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画骆驼教学设计(共9篇)
篇一:小骆驼教学设计 湘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
第九课《小骆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脚印谱
【教学过程】
一、走进沙漠
师: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去搜集关于骆驼的小资料,现在大家一
(1)骆驼有单峰驼与双峰驼之分;
(2)骆驼的睫毛很长,可以防风沙;
(3)骆驼的驼峰里储存了能量,可以让骆驼在沙漠里长途跋涉。
(教师试唱)
二、沙漠中的脚印
师:同学们,小骆驼在沙漠中行走,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同学们仔细看这些脚印里都有些什么,(生:音符)是不是所有的音符都能发出声音呢?(休止符)休止符有很多种,同学们知道这是哪种休止符吗?
(让同学们思考,最后得出答案:八分休止符)(板书:八分休止符)
师:是的,这个长得又圆又胖的家伙就叫做八分休止符,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遇到它该怎么办呢?(小嘴快闭上)那么同学们知道它的时值是多长吗?(停顿半拍)
(1)教师带唱两遍;
(2)请同学单独视唱;
(3)让我们用手来模仿小骆驼走走这串脚印吧!(同学们在桌上模仿着走,感受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停顿的时值)
师:正是有了这些快乐的小休止符的陪伴,小骆驼走进沙漠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心情,你们听!
(教师示范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师:是的,它的脚步多么轻盈,我们一起来唱唱,感受它的这份好心情吧!
(1)教师领唱第一部分,学生跟唱;
(2)学生单独视唱;
三、沙漠中的风沙
(1)同学们尝试自己演唱;
(2)教师引导学生唱;
(教师教唱)
四、沙漠中的绿洲
师:小骆驼一直在行走,终于它看到了希望,同学们看看,它到了哪里呢?(出示绿洲的图片)我们是不是要为小骆驼庆祝呢?
(1)跟着老师打着拍子唱旋律;
(2)教师教唱歌词;
(3)学生自由练习;
(1)教师示范唱;
(2)学生跟着老师唱,师:同学们故事讲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这个故事其实是(生答一首歌曲)。
五、歌曲演唱
1、听音乐小声哼唱;
2、分角色演唱;
3、完整演唱;
4、边模仿边演唱;
六、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小骆驼一起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沙漠之旅,通过今天的音乐课我们知道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不怕艰险,勇往直前,同时我也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美好的明天一定属于你们!
【板书设计】
小骆驼
(八分休止符的音符)
八分休止符 35 05 ▏32 10 ▏23 03 ▏ 16 50▏▏
篇二:骆驼教学设计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骆驼的相关图片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汇报了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让学生对不经常看到的骆驼有个大致的了解。
老人和商人的对话是重点,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商人的感情变化是越来越高兴,当老人告诉他不知道骆驼的去向时,他又非常生气。老人解释的原因的地方,我尽量让学生去读,读出老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特点。还变换方式让学生去充分地读,比如,男生读商人,女生读老人;分小组读等方式。这一课,我就采用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因为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说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四、续写故事,向课外延伸
商人听了老人的话,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他看见路上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
篇三:《骆驼和羊》教学设计 选读课文《骆驼和羊》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骆驼和羊》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骆驼和羊在争论是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最终老牛告诉他们:“你们俩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故事导入:这一天,森林里的两只小动物为了一个小问题争论不休,想知道是哪两只小动物在争论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关注第二行的词,加线的字都表示动作。
3.再读课文,思考:骆驼和羊在争论什么?(用上“因为??所以??”)三)合作学习,品读课文
(过渡)师:你从第几自然段找到他们在争论呢? 1.学习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骆驼和羊的第一次对话,思考他们在争论什么。
(3)指名读第二次对话,说说第二次对话讲的是什么。
自信、得意洋洋、骄傲、自豪、不服气„„
2.学习二自然段
(2)出示第一幅插图,说说他们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3)理解“他们俩”是指谁,“俩”又是什么意思。
指导看图:骆驼和羊在干什么?从图上看高好还是矮好?
大屏幕出示句子: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
自由读,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边演边读羊吃树叶的句子,师提问:从羊一连串的动作中看出什么?(费劲、困难)
(5)师:看来在高高的围墙前还是高好。
(2)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三段,边读边想:他们又看到了
(4)指导朗读,朗读后思考:羊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2)看,最主持公道的牛伯伯会怎么说呢?
