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22:3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初一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备课助教资料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2.《两小儿辩日》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研究

1.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2.怎样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并非真有其事。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但我们学习本文,应从文章本身出发,来认识它的思想价值。就本文来看,孔子不能回答一个难题并不能说明他不“多知”。但两小儿的讥笑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确实说明孔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人们由此可以受到启发:连孔子这样一位十分博学的人都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因此,不宜把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作为故事的主旨去理解。练习说明

一、背诵《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本题意在使学生通过背诵《夸父逐日》,熟悉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并且从神话这一角度,了解课文内容,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有所认识。

二、熟读《两小儿辩日》。想一想,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题,主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谈自己的体会。例如,对于两小儿的“辩斗”,学生可以认为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或者认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对于“孔子不能决”,学生可以认为知识无穷尽,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者认为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回答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线的词的意思。

设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并让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1.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逐走:竞跑,赛跑。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以:认为。去:距离。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汤:热水。

4.孰为汝多知乎? 为:以为,认为。教学建议

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并可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加以鼓励,以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学《夸父逐日》,要引导学生注意其神话特点。对《两小儿辩日》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不必讲得过多,略加说明即可,以免喧宾夺主。有关资料

一、作品简介 1.《山海经》译,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2.《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二、关于夸父

1.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考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所以茅盾在《中国神话ABC》中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族的名称。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即“戴天”,山顶连接着天,形容极高)有人,珥(戴在耳朵上的饰物。这里用作动词)两黄蛇,把(手里攒着)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后土”

和“信”,都是神话中的人名),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日影,即日光),逮(追上)之于禺谷〔禺谷〕又叫“虞渊”,是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处。将〔将〕乃,就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晋郭璞《山海经注》:渴死)。(《山海经·大荒北经》)

三、马克思论希腊神话

“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丘必特又在哪里?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又在哪里?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在印刷所广场旁边,砝玛还成什么?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节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四、《两小儿辩日》鉴赏(周振甫)

列子是属于道家学派,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因此列子写这故事,来讥笑孔子的无知,不能判断两小儿所提出的疑问。其实两小儿提出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疑问。这个疑问,列子也不能解决。因为这两个疑问都是从感觉产生的。一个从视觉说,早上看到太阳大,中午看到太阳小。这个视觉并不正确。因为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来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消散,就显得太阳小,其实太阳的大小并没有变。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凉快,中午热,从身体对温度的感受来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也不正确。因为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这个温度的凉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这个故事是列子编出来的,并不真有其事。《列子》这部书经专家研究,是魏晋时人编的。其中可能有先秦传说,也有魏晋时思想。这篇里所提出的问题,大概魏晋时人还无法解决,春秋时人的孔子更无法解决。《列子》提出这个问题来笑孔子的无知,其实他跟孔子一样,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这里得到启发,人们想到的问题,有的在当时并不能得到解决。如晋代张华《博物志》里讲到:“奇肱国,其民善机巧,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说商汤时代已经有人能造飞车。直到张华的晋代,也没有人会造飞车。但至少在那时,已有飞车的想法。这种想法到后来终于实现了,人们终于造出飞机来。关于太阳和地球的远近,在著作《列子》的时代是无法正确解决的,但后来科学家终于算出来了,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14 960万公里。科学的前进,有时也受到各种想像的影响。因此,在生活中提出各种想像来也是好的。就这个意义说,这个故事也是可取的。这个故事的好处,可以启发人们去考虑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两个童子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就把不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了。提出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对科学的促进是有作用的。

《列子》里写这个故事,要讥笑孔子的无知。这是因为《列子》属于道家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要讥笑孔子。这点是很明白的。所以这篇的结论:“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讥讽的话是不正确的。再就这篇的写法看:先提出结论,再加说明,这样写简单明了。就说明看,结合人们的经验,写得具体明白,这样写是好的,所以虽提出这个不好解决的问题,还是写得简单扼要,具体明白,达到要说的目的。在说明里,作者在一处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如车轮”,一个“如盘盂”,这两个比喻具体地说明日的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明白了,这个理由是从人们的视觉来的,所以是有力量的。因为当时人的知识,还没有感到视觉在一定的场合是不尽可靠的。另一个说明,讲一种感觉是“沧沧凉凉”,一个比喻“如

探汤”。这样讲一种感觉和一个比喻,结合“日初出”和“日中”来说,也把结论的理由说明。这是从人们的感觉来的,也有说服力。当时人们也没有感到人们的感觉是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的。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篇《辩日》对人们的认识是有影响的。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后世科学家的探讨,还是有作用的。

五、相关知识

1.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太阳是在中午离人们近些呢?还是早晨和晚上离人们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们的错觉;中午阳光比早晚热是由于中午阳光直射,阳光在大气里走过的路程较短,热量被吸收少。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时候,人们观测太阳的距离为什么会不同。原因很多:

(一)地球是球形,不断地自转。如若地球除了自转没有其他运动,而且自转轴与太阳和地球间的直线垂直,则对于在赤道上的人来说中午太阳总比早晚近,也就是说近的距离相当于地球的半径6 400公里。

(二)地球的纬度的不同,观测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纬度愈大即离赤道愈远,太阳在中午和早晚的距离差愈小。

(三)地球不只自转,也绕太阳公转,自转轴和公转轴成235°角。自转轴的方向变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阳在天空的高度一年内不断变化。

(四)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离逐日变化。

(五)日出日落时间在一年中逐日变化着,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又随纬度而不同。

(六)由于地球自转轴方向很慢的变化和行星引力对地球公转轨道所产生的影响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并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离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后每千年往后推移17天半。)考虑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适当的公式来计算中午和早晚太阳和观测者的距离差。必需的资料可由天文年历查到。计算结果如下:对于北纬40度如北京来说,目前每年从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远,二月初远1 000公里,三月初远4 000公里,四月初远达6 4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零。六月五日之后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近,七月初近5 800公里,九月中近达16 0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午和晚的差别情况大不相同,从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远,其余七个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达17 000公里。„„上面的计算于1954年所作。但由于第六原因在短时间内影响很小,所以上述计算结果对今后一百年仍适用。由此可见,一切现象必须用科学来解释,才是正确的。

(戴文赛《中午太阳是否比早晚离我们近》)2.早晨近而冷、中午远而热的原因何在?

早晨较中午太阳看起来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些呢?不是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阳,只有地平线上一角是天空,而其余部分是以树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衬,而在中午时,太阳在头顶上是以大得无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衬,所以看起来中午的太阳就比早晨的太阳显得小些。

另外,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

还有,中午较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较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

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黄文成《〈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六、译文 1.《夸父逐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2.《两小儿辩日》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第二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一重要实词和虚词

二翻译重要语句

三背诵课文

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学习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黄鹤楼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

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动词,命名。《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耸构:矗立的楼宇,“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蓯: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翼: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形胜:山川胜迹。最:最好的事物。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第四层最后四句侧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为何一定要到漱乡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遇会到神仙呢!

