.客梦回 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 梦魂萦绕

点拨:默写诗词要注意字的准确,如 “萦绕”的“绕”字。

2.(1)当代 《周国平文集》 《尼采美学文选》 《尼采诗集》

(2)小说 诗歌 戏剧 形散神不散 想象 联想 象征 点拨:填空题要注意字的书写,不要写错别字。

二、(二)1.人生是一种漂流。

2.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第一层面的哲学思考——“家是一只船”。

3.阐释“家是温暖的港湾”这一哲学思考。

4.阐释“家”的本质特征——“家是永远的岸。”点拨:抓住每节的标题进行思考。

【当堂练习】

1.xiè qì míng yè cháo 点拨:“曳”字不读“zhuì”。

2.家是温暖的港湾 本体:家。喻体:港湾。

点拨:本文中的比喻句有 “人生是一种漂流”、“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四个。本体分别是“人生”和“家”,喻体分别是“漂流”、“船”、“港湾”、“岸”。

【课后巩固练习】

一、1.C 点拨:A中的“漂”读音为“piāo”,B中的“莫”读音为“mò”,D中的“屑”读音为“xiè” 2.C 点拨:比喻必须是打比方,而本体和喻体之间不能是同一类型的事物。

二、1.一只只船 因为作者希望人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点拨:从本文的主旨考虑。

2.承上启下

三、1.家是永远的岸 点拨:从本节的中心句思考。

2.《红楼梦》 曹雪芹

3.学过的或已掌握的古诗词都可以。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做》)点拨:必须有思乡之情蕴含其中。

4.渔灯昏暗,旅途之人在梦中回到了故乡,一声声让人心碎。在五更之时,一叶孤舟离家万里,那滴水声仿佛是离家之八思乡流下的热泪。点拨:译文时,要把重点词语译出来。

四、1.搬 点拨:从“小板凳”一词思考。

2.生机盎然(生机勃勃)

3.①写出母亲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喜悦。②写母亲的付出带给“我”赏心悦目的喜悦。

点拨:从 “新鲜”一词思考。

4.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点拨:整体把握全文。

5.“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一句主要是为引出下文,因此不能调换。

点拨:从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思考。

6.开放题,符合题意即可。点拨:可从母亲的勤劳角度谈感受和想法。

五、1.(1)jí(2)yī 2.摇曳 弥散

3.(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点拨:既然是找两个句子,就可能牵扯到上下文,因为前后文的相互照应是文章结构完整的充分条件。

4.(1)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虽处恶劣环境,但却能保持超然独立的品性和气节。点拨:如答到芦苇的生存环境。淡泊、独立、自由、坚强等切合题意的要点,且语言组织通顺的,可酌情给分。(2)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却是有思想的,坚韧的。(如果用文中的“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一句回答也给分)点拨:这一议论性语句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可用自己的话解释,也可用文中语言解释,但无论何种解释,都必须把中心明确揭示出来。

5.“我”在大学时代对芦苇的感悟(认识、理解等)。

6.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点拨:外物(客体)的意义随人(主体)的情感、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文章分析外物的内涵。

六、作文思路:通过描写家乡的景物,抒发思乡之情;或通过回忆故乡有特殊意义(或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

例文:

家乡的雨

如果没有那种风飘雨摇时独居异乡的孤苦感觉,如果没有中秋月下清幽苍凉的思乡之情,如果没有穿行于乡间路的恐慌,或许还不会觉得我的家乡 ——一个古朴的小城那么温馨、醉人。(点评:用假设句引出对故乡的思念。)

家乡的雨天没有肆虐的风。雨洒在家乡的背脊上,空蒙欲生烟,黛色的山卧在小河畔,静说而富有诗意。都时,在我们这群天真幼稚的女孩看来,追求那独有的浪漫,莫过于雨天了。常常是挽起裤腿,直到膝盖,套上红凉鞋,或别出心裁地撑把好大好大的黑伞,在石板路上一直走下去;或独自站在桥头,极目远眺,弃了伞,任雨丝悄然停在发梢、肩膀 ……(点评:用优美的语句写出了雨的温柔。)

