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三首 教案

时间:2019-05-12 22:1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诗三首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诗三首 教案》。

第一篇:杜诗三首 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

杜诗三首

主讲:包头高新二中 徐哲

2016级高中1、5班

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

【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推断诗歌主题思想。

【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伟大诗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之后寄居洛阳姑姑家中,在洛阳长大成人。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为官时期】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Wéi),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推断主题思想】

【秋兴八首·766年】 【创作背景】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思想情感】

请根据背景介绍推断本诗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玉露凋伤枫树林 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明确: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提问: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 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结合历史背景,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表面写巫山巫峡的萧瑟景象,实际上暗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首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提问: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想念故乡的急切。提问: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

明确:波浪很大,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提问:你如何看待“泪”和“丛菊”两个意象? 明确:“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孤舟一系故园心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想回家的急切心情? 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提问:结合社会环境,体味本句。

明确: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这样的虚写更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提问: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作业】

请大家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诗,数不少于200字,同时背诵全诗。

【第2课时】

【教学要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咏怀古迹(其三)》中包含的作者感情;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

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

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人都是谁?(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沉鱼: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落雁: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闭月:貂蝉。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 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整体感知

1、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3、思考:在诗中中找出直接抒发情感的一个词语。(怨恨)。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赏析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怨恨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却是以写景开头,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却用来写一个柔弱的女子,不恰当。你同意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鉴赏语言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总结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

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请概括全诗的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八、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登高】 【前两联】

本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风、天、猿声、渚、沙、飞鸟、落木、长江。其中有没有表现作者情感的词汇? 明确:哀„„——悲凉情感。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 借景抒情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借春天的乐景表达了自己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触景生情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看见天上的明月,低下头思念故乡。【后两联】

诗人悲什么?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小结】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作业】 散文化改写。

第二篇:杜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1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

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

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钟:

⑶荡胸生曾云(荡胸: ⑷会当凌绝顶(会当: ⑸家书抵万金(抵:

⑹浑欲不胜簪(浑:

⑺老翁逾墙走(逾:

⑻吏呼一何怒(一何: ⑼有孙母未去(去:

⑽犹得备晨炊(犹得: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一)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解释诗句中的词语。一男附书至(书: 二男新战死(新: 死者长已矣(已: 室中更无人(更:))))

1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1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14、“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 ②

(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5.解释诗中加点的字(1)城:

(2)搔:(3)浑:(4)烽火:

16.在诗中空缺处填入原诗句。17.首联写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18.颔联寄

于,表达

之感,运用了 的修辞。

19.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20.本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诗人

之情。

21.表达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本诗押韵的字是,韵脚是。

23、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

;虚写景物的诗句是

24、“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

25、“天涯若比邻”中“比邻”的意思是。

26、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第三部分

27.在下列诗句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花、鸟名称。

⑴接天

无穷碧

⑵映日

别样红 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⑷驿路

处处开 ⑸几处

争暖树

⑹谁家

啄春泥 ⑺西塞山前

依旧笑春风 28.以“鸡声茅店月”为上句,选出能与之组成对偶的下句()A、燕语似讥人

B、野旷天低树 C、人迹板桥霜

D、郝郎明月夜

29.请举出三名唐代著名诗人并各写一篇作品。⑴ ⑵ ⑶

30.杜甫被誉为“诗圣”,请写出下列作者的雅号: 李白

李贺

王维

〈杜甫诗三首》答案

1.略 2.唐、《新安吏》《潼关吏》 3.⑴山色不尽⑵聚集⑶心胸摇荡⑷终要,终当⑸值⑹简直⑺越过⑻多么⑼离开⑽还能够 4.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5.反映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意近即可)6.A 7.B 8.C 9.⑴加重感情色彩,渲染出差吏横蛮气势,并为老妇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⑵含蓄地表现了老妇被捉,百姓实在灾难深重。10.倍,则;完结;再