濑乡九柱:指位于漱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东阳八咏楼: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三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又称其楼为“八咏楼”。灵仙:神仙。

在上文中,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经描写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濑乡的老子祠和东阳的八咏楼来作陪衬,用带有强烈感叹语气的反问句,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交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为神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的结构十分严谨。

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总之,这篇短文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第二课时

于园

园林景色与一般的自然山水不同,它们在较为有限的空间中,以人工创造出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生活空间环境,其本身也就是一件体现古典人文理想的艺术小品。张岱的《于园》,意境悠远,给人以宛若置身山林之感。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了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于园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林。

瓜州:镇名。步:水边停船之处。所园:所建筑的园林。园:动词,建筑园子。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

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名帖。钥:钥匙。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款:殷勤招待。之:人称代词,我们。

这一段首先交代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建这座园子耗资巨大:“非显者刺,门钥不得出”一句告诉人们,只有那些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这也从侧面强调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主人不肯轻意示人。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文中交代了“携余往”的人的身份,这既照应了“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一句。说明这次游园机会的难得。

第二部分,写游于园所见所感。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于园奇在磊石。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奇:特殊的,罕见的。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磊,垒,堆砌。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植:栽种。缘:顺着,沿着。以:因为。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临:临近。绝壑:陡峭的山沟,[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卧房的栏杆外面,有—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这一层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先总写一笔,指出园子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磊石”奇在哪里呢?一是“实奇”,这里用石块垒成两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够上去,不像一般假山,玲珑剔透,这里奇在“实”上。一是“空奇”,这里的“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奇峰绝壑”四周。人走在池塘底部,抬头仰望,一片空漾,水面的荷花如在空中,这种构思,别出心裁,假山四周是水,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假山之空之奇。一是“幽阴深邃奇”,卧房栏杆外,有一盘旋而下的沟壑,形状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奇特在阴暗深远。

第二层,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

[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这座阁子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

阁: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物,供游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阁的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等,一般四周设隔扇。艇子:小船。蒙丛:覆盖,丛生。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

这一层写了状如小船的水阁、小河、灌木丛、啼鸣的禽鸟等景物,动静结合。这里空间有限,却有着十分幽远的意境,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觉。

第三层,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千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诸:众,各。俱:都。以:凭借。显:显扬,有名声。胎:怀孕成胎,这里是形成雏形的意思。娠:妊娠,孕育。男女:动词,生男生女,即生养孩子,即诞生。琢磨搜剔:指精心地构思。憾:心感不满。

这里由于园说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这些园林亭榭跟于园一样,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的,而假山是依据自然之山石而创作的。它“胎于石”,有了自然之山石为蓝图还不行,还要“磊石者”一双巧手才能使它成为现实。所以说“娠于磊石之手”。“磊石者”手再巧还不行,还要有主人的精心构思,主人精心构思了,假山就诞生了,就像孩子出生或男或女一样。这种假山或雄伟,或秀丽。这一层不仅写出假山建筑的全过程,还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陶思。

这篇短文,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发作者游园的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按照由前而后门空间顺序来写,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这篇园林小品,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写于园磊石之奇,前堂是石坡,上植松,沿坡植花草,不留空隙,突出了意境之“实”。后厅旁一泓池水,池中建假山,池面浮莲花,由下往上看,蓝天、碧水、红荷、奇峰.组合一种空灵的意境。而卧房后的沟壑,状如螺蛳,盘旋而下,意境幽阴深邃。园后水阁一带,幽与绿是基调,这里有小河、灌木丛、鸣禽,意境幽远,使人仿佛置身于深山茂林之中。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雅语、俗语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如“四围灌木蒙丛”中的“蒙丛”一词,就写出灌木丛生覆盖地面的状态。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特别是介绍假山建筑的过程.用怀胎、孕育、生孩子作比方,使用极其通俗的市并语言,但它极形象地写出建筑假山的几个步骤。

第三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工作总结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5)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又是一个学期的收尾工作,回想这一学期一路走过来,就像五味瓶,但体会收获却很多。一学期来,我不断追求进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且经常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现将本学期来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业务水平

参加教师工作正好一年时间,体会颇多。第一次接触初中语文的教学,专业不对口,对语文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还对待加强、提高。也许要上好一节课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对我而言,却并非易事。对课文不熟悉,知识的有限,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我必须认真仔细地去吃透每一篇课文。学生本身的基础就不是很好,自学能力不强,所以我必须很细腻的去讲解课文,必须弄清楚课文中的每一个环节。

除了熟悉教材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名著和学校订阅的《新青年》教学杂志。如我看的高尔基的自传《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有很大的收获,对我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新青年》杂志,都是教师们发表的论文,从中我了解他们的教学心得、宝贵的教学经验及他们所取得我各种成绩,无疑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和帮助。

二、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备课时,我总要这样反复斟酌:这节课我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哪些内容是必须讲的,哪些内容是不用讲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可能感到很困难的,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想不到的。学生本身的基础就不是很好,自学能力不强,所以我必须很细腻的去讲解课文,必须弄清楚课文中的每一个环节。每备一节课,我都会认真的翻看《状元大课堂》以及配套的导学案,生怕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误,而影响到学生。

备每一节课之前,我都在想,这节课要应该怎么去上课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班中几乎有一半同学是不学习的,但有时看到其他女同学学得津津有味,笑声连连,或是读诗的时候,他们也忍不住拿起课文跟着一起读书。

当你对一篇课文理解透彻了,那么课上起来很顺手,也觉得容易多了。

三、把握好“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很少是因为单纯的对这门课程的知识感兴趣,而是来自他们对老师的喜欢。喜欢了你这位老师,就喜欢上你所教学的学科。学生有时会和我说这么一句话:“老师,这节要不是你的课我们早就想睡觉了。”所以,这一观点我深有感悟。

这一学期,我正是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的。平时和学生拉近距离,课堂上依旧是师生,便课下就“随便”多了。和学生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做饭,一起拉家常上,这让学生感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老师是平易近人的。但也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别和学生走得太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走得近了,在课堂上他们也就随便起来。七(5)班的同学有一段时间就出现了这种的情况,因为和他们走得近,课堂上他们很随意,上课随便换座位,老师走进教室了还在吵闹。这一现象的出现,我就在反思,这是我没有威信吗?他们不怕我吗?结果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注意了和学生拉开距离,但依旧当一个他们喜欢的老师。

这样下来,课堂的纪律好多了,课也容易上了。这一方法的使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显著,还有一部分同学上课依然无兴趣。

四、写日记,心灵的沟通

虽然学校没有要求要学生写周记。但我仍然坚持让学生写周记。因为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学生可以把他们不敢当面和老师说的话写在周记里,同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老师再恰当的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无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开始的时候要求每个周都要写一篇,到最后形成了习惯之后采用自愿的形式,想写的同学就写,不想写的同学可以不写。

这样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帮助学生走有生活和学习的误区,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的对待生活,对待学习,这也是我请假回家之后,学生每天都打电话叫我早点回校的原因。本学期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在:

一、综合性学习教学不是很到位。由于学校图书室的资料有限,学生课外能查阅的资料有限,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得不从简了。

二、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进步很慢;学生作业书写潦草、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二、多读多写,提高文学水平

三、勤于反思,积累教学经验

四、进行教育教研,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丑小鸭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丑小鸭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2.学习应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写法。

3.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深处逆境,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介绍安徒生的生活经历,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2、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预习导学:】

1.关于童话及特点。

2.写作背景:

3.走近作者:

4.给加线字注音。蛋壳()脖颈()冰雹()讪笑()篱笆()......()妒嫉()()..5.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

()()()()()()壳 涨 丧()()()()()()6.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查字典做在下面。

7、形近字辨析

讪()诅()骇()迸()伸()灿()沮()该()进()绅()【探究研讨﹕】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理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明结构)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4、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悟主题)

5、语言品析:

1、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啊,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用心

爱心

专心

(这一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试阐释这句话的含义)

3、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蛋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拓展延伸:】

㈠、假如你是文中的丑小鸭,在变成白天鹅后,你接受记者的采访,当他们问起你对不幸和苦难的认识和态度时,你将如何应答?