哦,家乡的雨,带着浓浓的乡思,在我的心头回荡,挥之不去 ……(点评:结尾含蓄表达思乡之情。)

总评:本文通过描写家乡雨的温柔、静谧,突出了雨的诗意美,表达了思乡之情。语句优美,情真意切。

【合作探究题】

D 点拨:从这两件事的性质上考虑。

第二篇:《家》的序和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阅读基础上展开讨论,树立环保意识。

2.了解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1.树立环保意识。

2.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由八年级上册学过的课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导入。

导入二:由两则有关环保的名言导入: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淮南子》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随着生态警钟频频敲响,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以翔实的数字和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向我们介绍了地质灾难形成的原因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教学切入点

1.从梳理文章脉络切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分析文章结构。2.从说明方法切入: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引导他们体会其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法: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法、综合概括法。1.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搜集、筛选关于说明文的信息。

(四)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法:找出运用特定说明方法的文句,讨论交流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综合概括法:用一句话概括为什么“人祸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事例;„„

四、拓展延伸

1.课外从街头、公园、报刊、网络上收集环保标语三则,并自编一则在班上交流。

2.上网查找国内外因生态遭到破坏而酿成严重后果的事例,在小组内交流。

第三篇:9、《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

9、《<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序和跋。这类文章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家>的序和跋》是作者自序、自跋,序写于1931年4月,载于1933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家》上。从文中,我们么可以看到,《家》是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产物。跋写于1953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之际,此时作者的思想和情绪有了较大的变化,序和跋对照着读,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轨迹。【学情分析】

这类文章学生们平时不会太注意,但它却是各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文章,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巴金,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2、培养学生读书要有读序文的兴趣和习惯,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讲述《家》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这部小说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作为学习序、跋的准备。

2、用概括得是否准确、精练来检查学生默读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认真体会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作者语录: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2、《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包括《家》《春》《秋》。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及其罪恶;也描写了革命思潮激荡下的年青一代,歌颂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二、走近作者:

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三、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说: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2、文学常识:“序”和“跋”是一种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主要内容、创作意图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有的“序”和“跋”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评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等),“跋”写在后面。有的如“引言”“前言”“下在前面”也是“序”。有的“后记”“编后”也是“跋”。

3、字词积累:

扉页(fēi)动荡(dàng)魔爪(mó)摧残(cuī cán)诅咒(zhòu)幼稚(zhì)累赘(zhuì)积愤(fân)哑子(yǎ)妥当(tuǒ)

4、理清条理:

(1)序言部分:

本文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文中集中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文章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积极看法。这个看法是有一个过程的,可见作者的认识是先进的,积极的,并且触及了生活的本质。

第二部分(5),阐明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正因为对生活有了积极的认识,作者便毫不犹豫地加入生活的激流中去。在生活中,他是一位在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第三部分(6——7),讲述自己以文学为武器,对生活的抗争。“我还要征服生活”——这便是作者“搏斗”的过程和“搏斗”的决心。

(2)跋部分

这篇“跋”写于1953年3月,时隔22年,作者追述了写作《家》的原因,创作的情感、动机以及对青春的赞美。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充满激情地表述自己创作《家》的动机。第二部分(2——5),指出《家》的不足,赞美青春的美丽。

四、教师小结:

“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序”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自编自写的叫“序”或“自序”;有的则是由别人或编者写的,由别人作序的叫“代序”。

“序”和“跋”这一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简要地说明编写目的、简介作品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有所评论,或对作品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发挥、阐述,或生发开去而另有所议论的,属于议论文。总之,“序”和“跋”的写法多种多样,说明的、议论的、记叙的、用抒情的笔调写的,还有综合说明、论述和记叙的。

二、细读品味:

1、“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过渡句。“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2、“罗曼·罗兰德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赞同罗曼·罗兰德生活态度。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3、“生活的激流”——指的是作者想通过搏斗去征服生活的那股激情。有爱有恨,有幸福有痛苦,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4、“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此句既写出了作者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朦胧感。作者在文中一再表露这种迷茫,但这一点是次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5、“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表述《家》的创作动机——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逼着”用得准确,突出地表现了是那个不合理的、垂死的制度使作者不得不拿起笔来控诉。

6、“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控诉”表达了作者对恶意摧残年轻生命的不合理制度的愤慨之情。

7、“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青春代表着年轻,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她可以让我们体会生活,理解生活,征服生活,改变生活,因为年轻,我们敢于和命运抗争。

三、合作探究:

1、《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明确: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2、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明确: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可以是“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3、开发性题目:“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发散角度1:可以重写,因为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作品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主题,回忆年轻时的生活会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和怀恋的韵味。总之,如果重写,或许会有一篇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的《家》来。

发散角度2:不能重写,巴金先生是明智的,尽管二十余年后看到了作品的年轻幼稚,主题十分鲜明,但作者年轻时的激情、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是二十余年后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若再重写往往会写出一部得不偿失的作品,“《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还是“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好。

启示:同一个作者,虽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

四、教师小结:

把生活比作激流,虽然不敢断言是巴金先生似的首创,但至少他是这一修辞的最著名的使用者。“生活的激流”,既形象,含义又深刻。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渣 „„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是来征服它。”这就是序文要表述的意思。

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紧密地连在一起,自己的情绪随人物的命运变化,寄情于物,只有这样,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才会感人至深,作品内涵才会更深刻。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9、《家》的序和跋

序:生活是一场搏斗;生活要征服——勇者的宣言。跋:控诉垂死制度;没有指明出路——智者的思考。

【教学反思】

第四篇:《家》的序和跋 教学设计

《<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巴金,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2、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3、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文章充满激情,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学习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作者语录: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2、《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包括《家》《春》《秋》。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及其罪恶;也描写了革命思潮激荡下的年青一代,歌颂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2、作者: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3、文学常识:“序”和“跋”是一种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主要内容、创作意图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有的“序”和“跋”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评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等),“跋”写在后面。有的如“引言”“前言”“下在前面”也是“序”。有的“后记”“编后”也是“跋”。

4、学习生字:

扉页(fēi)动荡(dàng)魔爪(mó)摧残(cuī cán)诅咒(zhòu)......幼稚(zhì)累赘(zhuì)积愤(fân)哑子(yǎ)妥当(tuǒ).....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本文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文中集中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文章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积极看法。这个看法是有一个过程的,可见作者的认识是先进的,积极的,并且触及了生活的本质。

第二部分(5),阐明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正因为对生活有了积极的认识,作者便毫不犹豫地加入生活的激流中去。在生活中,他是一位在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第三部分(6——7),讲述自己以文学为武器,对生活的抗争。“我还要征服生活”——这便是作者“搏斗”的过程和“搏斗”的决心。

这篇“跋”写于1953年3月,时隔22年,作者追述了写作《家》的原因,创作的情感、动机以及对青春的赞美。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充满激情地表述自己创作《家》的动机。第二部分(2——5),指出《家》的不足,赞美青春的美丽。

四、教师小结:

“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序”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自编自写的叫“序”或“自序”;有的则是由别人或编者写的,由别人作序的叫“代序”。

“序”和“跋”这一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简要地说明编写目的、简介作品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有所评论,或对作品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发挥、阐述,或生发开去而另有所议论的,属于议论文。总之,“序”和“跋”的写法多种多样,说明的、议论的、记叙的、用抒情的笔调写的,还有综合说明、论述和记叙的。

二、细读品味:

1、“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过渡句。“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2、“罗曼·罗兰德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赞同罗曼·罗兰德生活态度。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3、“生活的激流”——指的是作者想通过搏斗去征服生活的那股激情。有爱有恨,有幸福有痛苦,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4、“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此句既写出了作者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朦胧感。作者在文中一再表露这种迷茫,但这一点是次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5、“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表述《家》的创作动机——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逼着”用得准确,突出地表现了是那个不合理的、垂死的制度使作者不得不拿起笔来控诉。

6、“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控诉”表达了作者对恶意摧残年轻生命的不合理制度的愤慨之情。

7、“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青春代表着年轻,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她可以让我们体会生活,理解生活,征服生活,改变生活,因为年轻,我们敢于和命运抗争。

三、合作探究:

1、《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明确: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2、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明确: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可以是“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3、开发性题目:“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发散角度1:可以重写,因为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作品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主题,回忆年轻时的生活会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和怀恋的韵味。总之,如果重写,或许会有一篇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的《家》来。

发散角度2:不能重写,巴金先生是明智的,尽管二十余年后看到了作品的年轻幼稚,主题十分鲜明,但作者年轻时的激情、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是二十余年后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若再重写往往会写出一部得不偿失的作品,“《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还是“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好。启示:同一个作者,虽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

四、教师小结:

把生活比作激流,虽然不敢断言是巴金先生似的首创,但至少他是这一修辞的最著名的使用者。“生活的激流”,既形象,含义又深刻。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渣 „„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是来征服它。”这就是序文要表述的意思。

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紧密地连在一起,自己的情绪随人物的命运变化,寄情于物,只有这样,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才会感人至深,作品内涵才会更深刻。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9、《家》的序和跋

序:生活是一场搏斗;生活要征服——勇者的宣言。跋:控诉垂死制度;没有指明出路——智者的思考。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学探究》序和跋

33岁那年,喜欢上这样一句话:“在各种变幻之中,找一个不变之量。”那时浑然不觉青春的尾巴已经将自己甩了出来,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幻想截断时间的走廊。今天回头望望,虽然为曾经的轻狂略感惭愧,但也欣慰于早年有憾无悔的选择和劳作。教书这个行当,我从来没有将其视为事业,但始终坚持着职业操守的最大底线。职业,生存之所赖者也。至少我并不糊涂,为了饭碗,20年来我不曾懈怠,坚持着对得起工资、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的准则,悉心呵护着一届又一届踏上我的渡船的学生,把他们安全地摆渡到对岸。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至今仍在找那个不变之量。

刚踏上讲台那几年,目睹了几位数学、物理、化学老师因为带出了几名参加全国学科比赛获奖的学生而意气风发的模样,困惑于自己作为政治教师的弱势。大约是在从教的第三个年头,基于自己喜欢文字拼凑这个爱好,我开始了点滴教育心得的记录和阶段性教学经验的反思,写下了几篇教育教学文章,并尝试着将这些东西邮寄出去,它们意外地得到了部分专业期刊的青睐,这激发了我的青春活力,写出了教书史上略为成熟的一批文章。这些文章的面世,留下了星星点点的教书足迹,也满足了自己些微的虚荣,更为后来的职称晋升增加了砝码。我一路收集发表过自己文章的各期样刊,梦想有一天能结集出版。

从2001年到2003年,我整理出自己在国家级、省级、州级发表或获奖的文章17篇,曾以《从教拾零》为名,内部编印成册,赠予同仁,聊慰寸心。2007年末,在修订原来诸篇的基础上,增补了5篇文字,并使之形成体系,试以《思想政治教学散论》名之。捡拾几片零散的记忆,符合客观事实;散论政治教学,实属斗胆,但终究还是忐忑着命名了。想想五年来为出版此书而经过的人、经历的事,种种遭际又一次不可抑制地闪现在脑海,真有“欲说还休”的晚秋意味。值得庆幸的是,楚雄州人民政府秘书长汪占毅等领导关照了我,给予了这本书临盆的呱呱。