指名读,指导读出老牛的语气。读后说说这里的“长处”指什么,“短处”又指什么。5..小结:通过羊和骆驼比高矮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板书:取长补短),这样才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指导书写
板书:
骆驼和羊(寓言故事)
骆驼 羊 老牛
高好 矮好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取长补短
篇四:《找骆驼》教学设计 《找骆驼》教学设计
凉州区新关小学 叶金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2.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知骆驼的特点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逞英雄。2.认真看图,通过观察图发现问题了没?(都走在沙漠上,有单驼峰和双驼峰区别)。
4.揭题,指导学生写课题:16.《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跛 驮着蜜 愤愤地说 啃过 究竟 不紧不慢
愤愤是什么意思?跛又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课文
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聚焦“特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咱们看看学习提示教我们要读懂哪些问题?(读提示)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2.交流:
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
(1)我们从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知道了骆驼的特点。
3.商人以为一定可以找到骆驼了,可是老人说:——这时候,商人——
四、聚焦“推测”
理解:跛 表演左脚有点跛
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
树叶比较:哪张是骆驼咬过的
3.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判断)
五、聚焦“结果”
1.商人找到骆驼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2.“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 3.齐读
六、总结
老人能详细知道走失骆驼的特点,那是因为﹙他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得出正确结论的),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
七、课外作业
2.小练笔:一天,商人牵着骆驼走,又碰到了老人,他又会怎么做?怎么说?以《再遇老人》为题,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篇五:找骆驼的教学设计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
黄秀娟 龙岗区鹏达学校
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解答疑难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
忿忿 详细 果然 不紧不慢 究竟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棒,我们这样来读下面的课文,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家。4.指导朗读.如:商人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着急.气愤,要读得快一点)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7、小组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表格
三.指导说话训练
1.真感谢老人有,你们的经验真丰富。
按这样的句式:
4.学完了课文,你想对商人说什么?(多观察,多思考)想对老人说什么?你们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老师小结:大家要继续仔细观察生活,多动脑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四.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板书设计:
找骆驼
看见 脚印左浅右深 左脚有点跛
又看见 左驮蜜右驮米 驮两样东西
还看见 牙齿印 缺一颗牙齿
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篇六: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1、导入: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3、交流: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品读:学骆驼咀嚼
3、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骆驼咀嚼起来。
(二)品读:谈驼铃、念骆驼
1、这部分和学骆驼咀嚼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2、同桌互练,指明读。
3、对于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我的观点是——。你更喜欢谁的观点?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小英子?
4、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对什么事情都要问一问,文中还讲了小英子问什么?角色读我和妈妈的对话。想一想小英子还会问些什么事?
5、“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品读“剪驼毛”
1、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谁开读读。
2、从这件事中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读相关句子。
3、“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三、感怀童年
四、追溯童年心 1、30年过去了,可给我们的感觉,这童年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样。
3、难道留在心底的仅仅是童年吗?(故乡的景色和人物)齐读:“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五、拓展阅读
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
2、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
篇七:五年级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李伟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八: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语文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坪上小学 陈家炽 教学目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2、齐读课题,观察,这个课题和以前的课题有什么区别吗?读者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边读边想:作者围绕骆驼队回忆了童年生活的那几个片段?
4、交流汇报
1、导入:孩子们,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进入那诗一般的童年生活吧。
2、交流读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
板块一:看骆驼咀嚼
出示句子: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计学生会说:我感受到了作者看得仔细,这画面很有趣等)
2、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作者看得仔细?(1)抓“那样??那样??那样??”从骆驼咀嚼的样子和情态看出作者看得仔细。(2)抓“磨来磨去,冒,沾”从骆驼咀嚼的动作来品味,能看出作者看得很细微;(3)抓“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板块
二、关于驼铃的遐想
1、导入:其实,作者不仅看骆驼看得仔细,看得有趣,她的一些想法也十分与众不同,当作者看到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时,她又是怎么想的呢?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
板块三:走进“剪骆驼肚子下的毛”
1、导入:孩子们,像这样只有童年才会有的想法,还有很多。
板块四:想念骆驼
1、导入:作者与骆驼成为朋友,可夏天来了,他们却不见了,于是她就问: 出示句子: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他们到哪里去?”
(1)好好读一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学生说作者很想念骆驼)
(2)可是就这样想了一天又一天,骆驼还没有来,忍不住就问,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好这句话,个别读,指名读。
2、小结:多么有意思的情怀,同学们我想这应该也只有孩童才有这样的想法吧!
三、感怀童年情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2.童年一去不还了,我不会再做的只有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吗?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感情朗读“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四、追溯童年心
导:30年过去了,可给我们的感觉,这童年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样。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1)学生齐读
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五、拓展延伸 1.说童年: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2.读童年:
a.孩子们,其实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只是一篇《城南旧事》的序。b.想了解更多作家的童年生活吗?老师再给大家推荐高尔基的《童年》。3.唱童年:最后,让我们一起歌唱这充满美好回忆的童年吧!