(二)、阅读课文“‘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这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2、你知道其他的与下面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格言、诗句或者俗语吗?请写出来。如果没有合适的,就自己写出一条来。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片断作文。

(1)、丑小鸭与我(2)《丑小鸭》续篇

4、探讨:丑小鸭的现实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字词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文章内容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默写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七年级下册语文字词总复习

第一单元: 攒(cuán)拗(ǎo)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ân)轻捷(jiã)蟋蟀(xÿ shuài)臃肿(yōnɡ zhǒnɡ)相宜(yí)书塾(shú)蝉蜕(tuì)人迹罕至(jì hǎn)人声鼎沸(dǐnɡ)斑蝥(máo)窍(qiào)覆盖(fù)收敛(liǎn)脑髓(nǎo suǐ)秕谷(bǐ ɡǔ)鉴赏(jiàn shǎnɡ)肿胀(zhànɡ)叮嘱(dÿnɡ zhǔ)恐惧(kǒnɡ jù)骊歌(lí)花圃(pǔ)耻笑(chǐ)玉簪花(zün)衣襟(jÿn)掸子(dǎn zǐ)徘徊(pái huái)栅栏(zhà lán)蒲公英(pú)丑陋(lîu)讪笑(shàn)嫉妒(jí dù)啄(zhuï)吐绶鸡(shîu)篱笆(lí bü)沼泽(zhǎo zã)沮丧(jǔ sànɡ)嘎(ɡü)泥泞(nìnɡ)骇人(hài)简陋(lîu)铰链(jiǎo liàn)冰雹(báo)木屐(jÿ)飕(sōu)佣人(yînɡ)灌木(ɡuàn)恭敬(ɡōnɡ jìnɡ)火钳(qián)弥漫(mí màn)瞬息(shùn)幽寂(jì)延绵(yán mián)荒草萋萋(huünɡ qÿ)涉足(shâ)伫立(zhù)足迹(jì)路径(jìnɡ)忧郁(yōu yù)方仲永(zhînɡ)皆(jiý)邑(yì)扳(pün)环谒(yâ)泯(mǐn)第二单元:

颠(diün)澎湃(pãnɡ pài)屏障(pínɡ zhànɡ)哺育(bǔ)九曲连环(qū)气魄(pî)郝(hǎo)叟(sǒu)哽(ɡþnɡ)懊悔(ào huǐ)祈祷(qí dǎo)捂(wǔ)惩罚(chãnɡ)逼狭(bÿ xiá)崎岖(qí qū)阻抑(zǔ yì)亦复如是(yì fù rú shì)浊流(zhuï)雄健(xiïnɡ jiàn)险峻(jùn)炽痛(chì tînɡ)嗥鸣(háo mínɡ)斑斓(bün lán)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ɡân)默契(mî qì)田垄(lǒnɡ)蚱蜢(zhà mþnɡ)污秽(huì)泛滥(làn)呻吟(shýn yín)镐头(ɡǎo)碾(niǎn)辘(lù)杼(zhù)鞍鞯(ün jiün)辔头(pâi)啾(jiū)朔(shuî)柝(tuî)鬓(bìn)戎(rïnɡ)第三单元:

宰割(zǎi ɡý)筹划(chïu)彷徨(pánɡ huánɡ)仰慕(yǎnɡ mù)可歌可泣(qì)鲜为人知(xiǎn)当之无愧(kuì)锋芒毕露(lù)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rú)马革裹尸(ɡuǒ)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ɡōnɡ cuì yǐ)至死不懈(xiâ)元勋(xūn)孕育(yùn)黯然神伤(àn)曛(xūn)铤(tǐng)衰微(shuüi wýi)赫然(hâ)迭起(diã)锲而不舍(qiâ)兀兀穷年(wù)沥尽心血(lì xuâ)潜心贯注(qián)迥乎不同(jiǒnɡ)一反既往(fǎn jì)慷慨淋漓(künɡ kǎi lín lí)气冲斗牛(dǒu)卓越(zhuï)浠水(xÿ)弥高(mí)炯炯(jiǒnɡ)窥视(kuÿ)无暇(xiá)衙门(yá)重荷(hâ)深邃(suì)踌躇(chïu chú)磐石(pán)喧嚣(xuün xiüo)沉郁(yù)应声而至(yìnɡ shýnɡ)一拍即合(jí)义愤填膺(yÿnɡ)魅力(mâi)琐事(suǒ)滑稽(jÿ)荒谬(miù)头颅(lú)轮廓(kuî)钦佩(qÿn)白皙(xÿ)脚踝(huái)卿(qÿnɡ)邪(yã)涉猎(shâ liâ)孰(shú)刮目相待(ɡuü)第四单元: 惮(dàn)踱(duï)归省(xǐng)行辈(hánɡ)撺掇(cuün duō)凫水(fú)潺(chán)倘(tǎnɡ)絮叨(xù düo)怠慢(dài)蕴藻(yùn zǎo)懈(xiâ)屹立(yì)舀(yǎo)吁气(xū)家眷(juàn)楫(jí)亢奋(kànɡ)晦暗(huì)羁绊(jÿ)蓦然(mî)冗杂(rǒnɡ)烧灼(zhuï)恬静(tián)闭塞(süi)磅礴(pánɡ bï)辐射(fú)戛然而止(jiá)撇(piþ)蘸(zhàn)惬意(qiâ)参差不齐(cýn cÿ)水门汀(tÿnɡ)咿哑(yÿ yǎ)静穆(mù)颦蹙(pín cù)粲然(càn)嗔视(chýn)低回婉转(wǎn zhuǎn)叱咤风云(chì zhà)浑身解数(xiâ)尽态极妍(yán)惆怅(chïu chànɡ)少顷(shǎo qǐnɡ)犬吠(quǎn fâi)呓语(yì yǔ)叱(chì)曳屋许许声(yâ hǔ)第五单元:

拽(zhuài)无垠(yín)癫狂(diün)凛冽(lǐn liâ)吞噬(shì)销蚀(xiüo shí)羸弱(lãi ruî)步履(lǚ)告罄(qìnɡ)遗孀(yí shuünɡ)坚持不懈(xiâ)精疲力竭(jiã)闷闷不乐(mân)毛骨悚然(sǒnɡ)怏怏不乐(yànɡ)姗姗来迟(shün)忧心忡忡(chōnɡ)疲惫不堪(pí bâi bù kün)畏缩不前(wâi)鲁莽大胆(mǎnɡ)语无伦次(lún)与其„„毋宁(yǔ qí„„wú nìnɡ)战栗(zhàn lì)角逐(juã)履行(lǚ)充沛(pâi)贮藏(zhù)雪橇(qiüo)胆怯(qiâ)踉踉跄跄(liànɡ qiünɡ)皑皑(ái)泅(qiú)作践(zuî jiàn)沮丧(jǔ sànɡ)斫痕(zhuï hãn)抵御(dǐ yù)愁闷(mân)冻饿之虞(yú)铁锹(qiüo)剔出(tÿ)砭骨(biün)履践(lǚ jiàn)崔巍(cuÿ wýi)养精蓄锐(xù ruì)缭绕(liáo rào)体力不济(jì)凄厉(qÿ lì)滞留(zhì)窒息(zhì)阴霾(mái)孜孜不倦(zÿ)哀悼(üi dào)锤炼(chuí liàn)企求(qǐ)凝聚(nínɡ)拓荒(tuï huünɡ)弥补(mí bǔ)不朽(bù xiǔ)盘盂(pán yú)沧沧凉凉(cünɡ liánɡ)

第六单元:

巢(cháo)瞅(chǒu)雏(chú)呷(xiü)垂蔓(chuí màn)眼睑(jiǎn)眸子(mïu)流泻(liú xiâ)斑斑驳驳(bün bï)生意葱茏(shýnɡ yì cōnɡ lïnɡ)细腻(nì)信赖(lài)肌腱(jÿ jiàn)逞能(chþnɡ)恍惚(huǎnɡ hū)甜腻(nì)娴熟(xián)进退维谷(wãi)略胜一筹(lûâ chïu)眼花缭乱(liáo)狩猎(shîu)剖开(pōu)对峙(zhì)姑妄(ɡū wànɡ)湛蓝(zhàn)苍穹(cünɡ qiïnɡ)铰(jiǎo)劝诱(yîu)抽搐(chù)沟壑(hâ)不羁(jÿ)叽叽喳喳(jÿ zhü)呵斥(hý chì)咆哮(páo xiào)掠(lûþ)觑(qù)鬣(liâ)剽悍(piüo hàn)疆场(jiünɡ)驯良(xùn)勇毅(yǒnɡ yì)窥伺(kuÿ sì)疮痍(chuünɡ yí)枉然(wǎnɡ rán)阔绰(kuî chuō)观瞻(zhün)妍丽(yán lì)庇荫(bì yìn)遒劲(qiú jìng)犷野(ɡuǎnɡ)畸形(jÿ)颚骨(â)慷慨以赴(künɡ kǎi yǐ fù)相得益彰(zhünɡ)驾驭(jià yù)束缚(shù fù)鞍辔(ün pâi)侮辱(wǔ rǔ)妒忌(dù jì)眷恋(juàn)缀(zhuì)窘(jiǒnɡ)苫蔽(shàn bì)倚(yǐ)弛(chí)耽(dün)瞑(mínɡ)暇(xiá)劈(pÿ)毙(bì)尻(küo)寐(mâi)诱(yîu)黠(xiá)顷刻(qǐnɡ kâ)

词语解释: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高枕而卧——与“高枕无忧”同义,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来势汹汹——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

恭恭敬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亦复如是——也是像这样。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知道死了为止,指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愧色。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都明白。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同,有很大的差别。

妇孺皆知——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了,形容人人都知道。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都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目不窥园——西汉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目不窥园”。后世用来形容埋头读书。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一如既往——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博学多识——有广博精深的学问和多方面的知识。

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膺,胸。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戛然而止——声音突然终止。

大彻大悟——佛教用语,彻底醒悟的意思。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息息相通——呼吸想关连,比喻关系密切。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泱泱不乐——形容不高兴或不满意的神情。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冻饿之虞——受冻、挨饿的忧虑。

养精蓄锐——使身心得到滋补或休息,以增进精力或恢复健康。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在等待。

斑斑驳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颜色深浅不一的意思。生意葱茏——形容草木生机盎然,茂盛青翠。

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维,是。谷,穷尽,指困境。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而愣住的样子。

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办不到或能力够不上。秩序井然——有条理,整齐而不混乱。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也不同。迥,差得远。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苍苍莽莽——无边无际的样子。

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得前往。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益,更加。彰,明显。

有过之无不及:(相比起来)只有超过的,没有不如的(多用于坏的方面)。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章内容总复习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写作特点

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形容词运用的贴切。

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动词运用的精妙。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现了句式运用的精当。重难点句子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它专门告诉我们:本文的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该句是下文的总结句,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两个“不常用”,可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4.开头一段中“似乎”“确凿”两词矛盾吗?

这两个词不矛盾,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特殊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年代久远,所以一开始回忆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后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意识中根深蒂固地有这种印象。

5.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重点段落: 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本文采用双线结构。一是关于爸爸爱花、对花儿的描写贯穿始末。另一条线索是毕业典礼。围绕毕业典礼这一中心事件,作者采用插叙手法,表现爸爸对女儿的关怀 重难点句子

1.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爸爸”没来参加这次活动,为全文设里了一个悬念:爸爸为什么没来?爸爸怎么了?从而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寻找答案。由花想人,引出回忆。

2.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这句话包含着爸爸对“我”的勇敢面对生活的鼓励,同时也是支撑着“我”在生活中坚定地走下去的信念。这句话成为我的座右铭。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一方面,鼓励“我”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做好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要求我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帮助妈妈支撑起这个家,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4.本文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作用是什么?

文章开头写“我”衣襟上别着一朵爸爸种的粉红色夹竹桃参加毕业典礼,文章末尾写爸爸的花儿落了,前后呼应。全文以爸爸爱花为线索,“花”具有深刻的内涵,象征爸爸的身体情况,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健旺;花儿落了,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辞世了。3.丑小鸭 重点句子

1.这是头一天的情形。后来一天比一天更糟。

这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丑小鸭的待遇每况愈下。2.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丑小鸭遇到了同情、喜欢他的朋友,这些朋友并没有以相貌取人,是君子的化身。3.“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好。”小鸭说。

丑小鸭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特点。如果说一开始他是被迫离家流浪,那么当他已经在农家安定下来而仍不满足,仍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那完全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

这些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丑小鸭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进行不懈的努力,勇于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体现了它对美好事物至死不渝的追求。5.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这句话启示人们,即使身处逆境,只要不懈追求,理想就会实现。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选择了一个长者劝慰的角度,以劝告的口吻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

《未选择的路》,“路”即指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其他的路只能放弃,那些未选择的路更加让人怀恋,所以诗人将重点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全诗采用象征手法,按选择路的过程和思维顺序展开。5.伤仲永

文题中的“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为什么要“伤”仲永呢?留给读者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给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文章先叙后议,开始用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接着,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重难点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文章以褒扬之笔描写方仲永是“受之天”的天才。异在不学而能书。这是罕见的天赋之才。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句话写出了其父为了图利,并不考虑儿子的前途,每天带着儿子到处炫耀牟利。“不使学”三字是全文的关键,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了方仲永命运变化的根本原因。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这句话在前面充分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变为庸人的基础上,进入议论。点出了方仲永天资出众,而后来又“泯然”为众人的原因,既总结了前面的故事,又是揭示道理的前奏。重点段落

1.第①段“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2.第②段开头“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起过渡作用。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7.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即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 6 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重难点句子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句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同时又有反衬故事悲剧气氛的作用。(结合讲过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

2.又出了什么事啦?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状况。同时为最后一节课埋下伏笔。重点段落

1.第13自然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为什么要独立成段?