11、A

12、三男邺城戍

13、二男新战死

14、写三男全被征;家中情况;老妇自请服役。15.(1)长安城(2)抓(3)简直(4)战争 16.感时花溅泪,家书抵万金。17.写长安城破败萧条的景象,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18.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1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0.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2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2.津、人、邻、巾;in

2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4、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25、邻居

26、D 27.⑴莲叶⑵荷花⑶菊花⑷梨花⑸早莺⑹新燕⑺白鹭⑻桃花 28.C 29.略 30.诗仙、诗鬼、诗佛

第三篇:《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学习重点] 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践行“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理念。[课时安排] 2 课时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二.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1

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5.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短歌行》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家和题解

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三.整体感知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借助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2、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情感 四.讨论鉴赏

1、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3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五.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归园田居》 一.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二.作者介绍: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因擅长写田园诗,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三.诵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 6

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四.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第四篇:诗三首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当我们身处异地,远离家乡,心情感到沮丧的时候,我们会怎样来排遣自己忧愁的情绪呢?当你孤单一人时,你是否更加思念自己的父母亲人?

生:各抒己见

师: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很多关于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古诗,他们又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

师:我们一起来温习这些古诗中蕴含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摘,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二、走进《古诗十九首》

(一)作品简介 1.《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梁代萧统收在《昭明文选》中,因共有十九首,故题为《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2.它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

3.创作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二)作品特点 1.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2.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涉江采芙蓉》 1.译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部分词语解释:涉:渡,蹚。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遗(wâi):赠。远道:犹言“远方”。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译文:我蹚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赏析本首诗

(1)读完这首诗,你们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游子 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是试图 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3)诗歌首句提到“芙蓉”,这对全诗的意境营造有什么作用?你对“采 芙蓉遗所思”这种行为怎么理解?(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常被用作高尚纯洁品德的象征,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但是,花草这种植物很快就会枯萎,所思在远道,抒情主人公“环顾望故乡”却长路漫浩浩,所以,采摘芙蓉赠所思之人的愿望就变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4)逐句赏析

①“涉江采芙蓉,兰泽生芳草”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采芙蓉想要送给远方的他,这时候的心情是欢快愉悦的。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这时候身在远方的他心情顿时变得失落惆怅。

④“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到这里,主人公的心情已经走向了忧伤绝望。(5)本诗的结构

围绕“采芙蓉”展开,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芙蓉赠人而望故乡远道,由望故乡远道不见而倍增思念。

(6)全诗其他六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惟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

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 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3.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三是“悬想”。

第二课时

一、《短歌行》简介

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行:古代诗歌体裁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二、了解曹操

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东 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显然,我们从《三国演义》里面很容易知道他是个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即魏武帝。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2.各界对于曹操的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汝南名士许劭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3.曹操的诗歌(现存20首)

①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4.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 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三、《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联合实 力。赤壁大战是曹操能否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当时,曹操年过半百,壮志未酬,故有人生短暂之叹和求贤不得的忧愁。赤壁大战的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官员,喝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向南飞去的声音,感此景而持长矛吟唱了此诗。

四、赏析《短歌行》

(一)译文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pì)如朝(zhāo)露,去日苦多。

部分词语解释:几何:多少。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 在太多!

分析: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xiâ)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部分词语解释: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分析: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杜康”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3.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部分词语解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 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矜: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分析: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本句运用了引用典故的修辞手法。《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yí)音?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思绪。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挑(táo)兮达(tà)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部分词语解释: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鼓:弹。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分析: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在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鼓瑟吹笙地把他们欢迎。可见他是用“嘉宾”之礼热情地对待人才的。

5.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部分词语解释:掇:拾取,摘取。中:心中。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 而出汇成长河。