板书设计: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关于驼铃的猜想思念故乡 怀念童年 想替骆驼剪皮毛
怀念骆驼队
篇九:《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王艳娇
教材简析: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
4、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童年》 【设计思路】: a、“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童年》的音乐轻轻响起)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片树叶,一张照片,都能勾起我们童年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宝。可是,不同的人,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同,童年给我们留下的画面也不同。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3)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系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的问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b字里行间读真情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2、“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随着老师舒缓地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
品读文本,正如冬阳下的骆驼须慢慢嚼嚼,不是说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文中的四个生活片段,则可以引导学生读喜欢的片段,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带着这“惊奇喜欢关爱思念” 的感受入情入味地读读重点句。让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段,抽丝剥茧,凭借文本语言,加之,由想象到直观,激活、调取了学生本有的感性] 同样方法学习其余片段 b、“想象驼铃用处”
1、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2、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3、“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
c、“想替骆驼剪毛”
d、“追问骆驼去处”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
c、曲终但觉余音绕
五、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六、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第二篇:画骆驼教学设计(共9篇)
篇一:小骆驼教学设计 湘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
第九课《小骆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小骆驼长途跋涉的经历树立学生敢于面对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3、在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的基础上愉快的参与表演。
【教学重点】
自由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感受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停顿的时值。
2、准确地把握小骆驼的心理变化,更好的表现歌曲情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脚印谱
【教学过程】
一、走进沙漠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它们是我们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有着“沙漠之舟”称号的动物——“骆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骆驼》这首歌曲。(板书课题)
师: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去搜集关于骆驼的小资料,现在大家一 起来看看,小骆驼有什么特征。(课件出示骆驼的图片)
(1)骆驼有单峰驼与双峰驼之分;
(2)骆驼的睫毛很长,可以防风沙;
(3)骆驼的驼峰里储存了能量,可以让骆驼在沙漠里长途跋涉。师: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在沙漠中开展我们的沙漠之旅,在开展沙漠之旅之前,老师想用歌声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沙漠中的故事。
(教师试唱)
师: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呀(生答骆驼),那小骆驼想要干什么呢?(生:要过大沙漠)。
二、沙漠中的脚印
师:同学们,小骆驼在沙漠中行走,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同学们仔细看这些脚印里都有些什么,(生:音符)是不是所有的音符都能发出声音呢?(休止符)休止符有很多种,同学们知道这是哪种休止符吗?
(让同学们思考,最后得出答案:八分休止符)(板书:八分休止符)
师:是的,这个长得又圆又胖的家伙就叫做八分休止符,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遇到它该怎么办呢?(小嘴快闭上)那么同学们知道它的时值是多长吗?(停顿半拍)
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把这个带有八分休止符的旋律跟着老师唱一遍。(1)教师带唱两遍;
(2)请同学单独视唱;
(3)让我们用手来模仿小骆驼走走这串脚印吧!(同学们在桌上模仿着走,感受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停顿的时值)
师:正是有了这些快乐的小休止符的陪伴,小骆驼走进沙漠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心情,你们听!
(教师示范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师:是的,它的脚步多么轻盈,我们一起来唱唱,感受它的这份好心情吧!(1)教师领唱第一部分,学生跟唱;
(2)学生单独视唱;
(3)分组演唱。
三、沙漠中的风沙
师:小骆驼在沙漠里行走,走着走着,它遇到了困难,同学们看看它遇到了什么困难呢?(课件出示沙尘暴的图片)这下,小骆驼的行走变得更加地艰难了,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表现小骆驼行走艰难的句子。
(1)同学们尝试自己演唱;
(2)教师引导学生唱;
(3)让学生边唱边模仿骆驼行走的样子。
师:小骆驼非常累也很疲惫,但他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这是为什么呢?(出示课件)是的,因为前面有歌声,前面有青草。(教师教唱)
四、沙漠中的绿洲
师:小骆驼一直在行走,终于它看到了希望,同学们看看,它到了哪里呢?(出示绿洲的图片)我们是不是要为小骆驼庆祝呢?
(1)跟着老师打着拍子唱旋律;
(2)教师教唱歌词;
(3)学生自由练习;
(4)男女生分别演唱。
师:小骆驼高兴的走向绿洲,它脖子上挂着的驼铃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同学们认真听这驼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1)教师示范唱;
(2)学生跟着老师唱,(3)学生练习,唱出驼铃声由强到弱的感觉。
师:同学们故事讲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这个故事其实是(生答一首歌曲)。是的,这就是一首关于小骆驼的歌曲。
五、歌曲演唱
1、听音乐小声哼唱;
2、分角色演唱;
3、完整演唱;
4、边模仿边演唱;
5、用乐器(碰铃)配乐演唱。
六、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小骆驼一起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沙漠之旅,通过今天的音乐课我们知道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不怕艰险,勇往直前,同时我也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美好的明天一定属于你们!