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强调。强调这句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写出了在意识到这堂课非同寻常的意义之后,极不平静的心情。“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意义已上升为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2.第18、19两个自然段安排了韩麦尔先生的两段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对民族语言或者说母语的热爱应当作为热爱自己国家的一种形式;应当珍惜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从每一个人做起,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文章为什么要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换成慷慨激昂的语言不好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有怎样的心理感触?他的神情会如何?从而把韩麦尔先生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中。

4.第20段:比喻 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 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本文多处用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极富说服力,如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这些比喻都是作者内心深处豪情的自然流露,着重其“神似”。重难点句子

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句中用“长江大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势不可当,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 “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这些比喻蕴含着深刻哲理,洋溢着豪情壮志。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这种“冒险的美趣”其实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奋斗的快乐、幸福。这句话向我们展示了: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中会遇到艰难险阻,对于具有雄健的精神的国民而 7 言,也给他们提供了领略奇绝壮绝景致的机会,这是奋斗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豪情。

3.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中华民族当时正走在崎岖险峻的道路上,这样的道路富有挑战性。那些目光短浅、畏惧斗争的人们只会垂头丧气,不敢前进,只有富有冒险精神、挑战精神、雄健精神的人才会体会到其中“壮美的趣味”,这一句既是对奋勇前进的革命者深情的颂赞和鼓励,也是对畏惧者、怯弱者、徘徊者的鞭策。9.土地的誓言

从文章内容看,这誓言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在结构上,两段文字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幅长联。10.木兰诗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重点难点句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 8 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 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猪羊。

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重点段落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11.邓稼先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其中优秀的部分,“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老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邓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2.在写邓稼先以前,文章的第一部分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3.课文的第三部分,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着重写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卓越的学者”,下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说”了就“做”,是“大勇的革命烈士”。全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疑难解惑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个句子是比拟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来振兴我们这个衰微的民族。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试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2.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人们常用“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讽刺那些只说大话,不办实事、言行不一的人。因而“口的巨人”似乎只能是贬义了。但本文作者却把“说大话”和“办实事”统一起来,用“口的巨人”和“行动的高标”来称赞闻一多,称赞他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肯于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个题目中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也包含了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星期天是休息的日子,可福楼拜家里要有什么事情发生呢?题目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悬念,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文中四位作家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福楼拜: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屠格涅夫: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都德: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明。15孙权劝学

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 10 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16.社戏

本文的标题“社戏”既是全文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故事内容的概括。

本文以到赵庄看社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重难点句子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的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舒展”两词用得非常精彩,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神地表现出了“我”得以能去看戏时欢喜轻快的心情。“说不出的大”夸张地表现身体的轻松。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从修辞格的角度看,连山仿佛是兽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连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又是运用了拟人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说,这是以坐船人的感觉来进行描写,连山的形状像兽脊,在朦胧的月光下颜色淡黑如铁,因为高低起伏,则像是踊跃飞跑,这句描写的精彩之处是用动词“踊跃”来写山,把静态的连山写活了。这种以动写静,衬托了船行之快,又衬出了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这句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描写,表达了儿时眼中社戏的美。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这一句用了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新奇而贴切,又有水乡特色,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则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从侧面描写归航之快。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的形象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刻画的。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重点段落

第10-13段(1)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

(2)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第11段)① 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4)“我”的心理变化:轻松 — 急切 — 陶醉

人物性格: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17.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赞美的词语,直抒胸臆。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等等,语句激昂,酣畅淋漓,如大河滔滔,一泻千里。作者把黄土高原的元气和气魄,一下子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为了增强语势,强调感情,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式,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这些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使课文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借鉴的。重难点句子

1.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以高粱地为背景,写出了极具陕北特色的风情。写他们朴实,写他们难以掩饰的生命的活力。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安塞腰鼓的奔放的力量在于打破了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之间,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放弃一切冗杂的思绪,与鼓声产生共鸣。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上的生活是艰苦的,条件是落后的,可是陕北人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琢的、没有半点污染,不含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的力量源泉。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多水的江南山清水秀,风景秀美,养育了纤柔细腻的江南人,他们是打不出这样气势雄浑的腰鼓的。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是以“鸡啼”反衬寂静。18.竹影

“竹影”即“月光下竹子的影子”,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孩子们和爸爸绘画的实物,又是爸爸借以向孩子们传授画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

文章的主体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是充满童稚童趣的游戏,二是领略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艺术魅力。两者之间以爸爸为联系纽带。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们的童稚生活中。20.口技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写口技表演者模拟夜深人静时一家四口被“深巷中....................................犬吠”之声惊醒,复而入睡及深夜“火起”几个场景,间以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等反映,到........................................撤屏障止,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技艺。.................................1.精彩的场面描写。本文的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文章的第一段就描写了表演的场面,对表演的典型环境、人物、道具、表演的效果都作了细腻的描绘。从文章的第2至第4段,作者按口技表演内容一词描写了三个场面:深夜人静一家四口被“犬吠”惊醒后的喧闹场面;一家人复睡入梦,闹而复醒的场面;深夜失火、救火的场面。这几个场面描写使文章情节波澜迭起,摇曳多姿。总之,文章这些精彩的场面描写,对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文章的语言准确生动、逼真传神。口技表演的情景有静有动,有舒有紧,有简有繁„„但无论何种情景,作者却能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摹。如“遥闻深巷中犬吠”,表演从模拟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开始,用“遥闻”二字恰切地表现了深夜远方回响的隐约可闻之声,顿时把人们引入夜阑人静的境界中。用“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来写 13 听众的反应,就使得听众的激动神情跃然纸上。这一传神之笔,有力地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善”。再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中的两个“渐”字,细致而酷肖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的过程,更衬托出静的境界。重难点句子

1.京中有善口技者。

这个句子介绍了口技表演者。这个全文的开篇句,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善”字是全文内容的总纲。2.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个句子交代口技表演者所用的道具。“而已”语气助词极力渲染道具简单,别无它物,以示口技人的表演主要凭他的“口”,衬托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3.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抚尺也叫“醒木”,民间艺人在表演开始或结束时,都要拍一下抚尺,以示开始或结束。“寂然”“无敢”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的精彩表演张本。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者借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来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说明口技表演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人口技表演所营造的情境之中而不能自持。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与开头的句子呼应,重现道具,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旨。

21.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题目中“悲剧”与“伟大”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以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人心。本文的题目点明了主旨。重难点句子

1.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就不难看出,“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这个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震撼和冲击。

3.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的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这是对挪威国旗的特写。在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让斯科特联想到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更加刺激他们作为失败者的敏感的神经,令他们的内心痛苦万分。