分析: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巧用比兴,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6.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部分词语解释: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枉:屈驾。存: 问候,思念。讌:通“宴”,宴会。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分析: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由忧转为喜。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部分词语解释:匝:周,圈。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圈都没有敛翅,哪 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分析: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曹操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部分词语解释: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说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分析:巧用比兴,“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运用类比,引用典故的修辞手法,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至此可以看出作者忧的根源:功业未就;志向:天下归心,统一大业。

(二)赏析本首诗

1.请你找出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 忧 2.作者忧什么呢?探究“忧”的内涵。

忧”:(1)人生苦短(当时曹操已经年过半百,而一统天下的事业还未实 现)

(2)求贤若渴(渴望天下人才能够归己)

(3)贤才难得(人才就像明月那样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4)功业未就(诗人内心的“忧愁”更加突显出来)4.解决疑难(从内容、手法、情感上来看)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5.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是用四言体来写的,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显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也就是慷慨激昂。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或者运用了哪些手法?(1)巧用比兴。(2)巧用典故。(3)借代。

(4)抒情、议论、叙事三者紧密结合,显示了曹操诗歌高昂激越、悲凉苍劲的风格

8.通过这首诗,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诗人曹操是一个求贤若渴、抱负远大、积极进取的军事领导形象。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了《涉江采芙蓉》与《短歌行》,《涉江采芙蓉表 现了游子思乡心切的思想感情,《短歌行》则表现出作者要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古诗词呢?

生:《桃花源记》《饮酒》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陶渊明的部分作品,走进陶渊明的心理世界。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迷,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片段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 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2.作者简介与生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 五柳先生;谥号:靖 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生平: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 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四十一岁时,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二、关于《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公元406年)。分别从辞 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yāng)。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zhuó)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三、赏析全文

(一)译文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部分词语解释:少: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尘网: 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这里指仕途。三十:十三,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译文;年少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尔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里田园生活已十余年。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

赏析:诗歌开篇两句 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部分词语解释:羁鸟: 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这里借喻自己怀恋旧 居。野:亩。际:间。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译文:笼中鸟常依恋往日的山林,池塘里的鱼向往着从前的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节操归耕田园。

赏析: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部分词语解释:荫:荫蔽。罗:罗列。

译文:房屋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蔽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赏析: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部分词语解释: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译文:远处的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这袅袅炊烟。深巷里传来了几声狗 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打鸣。

赏析: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一幅优美宁静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5.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部分词语解释: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虚室:空室。余闲:闲暇。樊笼:蓄鸟的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译文: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空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在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山林。

赏析: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二)赏析

1.本文的关键字是哪一个? 归

2.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3.“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4.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5.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B、守拙归园田(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6.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田园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7.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三)分析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厚檐,桃李罗堂前。暧暧暖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找出诗中的意象,构建出什么样的意境?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1.视觉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亲切可即,环境幽雅美丽)→近

远村、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远 2.听觉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构建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追问:这些都是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然而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喜爱之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的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中,便和他的情感相交融,相互发生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因而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的盎然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二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都似乎是含情的。

(四)分析陶渊明辞官的原因 官场黑暗,政治上无法作为 田园静美,精神上自由闲逸 远离尘世,道德上抱朴守拙

五、艺术手法

1.比喻手法,可以非常生动传神的表达我们的意思;

2.衬托,就是课文中以有声衬无声;对比,误落尘网中的痛苦和返自然的快乐相对比;

3.白描,文中通过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美好宁静的田园图景。

白描:用最朴素、最简洁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如实的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在这首诗里,诗人有没有写柳树如何的枝繁叶茂,没有写狗吠如何高亢啊,没有把这些细节表现出来,他只是简单的几笔勾勒出来,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那种意境,宁静安详,虽然只是几笔勾勒却意境全出。

第五篇:诗三首 教案

诗三首 教案

诗三首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羡xin慕:看到别人的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诱惑:吸引,招引。