【板书设计】
小骆驼
(八分休止符的音符)
八分休止符 35 05 ▏32 10 ▏23 03 ▏ 16 50▏▏
篇二:骆驼教学设计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骆驼的相关图片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汇报了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让学生对不经常看到的骆驼有个大致的了解。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
二、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老人和商人的对话是重点,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商人的感情变化是越来越高兴,当老人告诉他不知道骆驼的去向时,他又非常生气。老人解释的原因的地方,我尽量让学生去读,读出老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特点。还变换方式让学生去充分地读,比如,男生读商人,女生读老人;分小组读等方式。这一课,我就采用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的特点。
三、注重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因为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说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在解决“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时,我先让学生讨论,老人和商人的区别是什么?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些什么?有了这两道题做铺垫,再谈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就容易的多了。
四、续写故事,向课外延伸
商人听了老人的话,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他看见路上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走着走着,商人看见___________,他____地说:“___________。”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欠佳。
总之,本课教学我努力地体现“以读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语文课上的知识、语言、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训练。
篇三:《骆驼和羊》教学设计 选读课文《骆驼和羊》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骆驼和羊》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骆驼和羊在争论是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最终老牛告诉他们:“你们俩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课文语言生动,文中的对话充实展示了每个角色的特点,所以本课在设计时可以抓住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并在课文的不断复现中识记“骆、驼、证”等9个生字,会正确认读多音字“模”;能正确写“骆、驼”这2个生字;借助插图、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扒在墙上、大模大样”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补充提示语读好骆驼、羊和老牛的话,能积累并背诵老牛说的话。
3.通过品读感悟和联系生活实际懂得要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老牛的话,学会取长补短。
教学难点:理解老牛的话,理解“扒在墙上”、“大模大样”的意思。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故事导入:这一天,森林里的两只小动物为了一个小问题争论不休,想知道是哪两只小动物在争论吗?
2.(出示骆驼和羊的图片)师:谁能叫叫他们的名字?指导学生读好“驼”的轻声,引导学生关注“骆驼”的偏旁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两个字。3.根据图片说说骆驼和羊在外形上的特点,相机板书:骆驼(字体较大)羊(字体较小),教师板书“骆驼”提醒书写要点,学生跟着教师书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初读。
(2)小老师带读。
(3)关注第二行的词,加线的字都表示动作。出示:扒在墙上,趴(pā)在桌上,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及做做趴在桌上的动作来区别“扒”和“趴”。
(4)出示:大模大样,做航模(mó),区分多音字“模”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3.再读课文,思考:骆驼和羊在争论什么?(用上“因为??所以??”)三)合作学习,品读课文
(过渡)师:你从第几自然段找到他们在争论呢?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用“——”画出骆驼说的话,用“~~~”画出羊说的话,然后再读读他们说的话。
(2)指名读骆驼和羊的第一次对话,思考他们在争论什么。板书:高、矮。
(3)指名读第二次对话,说说第二次对话讲的是什么。(他们都要做一件事证明自己好。)
(4)加提示语进行朗读训练,课件出示:()地说。
自信、得意洋洋、骄傲、自豪、不服气„„
(5)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指导读出他们俩自信、互不服气的语气
(过渡)师:从他们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骆驼和羊都不服气,那他们又会怎么证明自己说的话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2.学习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2)出示第一幅插图,说说他们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3)理解“他们俩”是指谁,“俩”又是什么意思。交流后出示句子:园子四面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枝叶伸出墙外来。
指名读句子,根据插图理解“围墙、茂盛”。
指导看图:骆驼和羊在干什么?从图上看高好还是矮好?
(4)再读第二自然段,用“——”划出骆驼和羊吃树叶的句子。大屏幕出示句子: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羊抬起前腿,扒在墙上,脖子伸得老长,还是吃不着。
自由读,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谁先来读读骆驼怎么做?个别读。
此时的骆驼心里怎样?(高兴)个别说,个别读,大组读。
此时的骆驼心里还感觉?(得意、骄傲、自豪)个别说,个别读,齐读 骆驼很容易就吃到了树叶。
师过渡:那羊呢?用o圈出描写羊动作的词(抬、扒、伸,多媒体将这三个字显红)。
学生边演边读羊吃树叶的句子,师提问:从羊一连串的动作中看出什么?(费劲、困难)
(5)师:看来在高高的围墙前还是高好。这不,骆驼说话了,去读读它的话。
出示句子:骆驼说:“你看,这可以证明了吧,高比矮好。”
自由读,个别读。
此时的骆驼(骄傲、得意、自豪)大组读,齐读。
(6)可是羊呢?齐读“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
师过渡:它又是怎么做的?请你读读第3段,找找答案。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图,看图说说,他们俩又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从图上看是高好还是矮好?
(2)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三段,边读边想:他们又看到了 什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3)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通过表演理解“大模大样”,借助图片理解“跪下前腿,低下头”等来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4)指导朗读,朗读后思考:羊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5)师生合作读第三自然段,师:羊用自己的办法证明了矮比高好,可是骆驼呢?生接——骆驼摇摇头,也不肯认输。4..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过渡:这样比下去可不是办法呀,因为谁也无法说服谁。小朋友们,如果他们请你评理,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呀?