4.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重点段落

课文的最后一段: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极其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东西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是中心句,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疑难解惑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作为一位最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更长久的思考和回味。2.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22.荒岛余生

本文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题目就点明了环境及情节的离奇,给人以悬念感。文章围绕鲁滨孙落难到荒岛之初时心理活动的变化展开叙述。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23.登上地球之巅

“登上地球之巅”这一题目揭示了记叙的中心事件,概括了文章的中心。24.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给人以新颖、别致之感,“英雄”,是才能超群、英勇无畏的人,又用“真正”加以修饰、强调,表达了对在这次空难中罹难的七位英雄的充分肯定和赞扬,文章以此为题,是对七名宇航员行为的赞美。对第十五自然段的诠释。

这段文字写我们从“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的事件中,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哲理:“未来的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这是作者面对困难与挫折而概括出的具有哲理色彩的观点,表明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推动历史前进。疑难解惑

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麦考利芙史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像力”还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为什么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学习。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是我国最早的神话故事之一,夸父是古代神话人物。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寓言,围绕一个“辩”字去写的。交代了人物和事件。通过孔子无法判定两个小儿对太阳距离人远近的争论的故事,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重难点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们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的描绘出夸父口渴如焚的情状,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到大泽的水而渴死,极为悲壮。

3.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中的“夸父逐日”现今已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4.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孔子到东方去游历,交流、学习,并非是去游玩,“游”,即交流、学习之意。“见两小儿辩斗”引出了下文。

5.孔子不能决也

这个句子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而也启发我们,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学无止境,要不懈探索。26.珍珠鸟

《珍珠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作者以轻松活泼的笔调,精心的描写了珍珠鸟的可爱形象,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描写了珍珠鸟的形状、色彩、动态,使小鸟憨直、顽皮、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落笔写鸟,实则写人,通过描写人与小鸟之间感情的沟通,表达了对互相信赖、和谐美好的世界的渴望和追求。重难点句子

1.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这一句用感叹句表达了无比欣喜之情,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为全文奠定了轻松的基调。

2.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为下文写“我”关爱珍珠鸟作铺垫。先写珍珠鸟“怕人”,与后文写珍珠鸟“亲近人”构成对比,突出了本文的中心,3.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这一句从整体上描写了珍珠鸟的外形,字字句句都熔铸着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如果没有对生命的珍爱、怜爱之情,作者是不可能对珍珠鸟的外形描写得如此细致。

4.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这句话中的“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等几个动词最有表现力,因为这几个动词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顽皮的孩子的形象,让珍珠鸟似乎也具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重点段落

对第14自然段的诠释。

这段文字写得极为传神,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小珍珠鸟在“我”肩上睡觉时的情态,可见人与鸟之间的信赖达到了何种程度!这里的鸟已不只是鸟,它有了人的灵性,我们见到的不再是调皮的小鸟在玩耍,而是稚子依偎在父母宽广、温馨的怀抱里。人与鸟相依相赖,极为和谐自然。27.斑羚飞渡 重难点句子。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这句话用美丽的彩虹与镰刀头羊从容走向死亡的残酷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用美丽的彩虹象征镰刀头羊的美好心灵,更是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

此句中的三个“没有”构成排比,写出了镰刀头羊叫声的不同寻常,也暗示下文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28.华南虎

“华南虎”这一标题,揭示了诗歌描写的主要意象,非常醒目。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首诗按照参观动物园的老虎的整个过程为顺序,描写了华南虎的形象,表现了华南虎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有着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虎的形象描绘真实,以虎喻人,例如:“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中的“屈辱”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二是深层含义,即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重难点句子

1.笼里的老虎,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诗句中的“观众”是一个没有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他们只是一群苍白、概念化的符号。他们“胆怯”是因为他们卑微,即便是面对老虎威严的背影时,都深感恐惧。“绝望”指他们用各种手段想逗引老虎而它一概不理。

2.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这句话暗示华南虎为自由做过怎样的勇士般的无畏但却徒劳的反抗。可是,华南虎仍然会不屈不挠不悔的抗争下去,因为抗争是它活下去的全部寄托和现实意义,是它高贵灵魂的有力呈现。

3.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华南虎是向往自由的,壮阔、博大的“苍苍莽莽的山林”才是它灵魂和力量的家园。4.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在华南虎这“不羁的灵魂”面前,我感到了自己人生的卑微,心灵的堕落。5.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这句话在诗的结尾,是全诗的总结,再次提到“斑纹”“眼睛”“趾爪”,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滴血的趾爪”是这首诗的“核”,是诗人感情的爆发点。诗结尾的这个特写,极容易让诗人与读者进一步体会到那个时代屈辱灵魂的不屈抗争的精神。

6.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

文中的华南虎有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在牢笼里,它依然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向往着自由,表现出高贵的灵魂,它是一只身陷囹圄,但却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老虎。29.马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描写了马的形象,也由马生发出情感。题目提示了文章所写的内容。

采用对比的写法,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使用”的马的深刻同情。30.狼

《狼》这篇短文,描写了屠户和两只狼搏斗的整个过程,狼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这则寓言故事,以狼为主线,通过叙述屠户如何战胜狼的故事,表现了狼的贪婪、狡诈和愚蠢凶恶的本性,最后用议论点明了主旨:无论狼多么狡诈阴险,最终都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战胜。重难点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句话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狼狡猾、恶毒、凶狠和贪得无厌,同时,“并驱如故”也照应了前文的“缀行甚远”这句话,使行文严谨。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这句话以凝练的语言写两只狼的动作、行为,到此,紧张的气氛似乎缓和了许多,殊不知这其中却隐含着更大的阴谋!极其形象地表现了狼的阴险、狡诈。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这句话及其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狼狡猾的本性,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神态极具有迷惑性,让人们对狼的本性有了更深的认识。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句话照应了“目似瞑,意暇甚”,是本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狼这一形象。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此句主要体现了屠户具有很高的警惕性,同时,也进一步表现了狼的狡猾,前狼“假寐”惑敌,后狼打洞,待时机成熟,前后夹击,令人惊奇。重点段落

1.对第三自然段段的诠释。

“屠大窘”,危急关头,屠户思想斗争激烈。他明白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于是,他找到战斗场地,迅速占据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弛担持刀”显示其果断抉择,“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眈眈相向”表明狼不甘罢休。这一层是屠户御狼,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2.第四自然段的诠释。

这一段写了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阴险狡诈。狼是狡诈的,当屠户自己妥协转入防御时,两狼耍起了花招,一狼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面打洞,真是狡猾至极!但是狼又是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为屠户“以刀劈狼首”创造了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轻易的“断其股”。这一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5.伤仲永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10.木兰诗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旦辞爷娘去(早晨).西市买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万里赴戎机(战争)..策勋十二转(记功)..赏赐百千强(有余).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出郭相扶将(扶持)..雄兔脚扑朔(动弹)..双兔傍地走(并排跑)...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2.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③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④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二、句式积累 1.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中省略宾语“此”,可补充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2.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宾语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装,正确的语序为“问女所思何”。15.孙权劝学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刮.目相待(擦)肃遂.拜蒙母(于是,就)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2.但当.涉猎(应当)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乃:1.乃.不知有汉(竟)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2.倒装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20.口技