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

雾霭i:雾气。

桅wi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乐疆:安乐的地方。

收容:收留。

博爱:对人类普遍的爱。

沟壑h:溪谷,山洞。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咏怀》一诗谴责贵族青年缺乏思想,对生活采取冷漠态度。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狄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安贺斯特。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作诗。她生前只有八首诗公开发表过,其余部分都是她死后三十年内由其亲人整理并陆续出版。诗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题材方面多半是自然、死亡、和永生。

2、相关知识:

⑴关于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现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通俗一点 说,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甲的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的表现手法多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或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要准确地了解的象征义,就必须了解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并且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作者的艺术构思。

⑵狄金森思想及创作特色

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在她创作时,华•爱默生所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在离阿默斯特不远的康科德兴起。她年轻时曾接触到爱默生的思想,爱默生反对权威、崇尚直觉的观点,使她与正统的宗教感情发生冲突,处于对宗教的虔诚与怀疑的矛盾之中。她的诗主要写高傲的孤独。对宗教追求的失望、死的安详等,反映了复杂的心理状态。她的诗稿没有注明创作的日期,在隐居写诗的30年中,诗的风格和题材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她的作品的年代都是编者所加。据某些研究者估计,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她写了800首诗,她的最佳之作大多出于这个时期。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添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即听来似乎有韵,而实际上并不严格押相同的韵。形式上这些革新使她的诗避免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诗的风格中甜腻圆熟的音调,而具有许多现代派诗人所刻意追求的粗糙美。她的诗也摆脱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直抒胸臆或感叹,善于用独特的形象和比喻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可敬的勇者的形象。通过对船夫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搏击、不断奋斗的生活描绘,反映了诗人为理想敢于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

《帆》:这首小诗,平中见奇,借海上的风帆思考人生的道理,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强烈愿望。

《蓝海》:本文含蓄地描述了诗人以陆地自居,通过赞颂蓝海的宽容、慈祥、博爱的伟大胸怀,抒发了诗人归属于大海的迫切心情。

二、脉络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全诗分两层。

第一层,勾画了船夫的形象——“在帆影下和暴风雨中渡过一生”,高度赞美了勇敢的船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第二层,表达了诗人的追求。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诗人愿意像大海上的勇敢的船夫那样搏击。

《帆》:

全诗三节,分三个部分。

第一节,望帆发问,令人深思。

第二节,以两个否定句回答前一节的问题,更令人思考。

第三节,祈求风暴,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帆所追求的是闯过大浪努力锻炼自己成长。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

《蓝海》:

全诗分三部分。

第一层,表明自己的心境。

第二层,赞颂大海的“慈祥”“博爱”的伟大胸襟。

第三层,抒发对大海的赞美之情。

三、写作方法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⑴直抒胸臆,感情强烈。如文中“诱惑的波浪总不停地呼唤你”,让我们在亲切的氛围中,体会到作者对船夫的羡慕,对理想的追求。

⑵运用象征的手法,婉转地将自己的理想寄寓于象征事物中,含蓄而深沉。

诗人在此诗中,保持着他一贯以来的激情,在热情洋溢的诗句中歌唱着自己的理想,流露出为理想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令人敬佩。

《帆》:

⑴托物言志。诗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定景,后两句言志。将全诗描绘的画面连贯起来,呈现出诗人借“帆”表达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

⑵景物描写与议论思考有机结合。全诗三节,每一节都先描写景物,后议论思考,而且每一节的思考都是由前面的景物描写自己带出的,二者水到渠成,有机统一。

《蓝海》:

⑴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归属于大海的心情。第一句话就明确表白了自己的心境。“我的河流”象征着大地全身的血液、全部的情感,“收容”一词,传达出心情的迫切。第二句话流露出对大海的仰慕,“慈祥”“博爱”是赞美,也是歌颂。“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从中读者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期盼。第三句则表达了一种更为强烈的要求,并且直接表白要“从污浊的沟壑,把一条条溪流引来”,这是洁身自好,自我升华。以这样的方式投入到大海的怀抱,可见在其心目中,大海是何等的高洁,何等的伟大!“请你允许”并不就是自卑,而源于对大海的倾慕与尊重。