(1)学生练习说话,师生交流。
(2)看,最主持公道的牛伯伯会怎么说呢?
出示:老牛说:“你们俩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指名读,指导读出老牛的语气。读后说说这里的“长处”指什么,“短处”又指什么。联系课文说说骆驼和羊的长处、短处各是什么。
5..小结:通过羊和骆驼比高矮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板书:取长补短),这样才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看这样的告诉我们道理的故事我们可以叫它为“寓言故事”(板书),小朋友们在课后可以多去看看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等。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骆、驼、茂、腿”,读字并扩词。2..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关注“茂”的下半部分,“腿”的右边部分)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板书:
骆驼和羊(寓言故事)骆驼 羊 老牛
高好 矮好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取长补短
篇四:《找骆驼》教学设计 《找骆驼》教学设计
凉州区新关小学 叶金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准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络驼和特点。
4.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同学互相提问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自由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对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判断的结果作对应分析,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发现的乐趣,学会具体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仔细思考,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知骆驼的特点的 3.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逞英雄。(打一动物)。
2.认真看图,通过观察图发现问题了没?(都走在沙漠上,有单驼峰和双驼峰区别)。点评:只有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骆驼是沙漠之舟,人行走在沙漠必须靠骆驼,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
4.揭题,指导学生写课题:16.《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跛 驮着蜜 愤愤地说 啃过 究竟 不紧不慢
愤愤是什么意思?跛又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课文
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骆驼的事。
三、聚焦“特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咱们看看学习提示教我们要读懂哪些问题?(读提示)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1.自由读1—9段,划一划。2.交流:
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
(1)我们从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知道了骆驼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对话。(自由读)
(2)指名分角色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
3.商人以为一定可以找到骆驼了,可是老人说:——这时候,商人——
四、聚焦“推测”
1.那老人到底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个别读第10段。2.板书:老人看到——,知道——。
理解:跛 表演左脚有点跛
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
树叶比较:哪张是骆驼咬过的
3.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判断)4.句式:老人之所以知道(),是因为看到()。
因为老人看到(),所以知道()。
5.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究竟换一个词语。(到底)
五、聚焦“结果”
1.商人找到骆驼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2.“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 3.齐读
六、总结
老人能详细知道走失骆驼的特点,那是因为﹙他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得出正确结论的),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商人没有遇到老人也就可能找不到骆驼,所以真正找到骆驼的是——老人,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像老人一样,去观察、去发现。
七、课外作业
1.把今天学的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小练笔:一天,商人牵着骆驼走,又碰到了老人,他又会怎么做?怎么说?以《再遇老人》为题,发挥想象,写一段话。目的是拓展延伸,使阅读教学中的读、说、写有效结合,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篇五:找骆驼的教学设计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
黄秀娟 龙岗区鹏达学校
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解答疑难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左右一齐看,脚踩万里沙。打一字()2.师导: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3.揭题。第16课“找骆驼”,(师生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商人为什么要找骆驼呀?(走失)骆驼走失了,商人会怎么样呢?(很着急)那我们从小做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一起去帮商人找骆驼好不好?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倡议学生从小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二.新课 1.过渡:那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商人找到骆驼?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翻开第61页,大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把课文读通读顺,看谁读得好。
2.出示生词,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忿忿 详细 果然 不紧不慢 究竟
(1)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名读,最后齐读。(2)解释相关词语,用“详细”说一句话。
3.下面老师想欣赏你们读课文,请你们选一位课文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指名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棒,我们这样来读下面的课文,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家。你们想想,我丢失了骆驼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们作为指点迷津的老人,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老人家的话)。4.指导朗读.如:商人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着急.气愤,要读得快一点)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沉稳.胸有成竹要读得慢一点)说明老人家经验丰富,见多识广。5.大家体会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师读商人,生读老人)
6.我们读完了课文,各位聪明的老人家呀,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请告诉我你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你究竟看见了什么,又知道了什么?大家用直线画出你看见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你知道了什么。
7、小组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表格
8.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师板书
板书:看见了 知道了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老人是如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
三.指导说话训练
1.真感谢老人有,你们的经验真丰富。那么老人家呀,你们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语把刚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知道的连起来说一遍?同桌之间可以悄悄商量。
按这样的句式:
如:因为骆驼的脚印左边浅右边深,所以我知道骆驼的左脚有些跛。
因为我看见 ,所以知道。
2.师:大家的句子造得真好。谁来造一个课文之外的?