2008年孟春,在楚雄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我将文稿重新改写和编撰,成为系统性更强的教育教学专著,最终命名为《思想政治教学探究》。其中,第一章体现了政治课的教化功能,按时下流行的词来说,为主旋律作品;第二章围绕新旧世纪之交的高中政治教学展开,完全是我个人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的实录,凝结了我的汗水、见证了我的成长、染白了我的头发,惠及我所教授过的几千名学生,它们使我得以坦然地回首昨天、面对今天、思考明天;第三章基本上是青年时代的作品,蓦然回头,我悲凉地发现自己永远也不可能超越22岁曾经到达的思想高度了。需要说明的是,《全面深化德育加强思想修养》,是与何文轶老师的合作之作;《论对称与非对称》,则主要是大学同窗胡光文的成果,我在其中只作了较小的贡献。

是为序。

作者,2008年2月8日记

榕树下(后记)

幼儿园接孩子,还未到放学时间,我便在文化宫前的榕树下等待。斜跨在自行车座位上,从广场中央巨大的广告牌上端眺望过去,落日正缓缓步向西边的山冈。西面往西,崇山峻岭中有养育我长大成人的故乡。我总想回到村前山垭口的两棵大榕树下,和孩提时代的小伙伴们玩农村孩子喜爱的用弹弓打鸟、摘树叶吹笛、支铁锅煮石头鱼的游戏,而岁月无情地告诉我,我已经回不去了。回忆的余晖散发出些许柔美和恬淡,恰似此书编就付印之后指缝间缥缈的似有若无的余味。孩子蹦跳着扑进我的怀抱,更使我的心房光亮无比。

让人暖意盈怀的是,八年来我承受的艰辛和寒冷,终于感动上苍,他通过三双援助之手使这些几近尘封的文字集结亮相。这三双温暖的手,一双来自楚雄州人民政府秘书长汪占毅,另一双来自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楚雄州分公司总经理李永富,第三双来自陆文珍女士。当称兄道弟的人回避我的求助时,当拍胸承诺的人自食其言时,当坐在高处暗示屈膝可以提供帮助的人被我委婉拒绝时,汪占毅秘书长、李永富总经理和陆文珍女士朝我伸过来的手,使“‘欲说还休’的晚秋意味”加入了春意盎然的成分。他们的深情厚谊,使梦想版的榕树出现在现实的庭院,令我没齿难忘。

本书所辑入的文字,时间跨度从22岁延伸到40岁,它们难免有时代和专业的局限,当然也有视野和能力的局限。它们的缺点和不足显而易见,但它们身上并没有别人的影子,而是我独立思索和写作的成果,是我亲手栽种且培植的一棵小小的榕树,我为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感到快慰。

下载九年级语文《家》的序和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家》的序和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写序与跋?

    怎样写序跋? 人们读书,常有先读序、跋的习惯,因此它有“书籍的窗口”之誉。它不仅使读者很省时地了解书的概貌,而且好的序、跋易令人产生急欲阅读的兴趣。 序与跋的写法从内容、......

    九年级语文家教案3

    《家》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MTV《让爱住我家》)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让爱住我家》,不少同学脸上还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你有哪些感想急于告诉给其他同学呢? 生1:我感到画面中的这个四......

    九年级语文陈涉世家教案2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

    九年级语文家教学设计

    一、《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2、 过程与方法 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

    家校本序20100228言

    《M12家校本序言》孩子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的口号吗?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上学期狂风暴雨般的磨砺。 ——每天早晨的7:20,我们大口咀嚼着冰冷的寒风,准时进入安静的班门; ——......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家》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家》(网友来稿) 柏学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2、 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设疑解疑......

    《家》一年级语文教案

    《家》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8个生字,认识两种笔画,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高一语文下学期《名人传》序教案

    《名人传》序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掌握序言的文体知识。 2.正确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明确作者写作《名人传》的目的,学习名人们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罗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