一、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者,„„的人)..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众宾团坐(围绕而坐)..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妇抚儿乳(喂奶).众妙毕备(全、都).宾客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以为..妙绝(以为,认为。妙绝,极点)变色.离席(色,脸色。席.,座位)奋.袖出臂(扬起、举起)两股战战...(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走,跑)曳屋许许声.....(拉)②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③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细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行走)④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妙: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作: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是:1.当是.时(介词,这)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2.众宾团坐(动词,坐).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⑤古今异义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屁股。).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今义:会议。).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少。).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可补充为“抢夺财物声,泼水声。” 倒装句

“会宾客大宴”中的“宾客大宴”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会大宴宾客”。25.短文两篇

一、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聪明)。.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饮于河、渭(黄河、渭水)...北饮大泽(大湖)..化为邓林(桃邻)..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见两小儿辩斗(争辩,争论)..问其故(缘故,原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日中,正午)... 日初出沧沧凉凉(寒冷的意思)....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孔子不能决也(判断).两小儿笑曰:“孰为人多知乎?”(讥笑).②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中“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去北方”的意思。“道渴而死”中“道”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的意思。“孔子东游”中“东”是名词,在这里作壮语,“到东方”的意思。“而日中时远也”中“远”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离人远的”意思。③一词多义

为:1.化为邓林(动词,成为)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判断动词,是)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2.孰为汝多知乎(动词,说)其:1.问其故(代词,那)2.及其日中如探汤(代词,它)3.弃其杖(代词,他的或是他们的)④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走路。)

河、渭不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孰为知多乎(古义:代词“你”。今义: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省略主语:

1.“未至,道渴而死”中“未至”前省略了主语“夸父”,可补充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2.“问其故”中省略了“问”的主语“孔子”,可补充为“孔子问其故”。省略介词:

3.“北饮大泽”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北饮于大泽”。

省略宾语:

4.“未至,道渴而死”中省略了“未至”的宾语“大泽”,可补充为“未至大泽,道渴而死”。省略状语

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中省略了壮语“去人”,可补充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30.狼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缀.行甚远(紧跟)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场主积薪.其中(柴草)苫蔽..成丘(覆盖、遮蔽)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一狼径去.(离开)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屠暴.起(突然)又数刀毙.之(杀死)一狼洞.其中(打洞)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止露尻.尾(屁股)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狼亦黠.矣(狡猾)只增笑耳.(罢了)②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动词作使动动词: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③一词多义

止:1.止有剩骨(副词,只有)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

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2.盖以诱敌(介词,用)④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省略主语:

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倒装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默写总复习

(一)《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 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二)《山中杂诗》(吴均)

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且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三)王维《竹里馆》

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四)《峨眉山月歌》(李白)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五)《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六)《逢入京使》(岑参)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七)《滁州西涧》(韦应物)

1.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中用以动写静手法描写雨景,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抒发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情怀的诗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滁州西涧》中诗人渲染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蕴涵对无声息者一丝同情的句子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八)《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九)《送灵澈散人》(刘长卿)

刘长卿《送灵澈散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的两句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十)《约客》(赵师秀)

1.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十一)《论诗》(赵翼)

赵翼《论诗》一诗中,说明人才辈出,各个时代都有有才华有成就的新人出现的两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总复习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文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体裁是短篇小说。

2.《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4.《观舞记》的作者是冰心,选自《冰心全集》。

5.《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6.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称谓),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称谓)臧克家。

7.《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人名),他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8.《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

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9.《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文学家、史学家(称谓)。

10.《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11.《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选编的一部笔记体小说,以叙写故事为中心。

12.《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体裁),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寓言。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13.《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总复习第一单元 成长的烦恼

1:有人说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减轻槽糕的心情。比如听音乐,唱唱歌。请你唱一首与“烦恼”有关的歌。

2、请你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把你心中的烦恼形象化,比如说:我的烦恼是鞋子中的一个沙粒,它虽然很小,却是我前行中的一大障碍。(备注:①我的烦恼就象夏天的骄阳,炽热下,我只好走在他人的阴影里。②若成长是一篇著作,那么烦恼便是藏在段落深处的错字;如果成长是一张白纸,那么烦恼便是附在背面的一个瑕疵。)(同学只要能说出对烦恼的感受即可)

3、请你支招:在生活中,你都怎样解决烦恼:(备注:同学想不出时,可问他哭过没有,生气过没有,狠过没有,如果有,一般都怎么办?还可以问他什么情景下有这样的举止。主持人还应从同学零散的回答中归纳出方法))换位思考的方法,比如站在父母、老师、朋友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就能够互相理解,糟糕的心情也会随之减轻。还可以通过宣泄情感法解除烦恼。如大哭、跑步、找伙伴倾诉„„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减轻糟糕的心情。如听音乐、看电视、读笑话、出去散步„„

5、“烦恼”,不是我们中学生的专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曾慨叹过,请你念出一首有关“烦恼”的诗歌或名句,友情提示:不一定要出现“烦恼”这个词语。古今中外的都可以。(备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33

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写愁的名句,这两句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谁?这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简单说说诗的意思吗?

7、同学们有了解不开的疙瘩,常会忧郁,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通过专门的心理医师是可以缓解症状的,医生常用的治病方子就是倾听、聊天等。我们学校的医务室门上挂着这样一个牌子:学生心理咨询辅导站。这个名字不太含蓄,你能给它换个名字,让同学们喜欢又符合它治病的特点呢?(比如“快乐聊天室”,只要能说出新名字,就可以)

8、我们今天的活动主题是什么?我们说了很多的烦恼,心里快乐了很多,现在请你唱一手能让我们快乐的歌吧!(比如“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人在相貌的问题上,极易受自我暗示的影响。如果你以挑剔的目光先假定了某一部位有点不对劲,以后就会越看越不对劲,如此将形成不良的自我暗示。曾经有位女生老觉得鼻子不正,于是天天捏鼻子,结果得了鼻炎。下面,我们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

⑴ 改变认知。对我们来说,漂亮不是生活的全部,而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随便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有一些女孩子虽然漂亮,但说话粗鲁,脏话连篇,让人听了感到很不舒服。因此,如果说美,就是指漂亮,那只是一种偏见。一个女孩美与不美是由很多因素综合而成的,如个人修养、爱心、礼貌、待人接物等。

⑵ 做到心灵更美。用心灵美来弥补相貌不美的烦恼,取长补短。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你要作艰苦的努力。用真诚,用爱心去与人交往,帮助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天长地久,同学们就不会感到你不美,也都愿意与你交往,到那时,你就是一个很快乐的女孩。⑶ 超越自卑。使人自卑的东西有很多,同样,使人自信的东西也有很多。长相不美使人自卑,但学习成绩好又会使人自信。因此,当前,你可把过多精力用在学习,刻苦学习,学习跟上去了,美好的东西也会随之而来。到时候,你就会说,老天爷对我很公平。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烦恼,你如何看待这些烦恼?用名言警句的形式写出你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