如:因为加加平时学习认真,所以她的成绩总是那么好。
3.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商人最后找到骆驼没有?(找到了)你是从哪里发现的?(最后一段“商人听了,照老人家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4.学完了课文,你想对商人说什么?(多观察,多思考)想对老人说什么?你们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老师小结:大家要继续仔细观察生活,多动脑筋。其实,老人家就在我们班,你们看看,你们今天上课的时候多聪明呀,只要你们肯勤动脑筋,认真思考,仔细观察,你们就都是聪明的老人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习文中老人家的观察、判断能力,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才能得到出正确的结论。
四.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改编课本剧并表演。
设计意图: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在读中感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淋漓尽致的表演出来。
板书设计:
找骆驼
看见 脚印左浅右深 左脚有点跛
又看见 左驮蜜右驮米 驮两样东西
还看见 牙齿印 缺一颗牙齿
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理念:板书直观、形象,表现出老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篇六: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1、导入: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3、解题激趣: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3、交流: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5、小结。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字词。
2、复习主要内容。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品读:学骆驼咀嚼
1、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2、知道什么是呆吗?是什么让她呆了?请你读读骆驼外貌的句子。
3、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骆驼咀嚼起来。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读段。
(二)品读:谈驼铃、念骆驼
1、这部分和学骆驼咀嚼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2、同桌互练,指明读。
3、对于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我的观点是——。你更喜欢谁的观点?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小英子?
4、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对什么事情都要问一问,文中还讲了小英子问什么?角色读我和妈妈的对话。想一想小英子还会问些什么事?
5、“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品读“剪驼毛”
1、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谁开读读。
2、从这件事中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读相关句子。
3、“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想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三、感怀童年
四、追溯童年心 1、30年过去了,可给我们的感觉,这童年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样。来,让我们读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记得如此真切,可见她把童年的时光深深地烙在了心底,怪不得30多年写的时候,往事一幕幕重上心头。
3、难道留在心底的仅仅是童年吗?(故乡的景色和人物)齐读:“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五、拓展阅读
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推荐: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2、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写童年中的一件趣事。篇七:五年级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李伟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八: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语文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坪上小学 陈家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2、齐读课题,观察,这个课题和以前的课题有什么区别吗?读者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作者围绕骆驼队回忆了童年生活的那几个片段?
3、学生带着问题读文。
4、交流汇报
根据反馈,相机板书:看骆驼咀嚼——关于驼铃的遐想——想替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想念骆驼。
二、体味童年趣。
1、导入:孩子们,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进入那诗一般的童年生活吧。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片段,自由组合成小组,用心去品品词句,和组员们说说你的感受,也可以在旁边写写批注。
2、交流读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
板块一:看骆驼咀嚼
出示句子: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计学生会说:我感受到了作者看得仔细,这画面很有趣等)
2、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作者看得仔细?(1)抓“那样??那样??那样??”从骆驼咀嚼的样子和情态看出作者看得仔细。(2)抓“磨来磨去,冒,沾”从骆驼咀嚼的动作来品味,能看出作者看得很细微;(3)抓“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看得很入神。
3、顺势让学生齐读段落,并追问:想想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这里,我想孩子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骆驼咀嚼的样子,更重要的是,边上还有一个天真可爱、看的入神的小女孩,小女孩、骆驼,画面就这样定格在孩子们的脑中。)
板块
二、关于驼铃的遐想
1、导入:其实,作者不仅看骆驼看得仔细,看得有趣,她的一些想法也十分与众不同,当作者看到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时,她又是怎么想的呢?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
(1)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你觉得她的想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让学生联系大人的想法来谈谈。
(2)重点抓“寂寞”与“情趣”两个词深入感受作者对骆驼的关心,她不想让骆驼受到伤害,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情趣来。
(3)结合爸爸的“想”与“笑”,感知我的天真与可爱,并以情促读,再次去读我的想法。
板块三:走进“剪骆驼肚子下的毛”
1、导入:孩子们,像这样只有童年才会有的想法,还有很多。当春天来的时候,当作者看到骆驼肚子下的皮毛又长又不整齐时,她又有什么奇特的想法?我们来读读。(抓住:“真想”来体会)
2、交流后小结:多么有意思的作者,此时此刻,骆驼,小作者,童年,他们就这样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给我们留下的是多么奇妙的感觉。
板块四:想念骆驼
1、导入:作者与骆驼成为朋友,可夏天来了,他们却不见了,于是她就问: 出示句子: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他们到哪里去?”
(1)好好读一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学生说作者很想念骆驼)
(2)可是就这样想了一天又一天,骆驼还没有来,忍不住就问,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好这句话,个别读,指名读。并且抓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读出妈妈责怪而又很怜爱的心态。
2、小结:多么有意思的情怀,同学们我想这应该也只有孩童才有这样的想法吧!