情感强烈而真挚。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是在向自己的爱人抒发心中最真实、最纯洁的感情。也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希望通过不断改变自己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管是哪一种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通过学习,能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独到见解。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还需要有自己的再创造,这样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发挥得最为充分。

四、重难点导析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关于几个词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特点。

“暴风雨”象征恶劣的环境。

“港湾”象征着安定的生活。

“帆影”象征以大海为背景,船夫的生活环境。

《帆》:

“帆”的主题是个难点。这首诗借帆不愿在平静的港湾“享福”,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追求。那就是:人生应该经历风雨、见世面,而不应贪图安逸和享受,应该在奋斗中锻炼成长。

《蓝海》:

富有特色的破折号。

第一个在声音的延大时,我们能体会到小心翼翼,欲言又止的心态。第二个包含焦急的等待。第三、四个在声音的延长中流露着深情的赞美。后面三个表现了那种焦急的等待一阵强似一阵将感情推向高峰。

【练习解答】

一、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此题答案不求一致,但是这个过程必须完成,才能帮助我们学到读诗的相关技巧。

第一首,表达了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拼搏,渴望新生活。

第二首,表达作者满怀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三首: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表明自己要归属大海的迫切心情。

二、象征手法在诗歌中使用比较频繁,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学习过程中要明确这一点。

“大海”象征着生活的环境。

“孤帆”象征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

“暴风雨”象征恶劣的环境。

三、1.因为大海的勇敢的船夫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2.因为帆儿不满于暂时的宁静,敢于与风暴抗争。

3.大海的魅力是慈祥、博爱。因为作者愿意投身于大海的怀抱,倾注对大海的羡慕之情,不断的改变自己和提升自己。

四、略

五、略

【类文品读】

风暴

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云裳 闪烁

2.诗的题目为《风暴》,自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

3.涛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

4.诗中所写风暴对表现少女有什么作用?

5.诗中“风暴”和“少女”各象征着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略 2.抓住了风景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时和岸石游戏、澎湃、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3.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的,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4.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5.“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的赞扬之惰。)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填空:

⑴普希金,国著名诗人。莱蒙托夫是

国诗人、作家。狄金森是

国著名诗人。

⑵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B、我/厌倦/这土地了,渴求/另一种/自然

c、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D、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3、下列破折号使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啊,把手给我——我们心中充满同样的激情

B、也许你早该到达一个平静的港湾——

c、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

D、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

4、揣摩三首诗中大海的形象,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

5、划出下列句子的宾语。

⑴下面涌着清澈的溪流。

⑵请不要介意我的不请自来。

⑶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6、《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同步解读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7、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8、“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9、风暴的来临将给船只带来危险,帆儿为什么还乞求风暴呢?

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美文赏读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这首诗采用了象征手法,细读后思考,“礁石”象征什么?

2.从全诗的描写看,诗人采用了白描手法,请概括全诗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13、“礁石”无疑是全诗的中心,但诗人在第一节诗中却从风浪的角度写礁石,这是什么写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4、第二节诗中着重写了礁石的哪两个方面?为两个方面统一在礁石的形象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请指出第二节的朗读重音。

下载杜诗三首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诗三首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三首 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7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教案A 教学目标 1. 鉴赏《古诗十九首》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 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

    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

    《诗三首》教案5篇

    《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组鲍树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模版)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教学重点......

    杜牧诗三首教案

    杜牧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过华清......

    诗三首(顾城)教案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的生平,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2、了解现代诗派及朦胧诗的特点。 3、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及哲理。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及哲理 课......

    孔雀 诗三首教案

    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标: 1、 了解“乐府”和“乐府诗”,了解《孔雀东南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点,指出“相”的用法。 3、 分析人物形象。 4、 学习铺陈......

    杜甫诗三首教案

    《秋兴八首》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