如: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烦恼是高山里的一块石,但是它可以透视出自然的影子。

小A是你班的插班生,因为性格内向,一直没有很好地融入班集体,他本人也比较烦恼。请你写一段话帮他化解烦恼,争取说得入情入理,语言得体,让人信服。

小A,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你,希望能够跟你做朋友,只要你向大家敞开心扉,你就能感受到同学们的热情。

第二单元 黄河,母亲河 1.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4(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2.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俗语、谚语:

不到黄河心不死〖解释〗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跳到黄河洗不清〖解释〗比喻无法摆脱嫌疑。关于黄河的成语 成语:

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泾渭分明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3.关于黄河的常识。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2)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A.新石器文化时期: B.青铜器文化时期:

(3)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位置: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只作了解)4.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1)大禹治水(2)姜太公钓鱼(3)郑国渠 5.了解黄河忧患,关注黄河,保护黄河。

(1)黄河的现状: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缺水断流、水污染„„

(2)治理措施:节约用水、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河建设、植树种草„(3)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例:。6.黄河知识问答:

(1)“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这句话是毛泽东同志说的。(2)黄河流域的古战场:牧野古战场(周—商)、崤山古战场(晋—秦)、巨鹿古战场(项羽—秦)、官渡古战场(曹操—袁绍)

(3)沿黄各省区著名的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例题:1.近几十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黄河又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环保局要举行“保护母亲河”公益 35 广告大赛,请你拟一条广告语参加这次比赛。

答:黄河不再咆哮,黄河在呻吟(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清)

2.保护黄河,人人有责。请你针对黄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向环保局王局长提几条保护

黄河的建议(至少二条):

答:王局长,您好!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河,我建议在两岸加强植树种草,杜绝水污染,希望您能够我的建议。第三单元 我也追“星”

1.请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你读过的名人传记,并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贝多芬传》。因为贝多芬一生坎坷,如:家境贫寒, 母亲早逝,双耳失聪,爱情失意,但他不向命运屈服,在音乐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非常佩服。2.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盲目追“星”,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追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盲目。我们要追那些在事业、做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可贵之处的“星”,而不能什么“星”也“追”。要学习他们的可贵精神,而不能学习他们的缺点。

第四单元 戏曲大舞台

1、起源: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

2、行当: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是除大花脸及丑角以外男性角色的统称(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扮演性格、品质、相貌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包拯—大花脸、曹操—二花脸)。“丑”,扮演喜剧角色,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3.特点:“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4、我国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5、说出几个戏曲中的专用名词。例:唱腔、龙套、脸谱„„

6、几个主要的戏曲剧种及精彩唱段

(1)昆剧——中国戏曲之母(2)京剧(《玉堂春》)——中国国粹,被称为“东方歌剧”(3)黄梅戏(《天仙配》)——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4)豫剧(《花木兰》)

7、京剧旦角流派:

(1)梅派(梅兰芳)(2)程派(程砚秋)(3)荀派(荀惠生)(4)尚派(尚小云)

8、脸谱:

36(1)红脸含褒义,代表忠勇(2)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3)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4)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5)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例题:1.中国戏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现在身处窘境。你认为应该顺其自然让戏曲自生自灭呢?还是极力弘扬传统文化呢?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应该大力弘扬。因为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不能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2.中国戏曲应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请提出至少两条合理的建议。(1)改革戏曲的表现形式和唱词,采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2)组织“亲近戏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3)在中小学开设戏曲课,培养青少年的戏曲欣赏能力。第五单元 漫画探险

1.学校准备在明年暑期举办生存夏令营活动,现招聘志愿者前往挑战,请你为学校拟一则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

为了磨练同学们的意志,培养同学们的独立精神,我校部准备在明年暑期组织“生存挑战夏令营”,挑战地点是番禺野生动物园,到时候只许带少量的食品和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有志者先说服自己的家人,并参加今天举行的现场招聘会。

××学校生存挑战夏令营

××年×月×日 2.你要去应聘学校的生存夏令营活动,请你向招聘人员陈述你的应聘理由。

答:老师,你好。我是××。我希望能参加生存挑战夏令营,因为我自信自己有强健的身体,有过硬的野外生存知识,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这次活动,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坚强,希望你们能接纳我成为夏令营的成员。

3.在《漫话探险》的综合性学习里,请说说你最难忘的两个活动环节,并说说原因。(3分)答:(1)环节一:讲探险家的故事,因为我从探险家的故事中读懂了坚强,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2)环节二:“探险还是冒险”辩论赛,因为我从大家的辩论中领略到了他们的口才,明白了探险的内涵。

第六单元 马的世界

1、与马有关的俗语、成语,以“马”为偏旁的字

俗语:(1)人在衣裳马在鞍(2)风马牛不相及(3)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4)驴唇不对马嘴(5)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6)人并不因为生在马厩里就成了马。(7)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成语(写出至少5个并解释):

: : : : : 以马为偏旁的字:

2、我国古代的车马

(1)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战国以前,车马相连。一般地说,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2)春秋时代可能有骑马的事,但那只是极个别的情况。到了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之术。此后才形成了骑马之风。

(3)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战国时代,按车乘的多少区分国之大小。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3、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1)的卢马,刘备的坐骑。(2)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祸 和白蹄乌。李世民为纪念它们,将它们的形象雕刻在自己陵墓的石屏上。相传六骏的图形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3)白龙马,《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本是西海龙王之子,犯了死罪,后被观世音变为白马,随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4)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产于大宛,汗水从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

4、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1)伯乐相马(2)老马识途(3)老骥服盐车而上太行(4)按图索骥(5)秦琼卖马

5、艺术作品中的马

(1)画马名家:唐代的韩榦、韦偃,近代徐悲鸿(2)雕刻名作:昭陵六骏(3)音乐名作: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赛马》

6、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观点: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自己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7、在“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求每个组办一期以“马”为主题的墙报。请你为

小组墙报设计如下内容:3分

墙报的标题:马的趣谈(五彩缤纷的马)

墙报的3个版面的内容:①趣味知识 ② 马与文学 ③名马故事

8、如果请你做“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个开场白,要求其中至少要引用一句含马字的古诗,或者2个含马字的成语。

同学们,大家好!马是人类的朋友,现在,它离我们愈来愈遥远了。为了增进对马的了解,我们开展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希望各位同学万马奔腾,为小组竞赛立下汗马功劳。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一.《童年》——高尔基(俄国)

1、《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是一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的人,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还有两个粗野自私的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乐观纯朴的学徒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快乐的麻脸保姆叶夫根尼娅。

4、在这部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二、《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

1、昆虫学家法布尔毕其一生观察研究昆虫,写出《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2、《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它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将昆虫的生活和习性揭示出来,如蝉在地下潜伏4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5个星期;蟋蟀善建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善于捕食、织网;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樵叶蜂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圆叶片做巢穴盖子„„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蛇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3、法布尔的《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大全5篇)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 案 设 计 **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有谁曾与太阳赛跑?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滔滔江水尽朝东南流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

    《柳树醒了》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短文两篇 【教学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①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16短文两篇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

    八年级语文下册 8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

    8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精选五篇)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学案 教师寄语:一心为了他人的事业才是神圣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孙权劝学》教案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