三、感怀童年情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2.童年一去不还了,我不会再做的只有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吗?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感情朗读“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四、追溯童年心
导:30年过去了,可给我们的感觉,这童年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样。来,让我们读读这个句子。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学生齐读
(2)作者记得如此真切,可见她把童年的时光深深地烙在了心底,怪不得30多年后写的时候,往事一幕幕重上心头。但难道留在心底的仅仅是童年吗?(故乡)(故乡的景色和人物)
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五、拓展延伸
1.说童年: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说来给大家听听。2.读童年:
a.孩子们,其实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只是一篇《城南旧事》的序。那么想要继续了解作者,就请同学们去读读她的《城南旧事》。
b.想了解更多作家的童年生活吗?老师再给大家推荐高尔基的《童年》。它和《城南旧事》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3.唱童年:最后,让我们一起歌唱这充满美好回忆的童年吧!
板书设计: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关于驼铃的猜想思念故乡 怀念童年 想替骆驼剪皮毛
怀念骆驼队
篇九:《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王艳娇
教材简析:
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4、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童年》 【设计思路】: a、“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童年》的音乐轻轻响起)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片树叶,一张照片,都能勾起我们童年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宝。可是,不同的人,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同,童年给我们留下的画面也不同。你能说说童年中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吗?把你的快乐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处。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充分自学后,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看起来写的事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3)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系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的问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设计意图: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无需过多组织课堂,提问不浮、不泛,紧扣文本,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b字里行间读真情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2、“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4、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地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5、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品读文本,正如冬阳下的骆驼须慢慢嚼嚼,不是说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文中的四个生活片段,则可以引导学生读喜欢的片段,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带着这“惊奇喜欢关爱思念” 的感受入情入味地读读重点句。让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当学生尽情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和怀念之后,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到达了水乳交融的地步,这时,学生再次入情入境的朗读,会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段,抽丝剥茧,凭借文本语言,加之,由想象到直观,激活、调取了学生本有的感性] 同样方法学习其余片段 b、“想象驼铃用处”
1、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2、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3、“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4、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爸爸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5、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c、“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段中体会作者叙述得真实,描写得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d、“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c、曲终但觉余音绕
五、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六、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推荐: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第三篇:《画》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四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11个生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生自由说谜面,猜谜底)
2.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一首谜语诗,你们想猜吗?
3.媒体出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
4.引出课题: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媒体出示:1 画 5.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1)你们看,这幅画多美呀,让我们赶紧来看看画上都有什么?(2)请小朋友们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说一说。(远处有„„近处有„„)板书:山
水
花
鸟
6.小结过渡:这样有山有水的画,我们称之为山水画。这样的一幅山水画无论挂在哪里,哪里就会变得格外漂亮。接下来,就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诗歌中的生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3.学习生字。
(1)媒体出示:本课11个生字
(2)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
①人:独体字,笔画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
②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
③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钩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变钩。
④春: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的笔顺。
⑤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⑥声:上面是个“士”,不要写成“土”,两横的长短要注意。⑦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⑧随机学习“辶、忄”两个偏旁。
(3)字宝宝认识之后,在读音上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注意区分平翘舌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
4.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可以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5.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男女生比赛读)
6.生字回到课文中,谁会读? 媒体的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媒体出示:第一、第二行诗句
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2)指名读这两行诗句,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近水 无声
(3)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①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②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因为这是一幅画)(4)指导朗读。
①媒体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②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2.学习后两行诗句。(1)总结学法:
媒体出示学法: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 到诗句与画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媒体出示:图片和诗句(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6)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②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四、复习巩固
1.摘苹果游戏:每个苹果后面上有一个这节课学过的生字,把苹果上的字读出来就会得到同伴的掌声。媒体出示:摘苹果游戏 2.配乐齐读诗歌
【板书设计】 画
远 山 有色近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人”、“火”、“文”、“六”四个字。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3.会背诵课文。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2.媒体出示:比一比,组词
远()
近()
京()
声()运()
听()
惊()
色()
二、感悟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媒体出示:课文内容
2.在诗句中找找意思相反的词。媒体出示:“远”、“近”、“有”、“无”、“来”、“去”变红 3.把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读一读。
媒体出示:远——近
有——无
来——去
4、谁能有好办法说说这几个词是什么意思?
5、游戏:找朋友 找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
(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
6、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反义词吗?
三、背诵课文
1.结合板书,自己练习背诵。2.看看图片,同桌互背。
媒体出示:图片 3.指名背诵。
四、复习巩固
1.指导写字。
媒体出示:人、火、文、六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人”字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字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六”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文”的撇和捺是交叉的,撇要撇出尖,捺要捺出脚。(2)教师示范写难字,学生书空。(3)学生在书本上练习,师巡视。(4)评议,再练写。
2.配乐,做做动作背诵课文。媒体出示:课文和乐曲
3.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山水画呢!
五、拓展作业 1.作业:
(1)我会写:人 火 文 六
(2)把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你喜欢这幅画吗?喜欢的话就动动你的小巧手把这幅画画出来吧!3.结合课前收集的谜语,举行猜谜语竞赛,评出“猜谜小能手”。(此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而定)媒体出示:
出门肥肥胖胖,一个小姑娘,五个兄弟 进门瘦瘦长长,生在水中央,住在一起,倚在门旁,身穿粉红衫
名字不同,眼泪千行。
坐在绿船上。
高矮不齐(雨伞)
(荷花)
(手指)
第四篇:《画》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画》这节课选自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一年级上册第二个识字单元,延续了第一个识字单元的编排特色。这是一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称,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2.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近、色
”等10个生字和“辶、⺈”两个偏旁。
2.会写“水、去、来、不”4个生字。
3.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3.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识字不久,各方面能力都不足,比如说注意力,自控能力。写字姿势的训练也要加强。识字的方法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识字的过程中,要加强写字指导,打好写字基础。教师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要一边指导一边示范。在写字的过程中还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听,不能讲的过快。在识字时可以采用偏旁归类,换偏旁等方法让学生识记生字。
4.重点难点:
重点是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难点是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5.教学过程
5.1第一课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谜语导入,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出示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是不是都是聪明的孩子,老师今天考大家的是猜谜语。1.一棵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干活人人需要它,猜猜是什么?手2.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他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
2.板书课题
(这节课啊,我们学习的也是一个谜语,还是一首诗--《画》,看老师书写课题,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书空,边写边说笔画顺序。)
学生活动:
1.猜谜语,引发兴趣。
2.书空课题,说出笔画顺序,记住课题。
设计意图:
1.谜语激发学习兴趣。
2.集中注意力,记住题目。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利用白板出示谜语。
活动2.初读课文
检查学习情况
教师活动: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画,并且在诗中圈出描写的景物。
2.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3.教师范读。
4.检查朗读情况
学生活动:
1.观察图,说说画里面都有什么。
2.借助拼音读课文。
3.注意听教师读诗,划出停顿,纠正自己读的不好的地方。
4.结合老师的范读与图画,大声勇敢的朗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图文结合学习。检查朗读情况,学会自我纠正。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出示课文插图及课文内容。
活动3.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教师活动: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指导学生用偏旁归类、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出示“远、近、还”,请学生带读这三个字,寻找相同点,认识“辶”。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这三个字。
表演“远、近”在实际中理解远近。
出示其余生字,提问,还有那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
3.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出示:无--天、爸--色、近--听,在反馈中认识斜刀头。
4.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1)
出示几组反义词的题,加深对反义词的理解:如:男--()
上--()
开--()
多--()
(2)
读课文,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远--近
有--无
去--来
(3)
游戏:说反话
他出去了;喜欢外面;教室真大啊;冬天真冷啊
5.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
我家不远,离学校很近。教室里无人,没有声音,操场上有很多人。
你走来走去的干嘛啊?你还能听见吗?这朵花是红色的。
6.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导。
学生活动:
1.认读生字卡片。
2.用偏旁归类、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表演理解远近。
3.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生字。
4.用反义词的方法识记生字,并且找出文中的反义词。
5.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
6.读课文。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去识记生字,从而熟读课文。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生字卡片,白板课件。
活动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布置作业:熟读诗并且背诵。
学生活动
1.说说学到了什么?
2.读诗并背诵。
设计意图
回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为第二学时的学习做准备。
第五篇:《画》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4个生字
2、认识两个偏旁“辶
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4、掌握识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正确规范的按笔顺写生字
2、掌握识字方法
3、朗读诗文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识字卡片
3、预习生字,朗读诗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指导看图
1、让同学闭上眼睛,教师呈现一幅有(山、水、花、鸟)的图片,并附带相关的音频
2、教师引导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些什么东西,又听到了什么声音呀?(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出示课件“山、水、花、鸟”,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所看所听)
3、让学生读一读这四个字,巩固汉字
4、引导猜谜语,板书课文标题,巩固“画”的笔顺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诗文,让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诗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读,全班朗读
3、出示课件“10个生字”,让学生在没有拼音的协助下指读生字,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注意听学生的生字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远”“近”“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4、生字卡片巩固识字,让学生把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三)分类别识字
1、黑板上出示几组板书“远、近、还”、“远和近”“有和无”“去和来”“声与色”,引导学生观察相同与不同之处(让学生思考回答,尤其讲到新偏旁“辶”“ク”的时候,让学生写一写偏旁,掌握偏旁归类识字的识字方法,讲反义词的时候注意巩固之前所学反义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反义词组,后出示反义词课件)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教师自身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三)指导写生字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让学生注意笔画的位置。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必要时做一定的指导纠正
五、板书设计
1、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辶”和“ク
六、作业布置
1、分别找五个带有“辶”和“ク”的汉字,会拼会读
2、写十遍生字“来”“去”“不”“水”
3、回家让爸爸妈妈猜一猜今天学的谜语
七、教学反思
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生字词并不多,这就需要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会拼会读会写,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识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